地心引力

惊悚片美国2013

主演:乔治·克鲁尼,桑德拉·布洛克

导演:阿方索·卡隆

播放地址

 剧照

地心引力 剧照 NO.1地心引力 剧照 NO.2地心引力 剧照 NO.3地心引力 剧照 NO.4地心引力 剧照 NO.5地心引力 剧照 NO.6地心引力 剧照 NO.13地心引力 剧照 NO.14地心引力 剧照 NO.15地心引力 剧照 NO.16地心引力 剧照 NO.17地心引力 剧照 NO.18地心引力 剧照 NO.19地心引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9 20:41

详细剧情

《地心引力》赢得了十项奥斯卡提名,并夺得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7项大奖,是媒体和影评力赞的年度佳作。影片以其出色的视觉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带你走进太空时代,并再次唤醒很多人的太空漫游之梦。\r\n在美国太空站,一个男宇航员MattKowalsky(乔治·克鲁尼GeorgeClooney饰)和女同事RyanStone(桑德拉·布洛克SandraBullock饰)出舱修复望远镜时,卫星爆炸的碎片撞到了太空站,除了出舱的两人,其他人全部丧命。之后,漂浮在外、毫无凭借力的两人要想方设法地回到地球,他们遭遇了重重险情,Matt为了Ryan自我牺牲,让Ryan登上了一个废弃的俄罗斯空间站,并凭此再借力靠近中国的天宫一号,期间的各种故障让Ryan近乎绝望自杀。濒临绝境的两人最终能否再返回地球,答案就像这浩瀚的太空,一切未知……

 长篇影评

 1 ) Glory of Cinema’s Future

兩天內刷了兩次Gravity,一次imac 3D,一次普通3D。對影片的整體,我感覺TIME的讚美是最到位的“Gravity shows us the GLORY of cinema's future”,glory和cinema這兩個詞都準確。一方面,該片在技術上毫無疑問是封神了,另一方面,該片的偉大確實是必須要在戲院(cinema)看才能體驗。不要說看DVD或下載,光是對比普通3D和IMAX3D已經不同。我第一次看imax 3D幾乎是張著嘴巴走出來的,比看阿凡達還震撼。但第二天去普通3D影院看,刺激感已經退化了不少,但好幾個重要的戲劇點,衝擊力還是在,證明這片子雖然并不耐人尋味,但出色的特技和緊湊的節奏還是非常耐看。在imax的時候,戲院里沒什麼人,可以專心看片。今天看普通3D,前面人頭攢動,我都是得閒觀察了觀眾的反應,看到所有人都被前面的大螢幕牽動,完全的投入到電影之中,作為一個有電影夢想的人,真是很感動。一句話,這絕對是2013年最值得去imax體驗的大片。

對影片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劇情太過單薄上。確實是不錯,故事拋掉太空遇難的包裝,內核只是一個女性如何從內心的絕望中重拾生的希望和勇氣的故事。當然,這種分析,是傳統的,主流的分析技巧,某某導演拍了一個動作大片,但其實他的主題是想講人性,想講親情,諸如之類。確實沒錯,一個動作片,科幻片,如果只有動作科幻,沒有那些講了千百次的幾個故事之中的一個做內核,就缺乏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但我覺得對曾經理想是當宇航員的導演來說,他壓根就是把太空當做了第一主角。而這個簡單的故事,被技術反客為主,成為了承載導演夢想的工具。
無論如何,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導演把它打磨得相當不錯,絕對不是為了賣酷賣車賣小妞就隨便濫竽充數的故事。而且如果觀者夠多,作者也留下了足夠多的隱喻,給喜歡符號分析和類比分析的電影愛好者去探索。

其實這個劇本06年導演就有了,甚至物色了安朱莉(如果脫宇航服那段由朱莉來演該片票房搞不好會加個0),但技術上的野心太大,做不到。直到09年阿凡達出現。
於是4年之後,終於有一部電影,重新把阿凡達的三大技術法寶“Motion Capture,IMAX, 3D” 完美結合,帶給我們更上一層的觀影體驗。
這三樣東西,將來絕對會慢慢滲透到未來電影的創作當中,而且,不僅僅是大片。
僅就阿凡達和Gravity來說,IMAX+3D的路子,就很適合展現宏大的環境,再加上Motion Capture,就使得展現一個發生在大部份人類未曾經歷過的奇境的故事成為可能。但這三種技術的潛力絕對不只是在這一點上,HUGO,PINA, Step Up都在不同方面展示了3D的運用可能,還有一些不太容易看到的短片也在探索3D的運用。
不過今天想說的重點不在3D,下次有時間一定要捧著PINA好好說一說3D對傳統文藝片創作可能性的啟發。

我想說的是技術的變化,舉個栗子:長鏡頭(Long Take)。
Gravity的開頭,是一個超長(據說有16分鐘)的長鏡頭。但大家可能並不會像以前那樣執著這個長鏡頭究竟是怎樣完成的,因為太明顯了,這個長鏡頭是合成的(合成不意味簡單,燈光方面就非常難!)。阿方索卡隆絕對是當今世界知名的長鏡頭愛好者,人類之子都快說爛了。但我覺得他對長鏡頭的使用,其實已經和長鏡頭發明之處的使用目的,有相當的不同了。
長鏡頭的好處,第一,不用剪輯,螢幕時間=真實時間。這兩點是鐵一般的事實。帶來的觀影意義,連貫,真實,緊張,客觀,或者導演怎麼吹為什麼要長鏡頭都可以,各個長鏡頭有各種不同的使用目的,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意義和好處,不贅述。第二點,方便演員,演員的表演不會被打斷,情緒比較連貫,通常都比較容易出效果。HHH的長鏡頭基本上都是以服務表演為目的。第三點,不用連光,方便燈光,雖然做一個長鏡頭的光很麻煩,非常麻煩,但因為太麻煩,照傳統方法可能根本做不到,於是在預算和時間上燈光師會因此有特別的優待,不詳述,而且拍一個長鏡頭都特別花時間,這個時間打好燈了,讓導演攝影演員忙去吧,燈光組可以咪會了……(以上誤)。第四,特別有成就感,這個就不具體說了,誰拍過誰知道。舉幾個例子吧,先有捷克導演楊索不斷向以個位數鏡頭完成一部長片挑戰,后有毛子焊導一鏡直落完成俄羅斯方舟,在數字電影方興未艾之時就搶先完成了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目標,名留青史。為什麼肯定後無來者?因為第二個吃螃蟹的人,沒什麼了不起。楊索到90年代也不玩長鏡頭了,反而拿著DV晃悠晃悠的拍,問他為什麼,他也說,以前機器很重,我們拍一個運動長鏡頭,就很牛逼,現在機器小了,拍起來容易很多,我就不拍了。
再舉一個明確點得例子,有部台灣電影在一開頭又數個複雜的運動長鏡頭加特效組合成了一個“科幻”長鏡頭,美其名曰說是用一個鏡頭介紹了所有人物,實際上是導遊在說“我會拍電影”,這種鏡頭我們就稱為裝逼長鏡頭。為什麼有這種裝逼長鏡頭的存在?就是因為在過去,長鏡頭很牛逼。

但是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後,長鏡頭,沒那麼牛逼了。
Motion Capture之類的技術,發展了很多年了,Tom Hanks好多年以前就用這個玩過一人分飾數角。咕嚕轉世做了人猿,大家都覺得該給他個影帝了。
CG也發展了很多年了,以前有一部遊戲改編但和遊戲沒啥關係的《最終幻想》還會把“我們的CG人物臉上有雀斑”這種事當賣點。後來還有海洋紀錄片,以假亂真的做了一堆螃蟹在海底打仗,唬得觀眾一愣一愣。再有少年Pi,不說出來你絕對看不出片頭哪種動物是真的哪種是假的。最牛逼的是今年,環太平洋直接把全CG光效提升到了可以和燈光搶飯碗的層次。
更不要說攝影機運動了,3D動畫和遊戲可能已經把人類想像得到的運動都做出來了,真人實拍也不差,各種穩定器發展迅猛,去年的IRIS系統都可以打太極拳了吧。
所以現在,就算徐老怪做一個孫悟空變小跳到人肚子里再跳出來的大全加POV加環繞360度加穿墻(肚皮)這樣複雜的鏡頭,也不會有人當成一個大賣點了吧

還有什麼鏡頭運動是你想得出來,但是好萊塢做不到的嗎?是沒有人做到過的嗎?
於是以後,長鏡頭“牛逼”這樣一個優點可以被剔除了。
這樣是好事,這樣那些整天想著設計牛逼長鏡頭的導演,可以把注意力放回表演上了。這樣那些整天想著用牛逼的鏡頭證明自己的攝影師,可以把注意力放回到故事和燈光上了。這樣那些整天想著數鏡頭的影評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回到觀影感受上了。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牛逼的長鏡頭,但是越來越少人會覺得“長”鏡頭牛逼,他們應該只會這個鏡頭如何契合電影內容和表演而鼓掌,而不是因為它長。

有人痛苦于技術進步,但我覺得馬丁西科塞斯的態度才是真正的電影人的態度,技術的發展與否不是大部份電影導演能控制的東西,他們的本分應該是運用當下的技術,包括新技術,去創新的為自己的電影內容服務。電影的鏡頭運動可能創新已盡,但鏡頭的運用的創新,其可能卻是無窮無盡。Gravity在電影院裡展現出的巨大魅力,正是來自技術的創新。導演對新技術的運用,實現了一個大曾經無法實現的夢,讓我們體驗了以前無法體驗的奇境。而觀眾對這種奇境的認可和追捧,勢必推動電影的創新,這種“技術──作者──觀眾”的良性關係,就是Gravity展示的Glory of Cinema‘s future。

話說回來,Lubezki真不愧是我的偶像啊,我當初要不是因為猜到了他怎麼拍人類之子那個長鏡頭,我也許就不會讀電影攝影了。再後來我要不是畢業后看到他拍的生命之樹,我可能就不會明白電影攝影究竟是為了什麼。Gravity攝影上雖然不及前兩片震撼,但也是我繼生命之樹后第一次為部電影碼字啊!

 2 ) 【《地心引力》北美点映报告】

仿佛看到2014年奥斯卡的提名出来后,各大娱乐媒体的头条:《地心引力》九/十项提名领跑…

我知道有可能是因为刚刚看完的冲动和激奋,但平心而论,冷静地单独审视每一项,总体印象、导演、表演、画面、音乐,都值得10分...

担保你看完《地心引力》站起来,跨出去的第一步都是虚浮的!要不是3D就没有意义了,要是有IMAX就更好。本片还原了一个让所有感官都觉得异常真实的太空环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调动你的原始本能,观影期间数次被紧张和压力硬生生逼出眼泪来,当然还有感动!这部电影将从灵魂层次,刷新你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内心强烈的共振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估计这就是人类生存所要面对的最原始的情感吧。强推,给所有人类。

目测本片值得获得提名的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配乐等九个奖项。其中荣获最佳视觉效果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跟去年的《少年派》一样。本来还奢望这我今年最爱的商业大片《环太平洋》能有戏夺下视效奖的,现在也泡汤了。桑姐影后提名跑不了了,演技登峰造极了。

看完火速发的微博短评底下看到有朋友回复说,作为库布里克影迷,每次看到说其他电影 “影史最佳太空或者科幻电影”都想笑。不过我相信这么评论的人就是冲着库布里克去的,还真的有两三位美国媒体的影评中提到本片可以媲美《2001太空漫游》呢。

《地心引力》十月四日北美上映,我是要迫不及待冲进IMAX厅再体验一把了!真心跪求天朝一定,一定要引进啊,让大伙们都能在电影院里欣赏这一奇迹。

p.s.希望内地的大伙能坚持住,只要一天没有断了引进的希望,就一定要忍住不要去看枪版或盗版。这样的体验一辈子也不知道能有几次,不要毁了它。

 3 ) 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

作者:欧欧将军Nenya http://www.douban.com/people/Nenya/

--------------------------------------原文的分割线---------------------------------------
      好了,我就不说这部片子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做的有多单薄了这种烂话了。肯定有人会喷我说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确实,在商业性和娱乐性和配乐上还可以,视觉效果可以打满分。但是,作为一部发生在太空的科幻现实片(因为本片在现有科学技术下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很多设定是有违常识的(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还不够)。

      有一场比较重头的戏就是桑德拉-布洛克脚上缠着绳手上拉着乔治-克鲁尼悬挂在空间站外,然后男主因为觉得绳子支撑不住两个人而选择保全女主解开安全扣独自飘走。空间站的受力情况是这样的,一个远离地球方向的离心力(飞船参考系不是惯性系,于是有一个惯性离心力)和一个指向地球方向的引力,源于地球引力的不均匀还会有一个潮汐力(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Tidal_force/)。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绳子绷直两个人保持各自位置了一段时间。情况一:两个人相对空间站保持静止,当男主解开安全绳时他确实因为潮汐力的缘故飘走但是方向是地球,并且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根据维基的公式,假设绳子长10米,差不多是重力的300000分之1,前进10厘米需要1分钟的时间;情况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那一幕之前,两个人曾经在空间站的某一方向喷了最后一口气一起冲向空间站(虽然不知道干嘛喷这么狠,可以宁肯喷轻点慢慢飘过去妥妥的抓住空间站,可能是为了难度系数吧),电影里场景想表现的可能是两个人以空间站为圆心“摆动”,然后男主解开安全扣沿切线方向飘走,但实际上在失重的情况下,他们会以空间站为圆心作圆周运动而不会来回摆动。因此在女主已经相对静止的前提下,只需要用一个非常小的力就可以拉回男主了。假设男主真的飘走,借助动量守恒向飘走方向掷出东西也是可以使自己往回飘的,掷出的东西可以具体为任何可拆卸的东西除了宇航服,比如没有气的推进器,男主这么想挂掉,可能那天盒饭比较好吃吧。以上内容都是高中物理。

      此外男主的淡定飘走和女主开始的惊慌失措且情绪控制力差实在反差太大了。可以说男主执行过多次任务经验丰富(经验丰富也不应该为了破太空行走纪录四处乱飘浪费气导致最后不够用吧),女主第一次没有经验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恐慌,之前的专业特长主要是修电路板。正确。但是她不应该是正常人,或者说在一众修电路板的人中被选派上天,必然是经过模拟训练熟读舱外作业守则。当然也可以理解导演如此设定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营造紧张的观影氛围(因为联系《生活大爆炸》的话感觉Howard不管训练多久都会吓尿的)。

      还有四散的眼泪,舱内漂浮的物品,无能的NASA,各种飞行物都在同一轨道开趴体,天宫一号虽然没有英文操作界面好险有设置一键回家,幻想男主开门进来说“他大姨妈”但是因为是幻想也不好说什么等等。关于眼泪会不会四散可以看这个视频Tears in Space (Don't Fall)(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zMDgyNTA0.html),可以看到眼泪并不会掉下来或者飘走而是贴在脸上,虽然一点也不美还有点像鼻涕呈果冻状。还有什么神奇的灭火器,这种桥段机器人总动员 WALL·E(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31459/)早都用过了,而且在快速翻转中向某一方向前进其实特别难掌控,稍有差池就会适得其反,可能六个月是在练习这个吧。另外女主把宇航服脱掉轻松程度的就像脱一条尺码买小一号的牛仔裤,而事实上宇航服非常难脱,结构要比女主穿的要复杂的多,一般在没有人协助的情况下,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

      有些人会说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不要这么吹毛求疵。是的,我承认,但是被捧为神作口碑票房好到爆,豆瓣电影一水的五星评价,烂番茄97%,IMDB 8.7,metacritic 96以及零差评实在是太!过!了!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因为除了电脑做出来的太空的视觉效果委实没有可以被称作神作的点了,而这一点必然会随着时代进步被超越。

      @宫崎圣司 评论说被里面的长镜头“震撼到”,”当年《人类之子》结尾的长镜头就印象深刻,这次真可谓是登峰造极了“。我想说长镜头只是辅助,重要的是电影故事本身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每个看完《人类之子》(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78064/)的人都在跟我讲长镜头,可是电影不是用镜头长度丈量的,不可舍本逐末。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本片讲的故事有多平庸和单薄。还有人说是感受太空,但那根本不是真实的太空,想感受真实的太空,请看《哈勃 3D》(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25324/)《国际空间站 3D》(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19880/)。想看宇航员在真正出现意外时的反应,请看《阿波罗13号》(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785/)。对于某些同学对好莱坞电影不遵循物理定律的质疑,同样是太空题材,看过45年前就已经拍出的《2001太空漫游》(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226/)对本片实在没什么好惊叹的,虽然类型不同。

--------------------------------------------------------------------------------------

      我说了,我承认找bug是吹毛求疵这一点,我只是反对其成为“神作”以及零差评,我就问大家两个问题吧:第一,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第二,公认的神作哪一部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如果有,举反例。
      鉴于公认的神作可能会有争议,这样好了,目前《Gravity》IMDB评分是8.5,你找8.5及以上的好了,按IMDB给出的top250,一共46部(含Gravity)。随便找,告诉我你觉得哪部故事性和思想性比这部差就行了,欢迎进一步讨论,在下面留言就行。
      如果找不到,我就问你一句,你真的觉得一部电影靠视觉效果电脑特效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会成为经典成为永恒么?回答我。

 4 ) Nirvana

觉得影片只有90min怕不够看?
  
看!一定要看!一定要看3D加atmos音效!
  
gravity几乎是向各种靠拼冗长时间来提高性价比的电影们“啪啪!”的打了一巴掌:没有多余的镜头,凭借良心的演技和镜头切换在烂片泛滥的秋季吹响“向奥斯卡开炮”的号角。
  
带好3d眼镜,准备好这场太空冒险之旅,正如女主Ryan所说,不管结局如何,这都是一场英雄之旅。
  
平心而论,影片首推的还是它的画面和特效:采用近似于纪录片的镜头来描述发生在太空灾难逃生,对于只会偶尔在直播间看看飞船发射、围观航天员和中南海问好的大多数人而言,光是随着镜头俯瞰地球或者仰望星空,感受零重力下的各种细节,仿佛就过了一把太空漫步的瘾,遑论以时速两万英里奔驰的太空碎片们是怎样制造了一幕又一幕惊险刺激的灾难。
  
在这种极度的视听觉刺激下,再加上只有简单的情节和虚拟的片场,演员的演技就尤为宝贵。身为影后的桑德拉布洛克和影帝的乔治布鲁尼无疑是恰到好处的让电影从沦为纪录片的漩涡中脱颖而出,人性如同繁星闪耀在太空,无关政治,无关国界,无关种族,只是单纯的乐观顽强的想要活下去,以及活下去所需要放下的沉重的过去,和不轻言放弃的觉悟。
  
影片有三次让我达到情绪上的共鸣,一次名为别离,一次名为绝望,一次名为觉悟。
  
在空间站上,Ryan和Matt刚刚经过缺氧缺燃料的风险从被击毁的探索号回到国际空间站,正当他们和观众以为暂时安全可以稍作调整的时候,由于残余的碰撞旋转,Matt在零动力的情况下飘离空间站——一旦离开就永远的环绕地球,而Ryan则用脚勾住空间站上降落伞的绳索,想要拼命把Matt拉回来,可是每一用力,系在脚踝上的绳索就松掉一根。
  
Matt:you have to let me go...
  
Ryan: i am not gonna let you go...
  
对Ryan而言,被迫失去过自己的女儿,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开车随处游荡害怕停下来的她,面对有一线希望挽回的队友,除非Matt自己把安全扣解开,Ryan是不会再想去面对被迫失去什么东西什么人的情况了。
  
然而Matt还是自己把安全扣解开了,还是一如既往毫不慌乱的用无线电调侃Ryan,仿佛他走向的不是死亡,而是一场暂时的别离,一场破纪录的别离。面对死亡和未知的姿态有很多种,哪一种几乎都无可厚非,却只有少数几种能够让人肃然起敬,而Matt这种极度乐观的姿态,更让人动容。
  
Ryan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终于来到了国际空间站密闭舱,终于可以补给氧气和燃料,并最终来到动力舱,准备在离第二波碎片到来只剩下7分钟内前往最后一站:中国的天宫号。然而在点火离开的时候发现动力舱和空间站上面系着绳子,Ryan企图解开的时候,第二波碎片汹涌而至,混乱中虽然保住性命驾驶动力舱即时逃离开来,却发现用作动力的太阳能板被毁掉了,而这时,太阳也慢慢消失,留下几乎永恒的黑暗。
  
死里逃生却又重现绝地,没有Matt,没有无线电联系到Houston,只有一个陌生的人和一条狗,语言不通无法沟通,只能互相学狗叫,近乎哀嚎的Ryan万念俱灰,调低了氧气准备放弃——经历过如此大起大落以为绝处可以逢生的时候,却发现只是深陷另外一个绝望的深渊,看着舷窗上因为绝对零度凝结起来的冰花,呼出的空气带着水雾,仿佛希望的火花也在慢慢地凝结,最大的希望孕育出的一定是最深的绝望。
  
可是只有在最深的黑暗里,才能显得那一点平时微不起眼的光,有多明亮。
  
Ryan在迷离之际,猛然悟到可以使用备用的降落缓冲能源,在最后的关头重整旗鼓,开始绝地反击——反击那个对女儿的离去一直耿耿于怀自我怀疑的自己,反击那个如同行尸走肉般无法向前生活的自己——Ryan对记忆里的女儿和Matt说道:
  
我已经找到你的红鞋了,它们原来就在你的床底下,并没有消失不见……
  
Matt,麻烦你告诉我女儿,我一直都爱着她……
  
进入天宫之后,她又对Houston控制台说道:
  
或者成功着陆,活着讲述这一段荣耀的传奇故事,或者随着大气层染成灰烬,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准备好了。
  
影片至此进入最高潮,如同火流星一般划过大气层的卫星舱,被剧烈撕扯解体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肉眼看见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的云层、山脉、河流、大海,最后关头放出来的降落伞,女主终于安全的降落在蓝色星球的海里,回到重新充满地心引力的世界。最后的镜头里Ryan如同涅槃的凤凰一样,虚弱而坚定的站在岸边,凝望着天边几道其他碎片化成的流星轨迹,剧终。
  
无法用多余的言语来形容这个故事带给我的震撼和感悟,只能感谢导演和演员,用几近身临其境的高超技巧,用最沉默但最有说服力的叙事方式,带观众经历了一场太空灾难,一场从新奇到慌乱到绝望到希望的蜕变。
  
五星无误,极度推荐。

 5 ) 关于酱油布鲁尼的一些联想

以下解读纯属个人观感,无意hard-sell,欢迎讨论。

这是部好戏,好就好在把宗教情结安插的如此微妙,几乎胜过所有福音电影。

“你看看这个地方,你可以关了灯,一个人,很安全,没有人伤害你”

这是本剧大酱油——乔治哥出现在女主准备自杀时的一句话,这让我想起一个人,耶稣。

想一想,他是硬闯进来的,女主一心迎接死亡,根本不想他进来。

为啥?因为乔治哥一进来,希望也进来了,意味着她又要开始努力逃生了。而希望的反面就是失望,正是女主不能承受之轻,记得她说起女儿的台词吗?“生活有时就是这么讽刺”。于是,她就放逐自己在黑暗中,一个人开车回家,默默听无人讲话的广播,喜爱太空的安静,因为那里连声音都传播不了。

信仰有时让人觉得刺痛的地方也是这样。很多人会问我,要是有上帝,为什么还会发生XXX?之前的失望,足以叫人裹足不前。

受过伤的人,出于自我保护,会建立起自我防御的机制,表现虽然各有不同,不过全面降低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敏感度的确是其中一种(有些是抑郁症的初步症状)有时受打击的人看起来木木的,正常人该有的开心、生气、难过,他们都感觉不到。

这时候,一个死缠烂打的家伙出现了,他就是不放弃,就是不绝望,这让女主无比烦恼,因为她不想承认正是希望的存在让她感觉到痛苦,无论是从失去女儿的悲剧中恢复,还是从目前的危机中努力求生,这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去重新唤醒自己的希望。没有希望,也就无从失望,但这也像乔治哥说的“这和行尸走肉有什么两样?”

耶稣曾说过,「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乔治哥撬开舱门的那一幕,真像圣经里说的光明照进来,但女主的反抗也正正像圣经所说的“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没有什么比谎言更安全,“自欺欺人”就是求一个安全感。

不过,乔治哥的到来还是带来不少希望,至少有个会开飞船的人啊。但是一通鼓励之后,女主发现那只是一个幻觉,希望是被唤起了,但后面的情况仍然要自己去面对。正如同,信上帝不会让你事事顺利,而是仍有机会去选择,到底是继续坐在黑暗中,还是重新选择相信?真正的神迹是,因为相信(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神,此处是幻想中的乔治哥),而选择行动,不沉溺在谎言中,不愿意放弃希望。

比起很多救赎意味浓重的电影来说,这个情节,让我更多看到神的怜悯和爱。

『 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 马太福音 4:16

 6 ) 看到什么吃什么,这胃口也不是人人有的

前段时间ms围绕这部电影吵吵得很厉害。神作啊,不是神作啊,还是没有神只有作(念平声)啊……

咹。刚好前两天有个小伙伴去围观Hunger Game,看得也不是情绪很高的样子。因为知道伊是文青,口味不走这一路的。特地问了一句「前作没看过么」。伊答说看过了。那我就表示不懂了:你都看过第一部了,应该知道是这么个路线,还巴巴地去看第二部,图啥?

像姐胃口这么宽,上得了草原,下得了川蜀的,譬如《暮光》或者《小时代》这种片,撑不过两部就吐了好嘛,自虐才会要去看第三部啊!

「看到什么吃什么」这个胃口是很理想很圆满很幸福的,所以也就是达不到的。何苦为难自己。

话说本片,有小伙伴拿它比《2001太空漫游》。不是一个路线上的。后者曾经出现在我跟一妹纸围观完《生命之树》后「母题太大,玩脱了」的吐槽当中。妹纸问说「占得这么高的电影,就没有拍好过的吧」。我想了想,举出了库爷这部「真·神作」。妹子立时同意「也只有这部」

本片当然不是走哲思「大主题」的路线,就是求观众当下一乐。也不是「科幻」(没什么「幻」的成分在里面)。姐给伊画了一个小圈圈——逃生类。同在这个圈子里还有《127小时》《活埋》,《少年派》,etc。贵圈真是一点都不乱,有大的母题或者没有都可以,最大的辨识特色是:人少、被困、靠天。

曾经有人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这就是围观「逃生」的乐趣。当然有些同学是更热情「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可能就会觉得矛盾冲突不够。

影片设定类似于魔术里的逃生术——魔术师把自己铐在鱼缸/锯床/真空箱等等奇葩的地方,以便立在「在xxx分钟不逃出来就要嗝屁」的生死状,然后就是魔术师上蹿下跳地逃,观众满头大汗地看伊逃。

道具上有机关,仔细看有破绽。这些问题大家心照。魔术师的任务是把道具做得尽量逼真,尽量让观众找不到破绽。观众的任务是——给自己找乐子,享受这「心跳一百分」(当然不排除个别魔术节目的观众是以「揭秘拆台」为的)

像《活埋》和《127小时》这种的场景设置简单粗暴,地上刨个坑把主角丢进去或者黄石公园找块石头把主角挂上去就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少年派》有「奇幻」的背景,电脑君可以大展长才——顺便说,最近PS很流行,但这看年大家什么神乎其技的CG没见过,奉劝某些技术不过关的不要轻易挑战群众智商。

《地心引力》跟《127小时》一样求「真」求「切」,求那种「xx分钟必须嗝屁」的严峻感,最终是要让观众产生「现场围观」的临场感。所以硬件上对于「还原太空」的要求极为苛刻,而软件上则要求镜头需长——本人不持「镜头长==牛逼」这种观点,但是对于这种情节简单、演员二人转、场景固定又有特定诉求的影片,务必长镜方才有「纪实」感,一旦让观众觉得「漏很大」,就一锅端。

而这两个要求——明明是造假的太空却让人觉得真是飞船直拍,跟尽量给长镜头——是矛盾的。因为摄影师傅一个角度不好就穿帮了,而一二三四个shot下来,布姐这是得被吊多久(看完本片我非常佩服布姐,不愧为万金油型的演员!)

拍摄难度很大。完成度很好。擦干净菊花等着插小金人各种技术奖就对了。

至于做不到位的地方,挑错的帖子反正隔壁就有。我就不罗嗦了。要是真的想看外太空长什么,当然去看《哈勃望远镜》(个人强力推荐,而且必须巨巨幕)。要是想看一个「发生在外太空的逃脱故事」,以我的标准,做到这个程度就没得挑了,估计是完整了很多人的梦想——跟乔治·克鲁尼蜀黍漂流外太空,跟唱着小曲调着情,一起看流星,然后把他一脚踹进外太空……咳。

我扣的一星,折在故事上。
当然来个什么曲折离奇遇到外星人的桥段,这就是等人扒皮的节奏了(魔术师也不会说自己会隐身啊有气功啊是吧,那就成神棍了)。但是这记「直球」实在太直,是真·宇直啊!
整个变魔术过程中没有trick,每一步都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实在让人很不能忍(灭火器那招Wall-E用过了好嘛)。

最后还是要赞一句,这么直线的推进硬是被布洛克姐姐的情绪而显出起伏高低,我以前一直以貌取人无视姐姐太走狗眼了。

 短评

豆瓣上有些好评也太夸张了吧?!本来就不是冲故事情节去的,但太空常识上居然有硬伤,然后还非把庸俗的美国主流家庭价值观装进去。给三星是因为毕竟小时候喜欢过太空,一些画面还是挺深邃有感的,但一想到都是摄影棚里、电脑做出来的又觉没劲。卫星碎片什么的那些实在无聊。

7分钟前
  • 沁云
  • 还行

第一感觉:好短!就这么没了——细细一想好像也编不出什么来了。俯瞰西奈半岛等场面还是让人挺感动的,太空如此安静和诡秘。但是,人物话太多,编得有点俗,虽是太空灾难主导,但整体格调明显降了啊,不够惊悚不够恐怖不够绝望。BUG什么就不捉了,好好享受电影很重要。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阿方索·卡隆的长镜头兼具技术含金量、叙事功能和导演特色,加上IMAX 3D,全程让人感觉失重犹如漂流太空,这是一部在技术的层面上趋于完美的好莱坞商业爆米花电影。一个女宇航员在太空求生,故事的细节和事件又都以现实为基础,加上商业类型片剧本起承转合的套路模式,一切都相当完美。★★★★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宇宙浩瀚,星空美丽,终究是冰冷无情的存在。 只有当布洛克慢慢从潮湿的地球泥土中站起身来,美丽才变成了壮丽,荒芜才长出了诗意。阿方索·卡隆讲述的不只是一个太空故事,更是关于生命的起源。那种求生的意志和决心才是推动一切进化的原力。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如果你一个人在野外绝望了 请看荒野生存 如果你一个人被困 请看127小时 如果你一个人在大海里漂流 请看少年派 如果你一个人在太空孤零零的飘呀飘 请看地心引力 ps:天宫一号哪有那么大??

21分钟前
  • dream persuer
  • 推荐

布洛克姐姐大闹天宫!恐怖片科幻片励志片各半小时。卡隆和鲁贝茨基一对视觉系老天王保持水准,第一个镜头13分钟。音效大成功。可喜的是剧本进步了,周期的且持续的好莱坞式高潮设计,很精彩。

22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这么好的技术被好莱坞平庸的剧本给毁了,这片基本上看开头和结尾就行了(除去最后30秒),哥在想,如果这个电影能有飞向太空或者2001十分之一的故事那该多好。还有,哥能吐槽最后的灭火器这一大Bug嘛...

24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Unbelievable experience! 技术的完全胜利!观影效果无与伦比。手心攥出涔涔细汗,宛若一同漂浮在宏大的太空,仅剩一点点信念维系。苍茫的宇宙,无边的恐惧最终敌不过最简单原始的情感和信念:棕眼睛的我们,每天在地心引力制约下日夜活着的我们,何其有幸。

2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太空体验片。首先是个新体验,观众是又一位宇航员,如进入太空,跟角色一起飘着。打破空间及重力的约束后,镜头可更自由的旋转漂移,如漂浮中宇航员的一双眼,这都增加了临场感。片名叫引力其实最缺引力,角色大部分时间连脚都不着地。母体、脐带之类的暗示都很明显了。故事有点拖后腿,太离奇了。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本片出现了两个极端...

38分钟前
  • 我要去你家吃饭
  • 力荐

担保你看完《地心引力》站起来,跨出去的第一步都是虚浮的!不3D就没有意义了,所有感官异常真实,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调动你的原始本能,数次被紧张和压力硬生生逼出眼泪来!从灵魂层次,刷新你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桑姐影后提名跑不了!奥斯卡最佳视效也出炉了,音效配乐剧本都有戏!强推给所有人类

40分钟前
  • 望潮
  • 力荐

当时看这部电影就几个想法:1,开头啥都没有两个人的对话时间也太长了吧,耐心再耐心,毕竟豆瓣评分8.6了;2,靠,这电影成本也太低了吧,就两个人;3,靠,又被骗了,上次被豆瓣评分骗是一部号称超过盗梦空间的好莱坞大片;4,啥时能结束啊,我想走了;5,怎么睡醒来后,剧情还是没有变化

41分钟前
  • 生姜
  • 很差

为什么我觉得这部片是用来搞笑的。。。水里的青蛙果断最佳配角啊

43分钟前
  • 没没
  • 还行

克鲁尼演巴斯光年演得太好了

48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彻底被技术层面所折服;摄影,音剪以及混音无懈可击。洛夫克拉夫特说过: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宇宙的黑暗空洞即是恐惧的源头,正因为被这恐惧所操纵,才使我毫无防备地被后半段好莱坞传统主旋律煽情给击中。卡隆用极简的故事诱出了人类最原始情感。

49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第一镜19分钟酣畅淋漓。布洛克脱去太空服的一场戏,让我想到了《太空英雌芭芭丽娜》里简.方达的脱衣戏,从笨重的外壳到肉体的原生态,两部影片都是一种女性美的展示。《地心引力》中褪去太空服的布洛克,就像胎盘中熟睡的婴儿一般,注意那根绳子正好是脐带的位置。

5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伪片儿。没见到香飘飘奶茶的踪影。

56分钟前
  • 王多功
  • 推荐

美国的航天飞机毁了,国际空间站毁了,俄罗斯飞船毁了,只有天朝的“天宫”才是王道啊!而且质量没话说,安全把你送回地球!

60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一部科幻片从头哭到尾。开场近20分钟的长镜头,外太空俯瞰地球致敬《2001》。人物的空间位置也是心理位置,Gravity在这双重意义上体现——重力牵引下空间位置上的回家、人情羁绊中心理位置上的重生(婴儿-脐带-亲吻大地-重新站立的意象)。这是人对地球母亲的依恋,也是与生活母体的和解。

1小时前
  • A。
  • 推荐

神舟行,我看行。二人转,转不停。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