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国

剧情片日本1998

主演:井浦新,小田绘梨花,寺岛进,内藤刚志,谷启,木村多江,伊势谷友介

导演:是枝裕和

 剧照

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2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3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4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5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6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3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4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5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6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7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8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9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6

详细剧情

  纯洁无瑕的天国,宁静祥和。逝者乘坐通往天国的列车,来到位于天国与人间的小站作短暂停留。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他们将努力回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然后由天国的工作人员拍成影片,放映留念。逝者们或娓娓道来,或情绪激动,或沉默不语,那一个个平凡温馨的小故事在天国宛若秋日午后的时光中缓缓流淌……  本片荣获1999年Manaki兄弟国际电影节铜相机300奖、1999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独立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奖、2000年每日电影最佳艺术指导奖、1999年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电影奖、1998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影评人费比西奖、1998年都灵国际青年人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长篇影评

 1 ) 假如我们都是真的

1.花忆前身? 张爱玲说:每一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的前身。1998年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国》同样有一个寻找的过程,不过是引领死去的人们回顾在生时的记忆,依然放置着低调的生死主题探讨,细腻平缓的现实主义手法却不如辞藻般华丽。 印象中,阴魂不散的厉鬼索命,故事太多以至俗不可耐。After Life,传说里的黄泉路上有着奈何桥与孟婆汤,鬼魂喝过一碗便得忘记生前琐碎巨细。回想这生生世世的反复轮回是否恰当,向善的角度说总该给死去的人们保留点什么罢。 于是,一个人无论“善终”与否(事实上,不管死因如何,《下一站,天国》中的人们都带着善终的祥和),总归是无可避免地清静下来,不必对人生再发些嘘叹牢骚,也不必因躯体疼痛忍受折磨。人人都以为他或她从此远离一切苦厄,灵魂安然无恙地进入天国,没有故事可说可写。 2.无以掩饰的着迷 拍摄纪录片出身的导演是枝裕和在《下一站,天国》中重操旧业,采用了大量纪录片样式的访谈内容,即天国车站的工作人员帮助死者细理人世间的眷念,选择值得珍藏的人生片段。但影片主题所用的编剧设置却带着不折不扣的虚幻色彩,一方是努力接近着真实,一面却是众人编造的记忆。 想到了2005年戛纳最佳导演奖哈内克《躲避》中,对于摄像机与录像带存在与否的争执,有人说那是西方常有的上帝之眼,有人非要考究起摄像机摆放位置。其实放置于《下一站,天国》看来,这简单得很,不过是天国车站工作人员订作得到的关于某人一生的录像带。 有生之年,褪色字迹、黑白照片所带来的穿越时间的昨日重现,想必是件温馨无比的。努力迎取阳光的金黄色向日葵一直是人们对于生命渴念的一种比喻象征,濒死的人们也容易触及藏在内心深处的不舍。 中国古人对于人生乐趣有些简单扼要的概括,不外乎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人生大喜。可说回来,它们都太不真切,等同于形式。 轰轰烈烈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一生,多数人只能在牢骚或麻木中接受平平淡淡。当你陷于伴随着记忆力衰退而来的往事模糊中,难以选择,录像带让你有着充足的时间去倒退快进、定格重放——更美妙的是《下一站,天国》还涉及了胶片与电影。 3.胶片保存记忆 极简搭建的场景,一帮看似外行的工作人员,想的却是帮助死者们用胶片重现生前的一时半霎,某一刻的情感翻涌。 在声势渐强的感动中,对是枝裕和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并不是对于不同记忆的场景造设或成片后在电影院中亲临重温,而是胶片转完、悄然剧终之后,影片主演兼编剧甚至导演本人在刹那间就会从座位上消失进入天国。 于电影之中点提电影相关绝不亚于文字创作中对古今名篇的旁征博引、中外大家的随手拈来,相亲男女说及爱好电影,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琼.芳登(Joan Fontaine)极恰当地点应了时代。《September Affair》(威廉.迪亚特尔导演、琼.芳登主演的《秋恋》)、 《Rebecca》(希区柯克导演、琼.芳登主演的《蝴蝶梦》,又名《丽贝卡》) 。 突发奇想,应该让所有电影导演对自己负责,在他们进入天国之后带着他们自己经手拍摄的烂片记忆进入天国,直至他们的灵魂也不得安宁。 在天国车站,可以无牵无挂的畅所欲言,挑选一段属于你自己的记忆。可以想象的有太多人会在选择面前无所适从,碌碌无为的悔恨、平淡无奇的语塞还有更为彻底的拒绝,然后留在天国车站为后来人服务。甚至怀疑穿行在都市间神态雷同,喜形于色或烦恼不堪的人们,混杂在脑海翻滚里的一切能否如愿抒发,可供重阅。 4.你自己的 忆往思甜,保存一份独有之后,在天国里它会伴随着每个做出选择的人,紧接的是其他记忆的彻底遗忘。说来空泛,实则关怀。它最大的可能只是激励自己行进的一种,你不能否认它的事实意义,只是对于死后情形,没人能指认一切。 印象最深的是夏季有轨电车上从车窗吹入的风轻拂着脸颊,捕捉如此细微感觉着实是种冒险。樱花漫天飞舞的飘落引得很多人怀念,但要作为珍藏,可能有人要抱怨着:这相同的樱花树,不说在世界单是日本就有万万千千棵,实不见得有什么特殊之处。 萨特让一个即将面临死刑的囚犯在《墙》里回味留恋苦味香酒的滋味、夏天在临近加迪斯的小海湾里沐浴。不过他又补充说死神让这一切都失去了魅力,可总有些是死神也剥夺不了的。有关岁月留痕的记忆,苏童提到了夏夜乘凉时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的各种声音;余华则说到了童年里父母去上班,他和哥哥被锁在屋中,只能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以上选择其实都是类似于《下一站,天国》里的某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且不说选择,无疑是真切的。 Spoiler Alert! 5.大爱无言 Mochizuki的故事可能是感人的,自己成为别人幸福的一部分而没察觉,恍然大悟后发觉没有什么比这更为无私。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在死与生的鸿沟面前,无法逾越,也只能接受。 蝉噪虫鸣的公园,长椅上彼此默不作声,萦绕于年轻人心头的不安与希冀,未婚妻含情脉脉注视着紧握的双手。心头可曾念及“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对于出征也许有着百般不情愿,不过却难以阻挡,静享那一刻的相伴。 相同的场景记录了三个人一生最值回味的片段,一边是Kyoko几十年后至死不渝的情愫,一边是阵亡后Mochizuki在天国车站里徘徊了几十年,一边是Ichiro老人回顾一生后对于爱妻的怀念。 影片在那之后出现好几秒钟的黑幕,恰似Mochizuki思索多年的解脱。强忍的情感在此时成了喷薄而出的感动,有什么比Mochizuki最后投向天国车站工作人员的凝望更为感人,他花费几十年获悉了未婚妻对自己的难忘不舍与生命的存在价值,随即又选择了忘却——在忧郁的眼神中留住了天国车站工作人员的身影。 大雪来时,明月依旧,车站如故。 Mochizuki走了,新的礼拜来了。 --------- http://www.mtime.com/blog/100909/article-211320

 2 ) 无法剪辑的电影

A望月负责的7人:

多多罗良子:穿红裙子跳舞的时光。

吉本香奈:三岁的时候靠在妈妈身上,妈妈帮着掏耳朵。

大熊:大地震过后在竹林荡秋千,吃母亲做的饭团。

山本贤治:五岁的时候往壁橱里塞东西然后躲起来。

儿岛真显:给自己的匡威运动鞋系鞋带的时候听到喜欢的”叮铃铃“铃声。

渡边一郎:和夫人在公园的长椅上聊天。

远藤邦生:某次飞行练习时看到的云中风景。

B杉江负责的7人(只演出4人):

郡与宁:战后与未婚夫在古川桥的偶然重逢。

战争的时候被美国士兵围捕,并给他烟和洒了盐的米饭。

平川:生产的时候。

天野:在帝国酒店等一位男士的时光。

C川岛负责的8人(只演出6人):

高桥辉政:20岁自杀的晚上,月光下的轨道和脑中浮现的恋人和母亲的脸。

初二的时候,坐电车上学的路上享受吹进来的风和阳光。

文堂太郎:出生五六个月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沐浴着秋天下午的阳光。

年轻时候的风流事。

伊势谷:没选。

西村婆婆:九岁那年。(婆婆没选,安排为樱花落下的日子)

望月隆:在小站的日子。

看完电影脑子全是黄信尧导演在一席演讲里的一段话:“我们常常会说人的死亡是一个终点,可是就像数学家欧几里得讲的,如果人的生命是一条线,那生命就会有起点跟终点。可是当我们把起点跟终点接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它就是一个圆,生命的圆圈就像是一个漩涡,我们谁都逃脱不了。我们把死亡作为一个开端的时候,那就是另外一场开始。”

《如果爱》里说:“每个人的一生就好象一部电影,而他们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角。有时候他们会以为他们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但可能他们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更说不定他们的片段早被人剪掉了,自己居然还不知道。就拿这对母女来说吧......在我这储存里很多被别人剪掉的片段,我把他们都收起来了。因为他们有时会剪错的。等他们再需要的时候,我就会把片段送还给他们..... ”

人生是一部无法剪辑的电影。

 3 ) 我们都是幸福的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末尾望月的故事,可能我只会给三星。个人感受来讲,前面的叙述由数人的片段组成,很有纪录片的感觉,但也让我有点昏昏欲睡,东拍拍西拍拍,有点找不到主题。传递的感情也像隔着一层雾,朦朦胧胧的,说不出是优点还是缺点。但是可以感受到,是枝裕和纪录片出身的鲜明的风格。 简单概括一下印象深刻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里是天国前的中转站,人们在这里留下一段最幸福的记忆,由工作人员记录并制作成电影,之后,这个人会忘却其他所有的记忆,走向天堂。而那些选不出记忆的人,就在这里成为工作人员。 记忆停留在九岁的老奶奶,有可爱的童心,喜欢捡拾收集地上可爱的小东西,最后在一个员工B的回忆帮助下选了樱花落下的瞬间,离开之前,她还送给B拍摄时用的一袋樱花形纸片。 和诗织私下聊天的女孩,在诗织的引导下把记忆从迪士尼乐园改成了趴在妈妈腿上的感觉。 员工B,其实是一个早逝的父亲,他不想忘记在自己去世时刚满三岁的女儿,每个亡灵节都去看她,想默默守望她到二十岁。

渡边先生,一直找不出值得记录的记忆,回看自己人生的录像带,发现年少时期说要做让别人记住的事情,最厌恶在办公室消磨时光,而后来却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和妻子只是包办婚姻,妻子还对旧人念念不忘,两个人相敬如宾却少有真情吐露。最后,他选择了和妻子在长椅上谈论看电影的记忆。这不仅仅因为这是他少有的温暖回忆,也因为他认出来望月就是妻子早逝的未婚夫,想给望月留下一些妻子的画面。

诗织是个看似桀骜不驯,实则心思细腻的人。她其实父母早亡,在和另一个女孩聊天时为了安抚她,却撒谎说自己记得趴在父亲背上的感觉。员工们聊天提到有些人会有在子宫里的记忆,当他们完全浸没在水中时,记忆就会复苏,给人母亲子宫里温暖安全的感受。诗织听了就在浴缸里闭气,全身浸没在水里,正是想尝试能否回忆起父母的温柔。

望月22岁在战争中牺牲,他一直念念不忘着未婚妻恭子,也许是不知道恭子是否爱着自己,他犹豫着选不出最幸福的记忆。直到他得知渡边先生的妻子就是恭子,本想放弃负责渡边先生,却还是为他拿来所有的录像带,陪他一起看,希望他能找出自己的回忆。后来,看到渡边先生的信,他终于在诗织的鼓励下找到了渡边恭子留下的“最幸福的回忆”,才发现回忆里的人是自己。恭子的最爱始终是望月。

恭子的影片

望月因此选择了“独自坐在渡边先生拍摄布景的长椅上”的瞬间(破例选择死后的记忆),因为他在那里回忆起了过去22年的幸福,也是因为他在那里体会到了让别人幸福的心情。长凳其实可以两个人坐的,另一个位置,可以是恭子,也可以是诗织。

最后,望月和诗织在房内的对话,可以称之为点睛之笔。昏黄的光映出了两个人忽明忽暗、复杂难言的心情。

最后的晚上

摘录他俩的对话。

望月:

当时,我拼命地寻找,生命中幸福的回忆。五十年过去了,我才知道,自己竟然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多么奇妙的发现啊。 有一天,你也会找到的。 诗织: 我不会做选择的,如果我做了选择,我就不得不忘记这里的一切。所以,我不会做选择。我要把你记在心里,永远。

望月是释然中有遗憾,释然的是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成为别人幸福的一部分,是他最幸福的事情。些许遗憾则是因为,他的离开会让诗织感到失落。

诗织也是遗憾中有释然,遗憾是因为她一直帮助望月寻找恭子,但是直到此刻才知道,她的行为只是加速了望月的离去。因为诗织是死后在中转站遇到望月的,所以她无法保存这段记忆,只有一直留在这里,她才能一直记得望月。释然大概是,终于帮爱人达成心愿了吧。

共同观看望月的影片

这应该是诗织记忆里最温柔的时刻——和望月坐在一起对视(上一次观看客人的影片,他俩不是肩并肩坐的)。虽然心上人下一刻就要去向天国,再也不记得自己。

望月离开以后,诗织独自仰望天空,月亮是圆的。(前面他们一起仰望的时候,月亮是近圆)

诗织一个人看到的满月

整个故事传递着隐忍又深沉的感情,又是日本电影熟悉的克制的方式。细细想去,好像有极大的永无解脱的悲哀,又有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看透一切的释然。

死生亦大矣,即使可以用影片留下最幸福的记忆,依然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忘却经历的一切。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幸运的是,我们都是幸福的组成部分,这幸福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由此,可以常念一二。

虽然望月离开了,但是他和诗织都已经成为对方幸福的组成部分了。

我想把这部电影称为“记录拍电影过程的电影”,它其实就是介绍了一种拍电影的方式(或者是拍电影的本质)——造梦。

顺便,Arata气质太绝,虽然素人素到台词有时会念不清,但是光线映照下,两侧刘海在脸上投下阴影,让原本浅淡的神色变化更显得晦暗不明,给人浓浓的疏离感,就像远离人世的天国使者。眼里无光时便是寂灭的幽灵,可是偶尔瞳孔里闪动的光,又像落入凡间的神明。他太适合这个角色,能给人介于现实与虚幻的边缘感。Arata好像从出道起,就天然带着悲剧色彩。

无光
有光

 4 ) 告诉我,我错过了什么

这部电影是如此奇特,让我只看了十分钟,就有了要把它推荐给所有人看的冲动。如果这一生只能带着唯一的回忆进入天国,你会选择哪一个? 这种对生命细枝末节的关注,却是最贴近本质的追问。从出生到死亡,也许有七八十年,面对了出生、恋爱、结婚、死亡,经过了幸福、痛苦、成功、失败,最珍贵的回忆,却只是中学时候的某个炎热下午,站在公共汽车的前排,微风从驾驶座位旁半开的窗外扑面而来的惬意感觉。这是什么样的情绪? 假如明天死掉,你我来到同样有些陈旧的天国中转站,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问题,又能做何回答?
我呆呆站在黑乎乎的房间中央,看着电脑屏幕上电影最后的演职员表一点点翻过,茫然若失。这部电影拿走了我心中的某个东西,空掉的一块孤零零的剩在那里,虽然会被蛛网遮盖,灰尘掩埋,但那失去的,已经再也不回来了。

 5 ) 理解电影深意的人可能并不多,除非有日本文史哲知识的铺垫。

刚上完电影评论课,趁热写两句。(看电影不是很仔细,听课也有些忘了,有错误望指正)

电影节奏缓慢原因之一是 是枝裕和 纪录片出身,这部剧情长片采用许多纪录片拍摄方式——比如采访调研,因此影片开头那些人物的采访会显得冗杂堆叠——但是导演采访了几百个人,询问他们印象最深的人生回忆,许多演员也是在采访中挑选。这也算是电影技巧杂糅纪录片手法的一种创新。

PS: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并非是在繁华的都市,这和导演的生活经历有关,他出生在京都偏僻的一个区;同时,京都是一座文化古都,外加是枝导演的文史哲功底和高学历,他的电影会有很多涉及日本文化核心的东西。

另外,影片是双重意义的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电影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日本文化对生死有着别样而空灵的解读,影片的主旨表达的是,人活着没必要一定功成名就才有意义,人活着就不可避免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这种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或许就是生命意义所在。

电影的意义:在这个影像文化盛行的年代,电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脑海中美好的回忆片段算不算是一部电影呢?我们死去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去,是不是影像媒体对人生也有着重要作用呢?这里作者升华了电影的内涵。

1。里头有一个女孩说自己的人生回忆选择在迪士尼的快乐时光,后来改变成自己与妈妈相处的日子——这里隐喻的是美国文化对日本青少年的思想冲击,作者希望日本本土文化不被年青一代遗忘。这对中国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2。有个老奶奶的记忆就一直停留在九岁(还是七岁来着),她的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是什么呢?这种与众不同的生命轨迹也会有不一样的意义吗?

3。还有一个人的采访体现导演对日本早年欺压朝鲜民族的反思。

4。天堂小站的电影拍摄者都是死亡的人,他们没有整理好自己人生的回忆,因此并没有选择离去。中国的阴阳界相交的地方是奈何桥、孟婆汤、牛头马面,而这部影片认为阴阳界驻守的并非是超人的圣灵与鬼怪,反而是我们人类自己。这里也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5。还有一些我忘了。。。说实话我也看不太进去 TAT 还是要多读书

 6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最珍重的回忆是什么?
如果你的下一轮人生只能带着它上路。
是和爱人坐在长椅上时的阳光铺洒?
是驾驶飞机翱翔天际时飘过一朵云?
是独自徜徉幽径时漫天的花瓣飘落?
是在竹林深处荡秋千时的微风拂面?
抑或只是心底涌起的一股暖流,嘴角泛起的一丝微笑?
就像...侯麦镜头里转瞬即逝的绿光?
又恰好,最最幸福的,你爱的人和的你选择一样?
也许最幸福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每个人都有这样幸福的时刻。他们默默体味,珍藏心底。也许一生都不会刻意发觉,唯有等待这样的剧组一一精心拍摄,然后送他们上路。
门外雾气弥蒙,又有一批死者前来报到,循环往复,生死不息。
上帝创世七日,人有灵魂七磅。七天,你便卸下满身行囊,轻装启程。
在《入殓师》里我们看到什么叫珍重。同样,那些工作人员耐心地与死者交谈,汲取他们的感受,克隆他们的幸福。他们搜寻录像,联系演员,搭建场景,制作道具,每道程序都一丝不苟。
甚至细致到裙子是什么款式,云朵是什么形状。
如果真有这样的剧组该多么好。人生在世,有多少人能花三天的时间,仔细想想自己最幸福的事?

他们是可敬的,也是可悲的。为他人寻找记忆的人,都是自己找不到记忆的。
望月刚来工作一年。她找不到短暂人生里最珍贵的记忆。于是她留了下来。她把自己浸在水中寻求胎儿般的安全感,她怅然失落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她在霁晴蓝天下的雪地里疯狂失控。里中自二战以来一直在这里,永远不再变老。寺岛牵挂蹒跚学步的女儿,坚守着一个父亲的承诺。
“很不幸,又有一个人要加入到我们中间。”总会有人拒绝载着回忆上路。

是枝裕和风格百变,沉淀的都是亘永的生命之爱。
《下一站天国》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是一次直面死亡的思考。没有煽情配乐,没有戏剧冲突,不需多大成本,不见生离死别。节奏慢吞吞,说完一句话摄影机半天不见动静。
甚至最重要的,当他们辛辛苦苦拍摄成的短片即将展映之时,镜头却极其突兀地切走了。
彼时我想,大概会像《宿醉》那样,在片尾来个铺天盖地吧?许是奏响若干架提琴,影院后座此起彼伏地啜泣。
但是没有。疏落的字幕升上去,复杂的心境沉下来。
——谁说不是呢——最幸福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只你一人能带上它,款款走向未知的天国。

 短评

刚看完第三度嫌疑人,再扭过头看他早期被我遗落的下一站天国,有一种神奇的对仗感。对是枝裕和没有你们这群文艺青年那么痴迷,但几乎每一部也都有看。其实相比于他的影像,他对文学的设想和拿捏更正中下怀。那种能把自己的书影音完美融合的导演我想了想好像还这没有,能把书影做到这个地步,他入前三。

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不仅是是枝裕和最佳,更可写入日影史十佳。1.影片触探到了繁复、异质而流动的自我绵延,直面终极问题:关于记忆与记忆的重构,关于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真谛。2.用最朴素的方式(访谈纪录与简单真诚的搬演拍片过程),传递最动人的情感;用最纯粹的方式(围坐讨论),思考最本己的哲学议题:最早的记忆在哪里?再现记忆有何意义?过往记忆与对梦境的还原甚或对未来的真切想象,何者更真实?不做出选择就是拥抱完整的人生吗?3.拍出的电影大多留白,我们仅能通过逝者的话语与零星的演绎排练,在想象中重塑他人的记忆。4.通往天国的记忆电影制片厂,亦是我看过最美妙动人的死后世界,一如[可爱的骨头]。5.今夜月色真美的凝望&天井盖。6.留下拍电影的记忆,坐在摄影棚中的长椅上回顾人生。7.夏日里,坐在公车前排,微风拂面。8.在云朵里飞行。(9.5/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少不看黑泽(清),老不看是枝。

7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喜欢琐琐碎碎的往事回忆,为了吃鸡肉饭穿红裙子在餐厅给哥哥跳舞,下午枕在妈妈的腿上睡觉,第一次在天上驾驶飞机看到棉花糖一样的云朵,九岁那年全家避难在竹林里荡秋千吃饭团。中转站的简陋寒碜倒显得亲切。井浦新处女秀,青涩的演技也跟忧郁型男望月的气质不谋而合。

12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让你挑选一段记忆带去天国,你会选什么?这个设问暴露了记忆永远有差等,不是责任,没有温情,它最残忍。最后的记忆中的记忆更是很妙。尽管很欣赏他的电影观——比真实更真实,比梦更梦,但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只是不愿做出选择的人,就只好留在人世间为别人造梦了。

14分钟前
  • 57
  • 推荐

那年冬日的清晨,一行四人走在初雪覆盖的柏油马路上,阳光洒在肩头,脸上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与困倦,转角看到了一家早餐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冲散了冬日的寒冷与喧闹过后的疲惫。那顿早餐,在我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用味道刻录在了我人生的电影之中。——这就是我想要带去天国的那段记忆。

15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重看#手持镜头和大量访谈,明显带有是枝裕和早期纪录片的遗风,正处于从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过渡期,因此虽是极现实的素材内容,框架却是架空式的天国车站;出道路数与河濑直美相似,也偏爱死亡话题,以及关注老人和孩童题材;正如他本人所言,小说更注重内心及情感,电影保持客观距离。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已经找到了,最想保留的那段记忆。

21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用电影记录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刻,这才是对电影的最大礼赞啊。开头的手持摄影呈现出一种纪实风格,将这个幻想的故事弄得像真实发生的。依然是是枝裕和最喜欢的亲情,生死之类的话题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是枝裕和啊,能把死亡描述得这么有人味儿,你恐怕是唯一一个了吧?太喜欢那个回忆自己红裙子的老奶奶。17.4.9 重看。感觉很不同,竟然出现了幽默感,而且这次更关注主角的心境。能活在一个人永恒的记忆里,真的相当幸福。

2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如果你对今生没有任何眷恋和回忆,也许就失去了来生的资格和意义。我还无法选择。

2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想到自己,会在贪心地跟工作人员讲很多很多,让他们拍一部撒旦探戈那么长的电影出来,还是什么都不选就一直留在这一站好了这两种选择前,犹疑不决。

31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前半段如纪录片访谈,勾勒出天国中转站的运作模式,略感聊赖之际,陡闻二十出头的Arata说和老爷爷是同龄人(他好像水果星球乐队永强+柚子结合体啊),心瞬间被震动,仿佛找到解锁这片的心灵密码,及至拍摄、放映每个亡者生前最幸福时刻,是枝裕和如此温柔地让人感知到: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它再现已逝记忆,呈现人类万千悲欢。如果死亡不可避免,至少可以庆幸天国的前一站是电影。

32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录像带和电影的并置实在迷人,既然录像带能把人生的全部都记录下来,为什么在人生的最后还要特地还原情境拍一部电影呢?电影的美好意义就这么讲出来了。选择也是执着,不选择也是执着,人生所有就是执着啊。一个内核很炫技的故事,用丝毫不炫技的方式讲出来。神作。BJIFF17S9

33分钟前
  • 邝子约
  • 力荐

好美,又好哀伤。我会选择哪一段记忆呢,在海边第一次握住喜欢的男孩子的手,和喜欢的男生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还是结束糟糕恋情后在南京的游荡,这些是第一批钻进脑子里的;又想到考研成绩出来后到走廊里给姐姐打电话、和朋友在出租车上收到复试结果和她分享以及高考结束的时刻,都是少有的十分轻松的体验:结束了,可以死了吗;对比电影也想到小时候因为一条便宜纱纱裙求妈妈很久得到后的万般珍惜,以及雨天被妈妈抱在怀里喊着毛毛,毛毛。我也好想知道你的答案,但是千万不要告诉我呀。

38分钟前
  • 家用电器
  • 还行

B / 独特的生活化纪录色彩的科幻/奇幻?或是如李沧东《诗》一般对自身创作的一次具象论述?是枝的作品大多具备一种后撤的时间性,而本片的设定正是回忆的拣选与重塑。敏锐地创造/捕捉到生死之间人混沌的质态,比Coco之类完成度高太多。最终,是电影把我们召唤到天国。

3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7/10。面对生死灵魂这样的伪命题,是枝裕和直接拍成了问卷调查。在此寻找记忆片段只是作为叙事的动机,压抑灰暗的布光、忽略配乐及环境声的对白、长镜头+大景别、与叙述主线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用正视机位观察人物微妙的神态和情绪变化,并捎带向电影制作本身致敬。怪我不怎么喜欢散点式的纪录风格。

4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这部电影讲了两件事:1、记忆(死亡);2、电影(记忆)。死了,去天国之前可以留下记忆,而留下记忆则通过电影,电影不死,但人必须走了。即使在一个幻想空间叙事,是枝裕和也一如既往的平实——死亡之后留下的珍贵记忆,也仍然是一些平实的碎片。而天使们,没有翅膀也没有光晕,天国车站更是简陋如斯

4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相当有意思的构思,用电影记录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刻,虽然节奏略慢,但是相当值得回味。假如我现在死了,我最难忘的是小学入学时候,妈妈为我缝的刺绣书包,那是我高中之前唯一的书包。现在回想,如万晓利所唱,妈妈再给我缝个书包,让我背上它去天涯海角。

45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三星半。同样是生命与死亡的议题,同样是聚焦天国(地府)里的亡者及其一生,到了电影工业相对发达的韩国那儿,就成了奇幻化了的《与神同行》,而到了擅拍亲情伦理的是枝裕和这儿,就演变成了半纪录片式的《下一站,天国》,商业与文艺的两种处理,个中奥妙和对照也十分有趣。

49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