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

剧情片其它1957

主演:玛丽亚·雪儿,马塞洛·马斯楚安尼,让·马雷,马切拉·罗韦纳,Maria Zanoli,Elena Fancera,Lanfranco Ceccarelli,Angelo Galassi,雷纳托·泰拉,科拉多·帕尼,Dirk Sanders,克拉拉·卡拉马伊,乔治·阿尔贝塔齐,Lys Assia,Romano Barbieri,恩佐·多里亚,乔治·利斯图齐,米莫·帕尔马拉

导演:卢基诺·维斯康蒂

 剧照

白夜 剧照 NO.1白夜 剧照 NO.2白夜 剧照 NO.3白夜 剧照 NO.4白夜 剧照 NO.5白夜 剧照 NO.6白夜 剧照 NO.13白夜 剧照 NO.14白夜 剧照 NO.15白夜 剧照 NO.16白夜 剧照 NO.17白夜 剧照 NO.18白夜 剧照 NO.19白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48

详细剧情

  这是个很朴素的爱情故事,一边是坚守着1年后再见面的诺言,一边则是3个晚上一见钟情式的热恋。是非取舍之间,犹豫挣扎的是女主人公Natalia。对一年的不知不闻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男主人公Mario。在最后一个晚上,当Natalia刚刚放下心中的防御,准备接受Mario的请求的时候,却发现她等待了一年的那个男人站在那边的桥头……    意大利导演维斯康提改编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将俄罗斯变成威尼斯,把宏篇改成小品,维斯康提驾驭体裁的能力让人信服。

 长篇影评

 1 ) 你爱的那个梦,只是别人的现实

以前其实从没看过维斯康蒂的电影,即使是声名大噪的《豹》也没看过。这部不大出名的《白夜》是第一部。

最近脑子里总是萦绕着白夜的故事,想看看陀翁小说影视化的样子。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不大满意,不是白夜嘛,彼得堡的那种晚霞和晨曦相互映照的现实景象实在想一睹光彩,可是导演却把故事放在了一个意大利小镇,而且是酷似威尼斯的水城。后来感觉这种水波荡漾,雾气迷蒙的迷幻气氛确实有点白夜的意味,让整部电影呈现一种似真亦幻的基调,而片尾雪停了天亮了也有种大梦初醒感。

娜斯简卡在电影里成了意大利小镇的异国少女,黑发也替换成了金发,而玛利亚雪儿却真的像小说里的娜斯简卡,浅色的眼眸像小鹿,既活泼大方又忧愁感伤,躲鸡棚的那段真的可爱到我了。而马斯楚安尼饰演的幻想家未免太帅了吧,这样的人会像蜗牛一样,在城市的夹缝里生存?好像没有陀翁笔下的腼腆和忧郁。电影里省去了那么多难以表现的心理描写,让两人多了一些奇遇,舞厅的那段真的挺意大利,马斯楚安尼轻声说我也曾快乐过多让人动容。年轻的房客,在电影里显得愈发神秘莫测,首次登场就像神袛出现在门口,英俊又疏离,而他的住所也是高高在上的,娜斯简卡需要像朝圣一样攀爬长长的楼梯才能前往,此时,娜斯简卡也是一个幻想家,她小心翼翼摩挲他的物件,他的书籍,在他发问时候不敢吭一声。而在最后一晚上在简直可以抓住幸福本身时候,在午夜泛舟,在雪地嬉闹时候,谁能想到她的心上人却像一个地狱使者一样出现在一片白雪皑皑中,而你的所有梦幻,在现实着陆时候,被朝霞被光亮瞬间蒸发。

其实更喜欢陀翁的小说,不仅因为白夜带来的异乡陌生感,更喜欢斯拉夫人个性里阴郁又崇高的底色以及有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就是所有在痛苦中挣扎又曾短暂瞥见光芒的人真实写照吧。

而另一个更私人的原因,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白夜的故事,可能我曾经历过相似度90%的故事。

 2 ) 关于爱情

第二次看完维斯康蒂执导的《白夜》后,蓦地明白,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极其独特的一种体验。它璀璨美好,令人心驰神醉,又脆弱易逝,叫人心碎神伤。它是那样一种混合而又迷人的味道,并不总是甘甜,而是甘甜、辛烈、酸楚、苦涩等等的糅合,但却依然保持吸引,莫名却强烈的吸引。以至于我们几乎只能把它视为一种命运——对它的遭遇犹如被闪电劈中,不由分说、不经思索、不能自主、不可把捉。它重塑了你的生命,它已成为生命本身。

深陷爱情之中的人,无不希望它长久,我们承诺,正因爱情不可承诺。它忽然到来,在我们未发觉时已而转身。它是天意,却激发出浓烈的情衷。由是,爱情的确是绝妙的天然戏剧:人被命运俘获,但在这卑弱的处境中,又迸发出动天坼地的能量。在不自由与自由之间,竟有这样难分难解的惊人辩证:我受困,我心甘,我跃入深潭。

有时,上天给了我们一杯酒的时间;有时,是一朵花开的时间;有时,是一场雪落的时间。这是爱情中隐含的某种危险,或悲剧性。哪怕我们忠贞、勇敢、锲而不舍,爱情的退潮,有时犹如时间的消逝,愿或不愿,不可抗拒。或许,是在这样一种永恒渴望与易逝现实的张力之中,爱情在人心的颤动音弦上不息地描画着它的容貌,并永恒地释放着它令人心悸的动人气息。

 3 ) 《白夜》:维斯康蒂的现实主义叙事 (转帖)

《白夜》:维斯康蒂的现实主义叙事
       
2009-12-04 10:08:21来源: 编辑:郝颜

                                                                                      文/随处漂流

《白夜》在维斯康蒂的事业里一直占据着中心地位。至少就表面现象而言,它为20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早期的新现实主义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转而在视觉风格的主观性表现上向《豹》(1963)展望,又在对隐喻逐渐依赖的结构设置上靠近《北斗七星》(1965)。但是表象不能全信,1969年,维斯康蒂以《洛可和他的兄弟》回归现实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尽管偏移至幻想风格,《白夜》基本上还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

维斯康蒂总是偏爱从文学原著着手,以适应他改编时随之而来的程度各异的自由自主。《白夜》便是一部尤其成功地混和了自主以及敬意的作品——他和他的编剧们达成了他们的任务。故事取了陀斯妥耶夫斯基1848年短篇小说的题目和基本框架。在故事和电影中,说的都是一个孤独的年轻男人遇上一个孤独的年轻女人。Mario的孤独来源于社交:他是初来乍到这个镇子,是个陌生人;Natalia的孤独则源于尽管处在城市中心,她一直居住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这孤独又因为和另一个男人相爱而变本加厉。这个男人或许会回来,或许永不回来,但他占据她的生活以至断除一切她发展其他关系的可能性。在这段为期四夜的时光中(故事里是晚春时节,电影中则是冬季),Mario得到机会了解她,爱上她,又最终因为她那苦等的爱人在一年的音讯全无后守约归来而失去她。

在把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著改变成电影的过程中,维斯康蒂放弃了第一人称视角并让那个年轻女子少了几分天真无邪,事实上,变成了多多少少有些歇斯底里和爱与人揶揄调笑。在这些变化之中,他也使得结局更为忧伤。小说中的叙述者有机会结语,以感谢那个女孩给他带来的片刻欢愉。然而在电影中,英雄被置之一旁,逗着故事开始时遇见的同一只流浪狗,回到广场上,看不出那段短暂的爱情给他带来任何影响。

维斯康蒂决心不把《白夜》制作成一部古装剧,而是把故事设在1957年并把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情节从圣彼得堡带到意大利来。他放弃了对外景地的拍摄习惯,转而把全部场景在一个工作间里拍摄完成。为了达到对紧凑的地理因素的聚焦,导演和剧组工作人员搭建出一个大布景,和许多规模小一些的,大致都建在托斯卡那地区的里窝那。那个大布景是典型的50年代的意大利城市街道,包括了加油站,商店,小餐馆和霓虹灯。相较《战国妖姬》(1954)中那真实却意外营造出人工氛围的布景(注,Senso),此处的布景即斧凿又有意让人感觉出这种效果。这一方面归因于摄影和灯光,此二者营造出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梦幻视效,带着不同寻常的渐进的反差,令观者联想到Marcel Carné片中诗化的现实主义意境。但这另一方面也归因于角色在自身所处环境影响下,各自的展现。

街道尽头是一座跨越水道的桥,桥上Mario第一次遇见啜泣着俯视河水的Natalia。电影里主要的空间隐喻来源于这条把布景一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的水道,亦来源于一座把这两个世界连接起来的桥。这种分割,与其说是陈述性的,不如说是暗示性的;与其说是寓言,不如说是暗喻。桥的一边是Natalia与她那失明的祖母居住的世界,另一边则是这城市的尘世人间,也是Mario的居所。这空间上的分割并不仅仅在地理上孤立Natalia。它是这一系列的对比的象征——回忆与现状,公众与隐私,幻想与事实。Natalia的世界只有她自己,祖母,年迈的女伴,以及她爱上的那个神秘的房客——那是个部分存在于现状,部分存在于回忆,部分存在于想象的满是隐秘关系的世界。被吸引着过了桥,靠近Natalia,Mario被迫分担这充满童话氛围的私密世界,共享它的幻象,再把它们和他自己的融为一体。但是他从不曾真正步入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它保持着它的白日梦色彩。他通过她认识它——通过她的想象;他对这个世界的描绘复合着虚构的成分,半是源于她的异想天开,半是源于他自己的。

在那些对这两种愿望的幻象——Natalia希望她的情人归来,Mario期望自己能把她带离这种与世隔绝——那变化的,主观对比之后,是静止的,客观的对比。其中大部分与维斯康蒂其他影片中的矛盾基础有所附和:格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介于负罪的激情和轻易的爱恋、永恒不变与稍纵即逝、往昔与现在、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Natalia拜访她的老祖母,房客去听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以及桥那边小餐馆里摇滚乐这几个场景的对比中找到最生动鲜明的表达。这个世界,在桥的这一边是浮华现代,而在Natalia伴着她祖母居住的另外一边,无限地古老着。因此Mario的任务是领她过桥,进入那个充满生命力,展现力和现代感的世界。这发生在第三夜。他首先试图带她去电影院,但因为电影已经开播,他们转去小餐馆,那里正好有一群年轻人在随着Thirteen Women (And Only One Man in Town) 起舞。Mario劝Natalia和他一起跳舞,一开始,两个人不可思议地笨拙。接着Mario用在电影院里出现过的最好的摇滚节奏中加入了舞池。尽管他动作上的乏味标志着衰老,Mario放松且愉快,甚至成功地独占舞池,模仿Jerry Lewis的风格领舞。维斯康蒂远非流行乐迷,因此流行乐在此(以及稍后的《北斗七星》中)都象征着现代社会的负面性。但是当面对如此机会,他全情投入。这首歌被拉长至原曲的两倍,这有助于维斯康蒂扩展角色和个性,并用音乐与舞蹈撕裂它们。Natalia笨拙地试图跟上拍子,她那好笑的窘迫,还有Mario意想不到的自我展示都和对话一样揭露了他们的性格。在这非人的环境下,他们因为其他跳舞的人而分开,而他们却竭力冲破这障碍确立某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又一次的,尽管这场面疯狂,看起来古怪的不真实。通过这个场面和歌剧院场景的对比,维斯康蒂并非仅仅阐述其对音乐的品位。一方面他解释阐述两个主角,另一方面则提供了理解的框架。这场歌剧-摇滚对比既非孤立也不突兀:它恰是这部电影的象征架构的一个必要部分。

如果我们去留心这部电影剧情上的设计,它的结构框架就会更加清晰。两个人坐在水道岸边,她告诉他她的人生,这时旁叙并入她正描述着的场景。Mario并不赞许整个故事,他觉得难以置信。自始至终,她都在尝试着把目光留在他身上。她滔滔不绝地讨论起她自己,在期望与失望之间游移,又在拒绝和鼓励不幸的Mario之间游移。他徒劳地反抗着。他自以为他可以把她跩离那个全是自我幻想的世界。他本身就已经是个梦想家,他服从那些幻象,纵容自己被她和她的世界吸引。然而,在同时,他始终属于那一边。对她而言,他无足轻重。她对真实世界的无视,恰如他对她异想天开力量的无视。整部电影中,我们面对的是两个层次的现实的冲突,真正的与理想的。真正的现实被刻画成短暂,现代,社会疏离,流行乐,摩托车上的年轻人,妓女与她的顾客,以及陌生人。而那个理想的现实,因为其特性,较少地关注某些特定的场景——它是幻想的力量交替的产物。同样的空间对比也存在于角色自身。在她的想象中,她被全心爱恋,因为坚信爱情,她的情人终将回来。这部电影的非凡之处,在于她的胜利,理想成真。与此同时,《白夜》不是一部感伤的电影,它清晰明了,始终带着现实主义的印记。因此,尽管维斯康蒂自《白夜》起被评论为抛弃了自40年代到50年代早期,确切地说,从他在30年代第一次遇见让 雷诺阿起便一直为他指引方向的新现实主义风格,这评论并非绝对正确。1957年,再没有什么新现实主义的留存可以被抛弃,维斯康蒂对新现实主义的态度也始终是有选择的。现实主义对他而言与其说是归宿不如说是手段。相较于《沉沦》(1942),抑或是《大地在波动》(1948),《白夜》的确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这部作品也的确带有明显的幻想主义风格。可是,他的《白夜》同样也并不曾真正和他其他作品有所迥异,无论是其稍早的作品还是稍后的。

他选择故事——现实主义腔调,如同在《大地在波动》中;又或是异想天开的,如同在《白夜》中——然后给予故事潜藏在人性真实之后强烈的切实认知。这个过程,就是全然的现实主义,趋强趋弱都是如此。不同于罗西里尼或 安东尼奥尼,他没有迟疑犹豫的空间。维斯康蒂展现出的一切都表明他坚信真实,强力的表现犹胜浮光掠影的可能性。十多年后,当他试图改编卡缪的《陌生人》,结果成了灾难。同样的评价差不多也可以用在对托马斯 曼的《魂断威尼斯》的拍摄上。原著中所有的微妙细节和有意为之的模糊不定皆陷入大篇幅的断然陈述中。

可是《白夜》里,这种平衡把持得完美。恰到好处的对场景的叙述和逐步竖立起的角色赋予原本单薄的故事以实质性与连贯性,同时不曾牺牲原著本身梦幻般的氛围。然而陀斯妥耶夫斯基故事的魅力来自人永远不能理智地去相信它,电影中,信任是可能的,而且必要。当房客在故事的尾声出现,带走Natalia,疑虑暂且停住。但是满怀失望被独自留下、只得一只流浪狗陪伴的Mario,继续着无情的现实人生。

 4 ) 最后你还是一个人

第一夜 你拒绝了欲望 选择了……

 

  1957年,还没有被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雕琢的马斯楚安尼就这样来到小城威尼斯。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寻找妓女的他,在不知名的桥上看到了玛利亚,在那座桥上低声哭泣的女人,他认为那是他的目标,然后他自作聪明的咳嗽,但是很快他发现了自己的判断失误,但是看到她那美丽的面容时,他决定去追求她。

  你看,他也是这么容易去爱上一个人。马斯楚安尼要送这个悲伤的女人回家,这个他还不知道名字的女人。并且约好第二天这个时候,还是这座桥,他们再见。

  他忘了自己来这里的目的,寻欢作乐,打发时光。但是,他恋爱了,准确的说是他爱上那个女子了,于是他根本没有察觉到当他们还在桥上的时候那个朝他暗送秋波的黑衣妓女。

  被忽略的欲望,没有到手的爱情,但马斯楚安尼还是兴奋的吹着口哨回到了旅馆。

  你心里有个念想。


                        第二夜 你看,现实多残酷

    

   通过一个捉迷藏的游戏,但是马斯楚安尼找到了她,并且知道了她的名字。但是他不知道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他见到了令他魂牵梦绕一夜的人,但这个女人就要开始讲述她的故事,那个故事的过程对于马斯楚安尼来说没有意义,但是残酷的是这个故事的结尾。她在桥上哭泣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她是在等人,等一个男人。

  那是玛利亚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而意义还不仅于此,他是玛利亚精神上的开启者,他给她看外面的世界,然后他走了,说一年后他会回来,如果她还是单身一人的话,他们就结婚。

  又是一个承诺,再过一天就是一年的期限了,她知道他已经来到了威尼斯,然而她却不敢去得到那个答案。因为这一年里,没有任何音信。现实的残酷不仅是马斯楚安尼的痛苦,同样是玛利亚的,尽管她从来没有走出这个小城,但是一年的折磨已经让她快到尽头了。

  然而马斯楚安尼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尽管才认识一个晚上,但他的确已经是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女人,是爱,不是吸引。而玛利亚也对他进行了定性,由一个追求者变成一个大哥哥。马斯楚安尼苦涩的笑了笑,眼前这个没有丝毫心计的女子总是摆出一副很亲昵的姿态,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事情发展总是太快,维斯康蒂安排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而之前玛利亚还开玩笑的说,昨天同样潮湿的天气但没有下雨。

  马斯楚安尼接过她要他代寄的信笺,然后默默的抽烟,看着兴高采烈离开的玛利亚,然后在黑夜中吐出白色的烟。

  黑衣妓女又出现了,她让马斯楚安尼为她点烟,然而火柴熄灭的时候,马斯楚安尼再次离开,来到桥的另一侧,把那封信撕得粉碎。

  爱永远是自私的。

  Emiliana Torrni忧伤的唱着:I’ll just stay awake till the morning.

 

                        第三夜 如果这是真的

  

  马斯楚安尼感冒了,以为遗忘了一切。

  他决定好好玩一晚,第二天就离开这里。对他来说,似乎只有夜晚才是一切。

  然而,威尼斯还是太小。夹杂在人群中,他在一家婚纱店的玻璃墙上看到了那张美丽的面孔。他决定逃跑,但是正如他看到玛利亚一样,玛利亚也发现了他。

  即便在这个时候,他还在尝试摆脱,一个甚至比玛利亚更漂亮的女子隔着玻璃窗写下“你好”向英俊的马斯楚安尼搭讪,但是他最终还是扭过头,回到了玛利亚身边。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敢面对,或许一切本来就不是他的错。或许只是一个玩笑罢了,他不敢告诉她他没有寄出那封信,但是她是那么的快乐,那是崩溃前的回光返照,他也清楚。

  既然要疯狂一次,那么他就暂时放下吧。

  在酒吧里,马斯楚安尼发现了这样一个恐怖的事实,她一点都不爱他。

  喧闹,音乐,跳舞。

  他一个人喃喃的讲述他的故事,没有爱,没有关怀,他只能在酒吧里打发时间,麻痹自己。或者找一些女人来填充自己多余的精力。

  但是这是整部电影中最刺痛人的一幕,前一个晚上在桥上静静给马斯楚安尼讲自己故事的玛利亚一个人开心的环顾四周新鲜的人和事。她没有留意那个正在讲话的人,她只看到了自己暂时忘却所带来的欢愉。

  她说至少现在我可以同人说我跳过舞。
 他说至少我快乐过。

  虽然马斯楚安尼知道她不爱他,但是这三个晚上,马斯楚安尼已经越来越不能自拔,他最终伸出了那只手,想抓住风筝的线。但,当时间过了十点之后,音乐,人群都不存在了,那个歇斯底里的玛利亚回来了,她疯狂的奔向那座桥。

  我们听不到胶片的声音,但是那个追出去的身影愈发的悲呛。

  马斯楚安尼心里的伤痕让他也失控了,他放弃了,拉着那个每夜都出来的黑衣妓女走了。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这是维斯康蒂的布局,他们不会仅仅满足这样一次撞击。

  重新握住理智的马斯楚安尼甩下那个黑衣妓女,那个一直喜欢他的人。带着和流氓地痞打斗的创伤回到了那里,而心成死灰,失望到底的玛利亚朝他走了过来。

  尽管已然快结束了,导演还是给他们留了足够的时间。表白,情话,摇摆,泛舟,桥上桥下,还有漫天的雪花。但是从他们划船遇到那密密麻麻的乞丐时,一切已经不自然了,后面的大雪愈发的华丽,我们就会感到愈加的不安。

  其实当马斯楚安尼对她说自己就好比当时的你一样的时候,这已经是一个悲剧。即便是一个美好的结尾,同样是一个悲剧。不平等的爱情是没有幸福的,黑衣妓女对马斯楚安尼,马斯楚安尼对玛利亚,玛利亚对那个男人,都是如此,狗叼着骨头。

  他们彼此许下承诺,玛利亚叫他亲爱的,相互扶持,慢慢走着。

  然后,玛利亚看到了他,那个远处的他,那个走了一年的人。做出选择,奔向那个人,然后再回过头来说再见。

  马斯楚安尼泪流满面,他知道他始终还是一个人。

  他不能怪别人,但是,毕竟他是一个人了。

  如果当年玛利亚先遇到的是他,或许一切就不一样了。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孙纳对林建东说,记着,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5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分享给没看过此书的小伙伴的,后半部分是分享给已经看过此书的小伙伴看的。自己了解的也不多,写的不对的地方还请赐教。

一、侃大山

这部分主要是为了让没有看过该书的小伙伴不用看书就可以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思想,方便大家信手拈来的装逼,如果能引起大家一丢丢阅读的欲望那就更好了。

在跟别人侃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知道作者的大致情况。好,现在follow me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把作者的名字一亮出来就很666了,毕竟名字那么长记住不容易啊,当然直接叫他陀氏也是可以的。他是个俄国人,他爸是医生但他有严重的癫痫病(最近热搜里出现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面也讲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最接近基督理型的人,是因为某种因素而不能被社会化的自然人,也就是说,只有非社会人才算是人类喔)。他因为反农奴制坐过牢,流放回来一贫如洗又去赌博,最后被逼写出了《罪与罚》还债,准备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的时候意外死亡。这是他生平的简要八卦。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引用纪德的话:“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

《白夜》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女神与备胎相处四夜的故事。

第一天晚上,备胎男主一如往常在大街上闲逛,毕竟是个单身狗。他看见一个美女在好像哭了,他怜香惜玉的心理立刻涌上心头,可没想到女神女主看见他正往自己这边走,女神扭头就走。备胎男主很受挫就准备不跟上了,没想到这时竟然有别人调戏女神,备胎男主立刻来了一个英雄救美。女神就对备胎男主放下了戒备之心,跟备胎男主约定明天再来聊天。

第二天晚上,备胎男主很高兴的赴约很远处就看见女神。女神看到备胎男主竟然又要跑,备胎男主很伤心的追上女神问女神是不是不想见我。女神说不是的,我怕你觉得我是一个轻浮的女人,刚认识一个男人就跟他约会。但我又必须到这个地方来。(好一手欲拒还迎)备胎男主说我怎么会这么看你呢?你跟我说说话我就很开心了,怎么会想你不好呢?备胎男主说自己是个单身狗,天天在马路上胡思乱想,终于遇到女神愿意跟他说话简直是巨大的恩赐。女神说我奶奶管我管的严,不让我出门,拿别针把我跟她裙子别在一起看着我,可以说我就是个宅女。有天男神来租我家房间,我一看到男神就不行了,男神也爱我,但是男神说他没钱要出去一年赚钱回来再娶我。我这几天晚上都在这就是在等我的男神,因为他最近回来了,但他却不来找我,我很伤心。备胎男主说那我帮你写封信给他,让他来呗。女神说好哇好哇。备胎男主写完以后女神说其实我已经在家提前写好了,给你你一定要帮我送啊。

第三天晚上,备胎男主陪女神继续等男神。过了约定时间,男神还没来。备胎男主准备跟女神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女神说:嘘,不要说话。不要爱上我。我要等我的男神。备胎男主只好说,我想男神明天肯定会来吧。我明天再陪你等。

第四天晚上,备胎男主继续陪女神等男神。到了约定时间还是没等到。备胎男主说:女神你别哭,我爱你啊。你跟我走啊!女神说:那我会试着爱上你的。正当备胎男主欢欣雀跃拉着女神小手准备走的时候,哎呦喂,男神出现了。女神马上撒手拥抱自己的男神,把备胎男主忘了。

第五天清晨,备胎男主收到女神的信,信上女神说:我相信你一定会原谅我的,毕竟你是爱我的。备胎心里又气又急,最后还是自我安慰道: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没有什么大不了。

故事就结束了。

二、认真说

谈谈《白夜》小说与电影的区别比较

就小说和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说,小说是抽象的给予读者极大的幻想空间,很多细节不去说破;而电影是具象的,情节处理上映射了导演自己的理解。因此小说跟电影总是不能完全一致,也无法满足每一个先入为主的读者的心理期待。但就《白夜》这篇小说来说,荣获了第22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的电影,改编无疑是成功的。

以下就几个方面分点列出电影与小说的不同之处:

一、主题思想

小说跟电影是贯通的,从小说到电影都在讲述一个幻想家在面对爱情时把自己放到尘埃里的那种忘我式的付出。小说里将唯美梦幻的梦境推向了极致,他不刨根究底的说清楚来龙去脉,只是寥寥几语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而电影将很多细节明确化,“我”的形象清晰起来,“我”与她的故事脉络有增有减,这展示了导演自己对小说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

1、马里奥

(1)小说里的马里奥说自己每天的乐趣就是一个人在街上瞎逛,没有朋友。电影里他会去看电影会去参加舞会,并称自己爱交朋友。

(2)小说里马里奥是个不善言辞,跟娜斯简卡说话经常语无伦次,充分展示了一个万年屌丝终于遇见女神的窘迫情态。电影里马里奥有主见,敢于表达自己,也希望通过一些举措比如直接将信件撕掉这个行为,期待能引导娜斯简卡喜欢上自己。

(4)电影里增加了一个喜欢马里奥的女人的故事情节,小说没有。

(5)小说中马里奥是懦弱的人。最明显的一点是小说里在结局写了马里奥想要记恨娜斯简卡、报复娜斯简卡最终却选择了祝福。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只留下他哀伤的背影。

2、娜斯简卡

人物性格上没有变化,都是一个自私贪心却又情感真挚的女人。剧情处理上小说的结局是娜斯简卡写信向马里奥请求原谅,电影结局是在离别时娜斯简卡就说了歉意。

3、房客(娜斯简卡的恋人)

小说中房客说自己因为要出去挣钱,所以得一年后赚够了钱再回来娶她。电影中房客说自己有必须处理的事情所以得离开一年,暗示是有家室的。

4、暗恋马里奥的女人

电影新增的一条副线。这个女人一直默默观察着马里奥,看到马里奥跟娜斯简卡有了矛盾后,主动与马里奥约会,被马里奥玩弄了依然维护着他。

5、其他人物变动不大

三、故事情节

1、背景

电影把背景从小说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乡俄罗斯改成了意大利导演威斯康帝的故乡威尼斯。

2、线索

(1)小说是用四个夜晚一个清晨这五个时间点开始故事讲述的,而电影只有三个夜晚就讲完了整个故事。

(2)电影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流浪狗,这是小说中所不存在的。这点很戏谑——因为这正好呼应了现今语境下单身狗的寓意。

流浪够在很大程度上也象征着马里奥的命运,影片最开始就是马里奥跟一个流浪狗交流的场景。因为马里奥看见了娜斯简卡所以就没有再理睬流浪狗。到了影片结尾,娜斯简卡选择房客离开马里奥的时候,流浪狗又出现在了马里奥的身边,陪着马里奥走向了画面的尽头。也象征着孤单的幻想者终究幻境破灭回归现实,这一切似乎没有发生过的连接着没有遇见娜斯简卡之前。

3、其他

马里奥带娜斯简卡到酒吧跳舞的情节小说里面也是没有的,在电影里面马里奥是积极爱情的追求者,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打开娜斯简卡的心,让娜斯简卡接受他。

马里奥见娜斯简卡的第二夜下雨了,但小说里没有写到天气。

马里奥因为下雨感冒了,小说里也没有写到。

总结来说,电影为了增加故事性强化了戏剧冲突激化了人物矛盾,而小说里从头到尾都是避开阴暗面去创造抒情梦境的。无疑两者都是成功的,但绝对不是一样的。

最后推荐大家看这部一个小时就能看完的小说《白夜》。一个半小时就能看完的同名电影《白夜》。

引用小说开篇结束。

……上帝创造此君

莫非为了给你的心

做伴于短短一瞬……

 6 ) 昙花一现的浪漫

在深夜街头闲逛的男人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女人,男人赶走了调戏女人的流氓。女人想要离开,男人追了过去,他看见了女人清澈的眼睛,摄人心魄,一见钟情。男人问女人为何深夜一人在此,女人没有作答。他们约定第二天相见。

次日,女人告诉了男人自己的故事:女人在等一个人,一个她爱的男人,一个曾经的房客。这个房客高大,成熟,男人味十足。房客会送给她很多书看,会带着她和姥姥一起看歌剧,在歌剧院里眉目传情。他们疯狂的爱着对方,但男人需要离开一阵。他们约定一年后再见,此时,便是一年之后,此地,便是约见之地。

第三日,房客没有出现,女人继续等待。男人不解女人为何如此确信,他爱这个女人,人总是自私的,尤其是爱情。男人试图劝说女人放弃,可女人还想继续坚持。女人让男人帮忙写了一封寄给房客的思恋之信。他很痛苦,他爱着女人,却帮助女人给另一个男人写情书。所以女人离开后,男人撕掉了信件。

第四日,男人在繁华的街道偶遇女人,女人问他是否在刻意躲避。男人不耐烦,想要逃离,他讨厌爱上心有所属的女人的感觉。但他爱她爱得疯狂,溢出的爱无法控制。男人邀请女人来到酒馆,他们在酒馆的舞池中释放激情,疯狂舞蹈。这一刻没有顾虑,没有房客。10点已到,这是约定之时,女人迅速收起了欢乐,疯狂奔向约定之地。希望再一次落空,女人崩溃痛哭,男人安慰她,坦白自己撕掉了信件,向女人表白自己的爱。女人迟疑了,动摇了,这种不确定性让她疲惫,也许等待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女人接受了男人的爱,男人狂喜,雀跃,抱住女人,让女人知道爱有多炙热。男人带着女人上了一艘木船,他们在平静的河道上划船,这是男人的浪漫,这是男人梦想的恋爱仪式。男人告诉女人自己很穷,但有一份工作,他会努力,会上进,会为女人付出一切。男人道尽了情话,填满了爱意,生活终将迎来光明。他们上岸,往家的方向走去,男人把自己的大衣披在女人身上,一路将女人揽入怀里,这是珠宝,不容有失。他们经过约定之地,女人看见了心中的爱人,他终于赴约。女人甩掉男人的手,掀掉男人的大衣,不顾一切奔向爱人的怀抱。随后跑回男人面前,女人向男人道歉,男人啜泣着告诉女人去拥抱真正的爱人吧,不用道歉,不用同情,一切都是最好的结局。男人捡起地上的大衣,孤身一人向街道的尽头走去。

 短评

意大利实在是在金星笼罩下的国家一个,不说建筑时装美酒歌剧小说、大爱的咖啡馆、皮鞋,单是片中男男女女来来往往就已经美得让挑剔的我毫无怨言了。娜塔莉和马里奥在酒馆里乱舞那一段真开心,之后互诉衷肠道:“现在我也可以说我跳过舞了”“现在我也能说,我快乐过了”。情到深处无怨尤。2011.12.12

8分钟前
  • m.
  • 推荐

爱如寒冬初雪,爱如天边焰火。爱如拂晓钟声,爱如水色白夜。

11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陀氏原著还原度挺高,雪儿选角更是超贴切,维斯康蒂美学与故事格调亦是匹配,源于桥端小河畔的短暂情缘,止于大雪纷飞的戚戚哀怨。虽然现在看来连经典款帅哥马斯楚安尼都能惨遭NTR实在接受无能,可笑场频率依然莫名太高了点 @衡山胶片

1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想给三星但下不了手,毕竟颜在那儿摆着。感情驱动力有点弱。终于在电影院看了马斯楚安尼,费里尼拍他是Childlike,很可爱但man;老卢拍他是Chidish,幼稚,成就了世界上最帅备胎。开始还盯着脸看不够,普通呆梨小市民的生活也蛮有趣,但后来实在拍得太平面了,居然最后三分之一还睡了一会儿,也够遗憾

19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保留了原著框架,改变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添加了酒馆跳舞那段更强烈的动作,人物心境得以直观渲染。是比原著更忧伤更有感染力,尤其是雪地、结尾的处理,但我还是更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絮语式。通过这电影我知道了什么叫“连戏”。强大的布景、布光、环境渲染。

23分钟前
  • 小东邪
  • 推荐

Mastroianni之「別再叫我渣男啦QQ」,開場仍是小渣,不過碰上天使純真面孔卻痴極至渣的Maria Schell後(不離不棄者當工具人,下落不明的Jean Marais癡癡等——雕像臉,背景描述無多,回應冷戰氛圍?ESSO,noir聯想?過往形象引人遐想,一轉身就變成《美女與野獸》?或實為gay?),微渣男也惹人同情。難怪少人提,不太容易放入早期新寫實主義或後來貴族家族脈絡;不過天真性帶來的負面後果(男女主角都有異於周圍人的純粹),仍是Visconti常用。充滿舞台劇感的縝密場面調度(顯著的crane、棚感、精準走位),或許跟50s劇場與歌劇導演工作有關,但帶夢幻感(而又逼仄出形單影隻者的宿命與惆悵)的黑白攝影與氣氛走向,其實也像詩意寫實的復返。跳舞那場的gayness與creepy感。Two Lovers。http://sensesofcinema.com/2017/cteq/29173/

28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维斯康蒂代表作,1957威尼斯银狮奖。1.布光与调度至为精妙,或许,只有黑白影像能如此真切地传递出“白夜”的气格。2.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罕见地演绎了一位情深专一的男性,竟也毫无违和感,而玛丽亚·雪儿美得纯洁动人,时而大笑,时而哭泣。3.爱情中的狂放与激情,都凝缩在了舞厅戏里。4.漫天白雪中的浪漫与欢欣,转瞬间化为哀愁与孤独,一切景语皆情语。5.夜间的断壁残垣与街头露宿的流浪者,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底色依旧触目。6.主动搭讪与纠缠哭闹的女子,似乎预示了爱之断肠人的命宿。7.尼诺·罗塔的配乐如泣如诉。8.两次单一摇镜头内变幻时空(一次切入对房客的回忆,另一次切至当下)流畅自然。(8.5/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影片中段华丽至极,最后还是归于平静。在场景如此局限的意大利小镇,这完全是运用光线制造的奇迹。须知他爱的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得不可思议的姑娘,如果说他带她去舞厅让她见识到更为热情的世界而使她感动,那也是因为这种理解。所以结局是注定的。角色之间的镜像也很美好> <

35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陀氏同名原著改编。1.较比冷峻的布列松,维斯康蒂之忧愁更令我动容,除了北斗七星,他仿佛用色彩区分了所有的华贵和贫苦,而《白夜》便是最为独特的那部,是仅有一次的爱情魔法、极致无邪的浪漫追求,以及唯美雪絮中不再拥抱的两行热泪。2.“爱应是飘浮云端的许诺,还是脚踏实地的相随”。娜塔丽娅的双眸宛若暗夜辰星,洞穿雾色散发绚烂光辉。似从天而降的天使,照亮了马里奥半生至今苍白的灵魂。生存于一瞬的幸福时光,即使终将逝去,也必被永恒铭记。3.灰姑娘人设;舞厅调度和光影运用想及《米兰心事》;对望玻璃窗内的婚纱,抛弃尘世的温柔倒影。4.回忆往昔时以火焰镜头为中心实现心理-时空的转换;置景预示人物情绪;最后的三角形构图,残垣断壁目送她和他的背影。|对我来说,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不同。(8.8/10)

36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8.0/10。①女主在等异地男友来找她(等了一年,而且不确定男友会不会来)期间偶遇男主,两人相识后感情逐渐升温,然而就当两人变成情侣后不久,女主的男友回来了,女主因此和男友离开,留下男主黯然远去。②运用很美的布光/构图+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调度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浪漫氛围。③外景置景个人认为是败笔,过于破败,虽然依然拍出了美感,但这种「破败的美」与充满精致感(也许是因为演员气质/故事文本/等)的影调很错位,扣1分;作为传统故事片俩主角的心理曲线处理地不够细腻较模糊,扣0.5。

40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重看#siff@新衡山;水城夜与雾,如空旷舞台,留给两颗寂寞心灵的互相慰藉,迷离波光折射在他们脸上,见证偶遇,倾谈,交心,误解,流连以及心碎;与你三日胜却数年,须知小花的产生,是为了在你的心旁逗留一瞬,只愿你能偶尔想起我。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残破桥上的相遇,残破桥下的愿景,棚内搭起的假景,水城的镜花水月,下了又停的雪,被噪音压住的倾诉,狂舞难挡十点的叫喊,白夜一场梦,虚妄一场空。摄影打光有多美,“我可以说我也曾快乐过”就有多苦。该死的无药可救的浪漫。|2020第一部,理想的开始。|VCD影促会法文102分钟版

46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這不僅僅是我生命中的一段插曲." 很喜歡當中一個從這個男人轉到另個男人的那個鏡頭切換.一時之間還真的反應不過來.

47分钟前
  • l.m.
  • 力荐

去他妈的前任啊!原来冬天的故事还可以发展成这样。。骑驴找马未免太好意思点了吧!好想抱抱Marcello啊,太委屈他了。。

49分钟前
  • 小水
  • 推荐

我真是越来越受不了意大利人的闹剧和戏剧了。正如巴赞所说,维斯康蒂缺乏内在的激情,或许也正如 DH 劳伦斯所说,意大利人缺乏这种内在的激情。真是烦那种做作的表情、动作,还有突然加入的抒情音乐。作为一个舞台背景的贵族,维斯康蒂的美感的确是一流的:不管是黑白光影,空间构图,白雪钟声,还是他受雷诺阿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深焦全景长镜头,以及为了符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道德主题——关怀弱者,而让一些穷人、狗、傻女人出境。虽然看似追求现实的真实,但实则虚假做作透了;反之,没有采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布列松更能表现真实,一种更高级的内在(心)真实。

52分钟前
  • w
  • 还行

我真替那姑娘捉急,每当她歇斯底里大哭或者大笑的时候。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是不科学的。维斯康蒂的电影是很符合我的审美情趣的,Maria Schell这个奥地利妞儿笑起来有点儿像罗密,但不如罗密生动可爱,此片中有些做作;马斯楚安尼的表现一如既往地好,就爱看他演戏。故事本身没啥说头,被说得太多了。

57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世上最难莫过于心动,最痛也莫过于心动。其实这个故事,男的是有点死缠烂打,女的是有点神经兮兮的。但维斯康蒂镜头下的女孩纯真善良,宛若天使;马斯楚安尼更是风度翩翩,浪漫至极,那支疯狂的舞之后,谁会不爱上他呢?!看的时候在想今年的《冷战》应该在视觉上受了许多影响吧。画面太美了。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it could have been perfect, but the leading woman is so mentally challenged that she annoys me so much!

1小时前
  • Nightwing
  • 推荐

一场邂逅,三日美梦。白雪之夜,望眼欲穿的爱情回归现实,你的泪,你的低语,淹没在她的笑声里。简单的故事,纠结的情愫,在维斯康蒂手里变得温婉动容。马斯楚真是楚楚可怜啊,跳舞那段很滑稽~

1小时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A / 片中的人物有一种神秘的预知能力。他们召唤的不只是雨雪或雾气,更是一种能与环境连绵一体的忘我状态。当男主试图将女主从一个幻梦中拖曳而出时,物的运动开始逐渐升温,并在舞蹈中抵达分子颗粒般纯净的沸腾。最终雪的下落并非用来昭示某种神谕般的圣洁结局,而是作为一种稍纵即逝的凝固表征着依然存在的心境黏连。由此,预知的失落方才彰显了预知中意志之力的可贵。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