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战

动作片大陆2017

主演:刘佩琦,曹云金,罗昱焜,李子雄

导演:高峰

 剧照

龙之战 剧照 NO.1龙之战 剧照 NO.2龙之战 剧照 NO.3龙之战 剧照 NO.4龙之战 剧照 NO.5龙之战 剧照 NO.6龙之战 剧照 NO.13龙之战 剧照 NO.14龙之战 剧照 NO.15龙之战 剧照 NO.16龙之战 剧照 NO.17龙之战 剧照 NO.18龙之战 剧照 NO.19龙之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1 16:36

详细剧情

  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慈禧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刘佩琦 饰),但当时广西军民已被法军的残忍手段吓破胆,有严重畏战情绪。为了激励军民,冯子材出奇兵成功伏击攻克龙临镇的北非雇佣军,生擒黑人上尉克拉克,并当众与其决斗,刀斩悍敌,振奋军心。  冯子材亲自勘察地形,修建关前隘,率领人马伏击尼格里的炮弹运输船,不料落入尼格里的陷阱,损失惨重。依南也遭法军生擒,所幸法军驻地的越南女子阮月偷偷放走了她,还给她指引了去找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的道路。被激怒的尼格里,不等炮弹和援军到来,就对关前隘发动了全面攻击,冯子材持刀率先杀敌,全军振奋,猛烈出击,与法军进行一场惨烈的白刃格斗……

 长篇影评

 1 ) 《龙之战》,片名误电影,刘佩琦演活老将冯子材

《龙之战》是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高峰执导,刘佩琦、曹云金、修庆、罗昱焜领衔主演的战争史诗电影

据我所知,还有另外一部同名电影,韩国奇幻片《龙之战》

两部《龙之战》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切勿张冠李戴。

电影取名是个技术活儿,好的取名既能画龙点睛,概括电影的故事内容、体现主题内涵,又能吸引观众看电影,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口口传播。很明显,"龙之战"这个名称并没有达到这些要求。《龙之战》改编自中国近代史上的镇南关大捷战役,讲述了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萃帅冯子材率领广西狼兵顽强抗击法军,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故事。依我愚见,这部电影叫《镇南关大捷》或者《冯子材传奇》比《龙之战》要好点。电影名取成《镇南关大捷》、《冯子材传奇》也不是最优,因为了解"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的普通观众不多,"镇南关大捷"并非"赤壁之战"这样家喻户晓的战争,"冯子材"也不是岳飞、戚继光这样深入人心的名将。我认为,这部电影取名为《龙之战》,是为了传达一种精神,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之精神当为血性刚强,无所畏惧。

谈完电影名我们再来看故事。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慈禧召集群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但当时广西的军民已被法军打怕,有严重畏战情绪。为了唤醒军民的血性和激励他们的信心,冯子材出奇兵成功伏击攻克龙临镇的北非雇佣军,生擒黑人上尉克拉克,并当众与其决斗,刀斩悍敌,振奋军心。冯子材亲自勘察地形,修建关前隘,率领人马伏击尼格里的炮弹运输船,不料落入尼格里的陷阱,损失惨重。依南也遭法军生擒,所幸法军驻地的越南女子阮月偷偷放走了她,还给她指引了去找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的道路。被激怒的尼格里,不等炮弹和援军到来,就对关前隘发动了全面攻击。冯子材身先士卒,持刀杀敌,全军振奋,猛烈出击,与法军进行一场惨烈的白刃格斗。

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头子民族存亡之际奋勇当先,带兵打仗,还打赢了,故事题材本身可歌可泣,但是电影的票房不容乐观,6534.27万,相比同时段上映的《战狼2》,真乃云泥之别。什么原因呢,我个人为,是电影的呈现有问题。在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新三国》热播,放假回家看《新三国》看不下去,我伯伯说女孩子不喜欢看历史片子,我说,我不是不喜欢看历史片子,是没头没尾的没法看,这剧必须得从第一集开始看,而且一集不能漏,就算中间漏了一句话也看不懂。在学校里,我的很多女同学也在讨论《新三国》的剧情。由此可见,历史战争题材不符合90后观众的口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实质性问题是电影的故事没讲好。《龙之战》是"镇南关大捷"战役首次被搬上大银幕 ,编剧邢原平为了创作《龙之战》去冯子材的家乡收集素材,幸运的是当地史料保存得非常完整,从冯子材的家世,到战争打的步骤,有多少兵马,多少将领都记录得很清楚,他把这些资料文献,包括当年冯子材给朝廷的奏折,都找了出来,由此可见,影片的制作依托于坚实的历史基础。邢原平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用两年多的时间打磨剧本。编剧邢原平实地考察的严谨精神值得称赞,但是,电影是一门艺术,编剧得把史实编成观众爱看的故事。一个小时四十七分钟的电影,根本就看不出哪里是高潮,叙事一马平川,缺乏起伏感。我看很多外国片子,前面的情节平淡,但是到了后面半个小时就变得非常精彩,但是也不能只看后面半小时,因为没有前面的铺垫就看后面的精彩情节肯定是看不懂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编剧既然花了那么多精力收集史实,为什么不再继续把故事讲好呢。

编剧、导演为了吸引观众,莫名其妙在影片里增加法军头子和越南女人的激情戏,这种做法委实不明智。我认为历史正剧要想拍好,一定要有厚重感。没有厚重感,太过儿戏,观众不会把电影当历史看。《龙之战》的画面呈现缺乏厚重感,电影整体的色调明亮鲜艳,没有清末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欺凌的末代苍凉之感。《龙之战》中导演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也不够,清军大刀拳脚,而敌人法军则是利炮枪支,这是一场冷兵器与热兵器的不公平战争。关于战争画面,整部电影看下来没什么感觉,气氛渲染不够。关于战争场面刻画,我觉得《新三国》里的呈现还是不错的,惨烈写实,还原度高,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新三国》战争场面

《新三国》战争场面

在这一点上,《龙之战》的导演高峰得向《新三国》的导演高希希学习。真实地还原血腥的战场有什么意义呢,看打打杀杀有什么意思呢?肯定有人问这个问题。"镇南关大捷"战役最后打赢了要表达的不是冷兵器也可以打败热兵器,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的血性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启示现代人"落后就要挨打,要想有尊严地活着,就要奋发图强"。电影的最后,冯子材属将麦老大自我牺牲点燃酒窖,巨大火势宛若巨龙猛扑法军,此处本是呼应电影名的点睛之笔,然而"火龙"的特效做得也不好,没有想象中的效果。

说了这么多都在说《龙之战》的缺点和不足,既然电影没拍好为什么还要推荐呢,这部电影就没有亮点吗?亮点当然有,除了故事题材的可歌可泣,我认为《龙之战》最大的亮点是主演刘佩琦的演技。

无论是年龄、外貌、精神气质,老戏骨刘佩琦都与冯子材高度契合。刘佩琦接演《龙之战》源自他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题材的热爱。血性是他与冯子材骨子里相像的一面,曾经上过战场的刘佩琦对冯子材面临外敌入侵挺身而出的态度感同身受。刘佩琦说,如果让他选择,他会像冯子材一样"为国捐躯"!刘佩琦把演好民族英雄冯子材当成了自己的使命。为了真实还原镇南关大捷的完整过程,刘佩琦曾在高水位的河里泡了一天,一天下来一口水都没喝上;隔天,他又要在46度高温的横店,身穿厚重的剑衣铠甲骑马开战。刘佩琦说:《龙之战》的苦让我很惬意,只要我们的质量和故事能够让观众满意,那就值了!通过辛勤付出,刘佩琦把一位血性刚毅、不慕荣利、智勇双全、救国救民的老将军演活!在电影里,我对冯子材与黑人上尉决斗和大义灭亲两场戏深有感触。黑人上尉年轻力壮、肌肉发达、如狼似虎,冯子材年近七旬、清瘦矫健,灵活机变;打架也要动脑子,冯子材置之死地而后生,让上尉先把所有气力使尽再反击,将上尉斩杀。其实无论胜与不胜,对中华民族军民都是一种激励,冯子材才会决意与上尉单打独斗。冯子材太懂中华民族的犬儒心理了,几千年来被封建统治者洗脑做良民,打不还手骂不还手。

在大义灭亲这场戏里,刘佩琦的表演更是催人落泪,不杀儿军令尊严扫地无人信服,杀儿于心何忍,冯子材颤抖着解开儿子的绳索, 欲举枪行刑,枪却掉落在地,众人苦苦求情,冯子材背对儿子而去,听到儿子自绝的一声枪响,刘佩琦一个踉跄跪倒在地,仰天闭目。好的演技,不需要过分浮夸,却让观众泪目。刘佩琦无心官场,自己的功劳算在别人身上也不在乎;身为将军,抬棺上阵,身先士卒,向军民表现出主帅赴死抗敌的钢铁意志。这样的冯子材,岂能不让人心生敬佩、崇敬?

为了了解历史,为了冯子材老将军,《龙之战》值得一看。

图片来源:网络

 2 ) 远离煽情,多些思考

本片只值一星,这是当下国内电影工业水平的体现,充满了煽情和政治正确,还有熟悉的强行感情戏,战斗连械斗都算不上,战场地形也没有还原。不过还是给了四星。一星给题材,少有的近代史,中法战争。一星给历史上的冯子材。一星给导演没有拍成神剧。

当下环境,中法战争是冷门。大多数人对镇南关大捷的印象只有历史课本上的“不败而败”。当时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同时也是欧美二次工业革命,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中外军事技术的差距反而比鸦片战争时代大了,不仅对二十年前镇压太平天国的淮军是如此,对冯子材部更是如此。法军海军总吨位50万吨,仅仅靠一万多吨的力量就取得了南海的制海权,在马尾海战全歼了福建水师。

技术代差,仗怎么打。这个问题,是近代一百年中国人始终面对的问题。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军队均没有远离海岸线深入内地。技术优势还没能抵消自然的限制,即使到了今天,在阿富汗同样如此。清军毫不意外的在交通方便的河内平原战败了,可是法军优势的地理极限在哪,谁都没底。事后诸葛亮的看,群山环绕的中越边境地区限制了法军的火炮,浓雾和陌生的环境抵消了法军的侦察优势。此消彼长,冯子材抓住胜机,利用工事把法军拖入近战肉搏。这是近代中国对西方军队第一次胜利。

影片中袭击法军运输队的情节使虚构的,因为黑旗军在云南老街方向。至于火龙更是扯。战争是客观的,胜利来自冯子材应对得当,也来自将士的血战和法国人的失误。法军主力迂回结果因为大雾迷路掉头返回浪费了五个小时,法国将军误判迂回成功,又送掉了正面的法军。

法将生于虎门销烟的那一年,此时45岁,是参加过普法战争的老将。法军两千多人参战,其中约一千人10门炮参与了进攻,一个阿尔及利亚营四百多人,一个法国人的营四百多人,一个外籍军团营,法国人阵亡七十多人,伤亡近三百人。从这个伤亡比例估计法军全军应该损失过半,被击溃。

普法战争后法国有主张殖民扩张的亲德派,和主张复仇的仇德派。本次战败使亲德派内阁下台,清政府也见好就收。不过这并不代表清政府知晓法国国情,仅仅是一味主和歪打正着。总之,阴差阳错下顺利结束了中法战争,洋务派的裱糊又混了十年。

到这里,历史背景就说完了。鸦片战争三个甲子后的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首往事,难道中体西用真的错了吗?唐朝吸收龟兹乐也是中体外用。洋务派的“西用”不过是学了些皮毛点缀一下。后面却转向彻底否定中体,否定汉字、音乐、民俗、宗教,一切的一切。人,总是不珍惜所拥有的,也总是喜欢按已有模式解决问题,从而逃避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我们逃避虽久,最终却还是要面对,那就是真正的西用是什么,或者说,西方靠什么取得并保持技术优势?

思考是今天的奢侈品。政治立场入脑,即使立场相反的双方,得出的结论都是同样愚蠢。鼓吹西方文明开化、主和派理所当然的,和相信应该为失败背锅的仅仅是清政府主和派的,在网络舆论上都为数不少。即使如此,虽然不敢说冯将军能流芳百世,但是只要中国独立存在,冯将军在镇南关的功绩就不会被忘记。

 3 ) 中法战争的历史评价

这部电影总体感觉一般般,不算特别好,但也没有坏到哪里去,除了最后那个火龙实在雷人,有义和团“神灵附体”的风范外,没有什么太多出戏的地方。

中法战争虽然在近代史上被中国大书特书(因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多的打赢的几场战争),不过实际上这场战争在政治上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因为中法关系一直不错,而且这场战争发生的时候某党也没有诞生,实在扯不到目前这个一党政府的头上,所以舆论上也没有什么兴趣来宣扬。事实上,宣扬镇南关大捷的目的不是突出民族英雄,重点在于“中方不败而败”,也就是用来批判清政府,凸显当今政府的英明伟大。

但事实上,现代很多史学家并不认同这一官方观点。首先从军事上来说,镇南关之战虽然获胜,但是法军的损失最多不超过1000人,主力仍在,而且海上法军在石浦击败中国海军,又封锁了台湾,只能说军事进攻受挫,远远没有到战败的地步;其次,虽然法国总理内阁因此倒台,但法国并未承认失败,在茹费理辞职后,立刻追加了5000万法郎的军费,法国人骂茹费理是因为觉得他太废,居然输给清国,而不是不赞同继续打下去,而且法方已经占据越南,在东亚有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据点;最后在国际形势上,当时总体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其他列强看到法国受挫吃瘪,心里暗爽,但是如果中方真的能大败法军,那列强考虑到连锁反应,百分百是要介入的,因为这关系到整个殖民体系的稳定,如果事态发展下去,搞不好八国联军事件要提前上演,当时西南局势已见分晓,中方保不住越南,法方也没有能力继续向中国西南军事扩张,双方也都无继续打下去的意思,在政治上和战略上以谈判解决基本上已经是必然。

事实上中法新约在近代史上算是一个比较平等的条约,中方并不是太吃亏。首先没有割地赔款,这就很难得了。中法新约主要是几个,一是承认了越南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这个当时已经是既成事实,只是以条约的形式确认罢了,越南的嗣德皇帝陛下早已经看清谁才是真的老大,哭着喊着投靠法国爸爸了,中方当时肯定是保不住越南的,事实上早在中法战争前一年,越南阮朝已经迫不及待地和法国签订了《顺化条约》,一脚踢开了清国,承认了法方对越南的宗主权。但中方还是争取到条约中不得有“损及中国体面”的条款,也就是法越签订的条款不得针对中国,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是很不错的外交成果了,而且法国要退出台湾和澎湖,中国总体在这一点上不太吃亏。其次是允许法国人在中国西南从事贸易,并且自由居住。这一条被中国当年舆论批评,认为打开了西南门户,让法国人渗透进来。这种论调其实和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论调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觉得把外国人统统赶走就天下太平了。你让人家进来做生意,肯定得让人家自由居住啊。至于间谍什么的,这是一个国家反间系统的能力问题,不能因为怀疑你进来做生意会打探我的消息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这一条上,中国并没有同意法国人在西南具备治外法权或者割让租界,也就是说起码在理论上,法国人进来也就是普通商人,一样要服从中国政府的管辖。另外允许设立领事馆,这个从今天的外交来看也是正常要求,不存在丧权辱国。

条约里比较吃亏的,一是要降低法国贸易的税率,但仅限于云南广西,但并不免税,中方略有吃亏但总体谈不上难以接受,二是西南的铁路法国有优先参股权。事实上西南铁路建设落后,而且铁路这个东西,英国和美国极其敏感,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一条形同虚设。

总得来说,李鸿章在中法条约里,是尽力了的,为中国争取了最大的利益。我认为左宗棠在这一点上对他的指责,有些过分了。咸同三名臣里,李鸿章是对西方国家最了解,最明白中西差距的一个人,他很清楚这种差距不是靠一两场局部战役的胜利可以扭转的,就好像某党一直大吹特吹的平型关“大捷”,一支二流偏师伏击打死日军一千多个运输兵,丝毫不能改变中日态势(同时期淞沪决战,中日陈兵110万,日军伤亡4万余,但是因为和某党没关系,所以就低调处理了),是一样的道理。拳头没人家硬的时候,见好就收才是王道。西南的局势,和左宗棠在西北的局势也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中法西南战争,中方不算胜利,但也谈不上失败,法方谈不上失败,但是也谈不上胜利。更不存在什么不胜而胜,不败而败。

 4 ) 被遗忘的国产主旋律,不要对自己的历史太苛刻

最近几年,国产主旋律电影在吴京、林超贤等人的推动下迎来了一个高峰。

但是整体上,这个类型在观众心中依然不讨喜。尤其是一些小成本制作,也许质量不是很差,就因为“主旋律”这个标签,被苛刻的划进了“烂片”的行列。

2017年上映的《龙之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龙之战》由央视电影频道出品,可谓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影片。主演除了曹云金,没什么有名气的演员,而曹云金的票房号召力显然撑不起一部电影,更别说他因为德云社的风波备受争议,不减分已经是万幸了。

另外影片的名字也是个败笔,乍一看以为是奇幻题材烂片,其实讲的是清朝末年冯子材援越抗法的故事。如果直接用《镇南关大捷》作为片名,或许还能唤起一部分观众的历史记忆,让票房口碑更好一点。

目前这部影片在豆瓣6.5分,仅好于16%的历史片和战争片。其实这部片子真有那么差吗?比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肯定是强不少,和国外同类型的历史片比,大海觉得也没多差。

关于“镇南关大捷”,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就是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一是“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二是“战争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作为清末对外战争为数不多的胜利,老将冯子材和“镇南关大捷”只在历史课本留下了寥寥几笔,但是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赢得这场胜利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壮举。

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慈禧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刘佩琦 饰)。

冯子材接手战事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

朝堂之上,主和派李鸿章称冯子材有“四不能战”,其手下的淮军贪污腐败,军官克扣粮饷。

战场之上,清军器不如人,丢盔弃甲。法国侵略军在安南(越南)、广西一带烧杀淫掠,甚至刨掘祖坟,妄图彻底消灭当地百姓存在的痕迹。

百姓们被杀破了胆,战意尽失,冯子材麾下的“萃军”招募乡勇,却没有人胆敢与法夷一战。

面对这种局面,冯子材在朝堂上竭力周旋,一边整顿军备,采购火枪、大炮,严惩贪污腐败;一边召集萃军旧部,联络淮军、黑旗军,团结一切力量。

在战场上,冯子材力挽狂澜,打赢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并在百姓面前亲自斩杀了法军黑人上尉,破除了“法夷刀枪不入”的神话,振奋了民心。

一切准备就绪后,冯子材与法军展开决战。影片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没有把侵略者当成弱智,渲染主角光环,反而在战术上展现了对手的强大。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个情节是冯子材之子冯相贤(曹云金 饰)与壮族女子依南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潜入溶洞中的水池,越过法军防线进行袭击。

后来法军发现了这条暗道,就在水面上布置了一张网,当清军“蛙人”部队浮出水面,网上的铃铛就会吸引法军朝水面射击,给清军造成了不小损失。

在战场正面厮杀的时候,双方统帅也根据各自所长,采用了合理的战术。

法军统帅料到清军会袭击水上运输队,于是故意让辎重船晚一天出发,换机枪队进入清军的包围圈,打了一个反击战,让清军死伤惨重。

在陆地战场,法军利用大炮射程更远的优势,先对清军大炮阵地进行轰炸,然后再派遣部队冲锋。

冯子材则预料到清军在炮战中会处于下风,于是提前在树林里隐藏了一半大炮。等法军以为摧毁了清军的全部火力,派步兵冲锋时,再出其不意的进行炮击,重挫了法军。

除了你来我往的战术对决,真刀真枪的战争场面,《龙之战》也展现了战场上的人性,渲染了战争的残酷。

面对法军大炮的轰炸,清军的前方部队溃不成军,一群败兵撤退到关前隘,让督军冯相贤打开城门。冯相贤为了避免乱军冲关,选择了严守军令,对败军进行射杀。

所谓“义不守财,慈不掌兵”,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清朝腐败落后,历史上的“镇南关大捷”是一场惨胜,而对这场战争结果的表述,各方史料也不尽一致。有一种说法是“镇南关大捷”法军只死了几百人,甚至几十人,借此矮化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成果。

其实像法国这样的老牌殖民帝国,它的军队也是由法裔军人搭配当地仆从军、雇佣军组成的。

在影片《龙之战》中,法军统帅往往先派遣安南仆从军(越南人)充当炮灰,其次是北非雇佣军(非洲人),法裔军队(法国人)则躲在后面放冷枪。按照这种无耻的打法,法裔军人的死伤当然是最少的。

“镇南关大捷”中,中法军队的战损比确实差异巨大,但是加上安南、非洲仆从军的损伤,清军的战果也十分可观。试想仅仅死亡几十名法军的一场战斗,如何能让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呢?

类似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很常见,例如很多人在评价抗美援朝时,喜欢拿志愿军与美军的伤亡人数作比较,从而得出中国打平美国是“堆人头”的结论,似乎包括南韩以及十几个国家在内的“联合国军”都不算人一样。

而《龙之战》这样的影片,就给了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一记耳光。

除了《龙之战》,2017年还有一部赵文卓主演的《荡寇风云》上映,讲的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赵文卓之前还主演过一部《英雄郑成功》,也是一部主旋律历史片。不过他主演的这两部影片和《龙之战》的命运一样,票房口碑都很差。

尤其是《荡寇风云》,因为是抗击倭寇,很容易被人们当成“抗日神剧”。

很多人可能根本没看过这部片,其实《荡寇风云》根本不存在“抗日神剧”的问题,反倒是夸大了倭寇的战斗力,让一个日本小藩就口出狂言,妄图征服明朝(丰臣秀吉:喵喵喵?),甚至在影片结尾虚构了日本正规军参与作战的情节。

历史上的倭寇确实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但是戚继光的戚家军练成后,对倭寇的战斗经常是打出零伤亡全歼敌军的战绩,因为倭寇本质上就是一群散兵游勇。当然电影要是这么拍就没意思了,所以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

不过《荡寇风云》关于戚继光惧内,明朝官场腐败,汉人勾结倭寇,以及鸳鸯阵等历史细节的还原很到位,如果不是太苛刻的话,这类片子比家长里短的大河剧好看多了。(因为太拖剧情,很多日本大河剧被吐槽是“小溪剧”)

各个国家的电影工业,都会拍一些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作为文化输出的一部分。通常也会艺术性夸大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功绩,往老祖宗的脸上贴金。

无论欧美的二战片,还是日韩的古装片,都存在这个问题。有时候国外观众自己都看不下去了,觉得编剧YY的偏离了历史,依然不妨碍这些影片在其他国家备受欢迎。

同样拿2017年上映的影片举例,欧美电影中,就有外媒质疑《敦刻尔克》把溃败拍成了胜利,《至暗时刻》过分夸大了丘吉尔的功劳,其中《至暗时刻》最初在IMDb的评分甚至低于6分,但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奖。

日本电影中,2017年上映了战国题材的《关原之战》和《忍之国》,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

实际上这两部影片对历史的改编更加夸张,加入了不少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另外战争场面也一如既往的拍成了“村长械斗”,视觉效果还不如国产片,再者就是感情线占据了大量篇幅,导致影片的节奏缓慢,尿点太多。

至于韩国、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同类影片,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其实只要有一定的阅片量,不难发现正规团队制作的国产电影,对历史还是保持了相对客观的态度,质量也不太差。(那些粗制滥造的“手撕鬼子”当然除外)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曾这样讽刺好莱坞电影:“哪个国家会把角色和电影取名为‘法国队长’、‘巴西队长’?没有,因为我们会不好意思,但是美国人就这么做了。”

所以,相比外国观众的“厚脸皮”,部分国内观众对待国产主旋律还是太苛刻了。

 5 ) 自以为是的亮点恰恰是败笔

片子的战争戏和刘佩琦的表演其实还不错,但是自以为是的亮点恰恰是败笔所在。1.冯子材单挑黑人军官。冯子材是运筹帷幄的统帅,可能会亲临前线冲锋,但不会弱智到和一个黑人底层军官决斗吧。2.冯子材阵前斩子。如果说冯子材单挑黑人决斗侮辱了冯子材的智商,那么他的儿子私放逃兵就侮辱了他儿子的智商和人品。3.酒窖烧出火龙。哪怕这是龙之战片名的由来,这又侮辱了观众的智商。多少酒什么酒才能和火山喷发的岩浆一样在山上流淌成河?4.阮月为什么不愿陪法军将领回法国?能不能给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想看一部血战台儿庄这样写实凝重的战争片,看到的却是一部华而不实迎合市场的动作片,可惜了好题材!

 6 ) 龙之战,力荐!

难得一见的良心作!尊重历史事实,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却也荡气回肠,气壮山河!演员表演到位,诠释形象饱满,推荐认真看看,因为认真看了才具有发言权!背景基于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老将军冯子材老当益壮,治军严明,用兵如神!法军拥有强大的炮火,装备力量悬殊,因此冯军需调动一切力量,严密布阵,合理攻守。整部电影看下来如行云流水,无一丝喘息机会,犹如身临其境,直至播放结束方才如梦初醒,不禁感叹!

 短评

片中居然有一个肉弹角色...冯子材抗法,镇南关大捷,中规中矩的电影频道电视电影,总靠台词来找补是个大问题。曹云金的确自带一股英气,中气十足,还有声优潜质,完胜郭德纲老师的一脸油光,不服不行。

10分钟前
  • m89
  • 还行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很心痛,参加完提前观影更是觉得要好好推荐一下,当年外国侵虐军的铁蹄踏破我国河山,满目疮痍,卸甲归田的老将挺身而出,已过花甲的老戏骨刘佩琦老师饰演的冯子材,晚清时期的大将风采一览无余,这类充满民族气节的电影就该好好支持

15分钟前
  • 幕天席地
  • 还行

本想打两颗星的,还是多加一颗星以资鼓励。不是烂片,诚意是有的,但是拍得很平庸。然而,还是比《建军大业》好太多了。

20分钟前
  • 轻骑兵
  • 还行

刘佩琦的演技没得说啊,就是看着曹有点跳戏,总感觉他下一秒要说相声……认真看还可以。

23分钟前
  • 暴富的女孩是我
  • 还行

很难想象刘佩奇60岁高龄可以完成这么多动作戏。那场大义灭亲的戏,让人心疼,不愧是老戏骨,把爱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知道曹云金说相声还不错,但是演戏毕竟不是科班,有点差强人意。还有那不伦不类的亲热戏可以说是败笔。至于为什么给4星,只因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值得中国人铭记!!

24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推荐

老戏骨就是没的说曹云金转战演艺圈,其他不知道,这部剧还是可以的

29分钟前
  • 爱与诚
  • 还行

一部战争史诗电影,一部有情怀的电影,展现了我们华夏儿女的血性,刘佩琦老师演技很精湛。

30分钟前
  • 有有
  • 还行

一部史诗级有情怀的电影,那段历史需铭记,不敢忘,不能忘

33分钟前
  • Giroro
  • 还行

有人物,有场面,生动地展示了冯子材带领民军抗击法国殖民军、收复镇南关的悲壮历史。导演高峰在有限的资金下拍得成熟、精当。虽然打出香港成龙做顾问来拉动票房并未成功,但影片显示的大陆电影人,继承《甲午风云》以来的严肃、激情的现实主义气派,值得夸赞!

3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被搬上了荧幕,结尾的火龙势如破竹,尤其刘佩琦老师,演什么像什么演技超棒

41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还行

首先,刘佩奇演技是没得说,但是曹金是真的跳戏,很尴尬。那种打一星的哥们也不知道有没有脸?怎么什么片子都得想要哗众取宠呢,就是那么想要关注感?

43分钟前
  • 如果没有你
  • 还行

又一部民族英雄战争大片,场面震撼血腥! 老戏骨刘佩琦把老将冯子材演绎得智勇双全,威风八面,正气凛然!英勇义士用血肉之躯抵抗外来侵略者,可歌可泣!

48分钟前
  • 随意
  • 推荐

戲說鎮南關。。。這次輪到塞國黑人倒霉了。

51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

54分钟前
  • 你猜我谁啊
  • 还行

除开电视剧般的画质,不知所云的片名,故事确实不错,很扎实,看完之后想要去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

56分钟前
  • Hertz
  • 还行

去年7月——10月,全程"跟组"在横店拍的(天热,戏服短袖居多,凉快爱去,至少去过40几天),但排片少得可怜,想去影院支持也只有幽灵场。想起当初每天打战、行军、和外国人聊天,虽然每天都要抹血、抹灰挺脏的也累,运气不好还得剃光头化黑成非洲人。但回想那段时光觉得很开心、很充实。支持!

59分钟前
  • 江南开爷
  • 推荐

谁想的这个鬼名字?我还以为是什么中二电影差点错过。后来看到微博安利才去看。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场面很宏大,特别佩服刘佩琦老先生这么大的年纪还能做完这些打戏,厉害了。现在的某些小鲜肉手指破了就拿出来晒,不觉得羞愧吗?

60分钟前
  • Jamin
  • 推荐

剧情中规中矩,台词设计反倒没想象中的尴尬。比起剧情我更想吐槽片名,实力标题党。千万不要告诉我灵感来自那首叫做《龙的传人》的歌,也不要告诉我是片尾那团火…

1小时前
  • NinianYann
  • 较差

这部片子很好看,难得刘佩琦大把年纪演的还这么爆,可惜了宣发太差,电影没几个排片的

1小时前
  • 青年人电影协会
  • 力荐

这么偏门的历史题材敢拍很不错啊,喜欢看历史影片的可以看看,只是为毛调色怪怪的……

1小时前
  • 顾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