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 冬春篇

剧情片日本2015

主演:桥本爱,三浦贵大,松冈茉优,温水洋一

导演:森淳一

 剧照

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1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2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3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4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5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6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13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14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15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16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17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18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19小森林 冬春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1

详细剧情

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平凡女孩市子(桥本爱 饰)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这里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人生。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受妈妈(桐島かれん 饰) 影响,市子似乎对亲手制作各种美味而廉价的料理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妈妈失踪已经很久,对料理的回忆与再现成为母女间别具特色的交流方式。更何况还有取自大自然的各种食材,又怎能暴殄天物浪费了大好的韶光?在好友纪子(松冈茉优 饰)和裕太(三浦贵大 饰)的陪伴下,市子静静地走过了春夏秋冬…… 本片根据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豆瓣

 长篇影评

 1 ) 不可以孤独避世地活着哦,哪怕电影里也不行。

大约三四年前的时候我换过一份安静的、只需要和书打交道的工作。
薪水少,灰尘多,而且有时会遇到对女生来说有点吃力的体力活。
但优点是如果你愿意,可以一整天不用和任何人说话。
不。用。和。任。何。人。说。话。
某一个时刻的我,甚至是愿意为这份清静付钱的。
很不巧,偏偏我的上司却是一个很爱心灵谈话的人。
在我们第一次聊天以后,他就斩钉截铁地对我说:
“你不是一个真正的爱书人。”
“我是啊!”我当时反应激烈,非常不服气。
“你不是,你只是在书里逃避外面的世界。”他说完还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当没事一样走了。
“你不会在这呆很久的。”我当时绝对看着他离开的背影翻了个超大的白眼。
我很少真正介意别人对我的言论,但这人讨人厌的笃定让我不舒服很久。
我看着《冬春篇》里市子心动过的男生忽然这么教训她的时候。
曾经的不快就这样涌上心头。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就算让你猜对了,那又能怎么样呢!
每个人的生活和情绪,都有自己的节奏。当我需要一个安全屋,或是一个假期的时候,不需要任何人来指手画脚你的屋子太小,你的假期太长,你不能就这么躺平这还不算是你的终点呢!你快再去外面看看啊,那里在地震下雪放烟花。
我给这部电影的评分比《夏秋篇》少了半颗星,或许就是因为我不喜欢它暗示的那种必须把都市生活和人际关系当成一道难题解决掉,你才能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为什么不可以直接选择舒适自在就好,为什么一定非要在人生里找点什么,为什么一蔬一饭必须要搭配意味深长,为什么不管离开的还是留下的人都只能选择“烟火味的温暖”作为圆满结局。
我看到最后桥本爱健康的身体,红润的脸庞,忽然有点遗憾地想:
应该没有人真的会拍美少女孤独的生活在山林间,种田煮饭,就一直这样而已。
和猫在一起,或没有猫。
然后某天一不小心消失在暴风雪里,或不消失就这么好好地过到老。
没人会告诉你这样其实也还不错啊,哪怕只是拍电影。

 2 ) 趣味何踪

人生在世,无非就是过日子,而如何能让过日子变的有滋有味,我想不到除了充实的劳动工作+美味的食物更好的方式了。这是一种趣味。桥本爱不矫作真自然,让人心生欢喜宁静。也许中国需要等待很久很久之后,才能拍出这种气息的片子了。

这一世行在路上,前路微茫,许多人困惑这一生漫漫,又有什么能够陪伴我们度过没有星光的夜晚呢?我认为是趣味,让我们千篇一律萧索无味的生活变得生机盎然。

陶然于美景是一种趣味,晋有陶潜“采菊东路下,悠然现南山”唐有李太白“惯看山鸟山花”而今,光阴过的浮皮潦草,人身上散发着的大多是都市里浸泡过的染料气息。我们投身于瞬息万变的生活,乱花溅眼,却忘了来时的路,何不停驻片刻,看秋风穿针,阳光绣花?

被电影里平和的乡野气息和精心烹饪的一道道简单的菜肴所深深打动,我想,这也是一种趣味吧,才能女主每天都那么快乐的生活着。

 3 ) 你们城里人会玩,玩哭一群乡下狗

作为旅游宣传片是到位的,因为是针对特定(城市)人群的传单,满足了一种小布尔乔亚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因此这片子同时又是极度恶心(已不是刻奇)的,小森的自然和出现的美食究竟什么关系?是小森孕育了片中美食还是小布尔乔亚将一种自我审美强加给了小森?从做面包开始我就看得有点不适,作秀感太浓

和决定回到小森学弟所说的正好相反,片子没有展现农民的机智而恰恰是把小布尔乔亚的小聪明投进了村子。美食是城里人的美食,而卖点在于“村味”,总归与乡村的原味关系不大。

终究,这是一个性冷淡小布尔乔亚审美的衍生产物。人际和家庭变成一种空洞的佐料,只是为了赋予食物一种刻意而不得要领的“意涵”空间。一个人真能处理杂多农务还有闲时搞搞格调?一种自给自足的乌托邦幻想背后血淋淋的“买面粉和意面的钱从何而来呢”“买衣服的钱从何而来呢”“家电钱哪来”“电费维修费哪来”等等

豆瓣是个好地方,但豆瓣又有很多毛病,“城里人病”以一种近似anthropomorphism的强势姿态控制着在这里活跃的群体,形成一种极度排外的社群圈,而这个社群的心理深陷于某种符号世界当中,实在性是被严重漠视的。就好像虚无缥缈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所有,“美”取代了鸡蛋牛奶猪肉青菜等食物本身,以一种形式性的咄咄逼人姿态驱赶了实在的口感、饥饿、买不起标签化消费产品的妥协。

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小清新们用美丽的画皮包裹了丑恶的资本世界,归园田居变成了一种看似非常简单的选择问题,好像只是一个生活态度的事情,而全然无关你身有几文。

总结一下,有钱人,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呗~关我们穷人鸟事

 4 ) 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

小森林冬季食谱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509825664/

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因为熬八宝粥,在熬之前,抓了一小把材料铺在闲置的花盆里,几日后居然发了芽。
时值五六月,正是南方雨水充裕的时节,阳台是向阳方向,沐浴阳光雨露,豆芽长势出奇地好。我萌生起照料它们的念头,铺土定植,拉杆搭架,施肥除杂,一个月后,豆叶茂盛,开出的豆花开始结成豆荚,藤枝已经顺着架杆,朝着阳光和向上的方向顺势缠绕在我阳台的防盗网上。再过些时日,豆荚颜色由绿转棕黑,长得快的一批豆荚,终于可以收获了,小心翼翼嘣开晒干了的豆荚,小小的绿豆,结实地躺在豆荚窝里,是绿豆。
回头算一下时日,无心插柳柳成荫,才不过两个月。

我摘回些豆叶,去叶脉梗洗净,下滚水煮透,淋上备好的花生油蒜蓉与生抽,搅拌均匀,啊,是童年妈妈做的夏日消暑下饭菜的味道,比番薯叶还要好吃。

终于亲自体会了一次种菜的历程,原是像养了个孩子,天天看着,也天天瞧不腻,又烦得很,觉得日子慢,偏总还是有期盼。电话里与母亲说起,母亲答:岂止,我养你的时候,比这个更甚百倍。

不外乎人有温度有性情,人人不同而时时在“看不腻”与“烦得很”当中、在“日子慢”与“有期盼”中间起承转合,千回万转,难得修到你随你的,我随我的,我随你随你的,你也随我随我的,竟也是各自无事又相安了。但过了此番种植收获,心念念想,想必植物也还是有温度有性情的,否则是不会从中得到一些除了果实之外的其他东西。

比如在对的时节万物茁壮生长。
比如在日日夜夜对着摇曳的枝叶,忽然想去慢慢了解它,也去慢慢了解你自己。
比如在人生的前方满怀虔诚地一次次探索,从中寻找到的传承的味道。
也在岁岁轮回的枯萎与繁荣中,化解自己苦痛的压抑的辛酸的快乐愉悦的重量。

《小森林•冬春篇》,年轻的市子因为在都市里“没法跟人好好相处”回到乡下生活,独自住在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劈柴烧水,烤火做饭,种菜除草。大多数时候,她是一个人在为一顿顿饭菜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才刚结束,就开始着手种植储存下一年冬天的食物。一个人铲雪开路,一个人田里劳作,一个人做冻萝卜,一个人上山采野菜,回来一个人洗净炸熟了一个人吃,有时请了吉子或佑太一起品尝,开吃前虔诚地对着食物说一句“我开动啦”再开吃,似是对自己说,又似对食物说,又或许,倒不如说是对一种生活说。日本式的礼仪繁琐但仍精致传承,影片里孩子们在雪地埋下纳豆,临走前对纳豆说了句“希望你变得好吃”“希望你变得好吃来报答我们”,“多多关照”之类话语随时可听见,单单就此一方面来讲,难以否认,那是个礼仪之邦。在真正付诸行动后对食物说起感恩话语来,真是一件有底气又圆满的事情。

我喜欢电影里的旁白,因为市子独自生活,许多事情原委交由旁白来处理,近似一种内心的对话,这种对话又因为配了记忆里与母亲与他人的相处的画面,交代出回乡生活的缘由,交代出在各种食色性味蕾中关于母亲的片段,我想起李安《饮食男女》,在一道道家常菜中搭建起亲情的桥梁,搭上现状的独处与所谓“努力”的生活,似有一种寻找的意味,一种磨合的意味,一种挣扎又面对的意味。人们终此一生,在面对未知的方向,不管自知或者不自知,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寻找与想象。母亲时而来信,信中照常说着大段大段的道理,而至于她自己,身在何处,与何人处,也并不描述——大抵,母亲在茫茫人生旅涯中,也曾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也仍在阳光大道上无着落地找寻山谷里春天的野百合。

道理是经历过后的风湿病,隐蔽而真实,缓慢又长久远,想象是从未发生的找寻同期盼,是人在描述自己风湿病,叮嘱年轻人避免而年轻人因未曾到达的不以为意。年纪轻轻,天大的事一觉醒来新陈代谢也早已更新完毕,哪里感觉到能受伤呢?市子用食物的方式企图找到与母亲心灵的沟通,中间也只是说,都满了二十岁,也没有得到母亲所说的等她满二十岁就告诉她关于做出松软的土豆泥烤面包的食材与用量的秘诀。没告诉她,或许因为,一个人的成长该由她自己亲自去感悟。

有个片段中,市子在田间除杂草,有那么一会儿,她伸出手臂,想象从自己身体里长出植物,生根发芽。

是的,你知道,人在大段大段独处的时间里,必定会有许多想象的情节出现,想象完美回击白日里尖酸数落自己的路人,想象成功要到了地铁上常遇到的心仪女生的号码,想象把所有不如意的过去好好重新来一遍——在想象中剔除了过去曾挣扎过也逃离过的怯懦,精美地在脑海中演绎一遍,清醒过来面对现实,又不置可否。

到底是没法好好下定决心去解决一段过去啊。

才有吉子与她吵架,“明明什么都不知道,你一直好像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其实只会说些漂亮话。你有好好同他人相处么,你有资格说这些么?”

也才有佑太一边深一步浅一步走在雪地里,一边跟她说,“我一直很佩服你独自一个人,却努力地生活,但其实总让人感觉是,对最重要的事情你总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自我欺骗,却用‘努力’这块幌子在遮掩着一切。你难道不是在逃避吗?”

无一例外,无言以对。因为不接受,不面对,不解决,所以才不会有释怀,不会有改变,不会打开崭新的另一个篇章,当然也不会有对即时当下完满不完满的坦然的享受。春、夏、秋、冬一整年,一整年的日子将要周而复始,除了种植与收获食物,是真的,也该有其他一些什么东西的收获,哪怕了解自己一点点,然后去解决自己。

一旦有什么东西在心里“噗通”这么一下,掉了,通了,下个决心,也不再是“不知如何是好”会时时刻刻弥漫在无边无际怅惘中的境地。

会期待看到市子做出的决定会收获怎样的结果。

隆冬快要落幕的暴风雪日子里,又收到母亲的来信。信上她说了这样的话:
在某个地方摔倒时
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
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
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
很让人失落
但是每次,积累下了经验
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
都不再叫原点
那么,不应该叫“圆圈”
而应该是“螺旋”
从某一个角度看
仿佛是在同一个地方兜转,其实
多少会偏离上一点或下一点
如果是那样也还好,也许
人本身就是“螺旋”
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
每次却又不同
或上或下或横着延展出去
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
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
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

那个时候,市子已经决定不再为下一年冬天的食材而种植土豆。五年后重逢,生儿育女,经营生活,也是丰收。回头讲起过去,到底人生是需要那么一次心灵的独白与找寻。
像母亲过去曾对她讲一句,“自己要看的书,就自己去找”。你就去找,找自己的种子,去播种。

 5 ) 在日本乡下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与其说这是一篇观后感,不如说这是一篇游记。

2016年的那个夏天,我看了《小森林》,然后买了机票,在日本找了一个乡下住了3个月,一直呆到了2017年的冬天。

原本我以为《小森林》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电影,后来我才发现,它其实上是一种写实的风格。
冬天的时候

夏天,带了两个妹子再次去探访

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所以基础设施特别完善。我经常和别人举例说的是,日本乡下的马桶圈都是热的。交通也很方便,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车,电车,便利店,网络,都是有的,亚马逊的物流也很方便。甚至乡下的学校都有非常高级的篮球馆,就像灌篮高手里面的一样,尽管当地的初中只有70个人,高中只有200个人。咖啡馆,便利店,超市,该具备的也都具备。
日本乡下的咖啡馆和乡下的孩子

当我使用“乡下”这个词的时候,总怕会给人带来误解,所以还想特别解释一下:日本“乡下人”和中文里的带有贬义的“乡下人”可能有一些区别。中文里的“乡下人”更多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一种贬义的称呼。但是在日本的“乡下人”只是生活在乡下而已,就我接触过来的很多人来说,他们大多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少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而且他们做的东西品质比起发展中国家的就要高处很多,不仅仅是从质量上来比较,而且也从外观审美上来比较。放几张食物的图片就能感受一下质量了:)
后来带着朋友去日本乡下体验

但是其实日本乡下最打动我的倒不是那些发达的基础设施,和精致的体验。而是这些外在的,人们肉眼可见,身体可感知的东西之外,当地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状态。
在大城市里生活久了之后,你会发现身边的很多人都很焦虑,为收入焦虑,为事业焦虑,为未来焦虑,为关系焦虑。但是,在“小森林”里面,尽管当地人生活得也是很繁忙,每个人甚至要充当很多个角色。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却非常饱满。如果说城市里的人有一种下垂的力量,是丧的,无力的,佛系的。但是“小森林”里面的人却是向上的,有力的,饱满的。
一起参与做食物

乡下人自己手工打造的公共空间

看他们做的料理

我在“小森林”里见过好多人,也听过一个故事。
其中一个女孩,有着良好的背景,从小到国外留学,在东京上学,在联合国实习,但是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小森林”里面杀野猪,我很好奇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是,她发现野猪对当地造成了一些农作物上的伤害,同时,她又发现当地的农民料理野猪的手法很独特,可以作出很美味的食物来,所以她觉得也许可以通过开展“野猪肉”的产业,在帮助当地减少农作物伤害的同时,也可以给当地做一个新的品牌,开辟一个新的经济产业。
当时我一听觉得这口气好大啊,不会是吹牛吧。但是,等我过了一年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把她的野猪肉卖去了东京最高档的餐馆,同时她的事迹也被NHK的地方电视台报道。
刚认识那个野猪女孩的时候

野猪女孩的事迹被当地报道

后来,我在当地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这样“奇奇怪怪”的人,有要做教育革命的,有要开始一个新的王国的,有要振兴当地的,也有开发新的粮食品种的,酿酒的,种米的,包山护林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不同于大多数我在中国见到的人只是喊喊口号,她们确确实实是在踏实地践行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我也有遇到类似“小森林”的女主角桥本爱这样的女生。她自己劳作,然后把食物以精致得体地方式制作出来。我见到她的时候感觉就像自己进了电影,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周围的空气仿佛都温和了起来,全是美的气息。
乡下的自然环境

自己种植的 水果

当地人自己手作的年糕

当地人自己手作的醋

因为我曾经去过很多的地方,有十几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但是日本乡村的那种静谧以及逐渐聚集起来的向上且自由的氛围让我特别喜欢。
所以也是希望有机会的话,可以带更多的人,深入到“小森林”里面去了解一下真相。





因为那是一个让你知道“wow,还有人这样生活”的地方。
也是一个让你可以安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地方。

有更多的资料,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
更多的信息

希望你也能找到你的“小森林”

 6 ) 找回简单生活与珍惜食物的初心

大城市过于紧张的生活节奏,让许多人开始向往慢生活。因此每逢节假日,便有许多城市人携家带眷到山里亲近大自然,摘农家果,吃农家菜,体验一种返朴归真的缓慢生活。根据五十岚大介同名漫画改编的日本电影『小森林』,便是「慢生活」的具体细节呈现。故事极其简单: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年轻女孩”市子”,回到位于东北山里的故乡「小森」,在四季变换中,独自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电影分成「夏秋篇」与「冬春篇」两部,以市子的独白贯穿整部电影,没有高低起伏的剧情,只有市子随四季变化自制的不同食物,可说是一部美食与生活成长的记录片。奇妙的是,漫长的四个多小时,并不感到沉闷,反而让原本易于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安心食材来自繁琐的过程】 看着市子和村里人日日劳动的辛勤身影,彷佛回到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人诚恳踏实,做每一件事都按部就班,更不会为了自身利益任意伤害他人,人们从来不必担心会买到黑心食材。然而现在到处是标榜健康却洒满农药的青菜,打了各种激素看起来更肥美的肉类,还有加工食品无数可怕的化学添加物。人们很容易就能填饱肚子,却也很容易因为疏懒就此赔上宝贵的健康。越来越便捷的现代,食品却再没有安全可言。看似进步,实则倒退,最悲哀的莫过于此。 市子巨细靡遗地描述不同季节的食材如何生成与每道菜的各种做法,占据了电影最大的篇幅。看完之后,除了长了许饮食方面的知识之外,也明白了安心食材必定来自繁琐的过程。想吃没有农药的菜,就没有偷懒的余地,得时时守护菜园,不放过任何一只吃菜的青虫。虽然养鸭人家食鸭总是心有不忍,但吃自己养大的鸭,总好过吃来历不明的鸡鸭。在农村里生活,最重要的是就地取材,配合四季更替,了解动植物的生态,用最适合的烹调方式做出简单却深刻的美味。而最好吃的食物往往需要更多时间酝酿出最好的味道。在糖汁里浸了两三个月,变成黏糊糊的糯米果子,就是市子最喜欢的吃法。 我家有个小花园,除了种花花草草之外,几年前也开始种些虫子比较不爱吃的菜,比如:蕃薯叶和皇宫菜。自家种的菜不施肥,偶尔被虫吃掉一些,所以长得瘦瘦小小,一点都不漂亮,但保证干净,每次能吃到自家种的菜总是格外珍惜。现代人总是宁愿把时间花在可有可无的事上,却不愿为了更有质量的生活好好麻烦自己一下。本末倒置的行为,造成越来越多人生病,而这一切,本来可以避免。既然回不到安全的过去,那就好好正视危险的现在。无法亲自种菜,也要买可靠的有机蔬菜,价格比较贵,就少吃一些,千万不要为了省钱吃下大把农药残留的蔬菜,本来吃菜是为了健康,最后却反而赔上健康,那就太不值得了。 【坏的时候也有好的可能】 电影中的四季画面皆美,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暴风雪与春日阳光交替,站在中间的市子将蓝天与乌云一分为二,就像在小森的生活,潮湿的气候让夏天特别闷热难耐,晾了几天的衣服仍干不了,拌果酱的木铲也发霉了。看上去一切都很糟,市子只能用生火的方式对付难缠的霉菌,顺便用火炉烤面包。火炉烤的面包温度不稳,但温度最适合的时候,却能比平时做的更好吃。春天来临时,市子为解决危害作物的「节节草」,干脆将它们全吃下肚,但为了摘掉不好吃的叶鞘,还得大费周章一片片处理,花掉大把时间,弄得市子精疲力尽,却只得到一小碗食物,付出与获得完全不成比例,市子认为不值得。但学弟却提醒她,是人类为节节草创造了生长的机会,它们虽是杂草,也是珍贵的食材,更是宣告春天来临的大自然珍宝。所以,看似坏的时候,换个角度,也许就能看到好的可能。 大自然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母亲说走就走,市子被迫独自生活,却也因为一个人生活,让她必须面对接踵而来的难关。从夏秋到冬春,前半部她几乎都是一个人,到了后半部,好友吉子常到她家与她一起做饭、吃饭,村里的几个大妈也会到她家吃烤番薯片,闲话家常。她经常一个人,却也不是一直一个人,浓厚的人情味像温暖的电热毯,为她覆盖没有母亲陪伴的寒冷冬天。 【视而不见不如不见】 电影中最大的悬念是市子五年前不声不响就离开的母亲。市子始终不明白母亲突然离去的原因?却在独自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想起母亲的点点滴滴。她会做菜也爱做菜源自母亲,母亲曾说过:『做菜能看出人心,用用心,不然会切到自己哦。』曾经以为只是一句不经意的话,后来才明白「做菜」与「做人」其实是同样的道理。不用心,做出的菜味道总有缺憾;不用心,看起来再怎么近的人也是远。就像她与母亲,以前她总认为母亲大言不惭的「杂草种植法」,只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直到她自己种地才明白杂草其实是一种保护,保护作物不受虫鸟侵害。以前常叨念母亲只做简单的炒青菜,从不花时间做功夫菜,后来当她发现自己怎样都炒不出和母亲一模一样的味道时,她才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发现母亲炒菜好吃的秘诀:炒菜之前,已细心去除每片叶子的茎部。这才意识到母亲做菜也很费工夫,只是她从未注意过母亲的用心。随意懒散的,其实是自己。想替朋友做冬花味增,却懒得自己去摘冬花,随意交待母亲一句,就上学去了,并不在意母亲摘冬花前还得先辛苦的除霜。把对母亲的依赖视为理所当然,却对母亲的付出视而不见,这不仅是市子的问题,也是大部分子女的问题。 突然想起前晚在餐厅里看到的场景:一对父母和年约十六、七岁的一双儿女用餐,父母兴高采烈地与儿女攀谈,两人却头也不抬的各自看着手机,回答父母的语气颇不耐烦!母亲好声好气要兄妹俩放下手机,好好吃饭,他们却充耳不闻。此时,父亲忽然一声大吼!震惊了整个餐厅!兄妹俩这才抬头,见父亲怒目相视,才乖乖收起手机。想来这对父母一定也忍耐目中无人的子女一段时间了,才会在大庭广众下失控爆发!市子的母亲之前把满屋的书卖给二手书店,也因为市子从未正眼看过母亲看的书,书明明一直都在,却在将被送走之际,她才留心。对市子的母亲而言,视而不见不如不见,『自己要看的书自己找』,潜台词也许是:自己的生活自己过。所以,母亲的不告而别看似任性,却也是帮助市子成长的一种另类方式。这对所有人或许也是个提醒,不能因为是家人,就把对方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也正因为是家人,才需要更加用心对待,而不是等到再也见不到,才悔不当初。 【螺旋般的人生,依旧在努力前进】 在这经济不景气的时代,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最终都选择返回乡下老家。有些人是始终找不到立足之地,只好被迫返乡;有些人则是看透了城市的虚伪浮夸,决心回到自己最初的地方。市子的学弟就是后者,他说:『我不想过那种被人杀了,然后吐嘈杀人方式的人生。』曾经离开后再回来,深切感受到父母脚踏实地的生活方式更值得尊敬。虽然辛苦且不富裕,却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 而一直认为自己是因为在城市无法立足才离不开小森的市子,虽然已经在老家好好生活了,却仍无法确定自己留在小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于是,她选择再度离开,一如母亲的离开,为的都是想更好的面对当下的生活,因此绕远路再回来也无所谓。人生总逃不过各种选择,在哪里生活?做什么工作?从头到尾都坚定的人是少数,大部分的人都曾像市子一样彷徨,受过一次又一次挫折,再小心翼翼一步步往前走。每次从失败中累积的经验,总会让自己有一点点不同,就像螺旋,每次不会是相同的角度,也不会是相同的位置,但只要曾经努力,总会留下些什么。 这是一部节奏缓慢却意味深长的电影,它提倡一种脚踏实地、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市子住在被沼泽、森林、田地包围的小屋,夜间各种造访者不断,好不热闹,没有现代人离不开的电视网络,却有都市丛林看不见的美丽萤火虫。一个人的时候就看看书,想找人聊天时就走进对方家,一起做饭、吃饭,面对面聊天。任何事都有不同的角度,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完全的好,好坏相伴,一如食物恰到好处的调味。无论在深山或是城市,人想活得好,就必须聆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山里的生活并非闲云野鹤,总有干不完的农活,一日三餐都得自己张罗,春天就得储备冬天的食物,一切都必须自食其力,唯有真心接受,并认真对待,才能打从心底享受生活。『小森林』不仅呈现了食物与生活的细节,更提醒我们找回简单生活与珍惜食物的初心有多重要!

 短评

南豆腐用盐水煮过,放上煎熟的培根粒和日式酱油蒸熟,顶上带花的迷你黄瓜大概小指那么长,叽叽脆,跟豆芽鸡腿菇炒在一起,放红葱酱,热可可的杯口蘸一点盐,里面泡上棉花糖,来北京才吃到的硬皮柿子,一包沙甜,没有核,只有带脆的舌头,是最好的餐后甜点。我就是吃着这些看完了这部电影。

3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一个比较感人的细节就是桥本爱全程看起来都像是几天没洗头,确实一个人住的话也不太可能有毅力经常洗头了!

7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有人说装逼呀什么的 我人生就得加一味装逼

11分钟前
  • MR.SANMAN
  • 力荐

不知道该说什么,再见。

12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故事的最后貌似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宅在家里是找不到老公的。。(误)

17分钟前
  • 乱子
  • 推荐

冬天所需之物,春天就得埋下种子。时间必不可少。某些事情绝不能做,一旦做了就成定局。我喜欢她不言不语接受一切,不言不语过每一天。少女啊心倔强,千锤百炼之后犹有不甘。冬雪化尽樱花开,冬天埋下的种子来夏再收吧,少女再次走进等待一切的黑夜。

19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力荐

想做饭想做饭想摸菜刀想翻锅想捏面团啊啊啊啊啊我的厨魂已经熊熊燃烧了!!!!感觉村里地上随便啥草都能焯一下炸了吃掉¯﹃¯…

22分钟前
  • 哦豁
  • 力荐

完全抹去了互联网时代的痕迹,联络仅靠寥寥书信,甚至电视机的画面都不易见。人物们不玩手机不发短信、不上推特晒图朋友圈发吃,只自己默默耕种、收获、烹饪、享用。抱着电脑手机看了部片子就说日本农民很优雅?先别忙着叶公好龙、去浪漫化乡村生活。抱着审美心态,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承受生活的真面目。

23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不认为这是部文艺小清新片,反而是让你懂得如何脚踏实地及敬天爱人。尊敬他人,尊敬你生活的这片土地,明白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2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舌尖上的日本啊。非常治愈,尤其在刚刚看完《疯狂的麦克斯4》之后接着看这部。这个世界上,可能也只有日本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了。独立于地球的自我。一日三餐,周而复始,春播冬藏,这就是“日子”最好的解释。

29分钟前
  • frozenmoon
  • 力荐

昨晚做草莓酱的时候,幻想女主上身。

32分钟前
  • Essy
  • 力荐

嗯,要细心,要有耐性,还要要守得住寂寞。当然首先,你要有块地。8.5

3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恬淡之美,自得其乐,风景和食材一样精致,劳作和享受一般干净。在日本当农民竟这样优雅,有隐居之趣,桥本爱的呆萌刚刚好。像《乡村照相馆》《从河底问好》等,片子再次涉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东京等大城市混不下去的年轻人,回故乡,怎么生活才能在祖辈的土地上实现自我价值。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我們說的“不時不食”是說要吃時令自然生長的食物 然而時令本身即是一味調料 就像生活里不期而遇的一切 都讓食物有了當時的意義 事已至此,還是先吃飯吧【北歐風性冷淡電音農廣天地大法好!私心這片子早10年女主非蒼井莫屬

40分钟前
  • T.V.Zoe ி
  • 推荐

“她这么辛苦种田就是为了每天这么吃啊?”“对啊,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42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多做一些好吃的,少讲一些大道理

47分钟前
  • 小蛋蛋
  • 力荐

可能是很符合我最近迷茫的心态,看到最后真的被打动到了。想要离开自己现在的生活,但害怕绕一圈子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所以停滞不前、却又诸多不甘。市子妈妈说圆圈其实是一种螺旋,看似回到原点,其实圆圈也在不断上升或者变大。这个道理很简单,但真的能坦然接受,其实蛮需要一种历练的。

50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看完《小森林◆夏秋冬春》,感觉这才是我要的妹子,和我想过的生活。美食、节令、四时,在我的眼里慢慢清晰起来,以前读《清嘉录》才有过类似的感觉,人固然不能只靠数着时间过活,但可以随着节令和四季而活着,感受每一次花开,感受每一次雪落,除此之外,这一生中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53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真希望变成晨间剧啊,每天都想看到

57分钟前
  • 尘世之埃
  • 力荐

那种时光静静流走,不去叹息,也不挽留的感觉,真好

1小时前
  • 张腾森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