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台湾2022

主演:蔡亘晏,高英轩,林敬伦,阿Q,黄歆庭

导演:柯孟融

播放地址

 剧照

咒 剧照 NO.1咒 剧照 NO.2咒 剧照 NO.3咒 剧照 NO.4咒 剧照 NO.5咒 剧照 NO.6咒 剧照 NO.13咒 剧照 NO.14咒 剧照 NO.15咒 剧照 NO.16咒 剧照 NO.17咒 剧照 NO.18咒 剧照 NO.19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4:36

详细剧情

  若男和朋友组成影像团队,六年前闯入邪教仪式中的禁地,触怒了沉睡的邪灵,所有人接二连三离奇死于非命。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高雄的真实事件,当时一家六口自认被神明附身,全家人发疯似的起乩,甚至自残等种种离奇行径,最后更导致有家庭成员死亡。

 长篇影评

 1 ) 如何解开“冒犯性”电影的诅咒

非影评,有剧透,有佛母,无剧情解析。

只是看完《咒》的一点儿想法。

我身边的人看完影片后,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用一句更为通俗的话,就是“被冒犯感”。 “冒犯”一词在电影史上并不算罕见,《看电影》杂志曾在05年总结过一期“100坏电影”的榜单,从意识形态冒犯的《意志的胜利》,到各类黄暴禁片《不可撤销》,《索多玛120天》,《深喉》,《罗马帝国艳情史》,从让人绝望的《绿洲》,《我要复仇》,到风格癫狂引人争论的《天生杀人狂》,《罪恶之城》...

而这些电影或多或少,在题材,在剧情,在视觉呈现上,都冒犯了观影者的某些边界,可以说三观不合,亦可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触犯或许正是导演的本意,将原先“循规蹈矩”的题材向外延展一点,以引发争论或引起深思。 不少影片籍此获得了不菲的票房,也有更多因其试图阐释道理的复杂与深刻而成为了各类榜单的常客。

《枕边书》里同样身上写字,观感完全不同

我记得最近的一部广受争议的影片,还是18年在戛纳放映的《此房是我造》,因其对于连环杀人犯作案与精神世界细致的描摹,不少观众表示不可忍受,而纷纷提前退场。确乎,影片中那种变态的想法,固然留下不少值得挖掘的内涵,但对大多数心智正常的观众而言,这样的影片绝不讨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作呕。

《咒》同样是这种“冒犯性”的电影,但其冒犯的手段则非常不同,影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力图呈现一种真实感,代入感,并让女主与女儿在镜头前的亲情传递出一种无害化的伪装。但整部影片看到最后,我们发现这竟然都是一个局,《咒》是用这部影片作为媒介,给所有的观影者下了诅咒。

从开篇就开始呢喃的祷辞,做出的手势,频频展现的符号,在女主摄影机的引导之下,观众会以为这仅仅是一种祈福,一种祝愿,甚至是一种护身符象征的行为,电影里面的女主还煞有其事地与观众互动,撺掇大家和她一起默念这些咒语,记住那些画符,做出那种手势。

接着,她告诉你,你们也成为了被诅咒的人,你们会分担她女儿身上的厉咒,在这一辈子都将被邪神所注视。

其实恐怖片如许之多,也有不少延展于影片之外的余韵,很多恐怖片的结尾便用某种意蕴深长的方式暗示邪魔不曾被驱散,甚至在最后一刻打碎第四面墙,让观众见邪魔真容,让观众也进入诅咒本身。

可那些电影的这些伎俩,充其量算是某种惊吓观众的电影技巧,电影仍聚焦于其所陈述的故事本身,它们并不像《咒》这般,以其欺骗的手法与观众互动,让观众入局,并自发地完成这场诅咒的闭环。 于是,《咒》就以这种明目张胆,开天辟地的方式,通过对观众下咒,下降头,下蛊的方式,完成了对观众情感的冒犯。

固然影片在剧情之上,融合中国民俗的驱魔,加入克苏鲁般不可知晓,不可见,不可听闻的未知元素确乎构建出自成一派的恐怖氛围,并与女主救女的亲情融合得不错,但当电影开始剥离剧情变成一介诅咒的毒坛淋向观众时,前面所搭建起来的恐怖性便土崩瓦解,变成了一种恶意。

还记得开场那个所谓“意识”影响视觉的图吗?

还记得那副黑底白字的咒语留在视网膜上的映像吗?

我想起了小时候同学们恶搞送出的诅咒小卡片,前面是一堆甜言蜜语,后面却是一些诅咒。 哪怕我们心知肚明这些都是虚假的,但还是会感觉有些糟心,心里不舒服。而这部电影正是用这些幼稚且欺骗性的手法,完成对观众的误导与狩猎。

倾注情感后感情却被随意玩弄戏耍

身为无关看客却被无端地恶毒诅咒

这大概是很多人反感这部电影的原因

我理解这部电影试图通过这种与观众互动的行为,来超越电影本身的二维媒介,达到更瘆人的效果,可当一部电影选择了这样一种标新立异的手法,也就必须承受观众对其反感引来的骂声。

看到这里,如果你依然对于被《咒》这部电影下咒而感到心有戚戚,只要你关注点赞二连,那么这部电影带来的一切霉运都会随之消散,出门不会被蚊子咬,演讲不会被霰弹枪打,所有诅咒都会反弹回去。 我以佛祖之名保证,我这篇文章解咒的效力和电影的诅咒同等有效。

(写在结尾,最近我在构思一系列鬼故事的小短篇,豆友们如果有什么想要分享的鬼故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非常感谢)

 2 ) 对多少有点迷信的人很不友好

怎么说呢,片子本身作为恐怖片还不错,那种诡异的氛围感塑造得很好,伪纪录片的形式用得也不生硬(相较于之前的灵媒来说。

宗教感很重,民间乡俗的迷信拍得也不错。剧情中间的温情蛮加分的。

但!是!避雷‼️导演编剧,拿诅咒做噱头真的有点下头,我也诅咒你以后电影拍一部扑一部哈。其实主要是这个设计让我想起以前扣扣空间说什么不转赞家人咋样咋样的骗赞骗转发的,我自己有点有点反感这个,不迷信不反感的uu不用往下看了,祝大家都观影开心,收获幸福~

有点子迷信的uu观影注意❗:

让你看那个咒你就别看,

让你念或是想那个咒语就别想,

她念咒语,你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有最后有一个佛像的脸,大概1小时45,46分钟的时候,别看,闭眼或黑屏或物理遮挡 最好看之前还给自己想个假名[微笑]

最后祝看到的朋友都好运爆棚,厄运退散~

 3 ) 整理了一下导演回答片中的问题

前言:我看了很多导演的访谈,综合整理出了这个文章,因为导演说的篇幅比较长,这里我只概括一下。

1.朵朵活下来了吗?

电影主题是你的意志决定世界,所以这个问题取决于你自己怎么看(开放结尾)

2.镜子泥童代表什么?

把佛母的诅咒困住,一直在镜子里弹射,这是困住佛母的一种方式,仔细看,踢破门的反面也是镜子。

要让佛母迷路,里面的泥童,指路指的都是死路,路的尽头是祭品,但祭品也不是完全体,要让佛母在洞里一直找一直找。

3.为什么佛母的脸长那样?

刻意设计,像水晶,有能量的感觉,负能量,诅咒的中心点,让人感觉有毒,不适

4.朵朵为什么跳下去?

灵感:源于导演听过的一个鬼故事:他大姑的故事,他大姑小时候,家里人出去了把大姑锁家里,她想出去,家里突然冒出来个不认识的老婆婆,给了一把菜刀,让她插在图里的门栓挖开。

目的:朵朵拿菜刀,被无形的力量操控,让观众担心。

剧情中的作用:其实是佛母引导朵朵,拿菜刀去砍门。

5.陈氏家族是团灭吗?

其实陈氏家族是离开了,没有全灭,剩下一点人躲起来了,小仙童女孩就跟着剩这些人住。也是这些人把女孩带到那里,让朵朵找到,然后按照佛母的计划一步一步走。冥冥之中,佛母计算好一切

6.仙童女孩六年后为什么躺在路边?

佛母带着朵朵去找到六年前的女孩,佛母想引导若男取小女孩身上的东西(应该就是割耳朵),去找佛母,把她放出来。

7.电线杆上是什么?

其实是心理医生,广播里说的心理医生。其实是佛母示威,警告

8.佛母喜欢小孩吗?

是的,仔细看佛母其实是大肚子,佛母神像上的小孩,就是曾经献给它的小孩,所以能听到孩子的哭声

9.天花板的坏坏是什么?

导演亲身经历,朋友家小孩来他家,突然跟空气吵架,叫坏坏,需要牵出去。

(剧情中应该还是佛母)

10.宗教风格灵感?

主要参考唐卡。天花板上冒血的画就是唐卡

11.手势灵感?电影发明的,表达祝福的反面。

12.老太太那里,神像突然转身是什么意思?

想表达的是这些正神都不要救她

最后

个人推测:其实全片来看,就是若楠中了佛母的算计,最后将佛母放出,一切都是佛母有意为之。

 4 ) 火佛修一,唯物主义——结合导演QA的理解和“晦气”评价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咒》看见。不得不说,作为这两年传说等级最大咖的恐怖片,《咒》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很多观众估计已经一睹为快,本人看完后也算意犹未尽,还专门去看了导演QA。而导演的部分解释还挺值得补充的,所以在此综合讲一下。

当然,剧透预警-结局开幕雷击


首先开幕雷击直说结局,在受尽折磨后,若男露出真面目,不仅要诅咒“观众”还要整个大活。她蒙上双眼掀开了佛母的红布,让真正的观众欣赏了一把紫水晶矿石般密密麻麻的深渊。这里结合她恶意满满的打算,若男应该是要拍下佛母真容,把最强诅咒用视频传播开来,保证母子二人的平安,类似《真心话大冒险》《白井》式的Fuck Everyone结局。

但从她被附身做掉来看,这应该是失败了的。毕竟人走茶凉,没人能上传视频,电影世界中的观众欣赏不到如此美景。所以故事留下的最大问题,便是朵朵会不会惨遭毒手。在这个问题上,导演柯孟融选择了当谜语人——意识决定,你觉得活就活了,死就死了。

虽然这个问题回答的模棱两可,但从另一个回答里还是能看出点端倪。结局处若男是想来个暗黑版“普渡众生”,保全母女小命。但别忘了,在那个阴森的地道里还有个角色在呢。大BOSS佛母究竟想干什么,借用导演原话——佛母想要被释放出来。从一开始显灵,佛母的计划一直都是释放自己。所以结局也有一个细节,那块红布究竟盖没盖回去,无从所知。

那佛母有没有得逞,难道这又是个谜语人结局?其实,它的阴谋大概率是成功了的。这里再引用导演的另一处回答,关于地道中的布局用意。相信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地道中五花八门的镜子,连入口处的小门都安了镜子,不少人以为这是美杜莎设计,也就是佛母也不能直视自己的绝世美颜。

但这其实是迷宫的一环,地道中的镜子就是为了反射佛母的目光,像游乐场里的镜子迷宫,让它在黑暗中迷失。一个个拐角处的祭坛,其实每一个都没有完成。而那些指路的石像,也统统指向死路。地道就是佛母的弥诺陶洛斯迷宫,让它在祭坛间兜兜转转找不到出路,封印邪神的物理方法。

并且大家都知道火佛修一是恶趣味谐音了,但注意,朵朵也是谐音。全片一共献祭了妹妹的两只耳朵,正好也就是朵朵。这想要活下去,真有点难。再补充一个谐音梗,朵朵喜欢的狗狗名字—汪吉,就是指的忘记,忘记自己的名字。

但导演第二部主角暂定也是朵朵,是死是活还是导演说的算啦。

关于佛母真容,导演承认确实像紫水晶。而且是故意设计的这么毛骨悚然,一眼满满负能量,才能让观众感到不适。

除了结局,片中另一个让人疑惑的点,想必就是六年后凭空出现的妹妹。这里还是必须用到导演的回答,因为电影里实在是只字未提。陈家村有没有被灭村?没有啊!想不到吧,那百鬼夜行的既视感,一群人被附身发疯,估计每个观众都没想到设定里还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幸存下来了。

而这批幸存者离开了村子,选择隐姓埋名继续生活。同时他们私底下还会举行仪式,估计是收到了佛母的感应,才把妹妹抛到那个地方。让若男受指引,完成了肉、发、牙三个祭坛。当然,是不是感觉有一丝丝的牵强。导演也解释了——神明的运作方式是很神秘的啦(我是导演我说了算)。

还有一处可能大家没看清的,就是主角一行人鬼打墙的时候,远处披着白布的人形。其实电影里暗示了,断断续续的广播里说吴毓晴医生家中大火,最后只留下上吊的焦尸,这具人形就是佛母投影给主角的吴毓晴医生的惨状幻象。

结合评论先再补充几个问题,首先是妹妹让若男用头发喂青蛙代表了什么。佛母起源于云南,所谓邪术大概也就是巫蛊之术。而这几只是青蛙还是蟾蜍,因为是特效做的不好分辨。但我个人认为蟾蜍一类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其体形更臃肿眼部也没青蛙突出。蟾蜍,这也符合巫蛊五毒的设定。若男喂蟾蜍,也是被佛母算计,它一早就盯上了还未出生的朵朵。若男在地道前血流不止,最后肚子里的孩子却没事,应该就是因为妹妹给的那坛蛊水,蟾蜍水。

若男喝了蟾蜍水,和佛母签订约定要献祭女儿。其实导演之前就有一处细节暗示了这个反转,若男布置装饰时Welcome拼成了We come,这个We就是若男和佛母。

陈家村几近灭村的那一晚,大火里烧的是什么?不少人猜测这是把被佛母附身的阿东给火化了,但其实不然。在一则番外的伪新闻预告里,也就是电影宣传,阿东和阿原的尸体都是乘着竹筏飘走被人发现的,死状也是浑身都是洞,所以大火里烧的不是阿东。

片中反复出现的虫代表了什么,还是回到诅咒之神大黑佛母本身。它所谓的诅咒,基本上就是巫蛊邪术,虫当然就是蛊的常客。电影中每次虫的出现,都代表着佛母计划的更进一步。从第一次知道名字、看到禁忌录像再到口吐怪虫,虫的出现标志着佛母蛊术的愈演愈烈。尤其第二幕,虫抬起身子彷佛在做兴奋的祈祷动作,就是佛母的邪术显灵,这里引导朵朵跳楼拿刀的也是佛母。

导演在电影最后写了行字——仅以此片纪念我的小天使。不要以为这是说的人,这个小天使指的是导演的爱犬,叫做黑鼻的宠物狗,片中朵朵看狗的桥段应该也是导演的小心思。

黑鼻

几处删减片段,若男进地道前的段落、启哥中邪什么倒是无所谓。但那段街头脸谱真的很有感觉啊!可能在正片里有些突兀吧,可惜了。坏鸡蛋噩兆这个看上去有点和《灵媒》撞车,但导演说《灵媒》上映前《咒》就一早杀青了,估计这么晚上映是一直在做那150个特效镜头。


如果还有更多细节,会接着补到前面,最后就写写电影评价和成功的“晦气”。

这几年国内观众也受到了不少伪记录恐怖片的浸润,特别亚洲算是产出不断,《中邪》《昆池岩》《摄影机不要停!》《灵媒》,电影产业不错的地方几乎都出了个爆款,网友讨论度也都异常之高。作为预告片民俗气息浓厚的《咒》,人气火热也不出意外。但不论是评分的下滑还是台湾本土尚可的评分,都说明这部电影的整体优缺点很明显,没那么神也没那么好。

先说优点,首先电影的场景设计和民俗元素都很加分,构成了全片最大的看点。邪魅至极的陈家村的取景,导演直接去了新竹李栋山庄,庄主是个退伍老兵,甚至片中的黑山羊都是庄主养的。而地道则是去了水尾光武坑道,一个老旧的军事地道。这两处取景可以说给电影加分不少。导演的几幕调度也还可以,像是地道初探、陈家村惊魂夜,而阿清嫂从预告一路火到正片,真正的C位啊。

然后值得一提的就是剧情了,其实若男是不是从头黑到尾,还有这个稍显老套的母爱故事并不是我所在意的剧情重点,我觉得更妙的反而是导演通过剧情和画面设置引发的代入感。从开头的骗局到结局的真相,若男的台词设计诚然是模仿了视频博主,但其明显是有着更强的引导性,借弱势话语中带着指导的暗示来让一无所知的观众被坑。结局反转一把,把意识决定变成真正的诅咒,把代入感变成油然而生的厌恶感。最让我会心一笑的还是那段视觉后像的妙用,网友应该见过不少这种图,盯一会就能实现后像。结果导演用不得不看的一个字一个字出现的剧情,让观众“自愿”把邪术符号烙印在了视觉中,不得不说是满满的恶意和恶趣味。

还有关于陈家村的设定也很有趣,粗略一看陈家村好像是比较厚道的,承载着诅咒在荒郊野外世代受苦。但本质上他们干的事和若男区别不大,陈家村的祖先为了邪术而供奉邪神,结果佛母日趋强大而脱离控制。在这里必须记清楚一点,火佛修一也是不折不扣的邪术。陈家村只是没有到处传播诅咒,但每一代为了保命都选择把诅咒传给无辜的下一代,甚至不惜献祭儿童,算是真真正正的用后代给自己续命了,和若男相比可谓五十步笑百步。

片中比较平庸的地方,个人感觉有一点配乐问题。配乐在恐怖片中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的地位,它能够营造氛围、暗示剧情还能调动观众的心脏。但作为伪记录,《咒》的部分地方是有那么一些满的,还是朵朵取刀的段落,尖锐音放的微吵。剧情上,说实话,母爱的伟大命题属实缺乏新意。几个角色也都是恐怖电影中老生常谈的倒霉蛋,像是伟大的唯物主义斗士阿原,真男人启哥。毕竟导演把神明神秘论都抛出来解释剧情了,不能多强求。

故事深度方面也无足轻重,相比于延续了罗泓轸风格,探讨传统文化没落的《灵媒》,这方面该片表现平平。另外,柯孟融的Jump scare没什么惊喜,期待下一部新片能更有创意吧。关于佛母和它的洞洞杀人法,纯属个人联想,它就像是个反向的把孩子吸进洞里的负子蟾。而且佛母实在威力惊人,善神无一敢和它硬碰硬。若男三人进村前卡车轮里的神像,差不多就是善神警示他们莫要向前,可惜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对了,还有晦气!看样子很多观众看完该片都为自己捏了把冷汗,若男真特么害人啊!但这种反映,恰恰就是导演所追求的代入感和互动性,如果感到晦气,反而该片的设计是最成功的,晦气就是一种成功的表现。导演从台词到一步步揭开的真相,无不采用了骗术和话术,让观众放松警惕代入到这个鬼怪世界,在最后一刻打破第四面墙,让观众在最危险的情节处被拉进了若男的死亡骗局。导演所设想的互动性,可见一斑发挥不错。

结局在打破第四面墙这方面倒是有一丝丝矛盾。若男被杀,视频难以公之于众。很多人也说《灵媒》的结局是BUG,人都死完了观众又怎么能看到最后的恐怖之夜。这里还是得说一下,因为《灵媒》其实在伪记录的大主题里加了很多风格,比如采访就是真正的伪记录,《蒙哥湖》《波基普西录像带》。而摄像头是《鬼影实录》式的监控风格,最后的夜晚则是旧片,也就是未经剪辑的原始风格,《死亡录像》《女巫布莱尔》。所以最后是旧片,那就不影响任何情节逻辑,它的风格决定了一切的合理。

有人说最后是若男是在直播,但应该没什么可能。第一点导演完全没有用到直播元素,第二点是陈家村之前提到过是没讯号的,荒废之后更不可能有讯号了。

与其说矛盾,还是当作电影顺理成章的要素好了。因为纵观全片,剪辑风格的浓厚很多地方是说不清的,比如最后的后像戏码就完全不像伪记录。总之,要把若男的诅咒视频进一步升级,按照我的想法,柯孟融应该大胆出境,以柯孟融导演的身份客串一把,打破两个世界真正的界限隔阂。有一说一,那才是真正的“晦气”。

 5 ) 这真能《咒》得到你吗?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公众号


自从去年暑期发布预告片以来,《咒》就收获了无数华语影迷的期待。

对“祝福”一词颇为怪异的改写、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对东方民俗传统的调用、伪纪录的外壳以及几笔制作精良似乎异常稳准狠的恐怖桥段,都很难不让对华语恐怖片仍有期待的影迷们为之一振。

自今年三月院线公映以来,影片也凭借良好的口碑创下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其豆瓣评分也一度高居8.5分以上。

/ 《咒》海报

然而,正如许多在院线大受赞誉的恐怖片一样,《咒》也在本月登陆流媒体之后遭遇了内地口碑暴跌。

尽管作为华语恐怖片,《咒》目前相对稳定的6.8分相比太多其他例子也暂时还算不上惨剧,但“咒 晦气”“咒 就这”等一系列微博热搜也的确突出反映了一部分观众的失望。

/ 《咒》豆瓣评分

这种失望的缘由一方面的确有先前高期待的落差以及非大银幕观影带来的缺憾,但更多则流露出对这部影片结尾请观众“分担诅咒”这一处理方式的不满。

毕竟,被恐怖片吓到或冒犯到的情况有很多,但观众直接被“晦气”到、觉得没被尊重的情况却并不算常见。

但我们也许可以继续追问:这种“晦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难道真是结尾的诅咒吗?

以及,这种被“咒”的窘迫感,是否可解呢?

/ 《咒》剧照


伪纪录……?

不管对影片有怎样千奇百怪的解读,“伪纪录”都是观众预期中难以绕过的关键词。

大多数情况下,“伪纪录”意味着在摄影机强烈在场情况下,一种人物与观众站在一起的受限视角。摄影机的自我显现是为了证明虚构故事的真实性,而镜头的运动、推拉与视听片段的剪辑则尽量依据故事中“现场”的逻辑。

当然,叙事者总归会在那里,但ta总能尽量遮蔽自己的行踪,以防让观众察觉到画面被有意剪辑、故事被操纵的事实从而失却真实感。

/ 《咒》剧照

也正是由于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多数伪纪录电影也常常凸显出器械的自动性与故事中拍摄者能力的业余特征。

镜头晃得看不清画质差,没关系;监控录像一直呆滞地盯着,没关系;一些莫名其妙的推拉摇移,没关系;……

只要它们具备现实的逻辑前提,只要观众能顺畅跟随人物的意志和摄影机的目光,这些技术上的所谓瑕疵都完全不构成缺点。

因为观众知道:我和片中的人物站在同一起跑线,ta和我一样聪明,也一样愚蠢。

/ 《咒》剧照

但《咒》,并非这种典型伪纪录片。

影片开头,我们就看到一位颇为真诚的人物坦白了自己的叙述者身份:为了拯救中邪的女儿,若男创作了这部影片来向大家“求援”。这既是一种无助中的求救,又是一种对自身控制权的宣示:这个故事,是“我”讲给你们听的。

看到这里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份宣示的严肃性,我仍以为:她真的与我一样茫然无知。

/ 《咒》剧照

但这种认知马上在接下来的讲述中被破坏。因为若男的讲故事技巧实在太过高超且面面俱到:

几乎永远在观看的摄影机,能在各种危急时刻及时看到现场“该看的东西”;

配乐也基本能在氛围转折点恰到好处现身,让试图走进故事的我虎躯一震;

堪称精细的剪辑点选取则将情绪和氛围直接猝不及防地作用于我……如此种种,都彰显了若男作为自媒体人的优秀技术素养。

/ 《咒》剧照

但问题在于,直到开始中段的双线叙事,我才得知她作为自媒体人的设定。而实际上这段双线叙事中,也并没有言明若男在这一方面的强大能力。

作为观众,一方面,我不禁深深怀疑为什么若男不一开始就简单说明她的职业背景;另一方面,我又如此强烈地感觉到她“声情并茂讲故事”而非“明确告知真实情况”的渴望。

与此同时,影片开头的恐怖桥段又已经以非常直露的jump scare给出。所以,我始终没有找到进入这个“真实事件”的入口。

“这么刻意的吗?”“这么精准的吗?”是我从影片开头一刻钟以来就不断闪现的疑问;而“这么煽情的吗?”则在差不多半个多小时之后也加入了这一串问题队列。

/ 《咒》剧照

此时我们不妨继续推演一番刚刚一般伪纪录片的特征:

由于这种摄影机的自动性、即时性与人物的业余能力,伪纪录片的影像总是能把人抛入大量“多余”的视听要素中来构建情境。

换言之,它总是漂浮着大量似乎无意义的、剩余的、仿佛应该被丢掉的如废料般的元素,从而抵抗一种直接连贯的、完全功能性的叙述,来循序渐进地丰满故事的真实感。

然而《咒》,却从一开始,就显露出高度的计划性与裁剪痕迹。每个段落都有着鲜明甚至赤裸的叙事功能,精美的双线结构则恨不得让我尽快感受到岁月如梭的沧桑、爱情遗落成遗迹的动人(“淦,又在谈恋爱欸!”)与走近科学的一片赤诚。

/ 《咒》剧照

幸运的是,创作者们并没有忽略这一点。

因此,在影片结尾,若男显现出她狡狯的一面:她不仅是叙述者,更是一部分故事的编造者;这个故事也从未那么“真实”,而有着大量的虚构成分。她的视角从未和观众站在一起,而是始终站在高处俯视着我们,调度着我们的目光。

/ 《咒》剧照

当然,说书人与听书人的信息差从来就不直接构成批评的理由。而我满脸黑人问号却在于:就算是这样,那又怎样呢?先前那么多的蛛丝马迹,不是早就已经把你的位置暴露得如此彻底了吗?故事都讲完了,但我听都没法听进去啊?

或许,我们应该讨论的,本身就不仅是伪纪录的问题。


伪·伪纪录……?

既然伪纪录是本片不可剥离的一层,那么我们不妨将《咒》称作一种“伪·伪纪录片”。

总体而言,伪·伪纪录片的视角是近乎完全由叙述者决定的。在局部,我们可以看到多样的视角选取。通过对诸多恐怖要素的审慎调用,这些片段所构筑的氛围、所拧成的“力”同样能让观众感受虚构的恐怖之愉悦。

/ 《咒》剧照

与此同时,伪纪录的视角也必将影响观众对剧情的感知。创作者要做的,便是在观众犹疑于真假边界的时刻,将其诱入故事之中,让未知之物既牵引人物、也带动观众。

然而,《咒》在这一角度所呈现的效果,恐怕仍然过于自信了。

在无所不能的伪纪录摄影机加持下,影片的剧作几乎呈现出一种完全失焦甚至支离破碎的状态。

/ 《咒》剧照

一方面,因为摄影机的逻辑难以理解,观众对人物的体认也总是隔着一层粘稠的膜;

另一方面,人物之间直接的互动也难称鲜活:母女之间的关系转变只是被直接给出,却几乎没有被细腻描绘过。

在各个关键的情节点,我们看到的相比最传统的台式情节剧并无更多独特之处。而在这些声泪俱下的俗套之外,人物的线索编织又极度单调。

女主在该慌张的时候慌张,在需要剧情转折的时候出错;男人们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该死亡的时候死亡。因而人物只需随着剧情被调动、随着设定被概括,难以被构建出不可辨识的深邃内在。

/ 《咒》剧照

如此种种又总是无法从故事发展的内在绵延着或潜伏地生发出来,总是只能依赖外部的叙述者——即若男自己——来强行安排。因而故事被叙述的节奏不仅是强硬唐突,更是近乎垮塌散架。正如那总是能随时上手的摄影机,它被使用得简单粗暴,也在危急时刻碎裂得简单粗暴,就连修复时刻的焕然一新,也是那么简单粗暴……

而时间的追溯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存在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回忆,它们总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刻萦绕于你左右,扰动那似乎坚稳的当下。

或许我们可以再次,换一个角度尝试理解若男的处境。从而理解这一伪·伪纪录片的意旨所在。

假如若男在影片结尾是真的同样中邪死亡,那么整部影片或许正是一个幽灵编织的故事。这一整场以爱为名的诅咒,不过是对这位女性内心世界的剖白。

/ 《咒》剧照

我们甚至可以将她看作一种类似“蛇蝎美人”的形象:表面脆弱,但却能编造着、背负着真假难辨的过往;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显露出强大的虚构能力与爱的渴望;最终却又屈服于某种受诅咒的命运,并将这种诅咒传递给他人。

的确,这是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故事母体。尽管在其拟真的效果、即真实性上很难称得上成功,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种极度黑暗的爱、从以祝福之名的诅咒之中,继续审视这部影片。


诅咒还是祝福……?

仍然很迷恋影片从预告片以来就给出的“祝福”概念。

在这一片段中,我们跟随着若男,一起凝视高速行驶的地铁,凝视缓慢旋转的摩天轮。

这一用意念控制外部世界的方式,无疑是关乎知觉的:人的眼睛在面对运动的影像时,可能无法辨别其实际的运动而陷入难以觉察的失神;但在这种失神中,却存在着一种用内在意志形塑外部世界的力量。

/ 《咒》截图

因此,内与外的边界在某些知觉悬置的时刻,并不是清晰可辨的。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对于含有恐怖与奇幻元素的电影而言,它们要探求的正是这些人类社会边界变得不稳定的时刻,从而在其中挖掘出异质的元素。

然而重新回顾影片,我却很难感受到人物的意识悄然改变外界的过程。

一方面,影片的恐怖要素大多是直接丢出的,而最后一段“真实影像”则是为了确认这一切怪怖之物的存在。换言之,这些东西构成了影片的“客观”所在:“这些就是真的”。

另一方面,影片的结尾又以女主角的自白告诉观众一部分故事的虚构性,从而强调了这种事先张扬的主观营造:“这些就是假的。”

/ 《咒》剧照

但与此同时,这种真与假的区分又是如此稳固。我们并不能看到人物与环境、叙事者与故事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在故事之中,那些灵异之物就那样直勾勾地“在那儿”;

在故事之外,我们知道有一些凭空添加的桥段——但除此之外,在影片一百多分钟的时间流里,在这线性的难以轻易回溯的观看中,我几乎看不到“祝福”发挥作用的过程:因为主观与客观、真与假的概念对立仍然巍峨屹立在那,并无实质性的交融与模糊。而“诅咒”也同样只是概念与堆积的情节。

作为差评的原因,“诅咒”实际上是:构建丰满可信故事失败的叙述者,将支离破碎的故事强加于观众。一部分观众因此既不能满怀兴奋地投入虚构的怀抱,又不能自立于与故事毫无关联的冷漠之中,因而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莫名其妙的玩笑。

作为“祝福”的另一面,“诅咒”只不过借助一些关于当代多媒介的影像,投映出一些简陋的宗教概念,最后留下一些关于宗教民俗轻薄的人类学掠影。它们并未被充实过,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并未被跨越过,而仅仅停留于概念。

而从最后的结尾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诅咒”其实也作为爱的证明存在。创作者献给孩子的坦白,似乎蕴含着一种在恐怖中直面世界的鼓励。

单就敢把诅咒与祝福相勾连甚至寄予孩子这点而言,导演在现实中可能是个颇为大胆且天马行空的人。可惜,过于拙劣的编剧技巧和素材组织能力让影片不管作为诅咒、还是祝福,都显得那么空洞贫乏。

/ 《咒》剧照

而诅咒,并不是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生效的事。电影中的诅咒,理应是一种闪转腾挪的虚构技巧,是一种情境创设的趣味,更是一种邀请观众在朦胧的人鬼边界处狂舞的勇气。

而这些,私以为《咒》都没有。

因此,如果你看完《咒》感觉到“晦气”。或许可以这样想:

“啊这……根本诅咒不到我……”

 6 ) 女主没有遇到这件事一定是个千万粉up主

---用网络营销的角度看《咒》

关键词:

1. 诅咒的确存在

2. 女主营销技巧高超

3. 女主极其坏且自私

前提(六年前):

女主六年前本身就是个up主,她和陈家两兄弟经营着一个打破灵异事件性质的账号,这种类型的账号在社交媒体中是很吸引人眼球的一类,所以女主应该很懂粉丝心理和视频套路,掌握营销技巧(划重点,这就为她六年后的视频也就是本部电影埋下伏笔)。

为了拍摄视频,女主随陈家两兄弟回到他们老家,两兄弟要回家参与祭祀仪式,几人也准备偷偷拍摄有强烈神秘色彩的密道,没想到这个密道里有真正的诅咒之神佛母,陈家两兄弟当晚双双去世,村民也大受影响死亡无数,女主和佛母达成协议---把自己肚子里的孩子献祭(前面那个老妇人就说了,肚子里孩子的名字也要献给佛母,在地道前女主男友没来由地突然说了女儿名字,其实是佛母在引导,后来女主喝了坛子水,协议达成),自行开车离开。

女主回去后受诅咒影响,前往云南调查此事,得知佛母为诅咒之神,想要降低自身伤害,需要把诅咒扩散出去,扩散的范围越大,自身受到的伤害越轻。

女主生下女儿后,把女儿送走(影片没做交代,猜测需要等长大后才能献祭),开始想尽办法扩散诅咒。其中经她扩散诅咒而死亡的人有女主父母和警察(这只是影片展示出的,可能还有很多没展示的),当然这中间还有心理医生受到扩散,暂时没有死亡。

正文(六年后):

六年后,女儿马上就要六岁了,猜测快要到了献祭的年纪,于是女主知道马上要开始一波异常强烈的诅咒了(接女儿回家墙上错拼的we come也表示“要来了”),身边的这些人已经远远不足以分担这么强烈的诅咒,于是她把目光对准了广大网友。

利用之前做up主的经验,这一次,她的人设不再是“勇闯禁地破除迷信的青春靓丽女大学生”,而是一个“为保护女儿向广大网友求助的可怜单身母亲”,(想象一下,之前的账号类型吸引眼球,多少会有一些知名度,此刻要是有网友扒出这个可怜母亲正是之前做灵异视频的女大学生,会有多么轰动,大家会很容易就相信同情她,即使不相信的也会因为噱头而关注这件事,是会上热搜的程度,这么多人分担,诅咒自然就会变轻),她利用自身的营销技巧号召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分担诅咒。

(接下来的一切视频,都是她为了“打造人设”而拍出来的,在镜头前用尽全力塑造出一个“爱女儿的好母亲”,包括布置房间、带女儿回家、陪女儿挨饿等等,事实是“你看到的都是想让你看到的”,关了摄影机她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女儿回家当晚家里就出现一系列怪事,她知道这是“we come”,诅咒开始来了或者说明显变强烈了,于是她开始行动。明面上展示给网友的是每天为了女儿奔波保护女儿,实际上在用尽全力传播诅咒以减轻诅咒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所以一些很多人不解和气愤的事情就得到解释了,比如,知道有诅咒为什么还要接女儿回家并告诉她真名?---为了献祭;为什么强调不能喂女儿吃东西还要喂?---为了害死师父师母承担诅咒;为什么自己已经去过云南了还要寄养爸爸去调查这件事?---为了害死寄养爸爸承担诅咒。包括后来又回去找心理医生,也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因为这些事吐槽女主蠢,其实她才不蠢,她是极其坏+极其自私。)

这中间她为了传播诅咒,又害死了幼儿园阿姨、师父师母、心理医生,并且逐步让女儿开始一点点接触诅咒(屋顶坏坏不是她在陪女儿玩,她知道真的有,让女儿熟悉接触;看房子时故意丢下女儿,让女儿被佛母引导去观看录影机录像)

但是她逐渐意识到,这一波诅咒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即使她已经大范围散播了诅咒,还有很多人因为这个已经死了,她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诅咒影响(开始流鼻血了),本来可能觉得献祭女儿就差不多没事了,到后来发觉已经这么多人还是收不住,女主就开始意识到传播力度还是不够,需要把最炸的那个(地道录像)公布。

于是他引导寄养爸爸调查这件事,修复摄影机,获得地道录像。从现在开始,女主已经意识到这件事自己可能控制不了了,接下来的所有行为都是带着“赌”的成分了,手上握住了一切能握的筹码,拼死一试。

(到这里,她对女儿的态度有点模糊不清,1. 有人说是和女儿培养出了感情,所以舍不得把女儿献祭了,就自己去了。2. 但是,注意本篇的关键词,女主是个营销高手+坏且自私,还有前文我说“你看到的是她想让你看到的”,想一下,她进入地道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揭露佛母真面目,让屏幕前的人都最大程度地受到诅咒。而她又怎么吸引网友来观看?对没错就是她的“可怜单身母亲”的人设,所以,女主不可能给网友展示出她带女儿一起去了。这里影片没给具体,相信1还是2就看个人理解吧)

进入密道前她做了充足准备,“握住了一切能握住的筹码”,牙齿头发,还去割了女孩耳朵,浑身写满符文(也许还带上了女儿)。进入隧道以后砸碎了镜子(镜子是反射诅咒困住佛母的)、摆正佛像(佛像是让佛母迷路也是困住她的),摆好祭坛,都是为了释放佛母继续传播诅咒。

(最后一段进去地道可以理解为她用的直播形式,提前预告增加热度,这个行为也和六年前她做破鬼up主相互呼应了)

最后蒙上红布就是放手一搏赌个大的了,后果1:直播形式把佛母的脸展示给无数的网友,最大范围和程度分担诅咒,她得以保命。后果2:她还是会死。

事情已经到这个份儿上了,她不去也是等死,去了还有一线希望,所以她去了,于是她赌输了,影片到此结束。

其实影片展现了很多母女温情,可能是想强调母女真的产生了感情,也可能就是现在网友角度看到了“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如果是前者,那就是温情恐怖片,要是后者,就是我文章的主题了,你更倾向于哪个呢?

 短评

所以我也被诅咒了吗?(咒文翻译的那里很妙,因为一直看中间的字,到最后突然白屏时,那个图案被眼睛记住了,所以屏幕上都是那个图案)

6分钟前
  • 火页
  • 还行

最后问你叫什么名字我老公坐在旁边喊出了我的名字🙃

7分钟前
  • 四喜喜
  • 还行

我真的蛮无语的,一些人一边喊着自己唯物主义,一边觉得晦气狂喷导演打一星,看恐怖片还想给你弘扬什么正能量吗,干脆去看主旋律好了

10分钟前
  • 坏女孩多莉
  • 推荐

评论里说得对,这片看到最后不是觉得恐怖,而是觉得晦气。

12分钟前
  • 爱平装不爱精装
  • 较差

⚠️⚠️特别信宗教神灵的别看!别看!别看!已经不是恐不恐怖的问题了!

14分钟前
  • 腸胃好痛
  • 推荐

恐怖倒不是那么恐怖,晦气倒是真的挺晦气的

16分钟前
  • 限时瞎搞
  • 还行

所以打低分的能找出除了《僵尸》之外,十五年内比《咒》更好的国语恐怖片吗?找不出来就闭嘴少狗叫,何况对氛围型电影而言,影院和电视屏幕的观影体验本就天差地别,这也是为什么惊悚题材容易成黑马,《咒》完成度相当高,如果这不能算作优秀的院线电影,其他恐怖片就该直接埋了。少诋毁其他中文地区的影视作品吧,那并不会让我们凭空诞生好电影。

21分钟前
  • R-5lave
  • 力荐

公摊面积都能认,公摊点诅咒算什么。

22分钟前
  • Imperfect
  • 力荐

很恐怖,想着的是把他当做情感八卦版看——第一次去男朋友家,他们家人只给我吃很难吃的青菜和一些咸菜所引发的血案。老公问我为什么不跟着念咒 我说我只信仰党认可的宗教。

26分钟前
  • 大奶薇薇复仇版
  • 力荐

她早就去过云南,她早就知道。

30分钟前
  • Dorothy
  • 推荐

認真推薦,這部恐怖片絕對是華語史上前五名

33分钟前
  • 蘇宣隼
  • 力荐

第一次看到给观众下咒的恐怖片

35分钟前
  • 天生地梦
  • 推荐

导演一定是在致敬空手指和莲蓬乳。。。虽然早就猜到那个咒语是诅咒,但是看到最后还是挺心酸的,要是能让小孩诅咒减轻,其实也挺愿意帮他分担。。。。。个屁啊,要怪就怪你爸妈作大死

39分钟前
  • LAURANT
  • 推荐

目前华语没有比这个更恐怖的,值得鼓励,平常很爱看恐怖片但是我现在还在腿软…

41分钟前
  • 豆友197061240
  • 力荐

信教和不信教的都沉默了。

45分钟前
  • L.A.M.B
  • 还行

晦气是对中式宗教恐怖片的高评价了吧。

46分钟前
  • 蔬菜过敏
  • 还行

这不就是一个“不点赞就倒霉”的帖吗😅

50分钟前
  • 2394260
  • 较差

優:有恐怖到、觀眾互動、只花30塊缺:女主口白、硬要攝影、不怕死的P孩、邪教自助餐、時序混亂沒必要、親情

54分钟前
  • 錢庭寶
  • 还行

看到这条评论的人,点赞转发,今年考研考公必上岸!

55分钟前
  • 未知的用户
  • 还行

不推荐。包裹着伪记录恐怖外衣的亲情片,其实还是伪记录恐怖片的一些惯用套路,而且调度和剪辑有不少不讲究的地方,好在恐怖元素比较乡土和东方。不过,可能刚好不适合我吧,最后有一种小学时候收到诅咒信的感觉,明知道是假的,但还是很膈应人。满心欢喜看一部电影,却好像吃了一只苍蝇,晦气。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