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胎

科幻片加拿大2018

主演:埃米尔·赫斯基,布鲁斯·邓恩,朴敏庆,阿曼达·克鲁,莱克西·科尔克,艾娃·特雷克,米歇尔·哈里逊,马蒂·芬诺乔,阿莱克斯·潘诺维奇,RJ费瑟斯顿豪,科维西·阿梅扬,赖恩·贝尔,里斯·亚历山大,达科他·道尔比,李·肖顿,艾里亚·伯奇

导演:扎克·利波夫斯基,亚当·B·斯坦

播放地址

 剧照

怪胎 剧照 NO.1怪胎 剧照 NO.2怪胎 剧照 NO.3怪胎 剧照 NO.4怪胎 剧照 NO.5怪胎 剧照 NO.6怪胎 剧照 NO.13怪胎 剧照 NO.14怪胎 剧照 NO.15怪胎 剧照 NO.16怪胎 剧照 NO.17怪胎 剧照 NO.18怪胎 剧照 NO.19怪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57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科幻世界之中,在这里,拥有着超能力的异能人和普通人生活在一起,曾经,因为超能力被滥用至失控,人类经受了惨痛的教训,因此,在创伤渐渐恢复之后,这些超能力者便沦为了遭受政府严密监控的“二等公民”,处处受人歧视,甚至遭到了军方追捕,被捉到的人将会被送往隔离 区隔离。  克洛伊(莱克西•科尔克Lexy Kolker 饰)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和父亲(埃米尔•赫斯基Emile Hirsch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平日里,父亲严禁克洛伊踏出家门一步仿佛屋外的世界充满了危险。一天,在冰淇淋的诱惑下,克洛伊偷偷的出门了,并且意外的得知,自己的母亲或许依然活在世上。

 长篇影评

 1 ) “新冠”情境下的爱情隐喻

我可太喜欢这类古古怪怪、又可可爱爱的电影了,瞧这高饱和度的大面积色块,这令强迫症愉悦的对称构图,多少有些韦斯安德森的影子,但和《布达佩斯大饭店》那种欧式童话感觉还不太一样,情绪上有些《大狗民》的清爽味儿,总之,透露着一种有趣的神经质。

可惜只有前半段维持住了这种荒诞活泼,后半程情绪整个down掉,直到最后也没拔起来,与我看完预告、点开影片前,期待的轻喜剧有些落差,情感上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总体评分4星★★★★

一、关于少的那颗星

这部电影看似讲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男主女主偶然相遇,因为共同点相爱,接着其中一方失去这个共同点,最后是两人面临分开的开放性结尾。不过借由OCD这个外壳,外加男女主的演技也一直在线,前半场从相遇到相爱相处的过程看起来还蛮有意思的。

但是故事后半段情感冲突后就开始狗血,女主人设还怪怪的。前面基本是女主主动“表白”,牵引感情线和情节线(提出交往、展示人体模特工作、提出洁癖挑战、合照时牵对方手),一副明朗敢爱的样子,男主就主动了一回(提出同居),而当男主OCD痊愈,两人情感矛盾出现时,女主又是偷看手机又是隐忍又是跟踪,我都纳闷好几回,就这性格怎么还不搬出去?结果一搬回去就自杀了,看得我一阵气。

是,之前是埋伏笔说女主有自杀倾向,是,人的确可以既敏感又明朗,可总觉得缺乏人物性格内核应该具备的统一性。

简而言之,就是作为一个电影的主要角色,统一的内核,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勇敢”——用以推动情节,或者是“不勇敢”——用以反衬另一种勇敢的选择或者跟进剧情,女主这前后的反转,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

紧接着下一段关于女主的设定也不喜欢,换女主病好的时候,为啥还是男主那个当编辑的工作,她跟图书出版社啥关系就升职加薪了?好敷衍的设定啊,为啥就不能是画家?她家里不是有一副很大的画像吗,就不能是她得病后有什么绘画障碍,只能当人体模特接近艺术工作,病好了回画室当老师什么的?人物背景丰满一点啦。

再说两次分手后相遇的场景,男方病好说不认识对方时就一副绝情的样子,女方病好说不认识对方就于心不忍的表情,不知道为什么看起来也有些不爽。

还有结尾,为啥就不能欢快一点呢,我真挺期待两个人一起好起来的,但是两人一块病好,貌似又不能体现想要讨论的话题了。那不一起病好也可以处理得欢脱荒诞一些啊,另有一个同路人,或者臆想出一个同伴一起疯,再或者直接魔幻掉,都比悲悲戚戚好,总之被这样荒诞开场吸引的我,就想要看到一个快乐的结局。

哎电影我还是蛮喜欢的,怎么讲这么多不喜欢的地方,大概是因为可惜呐,离满星的喜爱就那么一步之遥,国产韦斯安德森近在咫尺啊!

二、关于电影的主题

我觉得这部电影想要讨论的主题可能并不是爱情,因为在我看来男女主之间也根本不是爱情,只是一种“同病相怜”。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两个丑得很特别的人,本来各自丑着,碰见对方之后,发现一样丑得很特别,交流一番经验发现“你懂我!”,就惺惺相惜在一起了,结果不论其中哪一个整了容,正常了就马上抛弃另一个,这能叫爱情吗?剩下那一个声嘶力竭让对方丑回来的心态,有美好在里面吗?

从状态上讲,就是“正常”>“一起难过”>“独自难过”呗。

所以本片的“OCD”只是一种隐喻,类比那些被人类拿来充当情感工具的一种条件,比如影片中间,电视里面播报类似新冠病毒爆发的新闻。

那么影片中“同病相怜”的情感就可以这样理解:当人们面对某种险境时,孤独中的危机感总会更强烈,这时候有一个人陪着自己,总好过独自面对恐惧,可在这基础上建立的情感关系,必然也会随着危险的远离而分崩离析。更普遍的情况是,这浮沙一样的爱情,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太大的危机,仅仅是孤独就足够它出现了

从这个立意来看,本片的小清新面貌是不就立体起来了,不过隐喻虽好,形式上还是希望能再荒诞不羁一些,讲道理可以,必须让人从头笑到尾才行。

 2 ) 国内第一!这部用手机拍出来的华语新片,拿奖到手软

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已成为近年来记录生活的一种普遍方式。

但是,你想过用手机还能拍电影吗?

早在2012年,纪录片《寻找小糖人》由于预算等问题,就有近10%的内容是通过Iphone4拍的。

最终,此片荣获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2015年,全程使用手机拍出的《橘色》,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2018年,同样是用手机拍出的惊悚片《失心病狂》,让观众第一次感受到到手机视角、紧凑空间下的刺激氛围。

在国内,也有不少导演尝试过用手机拍片。

比如陈可辛拍摄的《三分钟》,以及贾樟柯拍摄的《一个桶》等等。

可惜的是,他们都只是以短片的形式出现。

相信有不少观众都好奇且期待:

国内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第一部全程使用手机拍摄的长片电影?

前段时间,这部特别的华语电影,终于诞生了——

怪胎

导演: 廖明毅 编剧: 廖明毅

主演:林柏宏 / 谢欣颖 / 张少怀 / 钟瑶 / 钟政均 / 钟岳纯

上映日期: 2020-08-07(中国台湾) 片长: 100分钟

这是国内首部,也是亚洲首部全程使用手机拍摄的长片电影。

它曾在今年的台北电影节上进行首映,获得了不少好评。

在上个月底公布的金马入围名单中,它成功提名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新导演等奖项。

不仅如此,它还是今年在国际影展上荣获最多奖项的台湾电影:

包括意大利乌迪内远东影展观众票选水晶桑奖和紫桑奖、富川奇幻影展的亚洲电影奈派克奖、加拿大奇幻影展观众票选奖等等。

此片的导演廖明毅,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六弄咖啡馆》等影片的执行导演。

在这部长片处女作中,他还担任了编剧、剪辑、摄影等多个职位。

而这部看起来奇奇怪怪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浪漫而奇情的故事。

男主角陈柏青,是一个严重的OCD患者。

OCD全称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强迫症

每天早上7点30,他会准时醒来按掉闹钟。

被子要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细节也不放过。

刷牙的时候,每颗牙齿都要刷七次,不能多也不能少。

打开衣柜,全是同样款式的衣服,以相同的间距被排列在一起。

就连吃早餐时的餐具,也要摆放得足够整齐有序。

洗漱和早餐完成后,就到了他一天中最重要的环节:打扫卫生。

从家具家电到地板墙面,每个角落都要擦无数遍,一粒灰尘也不能沾染。

作为强迫症重度患者,他认为只有经过自己仔细打扫的家才最安全,外面的世界都肮脏又危险。

由于职业是兼职翻译的缘故,陈柏青可以与外界隔绝,整日呆在自己舒适的家里。

但到了每个月的15号,就成了他的“灾难日”——

他不得不出门去交水电网费,购买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每次出门,都必须要走相同的路线,相同的步数。

一旦这种规则被打破,他就会极度紧张,然后不停地洗手。

这天,陈柏青像往常的15号一样,穿好雨衣、戴好了口罩和手套,外出采购。

在地铁里,他撞见了一个和自己相同打扮的人。

经过陈柏青的观察,他发现这个女生也是OCD患者,甚至比自己更严重。

她会在超市偷东西,但只偷不吃,否则就浑身难受。

此外,她一旦在外面呆了三个小时以上,皮肤就会出现过敏。

两个有着同样病症和怪癖的人,就这样相识相知,从朋友逐渐发展为恋人。

刚开始在一起时,他们也曾互相鼓励打气,尝试各种从未做过的事情,向自己的病症发起挑战。

比如,一起去吃路边的脏摊、一起去捡垃圾、以及接吻。

但很快,他们就都败下阵来。

这些在常人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成为强迫症患者内心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比如接吻这件情侣间再正常不过的小事——

即便他俩已经做好了洗漱、嚼口腔糖等多重准备,但最终还是因为嫌口水脏而放弃。

两个不被世俗理解的“怪胎”,开始放弃治疗。

他们共同对抗着这个危险肮脏的世界,努力维持着两人的舒适区域,并达成了完美的默契:

晨起一起打扫卫生,白天共同完成翻译工作,到了晚上就躺在床上述说各自心事。

虽然每天都一成不变,但却简单而美好。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某天早上醒来,陈柏青的世界发生了变化——

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强迫症消失了。

他第一次不怕脏地走到外面,第一次用手接触泥土和虫子,也不再恐惧外面“肮脏且杂乱”的世界。

一夜之间,陈柏青从强迫症重度患者变成了正常人。

他开始外出,开始工作,也不再怕脏,甚至变得有点邋遢。

而依旧是强迫症的陈静,始终陪伴着他,井然有序地打理着家里的一切。

两个因为强迫症而走到一起的“怪胎”恋人,却有一个人率先恢复了正常。

他们之前那种微妙的平衡与默契,也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改变。

渐渐地,陈柏青开始变得早出晚归,对陈静漠不关心。

到最后,他出轨了公司的女同事。

愤怒且失望的陈静,也曾想过改变陈柏青。

她走遍各个医院,甚至找到神婆求助,想要恢复陈柏青的强迫症。

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在激烈的争吵后,她选择离开和结束这段感情,成全陈柏青的新生活。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以为这是一个俗套的悲情故事。

但是画面一转,剧情发生了反转——

陈静在床上惊醒,原来陈柏青的强迫症好转,只是她的一场梦。

当她走出房间才意识到,真正强迫症好转的那个人,其实是她自己。

接下来,梦中陈柏青的经历,会在她自己的身上重演吗?

她会外出工作、认识新的人、然后出轨吗?

她会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平衡,成为这段感情中的背叛者吗?

甚至,她现在所发生的改变,会是梦境中的梦境吗?

这些问题,就有待每个观众去自己想象和解读了。

作为一部手机拍摄的电影,《怪胎》无疑有不少局限。

比如在画幅、光线、景深上的限制,肯定无法和专业的摄影机相比。

但是,廖明毅却巧妙利用手机的特点和优势,把《怪胎》打造成了一部个性十足的电影。

首先是在画幅比例上,电影前半部分都是1:1的正方形。

两位主角被强迫症“框住”的人生,被直观地呈现了出现。

到了后半部分,随着陈柏青强迫症的消失,画幅比例从1:1变成了16:9。

他豁然开朗的人生改变,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怪胎》在构图和色调上也十分值得一提。

片中有大量对称构图,既符合了强迫症的主题,又让观众极度舒适。

色调上,运用了大片的蓝、红、绿等颜色,极具视觉冲击力。

从前半部分的怪癖与奇情,到后面俗套狗血的出轨戏码,是此片遭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但实际上,《怪胎》就是一部借由OCD这个特殊的病症,来阐释恋人间亲密关系的电影。

正如电影最后那句点睛之笔的台词:

“爱的时候,所有对方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将成为致命伤。”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怪胎”,在不爱你的人看来,你的存在就是一种奇怪。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怪胎”,只不过在爱你的人眼里,却灿如星辰大海。

*本文作者:阿怪

 3 ) 《怪胎》:成功的羅曼愛電影

工整的劇本,成功執行了三幕劇。

《怪胎》宛如好萊塢盛行加入奇幻元素的賣座浪漫愛情電影,沒想到臺灣可以不透過青春/校園/熱血等本土賣座元素卻依然可以執行。原本以為劇情發展會如預期發展至結尾,導演竟做出反思安排,拉高了劇本格局。

林柏宏與謝欣穎在前半段的喜劇段落也表現地恰如其分,可愛逗趣成功引發觀眾的哄堂大笑,後半發展亦揪心地創造出投射共感。(儘管有實力,兩者是否具備票房吸引力,我認為這有待商榷,畢竟愛情片很吃卡司)

文本的同質性擴及本片了些微酷兒、女性電影命題。像是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相戀、出櫃者與櫃內者的交往、男女的職涯發展不同等等,這都明指出《怪胎》不單單是純粹的愛情劇。

真要挑毛病的話:

1.這部片是不是iphone拍好像沒差別,(除非是為了節省拍攝成本),我看到入迷沒發現電影到底是何時比例改變,也不像《親愛媽咪》有那種震撼力。(《我不是潘金蓮》的比例變換也沒玩好〉)會這樣說是因為,畢竟iphone拍攝只能當作新聞行銷點操作,但以臺灣觀眾來說,我個人覺得這無法說服人購票進場,反而更某程度會讓覺得電影「便宜」降低進場意願,愛撿便宜的臺灣人最愛以「划算」評價每一件事物。用iphone拍攝可能只在影展入圍有加分效果,或增加被看見的機率。

2.承上,攝影組幕後名單只有四人,看得出人力節省。這限制了《怪胎》的鏡頭魅力,例如情侶爭吵橋段無法透過對攝影調度發揮出演員實力,反倒限制表演框架;同理,無法做出大幅度的場景移動,必須快速分鏡切換來表演,這在前段喜劇段落或許可行,但後面認真戲情節時,減損了力道,有點可惜。

-20200701觀賞於台北電影節

 4 ) 学会换位思考,豁达一点。

我终究会离开他,放他自生自灭。这不是我能选择的。 原本爱情里的平衡被打破后,分手只是迟早的事。 我们在斥责陈柏青渣男、玩弄感情、朝三暮四时,导演忽然给这段关系来了一个反转,还是刚遇见的美好,而这一次出轨的是陈静。 很多人说一段关系最重要的是平衡和步伐一致。无论夫妻还是伴侣,很多时候都是人生路上的同行者。 而这种差距久了,远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 但其实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就抱着随时失去一切的想法,并且真的随时准备失去一切。懂得一切都会过去,谁都只能陪你一段时间。也许就能豁达一点。可能就不会那么有被出轨焦虑,可能结束时也不会那么把自己代入受害者情绪。说到底还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5 ) 《听说》与《怪胎》身体之疾与心理之疾导致爱情的不同

我喜欢看电影,看完一部电影,我脑海中就会自动搜索类似的情节电影,自我感受地对比一下,这两部电影都是中国台湾拍的,《听说》是2009年,《怪胎》是2020年,我很喜欢里面的爱情感觉。男女主角互相喜欢,慢慢地走到一起,纯真无邪,互相依偎,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听说》,彭于晏误以为女主角是听障人士所以处处关心,怕触动对方的敏感自卑心态,送便当,送大树,特别是大树这一段,我特别喜欢,世间真的有这么可爱的人吗?

爱情不会因为身体或心理之疾而不会来

爱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根发芽,只要有爱得浸养,它就可以茁壮成长。再怪的人,都有人爱。《听说》讲的是听障人士,《怪胎》讲的是严重神经性强迫症患者,前者双方互相误会,但也是误以为双方都是听障人士之间相爱的,后者的话,两个人都是严重的神经性强迫症,要穿着雨衣才能出门。但是他们都相爱了,摒弃了听障或者神经强迫症,爱情是能够在任何地方扎根的。当我看到黄天阔的爸爸妈妈精心地准备了小字卡,那一刻,心都融化了,一是真心,二是家庭接纳。

故事的结尾,好似心理之疾更难令人接受

个人发现,《听说》完美结局,给人以爱情的美好;而怪胎的后半段却悲伤结束,让我久久不安。我不禁想,心理之疾似乎更令人难以接受,这个社会对于心理之疾接受程度还有待更加宽容。无论是《怪胎》里的陈柏青还是陈静,是谁先神奇地治愈了神经性强迫症,是谁背叛了谁,我觉得都不重要,结局就是这样,他们分开了,恢复健康的那个人背叛了另一个人呢。我甚至迁怪于导演这样的安排,他们两个不能同时恢复正常吗?难道“怪胎”在别人眼里就是这么不受欢迎的吗?谁愿意离开社会啊!

但其实仔细想想,《怪胎》里的男女主角好像一开始就没有为对方真正地触动过,像女主角习惯了偷超市的巧克力,但陈柏青也没有指出不对,而是一起加入了这个偷盗行为。他们强迫着对方去挑战不敢为的清单。爱情的出发点是否要纯真无邪呢?在一方痊愈后,另一方是无可救药地想要医生恢复它。那么他们的爱情基础是这个神经性强迫症吗?它消失了,爱情也就消失了。

纯真的爱情里,互相感动与进步

最好的爱情状态,是两个人互相宽容,互相进步,互相影响,学习到对方身上的好习惯,好的优点。而不是“爱时所有缺点都是优点,不爱时所有缺点都是致命伤”。在《听说》里,我们看到了理想,央央为了姐姐的理想而支持,央央和天阔一起携手进步。这样的爱情才算得上真的爱情吧!在现代消费主义社会,我们容易陷入到“消费怪圈”,以为金钱就能够买得一切,但盲目地消费带不开长久的体验。爱情也是一样,假如想长久地体验爱情,那必然要付出深刻的思考和努力的汗水。

我们因何而爱,我们爱她的什么,我们爱的多深,爱情里的自己究竟有何进步……

世界末日就要来了,我们要开始种树……第一棵…… 第二棵……三棵树就可以是一座美丽的森林!我喜欢这棵扮演的大树,呆呆地待在原地,等待着爱的到来,就算世界末日到来,三棵树抱在一起就是美好的未来。

By冬瓜明

20220713

 6 ) 希腊诡异浪潮移植到华语影片里的大胆尝试!

这是第一部用iPhone手机拍摄的华语电影(长片),不知道这个噱头是否为影片争取到金马奖提名的关键,也不知道这是否对影片的票房有所贡献。我觉得影片最吸引之处在于其背景完美映射出新冠疫情时期里的社会面貌,以及疫情期间人与人彼此交往的微妙心态。也许这并非影片拍摄的初衷,但是剧本的细节让人恍惚回到去年疫情爆发时的景象:空荡荡的街道、戴上口罩手套和身穿防护服的男女主角、极少出门而宅在家中的日常生活、频繁洗手和清洁家具的强迫症等等,这些描绘难免令人心有余悸。

这种外部环境并非引致角色心理障碍的元凶,但是去年好几部电影都在此层面上有过出色的暗示:阿莫多瓦《人类的呼声》中的女主角因长期独自困在家中而陷入对恋人的激烈反应,希腊诡异浪潮新片《苹果》描述了一种未知的疾病在整个城市里蔓延,导致人们突然丧失记忆。

意想不到地,这部《怪胎》与希腊诡异浪潮作品有一些惊喜的交集,其主题更与《龙虾》有不谋而合的探讨:是否两人要有共同点才能维持长久的爱情?影片前半段用略带幻想和童真奇趣的笔触勾勒出两个怪胎之间爱情的轮廓,方形的画幅设计可谓出奇地精准,一边指涉两人身患的强迫症,画面上的家具和场景呈现出对称的构图;另一边则暗示两人是不被世俗所理解的边缘群体。他们在相遇和相识的过程中共同对抗着危险肮脏的世界,努力维护着洁净的生活空间和习惯,并最终坠入爱河。

这对边缘男女的爱情延续了《龙虾》的核心主题:性格、习惯乃至缺点上有共同之处的两人才能维持完美的爱情。遗憾地,后半段退回到烂俗的出轨话题。导演利用画幅变形的手法(从方形变为宽银幕)暗示男主角摆脱了强迫症,重回生活正轨,却无意中打破了两人的情感平衡。但是剧本却没有深挖下去,而是沦为狗血连续剧的男人出轨情节,稍为模糊了爱情话题的探讨。

从这个剧本来看,维系两人关系的关键似乎并非在于强迫症,而是其中一方是否有定力免受外界的诱惑。这种通俗剧的表达使前半段建立起的妙趣感消失殆尽,尽管最后采用男女视点互换、重新演绎一遍出轨情节带来反转,但是这种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手法没能深化主题,只能回到人性自私和善变的惯用套路上,或用片中的一句台词简单概括:爱的时候,所有对方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将成为致命伤。

尽管后半段没能承接上前半段的惊艳,也暴露出创作者欠缺对爱情主题的深刻思考,但这部处女作依然彰显出导演廖明毅的功力,不论形式还是节奏感都有其新颖独到之处,这位导演的前途不可小觑。

 短评

所以,爱情里没有性,无法维持长久!

9分钟前
  • 木兮
  • 还行

以为患上相同的怪病,就能携手相爱。当他突然痊愈,她却不想康复。感情里谁变成了留在过去的壁虎,谁变成了向往窗外的白鸽。爱时所有缺点都是优点,不爱时所有缺点都是致命伤。患了相爱的顽疾,不能丢了自由的药引。中了解铃的诅咒,不能忘了系铃的侥幸。若爱情是超市偷来的巧克力,最终还是要还回去。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吸引两个人在一起的频率如果不再一样,就会变成对方眼中的怪胎。

16分钟前
  • 七味地黄丸
  • 推荐

我的老天鵝,謝欣穎演技可以算的上是太好了吧?大驚喜!一直以為她是面癱一族,殊不知收放自如的很有勁。如果可以我想給這部六顆星。

17分钟前
  • garrickhsu
  • 力荐

明艳的色彩,一派鲜活特异的南国风致。画幅比和明暗变化,1:1本身给人一种完美不缺的感觉,16:9则是一种大众随意的。非常新奇的切入点,一种开放的讨论,一面精致的影像。能从电影里感到很大的导演的真诚。依旧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但是加入OCD之后就是一种自我重视的体验。说起爱情,我们嘴上谈着都是谁都知道的言论和感悟。但是这个电影很直接地让我们看到自己在情感里的各种异类举动和想法。同时也看的到,寂寞和距离的累积总会把情感逼到死角。就像你站在爱人身后,你本有足够资格上前,但是时间拉开距离和面对着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会把你定在原地。我们都很怪啊,各有自己的执迷和任性。上升到这个层面看,有没有OCD,是男是女,交往一天还是三个月,冷寂还是欢愉,我们都一样。

19分钟前
  • 寒山
  • 推荐

裱起画像,盒中挑战,肮脏接吻,算卦符水,社会规训,新冠背景随人心“正常化”后逐渐崩坏掉一个OCD爱情童话,我要是你也一样,是否该在伤害发生之前结束一切?……鸽子出现前的4:3画幅叙事蛮趣怪可爱,画幅正常后,故事也逐渐回归到规范化的无聊狗血,所以正常人类果然不适合恋爱吧。PS:在台湾做翻译收入好高的样子?

2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前半段是很可愛的愛情喜劇片,後半段話鋒一轉變成探討社會化與非社會化之間的隔閡,以及生活迎向變化的逆來順受,立場轉換,改變依舊是必然的,《怪胎》是一部執行的相當工整的實驗電影,但也許全片維持著像前半段愛情喜劇的調性,我會更喜歡。「我們都在尋找著可以懂我、瞭解我的同類」

25分钟前
  • Puff
  • 推荐

除了手机拍摄,骨子里还是小清新爱情片,颜色使用得很突出。整体前半部更好看。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無論怪胎與否,當兩個人行為節奏想法漸趨不同,難免有天由情人變成陌生人。

31分钟前
  • sacrifice 生贄
  • 推荐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不要对他人报有过多期待。

33分钟前
  • 渡己
  • 推荐

7/10 这个世界有病菌、污染和僵尸,我们也有病。远处的天地我已毫无兴趣,只想和同类永远地呆在家里,让空净的滤芯和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打扫拯救我们。过分可爱,这片放在 Social Distancing 的疫情当下未免太应景,人人都是自我隔离的怪胎原子。叙事视点一直在 OCD 患者,从男性切换至女性,从方形切换至宽幅,但借由 iPhone 完成的视听尝试噱头大于实质。

34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还行

3.5 前半段真可愛,使眼球舒適的置中構圖、亮黃配色,加上新穎題材OCD(雖然只是外殼),但可惜後半段的劇情落入俗套,若拍成短片更好。

36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还行

3.5 洁癖OCD、细菌导致的与外界隔离等设定,防护服、口罩等元素的全程使用,仅以家与外界的5-6个极少场景,都令人无法忽视与这部电影同生的新冠语境。整个电影非常追求形式趣味,但无论视听还是剧情,创设出的新鲜劲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后半段聚焦边缘人的怪奇之爱背后,揭开亲密关系逐渐流逝带来的沉痛与伤害,走向老套的议题。回过头看,基本还是一部靠表演撑着的电影。林柏宏主持前半段,把设定统统落地,之后多次切换形象与人格,令人信服。谢欣颖主持后半段,纤细的心境私语在情感上有穿透力,最后还来了个“《你一生的故事》时刻”。两个演员都很注重片刻的失神、失语、呆滞、静默带来的节奏感和力量,是爱情偶像剧的天花板演法了。

38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前半段轻巧,后半段老套

43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两个人相识、热恋、冷淡、变心、吵架、分手,这似乎成了现代人爱情的必经之路,那只鸽子或者那条壁虎甚至OCD的背后就是你变了 就是你变了 就是你变了 然后所有的东西全然没有了任何意义。看似甜甜的爱情 到结局的旁白出现 才发现原来现实那么残酷。

46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4.5星左右。比想像中更喜歡,前半段特別有趣也很可愛。「愛的時候,那些對方的缺點都是優點;不愛的時候,那些缺點都將成為致命傷。」很多很多的人在踏入關係之前,總覺得只要夠愛就能克服一切困難,可以為了對方而改變自己,對方也將因為愛而為自己做出改變,但又是否有想過,在不變的情況下,是否仍能維持一樣的愛?世界上亦沒有不變的事,可是在茫茫大海之中,又豈能去細思那些變與不變對愛情的影響,只是在踏入任何關係前,總得好好思考過,才能不後悔。然而在現代社會追求速食愛情的趨勢之下,這些又豈是容易的事,要有一個和你同樣認真、同樣想為一段感情負責的人更是一件再難不過的事了,與此同時我竟只能雙手一攤、聳聳肩,期待下一個遇見的人能如我一樣認真。

49分钟前
  • 這個人
  • 推荐

开始以为是两个怪癖的人相遇的可爱的故事,后来剧情急转直下好窒息,描述的亲密关系,感情里面的易变,家庭主妇的困境,渣男,厌倦,争吵,出轨,无力感,卑微,相互推卸责任,和女主强烈共情,想起之前的ex们,想起那种感情末期痛苦压抑的感觉,像恐怖片。

50分钟前
  • 牧童倦归
  • 推荐

的確有不少可愛俏皮、讓人會心一笑的段落,但就是把短片拍成了長片。

51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吃出头发的路边摊、路人吐到鞋上的痰,还有爬到脚上的蟑螂,普通人也不可以......

55分钟前
  • DING
  • 还行

喜出望外,如果说第一幕仅仅停留在有趣,让人误以为只是普普通通轻喜剧的话,到第二幕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就探讨了一个深刻的话题:一段关系中的变与不变,它的原因、发展和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更惊艳的其实是第三幕,因为它没有停留在哀怨和控诉,而是有了一种以己度人的反思,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56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