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走单骑

综艺大陆2021

主演:单霁翔,黄觉,马伯骞,阎鹤祥

导演:未知

 剧照

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2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3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4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5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6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3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4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5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6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7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8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9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59

详细剧情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化身“导览人”,召集明星嘉宾团,亲身探访12处中国世界遗产地(在申地),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挖掘者、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等“身边人”相遇、同行、对谈、挖掘、呈现世遗的隐秘而伟大之处。并为每一处世遗地定制一场守望行动,在互动体验中挖掘和呈现世界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

 长篇影评

 1 ) 对有一定基础认知的人而言很友好,有很多思考和收获

虽然是综艺节目,但个人更认可为B站上的标签“纪录片”。

第一集:良渚遗址

对这里其实很陌生,信息来源是都是各节目上,但当嘉宾们到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三星堆遗址(非博物馆)。类似的广阔面积,当站在那片空间,除了周围的草地,零星的挖掘现场,土地硬化后的展示空间,以及周围看起来像农村一样的环境,很难留下其他印象。

良渚遗址也一样拥有十分璀璨的文化价值,但是当你真的置身其中的时候很可能并不会觉得好玩,因为人太渺小,就像他们不用无人机看不出来长堤,我们看到的也只会是普普通通的绿水青山(更适用于和小伙伴郊游)。

我们没有办法裸眼去想象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城市,发生过怎样的文明,只有在镜头拉远后的视角下,再加上文字的说明,才能知道这里出现过怎样伟大的水利工程,知道那样广阔的城墙不止能够抵御外敌,也可以仅用于防洪,知道5000年前的人类用着最基础的设备做着匪夷所思的精细工艺......

三峡大坝大多知道,可是很多人可能都没有认真去了解过它对我们有哪些价值。水利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并不是一期节目就可以科普的,但至少可以让人有兴趣去深度了解,去看看古人的智慧,再去学习在古人的基础上,我们又有了哪些进步。

秋天的周末找个时候去呆几天吧,这是我的小计划。

第二集:鼓浪屿

对这里并不陌生,大学待了4年的城市,能够时不时去岛上过一个周末。当年的岛上有不少小工艺品店铺,有让客人望着窗外发呆的奶茶屋,有养着大狗的本地居民院子改出来的民宿,还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在除了历史建筑和景点的另一半岛上,还有浓浓的烟火气,随便去穿穿小巷,能够看到当地人的生活。

但是,2017年再次回到这里,记忆中的鼓浪屿再也不复存在。小工艺品店已经消失,全部都是各种连锁的肉铺、海鲜干货、纪念品等面向游客吆喝;没有让人随意休息和发呆的饮料铺,不会有店主再这样浪费空间;民宿的装修更精致更豪华了,但是,本地风情消失了;听都没听过土豆成了网红,好不容易找到的小章鱼和鱼丸和记忆中的味道也不一样了......游客们匆匆出现匆匆离开,没有人还有时间和心情去那里过慢生活了。

此后,再也没有回去鼓浪屿的心情了。但节目让我知道鼓浪屿申遗成功了,并且是作为文化社区,有人在关注发展商业的同时给这个小岛带去了怎样的伤害,开始有意识的展开保护。我对它又有了期待,虽然节目中只出现了老人和还没有长大离开的小朋友们,并没有出现不为游客服务的年轻人(除了学校老师),希望有一天那些艺术工作的年轻人,为本地居民服务的休闲场所会慢慢回到这里,这样的社区文化或者总有一天会回来吧。

节目也让我知道了一些自己不曾关注过的,在那个特殊背景下的历史,虽然那些结合各种特色的古老建筑对我可能依然没有吸引力,也不知道好在哪里(曾经真的一座座去打卡过),但更重要的是在那些建筑中,曾经生活过的人们做了什么,现在还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又做了什么。

过几年再去看看吧,万一呢?

第三集:福建土楼

2009年的时候去过2次,为了学生作品跑去拍纪录片了,因为要呆几天,住在了土楼里面。

刚到那里就被交通难住了,从大巴下车以后没有交通工具。联系土楼老板后一位年轻的男生骑着摩托,分批载着我们三个小伙伴和设备去到了土楼。

我们住的土楼也是圆形的,白天和老板一家吃在一起,晚上就住下来,这里改出来的民宿是老板联合了好几户人(一般一户人拥有土楼3-4层从上到下一组屋子),然后接待客人,其他的房间也仍然有少量年纪较大的居民居住着。当时土楼的生活对我们这样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并不方便,卫生间在土楼外,晚上就更纠结了;洗澡的热水也不太好,我强行洗澡结果发烧在了山里,没有感冒药老板娘让我用茶叶泡脚......

但也吃着他们家里最新鲜的笋,喝着自家酿制的米酒(没有多的所有没卖给我,执念),那个男生还带着我们到处探索,包括伸手不见五指的大晚上经过闹鬼的山间小道......

也因此知道了这个男生其实之前也早已离开了,因为申遗成功,所以才会又回到这里帮着父母经营民宿。年轻人在山里留不下来,因为旅游产业他们才有机会继续留在这个之前已经失去活力的地方。所以节目当中提到,很多居民回来了,真的能够有所感触,慢慢热闹起来了,甚至还有婴儿出现在镜头中。

另一方面,夯墙已经没有年轻人会了,或许这种原始的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的确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高效的方式可以替代,也不再有新建的土楼出现。虽然可惜,但也许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欣慰的是还有人可以维修/维护,还有一代一代新的居民生活在这里,还能够尽最大可能的维持着原来的状态,也给了我足够期待。

有时间再去看看吧,相信我的时间也还有很长可以去见证。

第四集:景迈山茶林

2017年曾经因为公益活动去过云南普洱西盟中缅边境的一个小村落,接触了不少的佤族人,最为意外的是在这个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竟然还有那么原始的地方,很多成年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讲,小朋友们学习的目标不是实现高等教育,仅仅跟上社会的脚步就很不容易了。

而人头桩的存在更是让我震惊,原来原始社会离我们根本不遥远,在云南边境,存在着这么多我听都没有听过的民族。

像布朗族这样以茶文化为核心的,其他的几个民族也同样神秘并且充满魅力。跟马伯骞一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我不希望他们被打扰,因为一旦汉族文化的进入必然会破坏很多原始的东西;但是如果不干预,那又可能像土楼申遗成功之前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年轻人会努力离开,没有人会喜欢落后又贫困的生活环境,当生活都自顾不暇的时候,那些文化一样会失去传承。

其实从云南回来以后,我安利了很多周边的朋友,但没有人真的去看看,因为需要搭几个小时大巴去附近机场,然后飞到昆明再飞回自己的城市,这样的物理距离真的还会有勇气吗?

当时我也认识了一位从山东来的年轻人,他喜欢这边的文化,并兼职做着当地的人口普查,愿意走很远的山路去老乡家里拜访,蹭一晚并去下一个地方......满满敬意。

节目展示的另一个内容:茶文化。当初我们也安排了茶园体验,但因为下雨,我躲掉了,所以从节目中知道茶魂术、需要生态管控保证生态平衡、 驯化茶树等等知识。虽然茶是我们的东西,可小时候从来没有受过影响,什么都不知道,感觉也只有中老人才喝茶。直到在英国的那两年才养成饮茶习惯,他们的红茶在人们的生活中确有超强的存在感,这也让我反思。此外,像抹茶源于中国这种基本茶类知识也是近几年才从节目中知道(唐.和现在日本的抹茶有不同)。

但是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茶室茶屋不再是中老年专属,越来越多的奶茶/奶绿也受到欢迎。虽然这些不算茶文化,或许更应该被称为饮料,但至少让大众接受度越高,喝的人越多才能让这个产业更好的发展起来。

返程的路上还顺道去了茶马古道,第一次踏上这条在文字中看过无数次的路,并没有什么人,看起来更像普通的山间小路,但关于它还会想要了解很多很多。

第五集:西湖

最近一次的西湖印象是2020年夏天。

其实第一次来西湖并没有留下好印象,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没带家长跟着旅行团就到了西湖,但是炎热的气候,跟着导游走了湖堤,坐了游船,却只记得人挤人的游客。所以节目开始说很多人觉得“可能是古人没眼光,看过的太少才觉得好”真的是当时的感受。

但是后来又陆陆续续去了很多次,逛过下雪的西湖,逛过夜晚的西湖,也见过太阳还没下山的傍晚,湖边很多年轻人的活动:散步、文创市集等等。在我心中,西湖没有什么惊艳的景观,但却让人舒服,它不只是看的,而是感受的,当你在这边生活的时候时不时和朋友或者另一半来逛逛,这才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闲暇的下午看看水,看看日落,而不是匆匆走到这里看一眼,那会什么也收获不到。

只有来过很多次之后,才能理解人们对它的好印象,和融入生活的一面。

所以西湖申遗的价值是什么? 让更多人知道西湖不只是景观,而是文化景观。我也不希望还有人像我第一次去的时候那么无知,在古诗词中对它有了太高的期待却收获了“坑”的认识,应该去了解西湖内涵,它在人、文化、自然的平衡方面的价值。

这期节目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西湖在我心中的印象这些年发生改变的原因。下一次再去,要在正确的时候去逛相应的景观,应该感受会更好。而此前从来没有上过雷峰塔,因为知道是重建的。但现在重新认识了它,知道了它的故事,里面也有很多文物展示和说明,下次一定去参观,再加上西冷印社、清行宫遗址。而荷花养护的知识,相信会让我在下一次再看到那么美的荷花时会更加感激。

第六集:都江堰

小时候被父母带去了都江堰,那时候的都江堰和现在在节目当中出现的并不同。

或许因为还小,或许因为时隔太久,除了水和堤似乎没剩下什么印象,像宝瓶口、飞沙堰这样的地方对那时候的我而言就是“景点”,完全不知道背后的智慧。

所以这期节目被科普了很多,排沙、分水等原理,再通过动画进一步说明。本期的守望行动是看到现在认为最有意义的,让普通的游客写下对李冰的话,即便是不知道的人,也可以简单搜索加以了解,虽然最后回收的不到一半。嘉宾读出来的信都很能共情,特别是第一封西南政法大学同学的信,真心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值得期待,也愿意去相信是真的现场年轻人而不是节目组安排(还暂停去阅读了被剪掉的部分,虽然还是不全)。

这期节目第一次理解了“活”态遗产,以后成为父母的时候也会像我的父母那样带着小朋友去看,但一定会等小朋友大一点,做更多功课比我的父母更加称职。

一次性看完六集,所以看到好多评论对节目的吐槽,可以理解,因为就节目本身的确还有很多优化的空间。但是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走过这些地方,或许你能更多一些理解节目传达的意义,产生很多思考和收获。

对我而言,这个节目虽然都是很基础的科普,但它让我有兴趣去了解更多,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改变普通游客对这些世界遗产的误解。世界遗产并不是我当初选择这些地点的理由,但毋庸置疑,这样的title提升了知名度,让我有机会去了解。过去的我对世界遗产并没有什么敬意,甚至有的地方去过之后也觉得不过如此,但这个节目让我看到了这个认可的价值,能够成为世界遗产,必定有很多背后的知识值得了解和学习。

2021年5月11日更新

第七集:湖北黄石

黄石工业遗产对我而言是陌生的,《小燕子》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并不会帮助我们知道那个时代背景,但其实工业遗产并不陌生。除了作为艺术园区知名度超高的北京798,也去过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这个地方因为核工程的神秘吸引了很多参观者,再加上其因为地理位置也是世界第一大人工巨洞,壮观的地下空间帮助它吸引了不少目光。但其他近代的工业遗产,或许因为时代太近,很难让人产生兴趣,而在798成功之后,也有很多工业旧址(可能还不能成为工业遗产)被改造为艺术园区或者展览馆(印象中参观过一场在深圳的双城展)。

而这期节目并不只是近代的工业遗产,把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大冶钢厂、亚洲最大水泥厂华新水泥厂放到了一起,这让黄石这个地方更为丰富了起来。参观三千年铜矿和1700多年铁矿,让我们了解中国矿业发展的历史。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那么辉煌的青铜文化的基础,如此壮观的矿坑和高超的冶炼水平(塌方、通风、排水、照明等),都可以是很大的课题值得学习了解。

当然,也知道了很多其他的工业遗产地,奥地利维也纳煤气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上海四行仓库、沈阳工业博物馆等,或许不会特地去某个城市参观,但如果去那个城市,一定会记得找去看看,每个时代的辉煌,的确值得保护让现在的我们甚至未来的人类看到。最方便的首钢园可以安排上了,配套设施好像还不够完善,下半年吧。

第八集:河南登封

这一集就完全触及了知识盲区。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涉及了太多新的知识点,不仅认真去了解了一下天地之中宇宙观的概念,也开始准备认真学习九州、中原、观星台(天文测量)、《授时历》、二十四节气、太室阙、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岳庙、三山五岳、四月拱中、夏商周政治文化中心 、儒释道、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背后的知识点,让它们在我这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甚至还包括电影《1942》。

少林寺其实是去过的,但当时关注的除了武功就是宗教文化,宗教也是太多知识盲区,粗粗了解后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象,更多的感受是终于去了身为武侠迷从小向往和好奇的地方。当下一次再去,一定会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了。

第九集:苏州园林

苏州的园林也是小时候去过的地方了,只剩下非常淡的记忆了。但个人取向,并不喜欢去这类的园林,也不懂它们好在哪里,总觉得不都是园子吗?这里的园子和那里的园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这期节目知道了各个园林都有其特别的地方,耦园(荷花玉兰花)、沧浪亭(竹子)、狮子林(假山),造园四要素包括叠山、理水、建筑、花木, 还有为修复苏州园林巨大贡献的香山帮,以及御窑金砖博物馆和散点透视。当然也更能理解文人们对苏州园林的好感出自哪里,在园林里的每一个视角,似乎都是精心设置过的,它或许不壮观,不惊艳,甚至算不上特别,但一定是美的,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难道还不够理想吗?

所以刚开始看到夜晚的灯饰工程,隐隐有些反感,人工装饰似乎破坏了园林的自然景观和美感,毕竟在这里处处都是借景的地方。但当嘉宾们对夜游拙政园都高度评价的时候,有些理解,因为不仅让参观者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观,其实也并没有破坏白天的景致,还延长了游玩时间,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景区承载力。更重要的是,其实园林造景也是那个时代的人工设置,那这个时代的人工设置也可以(或者也算是别样的“房屋装修”吧)。

当常常逛园子的爷爷奶奶出现的时候,他们的肯定,和二十多年前没变的景观,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保护的成果了。在保护天际线,苏州工艺传承这些方面,都还有人正在进行时,而节目最后和当代建筑专业的学生们的沟通,更能感受到,过去留下的园林景观是我们的遗产,但更重要的是,建造理念,手法,审美这些都留传了下来,这些更是不会消逝的遗产。

下一次去苏州的目标,夜游一定安排上。

第十集:十堰武当山

武当山古建筑群也是宗教建筑群,这里有9宫8观,36庵堂72岩庙,全榫卯结构的屋子,这些都是去参观和游玩的理由,而最感兴趣的还是因南水北调工程顶升15米的遇真宫,希望能够在开放后选个游客不多的时候再去武当山。

曾经也去过不少寺庙或道观修建在山上的地方,比如梵净山,当耗尽体力爬到山顶时(一般会建议别人索道),不仅能够看到广阔的天空一览众山小,也能身处在让人心静的宗教场所,即便没有信仰,感受也是不同的。

这一期最感触的还是在武当山贡献一生的三代人。第一代的先辈一定是对文物保护有非常高的热情,所以选择了这样的终生事业,可以第二代第三代呢?对他们来说也许并没有那样兴趣的驱使,但依然就一辈子的坚持了下去,真的敬佩。毕竟我自己也是没有选择长辈的方向,特别是现在,我们的选择可能会有很多,诱惑也很多,那还能因为责任感选择一条自己并不是最喜欢的路并且一直坚持吗?

第十一集:西递宏村

徽派民居是过去就听过的地方,但是到现在还依然没有去过。但嘉宾们的游玩感受让我联想到的就是多年前去西塘、乌镇、平遥等,从那之后,就很少再特意去这样的镇/村。同质化的商业内容对我来说是无聊的,夜晚的酒吧民谣什么的也无趣,只有晚上在民宿靠水边的阳台才能获得一片宁静。旅游发展的确让很多地方有了经济活力,但是原本的东西真的失去很多。和前面的土楼不同的是,当年去土楼的时候虽然旅游发展起来,但那边的商业还是当地人,除了对土楼有故乡情感的当地人并不会吸引外地人去创业(估计也创不起来),所以整体而言,还是维持了它原本的魅力。但是像宏村这样的,外地人越来越多的替换了本地人,即便是组织了民俗活动也不是那样的了。特别理解辩论时胡时滨先生所说的问题,现在的宏村已经不再是那个我们向往的地方了。

冷清的南屏才是我们向往的地方,但一旦知名度提升上去,受游客欢迎之后又很可能会变成下一个宏村。可如果真的要去维持它的原生态,那贫穷、年轻人出走、当地居民的幸福感也会成为问题(南屏有一定程度的旅游业,这里指更无名一些的原生态村/镇)。想想,大约大多从事文化保护,或者有意识参与文化保护的,应该已经有一定物质基础(参考宏村的民宿老板),当经济基础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时候又怎能去要求“上层建筑”呢。

所以一方面,喜欢去这样的地方游玩,可同时,又担心打扰。所以更希望发展旅游的同时,对商业也要更多限制,或者特定类型的扶持,甚至游客的强管控,或许才能维持其原来的面貌。可牺牲了本地居民的经济利益时,他们也还会认同吗?但破坏是不可逆的,如果已经破坏了再来谈保护,也只是一定程度的弥补了吧。

第十二集:湘西老司城

小时候跟父母去过原始的土家族村落,但年纪实在太小,也都记不清了。但后来也还去过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地方,迎接游客的酒、民族舞体验、晚会活动等等,在这期节目中也感受到了类似的“为了游客”的刻意安排感,就像一群“演员”在陪着游客们玩,而不是我去参与他们的生活。所以,好像所有设计传统、民俗等地方都会面临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和原生态破坏。

但这里,有从三品的土司遗址、土司墓葬考古、溪洲铜柱、遗址文化、土司制度、民族文化、美丽的山水和宗教,仍然是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包括海龙屯、唐崖。它的神秘和历史价值有很多值得了解的地方。

毛古斯舞那一段真的好尬,但笑死了(可能笑点低)。说是舞蹈其实似乎更接近民俗活动,或许和哭嫁一样,也会只剩下表演性质让后人知道他们曾经的存在和意义。在乡村小学作为本季的收尾也很有意义,因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这里的小孩子们可以在当地成长起来,这样深刻的民族认同才能够让风俗和文化一代代流传下去。

还有一个小插曲,被诟病无数的短视频平台也发挥了他们的价值。当你对一些遥远、接触很少的东西感兴趣的时候,可以不必通过被加工的二手资料,而从一手资料的生产者那里获得,让我们能够看到最直接的呈现。还有那位20年写书的老爷爷,文化的传承要有从上至下的意识培养(比如这样的综艺,或者单院那样去保护去改善的学者专家研究员),也需要千千万万奔波在一线的人,在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很多值得被发现的美。

总而言之,这一季节目让对这些地方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认知,去过的,没去过的。作为一个很喜欢到处走走的人,一直更喜欢人文多过风景,去人文的地方常常会让我思考很多,而你走过的一切都会成为经历出现在回忆中。所以不喜欢凑人多,也不去没什么价值的网红地儿,中国很大,很多地方都需要我未来花更多时间去探索和感受。

 2 ) 看完才发现:原来我们不仅是龙的传人,还是基建狂魔的后代

从节目定档就密切关注,第一集看完:1.是我喜欢的综艺!2.终于有档节目好好讲讲世界遗产了!

没有宏大的叙述,而是融物细无声,带领观众走进文化,真正了解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1星单霁翔——依然自带萌点,不愧是你老少年;1星致敬所有中华遗产背后的考古人;3星给古代先贤的智慧!

插句题外话,最近看到最生气的新闻莫过于韩国把中国结申遗。普一听,我也是一脸美人问号——u1s1,我家客厅挂的中国结,怎么的就是思密达的文化了呢???虽然最后证明申遗并不是韩国官方所为,只是学生组织宣传韩国传统文化的项目——不过发出的绳结合穿针引线的韩服老奶奶是有点“思密达操作猛如虎”的那味儿了

回归正题哈,节目请到单霁翔作为【布鞋男团】团长绝对是高招——而且很惊喜,即便走出巍峨的故宫,老单还是老单,还是5G冲浪男孩——除了是“百科全书”还是“名副其实梗王”——在第一期中,单霁翔展现了丰富的古建遗产知识,搜了一下,发现,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才是人家老本行,故宫院长反而是无心插柳——而且节目里提到不少古迹,老单也参与到申遗前期的工作,比如第一期的良渚文化——

从小都知道中华5000年文明,长大以后才了解,西方历史学者并不承认,甚至在西方的著作里面,我国的文明是从商代开始计算,只有3500年——没错,我们熟悉的三皇五帝时代都被认为是上古传说,因为在国际历史学界,对于文化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就是要具备文字、青铜器和城市才算是进入文明的时代。

良渚文化就是证明我国拥有5000年文化的“实锤”我们不经拥有了青铜器甚至还有精美的玉器制品以及令人震撼的宫殿群!

——从单霁翔带领【布鞋男团】脚踏实地从瑶山祭台祭祀文化-水利工程建设-城郭生活,一点一滴讲解一个藏在历史深处的文明,尤其让我震撼的城郭建设——300万平方米,在没有任何大型器械的辅助下,5000年前,完全依靠人力搭建起来的古老城郭遗址——所以,我们真的不仅是龙的传人,还是基建狂魔的创人啊!

除了老单对于文化背后故事的讲解,更让我喜欢的还有节目的立意,就像前面提到的,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人文学者、申遗专家、挖掘者、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相遇、同行、对谈,挖掘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隐秘的信息,让人沁出属于中华上下5000年文明的悠悠凉汗。

看预告,后期单霁翔还会走进其他11家世界遗产地——我最喜欢的福建土楼也在其中,搓手期待!

《万里走单骑》,真的值得一看!

 3 ) 杂技表演已从最初的“炫技”过渡到了表演的层面

最新一期的《技惊四座》带来了更加令人为之赞叹的杂技表演,无论是尽显瑜伽体式和人体爆发力的印度桩还是将街舞与民族元素融合的空竹表演,亦或是出神入“画”的吊发飞天舞,杂技达人们都在舞台将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带给我全新的视觉经验和感官震慑。

本期节目中我最喜欢的表演就是吊发,它的表演者刘枭在《惊鸿》身着飘曳衫裙,挥舞彩带翱翔“天宫”,重现了敦煌飞天的绝美画境。如今随着观众对于艺术欣赏的能力逐步提高,原生的杂技表演为了能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对于杂技节目的编创上也结合了许多如舞蹈、戏曲等姊妹艺术。如同《惊鸿》这种将舞蹈与杂技相融合的节目极具艺术美感,比单纯的表演杂技更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作为观赏之人,也可以在表演中感受得到,杂技的技巧一般都有违常规,没有日复一日艰苦的训练,往往无法完全掌握动作的要领。过程是枯燥的,来回往复的训练会使人产生倦怠感,所以能坚持下来的人也在少数。《惊鸿》的表演者刘枭就表示,目前全国仅有5人在练习吊发,可以说是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观众当中部分人也没办法理解杂技表演中身体的各种拧转,认为这是违反了身体的正常规律,更因表演过程中演员的面部表情扭曲而提不起欣赏之意。但不断改进以后,杂技表演已从最初的“炫技”过渡到了表演的层面。优质的传统艺术不应该被埋没,而是应该探索新出路,以更崭新、更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形式继续发光!

 4 ) 良渚怎么就证明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看了第一期《万里走单骑》,引起我好奇心的是这个画面,在良渚申遗成功的现场,我们就拉起了这样的条幅——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反推过去来说,在良渚申遗成功前,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并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

良渚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还比较陌生,之前的历史书或者文化专题纪录片里介绍的也不是特别多,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中国5000年历史的实证呢?

首先,良渚的历史怎么证明有5000年呢?

考古学上常用的判断年份的方法就是碳-14的测年数据,考古工作者对所有水坝取样,并送到北京大学年代学实验室进行碳-14测定,结果显示:高坝系统的建造时间距今约5100—4900 年,低坝系统的建造时间距今4950—4850 年,所以距今5000年不容置疑。

那仅有历史没有文明也是不可以的,要怎样的发展程度才会被认为是文明史,需要哪些考古发现来佐证呢?

去搜了一下认定文明史的标准,其实众说纷纭,在这里借鉴英国学者格林·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一书中提到的文明的三条标准来看一下良渚文化。

首先第一点是就是要有城市,至少能够容纳5000人以上。

1969年卫星拍到的高清影像,让我们开始注意到良渚5000年前的良渚的水利系统。良渚的水利系统工程浩大,由十一条堤坝组成,需要全国人民10年以上的集体劳动才能完成。

通过高坝、低坝的组合,河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降低河水泛滥或是干旱的可能性。人们得以沿河而居,并且利用引流进行灌溉,种植水稻。

居有所,食有粟,休养生息,告别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人们除了参与基建建设,还可以从事石器、陶器、玉器的制作,这也从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

在这里我觉得应该做一个这样的串联把良渚的水利工程发现、居住地的发现、文物的出土联系起来,恰好反证了大量先人居住在一起,有一定的社会分工,集体从事劳动工作的早期城市、社会形态。

那第二点就是要有文字出现。

公认中国最早的文字还是商代中晚期的甲骨文,良渚文化目前来看还没有系统性的文字,但是出现了很多刻画符号,这些刻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的符号,总数量超过750个,有的依物赋形,有的包含了抽象笔画组合,有的排列有序、重复出现,其中一部分已经处于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具备文字的功能。

第三就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

首先随着大量的墓葬发掘,发现当是墓葬随葬品有了一定的定制,且不同等级之间数量差距巨大,这说明良渚社会存在着明显而悬殊的等级与职能差异。

不同区域出土的同等级墓葬有着相似的大小和随葬品数量,排放方式类似。

在良渚出土的玉器中发现了很多相似的神徽形象,这是一种早期的图腾崇拜。

除了上面提到的,良渚还有闭环制式的护城墙,有两处形制相似的祭坛,同时还可以观测天象,观察太阳的周期变换,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工作。

所以良渚的申报世遗项目,恰好是对应评价文明史的标准来确定的申报内容,从中可以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旧石器时期相比,人们文明开化程度更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开始从事劳动力更为集中的社会生产活动,社会分工明确,精神生活方面也更为丰富,刻画符号记录传递信息,有一定的精神信仰,这些都证明了良渚人在5000年前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这些信息放在一期50多分钟的节目中,内容量还是非常巨大的,看下来一方面感慨中国先民的智慧,也在感叹中国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

《万里走单骑》刚刚播出了一期,看预告下期节目会去鼓浪屿,期待更多中国的宝藏世遗地被大家知道和了解!

 5 ) 和觉哥一样,今天正式跟鼓浪屿说声dbq

之前旅游的时候,一直刻意的避开鼓浪屿,因为觉得这个地方已经完全被“网红化”,去了也只是在莫名其妙的网红地打卡而已,但看完《万里走单骑》最新一期之后,改变了我对鼓浪屿的看法。

节目里面,布鞋男团兵分两路,去探索鼓浪屿的历史。跟着他们的脚步,我看到了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春草堂,还听到了一群爷爷奶奶组成的雷厝乐队的精彩表演,还作为场外观众参加了守望音乐会。

(跑个题,音乐会上马伯骞陶醉表情笑到我了哈哈哈!

一气呵成看完片子之后,第一感受就是,鼓浪屿不愧有万国社区的名号。各国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存,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社区。

就像节目里说的,鼓浪屿的存在,是因为包容和宽容,而包容促使了文化碰撞融合,诞生了最早的自来水公司、电灯公司等等,又让鼓浪屿成为潮流中心。

如今的鼓浪屿琴声还在,歌声还在,只是在看这个名字,让我有了一种对鼓浪屿历史探究的冲动~

原来之前对一个地方不熟悉,只是因为不了解它哈哈哈,所以今年的旅游地点,第一个就安排鼓浪屿!

 6 ) 乾隆爷多爱良渚玉器——不仅写诗还搞开发改造

老实说,上周日刚看完《万里走单骑》那天就想写点什么,但拖延症一直拖到现在才动笔。单霁翔院长是很早之前就有关注,一个让故宫“活”起来的人,一个讲座中金句频出的宝藏大爷。当这档节目预告的初期,就抱有很高的期待值,有这样一位集幽默风趣与文化知识于一体的人做“主咖”,节目寓教于乐的基调似乎也不言而喻了。

看了第一期——良渚,主要想借老单和黄觉韩雪学磨玉的部分讲讲良渚玉器,因为它不仅是当时权贵的象征,同样也极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华5000年的璀璨文明。

像乾隆皇帝就曾经写过关于良渚文化玉器题材大的诗篇。如《汉玉瓶》:“……瑰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墨雨,世外阅仙鱼。棐几陪清供,兴怀静赏馀。不过乾隆当时对古物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依旧引用前人的说法为“汉玉”。他笔下的 “玉瓶”,其实就是玉琮的改制品。乾隆命人将玉琮稍加改造,加了底,可做花瓶或笔筒;再加了盖,可以做容器;盖子上再打了孔,甚至可做熏炉。除了玉琮之外,良渚玉璧、玉璜、玉钺等,都被乾隆开发成了良渚玉器系列文创。

玉文明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征。从玉器产生之初至良渚时期,玉器已从最初的“石之美者”概念,转化成为一种社会化、礼仪化和宗教化的产品,并围绕神权和王权产生了一套玉礼器系统。按照玉器的功能,良渚玉器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玉礼器中的重器,包括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璜和带钩等,它们通过器形、纹饰、组合和数量来表现身份等级和性别差异;第二类是一般礼仪性玉器,如织具、纺轮等;第三类是一般装饰性玉器,如管、珠、镯等。

这里要主要说说良渚加工玉器的工具,我们看到节目里,老单他们在制作时期他们用了“他山之石”和类似弓的绳器去加工摩擦,其实这是有一定的历史还原度的。

古人最初就是利用比软玉坚硬的其他矿石来加工玉器的,正是所谓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还没有发明以前,人们用竹子、麻线等材料,加上水和石英砂切割,用燧石雕刻、用石英砂岩打磨。这种加工方式有别于以往对石器以打制方式为主的加工,可以说是人类制造史上的一次进步。现代玉器加工时,人们以硬度更大的金刚砂代替解玉砂,镶嵌在切割工具的刃上,同时辅以动力设备,原理与良渚时期是一样的。

当然,除了知识上的介绍,《万里走单骑》这个节目也带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关于世界遗产维度的思考。

正如老单最后所说,2019年中国仅用13分钟就让良渚成功加入了世界遗产行列,但是这个瞬间确是意义非凡的,它实证了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也使中国拥有世界遗产的数量成为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最后给《万里》一个比较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守望行动的这个环节,让整体节目的利益上升了很多。

那么,中国的55处世界遗产地,期待走进下一场!

 短评

立意很好 但不好看

8分钟前
  • 琉点点啊琉点点
  • 推荐

希望这种宣传中国大好河山和文化遗产的纪录片或者综艺越来越多。

13分钟前
  • Vic.Svetlana
  • 力荐

我最喜欢这种游学类的节目了,既能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

15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力荐

抓壮丁

20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还行

1.单院长:别看我年纪大,测了我的心理年龄是28,再过三年就25了。好像没有什么问题XD。2.良渚游客区路人纷纷围过来合影,有人问鲁班(御猫)好吗,院长:好得很。3.去年良渚玩了3天可能玩了个寂寞,还是想念那里的蓝天。4.厦门到鼓浪屿没有修桥修隧道,为了保持当地的原汁原味的氛围。“戴斗笠穿西装”的小别墅在夕阳的滤镜下好看。

22分钟前
  • 笛咖尔
  • 还行

单老师好可爱哈哈。嘉宾请的挺好,全程清爽又富有深意,推荐一下。

27分钟前
  • 月夜刺死燕尾蝶
  • 推荐

为了去成都,看个第六集的都江堰

28分钟前
  • 偷不着小姐
  • 还行

因为马儿~

31分钟前
  • 山中的Annie
  • 还行

去厦门旅游的同天,节目组就在鼓浪屿拍摄~原本旅游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正好来补课,非常好的节目~老一辈带着年轻的一辈,中华文化要好好的传承下去啊!另外Sunnee真的很机灵哈

34分钟前
  • 一首小夜曲
  • 力荐

全靠单老撑着,但讲课式的模式还是太单一。嘉宾参与度不够,人对文化明明不感兴趣,为了钱却不得不来,鸡同鸭讲,两者对话让人看得尴尬且难受。碰撞不出火花,内容撑不住预定的立意。

35分钟前
  • Μουσαι
  • 还行

最喜欢苏州园林那一期,做的很好。沉浸式成人研学,哈哈,再接再厉,期待第二季。

40分钟前
  • 小王子
  • 推荐

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综艺,能以简单轻松的形式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41分钟前
  • 丘比特豆
  • 力荐

好看呀

46分钟前
  • 大天使加佰列
  • 力荐

挺无聊的,找了三艺人,没有综艺感只觉特别尬,就科普而言也很浅薄,一集弃。

51分钟前
  • 听影客
  • 还行

总体不错,但嘉宾的用处不大,节目中单院没有利用好

56分钟前
  • 步旅不停
  • 推荐

TBS的世界遗产系列到现在都是行业标杆 国产节目全靠单老的知识储备输出 策划上整体还是偏向综艺 摄制手法显然距离前作还有一定差距 至于后期错漏百出的字幕制作就太不专业了

1小时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奔着单霁翔来的,老头太好玩了,被黄觉劝退,这个文艺男青年可真是,装,矫情,自恋,一览无余。

1小时前
  • 如果云知道
  • 推荐

一个历史、人文、自然、审美、情怀完美融合的综艺节目

1小时前
  • 随游人
  • 力荐

单从制作角度来评价这个节目,明星的定位很模糊,最后的总结也显得很没有必要;节目的环节比较套路化,整体的观感很浅,仿佛走马观花的参观,哪怕“导游”是单院长;从成片看感觉还不如让单院长自己做个20min左右的讲解再辅以当地的专家团队,反正都是动画和航拍堆起来的画面。能理解节目的立意,但这种形式的真人秀其实只能是及格线。

1小时前
  • 戒糖出警
  • 还行

这么好的节目怎么不往下做了??

1小时前
  • 梓蘅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