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爱时代第一季

泰国剧泰国2020

主演:帕努瓦·可通塔维,Varodom Khemmonta

导演:New Siwaj Sawatmaneekul

 剧照

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1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2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3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4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5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6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13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14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15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16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17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18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19歪爱时代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2 16:39

详细剧情

由《为爱所困》第一季及《逐月之月》第一季制作人制作,敬请期待!这次又是工程学院+医学院!椰奶CP四年之后再次合体!

 长篇影评

 1 ) 美剧《镀金时代》剧情精解+背景拓展【持续更新中。。。】

这是发生在140年前美国镀金时代的故事,在美国东海岸的纽约县(现在的曼哈顿)所发生的关于新秀资本与上流传统对抗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们所发生的事情聚焦于曼哈顿第五大道与东61街交叉口相对而望的两栋别墅中展开...

目录:

一、历史背景梗概

二、城市沿革与地图

三、人物分类梳理

四、剧情细节精解

五、影片赏析


一、历史背景梗概

1800-1883政党分赃制的开始到彭德尔顿法案的签订。【标志着美国政府持续了大半个世纪腐败的终结】 政党分赃制_百度百科 (baidu.com) 彭德尔顿法案_百度百科 (baidu.com)

1820-1920美国自由移民时代。【从1920年后实行有配额的限制性移民政策】

第一波移民潮发生于1820-1860,约500万人。主要为:爱尔兰人、德国人、非洲黑奴及少数淘金的亚洲人。

第二波移民潮发生于1861-1880,约500万人。主要为:欧洲移民。其中1864年林肯颁发了《鼓励外来移民法》。而此镀金时代的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如火如荼,也急需大量人口,不仅仅是官方更多来自民间企业的优厚移民待遇也层出不穷。

第三波移民潮发生于1881-1920,约2350万人。此阶段导致人口爆发式增长,使得当局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限制有色人口入境,最臭名昭著的是于1882年颁布的《排华法案》

移民后果:以上各种无限制移民政策大大推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东西部的开发与建设。但同时也导致了美国内部人种繁多、语言产生地域性分异,19世纪各大城市帮派林立、贫富差据极大的局面。【2018年的美国镀金时代纪录片中说道:全国最富有的4000个家庭不到百分之一的美国人拥有的财富几乎和剩下的1160万户家庭加起来相当。】

1851-至今《纽约时报》(英语:TheNewYorkTimes,缩写NYT)是一个美国日报,由纽约时报公司于1851年9月18日在美国纽约创办和持续出版。它是美国严肃报刊的代表,有相当的影响力。

1863-1869,太平洋铁路(又:陆上路线)——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修建并通车,开启了全美铁路建设的热潮。

1870-1900,【镀金时代:(英语:Gilded Age),美国的财富突飞猛进的时期。这段时间中,数百万的移民从欧洲来到了美国,同时大量的重工业,包括铁路、工厂、采矿等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部分的财富都聚集到了美国的北部和西部;而南部,作为南北战争的战败方,在经济上始终低迷,越来越依赖于棉花和烟草的种植,同时这两种作物始终保持着较低的价格。这个时期对美国南部的黑人来说是最糟糕的时期,他们仍被剥夺政治权利和选举权。此外,美国政治在这个时期之中也有了很大的阶段性进步。“镀金时代”这个名字取自马克·吐温第一部长篇小说。1873年,马克·吐温与华纳(Charles Dudley Warner)一同创作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的主题是讽刺南北战争之后的充满贪婪和政治腐败的美国政府。之后,美国人用“镀金时代”一词来称呼这段时期。这个词组实际上出自莎士比亚1595年的作品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John。】——摘自全历史


二、城市沿革与地图

1、故事两家房屋坐标

曼哈顿上街区部分截图

曼哈顿街道大抵以数字来命名,南北走向称大道,东西走向称街,街又以第五大道为分界点再分东街、西街。 故事中两家处于第五大道与东61街的交叉口处。


2、关于纽约沿革

现在纽约市所有组成区

纽约合并(1898年)

1898年,布鲁克林(当时为一个独立城市)、纽约县(包括布朗克斯的一部分)、里士满县皇后县的西部合并,正式成为了现代的纽约市。

所以,当时1882年时所说的纽约其实就是指曼哈顿区。

帮派林立

移民也导致了西欧各大黑帮对纽约的渗透。近一百年来,这些臭名昭著的犯罪团伙——统称为五分帮派,几乎遍布了纽约城及周围地区,他们一度也被视为是地球上最致命的团伙之一。

电影《 纽约黑帮 》描绘的如今纽约市曼哈顿下城地区的五点区(Five Points)曾几何时被视为美国的初代大熔炉,这里是最贫穷和最不幸的移民聚集地。

纽约公共交通沿革

19世纪常见马车种类

【1825年,一个名为George Shillibeer的马车制造商被委托制造了一种新型的更大的用于城市间交通的马车,omnibus(公共马车),能够乘坐16名乘客,由三匹马拉动。如下图:

omnibus(公共马车)

1831年,这种公共马车被引入到纽约,到1835年,纽约就已经有超过100辆这样的马车运营。费城、波士顿和巴尔的摩分别在1831年、1835年和1844年引入了类似服务。1856年,最早的公交公司——London General Omnibus Company成立了,成立初年就收购了580辆公共马车和6400匹马。这种马车的发明使得乘坐费用大大降低了。19世纪中期的纽约,乘坐一次公共马车平均只需12.5美分(合今天2.5美元),而当时普通美国工人的工资是50美分每天,只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因此虽然公共马车的速度相比出租马车并没有提高,甚至因为乘客增多并且要中途上下客,反而更慢,但因为相对价格的下降,乘客数量大幅上升。1850年代,纽约平均每天有12万人次乘坐公共马车,合平均每人每天乘坐0.25次。虽然此时公共马车的主要乘客依然是相对富裕的新兴中产阶层,但普通人也会偶尔乘坐。

1830年,第一条城际火车线路在利物浦与曼彻斯特之间开通。然而,蒸汽机因为其巨大的体积,危险的高温蒸汽,巨大的能耗和噪音,并没有被应用到城市内部交通中,但铁路却被引入到城市交通来。1832年,在纽约曼哈顿岛上的哈勒姆区,铺设了第一条城市交通用的铁轨运行公共马车。这条铁路本来是暂时的,计划未来会被蒸汽火车取代,但实际马车的运行非常良好,被认为相比蒸汽机更适合城市内的交通环境。于是这种形式就被保留下来,被称为horsecar(轨道马车),并在比较繁忙的线路上慢慢取代了传统的omnibus。

horsecar(轨道马车)

因为铁轨大幅减少了阻力并增加了稳定性,horsecar在不增加马匹的情况下,可以很轻易的以两倍于omnibus的速度,拉动两倍的乘客量,同时事故率也降低为omnibus的八分之一。随着承载量和速度都上升,单位运营成本的运量也大幅上升,价格进一步下降,加上速度终于超出了步行,达到了10-12公里每小时,舒适性也大幅提高,使得公共交通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吸引力大大加强。到19世纪末期,这种轨道马车的票价大概是10美分,虽然高于同时期公共马车的6.25美分的票价,但运营距离也一般远较后者为长。而同时期男性工人1-2美元的日薪,已经可以负担每天通勤乘坐的费用。当时,纽约平均每个居民每天乘坐0.8次轨道马车(美国城市平均水平为0.5次)。同一个车厢里,有中产阶层的女性,也有爱尔兰的男性移民工人,公共交通的普及为各种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一个了崭新而有挑战的公共空间。

弊端:交通堵塞,马粪污染城市环境。 1880年,纽约市政从街道上清除了15000匹死马。】 转自-近代西方城市交通简史(一)马车时代1600-1880 - 知乎 (zhihu.com)

【19世纪下半叶,高架铁路开启了郊区城市化进程。中产阶级可以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远离噪音和异味——但仍可以赶过去上班。私营铁路公司架起了曼哈顿主要街道到郊区(之前为保留农田)的铁路线。但是市区到郊区之间10美分一趟的交通费用,对于当时在市中心上班的普通劳动者来说还是极其昂贵的。

1883年5月24日,连接着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岛的布鲁克林大桥正式交付使用。

1898年,5个行政区的整合使纽约市的行政面积增加了13倍,这成为了当时地铁系统建设的良好契机。包括地铁的票价结构设计在内的众多因素,意味着更大比例的曼哈顿劳动者可以住在地铁延伸到的郊区。】转自- 城市史记︱曼哈顿城市密度之兴衰 (qq.com)

道路照明

【19世纪前,美国纽约和其他城市的大街,以挂在柱上的鲸油灯来照明。虽然市内到处都有鲸油灯,但许多人仍旧埋怨光线不足,夜间很难看清东西。

19世纪发明了煤气灯,煤气灯亮度增大,市民夜间外出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因此,尽管有人批评煤气灯会惊扰马匹,但纽约和欧洲的主要城市均大量使用煤气灯作为路灯。

真正使路灯完全改观的是英国的斯旺和美国的爱迪生。他们先后于1878年和1879年各自发明了白炽灯,用作路灯十分理想。纽约市很快用爱迪生发明的灯泡作路灯,由珍珠街发电厂供应电力。这座发电厂建于1882年,是今天发电厂的老祖宗,它最早向纽约市输电。电灯的发明对美国影响巨大,尤其有助于减少街上的罪案。1884年,英国电力工程师普利斯看到纽约设备之佳,赞不绝口,他说:“没有什么比由光辉耀目的纽约大街转到黝黑晦暗的伦敦街道更使人沮丧的了。”】转自- 路灯的变迁_煤气灯 (sohu.com)


三、人物分类梳理

【凡瑞恩家族】

【罗素家族】

【主要配角】

【次要配角】

四、剧情细节精解

1、剧中角色与历史对照人物

◎伯莎·罗素(铁路大亨之妻)改编自阿尔瓦·史密斯·范德比尔特·贝尔蒙特(Alva Smith Vanderbilt Belmont,1853-1933 年)

Alva Smith Vanderbilt Belmont本人

她是女性选举权和女性平等权利的拥护者,早期的女权主义者。阿尔瓦范德比尔特贝尔蒙特|阿拉巴马州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ofalabama.org) 1875年,她嫁给了铁路大亨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的孙子威廉·基萨姆·范德比尔特(William Kissam Vanderbilt),对应剧中的铁路大亨乔治·罗素。她早年的婚姻生活在纽约社会的最高层,1882年为自己和家人在第五大道交52街亲自设计了在上流贵族红极一时的时髦豪宅,对应于剧中第五大道交61街的新房子。

◎卡洛琳.阿斯特,纽约上流“贵族”的社交女王,剧中老钱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富豪阿斯特四世的母亲。

卡洛琳.阿斯特肖像画

阿斯特家族创始人老约翰.雅各布.阿斯特靠皮毛贸易起家,后进军房地产,富甲美国,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百万富翁,被称为「The Landlord of New York」(纽约地王)。

相关拓展: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_百度百科 (baidu.com)

剧中新豪宅的设计师斯坦福·怀特历史确有其人: 斯坦福·怀特_百度百科 (baidu.com) 在纪录片【美国经历系列:镀金时代 The Gilded Age (2018)】中,详细的描写了剧中所对应的一些人物,以及那个时代的美国人民生活状况。可以说本剧正是此纪录片衍生创作而来,强烈推荐观看。链接: PBS 美国经历:镀金时代(2018)[水山汉化]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有中文字幕)】


2、美国19世纪后期名人介绍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 安德鲁·卡耐基_百度百科 (baidu.com)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 约翰·洛克菲勒(美国慈善家、资本家)_百度百科 (baidu.com)

◎“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家族,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因经营铁路和水上运输致富。 范德比尔特家族_百度百科 (baidu.com)

◎“海盗大亨”杰伊·古尔德,19世纪美国铁路和电报系统无可争议的巨头,“镀金时代”股票市场的操纵者。在1869年对黄金市场的狙击导致了被称为“黑色星期五”的大恐慌。 杰伊·古尔德_百度百科 (baidu.com)

◎“世界债主”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P.摩根)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_百度百科 (baidu.com)

◎亨利·乔治,美国早期工党代表及领袖,民主作家,著有《进步与贫穷》,1886年代表工党竞争纽约市长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68000票成绩,但最终功亏一篑。 亨利·乔治(美国作家)_百度百科 (baidu.com)

◎玛丽·伊丽莎白·莱斯,教师、民粹主义演说家。 玛丽·伊丽莎白·莱斯 - 堪萨斯百科全书 - 堪萨斯历史学会 (kshs.org)


3、本剧主线故事&(及)影视表现内核

◎本剧主线:将围绕罗素妻子伯莎与老钱们的地位斗争上展开。

手段方式:宴会、慈善、媒体。

支线一:罗素家族在铁路、商业发展上的斗争与磕绊。

支线二:贵族式家庭下仆人及女佣的矛盾纠纷。

◎影视内核:借助于新老贵族地位之争,描绘出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奢侈本像;通过画面表现力还原出那个时代工业进程、城市建设及社会发展的真实景象;通过底层民众与上流社会的对比反差,及后面出现经济大萧条的社会百像表现出贫富差异的巨大悬殊,揭露出那个年代下社会制度的缺失以及资本对民众的无情剥削。(以上有些内容是根据纪录片做出的推测)


4、细节解析

◎片头开幕对应的日期月份

第一幕:1882年4月1日。61街的新房子开始拆除脚手架并搬入家具,同时女主姑妈家收到兄弟病逝消息的信件。同一时间,女主得知了自己继承所得仅剩30美元。(省略剧情:二姑妈偷偷给女主寄信邀请她过来纽约生活)

第二幕:4月3日。大姑妈得知侄女这个月要来的消息。同时罗素一家搬入新大宅。

推测依据:杰西·詹姆斯枪杀

拓展:杰西·詹姆斯(美国侠盗),专门抢劫银行和火车。 1882年4月3日杰西被同伙背叛枪杀后,其帮伙频繁出现在廉价小说里,成为前工业时期的反抗形象。在民粹主义和激进时代里,他被喻为美国罗宾汉,为保护低层农民抵抗企业大公司(却是杰西生前从未扮演过的身份),这个形象至今仍出现在电影,歌曲和民间传说里。 杰西·詹姆斯(美国侠盗)_百度百科 (baidu.com)

第三幕,4月30日。玛丽安来到姑姑们家。伯莎与儿子刚见面就告别,因为他要参加罗德岛的派对。

第四幕,5月1日。伯莎带女儿去参加第五大道饭店的慈善宴会,同一时间,罗素和索本围绕铁路问题在公司碰面,不欢而散。

第五幕,5月2日。玛丽安与罗素家归来的赖瑞偶遇,并因救狗而结识。罗素家准备宴会,伯莎亲自派发请柬。

第六幕,不详。罗素家宴会失败。

◎关于幻灯片秀(第三集3分44秒左右)

纽约百老汇剧院 纽约百老汇剧院_百度百科 (baidu.com) :原义为宽街,是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百老汇是这一条街上的几十家剧院的统称。 演出剧目百老汇剧院区上演的剧目有6大类,根据所占比例,依次为音乐剧、音乐喜剧、话剧、喜剧、舞蹈音乐会和个人秀(onepersonshow)。

根据门童约翰的说法,此处周五表演的便是关于一场幻灯片的个人秀。

关于幻灯片的表演,最早是由玻璃制成的,靠人工绘画。在19世纪中叶,美国发明了赛璐珞胶卷后,幻灯片即开始使用照相移片法生产。而幻灯机是在1654年由德国的犹太籍人基夏尔发明。 幻灯机_百度百科 (baidu.com)

第三集3分44秒左右截图

◎关于纽约贵族

◎关于慈善的内容

一、贵族捐助及义卖

二、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1863年10月29日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倡议成立。当时称为“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80年改为现名。它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红十字组织,也是瑞士的一个民间团体。它完全由瑞士公民组成,并受瑞士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总部设在日内瓦。

剧中克莱拉巴顿(Clara Barton)的原型为美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主席克拉拉·巴顿(Clara Harlowe Barton) 克拉拉·巴顿_百度百科 (baidu.com)

克拉拉·巴顿(Clara Harlowe Barton)

◎关于本剧宴会次数的统记

◎关于情感与婚姻

◎关于罗素家的商业手段

◎关于贵族仆从的制度

◎关于线路地图

◎关于本剧与其他同类型题材的类比与借鉴

【待更新中】

 2 ) 落后于时代的《镀金时代》

如果《镀金时代》是一部90年代,00年代甚至10年代的电视剧,是值得5星的,也会值得艾美金球。

但是在2022年的今天,一部无论是剧本还是视听语言都如此保守,如此结构主义的电视剧,就显得落后时代了。

《唐顿庄园》很好,作为一部传统的电视剧来说无可指摘。但是唐顿庄园也是10年前的东西了。在这十年间,电视剧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化,流媒体化等等。这也催生出了许多非常进步性的电视剧,如同属hbo的《亢奋》、《继承之战》,如解构主义的《伦敦生活》,如网飞的《性爱自修室》。这些电视剧在剧本和视听语言上都对电视剧这一门类有很大开创性。如果观众看过上述这些电视剧就会明白,这才是当代。相比之下,《镀金时代》仿佛是上个时代的产物。一切都很好,但一切都太旧。

我明白,《镀金时代》拍的是19世纪,不能和时装剧比较。但《凯瑟琳大帝》呢?《名姝》呢?不也都是历史剧吗。但这些作品却很“新”,从剧本到台词再到剪辑,都是“新”的感觉。

我觉得剧本和视听是可以分开的。《亢奋》的剧本完全可以拍出《13个理由》的风格,一种苦大仇深的风格。但它没有,而是依靠花里胡哨的画面,动次打次的音乐,剪辑出了一个迷幻的世界。《继承之战》粗言秽语虽多,但也不是不能拍成《黄石》的风格。但它也没有,而是依靠大导演亚当麦凯所建立的纪录片风格,拍出了一个荒诞而真实的家庭。

也许Julian Fellowes大人很老了,也不适合写解构主义的剧本。但是导演可以来点作用吗?腊肉也能做成分子料理呢。求求了,来点新东西吧!

 3 ) 《镀金时代里》的剧作分析,更新到第九集

第九集 玛丽安小姐的恋爱课

女性的恋爱是一场劫难,运气不好的话,阴影一辈子也逃不掉。运气好的如玛丽安小姐,也经历了说走就走的私奔,及时止损回到姑妈家,这趟冒险没交很高的学费,她以极小的代价教会女性观众,至少从她的案例中学到下面几点:

1.当对方让你跟娘家人切断关系时,这个男人绝对不能要!为什么?断掉你的后路的男人,就是要控制你后半生,你回头来不及,指望他一个人时,他想怎样对你都行。这样的男人,可以说居心很险恶。

2.没有经历过任何考验对方对待利益态度,金钱价值观的事情,不要信任他,在一片爱与和谐的社交场合,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只有共事相处过,知道对方对待金钱和对待人生前途的态度,是和自己一致的,才能考虑发展亲密关系。

3.律师先生其实不算是渣男,他对玛丽安小姐就是一种好奇心和占有欲,留一条后路给自己在纽约的打拼,他没想到玛丽安这么认真,原本只是选择的一个而已。男人的承诺,这种,在做决定时,女人不应该考虑,更多考虑自己和他在一起,自己能怎样增值?获得怎样的生活。玛丽安恰好没想好,她只是想逃离姑妈家而已,暂时的权宜之计,通过私奔解决暂时的困惑,并没有长远计划,也没有自己的事业规划。她刚刚开始的慈善事业,一旦离开了纽约富人圈,就再无可能开展,玛丽安小姐没有事业心,走马观花,到处玩玩儿,自己还没想好人生方向时,就不要考虑为了有事情做而走入婚姻,女生真的要明白这一点。

律师在私奔当天没有出现,就算是渣男业界良心,当然他也权衡了,一旦自己结婚了,身价也会掉下来,他并非为了玛丽安考虑,只考量自己的利害得失,男人在婚姻的事情上,非常理性,谈恋爱怎么都行,真的要结婚,男人考虑的要比女人长远很多,精打细算很多。

4.女生身边要有智慧的朋友,能在你头那发热的时候,帮你一把,不是那种嫉妒你生怕你过得好的损友,是真的朋友。玛丽安躲过这一劫,全靠她表姐拉了她一把,还有小姐妹佩吉陪伴她。失恋的时候,尤其需要女性朋友的陪伴。

这个戏的编剧应该开一个写作班,她是个会写戏的编剧,(是会写戏,不是会编故事)。

很多人会编故事,但是不会写戏,很多人相反,因为写戏和编故事是两个工种。

编剧是把已经成为故事的材料,组织成戏,写故事是编出情节、事件、人物,其实都有各自的工作难度,也需要不同的才华。

这个剧的编剧也是《唐顿庄园》的编剧,她很擅长把一个事件按照戏剧的方式一点点推进呈现,按照生活的节奏走,她很少一下字给出狗血离奇的事件,都是慢慢进展,从正常变成不正常,从普通变成狗血。比如故事主线之一,雄心勃勃的罗素夫人要打入纽约上流社会,从开始的巨大阻抗,不被接受,各种拒绝,看人脸色,到第六集里,接待纽约著名交际花老娘舅,这个过程是戏剧式缓缓推进,而不是用突然的大事件砸下来;编剧能把这个过程写得很有耐心。

《唐顿庄园》里面写大小姐接受未婚夫,写了好多集,多到观众有点儿不耐烦,可是越长就越期待结果,这是编剧,不是编故事,编故事急于要结果,编剧却要呈现发展过程。

是不是越磨叽就越有戏呢?磨叽的,注水的戏很多,比如一些注水国产剧里常见到没完没了的聊闲天儿,情侣俩不必要的撒糖,婆婆妈妈吵一会儿架,可是都算磨叽,但不等于有戏,这样的戏每部剧里,都有,但不能太多了,太多观众就散了。

有戏就是有戏,磨叽就是磨叽。什么是有戏?镀金时代里有很多范本,在故事情节推进中总是有着人物的心思,性格,欲望,事件情节在进展,但都是有人物的事件和情节。比如这场阿格妮斯姑妈怒闯罗素家午宴这场戏,按道理,这个大事件可以演得非常狗血,事件不是重点,姑妈的愤怒被罗素家的气场,整个的风向动摇,这也像是姑妈的一个转折点,她或许会更加顽固抵抗,成为罗素家的反对派,或许开始了解这位富人邻居到底怎么回事。这个事件里纽结着姑妈的人物心理微妙变化,这样的戏才是戏。

塑造人物形象都是在事件情节中,不会让事件和人物各自孤立,都是在一起的裹挟。第一集最典型的让事件带出人物,不是单独为人物性格呈现写戏。姑妈怎么看待投奔自己的侄女,两个姑妈一番对白,性格、前史都出来了;玛丽安小姐在火车站的事件,写了人物傻白甜的个性,佩吉的出场也是事件带出来,而且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连续,不是单独写的。只有一件事,玛丽安老爸去世,家里破产,不得不投奔姑妈,带出来四个重要女性角色出场,这个事件进程中,也呈现了各自的性格和人物关系。

通常也有编剧会单独为了人物出场写戏,但不能出场四个就写四场戏,彼此没关系,事件不连续时,观众就不会再看下去了。除非是那种平行多线的结构,像很多美剧的犯罪悬疑剧,线头很多,最后再收。不过中国观众会更喜欢单线索连续的故事。但很多编剧做不好一个事件纽结人物和人物关系,是因为太难设计这个连续事件了,也太难呈现人物关系了,需要生活经验,阅历,和对人性想象力。某种程度上,编剧的黄金期是35岁以上,年龄没有上限,越理解人性,生活经验越丰富越能写戏。嗯,是写戏,不是编故事!

《镀金时代》里的事件也有为了推进情节设计的戏,比如坏人,罗素家的女仆的戏,都是为了情节变化,真心不爱看;但她的很多写在主角身上的戏,充满了人物心理活动,人物之间的心理较量。一集有一、两场这样的戏,这一集就值得观众追下去了。一整季的剧集里,每一集保持几场戏剧张力拉满的戏,有人物心理的戏,就能进入我私人的优秀剧集行列。

 4 ) 美国孤女的镀金时代

美国孤女的镀金时代 孤女只身投奔亲戚,是英剧最重要的一个梗,无数的戏剧冲突就此展开,幸福的家庭有啥好说的啦?吃喝拉撒,无聊透顶,缺憾才能先博取观众的同情,然后有无限的可能性来填空。 这回唐顿庄园的团队打造了一个美国孤女玛丽安从宾州乡下来到纽约,那是一个new money崛起,在金融能源铁路等领域掘金的时代,而美国那些当年坐着五月花轮船漂洋过海而后富裕起来的第一代美漂,坚决阻击新贵,old money尚未破落,new people迫不及待的想占据社交圈说了算,结果导致了这个镀金时代产生的新贵们的女儿们带着百万美元的嫁妆又远渡重洋回欧洲大陆 ,去给破落贵族扶贫,修城堡,补交税款,这风水轮流转的,让人目瞪口呆,一个贵族头衔也太昂贵了吧?不仅将大把的美元回流欧洲创造基建GDP,更加葬送了这些年轻女孩们的青春和爱情,一代人的悲剧。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玛丽安却是个身无分文的亲戚,大小姑妈分别是傲骨之战的戴安娜以及欲望都市的米兰达的扮演者,大姑妈与律师戴安娜一样的强悍和人间清醒,让人都要串戏了 ,而玛丽安的扮演者是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小女儿路易莎,骨子里的倔强 ,跟梅姨年轻的时候有的一拼。 第一季尚未更新完,目测比唐顿庄园好看,没有假模假样,台词精辟的让人一时反应不过来,剧中人的脑回路突然变得悠长 ,智商在美洲大陆突然变得高了许多,不装X,果然有效率,整部剧的节奏也随之快了许多,老爷太太小姐少爷就是主子,从小门进出的就是丫鬟厨子,想装贵族,必须聘请隔壁管家来坐镇才不会贻笑大方。 当然无产者玛丽安除了任性,还有野心,在客居姑妈家的时期, 尽快搞定自己的未来才是头等大事,所以投机是必须的,这个小女孩从来就是不简单的内核,弹幕说,有第一炉香的即视感,但大姑妈硬核正派多了,有old money的底气,小姑娘也是理智多于感情,眼观六路,各路大神都敢结交,清醒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游刃有余着呢。 有点期待早点看到女主花落谁家,凤凰男宾州来的律师?或者富家子? 据说本剧准备拍三季,希望不要像唐顿庄园那样烂尾。

 5 ) 时代

最近发生太多事了,我觉得自己心里都是荒凉。

最近开两会,提案有允许单身30岁女性生一胎,有允许妻子查验丈夫财产情况的。

我心里好难过。这两条在我心里都是成立的,但是推进都好难。

就像这个剧里,那个黑色女孩想发表文章,报纸想影藏她的肤色。

一切都是观念,我们在任何时代都有需要奋斗努力的东西。

因为不被这些东西束缚住的人是不会懂被这些东西束缚住是有多么痛的。

幸好,痛的不止我一个。

要发声,要进步。

以后,当两个黑人在街上说话,再也不用给白人让路了。

 6 ) 人物印象

Marian

现在有点傻白甜,但女主优点很多。

1. 她很清醒。她告诉Tom如果她们结婚,这些纸醉灯迷都不会继续。女主始终知道自己的道路恐怕跟这些有财产的上流社会女士不一样。

2. 女主内在核心很强很稳。她可以第一次见面就对Agnes姨妈说不要在我面前这样说我爸。面对周围的富贵也没有迷失。她和这个圈子有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观,而且继续坚持这个价值观,虽然有点傻白和莽,但是也很宝贵。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身无分文来到纽约最上流的圈子,大有机会使尽手段觅得富贵。

3. 有点天真,但是一直在成长。主要体现在和Peggy的友谊上。第四集的莽撞恐怕是必要的。就像我们现在默认非洲人穷,中东国家都不安全一样,女主也有自己的"偏见"。但是她内在最本我的地方似乎没有那么多世俗规矩。听官方播客的时候,听到演员说,女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记得别人的好",无论是Tom律师还是Peggy在她危难的时候伸出的援手她都一直记得。

4. 未来:肯定是成长向的。

女主和Bertha的关系会如何发展我很好奇,她现在一直是圈内难得支持Bertha的人,所以她们关系很友好,编剧也在一点点加深George Russell对女主的好印象。但如果有一天两者利益不一致,不知如今结下的善缘会有多大作用。

我觉得挺有可能女主和Larry未来会有很多交集,她可能是Russell兄妹独立道路上的重要盟友,由此可能有需要"反抗"Russell夫妇的时候;另一种可能是女主逐渐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无论女主还是Larry,如果有一天遇见Russell在商业上手段冷酷的一面,会发生什么冲突,对人物性格如何塑立很期待。

女主可能谈不止一段恋爱,铁打的女主流水的男配。和Tom律师的恋情可能不会走到最后,两者的未来目前看来最取决于Tom,这段纽约的经历对他有什么影响,是向上攀爬,还是回归日常,还是另辟蹊径决定了和女主有没有未来。第一条路肯定会失去女主,后两条还有可能。这段恋爱女主谈得既冲动又清醒,既期待又忐忑,无论结果怎样,希望以后回首的时候不要说"我当年眼光好差"而是微微一笑"我不后悔"。

我喜欢女主,她的裙子太好看了。

Tom

Tom应该不是坏人,毕竟第一集里他对女主施以援手时没有确定的回报等着他。他只是有点......情不知所起?所以这份爱慕显得有点假?

听第六集播客里Tom的扮演者说,Tom是一个没有想得很长远的人,他想去纽约就去了,想向女主表达爱意就表达了,相对女主"目光短浅"。但是演员很狡猾地回避了剧透Tom的未来。我想Tom的未来,Tom本人此刻也是不知道的,他和我们一样随着剧中时间的推进不断走下去,面临新的机会时做出的选择决定未来的命运。

Bertha

不知在哪看到,Russell夫妇的原型参考了多对商业大亨,其中有一对似乎就是夫妻前期并肩作战,后期貌合神离分道扬镳。希望剧中的Russell夫妇不要真的如此。但他们俩尽管有很合的地方,也有冲突之处。比如Bertha经常忽略别人的情感,处理关系能控制就控制,多数时候只专注自己的目标达成,甚至会忽略丈夫公司的生死攸关。她和George如果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目标冲突不知道会用什么方式解决。


看完第七集后:

Bertha(续)

这个人物塑造地也蛮经典/简单的,典型的一体两面的人物。她的strong/坚定/坚韧/固执/掌控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就从夫妻关系讲,好处是她和George一样有面对困难开启战斗的本能,极为相信George的商业能力,想要什么就要得到,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George面临市议员的卖空时,Bertha那句让观众们很感叹的“你曾经赚过一次,你就可以再做到第二次。”其实……根本就不是共情和鼓励George吧,她就是在陈述她的世界里的a matter of fact而已,只不过这正好是George想要的。这回火车出轨事件,直到现在Bertha好像都没把它当回事,当她觉得这不是回事的时候她也不去站在George的位置给他需要的支持。所以Russell的婚姻之所以匹配可能更多来自于两个人性格本质上的一致,不需要刻意或者多做什么,对方的反应就和你需要的一致了。Bertha对George的信念符合George理想中的自己。当然了,当你想要对方多做的时候,对方也做不来。(摊手.jpg)当George真正感到脆弱,自己都觉得hold不住的时候,Bertha仅仅持有这种信念也没啥用。女仆被开除的当晚跑到男主人房里去挑拨离间,George在女仆离开后叹气多半是因为尽管他根本不喜欢女仆,但是她说的“Mrs. Russell能给你你想要的吗?”戳中他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Bertha未必真的没有感到火车出轨危机的严重性。她有可能潜意识里感觉到了,但是一直通过把它压抑下去来防御。她看似忙忙碌碌、心无旁骛地实践社交大计也许都只是不想切换到自己脆弱的一面。第六集里她和George一番争吵后说“Don't be soft.”,再加上之前抱怨自己妈妈活着的时候啥也没有,死了也啥都没有。也许对Bertha来说,变得柔软是她非常非常厌恶的,她对柔软的定义尚不清楚,但是示弱、表露脆弱、需求呵护、无用等等也许都是她所非常不能接受,非常反感,绝不想在自己心中体会的东西。那种控制和自我中心,追求繁华的表象,也许都在防御这个部分吧。

这个剧里真的是,大部分人都“口是心非”地太明显了吧。第七集里Tom也是的,越催Marian结婚越显露出他的动摇,他快坚持不住,就差一步就要被纽约的花花世界拖过去了。娶个富家女多轻松呀。幸好Marian还是清醒的,她感觉到了。一定程度上,这部剧里的人物实在有点鲜明地太没劲了,她们的双面性都明晃晃地告诉你,上一个镜头里还有个微妙的眼神,下一个镜头几乎就把ta背后在谋划什么都交待了,也不留点暧昧的空间给观众推测一下。一股速食味儿渐渐飘出来。当然,就算速食这也是一部速食地非常工整、美观的剧,追着没问题。


第八集

哈哈哈哈哈哈哈,最后一幕太好笑了,Bertha一定气死了。期待她的报复。

秘书之前一点铺垫都没有,仿佛这一集里被甩出去的炮灰。一个大寡头的法律案件居然是这么解决的,之前都只能无能狂怒,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Tom律师应该快下线了吧。


第九集

绝了!咔咔嚓嚓几下,所有人物线都交代清楚。各就各位,回到起点。

Oscar这集印象最深刻,他看Gladys的眼神甚至有骄傲。仿佛在说"这就是我喜欢的姑娘啊。"他完蛋了,他要翻车了。

律师Tom在办公室那一幕,是我的错觉吗?西装的质感好像都提升了一个台阶?他出场地真是干净利索呀。婚都没结,不过这样也好,Marian可以有新的开始。

Aurora这两集都作为Marian的好友各种帮忙通风报信。但是两次她发现Tom和别的小姐厮混的时候的表情都不太对。那个表情仿佛她曾经遇到过类似Marian如今处境的事情似的。

海报干脆不要放姑妈,变成Mrs. Astor算了,反正姑妈也没怎么出场。

Larry和Marian党要开心了,起码从Larry的角度看开始有意思了。最后一段舞他们旋转地好快啊,简直怕撞到。另,Larry小可爱跳舞有点akward的样子。哈哈哈哈,他们比别人慢一点点,确实打到Gladys和表哥那组了。

最后Adams的笑容说明事情没完,表哥下季要倒霉了,耶。

这一集实在速度太快,来了个全线大收尾,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所有人听到大厨的美国口音表情都太一言难尽,哈哈哈,尤以Mrs. Russell的最好笑。

 短评

女主一副除了自家亲戚谁都是好人的状态

5分钟前
  • biubiubiu
  • 推荐

四星观望。服道化精致,old money和new money之争,题材虽然不新鲜了,但剧情节奏还挺快,人物塑造第一集已经立起来了,期待女主后面的表现。

7分钟前
  • 秀了个咻
  • 推荐

罗素夫人好美!罗素先生好棒!简直是一对璧人,你们还征服啥,世界都是你们的。

12分钟前
  • 爱尔兰的布莱克
  • 推荐

别来感情戏,真的,千万别最后让女主仗着新贵公子喜爱去挑战双边势力。那可太俗太没劲了。果然!一集过去一半!又开始了。

13分钟前
  • 早啊
  • 较差

深度上还是差点意思,但很喜欢最后一集的一句台词“毕竟这里是美国”

17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这部作品有意思的地方是明明是玛丽安为女主,偏偏人设让人越来越讨厌,相反旧贵族的代表人物两位姑妈以及罗素先生充满了魅力。全当看戏的时候,此剧告诉我,“有钱才能说话”的本质,以及我甚至邪恶的希望玛丽被律师骗婚的惨痛经历,让她不要吃住姑妈,拿这种底气来赢得所谓的“自我”!

21分钟前
  • 白云在青天
  • 推荐

暴发户夫妇有看头

2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镀金时代,既是美国内战后大基建,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贫富加剧,腐败横行的时代。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本剧或许挺有现实意义。

30分钟前
  • 环山村人
  • 力荐

哇哦真的不错,George Russel真的也太迷人了!!!

35分钟前
  • debut0901
  • 力荐

第一集和看了电影似的

39分钟前
  • 泾川鲤鱼
  • 推荐

Leftovers后冲Carrie Coon看的。首集马拉松80分钟有点累,他们说话不用思考时间的吗,一直无脑飙台词。政治隐喻也是有的。老公帅点就好了。有基情。配乐非常傻白甜。

40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还行

你们不觉得女主长得特别像饥饿游戏里面的皮塔吗。。。我无法释怀!

41分钟前
  • ☀edison™
  • 推荐

也太太太太好看了吧!!啊啊啊啊尖叫!!!刚刚看完第三集,这个走向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越来越好看了!台词真的太赞了吧

46分钟前
  • 油焖茄子
  • 力荐

终于开播,期待卡司很久了,傲骨之战+欲望都市,还有梅姨最小的女儿。//节奏好快,我喜欢。

48分钟前
  • 许泽Sylvia
  • 力荐

暴发户宠妻狂魔同事业型爱妻,携一双金童玉女儿女闯荡贵族圈

50分钟前
  • moon
  • 力荐

唐顿庄园制作班底新作讲述1880年代纽约,美国新富VS老钱之争,第一集主要铺陈背景介绍人物(实在太多了)还没怎么来得及展开海报上双女主的对决,安排了黑人和基线符合多样化要求,CB和CN分别扮演毒舌阿姐和老处女妹妹,期待这两位更多戏份及金句啊~

52分钟前
  • alty
  • 力荐

唐顿庄园的班底怎么会不好看了!

56分钟前
  • 琏二
  • 推荐

比披着贵族外衣搞小妞题材的唐家屯大气。

60分钟前
  • 🍉
  • 力荐

这不比无趣的宫斗好看?暴发户男也太难找了吧。面对半夜爬床的女人都能说不。天天想的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钱让自己老婆开心,不让我老婆参加慈善?我出钱包了。想向我借钱?那你得赏脸参加我老婆办的舞会。——这什么绝世好男人啊。另外女主没私奔成太好了。看的想冲进去让她清醒清醒,

1小时前
  • 素衣染天香
  • 推荐

开头就是熟悉的唐家屯一镜到底,气度不凡!目前看来各个角色也都很讨喜,可惜不是我喜欢的题材了。

1小时前
  • freelor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