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好逑

恐怖片中国香港1984

主演:陆剑明,谭咏麟,林青霞,王家卫,张国柱

导演:林岭东

播放地址

 剧照

君子好逑 剧照 NO.1君子好逑 剧照 NO.2君子好逑 剧照 NO.3君子好逑 剧照 NO.4君子好逑 剧照 NO.5君子好逑 剧照 NO.6君子好逑 剧照 NO.13君子好逑 剧照 NO.14君子好逑 剧照 NO.15君子好逑 剧照 NO.16君子好逑 剧照 NO.17君子好逑 剧照 NO.18君子好逑 剧照 NO.19君子好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3 20:40

详细剧情

有感于眼下一代年轻人不求上进、没有责任感,有资本家与数位专家决定展开一个实验,看能否用爱情激发年青人的进取之心。牛仔裤店员吴晓辉(谭咏麟 饰)堪称是无追求青年的代表,他整日和一班朋友勾女,毫无上进心,于是成为了实验对象,而担任“爱情机器”给予吴晓辉爱情体验的则是大学助教JoJo(林青霞 饰)。经由一次状况百出、经过安排的“英雄救美”事件,吴晓辉进入了JoJo的爱情剧本,而后者身处大学的职业亦激发了吴晓辉的自卑感,从而埋头苦修日语,期盼能够与JoJo般配。入戏太深的吴晓辉在爱情中无法自拔,当他知晓事情真相后决定义无返顾的追求爱情……

 长篇影评

 1 ) 《君子好逑》美国大龄男女的婚恋观

观影之前,网上找了相关的资料。感觉非常的奇怪,为何这么一部平凡的爱情片,会一连斩获第28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角、最佳剧本这几个最具分量的奖项。在看完电影后,确实感觉到导演德尔伯特•曼那平实而不乏幽默的叙事风格,以及对于美国平民生活的详尽描写,有其独到之处。 老宅男马蒂,是个34岁的大龄单身青年。他在肉店工作,稳重踏实,平易近人。但在50年代的美帝,大龄未婚青年,也是不受欢迎的对象。周围的人,总是会质疑他为何还没结婚,这让他倍感压力。喜欢打保龄球的老宅男阿吉,是马蒂的死党。两人商量着,如何过一个不那么乏味的周末,阿吉告诉马蒂,他有个仰慕者,这让马蒂很诧异,因为他觉得自己又胖又丑,也不够体面。早已习惯了没有女人缘的生活。可是他的内心也渴望着爱情,对于一直没有到来的爱情,常常会感到焦急以及苦恼。这一点上阿吉与他同病相怜,这对老宅男组合,显然就要被家里的老母亲逼疯了。 表弟汤姆不请自来,还带着他那强势的老婆维吉尼亚,找到马蒂的母亲,诉说着老夫人姐姐是多么的不通事理。无论是在任何时代,婆媳关系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突然发现,原来50年代的美帝,也经历过妈宝横行,婆媳间的种种摩擦。表弟汤姆夫妇为了能够与父母分开居住,煞费苦心。马蒂的母亲答应汤姆,去劝劝她的老姐姐,还不忘问问亲戚里混的不错的汤姆,有没有什么合适的姑娘。汤姆建议马蒂去星尘酒吧,碰碰运气。与此同时,马蒂在听了阿吉的建议后,主动联络了所谓的仰慕者玛丽芬妮,他给姑娘打了电话,不过显得过分腼腆和紧张。他想要约姑娘去看电影,但最后结果显然遭到了拒绝。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影片这一段,演员表现相当传神,将那种老宅男在感情上遭遇波折后的变化,尽显无余。晚饭上,母亲对宅男马蒂的状态,非常的不满,催促着他尽快解决单身问题,还建议他晚上去星尘酒吧碰碰运气。马蒂由于刚遭受了挫折,想要一个人静静,就这样矛盾爆发。不过马蒂依旧是个孝顺的儿子,他听从了母亲的建议,带着好兄弟阿吉一起去碰碰运气。 在星尘酒吧,老宅男组合马蒂和阿吉,穿着西装,打扮的人模狗样,准备着可能到来的艳遇,他们都渴望在今晚发生些什么,阿吉很快就成功了,我们可怜的马蒂依旧只能做个旁观者。就在这时,大龄女青年克利尔,和她花花公子式的相亲对象,也来到了星尘酒吧。克利尔长相平平,也缺乏撩汉的技巧,她是一个高中化学老师,拥有高中女老师,拥有的一切气质。花花公子对之并不满意,想要设法脱身,并正巧找到了马蒂帮忙,在遭到马蒂义正言辞的拒绝后,渣男找了第二个替身。克利尔对此有些惊慌失措,一个善良女孩,难道总要被命运这么折磨么?早已在一旁暗中观察的马蒂,意识到机会来了。就这样,两颗破碎的心,紧密而充满戏剧化的结合在了一起。 马蒂与克利尔乍一见面,就打的火热,互相诉说着各自的烦恼。就好像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一个有着平凡外表的人,或许有着一颗并不平凡的心。不过两个相爱的人,依旧需要经历许多的波折和诱惑。甚至于家庭的反对,特别是准婆婆的反对,马蒂为此很烦恼,因为他觉得找到了真爱。马蒂的母亲,是个传统的女性,一辈子相夫教子,保守而固执。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且相貌平平的克利尔,充满着偏见和不解。再加上她老姐姐的经历,让老夫人更加的恐惧,恐惧儿子的离开。但其实这种离开,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苦苦纠结,不如尽早放手。影片在这里的设定,导演还是非常的别有用心的。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马蒂是位意大利移民的后代,他的老母亲抄着浓厚的意大利口音的英语。因为战乱和贫穷,在20世纪初期,大量的意大利人开始不断的涌入美国。在这里他们不会英语,信奉天主教,缺乏良好的教育,只能从事些体力活,所以难以融入美国当时的主流社会。这也逐步导致了他们自成一体,变得更加的保守和封建,影片中马蒂母亲对于克利尔的嫌弃,马蒂从事的工作,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而美国主流的信仰为清教,是英国新教的一个激进分支。在与欧洲教派的斗争无望后,选择来到了美国。清教思想,更加强调平等、自由、节欲、民主(这些教派的区别,在中国都被统称为了基督教)。而反观天主教,向来是被清教徒们,认为是专制、愚昧和落后的。影片中的老宅男马蒂,他生活方式和理念,正在变的越来越清教化,也就是越来越美国化。他们正在脱离了第一代意大利传统移民的枷锁,开始逐步向真正美国人的身份靠近。这也是他为什么导演希望他去找一个,显然是清教徒的女人做妻子,并不惜违背自己母亲的意志。导演可能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来让更多的意大利移民,接受美国文化,变的更加勤劳、努力、诚实守信、珍视信誉、为国家担负起更多的公共责任。而不是靠着相貌和暴力,去玷污清教徒的纯洁少女。 最后结尾的虽然略显匆忙,不过好在有情人终究是走到了一起。大龄男女青年的问题,在世界各地,都会引起一定的共鸣,特别是现在这样一个容易迷失自我的时代。每个人对于某些选择,变得越来越慎重了。庆幸的是影片的主人公,找到了渴求的真爱。可惜更多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与真爱擦肩而过的。有人说这是部平易近人的好电影,描述的就好像我们身边的事情一样。导演确实是这么一个目的,用这种手法,在广大美国人民心中淡化,40-50年代横行全美的意大利黑手党形象。这也是为什么男主角被设定为意大利裔的主要原因,或许这也能被理解为,是意大利黑手党势力开始逐步渗透到好莱坞电影圈后,一次对于自身形象洗白以及家族生意合法化尝试。不难看出美国当局,对这部电影传达出的和解信号,以及对于外国裔的正面形象的描写也乐得接受。毕竟当时层出不穷的外国裔暴力事件,让美国政府感非常头疼以及力不从心。《君子好逑》这部电影,合理运用平实的手法,恰如其分的打消了美国普通民众心中,早已被妖魔化了的意大利裔美国人的形象,从而得到了奥斯卡评委们的肯定。在这种宣传上,我朝政府是不是能够借鉴一下这种模式,缓和下汉族对国内某些少数名族形象的妖魔化。

 2 ) 跟一群单身汉混,很难找到女朋友。

被逼婚的大龄男青年。
因为胖,不是很帅,追很多女人,未果。
“其实我们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平凡”
“一个房间里有两个女人就会吵架”,所以婆媳不宜同房同屋。
“你是个好肉贩”
取得对方好感的办法是多赞美。
老妈见到儿子的女友,说“冰箱里有鸡块,要吃吗?”
晚上一点的公交车。
约到女人,兴奋地敲打了一下公交站牌。
他常年来找不到女友,其实有老妈、朋友的阻止。
跟一群单身汉混,很难找到女朋友。

 3 ) 每一个人都一样

马蒂不同于以往电影中闪闪发光的男女主角,他是最普通的普通人,他有一份不那么好的工作,在肉店卖肉,可是他觉得这个工作很好,他没有女朋友,身边的每个人,妈妈、朋友甚至是顾客都在用这件事教训他,可是他觉得他能忍受。找个女朋友是如此的难,和女生搭讪真的太难了,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他还是觉得自己会去试。

平心而论,马蒂确实很普通,可是他也有自己的闪光点,他忠厚善良,不愿意为了点钱去欺骗别人,他赤诚,不会去嫉妒朋友,他有点乐观,不然不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规划自己的未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在酒吧遇到了克拉拉,克拉拉同样是位其貌不扬的人,她也是又一次在相亲中被冷落。在一个意外情况下,两个人相遇了,他们很相像,都很善良,乐意听彼此倾诉,觉得说不出的投缘。两个人约定第二天通电话,可是马蒂身边所有的人都在阻挠他去打电话。于是苦恼的马蒂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看电影的过程中是有点窒息的,因为马蒂的生活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像了。我们明知道困难是什么,可是就是找不到逾越它的办法,因为一切看起来都毫无办法。

片尾的时候,马蒂醒悟了,他冲破了困境给克拉拉打了电话,终于有了一点美好生活的希望,可是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太多了,他的生活仿佛是一眼望得到头的。

片中为我们展现了三个样本——青年未婚、中年已婚与老年。与马蒂的未婚生活相对应的是,已婚的、生活已经陷入混乱的表哥,和老年孤单如溺水之人一般抓住身边一切的妈妈以及阿姨。

表哥未婚遇到心爱女子之时未尝不是幸福与快乐的,所以两个人才有勇气携手走进婚姻,可是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是可以吞没一切深情的,在孀居的母亲与忙碌的妻子之间斡旋,还要面对新生命到来的混乱,谁也难免失了方寸。

片子最精妙之处是将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天平展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因为一点点风吹草动,轻易就翻雨覆云。婆媳关系中肯定是妈妈不对,为了自己的生活,表哥要和妻子一起解决母亲的问题,可一旦要把母亲赶到阿姨家里,表哥马上又开始责备妻子了。因为他又觉得受了妻子的连累,以至于对不起孀居辛苦把自己拉扯大的母亲了。

马蒂的朋友,也是如此。在与马蒂一起共度周末只能一起喝啤酒时,他热心鼓励马蒂一起去认识女孩子,可是一旦马蒂真的遇到情投意合的对象时,他想尽办法,甚至不惜发脾气,只为了把马蒂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当大家一起下坠的时候,有个同伴总是好的,如果同伴一旦得救,自己还陷落着,那么当务之急是要把一起拉下来。

同样的还有马蒂妈妈态度的急剧转变,由于儿子娶不到媳妇,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她想尽办法想让儿子能找到女朋友,可是一旦儿子带回一位女士,她的态度马上转变了,由于所处的地位与情境不同,她理所应当开始担心起了自己今后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否以后也会像姐姐一样被隔离于小家庭之外呢?

看完这部电影,仿佛觉得这个世界上,就只有一条路。

可能马蒂也看清了这一条路,可是他还是想试试。

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是独特的,是不一样的。可是不然。人生早已经有了现成的剧本。

可是,即使没有办法,也总归要试试,毕竟,对于马蒂来说,这不是电影,而是人生。

哪怕最后,我们都一样。

如果你想不一样,那么身边的演员会务必保证让你看上去一样。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4 ) 黄金年代的经典作品

熟悉好莱坞的人知道,50年代是旧好莱坞最辉煌的黄金年代,整个50年代诞生了无数经典作品:《日落大道》、《雨中曲》、《正午》、《罗马假日》、《原野奇侠》、《七年之痒》、《12怒汉》、《搜索者》。

《马蒂》这部作品是50年代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之一,与同一年的作品《小逃亡者》(都是1953年)一样,都是用极其简单质朴的剧情来完成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巧合的是,这两部影片也先后获得了外国的赞赏:《马蒂》获得嘎纳电影节金棕榈,而《小逃亡者》获得了威尼斯银狮奖。

《马蒂》的故事非常简单:马蒂是一个卖肉的大龄男青年,他的弟妹们都已成家,唯独他至今单身,每一个长辈都在他耳边唠叨说:马蒂,你怎么还没成家?周末是他最难熬的日子,没有工作也没有女友,他只能和他的另一帮单身朋友们无所事事。直到他偶然认识了一个单身女教师,两人一见如故,聊得非常投机。可是马蒂的母亲却并不喜欢这个女孩,因为担心她会独霸自己的儿子,而马蒂的朋友们也不喜欢她,因为马蒂为了她不跟朋友们出去玩了。郁闷的马蒂不知如何是好,最终再次陷入百无聊赖,他突然醒悟过来,觉得这样的生活是不对的,于是他不顾朋友的阻挠再次给那个女孩打了个电话,影片到此结束。

就是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却在导演的讲述下充满了扣人心弦的力量,观众深深被马蒂的命运所揪住,也被这个善良、朴实、其貌不扬(甚至有点丑)的男生给迷住了。事实上正如后来说《小逃亡者》启发了法国新浪潮和特吕弗的《四百下》一样,《马蒂》也无疑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气息的作品。影片主要由长镜头组成(比如马蒂打电话一节,和马蒂与母亲在饭桌上争吵一段),整个故事贴近平民的生活,如同一个邻家大龄青年的故事一般。最重要的是,这种现实主义的气质丝毫没有影响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整个故事的节奏让人看得非常舒服。

最后想尤其特别指出的是,这部影片与《小逃亡者》一样,都是将背景放在一个只有母亲、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中。我曾专门分析过《小逃亡者》中的“寻父主题”,然而用这个概念来分析《马蒂》显然不太合适。马蒂的单亲家庭并没有特别影响到马蒂的性格,事实上他的母亲也还算比较宽容和开明,但单亲家庭的阴影依然影响到马蒂的爱情。

作为马蒂的一个镜像,马蒂的表哥其实是另一个婚后的“马蒂”。他拼命告诫马蒂不要结婚,因为他的妻子与他的单身母亲的争吵让他心烦意乱。而单身母亲因为已经失去了丈夫,所以她只能与儿子(和媳妇)一起生活,而这的确严重影响了夫妻之间的正常生活。马蒂的表哥不得已将自己的母亲送到了马蒂家,而这位老太太则疯狂地向马蒂母亲抱怨“儿子有了媳妇不要娘”,最终改变了马蒂母亲的观念,让她对马蒂的女友心怀偏见。

总之,这部影片虽然整体格调是一部轻松的喜剧,最后的故事也在马蒂向自己未来的女友(甚至是妻子)打电话而戛然而止。但马蒂表哥的亲身经历作为一重阴影已经深深投射到影片之中,让人为马蒂将来婚后的生活而担心,他最终能获得幸福吗?故事因此也产生了一种悲伤的调子。

这种悲伤的调子似乎在整个50年代的好莱坞影片中都隐隐有所体现,就不说反西部类型的西部片《正午》、《原野奇侠》和《搜索者》,便是喜剧片,《罗马假日》和《七年之痒》也并非那么幸福美满,而是对爱情以及家庭责任都充满了一种忧虑感在其中。也许更能有所表现的是1955年两部引起轰动的家庭情节剧《无因的反叛》和《伊甸园之东》,这两部影片都是一个懦弱的、不值得信任的父亲所导致的家庭悲剧。

50年代还远远没有产生60年代和70年代那种轰轰烈烈的反文化运动,但这种对父辈的缺席、或者父辈不称职导致的家庭破裂、或者传统价值的缺失,已经在多部好莱坞的影片中表现了出来。虽然这种表现还非常的委婉和暧昧,虽然整体的格调依然是积极向上的喜剧故事,但那重阴影,就如同影片《马蒂》所表现的那样,已经深深刻在了电影的骨头里,让人挥之不去。

 5 ) 君子好逑

故事发生在繁华的大都市纽约,马蒂(欧内斯特·博格宁 Ernest Borgnine 饰)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名肉店工人,他没有英俊的外貌,没有富裕的身家,唯一有的,是一颗如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善良的内心。在生活中,居住在中下层贫民聚居的街区的马蒂经常受到他人的白眼和歧视,对于这一切,马蒂只能默默忍受。
一次偶然中,马蒂遇见了名为克拉拉(贝琪·布莱尔 Betsy Blair 饰)的女教师,和马蒂一样,克拉拉因为曾经的一段失败的感情而变得自卑又内向,这样的两个人因为相似的境遇而走到了一起。然而,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巨大的,两人的真爱能否最终跨越这鸿沟,修成正果呢?

 6 ) 人生苦短

偶然看了Marty这部电影。和很多豆瓣观众一样,好奇为什么这一部在当下看来稍显平凡的电影,能够横扫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编剧,戛纳金棕榈等等奖项。

技术层面上,这部电影的确有很多亮点。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导演描绘了五十年代纽约意大利裔社区的众生相。他又在纽约实地取景,留下了纽约Bronx社区活生生的记录。主演Marty的Borgnine非常有张力,既能演一个受气沉默的老好人,也能在遇到灵魂伴侣之后,变得激情澎湃,滔滔不绝。而贯穿这一切的,是编剧Chayefsky写的故事,丰富不杂乱,在小人物的世界里也能跌宕起伏。Chayefsky以此剧为起点,之后又拿过奥斯卡最佳编剧两次。

但单凭技术高应该打动不了挑剔的评委。得奖的电影要创新。创新可以是表达手法上,也可以是表达内容上。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属于后者,因为其能够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去讨论一个深刻的人生命题。也许这类命题最适合中长篇的文学来探讨。可Marty的编剧和导演通过电影艺术也同样做到。

Marty所探讨的命题,就是人生中如何去平衡自己的需求和社会关系的要求。在电影表面人物情节之下,是两种需求在主人公Marty心中的激烈的冲突。Marty的自我需求一开始完全被社会关系所压制。压力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命运的不公平让Marty相貌丑陋,职位“低下”。所以别人对他素来轻视。酒吧的酒保怠慢他,舞会上的女孩拒绝他。这让他受伤,进而自卑,封闭,沉默。他接受了别人对他的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趣,没有魅力的人。他只能去依托母亲和朋友Angie等低风险的社会关系来生存,而完全放弃了对婚姻的追求。第二,他本性善良,但也因此更容易被他人的需求所左右。比如,从顾客到母亲都让他尽快结婚,却完全不在乎他真正的困难是什么。等到他勇敢的与Clara迈出了第一步,母亲却又因为自己的老年危机,而告诉Marty自己不喜欢Clara。而朋友Angie在能把到妹时完全忘记了Marty。一旦Marty与Clara交谈过久,他又埋怨Marty冷落了自己,甚至和Marty的其他朋友一起说Clara不够漂亮。还有Ralph,引诱Marty去放弃这个“老处女”,和他们一起去跟风流的护士共度春宵。然后是Marty的表哥,拜托Marty收留自己的母亲,以化解婆媳矛盾。但当Marty好心询问是否要买下肉铺这个Marty事业中最大的决定时,表哥却完全没能倾听,甚至还把自己家庭生活的不愉快迁怒到Marty身上。Marty周围的这些人,本性也许并不坏,但都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老好人Marty身上。他们忘了,Marty也有自己对于爱情,对于事业的追求!他诚实,善良,能干。但有这么多无形的社会关系锁链,又怎么能够向前?

但好在因为他的诚实善良,老天还是让Marty遇到同样善良又害羞的Clara。Clara跟所有人都不一样,她愿意听Marty讲话。让平日沉默的Marty,竟然变得滔滔不绝,把压抑了十几年的话都吐露出来。哪怕有些琐碎,哪怕已经夜深,Clara已然报以微笑。更重要的是, Clara告诉Marty,你虽然是一介屠夫,但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屠夫,你应该去买下那个店铺,去做的更好。你还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魅力的人,一个我愿意再次见面的人。与Clara的相遇,让Marty的自信开始战胜自卑,内心中的自我需求开始觉醒,成长,并反攻社会关系强加给他的要求。当然,面对母亲和朋友的压力,Marty也一度退缩,但体会过真爱的他,终究还是看清他所依赖的低风险社会关系并非他真心所向,从而彻底打破了无形的锁链,去与Clara一起追求幸福。

不光是Marty,电影中许多人物也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社会关系上。比如Marty的姨和母亲都不愿意放弃相夫教子的需求,即使两个人的丈夫都已经去世,儿女也都成家(除了可怜的Marty)。把幸福建立在过时的社会关系上,会与关系的另一方冲突。比如Marty姨就很难与儿媳妇共处一屋,因为儿媳妇也想成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所以Clara建议Marty的姨应该放手,寻找自己的爱好来获得幸福。但有趣的是,人往往能够看清别人的问题,却走不出自己的困境。Clara自己还依赖着父母,而不愿意独立。依赖着过时社会关系,而看不清自己真正需求的,还有Marty的朋友Angie。所以电影的最后,Marty对他说:“你老大不小了,也该去结婚了!”。这正是电影开头别人对Marty所说。编剧也借此给了故事一个轮回的结构,好像一代代芸芸众生所经历。

那时候的美国电影,能够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去讨论普适又深刻的问题。比如《生活多美好》是关于一个平凡的人生究竟有没有价值。《桃色公寓》是讨论人是否应该为了事业而牺牲原则。这些电影能够成为经典,不光是因为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精湛的演技。更重要的是,它们通过电影,去和屏幕另一边无数沉默的观众进行深度交流,去抚慰他们内心中的缺失。这部电影翻译成《君子好逑》是很有趣的。因为Marty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去勇敢的追求爱情和事业。这正是君子应当做的。但如果让我翻译,我会选《人生苦短》。因为苦短,所以不要依赖于过时的关系,不要为他人而活着,去勇敢的追求自己真心所好,去把这短暂的人生活得精彩!

 7 ) 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

http://jingjing.li/466

这部电影之所以在美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以往好莱坞电影俊男美女的套路,以一对外貌平凡甚至丑陋的男女主角吃力的谈情说爱的故事,宣扬了新教徒崇尚的美国精神——独立的个人必须斩断父母以及象征着过去的羁绊展开自己的生活。

说它是一部既美国又不美国的电影,就在于故事的主人公不是美国主流文化中勇敢表达自我的漂亮男女,而是很有点犹太人感伤的关注弱者的味道。两个内向平凡的人,借着彼此的鼓励与爱情依然可以找到幸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追求爱情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成熟的标准,西方文化正是所谓的性的文化。同样也是强者的、唯物主义的文化。西方文化的两个组成部分——希腊与罗马文化,他们的科学技术、哲学艺术、政治制度与法律,都是建立在现实强者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而基督教文化是西方人从东方的犹太人那里拿来的,作为了其道德伦理基础,而基督教伦理正如尼采所说,是奴隶的道德起义,关注下层与弱者,显然作为对于强者的一种孤独文化的补充在西方人的心理上具有不朽的价值。美国文化确实继承了西方文化中赞美强者崇尚成功甚至暴力的一面,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基督教中关怀弱者宣扬爱的观点。本片就是这样一部歌颂弱者和普通人甚至失败者的电影。

故事浓缩在两天的十几个小时之内,讲述的是通常的大龄青年的恋爱过程。平行叙述的还有男主角马蒂的母亲将老姐姐接来同住的线索,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一方面是渴望摆脱父母的青壮年,一方面是想要继续依赖儿女的老人,使主角面临心理上的压力与考验。影片在情结设置上显然就是提出一种人生怎样抗拒旧有和荒唐的诱惑,最终下定决心独立的问题,其中的男主角总是处于一种不自信的犹疑的矛盾状态,例如朋友的反对、母亲的挑剔、亲戚的干扰,都让男主角发疯。最终他还是摆脱了过去,勇敢的给女友打了电话,完成了自己的独立。

实际上,这是一部悲剧,而非很多人认为的喜剧,我感觉不到喜剧,因为认为是喜剧的人,一定和影片中的邻居、母亲、亲戚朋友一样把善良丑陋的马蒂当做一个找不到老婆的废物,勃朗宁夫人说过,不带同情的观察就是一种折磨。而我看到的是一个善良有点弱弱的男人的痛苦和悲伤。

除了故事本身,影片的摄影与表演也极为出色。

黑白片突出了写实的风格,营造了一种内心压抑的气氛,似乎也和影片所要表达的老人那种保守心态很相配。

男主角是位非常出色的演员,一副意大利人浓眉大眼,表演自如,尤其是在肉店切肉,那可是与专业的卖肉师傅不相上下,看得出演员下的功夫绝非一日。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压着演,巨大的身形和生动的相貌被压抑着,具有一种特别的风格。而在三个爆发场景中,他是放开了表演,正因为大部分时间是压着演,所以一旦放开了演就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的震撼力,一种解放的畅快感。

我最为欣赏影片的最后一幕,不会结尾的导演一定不是好导演。

马蒂在母亲和朋友的奚落下又丧失了自信,没有去给女友打电话,和那几个厮混的朋友站在街头。旁边的人又在重复那套你今晚干什么的废话,镜头逐渐的向马蒂推进。他穿着深色西装站在那里,一只手抓着头顶上的把手,闭着眼,脸上是一副厌倦和痛苦的表情。这时候,摄影机变得很温柔而不是大部分时间的把他拍得很难看,忽然,镜头里出现了一个罗马式的侧影,弓形的浓眉,线条清晰的嘴唇,长而黑的睫毛,马蒂并不丑。

他大喊着冲进酒吧,钻进电话间给女友打电话,把象征着过去的朋友关在了门外。

强者最美。

转载自ANALI博客
http://jingjing.li/466

http://www.douban.com/group/340369/


 短评

就像mary & max海报上那句best friendships are unexpected..虽然这不是friendship但..也差不多这意思吧~ 推荐给恨嫁恨娶的 哈哈

6分钟前
  • démodé
  • 还行

"culturally, historically, or aesthetically significant" 编剧一流,台词很棒,明明很感人,full of touch of emotion

8分钟前
  • 伯克希尔
  • 力荐

能得金棕榈和奥斯卡凭的是良心呀。开场就是各种街道长舌妇在说“你为什么还不结婚,你应该感到羞耻”(这种社会舆论才是可耻至极),又有把人生意义完全寄托在给儿女做饭上的母亲和整天胡混的狐朋狗友,Marty的境遇是如此的悲伤无奈如此真切现实,虽以好看的喜剧的调调讲出,在今天看却十分犀利深刻。

13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窈窕剩女,屠夫好逑。

1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这是影史上第一部改编自电视剧的电影,而且也应征了那句歌词: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简而概之,这部电影就像一杯水,看过之后没有任何味道,故事就是那样的普通,而角色也是一样的平庸,但是却非常真实。这部电影真的很适合一个人卷缩在沙发上,在安静的夜晚静静的看。另外男主角的演技很赞

20分钟前
  • SHAOXIAYU
  • 推荐

美国55年版《真实故事》小格局好演技 2天之内的大龄青年心路变化 戛纳好这口不奇怪 BP给这样的电影就有点太冷啦

21分钟前
  • 周鱼
  • 还行

讨论的问题跟当下天朝状况太贴近了,家庭与个人价值的冲突、代际的冲突、文化融合的冲突…我喜欢的是上世纪美国都会里那种市井的活泼风气、市民社交生活的鲜活面貌。对话戏写得真实、自然、有生气,滤掉了刻意编造的戏剧性,又因为对日常原貌的再现而恰恰充满了戏剧性,很有趣。

23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一非常意大利式的家庭,可以深深感觉到中国家庭与之相类似。人物不多,但是每个出场的角色都是特色鲜明。剧情简单,编剧手法宛转多变。

26分钟前
  • 软蛋黄
  • 还行

#9000. 1955戛纳大奖+1956奥斯卡8提4中。因为写论文要谈到这个片子找来看了看,即便今天看来还真挺不错,逼婚和代际矛盾问题大概是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或者意大利式家庭与我国的共性)。两天一夜,人物关系写得细致准确(朋友们“不愿改变现状”的把他往下拉的这个劲儿特别棒),男主写得也很符合阶级身份(为啥没多拎点二战退伍兵的线?)。剧作上,巧合用得简直绝妙(次日一早俩老太太+马蒂那一场戏),结尾实在收得太漂亮了。

2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剩男剩女,巧合邂逅,相谈如故,相见恨晚;2.家庭婆媳问题,朋友醋意愤懑;3.人们总是恐惧未知的生活,缺少一份走出第一步的勇气,于是整日蜗居在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日子里,等到有一天才发现,过去很长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自己竟是如此碌碌无为、庸庸愚蠢,而知己是打开这个封闭空间的一把钥匙。

3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⒈没想到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中还有这么一部大龄催婚故事片,颇有些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感觉,作为好莱坞第一部根据电视剧改编的影片,还拿到了戛纳金棕榈奖,真是各种意想不到;⒉电影中撞车场面看过了,以至于马蒂、阿吉横穿马路的时候都担心他俩会出事故,囧;⒊阿吉埋怨马蒂有了女友忘了好友、马蒂送克拉拉回家后在路上欢呼雀跃等段落真是笑到了;⒋本来被街坊邻里、母亲各种嫌弃三十四岁还不结婚的马蒂在电影最后却用类似的话语说三十三岁的阿吉还不结婚要为此感到难为情(Shame),想想真是讽刺!⒌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大家的嘴巴善待单身人士。

3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非常充满市井气的故事,这片甚至可以看成子世代视角好莱坞版的小津。无论是剩男剩女还是婆媳关系,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些话题依然不过时,查耶夫斯基的剧本真是滴水不漏

3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大龄未婚青年的心思

39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被影响的男人最后收回了自主的心绪。单身狗没人要被嫌弃被催婚,最后找了个长相普通却在乎人格的好姑娘,还要被各方抵制反对的真实社会。

4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You don't like her. My mother don't like her. She's a dog. And I'm a fat, ugly man. Well, all I know is I had a good time last night."

42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太经典了!强烈推荐对美国电影感兴趣的人看!以最简单质朴的形式反映了好莱坞50年代的水准。50年代的确是经典好莱坞的黄金时期,这部电影放在今天也毫不失色。(我发现我打错标记了,我看的是这部1955年的版本,结果打成了1953年的电视剧版)

43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我对爱情片实在是无感啊。任你是奥斯卡最佳还是金狮实在是吐槽无力啊。

47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还行

单纯真善美,开心轻喜剧。蓝领大龄未婚男一夜邂逅高学历大龄未婚女。谈人生谈理想,情投意合,却遭遇养老问题,社会男权偏见等诸多现实压力。半个多世纪过去,个中问题看着依旧如此熟悉亲切,太可怕了

49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还在经历同样的烦恼:如何克服自卑,怎样接纳人生平平无奇,孤独难耐,将就又不甘心,不结婚会被当作异类,结婚又不想负责任,明明不再年轻,却仍旧离不开家人朋友目光审视。

5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8.75用对白讲故事的比例略大,如果放到舞台上会效果更好。同时获得金棕榈和奥斯卡的电影。编剧查耶夫斯基很NB,会计系毕业但是从事编剧,淡泊名利。奥斯卡4次提名3次命中,而且都是独自完成剧本,不与别人合写。剧中女角是纽约大学毕业并且教化学的,八成是搞计算化学的吧?呵呵。

5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