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吻夜惊魂

恐怖片香港1995

主演:倪淑君 彭丹 王敏德 黄百鸣

导演:章国明

播放地址

 剧照

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1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2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3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4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5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6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13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14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15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16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17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18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19狼吻夜惊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7 12:36

详细剧情

周美诗(彭丹)是电台深夜节目“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节目主持人。一晚,一名自称饿狼的听众来电向她剖白心声,说他憎恨这个世界,而碰着的人又逼使他做魔鬼,于是决意要成为一只冷血无情的魔鬼,他首项行动便是烧毁他出生的那间医院。翌日新闻报告,果然有一医院被人纵火,周认为事有跷蹊于是前往找哥哥的女友差婆(倪淑君),告诉她饿狼的事情,谁知竟被当值的王探长(王敏德)揶揄一番。是夜,饿狼又来电并承认放火是他的所为,更扬言下一步将会炸毁他念书的幼稚园。第二天幼稚园果然发生爆炸,而饿狼更去电台指下一个目标便要干掉周,王授命着手调查此案并负责保护周。而由于周怀疑王是色情狂,因此在寻找凶徒之余惹来不少搅笑场面。

 长篇影评

 1 ) 关于仲夏夜的全面解答,严重剧透警告!!!!!

感谢大家的评论跟交流,受宠若惊,感觉为喜欢恐怖片的我找到了组织!!!!

如果大家喜欢这个电影,同样推荐去看一下这个由大表哥倾情主演的2018年Netflix出的同一类型的电影:使徒。在此顺便悄悄为我因疫情困在家里,熬夜写的影评引个流:从乌托邦到邪教

希望疫情早早过去,在家憋3月了。。。

2020年5月

————————————————————————分割线————————————————

这部电影无可争议的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恐怖(邪典)电影之一, 即便有些小失望,但瑕不掩瑜。有许多细节值得回味,尤其是Dani成为May Queen,究竟是命中注定还是巧合适然,导演留下的解释非常暧昧。

P。S。码字到深夜好累错别字多请轻拍。转载请注名出处,我要是二刷还能想到啥会及时上来更新的!

———————断断续续更新了一些,一句话总结就是请远离有PUA气质的人!!!———————

0710补充了一下电影里密密麻麻符号的因为评论区也有人讨论。没有想到断断续续写了这么多。欢迎恐怖片爱好者与我交流啦

———————————以下有严重剧透,请慎入—————————————————————

风雪交加的夜里,Dani的妹妹以一种非常惨烈的方式(吸汽车尾气)自杀,并在此之前杀了自己父母拉开了这个电影的序幕,同时也奠定了这个这个一种异常邪乎的基调。Dani由此也正式成为的“孤儿”,她被orphaned了。在之后的生活里,Dani需要靠药物来控制自己情绪,时不时需要靠打电话来倾诉。在电影前半段对她丧家人之痛的描写里,看得出来她已经(或者一直都是)一个要强,带一点神经质,并且处理情感小心翼翼的人。总的来时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她跟她妹联系之后,跟Christian(大猪蹄子)聊天质疑自己是不是关心过度;在跟大猪蹄子通完电话又跟好友质疑会不会给男友增加太多负担。在经历丧家人之痛后,她只在自己男朋友的怀里痛哭过一次,之后便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过多表现自己伤痛。实在不能忍了,就跑到一个卫生间里痛哭。Dani需要靠药物来维系自己的情绪,这可能也是给她后期出现家人的幻觉做了铺垫。Christian的盆友们总的来说不是特别喜欢她。以Mark为首,就直接说Dani是在“abuse” Christian,让他去瑞典fck几个瑞典姑娘;黑人小哥Josh对Dani也表现的相当冷漠,以至于在Dani去拜访他们时,一句话都没说就一个人坐到别的地方了。只有从Sweden来的Pelle小哥哥对她表现出来“正常的”关心。并且盛邀她跟他们一起去Hagar,Pelle小哥哥的故乡,参加90年一遇的大庆祝。

之后一行人就踏上了瑞典的不归之旅。到了之后在英国留学的Ulf小哥哥也带回来了一对情侣,于是六个外来人员就开始了有去无回的Harga之旅。后面的剧情其他影评都写的差不多了,这里就不在赘述。只讲几个大家可能么有注意到的地方。

1. Dani的人设以及为什么是她

有评论说Dani的人设是不够饱满的,以至于到后期的转变有点突然。这一点我觉的是不对的。Dani一直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姑娘,这一点从她的房间装饰就可以看的出来。房间里的两幅大画分别在床左右,一个是月相变化,一个小女孩在森林里奔跑。虽然没有特别深刻的含义,但隐隐透露出一些宗教的气息。她长期缺乏安全感,这一点从她对于自己家人以及男朋友的态度可以体现出来。这一点对于她后期接纳这个community十分重要,因为她在反复“洗脑”之下终于有了family并且自己不在孤单。

Dani后期成为May Queen多少是Pelle有意为之。Pelle应该很早就关注到她了,所以趁着Dani拜访christian的盆友时,盛情邀请了她。而为什么是她呢?原因有二,一是她丧失家人,心中悲伤欲绝,几乎mantally break down;二是拉她是最初的目的是想让Dani给他生猴子。因此Pelle反复说的,我理解你,因为我的父母也都死了blahblah的。想要拉人入邪教的都这样,就是找你情感薄弱点入手,一拉一个准。所以姐妹当有陌生人用这种方式接近你时请小心,不是拉你入传销就是拉你进邪教。当然Dani最后成为May Queen也是自己实力加乘,Pelle哥哥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拉进去的妹子最后成为了Queen。一方面是Dani运气,一方面是美国姑娘从小营养好多锻炼的多,但另一方面就是Dani要强的个性使然了,辣鸡屎成为不了Queen的。

但对于Pelle小哥哥真的懂不懂这种痛苦之情,我保持怀疑态度。最直接的就是他在后来当Dani要回家时,他说,我的父母很早就被火烧死了,这里的人是我我真正的伐木累(我记得他还说了一句他已经几乎忘了他父母啥样)。从这句话可以得出,他出生之后他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被处死了。有人说他父母也是同样自愿献祭,这一点我不同意,May Queen年年选但这个这个大献祭90年一次,他父母不可能90年前死掉。也有人说他也是被招募进去的,这一点我我也不同意,电影里他说过很多次这是他长大的地方,而且他对于其他地方的了解的水平显然不可能后期进来能有的,所以除非是他很小的时候被带进去,但这样这个村里的人血统就不够纯净了。综上,他经历过失去家人,但他本人极有可能没有像正常人样的情感,也就不能对Dani真正感同身受。所以他对Dani一套说辞,完全是为了拉她入伙,让她留下。他说的一句话大意为,“相信我,我现在不再孤单“,对Dani来说简直是心头加强攻击,一下子Dani就留下了。

关于Pelle对Dani 存在爱慕之情这一点电影里表现的也比较明显,他时不时对Dani表现的关怀以及Dani成为May Queen直接热情一吻。但为什么说想让她给自己生猴子呢?这要从这个村庄说起。

这个community是一个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在北瑞典的小的生活群落。这个群落里的人长期与世隔绝,于是乎多繁衍几代就很容易变成近亲通婚了。然而这里的人也不傻,知道近亲生娃是要出问题的,比如说那个面容恐怖的残疾人,因此这个community需要“new blood”。而Peller 跟他哥哥的Ulf的任务就是把new blood带回来,给他们繁衍生子:男的借种,女的借肚子。你可能会问难道真的会有人这么容易就来吗?当然不会,但是特定的团体会,比如说以Peller拉来的这帮美国佬为例,一个学心里学的(Dani)还经历了mental break down;研究人类学的本来就会对这种事趋之若鹜,更不要说里面两个人,Christian跟Josh,还咩决定他们的PhD thesis topic,因此这个机会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要太好。至于Mark完全就是无脑美国年轻人,纯跟着自己bro混。由此可见,他们其实是Pelle有意选择的结果,目标上钩人群。可以推理Ulf也是同样拉到了Simons跟他女友。

因此影片结尾祭祀特地感谢了Peller拉回来的人成功的播了种,Dani还成为了她们的May Queen。Pelle小哥哥简直不要太成功。Dani给他生娃其实也是迟早的事,除了他操着一口异国口音颜好,从他步步为营瓦解Dani跟Christian的感情,到后来时不时的暗送秋波,很容易就把当时内心脆弱的Dani把到手,简直不要太像PUA。后面成为May Queen,是Dani姐姐自己实力加持,对于Peller来说就像明明只想抽个坐骑,没想到抽到的是SSR,中奖了。

综上,由此可得出,这场旅行是有这个村子里的热有意为之,主要目的是吸引年轻的学术狗去借种生娃。

2.外来人员的宿命, Peller生世,以及村子里的孩子。

———07 06 更 ———

外来人员的宿命只有两个,归顺跟死亡。不存在活蹦乱跳走出去的可能性。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村子的长期的秘密性跟隐蔽性。从村子里众多小孩子就可以看出来,这显然不是这个村子的人第一次需要new blood了,如果之前的人借完种就让她们走了,就无法保持这个community如此好的隐蔽性以至于到没有人知道。由此可见,成功借种的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归顺,要么死在出村子的路上。

英国来的情侣就给了很好的示范。他们除了在elders自我献祭时表现的过于不克制,除此之外没有做什么过于出格的事,如果有也是两人关系太好让其他人无法入足。他们被搞的原因就是自己咋咋唬唬吵吵着要走要报警。这两个人对于这个村子来说简直是废物,结果男的被做成“blood Angel”(后面细说)女的就直接被搞死献祭了。

Christian被看上其实电影里有很明显的提示。自一行人刚进村子就给了“爱情魔咒”一个特写,分别是看对眼,下咒,吃阴毛,喝经血(这点居然跟阿村的挪威森林某些桥段意外的像)。电影在播到他喝那个颜色显然跟其他人的饮料不同的饮料时,电影院里传来了阵阵干呕的声音。我同学事后问我那个颜色像不像西柚汁,导致我对西柚提取物产生阴影。

Mark事实上有机会像Christian一样被人看上,交配,最后半身不遂成为这个村子的一员。前面分析了,叫他们来的主要目的不是叫他们死, 而是被这里适龄女青年看上然后生娃。可惜这个Mark自身素质不高,加上在人祖坟尿尿,加速了自己丧命的进程。

Josh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他不去偷拍那本书,最后也逃不过被扒皮献祭的命运。他对于这个文化的着魔不可能让他揣着秘密走出去,还大张旗鼓的做一个thesis project。最后Ulf披着Mark的皮让他放松警惕,一套组合拳给KO了。

Dani最后被归顺了,可以想到她不会死。

另外补充一下关于Pelle父母和其生世的讨论。前文说到,Pelle是从小在这个community长大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的父或母(很大可能是男性)是很多年前的new blood,来到了这个村子,像Christian一样交配成功,最后Pelle出生。他的生父很有可能像Christian在交配结束之后感到强烈的不适想要逃走,最后被KO了。他说自己的父母是被烧死的,但是也不会是在同样的仪式上,因为这个仪式每90年一次。

大家注意看村子里的人口组成就能发现,女性占绝大多数并且年龄组成比较完整(从小到老),而男性则比较少,年龄组成基本分布比较两极。并且年长的男性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对小孩子们实行统一教育。

3。九人献祭

为什么是九人,为什么是九十年,为什么是72岁。这些数字不外乎跟神秘学有关,导演取材时参考了大量民俗文化以及北欧的神秘学跟历史,但由于故事本身不像Hereditary里的恶魔崇拜有自始至终可考据的文献题材,因此这样碎片化的符号很难归纳出具体的意义。但就Harga仪式本身来讲,需要9个人献祭,4人来自村内,4人来自村外,1人有May Queen选择。

村内4人为2名老者,2名自愿的。里面一个是Ulf,可能是因为他本人没有带来成功的new blood因此有愧自愿献祭完成仪式。剩下的4人村外为Mark(做成小丑), Josh,Simon跟他女友Connie。剩下的1人则是倒霉的大猪蹄子christian。需要指出的细节是,两名老者的腹里塞满了蔬果寓意丰收。而Chris的死似乎也早有预定,在他与祭祀见面的时候,墙上的壁画就画出了大熊被烧死的场景,寓意驱走邪魔。

4. 最后的细节方面的补充以及。

图源Wikipedia,May Queen。 上图是来自wikipedia May Queen词条,可以看出电影的还原度还是蛮高的。这个是1877年加拿大bc省的may queen。但由于加拿大本身为英联邦国家,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他们也会奉行这样的传统。

如我前面说的,由于故事跟本上同Hereditary不一样,没有一个具体可考的故事,历史,或者宗教,因此电影里出现的大量符号均是导演在编剧时根据北欧历史所加。

有几个比较有趣的,如Harga这个名字, 在存在于北瑞典并且长期与恶魔之力有联系,故事里,这个恶魔化成魔琴手,一直让城里的人跳舞到死。也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剧中要以Harga命名;再比如为什么Ulf穿Mark的人皮,这则是维京人(Viking)人古时传统之一,战胜方穿俘虏的人皮显示胜利;May Day虽然不是瑞典本土传说,但这是一个被古欧洲普遍庆祝春天的一个节日,用来纪念May Queen战胜了Dark Queen 或者winter queen 带来温暖和丰厚的希望。再比如当Chris跑到一个谷仓,结果看到simon活着被挂在上面,双肺打开,这种活体解体术被称为blood angel,来源于挪威的古老文化。当镜头一扫而过孩子做游戏的画面是,这群孩子们是在玩一种叫做“Skin the Fool”的古老传统游戏。不得不说,这个群落的统治者早早就明白了对于孩子们从小思想渗透的重要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Pelle根本不可能具有正常人类对于死亡的情感。

Ättestupa, 老人自杀(sencide)献祭仪式也被认为有可能存在于北欧日耳曼人(Nordic)史前历史中。年老的长者因不能自理或无法继续支撑家计而选择自杀。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是有利于小聚落群体的延续。有限的供给分给群落里更加有希望的群体,如小孩,青壮年,适龄女性(或者雌性);而过于年老(无法承担祭祀意义的)或者生重病的则会被选择死亡。用现代的价值观来看是违背人伦纲常,可有证据表明在原始群落中以及动物群体中当食物供给极其有限时,物种自杀是普遍存在的。在西方文化中,在大灾面前普遍被接受的“让妇女小孩先走”其实也可视为最优选择的一种延续,出于道德的考量,最后变成了“让妇女小孩以及老人先走”。

尽管sencide在自然选择上有所支持, 但在今天来看,这是是这是严重违背基督教教义以及普世价值观的。因此可见这个这个村庄里的人奉行的古老的Noric传统而非后来的基督教。

5.这个电影真的没有超自然的元素吗?

大家看完这个电影,最直接的感受应该就是“这个电影没有鬼”以及“纯粹的邪教电影”。可事实上,对于电影有没有超自然元素,如我文章开头写的,导演给出的解释十分暧昧。从种种元素来看,Dani被选择仿佛宿命论:家人离奇的自杀,心理学专业的爱好,以及房间里充满神秘学暗示的装饰。电影中迷幻部分基本上都是靠主人公喝下或者吸入各种草药来实现,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任何超自然元素。可是这个村子里很容易让人引起共情的语言,则是模糊了现实以及超现实的界限。导演在事后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个村子所用的语言是“empathy”即“移情”或“共情”。简单的来讲就是你痛苦我也痛苦,你快乐我也快乐。电影给出的提示有很多,比如说Dani感到痛苦时,所有的姑娘一起痛苦;最后被烧死的志愿者因痛苦而嘶吼时,所有人都嘶吼;比如说他们独特的互相打招呼方式,是撇开语言而是用简单的呼气或者身体语言来沟通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共情。

Midsommar剧照。他们奇特的打招呼方式实为建立共情。

图源 Midsommar 剧照。 村里的姑娘同Dani建立起共情:你痛苦我就痛苦

理解了这点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Dani跳舞的时候,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可是我能懂你们的语言了。事实上从那一刻起,她就“共情”了同这里的人建立起联系了。各种草药无疑帮助了这种共情的产生,而她脆弱的内心也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她接受这种能力。因此反观电影里那些“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痛苦所以我痛苦”的场景,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村子里有自愿自杀者。因为他们相信无论谁死,所有人都将体会到同样的痛苦。这也让电影最后一幕显得格外震撼。这可以理解为这是这个群落里的人长期具有的能力,这样一种联系显然是超越介质的。可究竟这种情绪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这些人经过长期洗脑如条件反射一般的反应,对于这一点是见仁见智的。所以说对于电影是否有超现实的部分,导演的态度是十分的隐晦和暧昧。

6.总结

综上可以看出,导演在细节方面做了很多,拼凑起这个故事。整个村庄是一个古老的尚未开化的封闭聚落。这个聚落有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来支撑自己的宗教仪式。同历史中许多其他古老的部落一样,繁衍与丰收是这个群体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所有奉行的宗教仪式均为祈祷作物丰收以及子嗣繁育。就如同世界上其他原始群落和文化(如大洋岛的土著人或是印度教),这个群体也有十分明显的生殖崇拜,并且在这电影里表现的非常明显。如下图,小姑娘在成功交媾之后,换上了精致的衣服涂上了大红唇,意为由少女步入成熟。在这个镜头之前还有一个十分精彩的镜头,是一个姑娘穿着衣服白色衣服,但在胯部有一个跟明显的红色长条状的物体,显然是在拟物男性生殖器。同样突出了这个群体的生殖崇拜。性崇拜对于原始部落极其重要甚至是他们文化中贯穿始终的哲学,这样的崇拜实际上是原始部落对于作物丰收人丁兴旺的朴素愿景。

图源IMDB Midsommar剧照。 受了精的姑娘画上了精致的红唇,意为已经由少女步入成熟。

图源Wikipedia, Mural of Priapus depicted with the attributes of Mercury in a fresco found in Pompeii。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文化中的生殖器崇拜。图为出土于庞贝古城关于罗马生殖神Priapu

但由于过于碎片化,因此无法像Hereditary里面的Rosemary‘s baby一样考究里面的出处。这也是这个电影遗憾之处。如果说可以改进的地方,第一个我觉得就是关于Dani一家人的自杀。Dani家人的自杀一场戏十分惨烈而且片头花了不少镜头,如果能将这些与整个故事串起来就更好了。尤其是她妹妹吸汽车尾气的镜头异常的恐怖,对比她父母过于安详的睡容显十分的诡异。单单的作为Dani情感铺垫显得有些大材小用,导演并没有在这方面挖掘太深,以至于后期dani看到她家人的幻影也让人觉得跟电影主线有点不搭,有些硬靠的嫌疑。不过话说回来,容易被邪教拉入伙的确实是那些有类似惨痛经历的人。

邪教场面确实大了很多,但如果把它单纯的归到恐怖片范畴里去,又觉得怪怪的。它更像大表姐演的Mother,同样是充满满满的宗教意味看完后让人觉得disturbing,但却很难说清它究竟讲的是哪一个宗教故事,出处何处。原因一样,也是导演自己凭凑起来的一个故事。但瑕不掩瑜,去年的hereditary是认真的反邪教,今年midsomar则是认真的反封建。哈哈哈哈哈哈哈。总的还是值得一看,希望大家仲夏夜夜夜睡好觉。

P。S。码字到深夜好累,转载请注名出处,我要是二刷还能想到啥会及时上来更新。

最后我承认5个星对这个电影来说是高了,可是理解一下我上周末花了原价看了圈钱的安娜贝拉和马大姐,看到他们都有6分我的真的很气。。。今年让人期待的恐怖片真的不太多,这个电影绝对是远在及格线之上的。

—————————————————最后补充符号的意义———————————————————

电影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符号,这些符号据导演讲是来源于sweden cult或者其他传统的宗教中,最后汇聚成为电影里面用到的符号。这些符号出现在装饰品上,祭祀的石头上,被绣在衣服上等等的。主要是其一种象征意义,但是由于这些符号电影里并没有过于深刻的挖掘,所以我一开始也没有怎么花时间研究。如果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转步到介个网站,里面分析的很全://www.pajiba.com/film_reviews/spoilers-theorizing-what-the-runes-throughout-midsommar-mean-.php

如果没耐心看完,可以看看我总结出来的这几个比较有趣的:

1. 象征男性与力量的上升符号 “ᛏ”Tiwaz

如下图,Christian身上穿的衣服秀着一个上身符号。 这个符号来源于古挪威神氏Týr。在日耳曼神秘学中象征着男性与力量。在Chris被选择为new blood与村里的姑娘交配时,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给他换上绣有Tiwaz符号的衣服了。

图源Midsommar剧照。 Christian衣服上面绣着象征男性与力量的Tiwaz符号

2. 有evil之意的Odal符号:“

这个符号在电影中大量出现过,最明显的就是他们吃饭时候坐座位的排列的样子。这个符号根据Aster讲来源于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古瑞典的邪教传统,用来保护家庭家产等意义。因此它大量的出现在电影中的装饰上,并且座位也安排成Odal的样子。如下图:

图源Midsommar剧照,人们的座位被排列成Odal的样子,意为对这个传统的尊敬与崇拜。

图源Midsommar剧照,女主身后有Odal的符号。

3. 统治者符号Ansuz:“

同样来源于Sweden cult,这个符号象征着统治者,首领以及神圣之力,因此被绣在了女大祭司Siv的衣服上。

图源Midsommar剧照,上面绣有Ansuz的符号。象征着统治

4. 最后补充女主身上的两个符号,Raido和Dagaz:ᚱ, ᛞ

女主在换上衣服后,身上有两个符号Raido和Dagaz。Raido有旅行,旅程等意义;反符号有危机,死亡的意义;Dagaz则比较正面,通常有觉醒,黎明的含义。这两个符号放在女主身上格外的合适,它们几乎就完全暗示了女主的经历以及未来的觉醒。如今我们看完电影如开了天眼,知道女主从痛苦到觉醒的一系列过程;可对于电影中人来讲,她们是如何决定要将这两个符号绣在女主衣服上然后在跳May Queen舞之前给她的呢?是他们也早早就看透了女主经历并相信她最后可以成为May Queen所以才有意为之吗?

Midsommar IMDB。 女主身上绣者Raido跟Dagaz,似乎早早暗示了女主的结局。

—————————————————————————————————————————————

最后大家可以去看使徒,里面更加讽刺的表现了从乌托邦到邪教的转变。

 2 ) 死亡本身不该是悲伤和恐惧的事情

本来是来看恐怖片的,没想到看了一部很不错的art film。妈妈和我一起看的,她完全看不懂。我说这部电影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真谛。

女主的家人诡异地死了,但全片都没交代背后的原因。女主又有bipolar,经常经历panic attack,她对于活下去并没有期望,但她深爱的男友又让她对整个世界还充满眷恋。

她在挣扎后还是和他们一起去度假,整个度假村其实就是她脑海里的乌托邦,这里充满仪式感,是对死亡和生命的尊重。其实无论生命的诞生和结束都是美好的,并不存在遗憾和悲伤,在这里你可以自由选择终止自己的生命,并得到祝福。

而那些不理解的人便不属于这个乌托邦,所以他们被“杀”了,反对最激烈的情侣男人首先被杀,然后是不尊重生命树的Josh。至于女主的男友,被安排了出轨的剧情,这样结束男友的生命也让女主能更心安理得。他并没做错什么,他只是被那个本地女孩儿看上并选择做mate,那个本地女孩儿也是女主自身的映射。

最后所有人都死了,却没有女主的结局,但那个微笑就像birdman最后Emma Stone的笑容,是因为豁然开朗所以如此澄澈单纯,美好而干净的笑容。

所以女主对于死亡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死亡本身不该是悲伤和恐惧的事情,她通过乌托邦治愈了自己的伤口。

还有再提一句,从第一幕的panning镜头就很喜欢整部电影的cinematography,用的滤镜色彩让我想到典型的European art film,很敬佩在这样的时代还在坚持电影艺术的导演。

编辑:是乌托邦文化不是伊甸园;Mark改为Josh

 3 ) 里面的瑞典公社有历史原型

[仲夏夜惊魂]是部恐怖片,总体上这是一个关于邪教群落的故事。

哈嘎镇(Hårga),一个身处瑞典北部的公社群落,隐于山林之后、与世隔绝,宁静神秘。

男女主角们一路七拐八拐汇聚于此,本意是要参加一个为期9天的宴会,却陷入有着怪异而惊魂走向的后续。

©️[仲夏夜惊魂]哈嘎镇入口

这里的人们统一穿着白色长褂,女人长裙,男人长裤;大家同餐同宿,一同劳动,一同祭祀,一同分享情绪;生活被古老的符文所覆盖,人们亦遵循着数百年来的古老仪式。

这是一个community,一个几乎封闭的社群。通过电影里所展现和人物介绍的部分,可以总结这个公社的部分运行逻辑,比如:

1、这里的经济来源:伐木、纺亚麻、顺势疗法、水电厂;

2、36岁之前,所有人都睡在同一个公共空间;36岁后之后,会被转移到劳动房内(原因是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四季哲学”:18岁之前的孩童期是春季,18-36岁之间是夏季,主要朝拜;36-54岁是秋季,负责劳作;54-72岁冬季,成为导师)

3、婴儿由所有人共同养育;4、工作或角色分配,取决于童年时所展现出的特质;5、为了保持好的血统,伴侣必须由长辈认可才行。表亲间有时也能成为伴侣,但是忌讳乱伦,所以会邀请外界的人来联姻。

©️[仲夏夜惊魂]里的哈嘎镇同餐共宿

电影里哈嘎镇的公社虽然是虚构的,然实则有一定的历史原型。

刨除邪教的部分,它让人联想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世界流行一时的嬉皮公社(Hippie Commune),它们也被叫做群居村。

01

60年代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很多现代文化的原型,还有那曾经意图回归自然和共享融合的嬉皮士感性。

“在一起”(Be together),是当时一个可以反映嬉皮士们主要生活方式的著名口号。

如果你看过[逍遥骑士](1969)。

©️[逍遥骑士]途经公社

彼得·方达和丹尼斯·霍珀两个男人留着长发,穿着异服,骑着哈雷机车,流浪在路上。

他们经过离群索居的嬉皮士群落,年轻人们离开大城市自发聚集到乡间,过上了一种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

©️[逍遥骑士]

那些年轻人光着脚丫在田间自己播种,头上发间戴着花,四、五十个男男女女混居在一个大的木屋房间,同餐共宿,共同养育小孩。

他们会在饭前一起祈祷,“感谢食物,让我们能共同分享”。会在饭后,将自己扮成埃及艳后,扮成耶稣,扮成凯撒,在舞台作哑剧表演。

公社生活自然清贫,但也简单,自由而纯粹,有一种满心赤忱和心无芥蒂单纯的快乐在。

©️[逍遥骑士]

一如里面有段对话,看到嬉皮士们在荒地上播种,一个人说“这里只有沙子,他们什么也种不出来”,丹尼斯·霍珀四处看了看,坚定地说“他们会成功的”

你相信,他们就会成功,会种出粮食,会种出快乐。

小说家劳伦·格罗夫有一本书,叫做《世外桃源》,同样以此时期的嬉皮公社为原型,讲述了一场横跨数十年的乌托邦社会实验。

“永恒之光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每一寸土地上。这块石,这方冰,这棵树,这只鸟,一切都值得我们善意相待。”

书里这样写道。

70年代初的纽约州西部,一群身份各异的嬉皮士们(摇滚乐手、流浪汉、裸体主义者等等)风尘仆仆地奔赴至此,汇聚在乡间一座废弃了的大宅子里。

©️60年代的公社生活

这片土地、这些建筑,从此被视为来自宇宙的爱的礼物,这里成了桃源屋。

他们给自己的公社取名叫做“阿卡迪亚”,意为“亦有我在”。公社里有着明确的加入和生活准则:平等、爱与劳作

所有承诺劳作的人都被欢迎加入,所有的规矩都由大家共同商议定下,财产共有,集体劳作,田园牧歌,素食主义,开放式性关系......

嬉皮们在乡间建立起了独属于自己的一隅“世外桃源”,他们过上了一种纯粹而诚信的集体生活。

©️美丽的公社生活

到1960年代末,公社生活已经成为嬉皮士文化当中最为盛行的新潮流。 《数字乌托邦》里记载,在1965年以前的两个世纪里,美国社会一共只建立了500到700个公社,而在1965年到1972年的短短7年时间里,数千个、数万个公社就此建立起来。

每个嬉皮公社也都不尽相同,它们有的包含一些虔诚的宗教社团元素,有的只是单纯的世俗社团;

有些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社团,有的则并不排斥资本主义运作,他们会开办自己的企业,或出售一些诸如摇滚专辑之类的商品。

这里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模式,每个嬉皮公社,几乎都随着时间和人群的不同,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规则和个性。

02

美国最早的嬉皮公社可能要追溯到1965年的落城群居村(Drop City)

落城一直运营到了70年代初,几年前,来自堪萨斯大学的四位年轻艺术家为了创作现场艺术和社会实验,在科罗拉多州东南部迅速建立起了第一个嬉皮公社。

不过,它要到1967年之后,才真正为人所知。

©️“爱之夏”聚会

1967年发生了什么呢?在旧金山海特-阿什伯利社区(Haight-Ashbury)的“爱之夏”(Summer of Love)。 60年代初,这里被称作“嬉皮士的首都”。

那年1月份,嬉皮士们集聚旧金山,举行了他们的第一次集会,这就是著名的“人类大聚会”(Human Be-In),后来也被认为是“爱之夏”的序幕。

就是在这次活动,LSD的著名推广者、前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蒂莫西·莱利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

“Turn on, tune in, drop out! ” 所谓“审视内心,关注社会,退出世俗。”

©️“人类大聚会”

这句口号也成为整个嬉皮士运动的注脚。

Hippie,Hip本义是说人的髋部,后来被指代瘾君子,在“垮掉派”的语境里,Hip常常说那些走在流行风潮最前端的人,师从“垮掉派”的嬉皮们,在整个60年代,成为“反叛一代”的代名词。

他们反对越南战争,反对消费主义,反对性保守,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他们反抗资本主义,批评政府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反抗守旧的生活方式,支持女权和环保主义,反抗旧的习俗和政治。

这一代年轻人,用逃离城市和自我放逐的姿态和方式,将追求“自我”和“自由”深深铭刻,掀起了一场“生活革命”

有趣的是,马尔库塞曾在《单向度的人》里预言过,会发给革命的人应该是那些流浪者和社会边缘人。

而事实上,嬉皮这一代的中坚反而是那些来自中产的孩子们,他们经受过良好的教育,亦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却选择从稳妥的家庭、学校,稳妥的人生中悉数逃离。

©️“爱之夏”聚会

1967年的夏天,大家不辞而别,离开家乡,搭上一辆辆大巴旅游车来到旧金山,头戴鲜花,作为暗号,在海特-阿什伯利社区迎接属于他们的“爱之夏”。

海特区的中心是一个名叫“挖掘者”(The Diggers)的组织团体,名字来源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那群英国佬或许是最早过上按需分配公社生活的人群之一。

“挖掘者”们继承了这种乌托邦理想,他们会在海特区的草坪上为嬉皮们免费分发食物,提供生活必需品,不求物质回报,只重精神提升。

©️“爱之夏”聚会

但过于理想主义的“爱之夏”很快就夭折了。

随着运动的壮大,特别是毒品、性自由等一些元素的吸引,各类怀着复杂理念的人们迅速涌入海特区,这里开始变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类冲突事件频发。

而又随着后续经济问题的爆发,商店关门大吉,大街上堆满了垃圾没人清理,旧金山迅速变成了一个贫民窟。

“爱之夏”失败了。但嬉皮们并没放弃希望。

海特区并不是结束,反而成为一个开始,落城这样的嬉皮公社被人发现,数目庞大的群居村落开始出现,从旧金山一路到洛杉矶、纽约东村,再到遍及全国。

©️美国第一个嬉皮公社落城群居村

吸取了海特区的教训,后续的群居村在组织过程大多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彼此认同,共同劳作、人人平等、关怀友爱成为共识。

“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美国的群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逐渐衰落。

©️哥本哈根的“自由村”,被称作最后一个乌托邦

而这场嬉皮公社热潮也迅速蔓延到了欧洲,欧洲青年们对此极富热情,群居村很快建立起来。

在德国,这样的群居村达到了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存在着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直到现在都还在运营。

03

一群彼此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共同居住,相亲相爱,彼此支持和分享。

这种类似大同世界的构想,自从1516年英国社会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写出《乌托邦》以后,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的一种美好愿景。

公社,恰如一种微缩型的公有制社会理想。

有人说,60年代的嬉皮公社,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等人的公社实践其实并无本质不同。

其实早在19世纪,北美地区就有了诸多公社实验。

©️当年的欧奈达公社

存活不到3年就失败了的新和谐公社、布鲁克农庄,埃丁·巴卢的希望谷,以及摩门教、震颤派公社等等。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要属至善派的欧奈达公社

奈达(Oneida)来自印第安部落名,可能有取其共同生活之意。由约翰·诺伊斯一手创建,存续了33年之久(1848-1881)。

诺伊斯是欧文思想的推崇者,早年就致力于宣扬他的“圣经共产主义”,后来建立起欧奈达公社,这里更成为他思想的实践圣地。

©️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欧奈达后来作为银器制作公司一直存续到现在

在欧奈达,财产共有,人人平等,共同劳动。业务范围包括做水果、蔬菜罐头,银器制作等等,几年之后,便很快实现收支平衡,30年间,成员最多时达到306人。

19世纪中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着当时不平等、贫富分化等严重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公社,成了当时人们给出的一种理想解决方案。

这一层理想愿景,在60年代的嬉皮公社那里,同样如此。

当然,大部分的公社实践,可能都会在后期因为经济状况、分工问题等等而日益分化,最终无奈走向失败。

更糟的情况,是公社有可能孕育出新的恶行。比如60年代著名的邪教头子和连环杀手查尔斯·曼森,就很擅长利用公社形式的“爱与毒品”给手下成员洗脑。

©️[仲夏夜惊魂]

或是就像[仲夏夜惊魂]里,群居公社的单纯美好愿景褪去,背后却是有着奇怪逻辑与诡异信仰的邪教群体。

乌托邦之所以为乌托邦,便注定了理想与实践之间永远隔着山海。

但无论怎样,这种颇有些异类的“反主流家庭”式探索,永远值得人欣喜与赞美。

[仲夏夜惊魂]自然也有一个“反家庭”的主题在,从女主角一开场即宣告传统家庭形式的瓦解,到最后结尾在公社里收获认同和另一种人生。

公社掀起的生活革命是从心灵到身体的,你可以讲,它是一种对生活的私密反抗

©️国内也有相类似尝试,比如北京的706青年空间

无需血缘纽带的人与人联结,身份共享与融合,反工业而回归自然,在被消费主义浪潮和资本主义陷阱包围的当下,公社形式更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对于那些租住在大城市,为了工资每日在市区和郊区间奔波的当代年轻人来说,公社可以是怀抱的理想主义。

它也可以是一种有可能的可选择未来。

-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4 ) ……

纯个人记录

1 没有hereditary让人觉得可怕 但比hereditary要disturbing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2 看得前半段在猜是不是存在感情纠纷的谋杀 发现不是 没有 个人感情完全不重要 一切为了community

3 Dani父母的死与邪教有关吗?看他们平躺在床上嘴里塞着东西?我知道他们的死是因为“妹妹自杀想把他们带到自己身边” 那么如果和邪教有关那么妹妹的邪教和这部电影(或者是某些其他电影的彩蛋?)有什么关联吗

4 女主精神崩溃尖叫过呼吸的样子和我崩溃的时候一模一样 太真实了。在情感的表达上过于冲击力 看reddit上有自己亲人去世的人评论too heavy 还有比如女主透过锁孔看男主交媾转身呕吐 i feel so sick :(

5 看到的一个影评:“所有人都在微笑,阳光普照,看上去一切都好。”

6 看到的另一个影评:“我同时感到不安和轻松,然后质疑自己为什么会‘轻松’。”

7 想要传达的信息太多但没有解释清楚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没有完成的漏洞支线? 比如说看到有个人提到的“近亲繁殖的怪诞,以及他们如何将油漆涂抹成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具有神奇属性的符文字母,这些都从来没有真正透露过”

8 据了解的剧本删除情节:动物仪式 水中的树 开始时挂着野猪 Coni要求Christian帮助找到Simon 煮沸的熊的体液里的人(?) 斩首

9 与预告全然不同

10 一直在wtf 导致有部分有走神 感觉遗漏了很多信息 但还没有做好二刷的准备 主要因为两个半小时太长了(虽然体感时间很快)

一天后的补充:这电影的共情太强了 我自从两年前还没这么精神崩溃过 今天坐在家里看剧突然freak out 毫无任何征兆 我决定归咎于这部电影 不太建议精神状态不佳的人观看

 5 ) 回味,颤抖与几个思考

这显然不是一个date movie,熊孩子提前遛了狗,洗了碗收好了衣服,想着可以度过一个看电影的约会的夜晚。我们是在Alamo看的,Alamo有个特点,他们很爱装饰成各个影片主题,昨天走进影院看到的是巨幅海报灯箱,以及一个铺满假花的椅子。很快有好奇的男青年坐下让朋友给他拍照。当时的我们都没意识到看完以后走出来面对同样的椅子,会那么让人生理不适。

让人生理不适的主题装饰

我个人认为这不但是一部出色的邪典作品,同时展示了导演邪典之外的野心。在我个人看来,讨论了许多人的话题,很多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心里想的困惑,谈资,都包裹着灵异的外衣出现了,作为感官刺激以上的另一层次。

阳光,白色

首先让人注意到的是整体的视觉处理。相比于利用黑暗这个天生的武器营造气氛,更艺术化的处理竟是纯白,阳光,让人齿寒的事儿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日照长,景色美的地方,草场,牛羊,纯洁的北欧少女白色亚麻衣裙,现代舞式的表演,美声民歌,不落的太阳,有白色壁画的房子,日光下的晚餐甚至充满了基督教意味。甚至尸体也是洁净的,装饰的。但是我也注意到,本身应有热度的阳光,色调显然挑冷了。甚至宗教活动中生硬的微笑也被重点强调了,因为这是个有关于增添人丁的,快乐的盛大节日,自然需要有相应的表情。当大家一步步发现这事儿有多么的f**ked up,这些意象和表情就格外的膈应人了。作为cult电影的副作用,就是这些美好的象征让人通通产生了生理厌恶。

人类学家

另一个没什么人注意到的细节是这些人是人类学学生。这其中有冷漠的男友,粗俗不尊重习俗的Mark,以及显然认为自己高人一等(not one of those)的文化观察员Josh。对应的是学心理学的女主,两个英国人(什么农场工作的同事好像是)。女主有创伤,然后学心理学可能也是跟姐姐的疾病有关,所以我把她定义成一个寻求高共情,理解的普通人。俩英国人就是完完全全的普通人。普通人的证据在于他俩:

1)接受普世道德观

2)尊重法律

3)正常的恋爱关系

他们是最开始发现不对的人,老人跳崖的时候他们是反应最大的人。他们条件反射般的反应,杀人是不道德的,无论有多么宗教传统特殊的原因,这也是犯罪。推测他们要是逃出去了肯定得去报警的。在逃出去的时候,有一个社区人撒的谎,说男生抛下女生了。女生第一反应是不信。女主作为一个有情绪问题的almost正常人,第一反应也是质疑的,但是她跟普通人有一点不同,因为精神上的打击,判断力更为薄弱。所以整个庆典的过程她的观点因为受他人的影响一点点改变,最后心理上接受了村民构建的道德体系。

再看看对立面,人类学学生们。

Christian第一反应是这只是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已,要尊重他们的传统。“我们把老人送去老人院,不体面的去世,在他们眼里也很奇怪吧?”问题是,老爷爷的死实际上就抨击了“体面”这个问题,穿美美的啪一下跳下去勉强还有个美的意象,那老爷爷摔断腿了最后被锤死,美个锤子啊!而且他面对英国情侣的离去,第一反应是相信,而不是质疑,觉得那是很正常的。这儿就埋下了恨的种子。

同样对于此事Josh的反应是:我想看那本书。根本就没太在意刚发生的惨剧啊!他的观察者身份超越了有共情能力的普通人的身份了,他们不是“我”,“我”是人类学家,他们是观察对象,也许野蛮,也许是不能理解的,但是没关系,他们就是他们,“我”因为是人类学家对此知识丰富,所以“我”是超然的,因此大概也失去了判断,认为这些“野蛮人”只会对自己内部野蛮,不会波及“我”这个学者的。因此他的表现却是不尊重的,比如偷偷拍照。(真是让人想起了生活中认识的这样的人啊!)

Mark尿尿哥,代表的是一种美国式的自大,傻逼,就是那种大声喧哗的美国游客,去重要场合穿短裤背心的,被欧洲人看不起的那种。美国人有个词,叫:NIMBY(Not In My Back Yard),可以用来形容他他这种人碰到一个暴力事件的反应,不是我家发生的,不是我care的人,跟我没关系。他对待瑞典村民是一种猎奇的心态,他们怪就怪吧,我不是这儿的人,不需要尊重你的习俗,我只是来这儿睡睡姑娘吃个蘑菇。

所以这些人类学学生们,组成了一个反现实的观点,那就是看到杀人,因为种种原因,是ok的,我不需要逃走,也不需要报警,因为种种理由和身份,我是优越的,不会被影响的。

第一次杀人事件是整部片调性的转折点。在这次事件中,人类学家们集体投了同意票。他们的意志是那么统一和冷漠,导致女主夜里做梦都梦见他们抛下她跑了。在女主的内心,那大概是她最强烈的心理挣扎,是到底要接受新观点,新共情体系,还是留在普通人的世界里? 这大概是为啥前面铺垫了她对英国情侣(他们是普通人的代表)感情的羡慕,她自己跟人类学学生的感情的挣扎(男友和新男人),是从普通人(美国,学生身份)到认同残酷(到了村里以人类学专业作为掩盖冷漠的借口),最后到受不了,把自己推向了以家庭/社区共情来重新定义正常人伦理道德的新观点/生活。

Trip

作为普通观众,另一个让我惊讶的地方就是视觉特效对叙事产生的助力。主角们在吃了致幻药物的时候,虚焦的部分都在动(嗯,trippy,你懂的)。不同于一般电影基本主角吸毒了要不就是表现出来发疯,要不就是因为自己嗨了坐那只看到幻想而不怎么参与,女主几次嗨了都产生了对情节的推动。最重要的跳崖,选美跳舞的情节,男友背叛,等等,都发生在嗨了的时候,反而最后烧人是清醒的(背景不动了)。我第一次发现,女主尝试着在晕眩中做决定的时候,视觉上是迷幻的,让人顿时觉得当时的决定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你自己眼前也在晃动,也感受到那种晕。特别是选上皇后以后头上花冠那个闪烁啊,大概是让我对花产生生理厌恶的开始吧。

虽然这里面存在了很大比例的药物影响镜头,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跟Hereditary的不同是完完全全的剔除了超自然的现象,这里面的恶不是没来由的,完全是人,而不是什么鬼啊怪啊附着灵魂之类的,任何为人的恶找理由的因素都剔除了。剩下的是直面人心之恶,从众效应如何迷惑人心,每个人如何为放弃自己的责任和理智找原因,最终助长了光天化日之下的邪恶。

最后

有很多人在看完Hereditary以后看这部,觉得故事不那么吓人啊,是不是导演水平下降了。我开始觉得导演可能是对超自然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当然两部片比较也发现有明显的符号性的元素在里面,可以理解是偏爱。比如,火烧和中央对称的木头建筑啦,小丑帽子啦,什么王啊皇后等意象,等等等等。现在看来,我觉得真正的兴趣在于建立一种隔阂感吧?超自然是跟真实世界的隔阂感,一个瑞典社区也是隔阂感。语言,制度,审美,道德,法律都是跟现实社会产生隔阂的。

从上一部到这一部,我认为导演从刻意的装神弄鬼中脱离出来了,升华到了只有人类的邪典。最让人骨寒的事实就是:这完全有可能真实的发生,这一切都有根据,有这么愚昧的宗教信仰,也有这么冷漠的人,有跟真实效果一样的迷幻药物,配乐,音乐,舞蹈,表演无一不真实,没有超自然的元素在。而看Hereditary的时候,你知道那是假的,人不可能那么中邪,也不可能那样在天花板上呆着,画面是诡异的,让人恨不得从指缝中看,这种超自然的灵异感,却也深深的隔绝了真实的可能性。

到这部片子,每一个乍一看怪异的镜头,背后都有原因,片子里都有相应的故意把那种超自然感夺走的解释。最开始吓人,是因为画面诡异,然后你松一口气,因为有人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看完以后再倒吸一口凉气。因为你突然觉得,还不如不解释呢,还不如在心里觉得那就是灵异的不真实的呢!那种巨大的真实感压抑着胸口,那种一目了然的洁白,阳光下的恶,让人更加害怕。

----------------------

加一点新的讨论:

导演的观点

讨论了这么多剧中人物的观点,其实我还挺好奇导演的观点以及他想要给观众设计的体验。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作为一个搞用户体验的,我感受到了一种十分刻意营造的东西在里面,不是像通常电影一样为了讲故事,这部影片里故事弱到不能再弱了,演显然用心没在讲好一个故事上。那么,到底是想通过这个恐怖片传递一个什么观点呢?或者是想怎么去操纵观众的观点?

首先这儿显然有一个巨大的反差和对立面。热情好客的村民和刽子手,精神崩溃的疯癫女友和家庭惨剧的受害者,想做好人的男友和已经不爱女主表里不一的背叛者,以体现尊重别人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者和以研究为目的打破规矩的小偷。我个人认为这对应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两极化的社会。极善就是恶,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而对少数人作恶的善,只为持相同观点的人构建共情体系的善,这些善是有条件的,是引诱的善,只能在特定观点下被看作是“善”。

任何事情的极端化即是放弃理性的象征,放弃理性往往会导致恶。在这里毒品也是一个助长这种放弃理性的极端化的重要角色,同时整个故事里出现的元素还有还有宗教传统,学术圈,劳农场。以人为代表各种不同性格和想法代表的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人,有回归传统的,被新招进来的,也有最终对自己相信的传统产生质疑的(我认为最后放火以后的镜头,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解释那老头给的药物根本就没有带走痛苦,死的那两个瑞典人应该是最后一秒钟顿悟了的)。这算是导演的一个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现象的极端化想象吗?

 6 ) 一些杂乱的人类学视角的感想

看到结尾那块没忍住眼泪下来了,不知道多久没被一个故事打动到哭了,泪点真的太奇怪(。)就是结尾那段的场面+bgm真的太强了,人牲仪式的高潮部分——将祭品投入火中使生命的轮回得以继续,像是为死亡而号哭、又像是为新生而欢呼的人群,再加上那个逐渐走高的bgm,我一瞬间想起涂尔干笔下那种作为集体力量的宗教力来了,然后想到宗教力/崇高是不分善恶的,一下子就泪崩了。

遗传厄运是讲魔鬼崇拜的,我对这种敌基督的东西还是比较忌惮,所以看的时候没什么知识背景、看完后也没太考据,但这次的背景变成异教崇拜了,对这个我不仅不怎么忌惮而且还算有知识背景,就看得比遗传厄运还要愉悦好多。

其实看到人群里有个人手拿大锤的时候就猜到他们要搞人祭了(德鲁伊教处死人牲的时候就是割喉+大锤砸脸),看到悬崖下方那个圆形台子的时候就猜到和轮回观念有关了(阿兹特克就有将人牲从金字塔上推下滚落到一个圆盘的传统,圆盘上刻着象征世界轮回的图案),结果看到人牲仪式的时候一丁点都不意外,毕竟这种为了使生命力不至枯竭而献上祭品的习俗真的太常见了。甚至于看到主角几个人承受不了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有点弱,以及觉得那个淡定地写PhD论文的黑人大佬挺强的(但他后来的人类学学科素养也有点不到位,进行田野考察的时候如果原住民要求不能存留影像记录的话是应该尊重他们的)

结果看到结尾才觉察这真的是个大邪教啊…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三观有点扭了,见到仪式性杀人现场一点触动都没有,居然反而觉得有触动的人太弱…这其实涉及到一个人类学的老问题,也就是绝对善恶观vs文化相对论的问题。人类学很大程度上采取价值中立立场,也就必然触及这个问题——是否有不论在什么文化中都绝对错误的事(比如杀人)?按说作为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应该回答“是”,但自己的人类学学科知识反而让我失去了标准答案。之前跟别人因为说自己喜欢猎奇向结果被当成嗜虐成性的人(??)虽然解释过我是因为看了太多原始巫术的残杀仪式所以脱敏了,但这事还是害得我总是道德拷问自己:在这种事上脱敏真的对吗?

(不过我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真的特别迷,像这种仪式性杀人我看得内心毫无波动,但换个文化视角就不行,回来以后又看了个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杀人狂电影,立刻引起强烈生理不适,就好像我根据文化背景自动切换了伦理态度一样)

但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有另一种框架,也就是个体主义vs集体主义的框架。当介入一个原始巫术现场的时候,也就是切换至集体主义框架——让传统来决定人的生死的意义,而集体残害个体太正常了,个体主义所强调的个人权利被集体践踏就一点都不奇怪。简单来说,如果让你杀几个人就能拯救全世界,你会做吗?采取保障个体权利的视角的话应该不会,但采取保障集体权利的视角的话就肯定会,那这批异教徒们采取了后者并支持“杀几个人就能拯救全世界”一点都不奇怪(问题只在于他们相信杀人是能拯救全世界的——我们不采用“只有献祭才能使生命力得到更新”这样的世界观所以才觉得奇怪,他们采用了这样的世界观并基于其作出道德选择,这个前提+这种价值取向=这种行为真的不奇怪)

说起集体主义问题,那段仪式/性行为的戏码真的无比精彩,男主以为自己做的是个体主义框架下的偷情,其实是集体主义框架下的生育力仪式(话说五朔节一大传统就是滥交,他们都不调查一下就敢来也是头铁…五朔节似乎没有人牲传统,这个他们不知道倒是不怪他们)那段男主偷情的时候围观群众过来唱歌的时候影院里都笑了,但我没笑,还思考了一下别人笑的原因,大概是他们带入了偷情框架但这个框架瞬间被倾覆了,而我一开始带入的就是生育力仪式框架。

那段男主偷情对象叫床于是一屋子人都跟着叫床,女主暴哭于是一屋子人都跟着暴哭的戏码我太喜欢了,将个体的悲欢升华至集体宗教力的层面予以化解是一个挺常见的传统(比如出丧时的哭丧仪式就是)心理学上来讲,人容易对模仿自己行为的人产生好感,这大概就是这种升华作用的心理学基础——查到导演认为这个片子的一大主题就是“共情”,应该就是指集体宗教力的心理学基础。

说起共情来,我又想到之前看到的一条评论:这就是借着人际关系的温暖把人忽悠进邪教组织里,其实这个也是采取个体主义框架的视角,按集体主义框架而言,应该说是个体被同化为了集体的一部分。

p.s.

女主作为may queen被唱歌的人群抬着游行的那段让我一下子想到了五朔节是怎么被洗去异教背景的——天主教会将对may queen的崇拜变成了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这一手真的高明,那段游行真的巨像天主教徒抬着圣母雕塑一边唱赞美诗一边游行

 短评

3.5。不能说将A24拉下神坛,但想要再次获得《遗传厄运》的恐怖体验,怕是要失望。摄影像是蒙上一层日系摄影的清新滤镜,仲夏夜不眠的阳光在女主的脸上有种奇异的恍惚感,和OST在情绪的烘托上算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导演擅长的对人类尸体的残忍场面与利用人声的jump scare是遗传的延续,但整个献祭仪式过于冗长,像一场漫长的错愕,失去应有的恐布效果。反倒是开场的妹妹自杀与父母双亡处理地最为有力。邪典恐怖片缺少引发观众内心的恐惧内核,只流于邪教表面的仪式,古怪血腥不可理喻的场面反倒绷不住,全场观众时不时哄笑,不如一起真实可触的自杀事件真实、沉默而有力。

3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故事不够,porn来凑。光天化日的邪教片,为了强化仪式感,导演用了很多组航拍镜头。女主的哭丧脸太不讨喜了,最后吃吃一笑全场乐……

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导演对宗教邪典是不是走火入魔了?虽然镜头、配乐和细节说得过去,但这么点事硬生生讲两个多小时真的有必要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只是那些令人乍舌的画面,足够让人见识到最血腥残忍的鲜花烂漫,还有比黑暗更恐怖的阳光灿烂。

8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一部不知道该怎么打分的电影。讽刺的是一个人作恶是恶,一群人带着鲜花做成的头饰,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犯下的酷刑,你却开始怀疑自己价值观是不是不够包容。这就是众的力量。用之对是博爱,用之错是邪典。

10分钟前
  • Absinthe
  • 还行

小清新滤镜的cult片,比遗传厄运好看。男主被强迫mate那段,男主刚进入状态,那中年大妈突然开始唱歌,男主一脸“我被你吓软了”的表情让电影院发出了爆笑。这真是一部很有笑点的邪教片,不恐怖。

13分钟前
  • Lacie
  • 还行

有北欧情节、喜欢folklore及中意“小清新”的建议别看了,容易毁了你对这些元素的好感。刻画了一个挺生动的cult,电影整个有种磕high感,非常符合cult的精神状态;但就像恐怖都只在视觉层面,猎奇的也只有宗教仪式而已,对邪教心理层面的内核没怎么深挖,一句long-observed traditions就带过了

14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还行

传销基本也是同样的套路:1. 熟人拉入伙;2. 手机没信号;3. 一起做各种集体活动创造共情;4. 给你一个高大上的头衔方便你再去拉下家。全剧终。

18分钟前
  • ANNA
  • 推荐

啥玩意儿……误入正在搞团建的传销团伙么……

22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R级有R级的理由……

25分钟前
  • 浮槎
  • 推荐

如果你的同学邀请你去他家乡参加什么神秘节日,答应我赶紧跑路吧……

29分钟前
  • 思栋鸟
  • 推荐

超邪典!!!洁净的纯白,浅蓝,夏日明媚的鲜花刺绣里眩晕刺目的恐怖故事。跳崖仪式太冲击了。对于女主来说,比起不曾真正接纳她的朋友们,这样的“家人”也许真的“治愈“了她。

33分钟前
  • Akiko
  • 力荐

导演和编剧至少有一个精神不正常。哦不对,他们是同一人。

37分钟前
  • 城中日月
  • 很差

场面比hereditary大了,却没有让人惊艳。这一眼望到头的故事硬拍了两个半小时有点没必要。还不如少点配角专注在女主身上。前半段入戏的过程还挺吸引我,可惜后半段没嗨起来。当然,摄影还是很强。

40分钟前
  • Alan
  • 还行

比前作更愚蠢的符号垃圾堆,类似某种当代艺术秀。编导之所以特别喜欢拍模型屋的场景和邪教的题材,因为他无法处理有自主行动力的人物,他只能像摆弄洋娃娃一样把每个人放到既定的位置,把一切解释不了的动力推给邪教。然后把所谓神秘符号当香水一样滥撒。这类片子之所以完全不恐怖,大概就是因为人物本来就是死的。

45分钟前
  • *******
  • 很差

本片可竞争史上最佳异教/邪教电影,交配仪式可竞争史上最恶搞性爱场景…

48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力荐

可能比遗传厄运观感好一点吧(前半段),情侣吵架段落写得不错,女主角也演得好,还有一些幽默的地方,当然主要得归功于好演员威尔波特。但是后半段又开始胡作非为了,并且真的没必要搞这么长,真的。这个导演怎么火成这样的,他的两部电影都有种厌女感,给人很强的不适

51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长评里面点赞挺多的一篇说自己看到结尾被这个宗教团结的集体狂喜气息感动哭了... i mean... “ 感 动 哭 了 ” ?? 我特么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浑身打一冷颤 【Edit:当时看完觉得做作刻意;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厉害,怀疑将留名影史佳作 2021.9.15

52分钟前
  • Nin
  • 还行

一部神叨叨的邪教恐怖片。导演能力还是很强,氛围营造得非常棒,不动声色中,让邪恶与恐怖慢慢渗出来。亮点还在于,不同于常规恐怖片的黑暗与密闭空间视觉风格。而是阳光的、明亮的、美好的视觉观感,反而更加毛骨悚然。阳光下的邪恶。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连续两年的年度最佳恐怖片都出自同一导演之手!1.一场漫长而可怖的白日梦魇,一串阳光下的罪恶,一朵于清新田园里悄然绽放的恶之花,一曲在生意盎然的明丽原野上奏响的黑色忏魂曲。2.部分基础设定上承[异教徒](1973版),但各个部分都更加完整和饱满。3.阿里·艾斯特缓慢而富有揭示性的运动镜头漫溢着诡秘的魅惑,公路行车的颠倒镜头则让我想及[情枭的黎明]。4.在对各种死亡仪式、祭礼与狂舞的专注描摹之外,部分暴力场景与失踪过程被省略或留白,增添了神秘感。5.女主的数次“植物化”幻觉终至成真,扎根于这片异域土地上,而其余的他者则被“动物化”,被驯化,被操纵,被屠戮,甚或成为玩偶/标本。6.女主融入集体、成为家人的两个有趣标志:在狂舞中以瑞典语言说,在惊栗、哀惧与苦痛时与围聚在身旁的众女子一起同频同姿嘶吼。(9.0/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阿里·艾斯特绝对是《柳条人》粉丝,从《遗传厄运》到这部它的美学风格也能一窥究竟了:颠倒镜头、顶拍、远景人物突出、三角空间、前景虚焦远景单点聚焦、断首、娃娃屋效应和以画预言等等。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