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世界尽头

剧情片法国2016

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  纳塔莉·贝伊  蕾雅·赛杜  文森特·卡索  玛丽昂·歌迪亚  西奥多·佩尔兰  

导演:泽维尔·多兰

 剧照

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7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8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9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3

详细剧情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

 长篇影评

 1 ) 这部多兰饱受争议之作,是我2017年看过最丧的电影

2016年戛纳电影节,“戛纳宠儿”泽维尔·多兰获得“评审团大奖”。

然而他获奖的电影《只是世界尽头》口碑褒贬不一,场刊《银幕》打分仅1.4(满分4分),是本届倒数第二。 《只是世界尽头》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又译为《恰逢世界末日》),一个离家12年的作家在患病即将离世前,回家的故事。男主角路易斯身上有拉戛尔斯本人的影子,剧作家1995年因艾滋病去世。 拉戛尔斯在剧作中写说:“死亡既是生命的终结,又是对生命的回眸”,“我决定回去看看他们,回头寻踪追影,做一场旅行”。 久别重逢,来告诉你们我的死期。

《只是世界尽头》从上午路易斯回家拍到下午他离家,短短数小时,却经历了重逢、争执、苦痛、分离,背负了太多的时光,还有更沉重的生死。 多兰就聚焦了这一天,除了几段MV式的主角的回忆闪回,没有过分铺陈往事。 白先勇有个短篇小说叫《秋思》,也是这样。他就写了女主人公华夫人去万公馆打麻将前的那一小段时光,然而小说背后却隐藏着庞大的关于家国、关于爱恨的背景。 作家欧阳子评价说:“然而这个‘袖珍’短篇,却也和别篇一样,具有《台北人》整体的一贯特色,兼具生动的社会写实和深刻的象征含义。” 《秋思》中万夫人妆扮、与人闲聊、赏菊花……中间也穿插回忆未去台北前、丈夫仍健在时候的风光。 李碧华说:“美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永远在心头上的。” 《只是世界尽头》中,只有心头的回忆是美好的。现实,要么针锋相对,要么怨气沉沉,要么生死永隔。 路易斯回忆中的哥哥安东尼强壮温柔,将孩童的他扛上肩头……而现实里,他作为路易斯离家后仅剩的男性对他充满了敌意,性格变得暴烈。 路易斯回忆中的初恋男友长发飘飘,深夜翻窗与他缠绵,无害的笑容与青春的身体……然而安东尼告诉路易斯:他已经死了。

一个离家12年的人,与家人的关系注定是疏离又亲密的,在这种两极的拉扯里,每个人的痛楚都显而易见。伤人者亦自伤。 就像电影《八月:奥色治郡》,所有最难听,最伤人的话都被用在了自己本应最亲密的家人身上。 不过,多兰被诟病最多的也正是他拍的路易斯家人的争执,台词日常且繁琐,甚至有人拿《小时代》作比,说他是加拿大的郭敬明。 可能因为没有像《八月:奥色治郡》那样吵架时金句频出。那个梅丽尔·斯特里普演的母亲,十分毒舌,对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而《只是世界尽头》中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可能是安东尼拒绝与路易斯交流后说的那句话:“人们总认为安静的人是好的倾听者,可我不说话是想让人们远离我。”

但也正是这份对话的日常显出了电影中的他们的口不择言和爱恨交织。 多兰对剧作做了一个改动,在拉戛尔斯的原作中,路易斯是长子,安东尼是他的弟弟。路易斯的远离家庭,其实是逃避了长子的责任,于是这份责任就落在了安东尼的身上。他走了,他就把自己留下来的责任全怪罪于他。 电影中兄弟关系的改动,就让许多人不太能理解安东尼对弟弟路易斯如此这般巨大的怨恨。

路易斯的母亲是想要表现出对路易斯的爱的,然而面对12年没有回家的儿子,她所能想出的办法是努力地谈论过往,忽略现在。 她甚至笨拙地跳起她年轻时候跳的健美操,拉上女儿一起。女儿起先是不愿意的,后来也加入了,这一段就已经算是电影中最明快的一幕了。 然而于事无补。

说到底,路易斯此行回家是“为了宣告,述说,只是述说,我已不可救药,死期将近。” 当妹妹苏珊抱怨他缺席了她的成长时,他无法启齿自己的死期。 当哥哥安东尼和他吵架时,他无法启齿自己的死期。 当面对嫂子卡特琳娜这样才见第一面的外人,他更是无法启齿。 当母亲跳起健美操,紧张的气氛有所缓和,他还是无法启齿。这样欢快而滑稽的一刻,如此令人绝望的话题。 所以电影中路易斯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恍神的状态,而这份恍神更是让他显得是这个家中的局外人。他的心不在焉,又成为家人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男主角路易斯的扮演者加斯帕德·尤利尔有一双忧伤的蓝眼睛,这个角色很多时候要归功于多兰对他眼睛的特写。 我觉得电影中演得最好的是嫂子卡特琳娜的扮演者玛丽昂·歌迪亚。卡特琳娜是这个剑拔弩张家中唯一的润滑剂。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她和路易斯一样,是这个家中的外人。然而,她又与路易斯是不同的,路易斯选择了从这个家离开,而她是选择进入这个家的。 所以相对其他家庭成员,她最难表现,甚至没有一场爆发的戏,可是玛丽昂·歌迪亚却精准地演绎出了这个人物的刻意亲密与无力疏离。

电影的最后,路易斯离开家前对卡特琳娜以手抵唇,卡特琳娜回以的眼神真正叫人难过。 是的,直到最后,路易斯离去,他也没有能对家人说出他的死期……

很多人说,《只是世界尽头》不如多兰的另一部作品《妈咪》,那部作品精巧、丰厚、有层次感。 确实,相较之下,《只是世界尽头》少了一般电影该有的起承转合。可,这就是《只是世界尽头》该有的情绪啊。就那样对峙了、结束了,甚至不像《八月:奥色治郡》,连架都没有能打起来,让人一口气吊起在了那里,却不给你落下来。要直到你看完之后,巨大的悲伤才真正袭来。 我是在一个晚上看的《只是世界尽头》,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心里十分难过,了无睡意,绝望如同窗外茫茫的黑夜。虽然2017年才刚刚开了个头,但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今年看得最丧的一部电影了。

我想起我的一个Gay朋友,他一直想跟家里出柜,但是一直也不敢跟家里出柜。有一天他和我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梦里,他患上了绝症。他的第一反应却是开心,因为觉得这下终于可以有勇气向家人出柜了……而且因为绝症,家人应该相对更能接受自己是Gay这件事吧。可是,他又说:“我很快就又伤心起来,因为我发现我也并不敢告诉他们我得了绝症。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2 ) 如果不知道男主角得了艾滋病,是看不懂这电影的

其实看这部电影首先要知道一个背景,才能理解主角的心理和环境的设定:这电影其实改编自一个自传性的剧本,电影的主人公其实就是原剧本的作者,他已经感染艾滋病,并在写完这本剧本后不久就去世了。

他回家就是为了向家人宣布这个噩耗。电影中有很多次他都想脱口而出,但是却因为缺乏勇气或家人的原因,到最后离家都没有说出口。他就像片尾的那只小鸟,在这个家里横冲直撞也没能飞出去,到死也无法释然。

电影里多兰没有明说【男主得了艾滋病并将离世】这一个关键的线索,只有了解原作的观众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隐藏男主角病因的手法,也让一些国外媒体对多兰的这部电影有所诟病。但其实见仁见智。

我觉得从一开始就知道男主角死期将至,会更好的理解电影想表达的情绪和环境。
观众可以看到男主角在开始的时候,还是相对比较健康的,但随着电影的深入,他面容的病态越来越加深,到最后得大汗淋漓,头发都已经被盗汗浸湿,严重的面色苍白和深陷的眼窝,都在说明:死神将至!
观众可能会觉得男主从头到尾都是寡言少语,面无表情。其实这正是艾滋病人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心如死灰的心境。回到这个家,其实是要做一次正式的永别。但这样沉重的话,对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无疑将是沉重的打击,无法轻易说出口。
他十几年前离家出走的原因,电影没有明说,我猜很可能是他出柜导致的。而他的离家出走,对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母亲一人要撑起整个家庭,母担父职。他的哥哥作为家里惟一一个男性,养家糊口一定艰难,同时还要隐瞒弟弟是gay这个家庭丑闻,所以心理压力很大,脾气很暴躁,其中有个他要打男主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到他的拳头上有未愈合的伤口,说明他经常对老婆实施家暴,这也恰好说明了为何男主的嫂子为何如此沉默寡言,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说话,只敢小声劝说丈夫的性格。而他的妹妹,从小就缺失了他这么一个哥哥,在这个缺少父亲的家里,长兄又是这种暴脾气,所以她是那种表面很坚强,很酷,但是内心很缺乏父爱,缺乏兄长关爱。

电影里有很多镜头多兰都别有用意,最后家庭大吵的一幕,外面却恰好雨过天晴,斜阳照亮每一个角色,说明所有矛盾在这一刻揭开,好似《雷雨》的暗喻。
哥哥在告诉男主他的初恋男友(就是有一段粉色MV风格的两个男孩子里最后在窗边离开的那个)死于“癌症”,其实也是在暗示他的初恋男友一样死于艾滋(在当时艾滋被称为“同志癌症”),而他哥哥对此都没有明说,很可能让男主明白他的哥哥永远也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感染艾滋这一事实。

在最后,家庭成员撕逼大战,也让男主明白,这个家庭的矛盾不管是不是他的离家出走引起的,还是他的父亲的离开导致的,都已经无法弥补,他如果在这时候说出自己得了艾滋病就要死了,这样的重磅消息无非是破釜沉舟,压毁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他对嫂子比出了“嘘”的动作,暗示自己要沉默离开,带着他即将死亡的噩耗,独自承担。
他嘴上邀请妹妹和哥哥去他的城市玩,也保证会经常回来看他们,多写信。但其实他心里明白,这一走,就是生死的永别。这只是让摇摇欲坠的家庭短暂维持的美好谎言。

他就像片尾的那只小鸟,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家里横冲直撞,到死也没能飞出去,到死也没说明白,到死也没解开这个家庭的心结,这已经是解不开的死结,他满心苍凉无奈,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3 ) 改名叫做家庭伦理剧吧

影片所展现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虽然很多人都爱用官方发布的这样一段剧情简介“一个同性恋的作家路易斯在漂泊12年后重返故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但实际上影片剧情完全没有触及男主角向家人宣布自己将死这一内容,他的同性恋身份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影片主要还是展现男主角离家12年之后突然回家,老妈、哥哥、妹妹面对他所产生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如果说帅哥导演多兰在本片中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的话,那就是剧本中表现一家人的不同性格以及亲情关系的部分写得还算细腻吧,一家人上一分钟还在争吵,下一分钟就风平浪静,然后再爆发矛盾、再回复平静,直到最后一家人眼看要达成和解,但男主角告知家人他要“离开”的决定瞬间将矛盾引爆到不可挽回的境地,影片最后以悲剧收场。导演多兰在用生活化的情节营造剧情波折和矛盾冲突的手法十分自然,展现角色间爱恨交织的亲情细致入微。片中几位明星主演的表演都值得称赞,镜头总用特写也可以理解,因为整部影片就是要靠主演们细腻表演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撑起来的,演员们对于角色塑造和情感把控都很棒!

 4 ) 不仅是戛纳亲儿子,评审团大奖不白得

渐入佳境,一开始感觉表演剪辑和音乐都跟不上套,多兰在大撒把驾驶吗?对话根本听不进去,重要的是最后两场戏,把生离死别在一个拥挤的客厅里拍的催人泪下(亲测泪流满面),这时候又在回想前面的不合理,每个眼神都深有意味。

所有对话的机位,调度,比如对男主的俯拍,和嫂子对话典型多兰的代入感,后调整为第三者的视线,去一下妹妹的房间几句话,一个中二少女就活灵活现了……整片都可以作为情景对话的典范参考。

感觉多兰在驾驭个人鲜明风格的道路上越来越大胆娴熟了,"管你们爱不爱看,这就是小哥的调"的意味。所以大师之路必走这一步,走不走偏两说。

越是最信赖最有安全感的家人,越是出言无忌,这种状态深得共鸣。

每个人阻拦在自己的牢笼里,成人后都要过自己的生活,曾经的幸福时光,责任与血脉,即使是至亲的家人,有时候也没办法互相帮助。

没看过原著,只是世界尽头,是很无奈的一句安慰吧。

 5 ) 多兰戛纳获奖感言

第69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式多兰获奖感言视频(中法双语字幕@XD字幕组):http://weibo.com/3853333257/DyfMjDwzX?type=comment



《只是世界尽头》是伟大的剧作家Jean-Luc Lagarce创作的无数印象深刻的作品中的其中一部,无论他现在身在何处,我希望我的这部作品都没有让他失望。通过这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我努力尝试去挖掘电影本身,给大家展现剧情的发展以及还原各色人物的情绪。这些人时而可恶,时而尖叫,却总是深受伤害。他们活在我们当中,正如千千万万活在害怕、卑微和怀疑爱情中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们。

碌碌一生人事繁杂,终究还是为了相爱。我,也是如此。我多么希望能够被人所爱和接受。巧妙地创造了这些角色,他们在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索和玛丽昂·歌迪亚如此形象和完美的演绎下,也无法避免这个最基本的人生诉求。

越长大,我才越了解,被理解是多么不容易;才知道,要看清自我,更是困难得令人难以置信。现在,我终于明白自己到底是谁。今晚,你们的见证、理解以及爱,让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创作与我们回声的电影,仍带着一颗向现实永不妥协、向粗制滥造永不低头的决心。即使在各种情感里漫游是一场时而迷失方向的冒险,但是这场冒险终会到岸。

……

两年前我曾经站在这里,当时我经历了人生的转折点,今天将是另一个改变我生命的重要时刻。然而战斗仍然继续,我的一生都将贡献给电影,无论它是否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正如法郎士所说的:与冷漠的睿智相比,我钟爱热情的疯狂。




重要内容的英文(闭幕式现场同传):
I hope I won’t have disappointed anyone. I tried to make a film of this to talk about a story and emotions to convey characters that are sometimes loud and nasty but who are in fact hurt. They live like us, like many mothers, brothers, sisters. They live in fear, lack of trust, lack of certainty. Everything we do in life, we do it to be loved. That’s what I do in the event, to be accepted.

My characters are like us, so human, beautifully played by Gaspard Ulliel, Nathalie Baye, Léa Seydoux, Vincent Cassel and Marion Cotillard.

The older I get, the more I realize it’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and strangely enough, I understand myself better now. I know who I am. Your testimony, your love encourages me to make films that resemble me, without any compromise solution, without giving in to what is easy. Even if the emotion is something that’s hard to convey to others, it always reaches its destination in the end.

…….

I prefer the maximum of emotion to the minimum of indifference.

 6 ) 原来我这么重要

一个人看完这部电影,三里屯的人流和不熄的灯光让我感到有些孤独。走出影院潦草地短评了一下,觉得电影并不太好。但在回去的地铁上,在床上,在和母亲的聊天中,开始的回忆却让自己陷入电影的情绪里,甚至想和路易一样抽根烟,缓解一下这不可名状的悲伤。 电影大段的采用特写镜头,每个人的神色、每个人上下翻合的嘴唇、每个人转动的眼眸,都在这密集的特写镜头里被人捕捉到。其实让人很不舒服,在观看的时候恨不得求求导演多穿插几个大全景解救一下我的眼球。当然多兰很任性,他就是要用这些密集的特写压迫你,让你的注意力永远不放松,让你清楚地看到这一屋子人的心思。但让人不舒服就是让人不舒服,所以场刊评分会低,那是现场打出来的。而回忆影片就不一样,我可以自由地调动记忆,不受多兰的胁迫,找到我被触动的部分。 十二年不回家,一回家就是要宣布自己将临的死讯。让很多人费解,路易到底是怎样的一颗心,为什么要离开这十二年?多兰没有做出解答,只是把这个当做事实在陈述。 路易离开家的年龄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恰巧我也是个同性恋,同样也是剧作者,所以我试着从我的角度去理解他。 有点类似路易,我近两三年来和我母亲关系有些疏远了,原因是我想过自己的生活,我还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我希望我母亲也能过上自己的生活。但我曾经也和母亲十分亲密,家里的书房是母亲带我领略另一个世界的天堂,小学六年级就被母亲哄着看了巴金先生的《家》《春》《秋》。之后看王蒙看肖洛霍夫等等,都是母亲丢来一本我便看一本,那时候也不在意这些书都是八几年九几年的泛着黄的老书。我妈亲手把我推进了文学和思想的世界,却没想到我青春期的逆反会比别人来得更猛烈和独立,从而延续到现在。我妈现在常说的是“我以后就指望着你了”,而我总是以冷酷的姿态“别指望我,生活是自己的,你只能靠你自己”。我妈盼望着我毕业后回重庆找个公务员的工作,但即使是贪恋家乡美食的我也早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就下定决心我将终其一生寻找回家的路——漂泊在外才是我的生活。我觉得是我妈变了,但她其实没变,只是比其他中年妇女多读了几本小说几本书罢了。我妈有时候骂我白眼狼,只晓得要钱的时候才肯给她打电话。但我心里却觉得我是爱她的呀,每天上微信冒泡和她寒暄一下,跟她分享一下知乎上的一些真正的生活小知识,只不过比那些打电话的显得更互联网化了一点。我后来觉得她可能是想听听我的声儿,也偶尔发个语音过去,但不管用。 路易也是如此,他能分毫不差地记得家里每个人的生日,按时寄来明信片,写个一两句话,算作寒暄了。他一直觉得自己关心着家里,他并不是靠智能推送才知道家人的生日,而是切切实实地记住了。但他这次回家之旅,经历了才知道,缺席的时间永远补不回来。 路易的妹妹告诉他其实她很崇拜他,但又因为他离开的时候她太小,并不了解他。她只能从家人的谈论中,和她自己找到的资料——那一墙的剪报,来描摹出这个哥哥的模样。只有她像个百灵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准备着和哥哥相见的一面——她守在门口正中央,务必让哥哥进门第一眼就算她。 我第一次大学开学的时候,父母是想来送的,但我拒绝了,并且心里还觉得他们很幼稚——我上初高中的时候开学报名,你们不是为了让我独立都是让我自己揣着报名费去的吗。父母也没再强求,我也没当回事。直到我满二十岁生日的时候,父母非要来一趟北京给我庆生——以前庆生我大都是与同学过的,父母以前没搞过这样的阵仗。我反对,可他们连假都请好了,我只好替他们安排飞机酒店。他们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我生于霜降,那时候的北京已经有点冷了。我母亲到了酒店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乡的小吃(卤味 辣味)拿给我,第二件事情就是要看我学校。那么晚了,我没答应他们。第二天,母亲七八点就把我叫醒,不得不领着他们逛学校。两人学校逛够了又接着想看我宿舍,一想到狗窝的惨状,不得不以宿舍不让进为由打发了他们。 送走他们的时候,才回过味来。这哪里是来给我庆生的,这是在归还没能送我上大学那段缺席的时光。这和初高中报名不一样,虽然我是一个人去报名的,但终归每天是要回家的。 路易心里对妹妹是惭愧的,这份惭愧在看到母亲和妹妹谈论着他走后的周末旅行被取消,母亲和妹妹跳着有氧操,母亲求他宁肯欺骗妹妹他会常回来看看也要给她希望的时候,愈发沉重,所以他始终没有说出口,面对这份惭愧他说不出来。 路易觉得他应该先跟哥哥说。毕竟那是从小带着他玩的哥哥,那是能让他骑在头上的哥哥。何况父亲不在了,长兄便如父。 但是他没想到,他原来那么重要。妹妹的崇拜也就算了,没想到哥哥也会如此在意。在意有他的时候,家里人永远不会向着哥哥。 我也没想到,我有那么重要。爷爷今年陡然辞世了,来得太快,我没法从北京回家去说一声再见。看着爷爷的灵堂,我当时却想到的是几年前爷爷某一次抢救,我恰好在现场。我被奶奶紧紧地抓住,看着医生一次次电击着,是很直接的冲击。我和我奶奶并不亲,但她那天却怎么也不肯放我走,恐怕也并不仅仅是因为我是唯一的孙子。 路易最后什么也没说。为什么?因为他来过了,他知道自己这么重要,他怎么能说得出口。他自己都不能面对哥哥轻轻的一句话就带过的初恋病故的消息。初恋之于他,他之于这些家人。 那只扑腾进屋最后垂死的小鸟是他的写照,他终将离开家里独自面对——这已经不是暗喻了,这是为了让白痴都能看懂的明喻。 他能说什么,他选择了离开的十二年,那么现在他还是应该保持离开的状态,现在愈无情,到时候他们的思念才会少一点,他在九泉之下也会轻松一点。 他用了十二年才看清的东西,我却不用,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写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嚼着母亲寄来的川味香肠,眼泪不自觉就出来了,真辣。

 短评

继续不可能之爱主题,发生在一个离家十二年的男子回家探亲过程里。镜头语言依旧多兰,故事却争议很大,大概因为人物不具备普世价值,这极小群人因为取向或其他与家庭疏离,进入一种明明有爱却难表达,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境地。主题让经过的人感同身受,没有经历的人莫名其妙。看哭,自荐但不广泛推荐。

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甜点界新秀决定挑战水煮牛肉 结果滋味是有的 但料放得让人龇牙咧嘴

8分钟前
  • RITA
  • 还行

或许是年龄的问题吧,这类题材处理的实在是太浅了,于是只能不断用升格、音乐、局部特写来弥补这些不足

12分钟前
  • 穿羊毛的背心
  • 还行

影史上都很难找比Vincent Cassel这个角色更令人生厌的了。影片中大家对Cassel说“你在干嘛,你为啥要这么说话,我啥也听不懂。”——这番话我想复述给所有主创。2星给仅剩的那点视觉风格。

13分钟前
  • 小A
  • 较差

胶片电影的画面就已经赢了!每个人物都很鲜活,跟男主的对手戏碰擦出的都是不一样的火花,但每个都让人觉得不腻。多兰就是多兰。

16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其实他是回来宣布自己死讯的:一旦把所有冲突放入这个设定,就能感受到那些欲言又止的细节的力量。后30分钟情感爆发戏是多兰最擅长的,就像巨浪拍打长堤。亲情说到底是一种无奈的感情,因为人们只能被动接受。餐桌两头隔着世界的距离。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色调不如前几部。牺牲构图换来加斯帕的特写,先减一星再加一星。最后两幕戏一直在哭,嫌太吵打低分的人都家庭美满吧。

23分钟前
  • 张维托
  • 推荐

看完了,甭管你们怎么说,这竟是我最喜欢多兰的一次。就是那种内心充满着爱与厌恶的感受,离开时我给了自己万千确凿的理由,再回头才知道已无归路。拍完《步履不停》说,家人真是很想亲近,却又很遥远的存在。

26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或许是多兰最差的一部。情绪表达很有问题,大量的脸部特写,以及让人昏睡的对白,很难让人代入。讲死亡不如《时光留驻》,讲家庭不如《八月:奥色治郡》,不该在周五晚上看,看完觉得筋疲力竭。。。

3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多兰还我机票钱!!!!!

34分钟前
  • toska
  • 很差

小孩遮眼。闪回。“我有一个会议”。

3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多兰作品内部比较的确不算出挑,但总体还是上乘之作。很多人因为不适应这部片子的话剧感强于电影感而直接否定了它,然而用这种美学上的保守主义来评判艺术电影明显是非常不妥当的。多兰采访说话剧感和近镜头都是为了强调语言之无用与身体之实感的对比。这也是多兰电影里第一次集中处理阶级问题。

40分钟前
  • 流风揽湖
  • 推荐

脱帽戴帽,钟表特写,几组一对一,一对多对话,简洁的冲突。感情就是不告诉他们是欺骗,告诉他们是伤害,格格不入的人,千万种的孤独,最终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每一个人都不能做自己。[B+]

41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少时离,经年归。“我病得要死了”的话总归说不出。所有人只顾表达,谁也没有真的听进去。在一起喘不上气,分开了nostalgie。太私密,也太压抑了。关起门来自己作就算罢,把这作死作活影像化,就只能挑经历过的观众了。被阵容骗进影院的肯定要骂人。Ulliel用两年推翻了我对他持久的偏见。

43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戛纳评委团:给他个奖怎么啦?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4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维系亲密的不是获得,是付出;支撑家庭的不是喜爱,是讨厌。多兰持续表达对家庭强烈的厌恶和一丝带着奶味的依赖。餐桌的两头是彼此完全曲解的两个世界,而镜头却贴近每一个人的表情,让人心生抗拒,几近控诉地道出家庭给人带来的尴尬、聒噪、虚伪和无效的沟通。我不认为这是多兰最差的作品。

4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多兰已经彻底把电影当成MV在拍了,全片都是夸张的光源光比,人物自带夜店妆发,大半篇幅都是人脸特写,也没什么情节,就是絮絮叨叨莫名其妙吵架拌嘴泪流满面,还有若干诸如郭美美名曲不怕不怕等DJ段落,演员个个走神经质路线,反正我是欣赏不来。(要伤仲永了吗难道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较差

拍家庭题材还是要看亚洲人的,如父如子,饮食男女,四两拨千斤。而小多兰眼里的家庭问题就是撕逼撕逼再撕逼。PS:最爱的马良果然杀出重围演技担当,爱她爱她爱爱爱

54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我已经想到评论会两极分化。理性地说,wuli多兰再执迷于青少年和家庭的紧张关系的话就要变成下一个肯洛奇,或者干脆是加拿大笛安了。但是那毕竟是多兰啊,表达能力好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多兰,如果你也曾经觉得家是你的世界尽头,这部片绝对看到心碎了又碎如坐针毡。

57分钟前
  • 💛
  • 力荐

放映结束后,我留下对多兰说,我今天真的很失落,这大概是我来到美国来后最失落的一天。但我还是出门来看这部电影了。然后他给了我一个特别紧的拥抱。

58分钟前
  • 初三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