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7

主演:张国立,李晨,王凯,梁家辉,刘涛,易烊千玺,段奕宏,秦海璐,撒贝宁,马苏,单霁翔,李仲谋,龚良,段晓明,马萧林,强跃,万全文,蔡琴,马宝杰,任万平,方勤,王刚,何炅,陈晓,刘奕君,郭涛,雷佳音,关晓彤,蔡国庆,蔡轩正,任重,宁静,杨志刚,那英,孙淳,周冬雨,袁弘

导演:于蕾

 剧照

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2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3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4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5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6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3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4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5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6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7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8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9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00:36

详细剧情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今年,逐步被定格为央视文化节目元年。8月22日,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纷纷“周二见”的秘密被揭晓,央视文化节目大家庭又将新增一位重量级成员: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场关于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金牌制作团队2年酝酿筹划、强大顾问团保驾护航、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强势结盟、实景取材、27件顶级国宝重器、27位与之魂魄相依的“国宝守护人……《国家宝藏》将用创新演绎的传奇故事,串联每一个守护者的讲述,点燃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火。用时尚鲜活的综艺形态,搅动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全力解密和激活古老深沉的历史文化资源。

 长篇影评

 1 ) 怎样看待《国家宝藏》对乾隆皇帝审美水平的嘲讽?

谢邀。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最没有什么讨论的,这是节目为吸引观众的讨论而已。正常描述这个瓶子,肯定会有许多人吐槽,我们把嘈先吐了,许多年轻人会觉得和他们想的一样,会觉得亲切。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瓶子的。

一个女人,也许平常喜欢简约大方显气质的衣服,但是久了,或许某天,下午的午后就突然想穿点暖色热闹的衣服,一个人孤独久了,会喜欢那种热闹。

大俗与大雅,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挺好的。网上很多人说,建议把那八个图案做成手机壳,我举双手赞成,我绝对会选个几个备在家里,换着用!这也叫文化的二次元开发呀

 2 ) 讲述文物故事是一个美好的引子

国家宝藏开播前,好多博物馆同仁在朋友圈卖力安利,观望中难掩期待,毕竟这档节目对于向来低调的文博圈来说不可谓不重磅。于是,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认真地看完第一期,从一个文博从业者角度来谈谈对这个节目的观感。

第一期节目放完,整个节目的套路也就定得八九不离十了。每期围绕一个博物馆,每个馆出三件馆藏重点文物,每件文物搭配一名影视明星作为国宝守护者,主要功能是通过“小剧场”演绎与之相关的背景故事,所谓前世;然后再引出当前与文物有关的人和事,所谓今生。小剧场故事是基于史料的创作,有一定虚构成分,但是很好地解释了与文物有关的背景知识。每个配套故事抓取的点都不同,第一期三个故事除了第一个千里江山图略尬,瓷母和石鼓的两段一个搞笑,一个温情,同时又分别把立意上升到大国文化自信和文脉保护传承上,感觉剧本还是花了不少心思。今生部分的讲述方式更为多样,工艺揭秘类、访谈类,相信在后面的节目里还会看到更多类型。

这里要说一下嘉宾的选择。第一期三件文物对应的是三个不同维度的群体:千里江山图请来的当代学院派画家和国画颜料传承人,代表了小众的专业人士,也传达出一个讯息,即文物的艺术价值可以独立于文物属性在当代社会有更为广泛的延续与应用,是为“活”起来的第一重意义;瓷母瓶请来的是故宫博物院的讲解志愿者团队,代表了博物馆爱好者,也是大众文化传播者,乍一看与器物特点没啥关系,但联系到大国文化自信的主题,就蛮好理解了,因为文化的有效传播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从自发的爱好者到自觉的传播者,是为“活”起来的第二重意义;最后石鼓请来的是故宫的文物工作者,代表了文博领域的从业者,正是有了这个群体的努力与坚守,才有文博事业的今天,是为“活”起来的第三重意义。至于影视明星和张国立,更多起到穿针引线和增强可看性的作用,仔细看下mv里的明星阵容,流量小鲜肉小鲜花很少,都是演艺圈里拿得出作品(或许可以理解为相对有文化?)的中青年力量,可见央视爸爸在默默把关着节目的娱乐尺度。最后再说一下之前噱头很足的馆长天团,现场扮演坐镇点评的角色,虽然说猜也猜得到,但是看着大佬们在那按照分配好的任务背台词脚本,真的只能报以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了。

所以呢,国家宝藏作为一档主旋律命题式综艺节目,个人觉得可以打到85分,因为要糅合这么多元素去作综艺化的呈现,太难。也因为如此,节目中许多的设计痕迹,比如臆测成分偏多的表演段落、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仪式环节、硬拗的馆长点评等等,尽管过于刻意且流于表面形式,但是只要是服务于收视率这一大目标,都没有必要去苛责。毕竟,什么样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40分钟能够传达出多少文物信息也不是最重要的,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两个小时看下来不换台,觉得燃、觉得爽、觉得应该去博物馆里一睹国宝真容,这个节目就成功了。可能这么说会被喷过于“功利”,但过去十年间,许多博物馆绞尽脑汁在做的就是如何吸引观众对博物馆产生兴趣。相较于一个展览、一次讲解或一场活动的传播覆盖面,国家级电视媒体的宣传优势无可撼动,只是这一天真的等得有点久。

此前,我们熟知的文物类电视节目大多以纪录片或科教片形式为主,比如《国宝档案》,适中的体量和电视特有的叙述优势,非常适合作中深度的专业解读。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综艺类、体验类节目瞄上了文化遗产的主题,将文博元素作为噱头,结合不错的可以打开一部分新的受众群,但也有玩过火引来不少诟病的。还有一种鉴宝类节目,品质良莠不齐,有些节目画风完全被商业化带跑偏;以前央视倒是做过一档《传家宝》(大概)节目,侧重讲民间的文物故事,同时结合了家风家训的主旋律,如今在国家宝藏上也能看到对它的借鉴。这多少反映了近年来文物类节目的边缘化尴尬地位和两极化走向,要么高精专但看的人少,要么沦为娱乐的陪衬。从受众角度,国家宝藏是拍给大众群体看的,它的出现弥补了这类节目此前的缺位。但要说传播方式有多少突破,好像也没有,只能说是杂糅了不同的形式,显得丰富,本质上仍是在讲故事。这是我个人暂时觉得遗憾的地方,也是未来应该去期待的方向,因为从隔着展柜玻璃到隔着屏幕讲好文物故事只是第一步,更多博物馆资源的发挥与利用,更多博物馆价值的阐释与传播都值得大众媒体去做更多尝试。

 3 ) 砗磲何辜,怀璧其罪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江南蝶衣(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650951980/

初看这部打破沉闷说教又寓教于乐的节目时,也令我耳目一新,心潮澎湃。节目中为揭秘《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色的秘密,特请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仇先生,来演示国画颜料制作的繁琐和采料的艰辛。仇先生这份对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和初心,深深打动了不少观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当看到“上等宝石是用来画画的”台词火爆网络,旷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刷爆朋友圈,某地方台深挖苏州姜思序堂背后的故事,这令我不禁担忧起砗磲来。果然,各类关于砗磲选购的推文纷纷贴上“国家宝藏”、“千里江山图”、“稀世珍宝”的标签,民间藏购砗磲制品之风再次被带火。
“砗磲做颜料,没想到吧,在宋代砗磲的贵重可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将砗磲磨成粉末当做颜料,财大气粗大概也只有北宋这样的繁华王朝可以支撑了”。当看到网友这些评论时,我不免为之叹息。其实宋代并不盛行以砗磲制作颜料,就连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听琴图》这些大量使用白色的御笔,亦无关于使用砗磲粉为颜料的记载。近代工笔花鸟大家于非闇先生,深谙宋人笔意技法。他在《中国画颜料的研究》一书中系统整理古代及当代画家的颜色、颜料技法,并指出在绘画中用蛤粉替代白垩,始自宋代流行。且徽宗政和三年已接近北宋末期,当时政治腐朽、民不聊生、起义不断,又何来繁华之说。以如今身价贵重的砗磲来揣测史实和衡量国力并不妥切。
而自月初节目播出以来,还给大家带来一个认知上的误导:旷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中使用的上等国画颜料的“白”就来自砗磲粉,以砗磲做颜料方可保持千年不变黄。而我作为一枚国画爱好者,知晓传统颜料的制作工艺和原料来源,今天也来谈谈白色。
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主要来自矿物质颜料和植物质颜料两大类,此外还有金银(泥金、泥银)。矿物质颜料包括赤、黄、青、绿、白、黑,可以统称为石色。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白色被画家看作是与青绿一样的“重色”,它主要有三类:白垩、铅粉、蛤粉。
1、白垩:又称白土粉,是一种微细的碳酸钙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单细胞浮游生物的遗骸沉积。早在公元536年,白垩就被称作“画粉”。在古代,它曾广泛地作为刷墙涂料使用。此外,汉魏以来的大幅壁画,也都以白垩作为主要原料。如今我们看到的敦煌北魏壁画,人物皮肤的肉色就是用白垩粉加银朱(硫化汞)、漳丹(四氧化三铅)调制而成。然而历经千年时光,颜料发生氧化反应,于是壁画中的人物也从小白人变成就成了小黑人,观之别有异域风韵。
2、铅粉:又称胡粉、官粉,其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铅。在古代主要用于女子化妆增白,因形状似银锭,也叫做锭粉。然而使用铅粉作画,日久氧化还会变黑,在书画术语中叫做“返铅”。铅粉有毒且不提,好在一物降一物,在书画修复中有一门技巧就是用双氧水来清洗恢复铅白原色。但这种以化学反应为代价的还原,对文物而言终是个不可逆转的损伤。
3、蛤粉:又称珍珠粉,或许是因白垩和铅粉容易氧化,所以古人摸索出使用海中贝类文蛤的蛤壳制作颜料。挑选外壳坚厚的蛤壳,用微火煅烧,研磨至极细,就是蛤粉。因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强烈的氧化反应,使用后不会氧化变色,且较白垩和铅粉更为柔和,故而宋代绘画中盛行蛤粉作画。
不过蛤粉也有一大特性,十分考验作画者水平。
蛤粉遇水后会变为透明,且不易均匀涂抹。尤其在创作工笔重彩中,不仅兑胶调制手法繁琐,在多层渲染时也极其痛苦,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方能掌握,但这并不妨碍蛤粉成为最佳的传统白色颜料。宋画的折枝花鸟、人物、山水中的白色能经得起千年时光而光亮依旧,其中就有蛤粉“不变色兼有光彩”之功。如今因化学工艺纯熟,传统蛤粉制作繁琐,故现在管状颜料中多使用锌白、钛白来代替蛤白。
说完颜料,我们来看看砗磲为何物。
“砗磲”是对双壳纲、砗磲科2属9种贝类的统称,它们多数生活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域之中。因其外壳表面凹凸的沟槽类似古代车轮留下的车辙,故在汉代被称作“车渠”。后因其外壳坚如磐石,又改为“砗磲”。《国家宝藏》首期节目中用于展示的,就是大砗磲的外壳。
大砗磲(Tridacna gigas)是砗磲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称库氏砗磲、巨蚌。区分它很容易,它的外壳有个显著特征:生有五条粗大的覆瓦状放射肋,在台湾地区也被形象地称作“五爪贝”。大砗磲生长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间,也曾广泛分布于我国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海域。它的寿命可达百年,最重可超过200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双壳贝类。在幼体时,大砗磲靠壳顶前方强韧有力的丝足固定自己,等到成年后丝足孔闭合了便不再搬家,安安静静地嵌入珊瑚礁石或海底缝隙之中做个美丽的“宅贝”。
这种美丽的贝类其实十分和气,它在摄食时仅通过壳口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用鳃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就连在防御时也要先排出海水再迟缓地闭上双壳。此外,成年的大砗磲还与一种微小的海藻虫黄藻互惠共存。虫黄藻是海藻的一种,它需要恒定供应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大砗磲可以为虫黄藻提供保护和居所,还可以提供二氧化碳和氨氮化合物,供虫黄藻进行生长繁殖;虫黄藻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碳类化合物来回馈大砗磲。它能成为“海中贝王”,便是得益于这种奇妙的共生关系。
然而再坚硬的外壳也无法抵挡人类的欲望,因为砗磲纯白洁净的外壳,美味可口的贝肉,致使小型的砗磲被人们当作食用贝类,而大型的砗磲被捕捞宰杀,闭壳肌被制成名贵海味,外壳成了高档的装饰品。由于砗磲壳自我国古代便被视为宝物,被一些佛教经典奉为“佛家七宝”之一,常被制成佛珠手串;清朝二品以上官员的朝珠也是由砗磲壳穿制而成。
此外,砗磲还是名贵的工艺品原料,甚至用于传统中医药使用。这都导致了我国对砗磲及其工艺品的旺盛需求。受到暴利驱使,一些渔民还在南海海域大肆捕捞大砗磲。粗暴的螺旋桨吹沙,疯狂的翻挖珊瑚礁,这种长期的灭绝性釆挖,已令南海的大砗磲所剩无几,许多曾经生机盎然的珊瑚礁也被摧残成海底的白色沙漠。
如今,尽管砗磲科全部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级别;尽管砗磲科的全部种都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级保护动物之中;尽管库氏砗磲贝在中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里被列为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即便如此,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来自所谓的文化传承的庇护,砗磲的贸易依旧火热且疯狂。
出于中国传统绘画颜料制作的角度而言,砗磲并不适合变成绘画颜料。传统颜料的制作并非就要抛简就繁,也并非要违规使用珍稀濒危动物,若能延续古人以取材简易的文蛤制白的传统,岂不是对非物质遗产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出于保护文物的角度而言,古画的珍贵在于唯一,如今临仿业已式微,复制古画也并非要追求丝绢颜料的上等和极致,过度执着于物,反而失了匠心。再说砗磲粉,它与多数贝类相同,煅烧成灰都一样,无非就是氧化钙,至于哪种灰价廉物美,不用问都知道。再退一步说,即使选用年代久远的砗磲残壳正品,那一定经过了长期的地质压力,万一玉化了,反而连碳酸钙都提取不成。故而宋画本重蛤粉,今人又缘何好砗磲呢?
砗磲何辜,怀璧其罪。有心无心的喜好,都只会加速它的灭亡。惟愿它不会成为下一个犀角和象牙。

 4 ) 第一集观后

刚开始看《千里江山图》的时候,是惊叹的,这么漂亮的颜色,这么壮丽的山河,这么细腻的处理。然后讲到颜料——最好的宝石、砗磲,都是用来画画的(对对对您说的都对)。大开眼界。最后张国立老师把立意立在老老实实做事,也是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特别中肯了。央视节目的眼界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我真的真的更好奇那位18岁的天才画师啊,虽然18岁在古代可能也不算小了,但如此年轻,如此画功,多么有想象空间啊。来个电视剧演绎一下好不好哇。(拒绝玛丽苏杰克苏)
然后进入《各种釉彩大瓶》,官方犀利的吐槽简直笑昏过去,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读不懂乾隆的审美哈哈哈哈哈哈……而且节目组脑洞好大,居然让王羲之和黄公望在乾隆的梦里跟他对话(怼他),这么二次元的情节演出来居然一点不尴尬,剧本写的好,演员也厉害。活体展示爱豆对粉的嫌弃哈哈哈哈哈……连雍正都演的好,那个语气,到位。最后还居然把乾隆的心思揣摩了一下,愣是给圆回来了,“盛世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这个解释,也许有人觉得牵强,但听到后来对乾隆帝性格的分析,我觉得就能理解了。他这一生太顺了,所以就喜欢花团锦簇花枝招展招蜂引蝶(等等……),他追求的是工艺上的极致,并坚信工艺上的极致也是一种美,嗯,也是一种……思路吧……。(王凯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嗯,得承认,是有点被说服了)
最后进入石鼓,可能因为专业的原因,石鼓这个部分我感触最深,几次泪目,情到深处不知从何谈起。文字和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这句话真的没有说错。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时光中,有本事的文人都那么钟情于小学(音韵、文字、训诂),和修史。这是传承,这是信仰,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冥冥中也许真的有天意,让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象形文字,并不断发展、辗转流传至今,成为维系文明传承、历史延续、政治统一的基础。
PS:有人说抗战时国宝南迁的历程应该拍成电影电视剧,我就在此安利一下吧,央视播过,就叫《国宝》,2004年的电视剧。//movie.douban.com/subject/3178655/

 5 ) 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强了,真好!

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正,很有含金量。很高兴很激动看到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强了!真好看。

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因为文化,历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温柔的爱来呵护。尤其是讲千里江山图时,那个现场磨颜料的老先生,感觉很奇妙的缘分,好像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能和这些永远不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许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识不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与文化有关,看似微小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我觉得肃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却不为人知,我们大众其实需要参与和关注,给这些人一个舞台,让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众,被看见和理解,被延续和传承。很感动,老先生现场示范做的一切,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敬佩。他让我们知道古人是在用多么极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绝不仅仅是大宋的航拍中国这一层意义,更是中国画,颜料的登峰造极,这是封建时代才可能产生的一件瑰宝,这是只能在皇权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这种事财力,物力,审美,都不可能。听解说的时候,觉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处死该多好。天才,仅有一件传世杰作。为节目的小剧场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从互相拍马屁开始,觉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论怎样弄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绝对跟他对艺术的赤诚分不开,他再怎么看不上王希孟这个小孩,但面对足够优秀的作品,还是会禁不住赞叹,这才是他跟宋徽宗灵魂上的最高契合点,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热爱。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很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6 ) 《国家宝藏》第一季精华梗概

一、紫微星之城—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李晨

各种釉彩大瓶+王凯

石鼓+梁家辉

守护历史,守护绿水青山/国之瑰宝/中华文脉

文化+艺术+物质

不务正业宋徽宗,盖章狂魔乾隆爷。 二、火与铜的共舞—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段奕宏

云梦睡虎地秦简+撒贝宁

曾侯乙编钟+王刚

守护历史,守护中国剑魂/律法初心/华夏正音

武+法+礼

抢戏撒贝宁,纪和重合体。 三、上古文明开源之地—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刘涛

贾湖古笛+蔡国庆&蔡轩正

云纹铜禁+雷佳音

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英姿/华夏初音/强国智造

文字+音乐+禁酒

吟诗作赋理工男,不要面子赞助商。 四、四朝文明定鼎天下—陕西历史博物馆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马苏

杜虎符+刘奕君

阙楼仪仗图+郭涛

守护历史,守护丝路芬芳/安国之信/盛世威仪

大秦帝国(阳刚威武,厚重深沉)

胜唐气象(高贵雍容,海纳百川)

各种游戏背景音乐,各种助演演技在线。 五、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

洛神赋图+陈晓

铜鎏金木芯马镫+关晓彤

万岁通天帖+宁静

守护历史,守护妙笔丹青/草原丝路/笔墨乾坤

绘画+军事+书法

热门IP同人图,孝庄VS康熙帝。 六、见证华夏文明多源头格局—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何炅

辛追墓T形帛画+雷佳

皿方罍+黄渤&王嘉

守护历史,守护中国制造/瑰丽梦想/上古血脉

思想+生活+信仰

古时市场营销,今日完罍归湘。 七、包罗中国古代艺术万象—上海博物馆

商鞅方升+黄磊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那英

大克鼎+易烊千玺

守护历史,守护强国之计/锦绣中华/华夏正礼

度量+丝织+礼乐

传统手艺后继有人,名门望族终生守护。 八、传颂万年越地长歌—浙江省博物馆

宁波“万工轿”+任重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孙淳

玉琮+周冬雨

守护历史,守护惠世天工/高山流水/玉魂国魄

工匠+乐器+文明

高山流水凤鸣岐山,越地长歌经久不衰。 九、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秦海璐

坤舆万国全图+张晨光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袁弘

守护历史,守护大国匠心/海国图景/先贤懿德

建筑+世界+精神

玲珑宝塔扬名天下,魏晋名士各显奇葩。 十、国宝特典

浙博+玉琮

鄂博+云梦睡虎地秦简

陕博+阙楼仪仗图

豫博+云纹铜禁

沪博+大克鼎

辽博+万岁通天帖

南博+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湘博+皿方罍

故博+石鼓

 短评

第一期就好好看,千里江山图、石鼓、大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每个展品都带一段故事演绎,结束后有各位馆长的介绍。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还官方吐槽乾隆盖章不够还50多处题记好搞笑!很有意义的节目,央视也在更新节目形式来传承中国文化。

3分钟前
  • 沐妗
  • 力荐

看了第一期~第一期是个开门红啊!三个小剧场还蛮有梗的…看到几代故宫人为了保护文物、继承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特别感动。听单院长最后阐述为什么选择这三件文物,不得不感慨院长就是有水平!会继续追后面几期的。

4分钟前
  • 暮云访圣
  • 力荐

央视制作的这档大型文综类节目,节目主持人张国立不错,第一期三个嘉宾也不错,备受诟病的乾隆审美,官方吐槽,让人无槽可吐,技艺超群,国力强盛,才能制造出集天下之大成的瓷母,乾隆小剧场演的好,志愿者的活动也令人感动,节目内容形式好,普及文物知识好,推荐看看

7分钟前
  • 无名解忧杂货铺
  • 力荐

央视的大气严谨寓教于乐的主题风格赢得了胜利,把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进行现代化舞台剧的改编,这个创意真的是值得点赞的,尽管只是顺应娱乐时代的综艺节目大潮的跟风,但能够见到文化反哺娱乐确实也是一桩美谈。节目需要理清一些节奏,不然很容易出现太学究的生硬说教,以及避免太尴尬的舞台表演吧

12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想安利下这档《国家宝藏》。把我们国家的博物馆里的中华五千年历史文物,交由明星来讲述其前世今生……今年最多演员参加的综艺,却是在一起讲国宝,很有意思!王凯演的乾隆小剧场官方吐槽了乾隆的审美和给名人字画盖章题字的恶习。梁家辉也真的是越老越有味道,能够感受到他守护国宝的拳拳之心

15分钟前
  • 吃瓜群众666
  • 力荐

喜欢这种综艺,国宝不但是宝物,更是我们为之守护的责任。

18分钟前
  • 偷懒的猫
  • 推荐

国家宝藏版“演员的诞生”,虽然有心吐槽明星形式大于内容的牵强附会,但无力于国宝重器光彩夺目的诱惑。国之重器,文化传承。央视爸爸开大招教你们怎么做人。

21分钟前
  • 是心
  • 力荐

出乎意料的好 能看出花了很多心思 想起錢穆先生說「對本國歷史猶必附隨一處溫情與敬意」 這個節目真的做到了 會一直支持

25分钟前
  • 真的豆瓣江湖骗子
  • 力荐

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2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央视一出手文化节目就是大招呀~~张国立老师真是适合做推介人~单院长馆藏那么多,居然选了个乾隆的东西来,还让央视官方吐槽,太逗了~山水画和瓷器都是意料之中的,但是石鼓真的没想到,我们还是宣传的太少了,这个比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osseta stone牛逼得多的多呀!希望这个节目能被更多人看到~

32分钟前
  • darkerthanwhite
  • 力荐

多一些这种节目,多一些这种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

37分钟前
  • 等风来离开你
  • 推荐

好看 明星就只是引子没有喧宾夺主 这期千里江山图的青山绿水 瓷母的盛世炫技 石鼓的守护流传 三个故事都有小感动 教授,颜料师,守护者和志愿者们的讲解让节目始终立足于国宝上,选材立意都很赞 啊对还有故宫院长也来了

39分钟前
  • 阿不才
  • 力荐

真的是很有意义的综艺!张国立老师主持的很棒,也很有梗,各位馆长与护宝人的讲解使我们了解了国宝的前世今生。第一期看下来王凯的小剧场最出色,官方吐槽最为致命哈哈哈哈哈。

41分钟前
  • 宋运辉(升官中
  • 力荐

早干嘛了?霓虹一个寿司都能吹出“工匠精神”,兢兢业业的故宫志愿者,漫山遍地采矿的颜料传承人,战火中辗转护送文物的家族,这些伟大却不为人知的民族英雄不是更值得被传颂吗?正因为有了如此动人的故事,冰冷的文物才真正的活了起来!素人综艺怎么尴尬了?央视爸爸分分钟教做人系列!

42分钟前
  • 碎碎念
  • 力荐

我希望那些打低分的专家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把节目的不足和错误指正出来,科普一下我们普罗众生,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批判但并不做任何解释。可能它确实不完美,但是它至少老少通吃,激起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已经很棒了。

44分钟前
  • FloriaZENG
  • 推荐

挺好的节目,寓教于乐。石鼓那个故事真的泪目啊,乾隆那边是笑到肚子痛,宋徽宗那个yoooooo。虽然前世故事像央视版演员的诞生,但看得出节目组不是为了收视率而哗众取宠的,挺有意思的,今世故事也引出了许多令人尊敬的国宝守护人,这种气度可能也只有央视了

47分钟前
  • 罗曼地瓜
  • 力荐

明明是独具匠心的创意,可还是有人要挑他的毛病。

48分钟前
  • 陈洛克
  • 推荐

声光影像舞美都不错,软内容略弱,国宝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介绍还是简单了些,舞台剧的部分内容脱离历史较严重,部分人物的情感转乘别扭,部分演员服装拙劣不符合历史,演技也有参差不齐现象,第一集看完,最后的两岸分隔四十年守护国宝的一家人故事最感人,三个国宝守护人中梁家辉老师的表现最出色。

50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非常优秀的节目,严肃科普与轻松娱乐的度把握的非常精准到位,寓教于乐,让人能兴趣满满的看下去。第一期的三位守护人都挺不错,梁家辉特别有味道,走在故宫里简直就是画,王凯那段小剧场最精彩,演技很好不会出戏,李晨其实有点不符合人物气质,但是台词还可以。央视真的是一出手就让人服气。

53分钟前
  • 奶油小方
  • 力荐

还是讲文物故事,在猎奇性上找由头,没法从艺术鉴赏角度让观众体会到文物之美。背稿和仪式感太重,把文物捧在神殿之上,反倒是加剧了观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徒看个不明觉厉。几个馆长围坐一圈点头晃脑看起来挺唬人,却没一个把千里江山图的妙处说出来。说穿了就是匠人精神版的感动中国,一切为了文宣。

56分钟前
  • 小田切梨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