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

战争片英国2017

主演:加里·奥德曼,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莉莉·詹姆斯,本·门德尔森,斯蒂芬·迪兰,萨缪尔·韦斯特,汉娜·斯蒂尔,罗纳德·皮卡普,乔丹·沃勒,理查德·拉姆斯登,安娜·伯内特,尼古拉斯·琼斯,查理·帕尔默·罗斯韦尔,布赖恩·佩蒂福,菲利普·马丁·布朗,安杰莉克·琼,希尔顿·麦克雷,詹姆斯·伊莱斯,杰瑞米·查亚德,马汀·麦格,迈克尔·海登,迈克尔·博特,皮普·托伦斯

导演:乔·赖特

 剧照

至暗时刻 剧照 NO.1至暗时刻 剧照 NO.2至暗时刻 剧照 NO.3至暗时刻 剧照 NO.4至暗时刻 剧照 NO.5至暗时刻 剧照 NO.6至暗时刻 剧照 NO.13至暗时刻 剧照 NO.14至暗时刻 剧照 NO.15至暗时刻 剧照 NO.16至暗时刻 剧照 NO.17至暗时刻 剧照 NO.18至暗时刻 剧照 NO.19至暗时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04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作为首相期间面临的最重要的审判:是向纳粹妥协做俘虏,还是团结人民群起反抗?丘吉尔将集结整个国家为自由奋战,试图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长篇影评

 1 ) 英国的至暗时刻,丘吉尔一生的闪光时刻

任何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都应该首先,即使不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应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使用者,更别提曾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Winston Churchill,他或许是西方近代百年政治历史中最懂得运用语言的政治家。

而1953年,早已距离敦克尔刻撤退的关键时刻过去了有13年之久,在这对于丘吉尔的晚年来说极其漫长的13年、而对于英国战后历史来说又如同沧海一粟的13年,正是丘吉尔离开英国政坛,回到离群索居的自己的13年。丘吉尔的晚年,深陷抑郁症的困扰之中。英语里有一句谚语‘Churchill’s blackdog’指得正是让许多杰出的天才挥之不去的精神病痛,而即使失眠、吸烟、酗酒以及暴躁都是丘吉尔常年的旧友,他依然活到九十岁高龄,目睹了冷战世界的形成,目睹了英国把世界霸主的地位拱手让人。他应该嘴里一直骂骂咧咧,脑中闪过千言万语对付美国人、俄国人,仇视着上下议院里的庸才们浪费时间。他晚年的铁血演讲更为直接,或许是因为他早就已经知道自己无力回天,即使被当成战争贩子也无所谓了,所以只好用利刃般的言辞引起哪怕微波的涟漪。

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这位政治家苦闷的晚年,而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丘吉尔熟悉人物传记、深谙英文历史,如果让他自己来撰写自己的一生,或许开篇就是这部电影中的时刻,因为这是他毕生政治事业的巅峰,虽然是英国乃至欧洲的至暗时刻,但却是他人生的闪光时刻。

除了故事里的英国人民、议会成员,丘吉尔如此强硬的战时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了国王的支持。虽然历史中,他们彼此都给对方带来了巨大的不愉快,但是最可贵的是他们从未被如电影中的哈利法所说的和平的“鸡汤”所误导。目睹了他的哥哥在战时放弃了自己的国家,乔治六世是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以去加拿大的,虽然有些口吃,但他是非常勇敢的君主。法国人曾戏言说投降是为了保护巴黎的古建筑和卢浮宫的艺术品,这才是二战最大的一句鸡汤,来自据说最擅长革自己的命的国度。

1953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深知,投降是保不住‘Piccadily’的,只有守住到最后一条街巷的抵抗,所谓‘论持久战’哈哈哈哈,天下伟大的政治家不一定都是这么盘算的,但却都是这样呼唤的,毕竟,英国国王还没有蠢到那大英博物馆当挡箭牌。历史上,乔治因为二战每周和丘吉尔的午餐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疾病的困扰,战争结束后不久1952年去世,也就是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一年。如果他尚在的话,想到曾经丘吉尔用语言给他带来的种种压力,不知道他该是喜还是悲。

和平年代的名鸡汤就叫‘做最好的自己’,茶道花道文艺美好,其实不过每日三分钟自拍全部搞定,但是到了战争年代,全都毫无意义。理智的反面并非不理智,而是放任。在完美与缺憾中选择,看似毋庸置疑,实在困难重重,因为其实根本没有完美这一选项,从来都只是在不同的缺憾中选择解决的方法,目标才是首要,以及是否敢于承担利能否最终大于弊的责任,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最好的自己,只有至暗时刻仍然坚持下去的决心而已。至暗时刻,才能看得清仍然敢于发亮的星。好剧本、好演员、好历史、好人物、好故事。

 2 ) 《至暗时刻》只说加莱的顽强守军

关于丘吉尔的丰功伟绩,已经有太多描述!本文只是想说说,为丰功而牺牲的小人物们!

请允许我直接进行转载,因为那样更有利于您的阅读:

死守加莱的三千勇士

似乎战场上大部队紧急撤离的背后,都有一只垫后小分队的悲壮牺牲。

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如此,

在英国这次至关重要的行动中。

不仅有艰难撤离的数十万士兵,英勇无惧的老百姓,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还有一队顽抗到底的英国守军,他们奉命去执行一次也许不可能生还的命令,

但为了守住加莱,这个位于法国北部的海上交通枢纽,敦刻尔克的最后一道屏障,

他们以壮烈牺牲的代价,为英法联军主力赢得了撤退的时间...

然而,人们似乎只是知道他们在大撤退中的关键作用,

却很有人了解,从临危受命到大部队撤离后,这些人都经历了什么...

JOHN JAY,是这支英勇队伍其中一名士兵的孩子,

可即便作为父亲最亲密的家属,他曾对父亲的往事一无所知,

直到老兵去世,JOHN才终于打开了父亲尘封的档案件,

下面,就听他说,当年的那只“敢死队”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我刚刚看完加里奥德曼的《至暗时刻》,此刻正强忍住泪水,

但让我悲痛的除了那段史实,还有丘吉尔发出的一封电报,

他对仍留守在加莱的准将说:

“你所坚持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对英国远征军的巨大帮助,你部应奋战到底,你的坚守必将赢得无与伦比的赞誉,不允许撤退。”

我知道,在那个不能撤退的队伍里,有我的父亲,Alec Jay...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我和他关系很疏远,他易怒,没有耐心,

我只知道大撤退那年他只有20多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留下了长久的阴影,

可对于那些具体的经历,他从来没提过,我也没想过要去了解...

1993年,他去世了,享年73岁,

真正失去他的那一刻,我才后悔和他的沟通太少,

我开始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了一沓满是灰尘的文件袋,

那里面有他参战时的记录,和队友写的信,战时的新闻报道...

还有一份笔记显示,他曾经想把所有的经历写成一本自传,

但很遗憾,只写了7页,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这些文件...

我一边读着它们,一边重新认识我的父亲,

原来,他并不是我印象中的怪老头,他是一个英雄,

他曾在加莱抗争到最后一刻,直到被纳粹带走,

他是犹太人,为了隐藏身份曾在集中营里和纳粹斗智斗勇,

从1940年-1945年,他曾5次试图逃跑,最终成为了一名自由斗士,

我完全被这些尘封的过去所震惊,迫切的想知道更多细节,

为此我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循着他的笔记重走欧洲,探访他的老友,

就这样,我终于第一次理解了我的父亲...

1938年,他加入了英国军队,

出于对法西斯和种族主义者的强烈憎恨,即便没有被征召,他也志愿入伍,

当希特勒的军队血洗比利时和法国,他跟随部队离开祖国冲过海峡,

那时他已经意识到了这相当于一次“自杀”性的指派,在笔记里写道:

“手里拿着单程票,已经无路可退。”

1940年5月,大撤退开始前夕,

他奉命和数千名士兵一起在加莱,对抗德军超过2万人的精锐部队,

在敌方的狂轰乱炸下,部队节节败退,

但与共同抗敌的法国士兵不同的是,他们在硝烟中“虚弱”的举起了白旗,

而英国拒绝投降...

事实上,父亲也曾随队抵达敦刻尔克岸边,在海面上看到了三艘祖国的驱逐舰,

但在那里,没有属于他们的撤离命令,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他们不能走了...

我父亲后来写道:

“我背朝大海,再也没有回头,我们的战斗还没有结束。”

眼前的加莱已经尸横遍野,仍被英军占领的地区不过一个学校操场那么大,

父亲的队伍不再有任何能得到救援的幻想,他们唯一的能做的,

只是尽最大的努力守住最后的堡垒...

他的准将曾经两次拒绝了德军的招降,面对德军的说客,士兵们异口同声的说:

“如果德国人想要加莱,那么他们就只能用战斗来夺取。”

他们又何尝不清楚,仗打到这个份上,德军占领加莱只是时间问题,

但在战场上,时间不仅意味着牺牲,也意味着胜利,

这场战役哪怕能晚一个小时结束,对于敦刻尔克的数十万士兵而言就多了一份希望...

然而最后一次艰难的反攻后,父亲的部队还是被俘了,

他的枪已经没有子弹了,德军看着他高傲的宣布:

“对不起伙计们,给你们带来了如此血腥的绝望。”

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选择投降...

对于他的一些队友而言,这样的投降不丢脸,

他们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完成了丘吉尔的命令,掩护了大部队,

可这却成了我父亲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他在笔记里写道,

投降,是他心中永远的耻辱,此后被俘的5年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成为战俘的第一个夜晚,他在一块墓地睡觉,满心的沮丧和失望,

可这才只是刚刚开始,从法国去往德国,还有近3周的路程,

队伍行进过程中,犯人如果不小心摔跤,等待他的不是枪击就是暴打,

甚至连停下来撒尿也是要受罚的...

父亲和队友只能强忍伤病,靠喝臭水沟里的水,吃野草,

才勉强活着撑到了德国...

一入境,街道两旁站着的全是愤怒的纳粹,

他们一边高喊着“英国loser来了!”,一边朝父亲一行人吐口水,

尽管士兵们已经精疲力竭,但他们仍然吹着口哨,

哼着祖国的音乐,表达不屈...

年轻时的父亲比我印象中的还要傲气,

作为一名战俘,一名有着犹太家庭背景的败将,

他本应该苟且求生,低调隐藏自己的身世,可他却说自己别无选择...

离开加莱以前,父亲把能证实自己犹太人身份的证件埋了起来,

可由于在集中营里,纳粹和俘虏经常因为语言不通大打出手,闹出人命,

有一次,眼看着纳粹的枪已经顶在了队友的脑门上,

父亲不得不用一口流利的德语向纳粹说情,这很快引起了对方的怀疑,

随后,一名反犹太的英国人向纳粹直接举报了他,

一名高官直接带枪冲进了父亲的营地高喊:

“Alec Jay这个杂种在哪?给我出来!”

幸好他的队友们毫不犹豫的就站成了一个圈,紧紧的保护着父亲,

他的中士更是直接走到高官前怒吼道:

“我不管Alec是不是犹太人,只要他穿着英国制服,你就不能可能把他带走,除非你枪毙我们所有人 ”

集中营里瞬时一片安静,就在纳粹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

父亲灵机一动,十分有礼貌的走上前向高官解释,他只是学过德语,

党卫军如果不“嫌弃”的话,与其继续这样对峙下去,

不如任用他为犯人中间的翻译官,调停矛盾...

德国人勉强接受了...

在集中营的那5年里,类似这样的险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

父亲一边努力的保护着自己和队友,一边还要从事大量的苦力活儿,

他在一个采石场里工作,经常会受伤,但从没有接受过治疗,

他严重营养不良,体重暴瘦直88斤,

甚至还在从家乡传来的消息里得知,他青梅竹马的未婚妻变心了,婚约也没了...

那一刹那,父亲几乎认为自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他一共尝试过5次逃跑计划,

有一次他假扮成了一名捷克移民工人,一路跑到了边境线50英里以内,

但最后还是被盖世太保给逮了回去,他们用警棍疯狂的殴打他,

还逼迫他亲自动手给自己挖了一块坟墓...

1945年,父亲的逃跑计划终于成功了,

他和6个队友翻山越岭逃到了捷克,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点希望,

他们又被迫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反德游击队,

在此后的6周里,父亲从一名英国士兵变成了游荡在森林里的“自由斗士”,

他和队友携手炸毁了德军的一列货运火车,袭击了警察局,

他还参加了布拉格起义,亲眼目睹了不少无辜的德国老百姓遭遇恐怖袭击,

父亲当然是憎恶法西斯的,

可是这段游击队的经历,却成了他不愿再提及的可怕回忆:

“他们不只残杀纳粹,也对德国平民进行屠杀,这是我始终不能接受的。”

但至少,属于他真正的自由总算是来了...

1945年,父亲终于回到了伦敦,

不像当年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回家的士兵,沿路没有等待着欢迎他的百姓,

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人们甚至不知道,如果不是眼前的这名士兵和他的队伍,

当年的大撤退可能不会那么成功...

但父亲似乎并不介意这些,他只是想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他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努力试图忘却集中营里的一切,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被监禁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

还有那些他目睹过的暴行,把他彻底淹没了:

“我总是会在半夜惊醒,想起我死去的队友,想起纳粹的尸体。”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并没有多大的好转。

5年后,他和妈妈结婚了,生下了三个孩子,

他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总是冷若冰霜,他“莫名”的愤怒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了解了父亲的一生后我才明白,他不是气我们,他在气他自己,

作为一名幸存者,内疚、焦虑、抑郁、噩梦像恶魔一样纠缠着他,

他气为什么他可以好好活在这个和平年代,而并肩作战的队友们却死无葬身之地...

家人不理解他,部队也没有帮他,他只能自己鼓足勇气去看医生,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减轻内心的痛苦,甚至还曾经回到了加莱,逼自己面对过去,

但可惜的是,一直到死,他和内心的罪孽感都没能和平共处...

很遗憾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我的父亲,

作为加莱的守军,他们的故事远比电影要令人揪心...

ref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5346201/My-dad-heroe-sacrificed-Churchill-save-Dunkirk.html

--------------------------------------

很皮还很可爱的小姑凉: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

cece_circle:啊,这段真的看至暗时刻的时候才真正了解了一下,之前就是书面的一句话

少女已死:从小的心愿就是世界和平。有人觉得好空泛,好遥远的一个梦想。但它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总之,从别人的故事里,我没经历过的那些场景里,我恨透了战争。

银杏园的夏天:终于彻底理解了《采薇》的最后一段。向英雄致敬。

Elwing-心属中土:加莱的勇士们应该被铭记,没有他们敦刻尔克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样子

overtherainbow121:英国版被淹没的与被拯救的。

 3 ) 夸加里-奥德曼演技好时,我愿展开夸夸这些

《至暗时刻》讲的是二战期间,丘吉尔如何克服困难、异见,号召民众积极抗战的历史片段,时间上与《敦刻尔克》完美衔接。人人都在夸男主角加里-奥德曼演得好,“全身都是戏”、“教科书式”、“听力材料”、“奥斯卡稳拿”,可是摹仿喜怒哀乐、控制身体尤其脸部肌肉、恰当吐字……不过是一个实力演员,尤其是接受英国舞台剧反复训练的演员的基本功。如果单纯列这些点,谁并不比谁差多少。

加里-奥德曼最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对角色有着系统性的认知和构建,这来自于他对戏剧的领悟力和艺术修养。而且他的构建是成功的,他把自己缩小为零,并把角色以一贯之。

如果把情节称为政治人物形象的血肉,那么筋骨则有三个部分:一个是,出演政治人物,如何演好最关键的几场演说。如何调度身体,增强语言感染力,演讲间的细微情绪流露如何应和“来自现场的回击”,演讲开始和结束瞬间如何刻画人物内心的张弛。

第二个是,政治人物做出选择的时刻,选择分两种,一种是当下即时的,比如“我们需要把情况告诉人民吗”那段,丘吉尔盯着对方说不要。一种是重大历史拐点的抉择,算是高潮戏,表现他的坚毅、魄力、反复的自我怀疑、迷茫、痛苦、孤独。

演讲和抉择只能体现政治人物的魅力。

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是,如果摘除特定历史空间,他如何让我们相信他饰演的就是丘吉尔,而不是罗斯福、斯大林、铁托,要知道政治大拿都会煽动,都会抉择,都有魄力。这得益于加里对丘吉尔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惟妙惟肖的摹仿、捕捉和精心演排,哪里找打火机,哪里喝酒,哪里“丘吉尔瞪”……这些琐碎细节构成人物的灵魂,包括他的情绪化、自言自语、与他人关系的疏淡,以及在字句细节上的较真。丘是唯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当我们看到他对用词反复琢磨的专注,听到他张口而来的诙谐段子传达出的乐观,就会意会到这是丘而不是别人。

也因此,夸赞男主演技好,不能忽视这本就是一出独角戏的剧本,给予他巨大的空间,还有优秀配角给戏,尤其来自戏剧演员斯蒂芬-迪兰饰演的哈利法克斯子爵,片中唯一对手。来自镜头对戏点的捕捉,化妆,剪辑,甚至摄影的烘托,于他也是一种成全。

工整的剧本其实无突出之处,国内影视剧表现毛爷爷也常常这般设置,(高瞻远瞩,演讲,被质疑,被边缘,反对有效,取得胜利。历史题材,不怕这样笼统的剧透。)正因此,表演对这部电影来说意义越发重要了。

电影除了表演以外,我觉得基本都相对普通,相对。但敦刻尔克前夕,英国在抗战还是和平谈判之间的抉择,是现代文明之光,没有不屈服于独裁和霸权的英国,就没有欧洲的现在、世界的现在。故强烈推荐观看。

如上是非常浅显的东西,是我拿到一个片子,去关注每个角色时必会想的基础步骤。我会基于这个步骤做出更深的解读和判断。在这里写出来,我只是为了讽刺那些信口开河、乱下定论、跟风、当你细问他却支支吾吾谈不出个所以然来的家伙。我们说空话说多了,大家互相抄袭,却不好好的去分析细节和样本,这样很不好。

 4 ) 历史转折中的丘吉尔

丘吉尔的领导是二战的转轭点,但其人本身也是历史进程的缩影

离开历史无法理解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但“历史”并不仅仅是大敌当前的“至暗时刻”。《至暗时刻》实际上描写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后,西方世界天翻地覆的历史进程中的一卡摄影。这让他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主旋律献礼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堪称世界历史发展的断层线,布尔什维克革命、去殖民化,美帝国的崛起这些主导二十世纪的潮流都沿着这条断层线延伸开来。但是欧洲人自由帝国主义的世纪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危机频现。抛开最终导致大战的地缘政治因素不谈,大英帝国本身内部的发展就预示着某些未来的迹象。

经历一系列选举改革后,代表世袭贵族和土地贵族的议会上院被剥夺了为数不多的对下院的抵抗力。英国的政治中心彻底转移到以普选为基础的民众院。虽然保守党(托利党)以及贵族政治世家仍然掌控政治主导权,但是自由党、工党的崛起预示着大众政治是英国的未来。大战的残酷让英国贵族阶级最优秀的年轻人灭绝,但也只是加速而不是改变了本来的历史进程。现代大众民主意味着国家需要整合民众的力量——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的需要、动员并组织无数无名的男男女女。

电影中提到丘吉尔曾经反出保守党,加入自由党,而他的自由党时期(1904-1924)恰好就是该党最后的辉煌时刻。带领英国走向大战胜利的劳合-乔治首相是自由党末代政治巨头,在他任内英国掀起了一波社会福利立法的高潮。丘吉尔在内政上和自由党一脉相承。1908年他推行了英国最早的最低工资标准,1924他主张开征高额继承税,这些政策都和十九世纪意义上的“保守主义”精神不同。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才揶揄丘吉尔是工党(取代自由党成为保守党的对手)唯一能接受的大联合政府首相人选。

影片最后丘吉尔坐地铁接触“人民”,然后在下议院慷慨激昂,打败议和派阴谋的剧情设置被不少人说成庸俗和俗套。但放在历史背景来看,这其实恰好表现了两次大战之间时代精神的变迁。从纳粹德国到民主的美国,收音机和传媒机器的发展使得领导人可以绕过政治建制派直接对“民众”施加影响、从“人民之声”中汲取力量。希特勒的人民收音机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都是在大众政治的时代,利用最新政治手段拓宽政治可能性的边界——这和川普绕过建制派直接在推特上对“人民”发帖没什么本质区别。丘吉尔在保守党建制派中碰壁,转而寻求“人民”的支持,好事者自然可以简单指责为“民粹主义”,但这种肤浅的看法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地形变动,以及丘吉尔这样的伟大人物对政治脉搏的把握。虽然他接受的是维多利亚的教育,有着典型的维多利亚式贵族的履历,但他其实是埋葬维多利亚时代的合唱团中的一份子。丘吉尔仍然有着旧时代的品质,但却必须适应新时代的逻辑带领国家前进。他在“小事”(虽然加里波利绝不是什么寻常小事)上不断失败,但是在大事上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敏感和意志力。

由于希特勒作为大反派沦为背景板,戏剧冲突就只好围绕丘吉尔+英国人民vs张伯伦+哈利法克斯。为突出丘吉尔的抵抗意志和特殊品质,影片不得不过度丑化张伯伦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他和哈利法克斯历数丘吉尔“罪状”时提到的挪威远征,就是张伯伦战时内阁为了对抗纳粹入侵挪威而派遣盟军的战役。和丘吉尔比起来,张伯伦其实更坚守欧洲和英国传统的政治规范和思维模式。根据A.J.P.泰勒富有争议的说法,慕尼黑协定放在19世纪的政治话语里其实稀松平常。哪次外交成果不是强权之间的私相授受?哪些谈判不是闭门的讨价还价?哪些和平靠的不是政治精英们 精明的算计、理性的自利、谨慎的克制?但是大战已经彻底埋葬了旧世纪的外交准则,民族自决和公开外交让“替别国做决定”不再能摆得上台面。最重要的是,希特勒不是十九世纪的政治家。驱动他的不是理性的国家利益和政治算计,而是不计代价的狂热和仇恨。张伯伦本希望在德奥合并与吞并苏德台之后希特勒可以绅士地见好就收,但希特勒却得寸进尺进攻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被骗的张伯伦倍感愤怒,宣布英法会武装保卫波兰,并开始英国的战争准备。在低地国家沦陷,哈利法克斯主张和谈的关键时刻,张伯伦实际上站在坚决抵抗的一边,帮助丘吉尔稳住了战线。电影里的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讲求“逻辑”和“理智”,却没有意识到这套推理所依托的整个结构已经不复存在。张伯伦的世界是君子协定和势力均衡的世界,而丘吉尔却理解他看不到的新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寇松、俾斯麦这样的绅士的家园;而是意识形态家、理想主义者的乐土。你要么成为民主斗士,要么沦为希特勒之流疯子的牺牲品。

丘吉尔不止看穿了希特勒,他也看穿了斯大林,看穿了罗斯福,看穿了新世界的游戏规则。所以他能放下自己对布尔什维克的彻骨仇恨,在二战期间和斯大林通力合作,他也能放下大英帝国的体面,把统治世界的钥匙交给新大陆的守望者。正如他在演讲中提到的

我们将战斗到底……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5 ) 挺失望的

演技爆炸啊……配乐也很贴合,狭小逼仄的地下场景,明暗的光影把至暗时刻的压抑,焦灼,冲突表现的很好,结尾的爆发也很有力度。 但是剧情完全不知所云,不明白片子要表达什么。 全面还原丘吉尔这个伟人? 歌颂伟大的,不屈不挠的英国人民? 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 感觉都想做,但都没有做好。 片子剪的很细碎,把人物标签化了,酗酒,光脚,睡衣,戴礼帽,抽雪茄,v字手势,绝佳的演讲能力,丘吉尔就是这样的人,用不着花大篇幅做特写,谁不知道呢?

但是这些表面化的东西以外呢?本来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观影的。张伯伦的辞职,丘吉尔的上位,时局的恶化,利益的冲突,观点的碰撞……这些事件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一个个关乎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是怎样做出的,经过怎样的博弈,丘吉尔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我认为是重点的东西,在电影中体现的过于表面化了,甚至可以说肤浅到了可笑的地步。

结尾丘吉尔第一次坐地铁,听到几位公民的意见,(尤其还有一位政治正确的黑人,看的我特出戏)一番演讲就说服了参众两院的官老爷,坐稳了位置,定下了主战派的基调。套路老就不说了,又爆露出他官僚世家,父子两任财政大臣,脱离民众,高高在上的一面来,但在片子中却是作为大高潮表现出来的,说实话,这个调性真是不和我这个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口味→_→

另外这片子中借丘吉尔的口对希特勒的批判,满满的是什么油漆工啦,泥腿子啦,大头兵啦,这种充满了优越感的人身攻击,和最后地铁中的体察民情一对比,讽刺性一下就出来了(尤其地铁里有个垒墙的,正好配这个刷油漆的)

总结来说,可能我跟这个片的三观不太和吧,对两个小时的电影,情节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只是我不能容忍片子把我当白痴看……

不是这片子的受众吧,怪可惜的,白瞎了这么好的演技了。

 6 ) 这位丘吉尔执政基本靠吼

这个Victory剑指奥斯卡

《至暗时刻》的亮点也真的只有狗爹的表演了。

最失望的是剧情吧,看完以后觉得丘吉尔执政主要靠吼,电影为了展示丘吉尔/狗爹的魅力,已经完全放弃讲历史的逻辑了。

看电影的时候我的脑回路是这样的。(这不能算剧透,因为历史早已剧透了一切。)

张伯伦被弹劾下台。

—为什么张伯伦要下台?

小黑屋让哈利法克斯继任,但本人回绝了。

为什么哈利法克斯会拒绝做首相?但后面又存心把丘吉尔给做掉?

工党支持丘吉尔做首相。

工党看中了丘吉尔的什么?

丘吉尔上台以后,坚持主张要反抗。

—为什么他认为值得殊死一搏?电影给出的解释就是丘爷爷教导小姑娘——做人要有courage,爱拼才会赢。这样就把历史归因简化成个体的感觉、气质与性格,充满了偶然性。支持丘吉尔主战立场的历史事实、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什么?电影回避了这些问题。

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主张议和。

—问题和上面一样,电影没有试图为他们议和的主张铺垫一点点历史根据。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都是老政客了,丘吉尔看得出来墨索里尼靠不住,为什么他们就看不出来呢?电影并没有为这两个人设置强有力的动机去主张议和。以致于三人在战时内阁争论的戏,主要靠演员的演技在撑,因为台词真的太苍白了。“试试墨索里尼吧。”“说过多少次了,墨索里尼靠不住!”“你是说你真的不会考虑墨索里尼吗?”“不考虑!”然后摔门而出,除了情绪,观众看不到各自政治主张的理由是什么……

至于地铁群众戏和外阁演讲的戏,就是剧情全面崩盘的高潮。这两场戏的坏,不在于矫情,而是它尝试给丘吉尔的主战立场以合法性,但这个合法性又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很多人都赞成打仗,所以打仗就对了。

一部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贴着历史的脉络去讲述历史。而不是因为历史证明了他是错/对的,我们只要记住结论就可以了。他为什么是错/对的,当时为什么会作出错误的/正确的决定,这些就没有讲的价值了,并不是这样的,回答后面的这些问题正是历史地理解人物的关键,让人物从历史神话变成活生生的可以被理解的人的关键。而《至暗时刻》显然是不希望观众像我这样提那么多问题的,它希望观众记住结论,不要质疑,要去崇拜银幕上的丘吉尔,感受他的暴怒、孩子气,这是光环和魅力,要沉浸其中。太多问题会影响你感受电影的美。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部很好的历史传记作品。但会是一部不错的丘吉尔/狗爹迷弟迷妹迷汉迷婶作品。(但还是会为狗爹的奥斯卡打call的!)

乔·怀特本来是我很喜欢的导演,因为他的电影语言很风骚。《至暗时刻》里,他的那些胡里花哨的东西都不见了,痛心疾首。如果想感受一下可以看《赎罪》《安娜·卡列尼娜》

这是我的公众号「小雷同」,专注Twenty Something的日常与心事,偶尔写电影review。欢迎关注~

 短评

我很喜欢结尾,结束在最高潮的一刻,至暗之后、破晓之前,不留多余的陈述总结。

7分钟前
  • eastenluis
  • 力荐

这样绝不和独裁者搞绥靖的西方政治家现在都去哪儿了?

12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Gary终于成了oldman

15分钟前
  • Chloe
  • 力荐

7分,加里·奥尔曼的表演就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法把这个角色跟加里·奥德曼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奥德曼,这就是丘吉尔,太厉害。整体就是个正常发挥的奥斯卡式传记片,乔·赖特电影的摄影仍然很老道,摄影非常至暗时刻。该燃的时候也很燃,结尾有点热血感。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已经看到石头姐给狗爹颁小金人的画面了

21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我觉得这几部片子和剧完全就是一个系列: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王冠……

25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夜晚乔六推开了邱团长的房门。“还没睡么”“首长,俺睡不着啊,作战动员做了,同志们思想不统一,还有些抵触情绪”乔拍拍他的肩膀,“老邱,尽管放手去干,我和组织信任你。另外别忘了咱的制胜法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一定会给你答案的!”皎洁的月光下,邱的眼中闪过湿润的光……

29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置于黑暗空间独自明亮的电梯间/房间勾勒出无可名状的孤独感,俯拍视角的上升镜头传达出无路可退的决绝,选题切口和光影氛围一骑绝尘。如何营造无声的压力,如何表现厚积薄发如岩浆一般喷涌而出的力量感,如何用剧情节奏调动观众的情绪,这部电影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32分钟前
  • 露苑
  • 力荐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台词秒绝配得上原始素材。Oldman请得奖。片中领袖坚持要告诉人民unvarnished truth,一个恍惚不知道谁才真的活在darkest hour。

33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看完内心涨满正能量,随即又转为黯淡。外部的敌人早点晚点总是有办法打败的,内部的敌人要难对付百倍。只能在意念中与之作战,在梦乡中与之作战,在幻觉中与之作战,在网上匿名与之作战,指桑骂槐与之作战,借古讽今与之作战……终无损其一根寒毛,更解不开自己身上的镣铐。

37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丹尼尔戴刘易斯息影了,加里奥德曼的时代来临了。杰作。#TIFF2017

39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在习惯了那么多廉价奖项之后一巴掌告诉你什么才是影帝级的表演 拜托奥斯卡今年拎拎清

41分钟前
  • Line
  • 推荐

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

4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与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赎罪可组成英伦二战风云麻将桌,贯穿各个阶层、视角和情愫。在故事毫无新意的前提下,我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太喜欢充满个性的英雄了,太喜欢充满气魄的奋力一搏,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故事刚刚开始,我已经激动不已。从丘吉尔的视角,他从婴儿时代就在渴望的位置,在至暗的时刻到来,他毫无惧色唯独担心时间太少,这个承受着千钧重担的老酒鬼,在接下来的五年,从孤军奋战,到无奈颓丧,到感染了他的妻子、国王、民众、议会全部都站在他的身旁,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我也真诚地希望这样冲破至暗寻找光明的时刻可以兑现在每个人身上。

47分钟前
  • Mirorio
  • 力荐

这部和诺兰的《敦刻尔克》算是事件的side-A和side-B,比较起来还是乔赖特赢了。他电影音乐和摄影一直很棒,打字机音效视效贯穿了好几部,战争场面也一向很诗意,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剧本太中规中矩,太主旋律,没有挖更深的东西。预定奥斯卡的最佳男主和摄影。

51分钟前
  • 张大水
  • 力荐

邱吉尔真横,在特殊的历史时刻做出了也许影响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决定。

56分钟前
  • 张春[阿卡纳]
  • 力荐

国王的演讲 赎罪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这4部可以连连看了!

1小时前
  • 你虎哥
  • 推荐

四星半。从他出现第一个镜头开始,Garry Oldman消失了,Winston Churchill复活了。Joe Wright以极其古典而不花哨的方式,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被建制派同僚所认同,但最终在平民中找到力量的伟大领袖。这片真的太适合与Dunkirk作双片连映了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也太可爱了吧这个丘吉尔。应该搞一个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敦刻尔克连映套餐,简直太连贯了嘛!

1小时前
  • Tadashi
  • 推荐

真的男人从不回头看鼓掌。

1小时前
  • 小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