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传

剧情片大陆1951

主演:赵丹  黄宗英  周伯勋  张翼  吴茵  王蓓  蒋天流  

导演:孙瑜

 剧照

武训传 剧照 NO.1武训传 剧照 NO.2武训传 剧照 NO.3武训传 剧照 NO.4武训传 剧照 NO.5武训传 剧照 NO.6武训传 剧照 NO.13武训传 剧照 NO.14武训传 剧照 NO.15武训传 剧照 NO.16武训传 剧照 NO.17武训传 剧照 NO.18武训传 剧照 NO.19武训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12

详细剧情

  武七(赵丹 饰),是山东堂邑人,7岁丧父,与母亲乞讨为生,他想读书,靠打把式卖艺凑够钱,却遭学堂先生打骂,断了念头,母亲又因病去世。守孝完毕,武七出外做佣,经工友周大介绍,来张举人家当佣工,因他老实肯干,屡屡遭人欺负,只得婢女小桃帮助。小桃身世凄惨,7年前被逃亡的父母寄养在张举人家。后者篡改了卖身契,逼小桃就范。小桃的反抗最终失败,而武七的关心成为她最大的慰藉。某日,武七的老乡捎话,说其婶病重急用钱。憨厚的武七向张举人支取3年工钱,却被后者以假账相欺,武七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幸好小桃舍身相救,并请来了周大,才帮助武七逃走。武七气恨难消,不食不语,病倒3日。周大因此得罪张举人,被后者勾结官府判罪入狱,小桃也被迫卖给他人为妻。小桃挂记武七,在周大表弟李四指点下,终于见到武七。却没想到,吃尽文盲苦头的武七,立下了宏大的志愿——兴办义学……

 长篇影评

 1 ) 老毛为什么批武训传,女孩怎样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老毛为什么批武训传?

武训以为自己乞讨办学,可以改变这些童子的命运。电影宣传者认为武训精神感人肺腑,应该树为楷模。

老毛气的半死,拿着布尔什维克的经费,吃着农民那里收来的粮食,你们就拍个这?人民英雄纪念碑写了,自1840年起,农民奋斗牺牲可歌可泣的例子这么多,你就非选个武训?

后来的网民跟着宣传者认为,老毛这个人阴谋太重,老在憋着批判人整人。刚建国形式一片大好,怎么盯着一个电影不放。

最后问,女孩怎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2 ) 没看过,但不喜欢

从网文过来的

从现在来看,这部电影应该挺可惜的,演员表里的遭遇可能也不太好。可想想抗美援朝里死掉的人他们最起码还活着。

但是,在刚建国那会,这部电影绝对是错误的。当时中国还不稳定,就跳出这样美化封建王朝的电影,不是火上浇油吗。

大概故事就是主角乞讨办学的故事,可这样的故事核心就很奇怪。无论是乞讨办学还是只能乞讨办学都很奇怪。好像穷人的受教育权是只能摇尾乞怜向人下跪才能被施舍的昂贵物。如果这部电影拍摄在40年代那也就罢了。可那时候已经建国了,这样的思想怎么可以不禁。

 3 ) 焉有下跪求自强而可得者!

最近看了《武训传》这部久远的电影,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禁片”。看完之后感觉他和阿Q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到处任人欺负、任人压迫。并美其名曰为了让穷人家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念得了书。可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的主,教育出来的只不过仍旧是些任人欺凌的奴才罢了。自身不自立自强,又怎能教他人自强?

不过武七是比阿Q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人生的目标,并为之终身奋斗。可以让自己在苦日子里好过一点。就象唐僧取经,虽说经书并不是真的能使芸芸众生脱离苦难,但在取经的过程中他是快乐的。因为他觉得取来经书能让众生脱离苦海。就象孔老夫子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传播仁爱。谁都知道那是过时的套路,谁用谁亡国,但他仍乐此不疲,因为他觉得推行他那套能使天下太平。

记得电影里也把武训称之为山东圣人,和孔老夫子一样。估且就把他和孔老夫子一样称之为圣人吧!因为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封建王朝培育顺民奴才。

顺便说一句,他们的本质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策之不以其道,南辕北辄。只是在民主正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说远了,那时候还谈什么民主、科学,人在那个时代有饭吃,不被饿死就不错了,那还谈的上什么尊严、民主、平等。

武训起初也想找到尊严,讨回自己的工钱,但仅仅只说了一句:人要讲良心呀!就被认为是对举人老爷的大不敬而被吊起来毒打一顿。

人若没实力、没后盾、没底气,谈什么自由、平等、民主,都是空谈。即便是有,也是别人施舍的,带有侮辱性的自由、平等、民主。从来人的所有权利都是自己争取过来的。 但也不要以为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真的是有多么多的自由、民主、平等,自由民主平等也仅限于同一阶层之间的游戏。

胡适先生说过一句话: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争取国家的国格!因为一个真正强大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4 ) 武训精神

我没想到这部电影这么长,也没想到我会一口气看完,本打算两次看完。 我只能说,这部电影生错了年代。 于历史背景下,对三座大山的旧势力的了解厌恶和对千辛万苦换来的革命成果的珍惜,不得不尽量扼杀一切的模糊性,而电影里的模糊性并非立场的模糊性,而是其效果的模糊性,容易让当时脆弱政治环境和教育程度极低的社会阶层存在被利用的可能。 而导演的意图,不过是想让故事更具有时代背景性,也就是更真实。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事情并非非对即错,灰色才是这个世界的底色。我从虽为小偷却善良的表弟、虽开烟馆赌场却能在武训绝望之际第一个伸出援手的老板娘等这样并非全然完美的人物角色身上看到了孙瑜的独到人性理解和人物刻画。 反抗的不彻底不代表不是反抗,时代的局限性落到个人头上自然很难跳出,若非大门被踹开,让世人明白世界的中心不只是东方,也许还会继续沉睡。正如这样的局限性落在我们头上,我们也无法拥有一百年后的子孙后代的思维方式。 真正的正确,不是我告诉你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而是我告诉你这是什么,你自己来判断对错,当你具备这样的一种能力,你才是醒着的人。 我记得杨德昌的《麻将》里提到:这世界上有太多人等着别人去告诉他怎么做。 最后,我为经常把"阿甘精神"挂在嘴边,但却不了解这样一部领先阿甘43年的武训精神的自己而感到悲哀。

 5 ) 拍作品(马屁)得先有脑子

1951年电影《武训传》上映,看了武训传以后毛大发雷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为什么如此愤怒,因为在之前他低估了封建残余势力的能量,这部武训传就是完全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文化作品,善于伪装,包装精良,格调低下,为虎作伥。 电影《武训传》到底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武训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老婆被乡贤抢回去强暴了,家里地被霸占了,房子也被拆了,家产都是别人的了。在工地上出了三年力,被包工头坑了,工资一分都没拿到。他没有上访、没有告状,没有找政府一点麻烦,也没有自己去报仇,坚决不给政府和高富帅找麻烦。 他决定出去要饭,然后下跪求放高利贷的帮忙把他的钱一起放高利贷然后挣了点钱。经过多年积累开了一个《弟子规》《二十四孝》培训学校教育大家一定不能找上边的麻烦,不能找官员、富商、地主的麻烦要自己自觉的当一个顺民。要像孝顺父母一样孝顺那些贵族大爷。 一个逆来顺受的老农民,一个乞讨叫地主爷爷奶奶的乞丐,一个办封建私塾的土校长,一个放高利贷的人。在艺术的渲染和包装下显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感人,他从不给政府和地主找事,赚了钱要分给地主,办学校还要教育学生要像他一样,在电影里完全是一个大善人,大慈善家,大教育家。 以上是电影里的武训,现实中的武训到底什么样呢?(虽然不太重要) 1951年本着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原则,开始了对武训生平的调查,走访几百号人得出结论是: 武训正式行乞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将近二十岁的青年,为了达到不劳而食的目的,他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装疯卖傻。武训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这么好的身板是要不到饭的,他就装疯,装疯既不能长期骗人,到后来他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打起“兴义学”的招牌来了。 他对地主阶级是到处磕头,满口“老爷爷”、“老奶奶”,或“爷爷”、“奶奶”。对地主的子女一律叫“小叔叔”、“小姑姑”。对劳动人民就是另一张嘴脸了,只要沾他一点,他马上翻脸要钱。 武训一边嚷着“兴学”,一边装做疯傻,用尽各种哄骗讹诈的办法,从劳动人民身上搜括血汗。他把第一笔钱(据馆陶的群众说有四、五十吊),交给馆陶武进士娄峻岭替他放债,利息三分。武训明白了放债“涨”得快,就回家闹着要卖地。武训把卖地的钱加上放债所得利息,又经过大恶霸杨树坊等人帮他放债,他的财产就越积越多了。 武训就这样经过高利贷的道路,很快又变成一个地主。有的农民还不起他的高利贷,把土地给了他;有的农民交不起租子,也把土地抵押给他。武训终于如愿以偿,打着“兴学”的招牌,披着乞丐的衣裳,爬进了剥削阶级的行列。 郭芬不相信武豆沫真办学,有一天碰上豆沫就问:“豆沫,你老喊兴学,为啥几十年不兴?”武训说:“没地盖房子。”郭芬说:“没地好办,东门外有我的地。”武训没得话说,磕了个头就走了。后来杨树坊和武训谈了话,武训不得不答应,这才“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在杨树坊等人的命令之下,在武训五十一岁的那一年,也就是从他二十一岁打“兴学”招牌起正满三十个年头的那一年,他才和杨树坊合办了柳林镇的“崇贤义塾” 总结来说,武训是一个从不劳动以乞讨为生的壮汉,为了要饭名正言顺,他以打着办义学的口号,见了官绅地主就磕头叫爷爷,见了老百姓能骗就骗能坑就坑,他有了一定的积蓄以后与大地主大恶霸一起放高利贷剥削百姓,趁人之危兼并田产,最的终于成为打着乞丐口号的大地主,经过多年经营,最后在51岁时才被当地乡绅官僚一起逼迫兴办义学,交学的主要内容是弟子规,二十四教等封建文化知识,同时他一起在给学生灌输愚忠愚孝服从官老爷的思想。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上演个这个玩意,然后文化界,官员们一片叫好之声,能不急眼吗!毛不无愤怒的说道: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于到了如此之多,说明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孤鸿泽

 6 ) 如何写影评 由《武训传》延伸出来的胡思乱想

《武训传》很没有名气,豆瓣上只有不到2000人标记了看过(虽然很可笑但是不得不承认豆瓣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影迷聚集地,个人认为豆瓣某种程度上是世界上最大普及最广的中国电影数据库),并且它的导演是孙瑜,拍出了《大路》和《小玩意》的,与吴永刚(《神女》)费穆(《小城之春》)齐名的第二代导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一部籍籍无名的电影,但是它又是一部印刻在中国电影史以及世界电影史上的电影,它引发的一连串事件可以说震动了中国,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里看出当时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顶级艺术水准,而他引发的风波也是当时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冲突的缩影,甚至我们可以继续向外延伸,延伸到现在有些畸形的“影评界”“影评观念”,什么是影评,如何写影评?在这个时代大家好像有些迷茫,当下的电影艺术也同样如此。

1. 简单介绍这部影片

一部典型的传记片,讲述了一位传奇人物“武训(电影中称呼为武七,文本中均用武训称呼)”作为底层人民的象征是如何在备受以举人为首的封建势力欺压之下通过极其艰苦的乞讨的方式为同样是底层的小孩办学,达成他“人人都能上学”的一生夙愿的故事。而本片作为一部3小时的鸿篇巨制,在这部传记片中融入了诗电影的表现手法,并配合二次曝光、主观镜头高低角度摄影等多种技法达到梦境与现实虚实结合使得故事更加清晰完整具有条理的目的。可以说这部电影在当时可以说是手法顶尖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品,并且这部电影在当时的民众之中好评如潮,周恩来朱德二人同样对其推崇备至,但在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指出《武训传》“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由此展开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对《武训传》的批判运动,而这部电影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禁片”,被领导人赞赏过的电影不在少数,但是由毛泽东这样级别的人亲自写影评批评的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独一份,而导演孙瑜和演员赵丹(赵丹也曾主演过马路天使)也因此受到了事业与政治上的双重打击,从赵丹留下的遗言遗言“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中也可以看出这次批判风波带给他的巨大创伤。

2. 武训传影片的简单分析(轻微剧透)

武训传的故事非常简单,归根到底就是讲述了一个名为武训的人坎坷的一生,但是它又是复杂的,其中涉及到的电影中的人物从主角武训、周大、小桃到四太太赵二爷甚至到仅出场几分钟的陈二嫂都是有着极为扎实的人设基础的,每个人物的性格、前史都被很好的塑造,如何将每个人物塑造的立体而不刻意花费时间通过“闪回”“旁白”等“低级”手法进行介绍这对于编剧的要求是极高的,对于叙事方式的要求同样很高。

而本片的光影效果也十分出色,下图为武训丧母的场景,图二右侧的主光源极强,透过窗户打在母亲身上,而可以从图1看出家门面对的应该是西面,太阳无法照射,因此图二中左侧为辅助光源偏弱也符合逻辑并且两侧光源交叉汇聚在母亲身上强调了画面的主体为母亲,但是人物也不会显得特别突出,使得小武训的动作也同样吸引人,此时画面中并没有前景后景的分别,这样构成了一个完整体,强化了空间的平面感,画面中线条的保持工整的同时光线也不会给人以违反逻辑、破坏构图以及浸入感的感觉“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并非来自其各自孤立的形状,而是通过感受他们的质地、质感(海里因希··沃尔夫林)”,这种精心设计过的画面既不会给人带来突兀的感觉(家庭物件的摆设细节、笔直平行的光源非常自然而生活化)而这些物件水平、垂直交错的线条质感同时也带给观众死亡阴冷的质感,

图1

图2

而在拍摄角度上导演同样花了心思,在面对与武训同样阶层的人物时导演往往采用平视的方法或者使用全景拍摄方法,尽量避免仰视镜头的出现,但是在武训等人面对举人老爷以及官差所代表的封建阶级人物的时候大部分都采用了仰拍镜头,让举人的脸填满了整个画面(有种圣女贞德蒙难记的感觉)很明显导演是想给观众带来压迫感,而与此同时本片采用的是以第三人的上帝视角进行的人物历史回溯,所以能够在举人进行密谋的同时提供视点让观众知道一切前因后果,在这时拍摄的这些人物均为平视视角,也就是说导演本人目的应该是以第三人跳脱出人物背景(清朝)进行叙事采用“现代”眼光对于这些人物进行观察,但是这样也带来了观点混乱的嫌疑,因为预设的角度已经是一个跳脱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一种“现代人”的反思,并且在强调了这种前提的情况下结尾也进行的是现代人角度的意识形态和态度表达,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武训行为的肯定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认知

本片还使用了大量二次曝光的手法进行叙事以及表现人物的梦境和内心活动,小桃给武训求情的时候,包括本片最精华的武训做梦一段(个人认为不能用叠化称呼,因为并没有转场这样的手法只是采用二次曝光的方式将本人的状态与内心活动进行了一种蒙太奇),深刻呈现人间地狱的含义,师爷手捧砚台磨墨一段首先是由人拉磨的全景镜头叠化转场至砚台研磨并讲镜头后拉至师爷狰狞狂笑如同守在奈何桥边的孟婆的中景镜头,封建阶层通过“文字”玩弄、奴役百姓的含义不言而喻,而手持纸币的判官就好像手持的是生死簿,纸笔掌控生死大权的表达再明显不过了。

再说本片主演赵丹,赵丹一直是左翼进步分子,在各类影片中都以“进步”“活力”“善良”的青年形象闻名,是当年的国民级演员,他本身在具有观影号召力的同时也代表了一种形象,这种被观众普遍接受有迹可循的“踪迹”同样是电影的组成部分,而有的导演会利用这种特质很轻松的表达思想,还有的导演会采用颠覆的方式通过动摇演员的传统形象增强对于观众的震撼程度,赵丹本人也认为这是他演的最好的角色,但不得不说这样确实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首先对于解构主义来说对于观众的欣赏能力一定是有一些需求的,考虑到当时新中国的情况这种具有突破性的先锋手段反而不会起到效果,对于影片本身来说,这部电影的指向一定要非常明确这样的手法才会起到效果,譬如在《西部往事》中亨利方达的形象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射杀小孩这样的强情节的作用下颠覆的,如果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旨暧昧不清,颠覆演员形象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演”得很好没有用,对于影片主旨内核的表达则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在那样的年代。

3. 究竟是不是影评

正是这样一部电影却招致了极大的批评,对于,具体史实已经有很多人进行了详述,它的名头“新中国第一部禁片”也算是确定了下来,至少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是这么认为的,究其被禁的原因,毛认为这部电影“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以及“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以上均摘自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原文,就这件事来说,有人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影评人,这篇文章是世界上最好的影评,也有人认为是¥#@¥%¥##¥,其实单看这一篇影评并无不妥,在电影出现之前很多评论家就已经在研究“符号学”,直到1975年麦茨出版了《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一书才算是真正将电影分析的精髓提高到了美学、文化研究等范畴,并区别于传统建立在神话学上对于剧本架构的分析与套用,走出了“影评”自己的路子。就在同时期应运而生的还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顾名思义,解构主义就是赞同对于一个电影的多意解读而这种多意的可能性当然是由写评论的人所处在的地位以及经历决定的,尽管目前对于这样的评论方式有着较大的争议认为其会导致过度解读大量出现甚至可能导致大家在电影艺术欣赏方面的虚无主义思潮,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确实已经成为当下主流的影评方式,我们正在走一条新的道路。

我认为毛的影评正是影评分析中后结构主义下“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方法,并且提前于西方的文化界使用了“症候阅读法”对于电影进行分析,因此我的态度也很明显了,我非常赞同毛的影评方式并且同意他的影评是超越时代和历史局限的伟大影评,但是与此矛盾的是他个人所处环境的历史局限性,影评无罪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文化运动实属过激之举,但是在当时那样人心不定左右矛盾的意识形态之下确实这也是一种统一文化局面的上策和最佳契机。

有人肯定会嗤之以鼻,文化为何要统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自打脸?对于这点我的浅显观念就是历史的主流文化、道德观念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艺术家的表达也是自由的,比如不少导演都有的一种对于纳粹的隐性崇拜,注意,重点是隐性,尽管有着自由表达的机会但是人类和国家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水平层次不齐的一群人构成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一个“主流”价值观,否则混乱的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又有着一定的反作用,导致的人思想混乱带来危害极大,也就是说我们允许有各种各样的表达但是社会主流认可的价值观不能动摇,个性表达与政治正确从不冲突,我们尊重的是一个人表达自己个性的权利但是并不代表我们需要全盘接受这个人的观点,而在当时那样的年代刚从动乱中走出一个强而有力的大手是有必要的,只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手段稍显过激与用力过猛。

4. 是不是好的影评

而我们同样利用症候阅读法去试着理解这部电影可以发现不少问题(所谓“症候阅读法”,就是根据“文本”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如文字、空白、沉默、疏漏、错误等——揭示文本的“理论框架”的方法。),首先,在这部电影中,周大作为一个对于武训有着知遇之恩的人,其真实身份的揭示包括后续的处理是本片的一个较大问题,通过这个“错误”我们可以发现本片对于农民起义的一种不认可。

首先,本片出现的《水浒传》一书的意象在符号层面上最浅显的一层意思即为四大名著之一、以及“书本”,从能指来看,这也是片中周大等人的“革命纲领”,代表的是“受教育”“会识字”,而在所指方面本片产生了一些令人有些疑惑的化学反应,因为《水浒传》作为信息传播的概念阶段代表的是农民起义的意识以及阶级斗争的萌芽,太平天国身份同样如此,但是在能值方面的偏差会导致对于整部影片理解的不同,其中重点是周大所代表的“太平天国”和“《水浒传》”.对于毛泽东而言其实是两回事,先谈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洪秀全的手段错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文献资料》第100页,1983年版)二是两权对立。“历史上领导多头总是要失败的。太平天国的时候,洪秀全回了一趟广西,杨秀清说他回到天国了。洪秀全回来时,将领们都是拥护杨秀清的。其实那时杨秀清更年轻有为些,洪秀全应该服从杨秀清的领导。但洪秀全是创教者,是领袖。两权对立,所以失败了。”(以上均选择光明日报),而他对于水浒传的核心思想、被大家广为流传的就是“这本书好就好在了投降”这一观点,我们也很清晰地看到同样是农民起义《水浒传》和太平天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失败原因,将他们完全划等号模糊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原因,而这样的模糊是一种“反正都失败了”的虚无主义萌芽,就好比两条问答题都是先问对不对再答为什么而导演也就是答题者把这两条扩了起来写了两个字“全错”,影片中的模糊和表意不清也可以理解为导演的思维便是如此,在进行文本创作时有意为之而如果属实,这种思维确实是比较危险的。而在影片中后期尽管在武训梦中出现了阶级斗争已经无可避免的走上了歧路。

其次就是武训本人,这个人物代表的一种改良思想我认为确实是存在的,首先从武训真人其人说起“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其名声由此大振。由此可以发现武训的“训”也可做驯服意,是一个被朝廷“招安”的人物,尽管我们可以从现在的角度可以为他平反但是真人史实与电影有区别的,德吕克强调过“上镜头性”即真实通过镜头这个介质在走到银幕就已经赋予了另一层含义,自然并非自然一定有表意的,毕竟塔可夫斯基只有一个,个人认为只有老塔做到了从真实到银幕的无损“搬运”,虽然艺术家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是同样有着社会责任,而且本片的形式在前面也说过,是以现代人的上帝视角进行介绍,并且在结尾“强行升华主旋律”这种形式反而放大了本片的问题,全知视点与狭隘表达的矛盾,突出的是赞扬其改良主义思想,一个底层在否定了农民起义同时赞扬了武训的义举,而最致命的是本片对于武训这个行为的“不予置评”的态度,虽然说历史人物在那样的环境下是有局限性的,本片的“现代人”思维也没有对其进行表态,这种缺失往往也可以有着丰富的解读空间。

当然导演的本意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无论从什么角度对当时进行解读都是不客观的,我们很难说当时是否真的需要这样过激的做法,而我们可以马后炮的是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影评人与电影创作者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之间还带有一种罕见的影片本身诉求与导演局限性和观看者地位身份之间的不对等引起的矛盾,这是否是一种过度解读?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深受马克思思想洗礼的国家并不算过度解读,反而这将会是一条充满生命力的解读方式,毕竟大家都在读尼尔波兹曼。

5.同样自相矛盾的中国电影和电影艺术

” 中国电影从诞生至今一直被“左右”左右,在电影最开始蓬勃发展的年代中国电影就夹在国民党右翼国家主义者和左派革命者(不仅限于共产党同样同情受压迫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世界电影史),因此创作者在一开始就同时受到左右思潮的印象甚至有些精神分裂,而在建国后由于整体大环境在左中“左右摇摆”导致包括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的思维方式显得有些极端,有的走向了自我毁灭式的价值观崩塌而目前不少“独立”导演走向了另一个不可说的极端,没有欧洲、日本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及稳定的意识形态做基础(二战是特例),只有经济全球化丰富的投资和国内大量的需求,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有一个扭曲的成长过程是在所难免的,似乎也只有在中国和伊朗出现过大量“正常的地下电影”,而在美国电影的大银幕功能正在削弱,传统的6大概念正在消亡,美国电影似乎正在被迪士尼统一,作品逐渐同质化变得中庸,电影艺术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小众爱好,这是一个影迷不愿意看到的,总之,享受当下及时行乐吧。

 短评

片长208分钟,赵丹饰演武训。那真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了让穷人可以念书,自己不辞辛苦的讨饭,期间遭遇了欺骗与各种阻碍,结果学堂终于办成,却还遭到了利用。武训及时装疯逃过了一截。他的路还有很长,人民与政府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其实有一点是没有变的,读书是要花钱的。

4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推荐

昆仑为赚钱拍成两部长,我看的196分钟。起初只是义学修成武训倒下,陈鲤庭郑君里沈浮七嘴八舌添添补补,多出若干反转、文武双线、超现实段落,首尾套上黄宗英的阶级说教完全变了味。意识形态同新民主主义摇摆不定,理性颂歌与阶级觉悟互相拧着,周大起义不伦不类。武训不是陶行知,武训不足为训。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武训把受压迫的原因归结于缺少文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知识分子上,反贪官不反朝廷。现在看来,《武训传》被禁也在情理之中。

11分钟前
  • 液体张力
  • 还行

赵丹遗言“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

14分钟前
  • 豆浆
  • 推荐

从中看到了当时百姓最为真实、淳朴的一面,同时也为他们的遭遇感到痛心。对于此片被禁,纯属荒唐。

19分钟前
  • °歌姬
  • 推荐

各种封建反动思想,难怪被老毛批判。3星半。

23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想想武训,的确是言之有理。

24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出于民,归于民,既为民,亦靠民,共兴利民之业。目标直指新民、新学、新政,不要暴力革命。真是一棵毒得不能再毒的大毒草呵!

26分钟前
  • 萝卜白菜
  • 力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理论在中国各阶层的烙印如此之深如此长久,而跌落至知识越多越反动也不过刹那光景,从来都是教育妖魔化,从来都是劳心者的解释权,穷苦的只有无辜百姓。此片立场尴尬,触及不慎,难以言说。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这著名电影很有教育意义,现在给中小学生看也很好,让他们知道得到教育的权利是多麽的不易。50年代被毛泽东批判,真是无妄之灾,赶到政治的风口浪尖了。

34分钟前
  • Elact
  • 推荐

电影传奇

3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毛爷爷说:武训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真讽刺】

39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凡是能被禁的都是因为自身的预言性

40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要夹带多少私货才能把拍成这样呢?可以想见,这是一部去掉意识形态部分仍能成立的电影。只是影片结尾的解说词把武训全部的苦闷和怀疑都平面化了。如果把开头结尾的解说去掉,整个片子就深度和技术而言都是上乘的。而且看之前很难想象,里面竟然用了许多颇先锋的分镜方式和叙述技巧。可惜了,太可惜了。

44分钟前
  • 陆秋槎
  • 力荐

被禁属于正常。办教育没问题,关键是这教育是为何而教育,培养三纲五常和官老爷的教育,不要也罢。

46分钟前
  • 猫大仙
  • 较差

《嫁给(封建主义)大山的武训》。

50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较差

不愧为中国第一大毒草,好似神迷玄幻的万花镜,不同的立场视角就能解读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我看来,武七的神性远远大过了人性,就好像一个西方基督式的人物突如诞生在苦难的晚清农村大地上,迷惑了整整四代观众。影片的表现手法和意识形态过于前卫,这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上映无疑是场灾难。

54分钟前
  • 我是古巴
  • 力荐

如同我们喜欢给文革中遭受磨难的知识分子过高的赞誉一样,我们也会给囿于意识形态而遭到打压的电影过度的赞美,何况这是成为第一棵大毒草的《武训传》。但它的确是部艺术上很平庸的电影,剧情拖沓而冗长,也算不得赵丹最牛逼的表演。技术上拟音做得很糙,配音独独让赵丹操山东话,滥用叠印及象征手法。

59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电影里做梦及幻想的场景胜过很多鬼片,粗糙直接反而更吓人。小桃在庙里跟武七最后一面真是no zuo no die,大好前途毁于一时羞涩。100吊钱好像香肠…以及最后朝廷内像马蹄的丞相袖口,像驴蹄的慈禧太后鞋垫…看似很平常的东西在导演镜头下变得另类新奇。年代久远,未能欣赏。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

我第一次看中国老电影开始惊讶美术部门的强大,这片子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有很不错,更重要的还是被莫名扣上的禁片帽子,如今看来很冤枉,却也让这部电影成了一个传说。★★★★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