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风暴

剧情片美国1997

主演:凯文·克莱恩  琼·艾伦  西格妮·韦弗  亨利·科泽尼  托比·马奎尔  克里斯蒂娜·里奇  伊利亚·伍德  亚当·汉拜德  大卫·克朗姆霍茨  杰米·谢尔丹  凯特·伯顿  威廉·凯恩  迈克尔·昆普斯蒂  玛雅·丹齐格  凯蒂·霍尔姆斯  艾莉森·珍妮  

导演:李安

 剧照

冰风暴 剧照 NO.1冰风暴 剧照 NO.2冰风暴 剧照 NO.3冰风暴 剧照 NO.4冰风暴 剧照 NO.5冰风暴 剧照 NO.6冰风暴 剧照 NO.13冰风暴 剧照 NO.14冰风暴 剧照 NO.15冰风暴 剧照 NO.16冰风暴 剧照 NO.17冰风暴 剧照 NO.18冰风暴 剧照 NO.19冰风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4

详细剧情

  197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感恩节快要到来,一场冰风暴也即将到来。平凡乏味的家庭生活使中年夫妻厌倦,丈夫本•胡德(凯文•克莱恩饰)一直在引诱邻居珍妮特•哈珀,而妻子(琼•艾伦饰)对丈夫的谎言也早已不耐烦了。儿子保罗(托比•马奎尔饰)迷恋着学校里最有人缘的那位女生。女儿温迪(克里斯蒂娜•里奇)兴趣于电视里的水门事件听证会。  冰风暴的夜晚,夫妻两个去朋友家参加一个鸡尾酒会,鸡尾酒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换房间钥匙的游戏。在酒会结束后,每个妻子都可以和别家男人结成新欢。而他们儿子则赶去面对一场诱惑与考验,女儿正陶醉在同邻家男孩子的性游戏中……

 长篇影评

 1 ) 冰风暴

冰风暴就是冻雨
就是今年冰灾时候的状况
雨水落地成冰
到处都挂满了冰瑠子
路上站都站不稳
电线杆倒掉高压线断掉
电影最后一个小男孩,就是这样被电打死了

故事是小说改编的
说的是七十年代初的美国
越战战败,嬉皮士运动,水门事件后的美国
世界第一的军事强国从越南战败仓皇撤退
嬉皮士运动带来性解放风潮
总统承认对国民撒谎
不论是水门事件和越战战败象征的父权形象的破灭
还是各种风潮艺术的文化的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都攒集在七十年代初这么个风口浪尖的时期
令普通国民家庭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涣散
就像冰风暴开始时雨水逐渐结冻一样
逐渐离散了家庭的凝聚力

其实人们大多数情况下都并不知该如何生活
群居的人类需要一个统一的观念来约束
才能从容不迫
而这种观念不在的时候
人们就会重新去探索
寻求一种新的平衡

故事发生在两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间
父母的中年危机、婚姻问题因那个时期变得尤为复杂
父母尚不知如何自处
面对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更是无能为力

父母去参加换妻的派对
以为新的观念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试图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去了,却倍受煎熬
狼狈收场
在冰风暴袭来的夜里疲惫的回到家中
却发现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双双躺在床上
早上时
更是竟然收到自己另一个孩子的死讯

这个夜晚风暴凝集
一切最终瓦解粉碎
故事有个好的结尾
当晨光来临
那个幸存下来仍然美满的家庭
父亲失声痛哭
一切终将重新建构起平衡

这是美国的故事美国的过去美国的阵痛
他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在我们前面
也许问题也出在我们前面
看到他们不知所措的样子
能让我们联想到一些我们当下的状况
社会不断发展而传统却未得到很好的传承
道德观念涣散
简单的拜金价值观横行
许多地方流行起办私塾穿汉服学国学的热潮
其实是集体潜意识里对传统的向往
当新的规则尚未建立时
人们转而寻求传统的保护
然而传统却已被割舍多年

 2 ) 寒意恣意

李安的这部被忽视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杰作。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伦理道德的瓦解,性解放,换妻游戏,中年危机,青春期,所有一切都在冰风暴来临的夜晚分崩离析。李安在这部电影中依旧保持了那种不动声色的暗潮涌动,沉稳的镜头语言下面是让人无法正视的残酷。对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解剖,可谓刀刀见血,观影的过程就好比置身那个冰风暴的夜晚,寒意渗透到每一个毛孔,让人实不忍心看第二遍。

 3 ) FIFF21丨DAY2圆桌《冰风暴》:换妻游戏,已非老美专利

主持人 @鲍勃粥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二天,接下来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李安执导的英语片《冰风暴》,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

《冰风暴》打了1星。不认为是个烂片,但是整体偏失望。主要是感觉李安的家庭视角在深入到美国中产阶级后,确实有带来不同于好莱坞其他导演的新鲜感,但是最终的结合成果,仍有提升空间。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给了4星,我觉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李安,同样是关于家庭,相比东方式的父亲三部曲那种细腻,西方背景下家庭被描述的更加不堪,家庭个体之间的冷漠和背叛,更加直接,但同时风暴过后家庭依然能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那种表达也更加有力量。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冰风暴》2星。是李安直观上模仿奥特曼之作,本来叙事结构不甚清晰,不过托比·马奎尔的开篇伏笔与结局回扣还是概括了条清晰的象征结构,故事发生在美国,所以还是几对可以互为注脚的人物关系构成的叙事空间在闭合时需要含蓄的文明指责与发泄,然后就诞生了李安自己的私货,某种指涉时代的“东方式”意向力量,所以文本表意整个能指链条需要一场设置老练的冰风暴,和死于安叔刻意剧情杀的佛罗多。

主持人 @鲍勃粥

既然有两位都提到了东方,那么在这部完全基于美国中产家庭的电影中(且剧本由他人创作),东方和西方的碰撞具体在哪呢?或者有哪些东方的表现?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东西方的碰撞,我觉得主要还是在李安的手法上吧。电影一开始第一个音乐出来我就笑了,因为完全是东方式的那种音乐。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碰撞我觉得,因为李安那些所谓东方式的“意象”,本身也没啥指涉,既然是东方导演,用个东方音乐也无可厚非。含蓄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李安作为一个东西方都吃得开的“端水大师”赋予电影的风格。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含蓄的话,第一场聚会戏,Ben的裤子被洒了,跟他偷情那位帮她擦裤子,然后他老婆一个异样眼神特写,其实已然察觉,这种东西在《色戒》里面特别多,算是东方式的细腻吧。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这个剧本很工整,也很一体两面地让不同文化和生活形式的观众都可以各取所需。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但完全不是好莱坞那种因果关系主导的情节,有很多省略掉的部分,比如我很喜欢的一场戏,Ben的老婆偷东西那场,被店员请回去以后就没有交代接下去的事,这件事也和后来的故事情节没太大关系,其实有挺多这种看似无用的情节。

主持人 @鲍勃粥

那下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产阶级,似乎从剧本上来看这是一个非常类似于典型的“西方中产阶级焦虑”的题材,一种隐藏在光鲜下的危机。那么把李安这部和哈内克或夏布洛尔比较的话,有何异同呢?或甚至《寄生虫》?

场刊嘉宾 @果樹

李安的风格就注定会弱化冲突与危机,虽然全片都有一种蓄力感,但最后的释放点却令我看得有点泄气,有种拳头击在了棉花上的感觉。从这方面来看,主持人提到的哈内克、夏布洛尔和寄生虫都做得更好。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我觉得不算是危机,如果这都算是危机的话,可能整个肯定个人、推崇解除更多限制的自由主义都算是危机了。和哈内克或者夏布洛尔比,李安还是更多的肯定态度,李安可能不推崇现代化一样的,靠技术剪除关系,也不推崇靠家庭掩盖一切,单就这部电影,我觉得更像低配版的布努埃尔的嬉笑怒骂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冰风暴》更多应该是在集中映射美国那个时代下的美国人吧,不单单只是这一个家庭。

主持人 @鲍勃粥

可以讲讲“那个时代”的美国人。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70年代,电影里也提到了很多关于水门事件,说白了就是美国人(白人中产阶级)的一场精神危机吧,以及他们生活方式在嬉皮士运动的影响下发生很大的冲击,换妻这件事我觉得体现得非常明显了。现在国人玩换妻的也不少。

场刊嘉宾 @果樹

?展开说说?其实我想对话一下,就是对于片中换妻一段的创作动机的看法。你觉得是,当时这个行为很具典型性、同时具普遍性,所以必须放进来;还是这个行为可能能从深层次上,象征什么,所以特意进行呈现?同时你提到了国人最近也换妻,那对比不同国家的不同时代,这同一行为的背后原因是否一致?这个原因大概会是什么?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天呐,这个问题够我写一篇论文了,我就说说电影里吧,我觉得肯定是象征。因为美国中产阶级其实原本是非常保守的生活方式,在70年代以前,就是在当时美国那种政治环境下才产生的这种异变。

场刊嘉宾 @果樹

我会这么问是因为,这是全片的一处重头戏。而且这部电影,大家都认同它是对于社会、阶级、家庭的一种剖析呈现,所以其背后肯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点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想补充一点,就是我觉得电影里虽然写他们卯足了劲玩性游戏,但这些中产男女的性能力(尤其男人)看起来都很差,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觉得正是李安想拍出来的。一群热切向往着性却屡屡早泄不得意的人,这点很好玩。

场刊嘉宾 @果樹

我其实不太想解读成中产的空虚与寻找刺激,但是我当时看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而且现在被提出这个重点后,我也在想,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空虚。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没有说空虚,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崩塌吧,他们那种传统价值的崩塌。

主持人 @鲍勃粥

一种焦虑迫使的模仿?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就好像民国中国男人剪辫子。是对传统的一种打破和舍弃吧。

主持人 @鲍勃粥

那么大家认为冰风暴在电影中只是一个加速崩溃的推手而已,还是说其作为一个外在的具有单独意义的意象?想听听大家看法。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意象问题不能单独拿出来,作为电影必须要收束的一个规则设定,意象这种东西本来放在一个既有的语言游戏中才起作用的,拿出来单独列举没啥意义,离the point of the moive差很远。放在电影里看,这个规则被追问应该是个过度的问题。

场刊嘉宾 @果樹

在这一点上其实李安没有整得很复杂,我认同你说的,这个剧本很工整,在我看来有点过于四平八稳。但这可能正是片中所呈现的群体的常态——四平八稳,没有惊喜,缺乏追求与惊喜。

他们也想破局但是却不敢真的去正视自己人生重要的议题,这个其实放到哪个国家的中产可能都会是普遍问题。所以主持人刚刚问到的,“冰风暴”是什么,在片中可能更加是一个警钟,它的作用就是不断预警,让全片蓄力,最后敲响,提醒这些人去正视真正重要的东西。

但就如同我开头讲的,我认为最后的敲响还是不够有力,这是李安四平八稳之后的结果,也是我认为最大的扣分点。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后的死亡反而有温情感,没有前面铺垫的冷。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被子里那两个小孩是最暖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冰风暴这个结尾其实不够狠,像《饮食男女》里,让最摩登、最独立、一直逃避家庭的那个女儿最后回到家庭里做“传承”的殉难者才是真的狠。

主持人 @鲍勃粥

既然你们提到了孩子的话,我再补充一个问题,《冰风暴》中孩子之间有些过度的亲昵举止和政治言论显然似乎超脱了他们年龄所代表的人群,李安或编剧这样的处理方式起到了各种效果?

场刊嘉宾 @果樹

我认为他们当然还是应该被当成孩子看待,不管现实中的中产小孩是否真的会出现这种言论,主创借孩子之口去讲这些,其实就是想呈现代际的绵延,也就是说,上一辈的困境,已经开始在下一辈身上种上种子,下一辈依旧无法破局。所以孩子被观众当成孩子看待,是有意义的。

场刊嘉宾 @杰瑞米太阳🌞

我还真没太想过这种年龄设置的意义在哪里,我的直觉是和换妻这件事一样,也是一种打破禁忌,小孩的亲热戏,好像真的不多见。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爱与政治很多相同,但在两个人之间,就比如观众和角色之间,不能达成一致是必然的的,就像一人一票的两个人必然会顶起来,孩子在电影里体现为成年人的选票,就是他们要付出的代价,观众的看法也验证着编剧水平,我觉得还是起到了正面的效果,就是那种不能承担的,但又不得不付出的爱。

#FIFF21#DAY2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肆虐後重整

李安在【冰風暴】裡試圖處理許多議題,因此從這部電影早就可以看出他導演、執掌大局的能力。

家庭問題是整部電影最核心的軸線。從一個平凡的美國家庭開始,讓觀眾慢慢發覺出平靜表面下的異常之處,原來這些家庭成員都有著各自或大或小的問題,雖有最親近的血緣和生活距離,因為失去心靈對話,造成近在咫尺卻互不了解對方的心思、困擾,他們是一群最親密的陌生人。從家庭失協開始延伸出其他旁支問題,例如青少年時期對身體的探索和慾望、婚外情的肉體出軌等,想在短短幾個小時裡談論這些議題,李安讓戲裡每個角色都負上一點責任,讓觀眾察覺這些眾多問題的責任,全面性的揭示卻不深入探討。這部電影不告訴你解決辦法,只點出什麼是我們都可能會遇上的問題。

李安在電影裡埋藏很多反諷的對話、隱喻性象徵事物,在這些一語雙關、虛實交錯間進一步強調出劇中人物的荒謬之處和問題的嚴重性。例如,當肉體外遇的大人告誡著小孩,身體是座神聖殿堂、不能被慾念操控違反意志時,這些話同時狠狠地摑了自己一巴掌,不是成人就具有資格教訓小孩,因為他們並不一定有絕對成熟的理性行為,也許一個青少年比成人更懂得愛。

其實整部電影裡最大的隱喻就是電影本身,氣溫意指著家庭關係的變化,每個人各自封閉在自我世界毫不交流,情感的溫度計開始降低,在持續冷然以對的生活中慢慢低到降雨、抵達冰點,而相處間產生的摩擦日積月累,終於在冰風暴形成的那天全部爆發,這場風暴席捲著家庭裡的每個人,有所衝擊有所受傷。經過一場冰風暴的肆虐,四周看似殘破不全的災難景象,卻也代表人心的高牆崩塌,歷劫歸來的他們有了重整家庭關係的新契機,因為人總是痛失後才明白珍惜。

那場大人世界的"鑰匙派對",指出了人性在慾望面前把持道德的薄弱力量和醜陋面貌,夫妻關係彷彿遊戲籌碼般可以交易,或者說,自願參與"鑰匙派對"的那些夫妻,其實都有著和主角一樣的家庭問題,到處都可能形成一場場冰風暴。

電影一開場是暗夜中火車開動的鏡頭,火車上的男孩和月台上等待的家人臉部表情複雜,讓人難以解讀出明確的情緒,也無法從這幾個鏡頭裡得到一些劇情訊息;直到片尾同樣的情景再度重演,一起歷經冰風暴的觀眾終於可以體會出那幾個難解的表情所含帶的情緒,有想家、有期盼、有重新出發。

雖然家庭就像一把反物質槍,可以造就超人也可以摧毀超人,但我們都渴望著世界和平。

 5 ) 超级英雄在四处流荡

IFC. 9.18,导演李安坐在我前一排,放映结束后他上台,说是21年未曾看过这部片子了,抹了滴感叹年岁的眼泪。

A very strong ethical message. 好在李安说,“原作本子太愤怒了,我来自台湾,我没有那么愤怒。” 这是我全场最喜欢的comment。我觉得东亚文化里出来的人,对于家庭伦理角色扮演都熟络有心得,我们从小学会察言观色也看透家庭琐碎,对家庭从未抱有那种西式的义无反顾的爱与信任。相反的,大多数的人心存善念,从父母每日争吵中爱起自己的父母,体谅人性那点点脆弱又相对可爱的地方,所以更坦荡些。The Ice Storm相对更愤怒,无处安放的愤怒,对世界对家庭对人生,恹恹疲于生活的母亲,只因性需求就被罪恶化了的父亲,对身体好奇又敞亮的孩子,还有那个一开始就游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青少年,最后他们将自己引爆。乍一看确实有一种亚洲家庭氛围,各自破碎,各自拒绝,爆炸之后再安然无事地回家。因此看到最后面那么强烈的伦理审判时,我有点担心这会不会是来自导演的独断审判,大笔一挥,有罪的都有罪,没罪的也赎罪。好在不是,好在李安说他没有那么愤怒的,因此我觉得好,没有感觉错他。

原著是编剧James妻子读的书,由James推荐给李安看。李安说读原著的时候他印象深刻,就在第200页他读到孩子被电死从冰冻马路上如垃圾一般下滑的片段,于是他想,this is more than a book. 他这个用词很精妙,导演的视觉想像太不一样了,读一段话,脑海里是蜃楼。李安说他就是为了这个画面拍整部电影,一开始很零散,剪了太多版本,也没办法巧妙地将讽刺,幽默,迷茫,和死亡很好地链接。他又提及,那个时候日子很慢,不像现在有死线赶着,于是他们每天完工就去纽约chinatown吃北京鸭,他请客,a peking duck banquet,大家聊天喝酒。因为片子没被出版方看重,他们都是想到什么拍什么,直到有一天李安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想加进去的东西了,他想了下说,不如我们去吃北京鸭吧,于是大家就走去下城,电影工作就结束了。那个时候大家还年轻,不怕虚度时间,又被世界赋予梦想。

The Ice Storm鲜少在银幕上放映,它一直都是受冷落的,电影第一次试映时只拿了17分。因前半段有几段幽默对话,于是公司看情况不佳,就以“搞笑片”的名义卖给一个法国人。James说,我生平从未见过如此愤怒的法国人,但是他对那个法国人说,“我只是创作了这个电影,又不是我卖给你的。” 后来他们提及片子去电影节映,结束后的二十分钟后,全场起立,欢呼鼓掌欢呼鼓掌欢呼鼓掌,李安说,这电影终于找到自己了。这也有趣,他们不曾觉得电影有好坏失败之分,更像是有不一样的个性,若能被人喜欢即算得理解,是谓善终。又讲到他们去取景,New Canaan,李安和James都说从没见过这么愤怒的人,他们拍电影被赶出来。有一个grocery取景,拍摄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他们站的那块马路是私人的,某某曾曾曾祖父的,于是他们被罚款,2000美金吧可能是,James说那一天他刚好晚到一会儿,来了发现无人在,然后去city hall交了罚款才重新开始。

李安说Kevin Klein打高尔夫那一段是他导演生涯里top几的镜头,房子透明,大自然背景中的后现代房屋,半裸的男人,对人生毫无掌控力,失去重心,然后李安说,就是那么巧的,一开拍一片云就过来了。又提及他喜欢他拍人的后脑勺,他说情绪深重的时刻是god's moment,他不觉得人的正面神情足够表现那种错综情绪,而他又相信好的演员可以用头发演戏。半秃的James说,那有人没头发岂不是很难过。李安说这个电影的后半段很特别,因为暴风雪,所以是不会有光的,没有电源,一切都是透明、黑暗、冰冷的,而他要表现出这个效果来,这是对他的考验。其次,我还很喜欢母亲骑单车那个镜头,风拂过她脸,她突然长得和她的女儿一模一样了,年轻,困惑,有自己的世界,因为有自己的世界因此稍微勇敢了点。也喜欢母亲去捡尸那一段,刚开始她说,我的丈夫现在在厕所里晕过去了,我与他结婚二十年多,我却毫无想要去看他的心思。可后来她还是去了,去那里,把她的人生捡起来了。一扇开到一半的门,进与出都是人生。

again,虽然少年从冰冻马路上滑下的画面甚好,我却觉得这个伦理质问太情绪强烈了点,片子被这个镜头束缚住了。李安若不是偏爱这个画面,这部电影应该会更拥有沉默力量。不在沉默中爆发的东西,才往往对人猛然一击。就如影片最后那段话,就又有点李安的味道了,When you think about it, it's not easy to keep from just wandering out of life. It's like someone's always leaving the door open to the next world, and if you aren't paying attention you could just walk through it, and then you've died. That's why in your dreams it's like you're standing in that doorway... and the dying people and the newborn people pass by you... and brush up against you as they come in and out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night. You get spun around, and in the morning... it takes a while to find your way back into the world. 生活中总有那样的黑色领域,而去往那里的门半掩不掩着,若是你不留神,就会不小心走进去。而你四处流荡,在夜间四处流荡,早晨到了,你需要花一段时间,找回回这个世界的路。

 6 ) 冷风暴

以爱的名义进行掠夺,对方不能有反抗的能力,一切进展的外在完美,心底却荒芜,如浮萍,如飘絮,即便是安身宅院,终究是心无所归的。个人有个人独立的发展方向,一言一行,被采纳,接受,消化,形成共识,达到相互的感触和交流,这是爱的真实含义所在。单方面的强制性,宣告了双方的不对等。不均等,演化出思想的裂缝差异,形成隔阂,淡漠,直至最终的仇恨。最普遍的情义,男人和女人间的。男人是孩童的延展,爱好征服和获取,女人不能试图的去控制。心性需要保存,好让生命不落规不畸化。男人若真正执爱,只会以一种方式呈现:用生命给以供养。女人的爱,切微而又深刻,呈现方式是包容,浇化,企图把人融在生命里,灵魂里,有不可偏免的繁琐与粘稠。男人与女人的心性不同,却依要保持相守,是难的。青春期的年童,期望个人的体验,刺激,绚烂,是最佳的追求形式,因为无所顾忌,所以一切都做的格外随意。用精力和岁月做为担保,寻欢自我的不同,以武力,心机,处事的方式,显示出性格的差异及个人的优秀。琐碎的,一筐如此不可互助的性格包含在一个家庭之内,确实是够分量的事。

 短评

李安总体属温和保守派,倡导理性开明,反对极端思维。抓住这点你就很容易理解本片的故事脉络:凯文克莱恩外遇出轨,并非只是贪恋肉欲,部分源于妻子的宗教信仰刻板严肃(由此压抑人性而逆反出强制性偷盗。女儿遗传此病外更拐向政治狂热),但他寻找新情感归宿的努力(选钥匙一幕突然爆发)在外遇对象韦弗那里碰了钉子,因为对方处在反向极端,只是玩玩不想沟通。相较于已然暗潮涌动的凯文一家,韦弗她家的危机更为严重,父亲长期外出工作,母亲在家怠教失职,最终导致儿子伍德的雪夜悲剧!相反马奎尔在意外与主观共力下克制安渡,其父未因自己的困扰而荒废教责。叙事途中李安特别构设了枯池水床尼克松面具等反差荒诞景物元素暗示涉事角色间的情感疏离或难如所愿。真正如愿哪怕十四岁少女初夜也要回归床上!PS蜘蛛侠魔戒中分很清的马奎尔伍德吊诡脸盲?

7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老片重温。李安最被低估的一部影片。悲凉的讽刺,准确地抓住了美国70年代过于追求自由解放而导致的自我迷恋,从而自私,欺骗,逃避,交流障碍等问题,结尾天灾人祸合二为一。李安的电影在于细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影片里的细枝末节你就能逐一体会。一大堆舞台剧演员和年轻演员的表演令人惊叹。

10分钟前
  • gata
  • 推荐

这片儿太政治,中产阶级家庭作为美国的提喻(以水门事件为联系点)。情节剧的某些处理上可以直接追到尼古拉斯·雷伊或者道格拉斯·西尔克。虽然是李安一贯的高水准优等生电影(比如大段冻雨时的夜景,那纯属炫耀啊亲),但是看得出拍这片儿时,李安心里没有爱。

1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当性解放如风暴般横行肆虐,所有的人都在放纵淫乱,只有小蜘蛛侠赶上了回家的末班车,而小魔戒使者的变故更让这场游戏冷至冰点。一年后《美国丽人》沿此继续往前走了一步,三年后杨德昌拍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一一》。

16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查建英说:知识分子最爱换妻游戏~李安可以回答一下~

17分钟前
  • 再来一块烤白薯
  • 力荐

生活一片糟 活着你得到了什么 失去了什么

18分钟前
  • 塞腮
  • 力荐

上课放的。除了《断背山》,我对李安其他作品都不感冒。

21分钟前
  • cream.cx
  • 还行

你生于家庭,却又困于家庭,这世上有多少人漠然平静地生活于绝望之中。我们互相相爱,我们互相伤害,最后同归尘埃里。

2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谁和我讲这是灾难片的,家庭伦理片阿魂淡!(大概只是我记错)还这么大胆的换妻PLAY,结果又被李导拍的好文艺好苦闷,这样的片喜欢不起来阿~

29分钟前
  • 南條艾草
  • 较差

有点类似《一一》的感觉。片头的风笛很好听。wendy骑自行车在暮秋的坡道上自在滑行,红色的披风特别明艳动人。她的妈妈忍不住问身边的人,你有多久没骑自行车了。落满一地的黄叶上接吻。当ben不停地跟他的情妇抱怨生活时,对方说,我不想听,我已经有老公了,不需要第二个。可是反过身来却教训起小孩身

3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李安拍这种家庭伦理片还真的特有哲理,隐晦的东西很多,不同的会体会到不同的东西,李安可能是个有心灵洁癖的人。

38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还行

李安的镜头很细腻,经得起推敲,挺完整地还原了美国70年代的社会风貌。

4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冰冷的审视,一步步走向不归途,没人喊停,没人知道归途在何处。那些残存的温暖,在这个隆冬显得格外凄清。这些伤痛会伴随他们一生。

4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冰风暴 和 与魔鬼共骑 说不上更喜欢哪个 都触到我【再看,还是最喜欢冰风暴!】

49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看完后大概可以理解李安最喜欢自己这部作品的理由。生活变成脱缰野马的一刻,也可以被称作重生的开始。极端的冷静往往使我们滑向危险境地而不自知。

5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李安本领着实了得,一个台湾人还原美国七十年代居然如此到位。

53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B+】充满了象征与隐喻,李安像个洞察一切又缄默不语的智者,对少年,成年,男人,女人各自的心理都有着精准的体会,却只展露出一小部分,让观众看到的,仅仅是冰风暴最为平静的时刻。

56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据说是安叔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也不知道他是在哪部电影之前说的这句话)。在我看来,这似乎算不上一部很"李安式"的电影,电影里处处透露出的那种严肃,乃至近乎严酷的审视感,让电影如同Ice Storm一样冰冷。天知道他们下一次还会不会一起去接保罗,或许下一场Ice Storm更为猛烈。

60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推荐

冰风暴就是最大的隐喻。李安选角很有眼光,后来那些小演员都成角了,蜘蛛大侠,魔戒使者,蝙蝠侠女友,大象抢手....

1小时前
  • Mignon松弛地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上次看还是6年前。再看大银幕胶片版,感觉确实截然不同。大银幕放大了冰冷咸湿压抑的气氛,如片名般冰冷。上世纪70年代性解放浪潮冲击下,美国中产阶级成年人大玩换妻游戏的时候,殊不知他们的孩子也在做着性游戏。李安能如此老道犀利很厉害//【台北金马影展展映】胶片版。效果比上次在资料馆看的好很多。仿佛能感受到扑面而来彻骨的寒冷。更能体会到中产阶级夫妻面临的感情危机,以及巨大的空虚失落。空灵的印尼传统乐器配乐竟然与影片相得益彰,倍感无奈而荒诞。映后安叔讲起初次拍英语片、美国片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家庭的理解、拍完一部放下一部的心情。颁奖典礼前夜的这场放映最后,闻天祥老师总结道:政治不能解决人心的问题,艺术可以。

1小时前
  • 汪金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