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游戏

科幻片英国1999

主演:詹妮弗·杰森·李,裘德·洛,伊安·霍姆,威廉·达福,唐·麦凯勒,考乐姆·吉斯·雷尼,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萨拉·波莉,Robert A. Silverman,Oscar Hsu,克里斯·勒姆彻,维克·萨海,Kirsten Johnson,斯蒂芬妮·贝尔丁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剧照

感官游戏 剧照 NO.1感官游戏 剧照 NO.2感官游戏 剧照 NO.3感官游戏 剧照 NO.4感官游戏 剧照 NO.5感官游戏 剧照 NO.6感官游戏 剧照 NO.13感官游戏 剧照 NO.14感官游戏 剧照 NO.15感官游戏 剧照 NO.16感官游戏 剧照 NO.17感官游戏 剧照 NO.18感官游戏 剧照 NO.19感官游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7

详细剧情

  幻想与现实界限模糊的未来世界,科技已经发展到远远超越时代的地步。电玩界女王爱丽拉·盖勒(詹妮弗·杰森·李 Jennifer Jason Leigh饰)不仅美丽性感,更是一位设计尖端游戏的设计师。她所设计的虚拟实境系统“X接触”可以直接干扰玩家的神经系统。在试玩大会上,各方玩家齐聚一堂,体验爱丽拉的最新杰作。然而一群狂热者企图刺杀爱丽拉,危急时刻,爱丽拉被守卫泰德·皮库(裘德·洛 Jude Law饰)救走。为了躲避追杀,两人双双进入“X接触”的异次元世界,然而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虚幻。  这部隐含大量社会议题的科幻惊悚影片《感官游戏》,由国际影坛最富争议性、最成功的导演之一大卫·柯南伯格执导。本片入围1999年第4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导演大卫·柯南伯格荣获该年度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杰出艺术成就,并荣获2000年第26届美国电影电视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提名等多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感官游戏》——有种游戏无论男女玩都需要被插入

因为近来大火的《头号玩家》,知道了这部同样和游戏有关的电影,感觉不玩游戏也真是错过了一片有趣天空。比起主打情怀和视效的《头号玩家》,这部《感官游戏》无论是剧情还是思想上都更胜一筹。不敢相信这只是上个世纪的电影,看着结局那群从游戏中剥离出来还要掐着平板手机的低头族,不正是现代人的写照么。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同时,又深深痛恨这样的自己。在虚拟世界沉浮的同时,就像和另一个全副武装的自己进行数年抗战。

手机上爆炸的新闻、各种大数据根据你的习惯的隐私将你从头分析到钱包、每个APP争先恐后向你推荐“量身定制”和“高级品味”。世界缩小到你手掌那么大,最新的高科技将你过去的生活方式一扫而空,诡异的是,虽然大部分时间给了手机和电脑,而你用在手机和电脑上的所有时间,却都是为了让现实生活更好。在虚拟和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恐怕是这一代人的难题。

接触大卫·柯南伯格早期的电影多些,《狂犬病》里让女人长出了类似阴茎的肉刺,化身另类丧尸;《夺命怪胎》干脆让恐惧和愤怒等等负面情绪实体化,通过母体孕育出暴力至上的怪胎;《变蝇人》干脆将苍蝇和人的基因结合到一起,玩一场昆虫政治;《裸体午餐》里充斥着吸毒后的幻觉,写作的欲望被扭曲的怪物全面压制。看他的电影需要勇气,来直面粘稠的怪物和惨淡的结局。

电玩届神设计师爱丽拉在颁布新品发布会的时候,被敌对电玩公司的人追杀,匆忙中和守卫裘德洛结伴逃走,而要知道自己的游戏有没有在被追杀中损坏的方法,就是进入游戏,渐渐地,他们分不清楚现实和游戏的区别......

如果不是柯南伯格的口味太重,这部cult的片的地位应该更高,它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时代。可以说他的脑洞已经达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往往在吓到你的时候还要配上一脸云淡风轻的表情。不好好让人死个痛快绝对是他折磨人的高招:那个中国服务生死的真是太痛苦了,第一枪擦着眼镜打歪了耳朵,第二枪打烂了半张脸,如果不是给了崩坏的特写,我十分怀疑他会像《食神》里的火鸡姐那样整成吴彦祖再回来。

我在做梦的时候常常会做梦中梦,大概电影看多了,梦里也讲究承上启下开头结局高潮逻辑。有些噩梦是个痛苦的过程,每每想起还是不寒而栗,所以看到主角陷入环环相扣的幻境后也算感同身受。从前一层梦境剥离到下一层梦境的过程是最痛苦的,你打碎幻象,却无法验证彼层的真相。虽然猜到了爱丽拉和裘德洛从始至终都在游戏中,却未猜到两个人原来只是在别人的游戏中。结局的这一层“真实”巧妙在,你作为玩家,可以让自己的角色在游戏中获得独立意识。但最后的开放式结局却让这一切更扑朔迷离: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你以为挣脱出虚拟世界,为现实派抗争出一片天空,然而在科技发展到可以模糊现实边界的未来世界,你又如何得知自己的行为,不是早已经写好了的代码呢?

尽管打着游戏的外衣,这却是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在未来世界,电玩科技已经可以干扰神经系统,游戏世界的一切人类和物体不仅最大程度完美模拟了现实世界、甚至玩家可以逼真的感觉到所有的触感,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玩家完全以角色的身份进入到游戏中,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玩游戏,也无法分辨眼前的荒诞与恐怖是真是假,更可怕的是,他们以为自己在思考,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分辨出自我与游戏角色。这已经不是一款游戏了,这是完美控制全人类思维的科技产品。

恐怖电影中常常制造死胡同,把主角和观众困在其中,《恐怖轮回》、《死路》、《时空罪恶》等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科幻电影而注重逻辑和社会现实,混淆虚幻和现实不过是他们探讨人生的工具:《战栗黑洞》中,作家的文笔太好,笔下的世界不仅在现实中复活,连书中的角色也害怕被写死而将作者困在其中;《索拉里斯星》是颗残酷的星球,它给了你复制你所爱的一切的机会,又宣布了万物皆虚假的事实。在众多将主角玩弄于虚幻世界的电影里,《黑客帝国》最为有名,但现在觉得,《湮灭》和《感官游戏》的基调最为相像:《湮灭》将不同物种的基因打乱随机孕育生命,而《感官游戏》里畸形动物和爬行动物随时可以作为食物、武器、甚至游戏机登上人类社会的舞台,有时忍不住想,会不会是这些动物控制了人们的思维,使他们以为自己不过是在打游戏,而事实上人类不过是这些变异物种的试验品。传统的伦理和知识体系被打破,莫名其妙迸发的荷尔蒙和无时无刻不被出卖的危机笼罩世界,人类懵懂无知却自然接受的样子,正是他们被控制的象征。

如果看过了《裸体午餐》,恐怕还会觉得本片的口味甚轻,然而被煮熟的腐烂鱼骨,嚼一嚼、嘬一嘬,居然还能拼成一把手枪,拔牙做子弹就能射击,这个画面简直不要太美好,相比较轮滑鞋当背包再正常不过了;类似胎盘的东西作为游戏机,用一条脐带将人与游戏相连,每次看到他们拨弄乳头进入游戏的时候,那个声音都让人十分怀疑导演是否在窃笑。当可爱的双头蜥蜴被做成恶心的特别大餐时,这个游戏的扭曲才真正浮现出来:它破坏了人对于爱和美的追求,以及信仰,又或者可以理解为,它放大了人们心中的残酷、冷漠、自私等等特质。所以在这个世界中,美学崩坏、亲友自相残杀、人人都不值得信任。这样一个比现实可怕百倍的游戏居然可以大热,甚至改变许多人的一生,无异乎在于他们相信人心的邪恶,与世界的无情。

这个游戏道出了真相,而真相往往要被烧死。所以每一个游戏轮回中,制作游戏的主人都要被杀死。爱丽丝是这样,他们杀死的短发女也是这样。制作游戏的人有错吗,或者说,制作这个世界的上帝有错吗。是这款游戏触碰到了人类爱护彼此的底线,以至于他们要以暴制暴,还是玩游戏太投入,让人类自身的暴力因子复苏,只想大开杀戒而已呢。

性被隐藏在游戏的细节中,为了剧情推动,两个角色被迫亲吻彼此的场景很有趣,然而游戏本身才是让玩家高潮的因素。无论男女,身上都有了统一的插口(新打出一个洞),只有插入脐带才能玩游戏。裘德洛第一次被打洞时的激爽以及女主角被插入脐带时的满足、玩家的思维在玩游戏主体摸着游戏机呻吟的样子,简直像在做另一种游戏。应该好评的是,这个动物游戏机的触感可以满足你对抚摸肌肤的要求。玩游戏取代了繁殖的需求,而游戏机变成另一种后代与你相连。电玩科技发展到这一步,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顶峰,也同样是末日了。

 2 ) 情节性强

  好久没有看到情节性这么强的电影了。导演一如往常的重口味和恶趣味。暴力和血腥组成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如此调调的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启示,不论是灰色也好,白色也好,游戏里设定的东西是否就是现实,现实也是否就是某种游戏的设定。或许有一定的反科学,虚拟的过多真心会对人类产生某种暴力倾向。the reality 和反对 reality的战争是否会在未来持续呢?敬请期待中。

 3 ) 冲着Jude Law看的这片

    英国的帅哥比较喜欢Jude Law 和James Mcavoy,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帅哥来看的,可是我想说,真的恶心到我了
  各种变种动物内脏,屠宰场、加油站、杂乱的中国饭店……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一直很期待Law在虚拟世界里的表现,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感觉他很弱,可是游戏里的故事主线设定让我很压抑,我时刻都在等待高潮,它却像一颗炸弹的引线到未了滋滋声没有了,断掉了
  结尾也让我感觉很狗血。
  今天上豆家一看,没想到竟是99年拍的,呃,拍成这样,算可以了

 4 ) 发人深省的游戏

   学习交互设计的都知道,游戏的魅力在于其互动性与沉浸感。而作为一个设计师多么希望游戏能够带来完美的真实体验。看此电影前我也一直对游戏有这样的愿景,但我们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对此我甚至从来都没有去思考过。游戏之所以是游戏,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则性,而其规则往往是建立在真实社会之上的。

    以游戏CS为例,真实的有生与死,生命只有一次。而游戏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这样的规则是在游戏属性下制定的。所以即便是一个认知不多的小朋友都知道游戏是游戏,真实生活是真实生活,他们绝对不会轻易的放弃生命选择重生。看来电影之后,我的第一感触是恐惧,这样的游戏会让人失去认知,分辨不出真实与虚幻,甚至自己是生与死都难以区分。规则会限制人的自由,这里的规则可以是法规,伦理道德等等。但没有了规则人类真的很可怕。
    
    电影中男主角在中国餐厅随意的将服务生杀死,周围吃饭的人看到后却好似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习以为常。是什么让他们变得这么疯狂呢?答案可能是体验的缺失,而缺失的体验是什么呢?是生命的终止——死亡。假如人类不知道什么是死亡,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去在意的了,也没有什么恐惧了。所以影片结尾那个中国服务生面对枪口,不知所措的笑了起来。

 5 ) 赛博朋克狂想曲:关于梦境与完全虚拟

大卫柯南伯克不愧是神经病中的神经病!如果《异次元骇客》《黑客帝国》侧重于描写虚拟现实,《穆赫兰道》侧重于梦境分析,《感官游戏》则是一部混合的虚拟现实和梦境分析的电影作品。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懂这部电影,也许大多观点认为的是粗糙恶心,但个人认为这是最最荒诞也最最贴近梦境的电影。
整个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正常!
使用的武器,电脑元件,解剖所谓的生物元件,见到的生物,吃的实物。。甚至对白。。人物身份扮演,都是那么荒诞怪异。。
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无非是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如果我们的感官完全被控制,即我们虽然可以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个世界,但我们却与真正的世界隔绝。
如果这样定义完全虚拟,即我们一直处在虚拟世界中,不知真正的现实为何物。
在这样的一个虚拟世界中,我们会感到饿,感到疼,感到累,是一种真实梦境状态,如果在现实中没有外物触发,我们将永远活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直到死去。
在现实在我们之所以可以肯定虚拟世界的东西不是真的,是因为我们接触过现实,清楚的明白虚拟与现实的区别。
如果我们只是套用简单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那答案当然是很明确的(实际上只是看上去如此),甚至可以宣布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问题,这是非常深刻的。这两个世界之间究竟有没有界限?有的话又在哪里?
在那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中,问题就确实存在了,而且不是那么简单了,答案也很难明确了。例如,在《黑客帝国》第二部末尾,尼奥和Matrix的设计者之间那一段冗长玄奥的对话,就是如此。设计者告诉尼奥,不要低估Matrix的伟大,因为事实上就连锡安基地乃至尼奥本身,都是设计好的程序(他已经是第六任这样的角色了!),尼奥和基地的反抗活动,不过是为了帮助Matrix完善自身——在此之前Matrix已经升级过五次了。这么一来,在《黑客帝国》的故事语境中,现实世界究竟还有没有?人是什么——是由机器孵化出来的那些作为程序载体的肉身,还是那些程序本身?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拟?……所有这些问题,全都没有答案。
这种关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故事作为载体,来展开想象和思考,听上去就会显得很像胡思乱想和胡说八道。
赛博朋克就提供这样一个框架。在赛博朋克文学中,大多故事发生在网络上、数码空间中。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界线很模糊。此流派经常使用人脑和电脑的直接连接。
如果像《黑客帝国》中所述,人一出生便被禁锢在虚拟世界,自然无法分辨。此片其中的2个玩家男女主人公(游戏有多个玩家)和观众都已经误以为游戏的第一关是现实,所以后来2个玩家想终止游戏回到现实其实回的是游戏的第一关里。(电影最后才揭开现实的场景和第一关的场景类似也一样是一排人玩游戏,但是男女主人公现实里其实是情侣也不是保镖和游戏开发者,梦境中的身份错位设置,很像《穆赫兰道》)
在梦中人会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看似不合理的事情都会觉的合理,清醒后才恍然大悟。
如果说《盗梦》的主角希望通过对梦境里潜意识的植入让遗产继承者在不知不觉中植入一个“意识”。
那《感官》的导演在电影的一开始和电影后来的剧情发展中已经在对观众做这件事情了!电影一开始导演让观众直接进入的不是现实而是第一层游戏,每次男女主角返回初始状态也是游戏的第一层。这里的观众一开始就被带入了类似哪个遗产继承者进入第一层梦的视角。然后通过剧情发展,导演让观众逐步的加深这个影响——觉得游戏的第一层就是现实。另外‘感官’不但反映了虚幻和现实的区别在主角,观众后来越深入剧情后的越模糊界限。。。
虚拟现实或许提供了一个梦境发展方向,设定了规则环境,但意识是不可控的。主角开始杀人只是因为游戏设定要你不得不完成这个任务好触发游戏的下一关,主角的道德意识还是健康的。后来演变到因为知道自己是在游戏里就可以通过杀人来解决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后电影结束的时候已经发展到两主角回到现实里也在现实里肆无忌惮的去杀人。。。如果是现实?
又像《睁开你的眼》中结尾主角高呼着“这是一场梦”然后开枪射杀。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活在梦中,我们是否就可以胡作非为?尽情发泄我们的潜意识所求呢?
此外《盗梦空间》其实是用一种简单明晰化的方法向大众阐述梦境。大家一直在讨论所谓的陀螺问题,凭什么陀螺在梦境中就一定不会倒下?凭什么你就认为陀螺在现实世界中的就一定要倒下?或许这倒下的陀螺也仅仅是你在某一层梦境中对你所认知的知识的一种折射,而当你身处某一层梦境中却坚信此时陀螺会倒下之时,那么便只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此时你完全不知道自己正身处梦境。梦颠覆的也包括了我们的逻辑规则。 如果你做过清醒梦你会有这样的体验,试图从梦中醒来,然后做梦时梦见自己醒来,坚信自己醒来,坚信睁开了眼,翻开被子。。。一切都那么清晰,但最后证实自己刚才还是梦境状态。。
美国逻辑学家威廉姆-庞德斯通认为J-V试验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引发了人们的一系列思考,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缸中之脑”,就是说,假如你此时正在读书,你看到了书中的内容,理解了书中的含义,可实际上是否一定是这样呢?你可能只是一颗离体的脑,泡在一缸营养液里,脑上连着无数的电极,一个疯狂的科学家正不断的向你的脑部输入电流刺激,模拟着你的任何感觉,使你感到你正在读书,你翻页时手的触觉也同样是模拟刺激的电流。你怎样才能判断你是真真正正的在看书,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还是一个“缸中之脑”?答案是无法判断。你可能生活在真实世界,也可能生活在感觉世界,甚至是你昨天生活得世界中,而昨天你熟睡时来了一群邪恶的天才的科学家,他们打开了你的颅骨,在你的脑上每个精确的部位细心的连上了电极,然后将你的大脑移除,同时给与你脑部你熟睡时一模一样的刺激,然后是你苏醒、洗漱、吃饭,当然你以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都已不再真实,而你却根本无从发现今天于昨天有任何区别。
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一个无法被推翻,也无法被证明的理论。还有个神经病叫叫菲利普迪克,是个著名科幻作家,其作品《神经漫游者》《黑暗扫描》《全面回忆》大都涉及此类,此人后来身陷他的虚拟现实幻想之中搞得不能自拨,终日酗酒,不幸英年早逝…

 6 ) 太重口味了!!!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这片子里的那种一层一层的构想跟《盗梦空间》一样,但比盗梦早了十年,最后结尾的开放式“究竟是否在游戏中”也跟盗梦的“是否在梦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相对而言,我看盗梦的感触良多,看这个没太大感觉,因为我向来不玩网游,玩个游戏稍微上了点瘾,赶紧就给卸掉,或者强迫自己不去玩,戒上两礼拜,也就没兴趣了。
      片子有四层,第一层是现实(是否是现实还存在讨论余地),第二层是女主玩游戏开发者的角色,男主作为保护女主的角色,第三层是各种恶心东西加工厂啥的,第四层的游戏空间受到病毒感染,女主没能进入。片子前面一半,除了恶心之外,就是让人觉得云里雾里,夹杂着对游戏的说明什么的,另外,女主在第二层(观众一开始认为是现实的游戏空间)里总是一副欲求不满的要死要活的表情,进入第三层游戏空间的时候却精神饱满……话说要不是之前玩过几个小型RPG游戏,我表示我得完全看不懂这片子了……到后面差不多能看出来有两个对立方了,一边是支持游戏的,另一方认为游戏扰乱了人类的生活,让人分不清现实与虚拟。
       裘花在整个片子的97%里都是一种弱弱的样子,虽然每次也都保护了女主,但还是都是弱弱的神态。98%抛出自己身份,其实我不是来保护你这个支持游戏方的,我也是反对游戏的。然后女主说我早就识破你了。于是裘花被杀了,各大游戏角色都回到现实(讨论余地),裘花表现出一副阳光少年形象,而且还开着玩笑神马的很萌。最后99.5%的反转结局,女主和裘花亮出自己是反对游戏的身份,将游戏开发者枪杀了,并持枪对着另外一个玩家,玩家一脸惊异但却又很呆地笑着问,“are we still in the game?” 裘花在这个反转中,那种前面给人一直感觉弱弱的形象一下子变成很强势状态,而女主从开始的强势而又有点吸了毒一样的状态化为从属裘花的状态。
       片子最后到底还在游戏中与否,在我这种不玩游戏的人看来没什么感觉,我能分得清游戏与现实的不同,所以不会有什么刺激性。《盗梦空间》就不一样了,我做梦,所以会有带入感,加之莱昂纳多和他老婆感情纠结的情节和镜头手法(我后来觉得这个有参考《禁闭岛》),也更让人分不清现实和梦境。片子由于是先从第二层空间开始的,叙述方式上不一样,为片子故事的铺叙添色不少(毕竟这片子很早)。不过片子在叙述里已经给了一些细节暗示我们前面一直认为是现实的空间其实是游戏空间——首先,那把用来杀女主的枪出现在第三层空间里;其次,安装pot器之前裘花看不到那个双头怪物,安装之后,裘花才跟女主一样能看到,但他们却还没有进入所谓的游戏空间;再次,第三层空间里的pot器与第二层空间中的不一样,说明现实中的pot器可能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至于最后看到的那个“现实”究竟是不是现实,有以下几个疑点。第一,在主角刚刚进入第三层时,植入了小型pot器,但他们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也没有切换场景。第二,最后的结局反转第一次,感觉到了relief,但反转再反转未免太惊悚了一点,而且交流会之后,裘花精神面貌相差太大,现实中的人物真的能有这么好的演技吗?remember, the character in the game are bound to say and to do what the character means to do, and there is no use of fighting it。
     最后是吐槽:我去,你们的游戏接入器也太恶心了点吧,从看到第一眼就觉得很恶心,到后面真是各种挑战我接受恶心的能力好嘛!接入的按钮做成nipple状是闹哪样啊,还有那个植入后背脊柱处的pot口,弄得跟菊花一样是肿么回事啊,每次用那像肠子一样的管子连接pot口之前,还要先用润滑剂或者口水先湿润一下,插入之后转动一下连接好之后,还来个面部表情特写,还都一副,额,那什么了一样, 重口味恶心不够,还那么无节操……
       裘花在这片子里眼睛真漂亮啊,真漂亮

 短评

酷!

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镜中镜”的结构真是导演编剧们最好的玩乐场。假作真时真亦假,沉迷过电玩的人懂的。但是所谓“电玩对人类的伤害”这个动机并没有解释清楚。菊花状的插座,脐带状的连线,胎盘状的驱动……恶趣味似乎有点over了(还是年末不想看重口的关系?)

7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世纪末Rubber Reality浪潮中的异色之作。1.套层的神经电子游戏恍若梦中梦、影中影、戏中戏,直到再也无法分辨出幻真虚实。2.人被电子游戏预设的剧情逻辑所操控,失却自由意志,成为类似NPC与系统的人质一般的存在。颇具反讽意味的是,游戏中的主导队伍恰恰扮演着“游戏设计师刺杀者”的角色。3.柯南伯格对身体变形、寄生与异化的绝妙展现:有生命的胎盘游戏控制器(解剖结构恰似多种动物器官的拼贴)、脐带电缆、腰椎插口(亦为性隐喻,同质于[录影带谋杀案]的腹部阴户)、硅胶肉手机、以齿为弹的拼装骨手枪、双头小蜥蜴、畸形两栖动物制成的特餐etc. 4.怪异的表演风格彰显出了NPC的傀儡感,着实有趣。5.一个游戏设计师+十二个游戏角色/试玩者的组合契如耶稣与十二门徒,赛博朋克世界中人类对神的僭越在此呼之欲出。6.一句话的精妙收尾。(9.0/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盗梦空间偷师的这片吧,现实与幻境的来回叠加,柯南伯格批评了以电子游戏为代表的拟态科技对真实的颠覆,当然片中大量柯南伯格喜欢的活体解剖式的生物展现,以此来突显影片的反乌托邦主题,和同时期的《撞车》殊途同归,人类在规避现实,寻求感官刺激的同时,却在迷失本性,陷入暴力的泥沼

10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话筒多次入画穿帮,不断在提示观众,这是一个虚拟世界/一部不真实的电影。讽刺的是,结果回到现实世界,似乎却让人感觉到真实。胎盘脐带样的玩意,菊花命门插口,各种血淋淋的解剖内脏,放在一个油腻腻的中餐馆,确实令人有奇怪的联想。导演对人体变异和肉身改造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特殊癖好。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我勒个去,《盗梦空间》的又一蓝本啊,太酷了吧,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啊,看完完全不知道了!而且还混入了柯南伯格一贯的恶趣味,心肝宝贝儿们频频出镜。除了一脸凶相的女主角不大喜欢之外,真是很赞啊

1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不知道应该说是这是一个游戏还是电影。可能像笛卡尔说的 "i think so i am"。@布鲁斯喊大脸。

21分钟前
  • 章鱼狗 Octodog
  • 推荐

盗梦众多前身之一,cult味道浓,结局更吊。

2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大卫科南伯格告诉你如何拍出恶心恐怖悬疑色情又有那么点深度的B级片。那个插头实在是太像菊花了,每次插插头都跟GJ似的,还润滑。你以为结尾搞出来的花头完爆盗梦空间之流我就可以原谅你么。主角到最后5分钟才终于换了一套衣服啊,你钱都砸到恶心的道具上去了啊,柯南伯格你这个变态!

25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鲁迅先生说人不会去画鼻涕和大便,迅哥定没料到几十年后横空出世一个柯南伯格,还是一坨坨有思想会思索懂思辨的大涕鼻便

27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还行

(7.5/10)柯南伯格的“骨肉”风格加上虚拟现实游戏的科幻视角,硅胶游戏盘、脐带连接、游戏中套层空间,着实有些像《盗梦空间》里的梦境设置。柯南伯格超前的预见性,思考着现实世界与虚拟游戏边界的消失,虚拟世界挑战的是意识和潜意识,并且一直延续到真实世界,当虚拟世界一层又一层的套在现实当中,世界混沌一片。

31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原来多层梦境嵌套上个世纪柯南伯格就玩过了,包括时间差。情侣档分得清真实虚幻,其他人却似乎真的麻木了,所谓沉迷游戏害死人,literally。脐带、菊花似的物件,教堂、中餐馆的场景,牙齿之类的意象,象征、嘲讽了很多事。导演一贯的重口味,黏湿、肮脏,带着末世感。那时的Jude Law嫩出水。8.5/10.

32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多么有趣的科幻喜剧cult片,而它的理论基础又扎实有创意:自反性的视觉神经影像,因为影像既(虚构地)来自神经信号的逆生成,又反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神经。于是双头怪物似乎成了观众-电影-角色三者关系的变态隐喻。赞美视觉唾弃肉体,这不又是“long live the new flesh”。

33分钟前
  • 醍醐灌饼
  • 力荐

《eXistenZ》是赛博朋克的反面,即便无论如何,我们都将自我改造并迷恋这个遗留下来的痕迹,也必然在游玩过程中遭遇身体的反叛。但《感》与其说是身体的机械化,不如说是机械的生物化,换言之,还原为血肉的机器,当不再以导线而是以DNA物质作为载体之时,游戏就开始变得无比真实。连接是情色的,身体上的洞是虚拟/真实无区分化的入口,就在这个狭小而黑暗的不确定性之中,异物进入身体,病毒从中输出,就当离开游戏世界之时,“现实”获得了一种媒介感,这一点正是“游戏”所带来的怀疑主义。最后一幕,我们回到了赛博朋克,在教堂中,人们如同查经小组般围绕在一起,布满机器化而非血肉化的控制器。这种突兀感真的是一部粗糙的社会批判影片吗?游戏结束了吗?

3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画面动作太烂,思想再深刻又怎么样?!

43分钟前
  • 无趣
  • 较差

首先1999年能拍出这样的骗子实在是难得!cult味很浓。裘德洛的电眼和下巴实在令人疯狂,女主角太丑。这片子也造就了后来的盗梦空间吧。不过节奏忒慢,游戏感太弱了,感觉更像模拟场景。

45分钟前
  • 剁主
  • 推荐

这个是游戏版本的盗梦空间啊~

4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德语版没怎么看懂,但好像还不错。Cronenberg大概是最恶趣味的导演。

51分钟前
  • 奶奶的熊
  • 推荐

【4】表面上非常90年代科幻,强类型化与游戏性叙事,但柯南伯格最关注的仍是我们的原始欲望:游戏过程中的食色性也。而被设计为血肉组织的科技产品则裹挟着一股原始之力,用反转解构反转,创造出更为迷离的漩涡,以此阐述反乌托邦和科技带来的异化。总感觉八九十年代的柯南伯格一直在拍同一部电影的多种变奏?

52分钟前
  • DeckardYang
  • 推荐

这是柯南伯格对如今的VR+AR技术的超前预言和极端展现,游戏server取自于动物肝脏又与脐带连接人体犹如科技之于人类就是母子关系,通过技术获得阴谋和杀戮,势必也会被真实和虚幻蒙蔽,成为暴力的继承人。

57分钟前
  • RYZ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