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炮事件

喜剧片大陆1986

主演:刘子枫,盖尔哈德·奥尔谢夫斯基,高明,杨亚洲,汪漪,杨凤良,王北龙,赵秀玲,戈辉,谢炜

导演:黄建新

播放地址

 剧照

黑炮事件 剧照 NO.1黑炮事件 剧照 NO.2黑炮事件 剧照 NO.3黑炮事件 剧照 NO.4黑炮事件 剧照 NO.5黑炮事件 剧照 NO.6黑炮事件 剧照 NO.13黑炮事件 剧照 NO.14黑炮事件 剧照 NO.15黑炮事件 剧照 NO.16黑炮事件 剧照 NO.17黑炮事件 剧照 NO.18黑炮事件 剧照 NO.19黑炮事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00:36

详细剧情

  赵书信(刘子枫 饰)是某矿山公司的工程师,为人忠厚,工作勤勉。下棋是赵书信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他对自己那副棋子也格外珍惜,却于一次出差归来时发现丢失了一枚,情急之下冒雨前往邮局,发了一封“黑炮丢失301找赵”的电报给旅馆,寻找棋子。岂料这封电报招致邮局方面的怀疑,上报 公安局立案侦查,上升成了所谓的“黑炮事件”。 受此事件影响,赵书信被调离原来岗位,更阻止其参与正在进行的德国合作项目。公司将精通德语的专家赵书信换成了旅游翻译冯良才,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重大影响。不久,邮局送来一个寄给赵书信的邮包,矿山公司高层领导秘密将其打开,发现里面竟是一颗棋子…… 电影《黑炮事件》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故事片奖 、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刘子枫)。

 长篇影评

 1 ) what about freedom

       这是一个敏感词。
    刚刚看到片头,你会以为进入了一个20年前典型谍战片的场景。洞妖洞妖,我是洞拐。嘿嘿。其实这些都是臆想。在那个年代,人的神经都无比紧张高度觉悟。条是条来纲是纲。装腔作势的领导,公事公办的假正经和真正经。
    唯一让我觉得欢乐无比的就是那个开会的镜头。雪白的墙上一面巨大的钟,黑色数字黑色指针,长方形办公桌铺着白桌布,正中坐着主持会议的老大,所有与会者不论男女清一色白衬衫。可惜忘记带相机。当我看到有人也和我一样想法并且举起了相机拍照的时候,我恨恨地想。
    这将会是一个让我永远铭记的银幕场景。

    片尾的多米诺也是神来之笔。好似给这个神经质的蝴蝶效应一个最生动但又最简单直观的阐释。假如发生了A,A的倒下终究将渐变影响到Z。

    谨以此文献给家中已然半瘫的网络。

 2 ) 知识分子的精神炮弹何时找回?

 
昨晚看了老电影《黑炮事件》,这个电影放在现在肯定是无法通过的吧。一个知识分子受了党的屈辱,无处发泄,只能去天主教堂寻求安慰,但又站在门边不敢进去。现在影视剧还敢这么写吗?基督、圣母、神父的连续几个大的定格和特写,以及教堂窗棂上漏下的阳光。放在现在就是触犯了至少两个禁区啊。

《黑炮事件》从高中时就听说,直到今天才看,仍然很震撼,感觉很有实验色彩。国企党委会的会议室四壁皆白,正面一面墙都是一个钟表的表盘,暗示着这种会议的低效,颟顸,苍白,黑暗。结尾那个360度镜头,把围成一圈的常委们的麻木淡漠的表情怕了一遍,可以入史的镜头,效果太牛逼了。

《黑炮事件》原著张贤亮,一个很爱玩隐喻的作家,可能那个时代的作家都喜欢隐喻吧。黑炮的丢失是不是在暗指知识分子的被阉割,炮筒没了,只有顺势屈从。而赵书信执意发电报找回黑炮,也是知识分子对自己完整精神世界的坚守吧。但是棋盘上的炮找了回来,精神上的炮弹依然是颗哑弹空弹。

《黑炮事件》之后几十年,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精神上的炮弹找回来了吗?恐怕是旧伤未愈,又添新恨。反右之后,再无知识分子。

 3 ) 不信任带来的灾难

讽刺味十足,男主是一名工程师,本应参加某项工程当一个德国人的翻译,但却因他某个雨夜跑去发电报给某个棋友,说什么“黑炮”丢失,导致领导对他充满不信任,德国人来了后,因其与男主本就认识,又因男主鞋破,在宾馆跟男主见面时,德国人就送了男主一双鞋,德国人这样的举动,更引起领导怀疑,之后,男主和德国人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发生争吵,男主甚至当面摔了一个啤酒瓶,大家都不知道二人是为什么争吵,这个时候,男主已经被人监视,监视他俩的人只知道两人把争吵的内容写在一张纸上,男主这样的举动,更加引起领导怀疑,后来男主在去找德国人,甚至被同事直接拦了下来,领导派了个旅游翻译给德国人,给男主调了个闲职,德国人虽会说英语,但其家族与美国有世仇,他在外不用英语,旅游翻译很多名词都翻译不准,这让德国人很生气,他甚至表示会付钱给旅游翻译,让他不要再为己工作,旅游翻译感觉这是对自己的轻视,但是他做的也确实不好,如某次德国人要轴,旅游翻译却错误理解成了子弹,费了好大劲,层层审批搞到了,可是看到东西之后,德国人却气不打一处来,负责工程的人也发现了问题,向负责此事的女领导反映,女领导固执己见,表示要跟上级商量,而另一边,男主发现德国人在某个公式的计算上,出了误差,他跟德国人说了这个事情,德国人不相信,二人又起争执,德国人自己算了一遍,这才发现是自己错了,但是两个人的争论被一个略懂德语的姑娘隔墙听到,她也只知道两个人所争论的重要的东西在纸上。 因为旅游翻译不能准确地翻译德国人的意思,工程的负责人,也跟领导反映了这个事情,领导们开会讨论,依旧不信任男主,某次,一领导见男主和德国人下棋,看到一个炮的棋子是纸盒做的,这才明白男主那晚发电报是什么意思,之前男主和德国人的两次讨论也公开了,两人是在为工程上的事情起争执,可领导们又怀疑男主不会为棋子丢失这点小事去发电报,之前一直对男主怀疑很深的某女领导,表示一块钱都可以买几副象棋,为什么男主还要浪费那个钱去发电报呢,而且纸条是德国人提供的,能不能当个证据还存疑,讨论之后,领导们依旧不信任男主,工程结束,德国人走了,但工程却因翻译问题出误差,导致机器停工,男主夜以继日地加班,表示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领导们则在考虑怎么推卸责任,真的是赤裸裸地讽刺。 在男主快将机械问题解决时,他一直心心念念的那个丢失的棋子,被快递了回来,但是因为领导非常怀疑他,在男主还没有来之前,领导们就已经把盒子拆开了,看到盒子里面只有一个“炮”,领导们也知道自己怀疑错了,而男主也是非常气愤,因为男主一个小小的、想要东西完整的强迫症,就引发了所谓的“领导层”的一系列不信任,这所谓的不信任,导致了一个大的工程,险些失败,真让人怀疑那些做决策的人,脑子里面都是些什么五谷轮回之物,那些所谓的领导们,在事件发生以后,一个个都想着怎么推卸责任,不啻又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试想,如果这种不信任的风气蔓延,某个重要的工作,刚好交给了某个被怀疑的人,而且只有这个人能胜任,但是领导们,因为怀疑,不放手给这个人去做,反而把工作交给能力不济的人,这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呢,电影中是机械坏掉了,放到现实中,也许更可怕,故事的结尾,是男主保证不再玩象棋了,所有决策层的失误,最后让一个“小兵小将”来承担,真是无比讽刺。 看完“奥雷卡尔克斯”剧透来的,下面附上链接: //b23.tv/WIhOR6A。 完。

 4 ) 如果《黑炮事件》“刘子枫”像49年《第三人》奥逊•威尔斯只在片尾出现 甚至全程不露面

如果《黑炮事件》“刘子枫”像49年《第三人》奥逊•威尔斯只在片尾出现 甚至全程不露面

//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两年五月的评述链接

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应该需要登录豆瓣)

//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

还有香港电影魔鬼辞典

//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计算机页面 可点击“香港电影魔鬼辞典”各条目开头的“李翼的广播”链接 进入比较“人性化”的排版:(

1986年的《黑炮事件》,改编自张贤亮老师的小说《浪漫的黑炮》,篇幅不长,以一种写作教学的口吻展开,在芸芸众生中寻找主角“目标”,甚至就此进入对方的意识中,几近附体。当然这种笔法也谈不上新鲜,《红楼梦》也可以说是如此,开始时兜来转去的,既是避讳,也是卸责,甚至可以说是“以下皆是小说观点,不代表作者立场”,好象接下来的文字,皆本天成,作者不过是顺势而为,友情提供了文房四宝而已。

如果从电影的角度而言,也有点像诺兰的处男作《追随 Following 》般,那就更直接,在大街上随机选中一人,接下来以跟踪视角,展开故事。不过诺兰是典型的复杂叙事,跟《黑炮事件》显然差别很大……

那还是以安东尼奥尼的《放大 Blow-Up》为例作“对比”,一个摄影师在户外拍摄,却意外“见证”了一起谋杀案,于是把照片细节不断放大,回到现场……但那起谋杀案,以及尸体,似乎都不再重要,就如同片尾默剧表演中的网球及球拍一般。

《黑炮事件》中的黑炮,重要吗?既重要,也不重要。它当然是事件的缘起,收尾,无声的见证了一班众生相;但同时又不重要,因为它不过是从一处寄到了另一处,不管是从物质,或精神领域,似乎都没有被附加任何“新”的含义!

这可能就跟日后那部《智取威虎山》(评述:如果《智取威虎山》中八大金剛各有“走向”,楊子榮《十二怒漢》般引導分化及擊破//movie.douban.com/review/15234821/)里的“坦克”类似……但你能想象《智》一片就围绕“坦克”这一误会展开吗?

但《黑炮事件》就是这么做的,不管是小说,或是电影。

据说电影本身被删减了多处,“侥幸”过审,原先还有保安处负责人对于男主角的“如影随形”,现在应该只剩下前者在门口通知,接下来不用后者负责翻译了!

但问题是,审查对于此片的影响,是否和一般电影,或者想象中那么大吗?

另外,此片编导在之后的代表作中,似乎也无意于再走“老路”,在先锋三部曲后,便开始改走较纯粹的现实主义道路……不管怎么样,反正那种意象与符号为主的思路,便被“搁置”了。

那如今回头来看,这算是另辟蹊径,还是“知难而退”,或者像《黑炮事件》这样的电影,本身又有什么“历史局限性“吗?

上文曾提及,把小说《黑炮事件》的开场,跟诺兰电影《追随》的起始相比,并不太合适,因为后者的这一缘起,是一直贯穿始终,更别说诺兰电影不断的反转,不管是通过故事本身,或剪辑完成的……

《黑炮事件》显然不是如此,更别说影片主创似乎更倾向于安东尼奥尼的那一路,不管是叙事,还是构图,或色彩。

但问题在于,像《放大》这样的电影,几乎是可一而不可再的,因为太过反类型。偶尔为之,可能会认为是大胆,甚至是经典,但不管从何种角度与标准,不可能一直如此。于是安东尼奥尼后来拍的更为抽象,符号化,比如《红色沙漠》。《黑炮事件》中的一些(后)工业化场景,以及色块的运用,很难让人不联想起《红》,甚至有些明显的刻意。

不过,在内容方面,其实类似《放大》的,还有像1981年布莱恩·德·帕尔玛 Brian De Palma的《凶线 Blow Out 》,两者最大的区别,当然是前者是通过静像,后者是经由声响,来“追查”一件凶案。

当然帕尔玛跟一般的悬疑电影导演,甚至包括希区柯克都有所不同,他更剑走偏锋一些,也从不压抑自己对于某些恶趣味的偏好,比如《凶线》中的女子尖叫……于是《凶》也和一般标准的政治悬疑有所不同,不过当然要比《放大》在情节上曲折得多,而不只是把所谓谋杀,仅当成一个意象来处理。

应该有人会说,这是风格与取向不同,更何况《放大》是金棕榈奖得主,在所谓艺术价值上,完全碾压《凶线》。

可就如同上文提及的,《凶线》是可以复制,甚至不断提升的,而《放大》不可以。帕尔玛在这之后,还能拍出相近类型的《粉红色杀人夜》《危情羔羊》《蛇眼》《黑色大丽花》,甚至《碟中谍》这样的政治悬疑……这本身可能没有太大的了不起,但对于一个接下来不管是走平民现实主义路线,还是革命青春主旋律电影道路的电影编导来说,帕尔玛所能起到的启示作用,应该还是大于安东尼奥尼的。

说回电影《黑炮事件》本身,不管删掉了什么,祛除了多少,故事本身非常简单,甚至为了“荒诞”本身,变得更为简单。原因在于,出了一件似是而非,甚至是捕风捉影的事件后,“追查”本身却是最不重要的,当事人的陈述,或“口供”也毫不重要,重要的仅仅是“防患于未然”。

于是电影中所能呈现出的,无非就是“防患于未然”这一种状态,这让我不由希望影片中一处看台场景,刷墙不只是把白墙刷成红墙,更应该把“防患于未然”五个红字,醒目的刷上去,更为切题。

男主人公赵书信是个工程师,还临时充当德文翻译,跟德国专家汉斯见面时,赵书信直言自己身上的这身西服是借的,于是汉斯称赞东方人诚实。

这当然应该视为又一个讽刺……但与此同时,为什么像赵书信这样的人,没能成为“主流”,当然也包括所谓“诚实”的品质?另一方面,赵本身是否有反省的必要?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直被蒙在鼓里,或者说一直就“安静”的处于道德的某种制高点上?

本来很容易搞清楚的一个“谍战”乌龙事件,偏偏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于是电影中呈现更多的是上回赵书信与汉斯间的工作闪回,领导开会,赵书信的私人生活,以及新翻译与汉斯间的冲突,以及更大的乌龙!

但讽刺,特别是黑色气质的,就只能这样“顾左右,而言它”吗?特别是之后,还要面对删减的考验时……

老实说,现在《黑炮事件》影片本身的内容是很不够的,别说有反转,就是一般的铺垫,与起伏都缺乏,这可能就跟郭德纲的相声段子一样,包袱就那么几个,抖来砸去,说来唱去,不管好不好笑,至少其中绝大多数的内容,跟这段相声的“标题”,一般都是无关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处理,会让这种意象式的黑色电影(暂且扣这么一顶帽子),容易和很多这边的电影类型一样,“出道即巅峰”,因为本身不具备升级换代的功能与空间……毕竟在类型片的空白上,有“零的突破”,确实不简单,但更难,或者说更需要的是,让这种类型片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

又到了自以为是“建设性意见”的环节,我个人觉得虽然刘子枫老师因为这片中的表演,还得了奖,而且他也确实是“天生”一副知识分子的感觉,瘦弱,但在某些关键时候,却又非常“偏执”的敢作敢当,老实说,思路跳远一点,这跟早年台剧选择叶童演许仙,应该是类型的想法。

但气质上符合是一回事,正如上文还提及,虽然赵书信是男主角,事件本身也是围绕着他转的,但电影本身不是。所以很容易就看出来,他对于整件事的影响,其实只在开头和结尾,发电报,和找出工程翻译错误……而且不是属于乌龙性质,就是亡羊补牢……

在现在的版本里,他在中间也被加了不少戏,甚至很多是小说中没有的,但至少在我看来,更多还是那种意象,比如教堂,多米诺“砖”牌之类的,虽然我不得不承认砖块互撞的声音很特别,既不太清脆,也不会沉闷,倒是有一种“无产阶级”的声响感觉。

但这显然不足以“弥补”赵书信在片中的地位,以及真正有效的戏份。

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像1949年《第三人 The Third Man》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的角色一样,虽然整个故事都“围绕”他展开,但他只在片尾小露庐山真面目……甚至更“极端”些,赵书信在电影《黑炮事件》中全程都不露面,只是别人在开会讨论,谈论,回忆,甚至跟踪(没准还改下人设,让赵工已婚,跟踪是先以外遇调查开始,接下来随着事态的发展,被改了“性质”)……

这么处理,可能才更符合这种黑色意象,“明修栈道”电影的真正气质。

 5 ) 八十年代黄建新导演“先锋三部曲”的影像与叙事风格研究

黄建新导演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创作出了极具风格的“先锋三部曲”——《黑炮事件》1985,《错位》1986,《轮回》1988,作为黄建新导演早期电影风格的重要呈现,这三部长片都有着强烈的象征性,视听语言出色,并且运用极强的表现主义色彩反讽现实,在改革开放后那个充满契机的时代将大陆先锋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先锋三部曲”诞生于电影审查制度较为宽松开明的时代,这也使得黄建新得以在这三部作品里追寻更多的艺术与表达,不用过多的忧虑政治正确与电影票房,可以探索边缘,先锋,前卫的表达。

作为黄建新的处女作,《黑炮事件》极具批判性,潮湿的城市,违和且巨大的时钟,具有乌托邦气质的白色会议室,空空如也的黑炮空盒,梦幻的天主教堂,充满消费主义色彩的阿里巴巴舞蹈,矿区和巨大的工程机械,这些元素将权利,体制链条与私人生活世界以一种诡异的方式链接在一起,展现出了个体在庞大制度机器下的脆弱与悲哀。

“先锋三部曲”在影像风格上最突出的是色彩,黄建新利用色彩打造出了情绪,在《黑炮事件》里尤为如此(黄建新与摄影师王新生,美术师刘邑川制定了严格的色彩方案)。《黑炮事件》主要为红,白,黄三种颜色。红红色可以让人获得某种不安感、烦躁感,而且还可以引起对某种危险的情感暗示。保卫科调查赵书信时的红色墙面与桌布,红色的采矿机器WD,赵书信和女友观看的红色霹雳舞演出,公司的红色小轿车,甚至是赵书信的家中也充斥着红色的内饰。红色几乎贯穿全片,也几乎每时每刻伴随着赵书信的出现,在《黑炮事件》中,红色不仅代表着赵书信前途的危机,WD机器工程中德翻译不利的紧张气氛,也暗示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剧变,现代化涌入后与旧思潮产生的激烈碰撞(片中社会上的激变在阿里巴巴演出会上展现的尤为明显,八十年代的叛逆青年已与曾经的红色青年不同)。白色在《黑炮事件》中也是充满意象的表达,采矿公司的高层会议室就是全白,墙壁,椅子,桌布,衣服,墙上的巨大时钟,一切都是纯白的会议室有一种乌托邦般的诡异气质,这也恰恰与会议室内进行的会议有着极强的冲突,风格化的超现实空间布景内夹杂着现实的谈话,将体制内会议的荒谬体现的玲离尽致。黄色则作为一些场景中点缀的色彩出现,作为活泼的亮色,矿场员工的衣服头盔和汽车内饰给压抑的影片增添了一丝活泼的气氛,这也代表着赵书信和体制下千千万万个赵书信渴望的自由吧。

在表演上,黄建新给主演刘子枫设计了一些小动作,例如常常一个胳膊扶着另一只胳膊,在家摆棋谱时会忽然用手在背后抓痒,吃饺子时会腿下意识地晃二下。黄建新倾向于不要将情感表达得过分明确,这适合赵书信的内敛个性,为影片语言留有发展空间,也给观者一个理解与感受的空间。

《黑炮事件》中最关键的是时钟,在会议室中央悬挂的并非国家主席,而是巨大的机器时钟,这是在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对伴随着前一代人的疯狂偶像主义的清算而感到了困惑,因为只剩下机器时钟可以成为驱动力,而时钟本身又无法衡量,所以它源自于人类心理的绵延,以及实际运动等各种内部和外在的因素共同影响,可是技术物体的存在也让时钟无处不在,从机器指针所导向的数据,还有通过荧光屏闪现的单色电子数据,从电影末尾的一个空镜头蒙太奇中,人们发现了集电杆体对自然的空间的重新划分,并伴随着机器时钟的声音,而这些蒙太奇又让整个画面变成了一个在运转的巨大机器。时间作为一个规训/惩罚的力量,不仅仅挑战了自然意义上的太阳,更挑战,甚至重塑了"人间的太阳"——意识形态,在那场窒息的"秘密会议"当中,令人窒息的白色彻底篡夺了曾经红色的最大他者地位,在墙上高高挂的并没有中国国徽或毛泽东式的偶像崇拜,而只是巨大的机器时钟,它的规训甚至不需要数据,而只是抽象的手势,或暗示。

到了1986年,黄建新的软科幻电影《错位》上映,作为“先锋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错位》延续了《黑炮事件》的先锋探索,保留了精致严格的色彩搭配,并加入了许多超现实主义元素,在后现代风格的美术设计中带给观众奇妙的荒诞感。《错位》的镜头语言使用了大量先锋的隐喻和符号,未来主义的办公室,与社会主义毫不搭调的装横风格,陈列室里的人体雕塑,商场里的人体模特,充满着象征意味,与影片中“人”的概念高度契合。最魔幻的是影片后段赵书信的幻想当中,沙漠深处出现的老夫子在看电视机,中华传统五千年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在沙漠中的碰撞,时间和空间都被高度的概念化了,这是是黄建新在《错位》中进行的先锋探索之一,很可惜黄建新导演没有坚持自己的风格,在千禧年后被“招安”,不然也许大陆电影也可以走出自己的新浪潮。

说回《错位》的影像,灯光设计是一大亮点,在灯光照明设备并不发达的八十年代,灯光师赵北光融合大量舞台光效创造出了极其梦幻的光影效果,最精彩的莫过于开篇和结尾时赵书信在房间醒来看向镜子,冷暖光的变换,将赵书信对于自我身份的怀疑准确的展现。在赵书信办公室使用的大量柔光也是大陆电影的一大进步,柔光对于科幻题材来说,尤其是未来主义,后现代主义有着极佳的表现力。此外《错位》还运用了大量大胆的色彩光,特别是橘红色的运用,将智能机器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情感烘托到位,作为赵书信复制人的机器人,不具有过去的记忆,以及个人身份,只是生存于当下,是以一个破碎与分裂的状态出现在断裂的时刻点上。机器人这个意向也代表了当时八十年代青年对于身份、历史认同的焦虑当机器人在停车场攻击他人时,高饱和的红蓝对比也把焦虑,紧张的悬疑气氛拉到极点。

若把赵书信视作正市场主体,将机器人视作反市场主体,则整个叙事就可以看作正市场主体对反市场主体的反抗,并伴随着市场主体对反市场主体的畏惧与崇拜。当机器人比赵书信更像人,也更社会化,爱抽烟,喜好故事片,也很热衷于谈心说爱时,则机器人就不再是一种好帮手了。赵书信感到情绪失控,焦虑。对机器人说道"我制造你并非想要让你发表议论,而只是让你顺从我的意愿,不然,我就宁肯毁灭你”。

在两个意志的较量中,主体和反主体两个动素被混同,使得观众始终难以认同主体而使其失效。这一点与传统经典叙事截然不同,大胆的撞色又设计的十分精妙且符合文本故事,将影像与叙事完美结合,让观众代入进了80年代,那个中国改革、动荡的年代,那个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中纷纷寻找新的身份认同、自我认同的年代,走进了赵书信与机器人的精神世界,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这也让《错位》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意思的事,《错位》在许多细节上可以说是《黑炮事件》的续集,在党领导的公司制度下开荒诞的会议,赵书信从会议的声讨对象变成了开会的组织者,何其讽刺。

1988年的《轮回》继续延续了黄建新80年代中期以来的现实讽刺风格,但与“先锋三部曲”前两作不同的是,《轮回》是从多个不同的侧面表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迷茫遭遇和作为。如果说《黑炮事件》和《轮回》还带有一定荒诞的喜剧效果,《轮回》应该算是悲剧,而且是写实的悲剧,黄建新在《轮回》中表达的还有创作者对于时代的悲哀之情,对于大环境的讽刺与控诉,这是来自于八十年代青年理想的破灭与失望。

边缘年轻人在改革开放大潮来临时多是迷茫的,新的思潮与物质冲击着社会,撕裂社会和人群,也撕裂了80一代的传统个人信仰,青年们无法继续坚守父辈封建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也放不下道德底线去做一个“自由”人,或者说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动物。

《轮回》是一部关于特殊的,个性的心理的电影,人都在一些空间里漫无目的的游荡,人物的复杂行为并不受情节性限制,更多的是从复杂的心理因素出发(我认为与蔡明亮的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轮回》中,最重要的心理外化展现就是色彩,这也正是“先锋三部曲”的特点,利用严格的色彩方案辅佐情绪表达,以橙黄色辅以青灰色和黑色的基调,这样的配色方案非常适合影片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表达,展现人物心中不断浮沉的欲念。在叙事的发展中,橙黄色随着人物的心态,满满消失,而黑色则满满填占画面,甚至在最后的酒局中,黑色将整个房间包裹,诡异的气氛极度契合人物的心理状态。

摄影师赵非的布光思路也非常清晰,完全依托现实场景打造光线,在真实的前提下打造出了符合文本与情绪的光线,他使用了大量柔光装置来模拟自然光,而在影片的前部分,光线多为温暖的,包裹住人的,而满满随着人物心理状态的恶化以及情绪的推进,光比逐渐增大,人的脸上出现来愈来愈多的阴影,这都是高度契合文本的创作,为叙事创造出了更好的条件。

总而言之,黄建新导演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异类”,依托时代创作,将高水平的“先锋三部曲”留给了世界,其先锋性,探索性,以及勇敢程度都是值得学习的,当然“先锋三部曲”的诞生也离不开八十年代较为自由的创作环境,换在当今社会,“先锋三部曲”基本不可能诞生,遗憾的是黄建新导演20年后成为了主旋律导演,没有将这样的先锋探索精神保留下来,中国大陆需要更多这样勇敢先锋的探索,而不应该让这些优秀的作品成为绝唱。

 6 ) 当年获得金鸡奖

一部无比荒诞的黑色悲剧,人格和精神被官僚到摧残凌辱,芝麻大的小事儿也可以被渲染为“反右”的阶级高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当时大环境下,分清大是大非,对内部问题不加询问,随意判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实干的知识分子最后站在天主教堂想释放内心疾苦而不敢进去的一幕也是对宗派主义的讽刺。
       相反严霜夏零的赵书信,领导简单的给一包烟,他也会发自内心的感谢领导,调离也会只想是工作的需要,产生对立极大的反差。
       会议室墙上大的尴尬的钟表,两次开党委会研究,分别用了1个半小时和不到2小时,并最后说到一共开了五次党委会,而下面的干部们在画老鼠,摆火柴,烟缸塞满烟头。
       女副书记的形象把粉红渲染到了极致,一把书记最后的和稀泥看似化解了赵书信的错误,而是让一位同志永远背了黑锅,反过来冠冕堂皇的把自己人小冯推了功劳。
       女员工会说德语自己却和经理说“连赵工都不信任,自学外语,又能如何?”道破套路。
       片中太多的尴尬和套路,30年前对于如今依然如此吧,丢的一个“炮”,一粒棋子儿,就变成如今的一个名词“炮灰”,想一下当时编剧也是超级前卫的。那个年代这个提名金鸡奖

 短评

荒诞的世界里,丢了棋子,正确的做法不是把棋子找回来,而是不再下棋。当全世界奇怪只剩你正常时,你就被成为奇怪的那个,这时多数人会选择变回一个“正常人”。赵书信的珍贵在于,一闪念间扔掉黑炮的他立刻把它拾了回来。镜头两次给到他和孩子的对视,以及先后两次关于他信教的描写,强调印证他心地单纯之外,也是在说对成人现实世界的失望和不信任。极度荒诞的现实讽刺,批判的对象到最后没有反思,镜头只好在12次警钟声中转向此前一直聚焦的这个封闭的工厂之外,望向整个中国,将问号抛给观众。骨牌倒塌(恶果向未来传递),球(官)场混乱,巨大机械(体制)前渺小的人(屡屡被压过的人声),边缘挤压的人物构图,处处神笔。

8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同志们,这是中国最早的国产CULT片啊,致敬!犹记少时观看,被里面刻意布局的颜色和光影镇住,原来现实的故事可以这么超现实,牛啊~

13分钟前
  • 砚小朵™
  • 还行

大胆的构图、色彩、布景。教堂那段很震撼。电影体现的批判性和讽刺性,让人疑惑为什么现在比80年代还敏感?

14分钟前
  • 陈大五
  • 力荐

多次出现的时钟充满了对体制的调侃和无奈,对蹉跎岁月的惋惜。单调的色彩、把人物放在边框的构图突出压抑感,有点像吉田,那种煞有介事的荒诞有近似冈本,只可惜受制于当时制作水平,表演和美工比较生硬,不够丰富。

15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脆弱、压抑和内向化的知识分子(总感觉他在十几年前遭受了打击),巨大的工厂、机器和巨型载重卡车的车轮。荒谬的体制,无聊的会议,莫须有的怀疑理由。今天的现实,印证了结尾下一代的多米诺骨牌(虽然跟宗教一样有些刻意)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马列、宗教、党委、上面、“我再也不下象棋了”,1986年公映电影《黑砲事件》如昙花一现,导演黄建新最近的作品是《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

24分钟前
  • 大圆满
  • 推荐

资料馆2012.12.5.7pm 太好看,太中国,太好笑,太心酸。赵书信(刘子枫)作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写照,再也不下象棋之语,直接打党委的脸呀。巨大抽象时钟和白色长桌是无效率无意义会议的绝妙具象(讽刺)。党企至今无法分离,所指出的“不用专家、瞎指挥、内耗高、低效率”依然存在于各行各业。

2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一个象棋子值多少钱?你为什么花一块多钱的电报费去寻找一颗不值钱的棋子呢?”这句话是多么的耳熟。正如法官说:如果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她?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为什么不向家属讨要垫付的200元钱?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片子绝对是当代绝佳的黑色喜剧。最大的荒诞就是那个公司党委会,无中生有、有罪推定、捕风捉影、形式主义、官僚作风、WG遗风、政治指导,虚与委蛇内耗不止。黑白大钟的党委会议构图也是一绝。这种片子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个短暂的春天还敢拍,现在绝对是拍不成了。导演黄建新现在只有建党、建国和决胜时刻了。有意思的是该片送审时因题材敏感无法审查通过,黄建新求助其老师吴天明与有关方面周旋,最终该片顺利通过审查。电影为通过审查,改动了六七十处地方,比如在原片中保卫处长的角色就像“影子”一样时时刻刻随着这个主人公,改动后则删掉了保卫处长这条线索 。(T省评论已被删,没犯法别删我评论了谢谢。)8.5

2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赵书信真是个绝妙的象征化人物:城市中年轻人的活力与单位里领导层的死板、国内同事的委蛇和国外专家的真诚,种种矛盾将这个无党派的前天主教徒死死挤压在时代的夹缝中;红色阳光照大地,白色墙面满虚佞,正午的时针指向十二点,孩子将倒下的多米诺砖头重新扶起,赵书信带着公文包与笑容走向已知的未知,一切早已笃定。

3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不懂术语的德语翻译,总和稀泥的一把手,疑心甚重的老太太,“一个棋子才多少钱?这不合逻辑啊!”……情节固然含讽,但此片留给观众最深印象的却非文本之讽,而是以构图布景为核心的视觉之美!甚至公司例会扯皮背后的大钟,红衣女抱怨无用武之地背后装饰墙,都能给人以一种与前景人物或事件性质相反的舒畅愉悦之感。于是让人想起了安东的“蚀”或“红色沙漠”:科学技术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本身是美好的,问题出在了参与的人!就黑炮而言,出在了仍然把持高位阻碍发展的那几块顽固势力。但这种挫折感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整个城市已然充满活力,年轻一代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甚至让赵书信都自觉落伍。而要传递这种情绪,黄建新则必须以环境之美来平衡消解主人公内心之怨,使讽刺转向温和,对前途充满信心。

3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老太:责任不在德方?现在的人有自信了,“责任全在美方”

40分钟前
  • Desperado
  • 力荐

30年了,1986年诞生了两部内地电影史上最“大尺度”的电影,“胆大包天”的那种大,一部是《T省的八四、八五年》一部是《黑炮事件》。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给了《聚焦》,对于提名名单上的其他影片而言这其实是一个保守而折中的选择,对于中国电影,我们离这种“保守”都还有一大段漫长的黑暗。

45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一粒棋子才值幾個錢,爲什麽要花一塊錢打電報呢?”(所以其間必定有著不可告人的勾當)黨員幹部們的邏輯和南京彭宇案的按常理推斷何其相似。黃健新應慶倖得了這麼好的一個題材和切入點,對中國官場和政治運作上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黑色幽默傳達的恰到好處,只是,導演還記得拍過這麼一部片子麼?

50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如此良心之作居然没有被禁!

54分钟前
  • 大胃⃣麒⃣
  • 推荐

当时电影审查比如今宽松得多。影片对党委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和不明智干预矿山公司决定有明显批评,也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天主堂那场颇惊人)。有对“反特片”的戏仿。形式感探索值得关注,声音蒙太奇,色彩(黑,白,红)有象征意义。并有当时那首流行歌 “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

57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形式感和表现性挺强的。按我的理解,赵书信这个人物尤其有意思。观众看得见的是他的老实,看不见的是他的狡黠。对德国工程师他懂得诚实,但他并不是在所有人面前都诚实。他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他其实也是,但他对组织说他不是。然而在教堂里,看得出来,他从里没放弃过他的信仰。狡猾的知识分子。

5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careless whisper》和《阿里巴巴》标识80年代风格,无论题材或手法都相当前瞻而高级。印象最深的几处:1、会议室里的钟面背景,所有人都处在同个藩篱中;2、教堂场景,心里郁结的派遣,与之前交代的曾信教呼应;3、危机排查出来后,以风扇为视角的环形镜头。(其他不能说的见微博)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本片的最出色之处,在于真实再现了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公司党委会:荒唐,可笑,无奈,低效,繁冗。。。本片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华语佳作,它源于那个过去的时代,但绝对超前于时代,也高于时代。

1小时前
  • bookbug
  • 推荐

八十年代是连接两个黑夜的白色走廊——北岛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