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情片韩国2003

主演:吴永洙,金基德,金永敏,徐在京,何丽珍

导演:金基德

 剧照

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2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3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4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5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6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3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4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5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6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7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8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9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4:06

详细剧情

  春天,贪玩的童僧拿着石头,绑在鱼、青蛙和蛇身上,捉弄着小生灵们。老僧(吴永洙饰)发现后,用同样的手法惩罚他,告诫他不可胡来。  夏天,十七岁的少僧(徐在京饰)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闷不已。有一天,一名患病少女(何丽珍饰)在母亲陪同下,来到寺庙拜佛求平安,并留下疗养。少年开 始忍受不住异性相吸所带来的诱惑……  秋天,青年(金永敏饰)在外面杀人后重返寺庙,请求谅解。老僧命其刻写心经,去掉罪孽,同时,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赶到寺庙……  冬天,服完刑期的中年男子(金基德饰)回到山中寺庙,重新开始修行苦练。一名妇女突然探访寺庙,并留下了一个男婴,希望能被收留。  之后,又一个春天到来。

 长篇影评

 1 ) 金基德的禅意丹青

给这种电影写评论是一种罪过。

http://www.donews.net/resin/archive/2005/04/16/337941.aspx

 2 ) 每个人都配得上宽恕

      有朋友失恋,我劝她看金基德,因为金基德绝对是失恋患者的最佳伴侣。闷在家里看闷片,会让你从爱到恨,再从恨到爱,最后,放下那还悬在空中的手。

     一旦失恋,你会恨。如果你不知道金基德的影片里,是如何残忍的对待爱欲,那我先告诉你,哑女为了挽留男友,把鱼钩放进下体(《漂流欲室》);坏小子为了得到美丽纯洁的大学生,不惜设局将她变成妓女(《坏小子》);为了和小新娘结婚,花甲老人将她十年禁锢在大海上(《弓》),而到了《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面,爱疯了的和尚,直接动手把出轨的妻子杀掉,然后阿弥陀佛:爱是我唯一的罪孽。
      是的是的,我们的罪孽总是由爱而起,由欲而生,世间诱惑何其多,占有之心何其大,只是忘了我们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为了保住既得魅惑,只得手持利器,汹涌的爱。而要用哪一种武器,夺回那快失去的爱,鱼钩?弓箭?匕首?金基德给了很多灵感,让失恋的人认为,负心的男人就应该得到报复,这是初识金基德的人都会有的最直观的感悟。可金基德“禅学大师”的名号不是盖的,再进一步了解,他会让你悟到第二层,那就是:每个人都是配得上宽恕的。
       每一段恋情,既是缘,又是孽,我们一边祈祷,一边负罪,而人生如同春夏秋冬不断更替,有了春的萌发,必有秋的悲凉,而春夏秋冬过去,当然又是另一春。只是这个过程,总有人被辜负,总有人负了谁,缘与孽不断轮回,而每个人在不同的恋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没有绝对负心汉,也没有绝对的痴情女,谁敢拍着胸口说,这辈子我绝无负人,全是人负我?反正我不敢,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我们常说现实无奈,其实无奈的不是眼前困扰,而是在人生的轮回里,如果从不曾得到,也不会有失衡的机会,所以我们需要被辜负,需要眼睁睁看着爱从指间流走,然后无尽缅怀,得不到,放不下,这是生命中必须承受的犯贱!

       既然不能左右命运,那只能顺应天意,于是乎,金基德告诉我们,或许可以换种方式来爱:《空房间》里,女主人和丈夫、情人生活在一个房间里,而丈夫看不见情敌;《弓》中的花甲老人注定是得不到女孩的,于是在死后化身神来之箭,拥有少女的贞操;《撒玛利亚女孩》怜惜好友因卖淫而亡,便通过卖淫把钱通通还回去。。。。。。

      多么的标新立异,多么的剑走偏锋,人们感叹命运弄人,但金基德偏要人弄命运。如果上帝一定要人命运多舛的话,那何不再舛一点。越是多舛的人生,越会让人相信:关于欲望,适可而止是超渡之道;关于爱情,短暂的是激情,真正的考验在于平淡的流年;而关于人生,便是一场春夏秋冬花开花败的过程,没有永远的得意,也没有永远的失意,而我们要做的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换一个角度讲,如果受伤,那是你能力不够,如果伤人,那是对方能力不够,所谓追求幸福的权利,也包括不愿就此了结残生。于是,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之后,我们都懂了:爱是轮回,爱是宽恕,爱是有付出的冲动,更要有能收获的能力和信心。

 3 ) 没啥大意思

轮回的意思太直白,都谈不上“寓意”了。
韩国日本这种变态片子太多了,硬扣上一个“人性”的帽子,仿佛就高了,其实还是山寨。

和《三枪》对比,三枪是喧闹的山寨,这个片子是静默的山寨。

人生没那么多寓意,不必矫情。

 4 ) 這一生的禪味

我認為它是我看過的最美的電影。水中的寺廟,蒼山環抱,仿佛一個清秀的隱逸者。我將願意在那裡度過一生,和菩薩輕抿的微笑,和透明的雨水,和山溝的小魚。
詩意和禪味並不一定要通過故事講述。安靜,虛空,四季流轉。如果沒有人到來,沒有人離開,我們的內心不被打擾驚動,這樣的美景又是否值得存在。

    春天,少年的淚水過分純淨,於是我生了並不存在的記憶,覺得自己也曾為無意的傷害放聲大哭。壓在小動物身上的小石頭曾是心上的傷,多年之後竟然又再懲罰自己以求寬恕。

    夏天,從憐愛開始,到羞澀的肌膚之親,到難以平抑的激情,多少美好的情欲在青山碧水之間,老人放任他去體驗塵世的幸福,卻無法勸阻他割捨綿綿恨意。

    難道你不明白世事無常?當老人平靜地說出,我感到自己才是一個真正的聆聽者。我願意更為柔軟地活下來,因為有一天我或者你都會突然感受到內心的不安,那些潛伏的情感能抵得住多少世事煙波?當他歸來,帶罪的刀來自于執意的愛,執意,就是太把一切看作永久。楓葉紅了,衰老的都衰老了,愛怎麼能還是原來的熱烈。

    後來,冬天了,湖面都結了冰,老人的倦眼無力地抬起,他把佛教的深義都化在一生之中,化在這個天真的青年心上。他砍下樹枝放在小舟上,慢慢燃燒自己,在澄澈的冰水中與人世告別。無需回憶和哭笑,這一生的修行已經很漫長了。
當他回來,看到被風吹破的窗紙,就知道了老人的訊息。用山石間的冰塊雕刻出佛像,把老人的舍利子放進額前。一個人獨對自己的過去是否仍有勇氣,如果曾篤定不移地修行,是否更不為所動。承受了得失才開始擔當起這禪味的悟。
那跌入冰下的女人蒙住臉的紫色頭巾像是哭泣的顏色,那無辜的孩子是否也將經受四季的冷暖悲喜。

    他在童年時就喜歡爬到山頂的大佛石像上望那小小的寺廟——在湖水中靜靜守候,山上的雲霧漸漸消弭。他離開了再回來,拖著物化的心上的石頭,再次遙望,就像回望自己的一生,在四季交替中回歸宿命。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hincai/
      welcome to my paper:单向意识

 5 ) 和尚练武不念经

在金基德导演的电影序列里,春夏是很难得的一部没有造成生理不适的片子,从画面来说甚至是唯美和身心愉悦的。

为了远离世俗,寺庙造在山上还不够,还要飘在湖中央,隔水而居。这个设计确实妙,清晨笼罩在水面上薄纱般的雾霭,和晚上倒影在水中灯火通明的庙宇特别像画中景。

寺庙里老和尚却并不教小和尚佛经佛理,也没有给上功课,他教小和尚的是采药、识药和捣药。老和尚自己还暗修武功绝学—弹指神功。寺庙里的发生事情就是救人身体、强人体魄,但就是没有人读经、念佛、修心养性。

金基德对于读书和社会教化一直心存疑虑,他电影里的主人公都必须是野性的,没有被书经教化污染过,小和尚自然也没被社会习俗污染,文化、涵养、道德、担当,这些违反天性的属性不能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都会避免虐待动物,淫邪,杀人,或极端愤怒,更何况对于出家人。但《春夏》里面出家人的社会身份属性并没有对小和尚的行为有一丝的束缚,因为小和尚是本源意义上的人,不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我们赤裸的原始欲望和心理属性是被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和基因所决定的,教化是盖在赤裸躯体上的一件外衣,而精英阶层的外衣尤其牢固且华美。在知识分子话语权的世界里,这层衣物代表了一切,他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让他的外衣更华美,以区分那些衣不蔽体,裸露欲望的下层人,他们拍的电影里,都在赞美教化的成果,或者怜悯被教化落下的粗人。金基德不一样,他一上来就把所有人的外衣都扯掉,在金基德看来不管是破衣烂衫还是锦缎华服,藏在下面的灵魂和欲望都是一样的。而对于知识精英来说,这样时刻盯着本性看事情未免太过单调直白而粗鲁,他们自然不会让这样的金基德混进他们的圈子。归根到底还是金基德揭穿了他们没穿衣服的丑态,让人难堪。 和尚坐牢出来,回到寺庙后,他还是没有找到修炼佛法的经书,找到的却是老和尚留给他的一部武功秘籍,他也开始练功。 把身体练好最重要,别读经书读那些有的没的走火入魔了。

 6 ) 人性的石头

影评-人性的石头-金基得《春去冬来又一春》2007-09-12

    本学期的“影视欣赏与评论”快要上完了,于是到了“评论”的时候,欣赏了这么多部好片子,我对《冬去春来》这部充满了东方禅情佛意的影片印象尤为深刻。

    与其说是“禅情佛意”,不如说这部影片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展现,在我看来,佛家“性恶”的思想在影片中贯穿始终,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原欲”的过程,“欲”从何来?导演金基德给了我们他的答案——人性本欲。

    从春天的和尚开始,导演就告诉我们,人生下来就是恶人,喜欢发挥我们生杀予夺、主宰万物的能力,但是我们意识不到,甚至我们都会把这一幕当成轻喜剧看待,发出我们爽朗的笑声,认为这个小孩只是淘气而已。但是佛家说,众生平等,我们不能以天下众生的主宰者自居。在这部影片中,小动物们有自己的象征义,小狗、公鸡、白猫、蛇和乌龟象征了五幕戏中人物境遇的变迁。而第一幕中的小鱼、青蛙、小蛇,在我看来象征了人自己,他们的包袱是石头,而人的包袱是人性,所以小和尚绑着石头上山,看到小动物们都死去了,痛哭起来,就一个小孩来说可能是他的反省,在我看来,却是痛哭自己背上了这块人性的石头。

    到夏天的和尚,一开篇就展示了他看到两条蛇的“缠”绵,果然如我所料,这一个篇章展示的是人性的“原欲”,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解,“原欲”就是人的基原欲望——“爱的本能”,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原始的动力和终极原因。尽管弗罗伊德声称“爱的本能”是比“情欲”更广的生理机能,但是我觉得在他那里,两者没有多大的区别。影片设定的场景是在与世隔绝的群山中,一湖青水,一颗老树,一座人生庵。与世无争的和尚在这种环境下,是不是就隔绝了情欲呢?显然,导演不是这样认为,夏天的和尚在欲望和佛诫面前痛苦挣扎,最后,终于不堪人性的驱使,和求医的少女在山涧的巨石上,摇摆的小船里,甚至在佛像前犯下佛家大忌,人性彻底地胜利了,佛在此时只是一块可以用来垫屁股的石头,在和尚从门旁边绕过去跟少女享受鱼水之欢的时候,我不知道是该为人性的胜利拍手称快,还是该为被背叛的信仰而惋惜。如果说人性的胜利说明他挣脱了信仰的枷锁,但是被赤裸裸的情欲驱使不就使他陷入了另一个泥沼么?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落入尘网,为尘事困扰的秋天。

    导演拍这部影片到底是为了劝世人从善、勿杀生、戒欲,还是为了让世人依从人性,顺其自然,等待能否得道?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只有经历了欲望和尘世的挣扎,才能最后感悟,完成一次人生的涅磐。释迦牟尼悟道前是王子,正因为看尽了世间的繁华,看清了人性本恶,才能在菩提树下悟得佛理。

    我觉得,人性完全是一个中立的东西,不能说它是善的还是恶的,它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性,我们小时候都残害过小动物,我小时候就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方法弄死一些小虫子,那时候并不觉得残忍,我们的祖先在与其他动物和人类自己争夺领地、食物的过程中已经给我们遗传了一套穷兵黩武的基因。情欲,抛开其社会性来讲,也不过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必要,其他种族没有像人类一样遮遮掩掩。人性,就象是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石头,他使我们忠于人类,忠于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爱有恨的人。

    宗教对我以及大部分普通人,有作用的地方,在于宗教的哲学,并不在于它的清规戒律。从金基德以往的作品,我可以想象他不是佛教徒,他之所以拍这样一部片子,我想不是为了宣扬佛教思想,劝人从善戒欲,而是将人性坦诚地摆在观众面前,留待观众自己去思考。我想,一部电影能做到引人思考一些平时不会去想的问题,它对于社会的意义足矣。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话题,比如它的因果轮回思想,无墙之门的意义、金基德的内心世界、影片意境的营造、影片中东方神秘主义色彩……还有一些场景我还不太理解它的意义所在,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细细思考的电影,在这篇短短的影评中不可能把我所想全部都写出来,就算是前面已经写出来的也可能有地方自相矛盾,有地方词不达意,但令我高兴的是我表达了我的想法,很感谢老师提供这样一些好电影给我们欣赏,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拿点时间出来写一些跟专业无关的东西。

 短评

万物苍生没变,心变了;眼鼻口耳闭了,心没闭。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2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一个花和尚的轮回和救赎。

5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春天里的罪恶和忏悔,夏天里的欲望与情爱,秋天中的生与灭,冬季里的重生与不屈,再到春的又一次延续,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人于世俗循环大约如此。8.2

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春之杀戒,夏之色戒,是因,秋之罪孽,是果。冬之修行,是救赎之道。又一春又是杀戒,是轮回。可见金基德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难怪要疯。

11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里面有佛教“轮回”的概念。是否也说明人类劣根性的从不改变:杀戮,欲望。拍的很美丽,像水墨画般幽静雅丽。

16分钟前
  • 2013
  • 推荐

“木盛则春,火盛则夏,金盛则秋,水盛则冬,四季交替,冬去春来。运命之石、轮回、业报、修行、顿悟、救赎。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21分钟前
  • 砚小朵™
  • 力荐

arte观赏之风景片,轮回,顿悟,都说有禅意,那是装的,个人不喜金基德,矫情。

26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四星半 作为人类,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弱小于自己的小生灵玩弄于鼓掌之间,而让我们背负上命运之石的,又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恶。在人的本性面前,佛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

27分钟前
  • 氟西汀
  • 推荐

这无疑是金先生最好的一部电影。生的轮回,代价竟然如此沉重。有人说,金基德就像一个执着的苦行僧,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以至于走到顶点时,只剩下他一个人。老和尚自焚那一刹那瞬间升华一切。金基德最后自己上阵,在冰天雪地中拖着石磨前进,他到底是在拍电影,还是在拍他的人生?答案自在他心中。

30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太難看了。好好說話。

31分钟前
  • W TENG
  • 较差

每个人都会回到自己的起点……

3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3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金基德身体素质真好。

38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力荐

春是生死的负重,夏是情欲的勃发,秋是因果的了断,冬是自我的修行。水上浮庙宇,人间化禅境。如果是我身处如此胜景,恐怕早就欲念全消了吧?金基德果然是个只执着于讲自己故事的怪咖。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又一春里,童僧直接把石块塞进小动物嘴里,从直接度和伤害度上说,都比往小动物身上绑石块更严重,而且他比前一个春里的童僧从作恶中获得了更大的乐趣——金基德强调了他的傻笑。此一细节足以揭示人类的无可救药和恶之走向。

46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推荐

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过的最有禅意的电影。关于轮回、人性之恶、因果、救赎、觉悟。不入世怎能出世,不经历怎能领悟,不遭苦难怎能修行解脱。摄影和音乐美得让人心碎。春夏秋冬,鸡猫狗树,鱼蛙蛇龟,苦集灭道,水上孤寺,地上心经,无墙之门,无形之法,蘸水练字,负石致远。(9.5/10)

5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概念先行的电影做到这部是极品了吧。这是美工决定影片风格的绝好例子。还是喜欢“夏”一段。至于“冬”一段,金基德确实疯了……

5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画面很好,精神却没有很好的领悟到~~

59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不能再好了!

1小时前
  • boks
  • 力荐

固定的景和漂泊的人,爱欲情仇与四季交替,本不连贯的春夏秋冬,成为生命轮回的标志驿站。恪守良久的无形房墙在月夜下被轻易撞破,兽欲驱动中,符号门便沦为无用,所谓与世隔绝以独善其身,到头来还不是不堪一击的虚禅。历尽红尘方得归空,俗世是一趟弯路,却非走不可。→2018.7.24二刷。

1小时前
  • Ocap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