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反抗

战争片其它2005

主演:尤莉亚·延奇,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法比安·欣里希斯,约翰娜·加斯多夫,安德烈·赫尼克,弗洛里安·斯泰特,马克西米连·布鲁克纳,Johannes Suhm,Lilli Jung,Klaus Händl,Petra Kelling,Jörg Hube,Franz Staber,玛利亚·霍夫斯塔尔,Wolfgang Pregler,Norbert Heckner,迪特·鲁普,约翰尼斯·海瑞斯切蒙,约瑟夫·戈培尔,约阿希姆·霍普纳

导演:马克·罗特蒙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7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8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9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54

详细剧情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散发到大学校园内,两人冒着极大风险进入学校,在散发完毕时不幸被捕。盖世太保摩尔负责审讯索菲,姐弟俩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词,拒绝承认自己与反战传单有关,并几乎可以无罪释放,但纳粹的搜查发现了新的线索,形势急转直下,索菲开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以掩护同伴们,经过反复的交锋,摩尔开始对这位坚定的女青年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终究是一场封闭的不公平审判……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最后日子中的历史情结与爱

2012年的2月22日,恰好是苏菲·绍尔被处以极刑69年后的日子,我为了这部影片参观了慕尼黑大学。当年的绍尔兄妹和白玫瑰的六份传单,如今被刻在大学主楼入口地面的一块大理石上。学校在主楼的楼梯下方为白玫瑰设计了小而精致的纪念馆,抬头望去,正是苏菲·绍尔撒下传单的地方。

要理解这部电影,必须要了解苏菲·绍尔之于德国人的意义。提起二战的历史,德国人愿意说自己非常有“历史感”(geschichtsbewusst),从战后的一系列赔偿与相关的态度中可见一斑。然而若说起为何自己的上一代如此忠实于纳粹主义,德国人往往给不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德国人便会说:并不是每一个当时的德国人都是这样!施陶芬伯格(Stauffenberg,感兴趣的可参见汤姆汉克斯的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苏菲绍尔便成了屈指可数的、在纳粹统治时期积极争取自由、反抗独裁统治的例子。在柏林,德国人专门为此类人士设立了纪念馆(施陶芬伯格被处死之处);在柏林众多“古迹“的光芒掩盖下,这一纪念馆参观者寥寥。的确,对于外国人,德国人战后的态度的确已经说明了一切,大家只知道在华沙下跪的勃兰特总理,并不知道在希特勒办公桌下安放炸弹的施陶芬博格。然而,这些战时的反抗人士仍然对德国人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他们想告诉自己的后代,对良知、自由、民主的追求贯穿德意志近现代历史的始终,并不曾因那段黑暗的历史而中断。

在此之后,我们也应了解影片中以摩尔(Ermittlung:Mohr)为代表的纳粹分子的背景与动机。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很难公正地评价纳粹统治对于德国的真正意义:如戈培尔博士等人(可参见电影:帝国的毁灭)对纳粹主义的热爱,丝毫不亚于、甚至远远超过我们今天对自由或民主或法治的推崇。希特勒的出现,将德国走出凡尔赛条约的步伐加快了数十年。正如影片中摩尔先生所说,自己是在法国占领区、在法国人的控制下才当上警察的。在这样的意义上,我相信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对摩尔以及之后法庭上旁听的纳粹军官做了美化:显然,几个22岁的年轻人是丝毫无法触动他们对纳粹主义的忠诚的。至于这样做的动机,我想也与上一段提到的苏菲绍尔的意义大致相同。

回到影片本身,我并不能讲出很多。德国很多电影往往给人一种淡淡的感觉,就这样开始了,然后就这样结束了,恰如电影窃听风暴的最后一句台词“不,这是给我的”(das ist fuer mich)。这部“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也是如此,没有悬念和过于刺激的场面,只是平铺直叙地将“最后的日子”播放了一遍。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讲述“白玫瑰”之前一系列的反抗行动,大部分内容可集中到苏菲绍尔与摩尔的三场对手戏上。年轻的女学生在国家警察摩尔面前显然有些过于稚嫩,但一来二去却在第二场对手戏中将摩尔弄得气急败坏。绍尔的英雄形象由此开始得以树立:审讯中对同志的保护、监狱中对自由的向往、法庭上的争辩,尽管有些镜头和情节显得过于刻意。在得知死刑将在审判后立即执行时,导演终于把苏菲还原成一个普通而稚嫩的年轻女学生,独自一人无助的喊叫。

其他:汉斯绍尔作为兄长,相信在白玫瑰这一反抗组织中付出的更多,但他的意义显然被更为年轻并身为女性的妹妹所掩盖了。影片试图深化苏菲绍尔精神的感染力,因此设计了摩尔最后希望一定程度上”袒护“苏菲、最后“深情”对视、法庭上纳粹军官沉默无言等情节。但显然,这样的事情在当年的真实场景中的确很难发生,上文已有说明。

支撑苏菲绍尔的几股力量:对自由的向往、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对未婚夫弗里茨Fritz的爱。弗里茨在影片中是个没有正面出现的人物,这反倒让我对他更感兴趣。苏菲绍尔形容他时用了”坚强的灵魂,柔软的心“(harter Geist,weiches Herz)这样简单有力的话语;在最后遗书时,也将她的名字写在最上面。这也体现了导演最后将苏菲还原于“人”的努力:人的力量并不来自诸如“自由”等崇高的字眼,也许仅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纯粹的爱。

苏菲绍尔式的人物在今天已经很难出现,除非他所反抗的是民主自由,并最终获得成功。而她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的意义,也许应该是:一个22岁的人,做了爱做的事,爱了所爱的人。

 2 ) 放弃生命 信仰继续

终于挤出时间观摩了这部影片,没想到情节相当简单,苏菲作为德国评选出最伟大的十人中最年轻的一员,年仅21岁就由于参与白玫瑰行动,在慕尼黑校园散发白玫瑰传单而被捕,经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最终被处死。
 影片拍的非常的简洁干练,如浴春风的背景音乐与审判官的咄咄逼人交错出现,展示了苏菲内心对于信念不懈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年轻少女生命的美好,在最后的审判期间,这两者成为了矛盾体,只能舍弃其中的一样,伟大的苏菲选择了坚持信念,放弃生命。就像她说的,她如释重负,因为我用生命保全了信仰,可以让信仰继续下去。
 从片中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反党叛国的嫌疑犯,纳粹党还是表现出了极度的文明,没有严刑拷打,没有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而是收集证据,公开审判。就我们所知道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德国尽管有一段血腥的二战历史,曾经那么疯狂的纳粹党,怀有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是个优秀的民族。即使战败后,如今德国人民热爱和平,敢于承认历史的错误,歌颂苏菲这样牺牲生命的白玫瑰成员,这绝对不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能做到的。
 德国人民的觉醒是需要惨痛代价的,这个不仅是德国,任何国家不都是如此吗?

 3 ) 米拉、秋瑾和韩加德尔们

在审讯室里、在拘留所的临时关押处、在赴死前的牢房中,索菲曾多次透过窗户眺望天空,脸上露出一抹令人迷惘的笑容。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一部七十年代的阿尔巴尼亚老片:《宁死不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银幕上英雄不少,《宁死不屈》里和女游击队员高唱游击队员之歌奔赴刑场的女学生米拉,就是其中光彩照人的电影形象之一。片中有一个假枪毙情节,盖世太保故意把米拉带到阳台上,让她放眼自由的天空和美丽的城市,以激起她的好生恶死之心。那个表面上道貌岸然的敌人还用一段充满诗意的台词去诱惑米拉,原话忘了,这段台词的大意是:窗外阳光明媚,人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可是,姑娘你却在这里坐牢,最终你会死去!这段台词是邱岳峰配的,它成就了一位表面温文实则凶残的纳粹刽子手,也成就了一位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女英雄。
时至今日,英雄和献身提的少了,不过面对类似的牺牲,我们多少还会有些动容:谁不知道活着是好的呢?为什么有些人为了自己认定的事业,为了自己理念中可能能拯救也可能拯救不了的某个群体可以做到殒身不恤?太史公有云鸿毛泰山,他们的死是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吾知也有涯,这些问题恐怕还真不是很好回答就是了。
当今不轻言献身和英雄,好在人道主义这个东西还可以谈。这部片子里的索菲,大致也是为了它而死的。我看片儿有个习惯,就是比起正面角色我更喜欢注意反派。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同索菲针锋相对最多戏份的警察摩尔——他对索菲的审讯从一开始的铁面无情到第二天的铁板松动,直到最后去刑场送索菲最后一程——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反派。他并没像许多片子里表现的那样对索菲残虐无情严刑拷打,而是冷淡但周到地礼貌待她,为她倒了手磨咖啡。当索菲对他说起犹太孩子被成批送到集中营,护士还骗他们是去天堂的时候,摩尔的嘴唇抽动了一下,感觉他的心也跟被拧了一把似的,却还是强迫自己说那是国家必要的举措。但谁都看得出他已经开始想方设法要拯救索菲,让她承认自己不过是被胁从才一时糊涂做出散发传单的愚蠢行为,借以躲避死刑。尽管摩尔的努力是无效的,甚至也不能说他就一定理解索菲的理念,但索菲还是在他看似冷酷的心肠中打开了一丝缺口。死刑执行前,摩尔去监狱里见了索菲。索菲对他说她的父母会理解她的做法,摩尔点了点头——不发一语,却胜似万语千言。
摩尔和索菲又让我想起另一对很有名的审讯者和阶下囚:李忠岳和秋瑾。李钟岳字申甫,清末山阴县令。他作为满清官吏,却一直都很欣赏秋瑾的才华。常用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诗句训教自己的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到秋瑾事发,“犹思竭力保护之。”秋瑾被捕后,李忠岳不忍心对秋瑾动刑,居然在公堂为秋瑾设座,两人就像主宾那样以平等的身份交谈,除了案情还交流文章书法。秋瑾更是用朱笔给李忠岳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令后人传颂的绝命诗。上官对李忠岳厚待秋瑾十分不满,勒令李将秋瑾“就地正法”。李悲愤进言“供证两无,安能杀人?”遭申斥,不得已而行刑。刑前李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秋瑾死后,李更是力保秋瑾最后的尊严,不枭首,不剥衣,虽被革职,也并不后悔,只是“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卸任归家,李忠岳的精神也垮了,他经常独自一人“注视默诵”秋瑾遗墨“秋雨秋风愁煞人”,边诵边哭,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甚至七八次的地步。这份悲愁无法自解,李忠岳最终选择自缢以谢秋瑾。死时距秋瑾赴义之日不过百余日而已。李忠岳之殉秋瑾,“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李的神位最终入祀秋瑾祠。秋、李两家也成为至交。
如果非要说摩尔同李忠岳都是志士,显然是不对劲的:他们不过是在当时的现存体制下选择捍卫体制本身的普通人。摩尔最终批捕了索菲,李忠岳选择审讯而非援救秋瑾,都证明了他们同对方并非站在同一个阵营里,更谈不上理解索菲和秋瑾的所作所为。但他们却也出于某种原因,对自己审讯的对象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善意,我愿意将它们归结为“人道主义精神”,又或者借索菲之口将其归为“良知”一类。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却明白如何做是错的——或至少是隐约觉得“这么做或许不对”,这也就有了摩尔为索菲送行,李忠岳为秋瑾自杀的两幕。
秋瑾殉难,我们或许只会扼腕,而不会怎么后怕,因为秋瑾之死是完全没有法律程序的合法可言的,你可以说清廷昏腐,但也只是如此罢了,能怎么样?但索菲之死可就吓人了,她所经受的审判程序几乎完全(非全部)是合法的,没有严刑拷打,鲜少精神虐待,该有的法律程序都有,但法律本身的内容却是恶的——你们看,有时候合法比非法更善于杀人。这是两种不同的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哪种都有残酷的地方……但索菲和秋瑾们却仍旧敢于在这间铁屋子里用生命发出呐喊,我想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摩尔和李忠岳们的存在吧——如果在制度的维护者身上,你都能看到策反成功的希望,那就更没什么理由去怀疑自己的信仰和选择了。《希望与反抗》影片结尾处,女狱吏出于同情,明知违反规定,还是给了索菲一根烟的时间让她和同志见面……索菲的眼眸中溢出的除去笑意,还有希望。

说起狱吏,我就又想起十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书名和主要情节印象不深了,但对里面一位狱吏的名字——韩加德尔——倒是印象深刻。原因很简单,作为一名狱吏反动派,他简直太不称职了,居然为监狱里关押的革命者们提供良好的饭食、住宿条件甚至图书,还带领他们制作植物标本……总之在韩加德尔的管理下,监狱实在不像监狱,折磨和惩罚也实在不像是折磨和惩罚,但这个形象却让人愿意相信它是真实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只是普通人,做不了索菲和秋瑾能做出的壮举,但在最大限度秉持个人良知的范围内,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位警察摩尔,或是一位没有自杀的李忠岳、一位活在现实中的韩加德尔。我们可以说,英雄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享受的和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是那些心存良知的普通人、那些韩加德尔们,保护了英雄心中的希望呢?

索菲的希望,或许其中有一部分就来源于他们。
于是,索菲的反抗,才是那样无悔而毅然。

 4 ) 李睿:闲话《希望与反抗》

李睿:闲话《希望与反抗》
 
发表时间:2010-3-27 18:37:00 阅读次数:237 所属分类:影事


电影评论其实是多说无益之事:舍却影视文本与观众的交互理解,影视评论常沦为隔靴搔痒,是故,“只推荐,不评论”的态度为我所取,毕竟电影欣赏是需亲身领略的事情。然而,前几日看过德国影片《希望与反抗》,就其中的纳粹司法制度生出几句闲话,所言当属“六经注我”,暂且写到哪里算哪里罢。

影片梗概是21岁德国女青年Sophie Scholl等三人因印发反政府传单而被逮捕、审讯、审判、而最终处决的故事。影片一如德国人的性格般严谨沉闷,绝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室内交谈——然而不同于韩剧温情脉脉的扯废话,亦不同于侯麦慵懒氛围下的友朋灵交,所有的交谈在审讯和审判的背景下都体现出双方革命信念的张力。何以为“双方的革命信念”?我们确实不能在今日“赢者王侯败者贼”的历史思维定势下将此事件视为“为真理献身”的“德国张志新”悲情记,因对立的双方都有其“坚定的革命立场”,一如荣耀的罗马战士屠戮归主的信众,一如“党国”初立之时革命党于清廷的反动:历史总是胜者书写的历史,是持续的新神阉割父神的运动。

所以,当审讯时秘密警察和审判时的首席法官义正词严的言辞背后,——他们绝非虚张声势,而在内心存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正如纳粹的“党国”相对于普鲁士的“王国”不啻于“大革新”(中国近代史亦如是),而行为的真理性似乎就存留于这“信”中。在“信”中,一切被合法化和统一化了,在每个政教合一的世俗神圣政体中,“信”总被高调地提上桌面,然而,“坚信”与“盲从”无非“亲密的战友”,无助的群众仰望着自己的父神,千万的盲信者行进在弗洛姆所谓“逃避自由”的道路中,历史记忆千万支高举的手臂(手上当然也可拿本“红宝书”,这样就添加了“中国元素”),无需个人不合时宜的思考,父神业已为你安置一切,祂“伟大光荣正确”,是终极真理的道成肉身。其实,政教合一政体的官方意识形态享有和基督教相同的心理逻辑结构(纳粹德国“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意志的胜利》被称为“基督复临的故事”),据称国朝的政工干部退离休或无所事事(“被”字逻辑下的人群心理业已丧失“主动性”,只是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而没有自我认同的个体使命),其中一部分“信而归主”,读经唱诗,乐在其中,此情此景,绝非意外也!

极权主义在法庭程序中也体现出极权的色彩:超强的纠问式审判模式。而这种审判模式中,主审法官集控诉者或检方和审判者于一身,而且由于他本身就是控方,辩护人的位置便可有可无,控辩双方都沦为静默的法庭上的稻草人,等待被告人的只能是“公义的审判”。在庭审前,胸佩纳粹标志步入法庭的法官带领庭内所有人行纳粹礼,——在当时德国国家教会运动之时,法律界的举动绝非意外。而民主政体下的法庭审判当为“抗辩式”而非“纠问式”,双方交互论辩,法官居中审判。看来,“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可谓是全能国家(极权国家)的通病,此弊病绝非仅仅局限于曾经的“国企改制”中,司法改革同样如此。

片尾行刑场景展示刑具:断头台——发明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高效杀戮工具,在科学至上时代机械物理学于法律界的杰出应用,因其一击致命无痛苦,而曾被颂之为“革命的人道主义”。不同于英国影片《最后的绞刑师》所展示的绞刑对行刑者经验和技术的要求(绞刑因此被职业化,成为绞刑师的专利,成为不涉及行刑者心理的“技术活”),在刀具机械麻木的齿轮声中,被行刑者的头颅们将次第混入断头台前预置的铁桶中。

 

 

2010年3月27日·南通
 
http://tomleerui.fyfz.cn/art/597250.htm

 5 ) 人民法院(德国)

人民法院(德语:Volksgerichtshof)为1934年由德国总理希特勒所创立的一座特别法院。由于希特勒就当时法院对于国会纵火案的审判结果感到相当不满(因为其中一些人被宣判无罪),所以希特勒便在宪法框架外另外设置了一个独立运作的法院,称之为“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本法院的管辖案件为广义的“政治犯罪”,包含了像是黑市、怠工、失败主义,以及叛国这类的案件。这些案件将被人民法院视为“腐蚀战斗力”(Wehrkraftzersetzung)并且因此判处相当严厉的惩罚。进入到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有相当多数的案件会被判处死刑。

人民法院死刑判处率的最高峰是在罗兰德·弗莱斯勒担任院长之时,像是意图谋杀希特勒的7月20日密谋案即是在其主政时进行审判。大多数被人民法院判处有罪的案件都会在普芦茨恩湖监狱执行刑罚。而人民法院的审判过程多为“摆样子公审”,像是对于苏菲·索尔和她哥哥汉斯·索尔以及其他参与白玫瑰反抗运动之人的审判多在一个小时内便审判终结,且其中不允许任何一方提出证据或对案件加以争论。法庭上的审判长往往像是检察官一般,对被告加以指控,接着便对被告加以定罪,并在被告律师未为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加以宣判(不过被告律师往往也选择保持沉默)。毫无疑问的,此种审判程序完全背离了当时德国的通常诉讼程序和法律,人民法院也因此被称为“袋鼠法庭”。

 6 ) 法律是根据什么制定的?是人性和良知,还是统治者的个人意志?

慕尼黑的几个青年学生,不愿做“沉默的大多数”,为了唤醒人们奋起“反抗暴政”,反对纳粹侵略欧洲,他们冒着生命风险去大学散发传单,不幸被捕。

盖世太保审讯苏菲,和法庭审判的两场对白是全片的焦点。

散发传单,当时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这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斗争,而不是暴力的恐怖活动。

希特勒上台之前的法律是保护言论自由的。但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可以依据言论来治罪,甚至是死罪。

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那法律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如果这个法律是违背人性和良知的,那人们所遵循的应该是人性和良知,还是统治者的个人意志?

苏菲对审讯者说:“法律是会变的。而良知不会。”“法律保护是让每个人免于专制,而不是为了随大流。”“难道纳粹假借自由和忠诚的名义,在整个欧洲造成可怕的流血牺牲,还没有让你睁开自己的眼睛吗?你们的领袖已经精神错乱了,如果不在希特勒羽翼未丰时就去除他的权力,同时建立一个新的欧洲,那么德国的名誉就会蒙受耻辱。”“我所说的与道义、道德和上帝有关。”“不是我,而是你有错误的世界观。我在为我的民族做最好的事情。”

在“人民法庭”上,似乎一切都符合审判程序,但审判所依据的法律却是邪恶的。法官以涣散军心和叛国罪,裁定三人死刑。这是为了合法的杀死不同政见者。

苏菲平静地对声嘶力竭的法官说:今天你在这里审判我们,总有一天你会站在这同一个位置被审判的。“今天你吊死我们。明天,就会轮到你掉脑袋了。”

一切假借以人民为名义的人,最终都会被人民所抛弃。

按照惯例,死刑的执行是在判决后的99天。可是当天下午,三人就被斩首。

三人在慷慨赴死之前的相会,令人两度泪下……

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片中女主角的原型苏菲·索尔,被评选为当代德国的十大伟人之一。慕尼黑大学主楼内的“白玫瑰纪念馆”,至今参观者络绎不绝。

本片曾获得奥斯卡和柏林金熊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柏林银熊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

愿此片唤醒良知未泯的昏聩爱国者。

 短评

若是乌有之乡的网友们看看这部片子,一定会发现纳粹法官的调调跟他们是如此相像......

6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推荐

36

10分钟前
  • 慢点儿
  • 还行

仰视文明 也有牺牲

14分钟前
  • 还行

有一天你们会站在这个位置等待审判的。“今天你把我们吊死,明天就是你自己”。这冗长的电影里,那义正词严的以人民为名义的人,最终被人民抛弃。推荐给乌有之乡的人看。

19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这种形式多少为本片增添了些思辨风格,不过中后期开始对话场面稍显失控,角色情绪显得做作,一种刻意的悲情。

21分钟前
  • 时间
  • 推荐

争辩的过程依然主观,或者这就是事实

25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感谢国家,感谢互联网。

30分钟前
  • uka
  • 推荐

每一个世代的勇气都重新决定我们的文明

35分钟前
  • ぬぬ ®
  • 推荐

让人敬佩的勇气 高潮:与检训官的辩论 结局虽早意料到 但无法抗拒强大的感染力 建军日当天播放此片确算隐喻 独裁与屠杀不只是收录在外语词典中 今日横行跋扈的猪狗们注定逃不过明日人民真正的公审 公道自在人心

37分钟前
  • Bill
  • 推荐

姐弟俩在审讯时的斗争,让人们难忘.

41分钟前
  • 傲慢与偏见
  • 力荐

有慕尼黑大学场景

43分钟前
  • 啊!有网真好!
  • 还行

女主角很成功,真实,嘴角始终带笑的贞德,柔弱坚强。全片将力道集中于被捕解运审讯判决,冷酷色调恰恰衬托出主角的气质,是本片最值得称道之处,处理信仰亦到位。缺点和失败也很明显,最后诀别忍不住用类似轻音乐的钢琴注水,大大降低强度,再现盖世太保(彼拉多)同情面貌嫌多余。四星减

45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那个时期的纳粹法律与秩序,的确值得研究

49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我们不就是电影中描述的民众么?

54分钟前
  • superbios
  • 推荐

冷静、执着、坚定的索菲~对白很精彩

59分钟前
  • ningbokai
  • 力荐

索菲的镇定让我敬佩又害怕,但我感动于她执意要去厕所哭泣发泄,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

1小时前
  • 蒋瞰
  • 推荐

小时候看的革命片可谓于此片异曲同工,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政见,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始终值得歌颂的。想想今日的20余岁的年轻人,还有几个能够记得自己有过理想?

1小时前
  • 流浪的精灵
  • 力荐

追求的阵痛是十级的疼痛,但每一个母亲都知道,诞生的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造物。大学生的天真到现在仍然是一种痼疾,它赋予了我们理想主义和热血,却教不会我们到哪里寻找自己的出路。没有成为牺牲者的,必将抱着那种自以为神圣的信念走下去,然而事实是,只有遇见了死亡,才会懂得经过反思的坚定。

1小时前
  • 思.s。ி
  • 力荐

CCTV-6 初3

1小时前
  • 兮称
  • 还行

3.5

1小时前
  • 有猫阿宅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