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周两天

剧情片其它2007

主演: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劳拉·瓦西里,弗拉德·伊凡诺夫,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阿迪·克勒乌莱亚努,莉莉亚娜·莫卡努,塔妮娅·波帕,特奥多·科尔班,切拉塞拉·约西费斯库,多鲁·安娜,欧根尼娅·博萨恩斯努,伊昂·萨普达鲁,克里斯蒂娜·布布鲁兹,马里奥拉·施特里安,埃米尔·科泽,杰奥尔杰塔·珀杜拉鲁·布尔杜然,杰奥·多布雷,默德莉娜·吉采斯库,克特莉娜·哈拉巴久,森济亚娜·塔尔策,米哈埃拉·亚历山德鲁,哈齐姆·叶拉扬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剧照

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2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3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4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5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6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3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4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5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6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7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8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19四月三周两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3

详细剧情

  苏联解体前夕的1987年,其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仍有明确法律禁止堕胎。布加勒斯特被男友抛弃的女大学生Gabita意外怀孕,她的室友兼好友Otilia(Anamaria Marinca)决定帮她秘密堕胎。通过朋友的介绍,两人联系到了愿意做手术的医生,并估算着筹集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不想,她们所筹的钱无法满足医生的要求。在做手术的地点——一家廉价旅馆里——医生提出用Otilia的身体做交换。为彻底帮助Gabita,Otilia答应了医生的要求,事后,她开始思考自己同男友的关系,并提出假设:如果她意外怀孕,男友会是怎样的态度?而影片名字“四月三周两天”,正是Gabita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总长。

 长篇影评

 1 ) 旧时代已经走了,我们为什么一样绝望

《四月三周两天》的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罗马尼亚。为了提高人口数量,增强国力,当时的罗马尼亚政府禁止女性堕胎。一旦堕胎行为被发现,堕胎的女性和协助堕胎的医生都会被判刑。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即女大学生Otilia的室友Gabita不幸怀孕,于是在Otilia的协助下找寻愿意进行堕胎手术的医生。 面对罗马尼亚政府不人性的法律,生活在罗马尼亚的许许多多个当事人却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暧昧。影片中,Gabita的前男友从始至终未露面,作为孩子的父亲,他可以不背负任何负担而置身事外。而Gabita则让室友Otilia代替男友分担她的困境。Gabita在准备堕胎手术的过程中不断犯错,没有预约成功适合做手术的宾馆,没有筹到足够的钱,没有告诉医生真实的孕期,也没有亲自与医生见面。她用表面的漫不经心掩饰内心的不知所措,终于把室友Otilia也拖下水,两人因为准备的现金不够,被迫接受了堕胎医生的性侵。

影片中,这些年轻的男女们以为自己已经可以成熟的面对男女关系和性行为,却往往在女方怀孕后露出怯懦的面目。我们自然应该谨慎对待流产,然而呼吁谨慎流产的前提应该是呼吁谨慎对待性行为。影片中,Gabita因为不谨慎的性行为而怀孕,而Otilia的男友不顾女方的反对,坚持不采取避孕措施进行性行为。两个女大学生在面对医生语言和行为的压迫下,也屈服于医生的性侵犯。

在男友家中,Otilia曾经质问男友,假如怀孕的是她怎么办。男友回答,“不会是你,一定不会是你”。男友知道父母早就为自己打点好了未来的工作,也知道女友毕业后会被分配到任何的城市,两人未来未卜,他却依然要求女友满足她的性需求。Otilia因为关心刚做完堕胎手术的Gabita,着急赶往宾馆时,男友却不顾Gabita的安危,只一味指责Otilia的离场让自己和家人难堪。 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常常在性关系上做出妥协,以为自己是为爱或是为生活妥协,而男性却可以做那个随时准备提着裤子走人,然后把所有的烂摊子留给女性自己的负心汉。这就是为什么,性和生育本来应该是自然对于女性的馈赠,却在现代社会中总把女性置于弱势地位。

影片中也到处弥漫着罗马尼亚民族衰败的阴影,一个小时才有一趟的公交车,总也买不到的香烟,女大学生选择读工科只为毕业后不被分配到农村工作,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萧条的背景下,罗马尼亚才把生育当作是救世主,用法律剥夺了女性堕胎的权利,用新生儿换取民族的希望,而把风险留给女性。 《四月三周两天》里,经济低迷了,所以堕胎违法了。《蛙》里,人口太多了,所以生育违法了。《使女的故事》里,出生率太低了,所以一夫多妻又合法了。亚当无聊了,所以夏娃诞生了,性爱可耻了,所以他们被逐出伊甸园了。世界不好了,所以玛利亚怀孕了,所以耶稣诞生来拯救世界了。

可生与不生不是维持世界平衡的机器,更不是拯救世界的万能法宝,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靠子宫,也不是靠让下一代出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靠这一代人去改变现状。如果现状不改变,那么下一代就像那个仓促之间被堕胎的婴儿,刚刚四月三周两天大小的样子,被母亲遗弃在废塑料上,然后被丢进垃圾管道中粉身碎骨。 前段时间,婆婆迷上了莫言。去年去她家过元旦时,她把读过的那本《蛙》送给我,然后又语重心长的催我备孕。单位饭堂里,热心的中年女同事问我,“你该准备要小孩了,再晚就高龄产妇了。”我说,“我还没到三十岁”。她又说,“你还要为二胎着想。”在莫言的《蛙》里,生育被比喻成了养殖场里的牛蛙,生或者不生不过是科学养殖的手段,而牛蛙不过是一种产品。

有人要生,有人要不生。生与不生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命题,女性的子宫到底是谁说了算。所以是谁说了算,大约应该是我自己,然而真实的我却一边说着不喜欢抚养小孩,一边默默地屯起了叶酸。为什么这么矛盾呢?选择生不生育像是一场拉锯战,是天平两端的制衡,衡量的标准是年纪。年纪小时,生的阻力大,我们因为男友的疏忽和自己的天真怀孕时,我们会瞒着父母自己筹钱堕胎。年纪大时,不生的阻力大,你要面对父母的催促和别人的指点。我几乎预想得到三十岁后我将遭受到的阻力,所以我只好提前投降。 我只是看不懂自己,这已经不是《蛙》和《四月三周两天》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了,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依旧不自由。生或者不生逾越的不再是法律和愚昧的道德观念,横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不敢逾越的是什么。我们咒骂,我们不满,但我们可以把错误推托给谁? 我们走出丛林,走向文明世界,我们做好了与自身弱点决裂的准备。可看我们把社会搞成了什么样子,科学养殖场么?我们理解不同,宣扬多样化,我们以为自己心安理得了,可为什么舆论总与真实割裂。看看现实中我们是怎么做的,排挤少数人,欺压弱者;自怨自艾,不知反抗。我们当然可以抱怨社会对女性权利的漠视,但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我们每一个人对女性权利、对自我权利的漠视,组成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 我们宣扬女权,我们轰轰烈烈的开展“metoo”运动,我们以为自己有了盔甲也有了武器。可我们的武器就是Otilia手里的那把折叠小刀,我们把它握在手里,却不知将它插向谁的胸膛。不如,先剖开自己看看清楚。

 2 ) 【关灯拆电影】你知道什么是“月经警察”吗?

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

如果世界影史有黄历,2007年一定写着三个字:

宜。打。胎。

关灯特约,请勿转载

文/豌豆 看东欧电影,想美国马桶,琢磨《小团圆》

2007年,中美欧串通好似的各自捣腾出一部未婚少女怀孕片,还都获了奖。

中国女生献身中年大叔并亲手教大叔打胎,拿到了金鸡(《爱情的牙齿》),

美国女生未婚先孕差点打胎最后生下来赠与不孕不育家庭,斩获奥斯卡(《朱诺》),

罗马尼亚女生未婚先孕找医生打胎还连累室友被性侵,折桂戛纳金棕榈(《四月三周两天》)。

2007年,有太多关于怀孕与打胎的秘密在发酵。

本着“蛛丝马迹考据癖,顺藤摸瓜神联系”的电影考古精神,看完这仨片豌豆一口气拟了好几个知乎体标题:

中美欧堕胎技术哪家强

中美欧排水管道哪家强

有一个智商感人的闺蜜是怎样一种体验

遭性侵后立即参加男友妈妈生日宴是怎样一种体验

……

论堕胎技术,罗马尼亚拔得头筹。

虽说《爱情的牙齿》里堕胎在技术上也取得了成功,但善后处理不当,居然智商感人到用写有自己名字的报纸包着死婴光天化日之下丢进小区垃圾箱,最终败露。

《四月三周两天》则在私人医生的有序指导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潜入高层住宅扔进顶楼垃圾道。

论排水管道,美国当仁不让。

《四月三周两天》里私人医生特意叮嘱死婴不能冲马桶会堵,那是在1987年的东欧。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描述了自己(九莉)也拿掉过一个四个多月的男婴:也是找的私人医生,10英寸长度、已看得到眼睛的婴儿被抽水马桶冲走。那是在1956年的美国。

至于那两个时期的中国,抽水马桶尚未普及,并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连厕纸都不能直接冲。

论智商感人,《四月三周两天》的罗马尼亚女生加比塔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猪队友。

意外怀孕,室友帮她凑钱联系了医生,她却一再把事情搞砸,最终医生提出以性交易为条件,对象当然也包括她的室友。

论遭性侵后立即参加男友家生日宴,《四月三周两天》的尴尬指数领先彩虹乐团的《春节自救指南》30年。

《小团圆》里张爱玲打胎时美国丈夫就守在门外,称大夫有不轨就立刻冲进来。

《四月三周两天》中,两个女生默默接受了性勒索,那个始乱终弃的男友始终没有出现,这到底是怎样的国家、怎样的时代?

《四月三周两天》的故事发生于1987年,距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只剩两年。

小国寡民的罗马尼亚正如火如荼的大搞“禁止离婚,禁止堕胎,生不够四个都算违法”的造人大生产,还有令人发指“月经警察”每月对女性身体检查和盘问。

你以为你的身体属于你?

最可怕的专制是管到女人的身体。

截止1989年,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死于秘密堕胎,出生于1968年的本片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2017年上海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青年时代正是经历了这一时期。

正如“三线少年”王小帅一直焦灼于“三线题材”,蒙吉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同样不能释怀,他说拍这部片子为表达“友情、责任和爱”。

影片第一个画面是阴冷陈旧的女生宿舍,狭小鱼缸内游动的两只金鱼成为视觉中心,鱼缸背面贴着城市高楼的图片,闹钟急促走动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接着智商感人的女二号加比塔、沉稳干练的女一号奥蒂莉亚相继入画。如同困在鱼缸中的鱼,她们被缚于时代的不可抗力中。

接下来的40分钟,镜头跟随奥蒂莉亚穿梭于走廊、洗手间、男友学校、酒店大堂,目睹她为一项目的不明的任务有条不紊的准备:借钱,开房,与神秘男子会面。

司空见惯的黑市交易,国营旅馆的官僚服务,萧条压抑的市容市貌,再现了物资匮乏、人情冷漠、供给制依旧存在的1987年的罗马尼亚。

冰冷的色调,幽闭的空间,线性的推移,没有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社会动乱等宏大的时代标签,甚至没有背景音乐,纪录片般的质感。

奥蒂莉亚与酒店前台交涉的戏中,构图通过高高的大理石前台将画面一分为二,将她与服务员彻底隔开,仿佛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暗示她与对方交流存在重大障碍。

仅仅订个房就要接受前台的倨傲不屑,甚至要解释隐私,报告行踪

搞定了酒店,带回了神秘男子,重头戏到来。

加比塔带了自制的蛋糕,却忘带塑料布,最后找个塑料袋凑合。

对比《爱情的牙齿》中的医学院女生,人家可是消毒包钳子镊子带了全套。

然而真正的困难却没那么好解决。

她怀孕原来不是两个月而是四个月

“一孕傻三年”,她终于凭借感人智商一步步把事情搞得糟。

按医生的说法,一旦败露,怀孕四个月将直接增加量刑年限。

加上她们没带够本钱,医生无耻地对她们提出性勒索。

影片没有直击性侵场面,性侵发生时,两个女孩都被隔绝于另一个人的经历之外

加比塔打开卫生间水龙头用流水声掩盖房间里的声响,出于逃避,也避免难堪。

直到奥蒂莉亚突然闯入卫生间,赤裸的下半身让观众都有些措手不及。

导演没有让观众看到她的表情,只留给镜头一个背影,她没有跟加比塔说话,看不到她的脸,但我们可以从她不停洗刷身体的背影中揣测她巨大的愤怒与恶心。

轮到加比塔走进房间,镜头再一次留在卫生间,等待房间里性侵的结束。

而对于奥蒂莉亚来说,这一天的尴尬远没有结束,她要赶赴男友家参加之前说好的男友妈妈的生日宴。

一大桌亲友围坐在一起,导演始终没给全景画面,而是让奥蒂莉亚位于画面中心,镜头始终对着她,两侧亲友只出现手臂或半张脸。

他们热烈讨论着医院的话题,让奥蒂莉亚很难不想起刚刚的遭遇。

高谈阔论的亲戚以及背景里满墙的书架显露了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优越感,出身十八线农村的奥蒂莉亚显然处于鄙视链末端。

她就这样尴尬的置身于一群陌生人中,听他们聒噪的自嗨,心却早已飞向酒店,那个独自留在酒店的蠢货随时可能发生N种意外,或许已失血过多死在房间。

巨大的恐惧笼罩着她,她满怀焦虑,如坐针毡。

封闭压抑的空间,固定机位,观众仿佛也随着奥蒂莉亚一起被“钉”在那里动弹不得,不得不去猜想酒店那头到底有没有出意外。

她与男友的谈话也不尽人意,这个小男生显然不知道她刚刚遭遇了什么,更不明白她为何好端端要提怀孕了怎么办。

其实在影片开始她在洗手间与同学的对话时我们就可以发现端倪:舍监在找她,她月经推迟两个多星期需要开医学证明。

男友说怀孕就结婚,可在那个满嘴“阶级”和“城乡差异”的家庭,他真的能与她结婚吗?

奥蒂莉亚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一旦噩运降临她唯一可以指靠的似乎只能是猪队友加比塔

所以她不能死,她必须回去救她,于是她不辞而别,冲进苍茫的夜色中。

这段归途使用手持跟拍,剧烈的晃动把一天之内她遭遇的所有压抑全部释放,我们跟随晃动的镜头真实的体验到她的魂不守舍与不安。

后续奥蒂莉亚去“抛婴”的镜头也是采用这种方式。

导演不直击性侵,也同样拒绝拍流产,所有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镜头之外。

镜头语言的克制却放大了想象空间,我们心中已预演过加比塔的N种死法,在开灯的那一刹那,却没看到任何血腥,加比塔非但没死,还顺利的完成了堕胎

随着奥蒂莉亚冲向卫生间,我们看到地面由毛巾包裹着的一团血污中的死婴,镜头坚定地停留好几秒,逼我们直视这个无辜的生命。

最后,她们下楼用餐,所有的脏器食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死去的胎儿。

导演没有让她们表现任何悔恨和反省,她们甚至拒绝以任何方式重提这一天的屈辱

背景是一面巨大的玻璃窗,玻璃前的她们恰似片头鱼缸中两尾鱼,她们挣脱不出这个时代。

相比“劈腿、堕胎、三角恋”的国产青春片标配本片克制,不动声色,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冷酷到极致,营造出一种零恻隐之心的客观

这部拍摄资金60万欧,按当年汇率600多万人民币的小成本片,就这样触碰到了每一位观影者的灵魂。

历史有两个版本,一种印在书本上,一种烙在人们心头。

导演从小人物身上折射历史,从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和反思了那个时代。

本片获得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这座超有份量的奖杯。

当社会制度残忍到管制女人的身体。

性,就成为一种负担,更是女性焦虑的来源。

这或许是女性身体的终极困境。

革命过后,冬季照常到来,对于罗马尼亚人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比从冬季阴冷迷雾中挣脱出来的阳光更令人感到满足。

 3 ) 四月三周两天 :1987,罗马尼亚的色相

1987年的罗马尼亚。阴冷肮脏的融雪天。铁砣似的交通工具在路上叽叽哑哑。

故事发生在短短一日之内。女大学生Ottila在学校宿舍楼里购买走私的进口香烟、食品、香皂 ,为和她在同一宿舍的 Gabita准备着秘密的行李。Gabita 怀孕了,而堕胎在当时的罗马尼亚是非法的行为,她们找到了一个叫Mr.Bebe的男人来私自堕胎。一场噩梦就此开始。在Ottila几经周折找到的廉价小旅馆里,Mr.Bebe提出了要挟,不仅是金钱,也包括Ottila的身体。没有选择的Ottila满足了Mr.Bebe的要求,并且帮Gabita处理了胎儿的尸体:她把他扔进了垃圾箱里。在所有的恐惧与不安结束之后,两个女孩坐在旅馆的餐厅里,沉默地等待她们的晚餐。不远处,是一场婚宴的欢闹场面。而这一天,正是Gabita整整怀孕4月3周2日。

描述剧情对某些好电影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听起来乏善可陈。事实上,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如果你能坚持在二个小时忍受住影片表现出的巨大压抑,你一定能够理解为什么39岁的Cristian Mungiu,影片的导演、编剧、制片人能够获得2007嘎那影展的那片金棕榈。

外面

用导演Cristian Mungiu的话说,这是一部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电影。故事源自于我们生活中不可对他人言述的经历和隐密。 最主要的是,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堕胎的故事。1966年,齐奥塞斯库政府颁布了禁止堕胎的法律,直到1989年,齐奥塞斯库死去,社会主义政体在罗马尼亚结束,这项法令才被废除。在此期间,大约有50万的罗马尼亚女性因为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地死去。对于那段历史而言,堕胎,不仅意味着某种错误的、罪恶的道德行为,也关乎于对国家制度的背叛和对抗。

影片中军营式的大学生宿舍,冷漠而警惕的旅馆看门人,用西方国家的物品来代替钱的私下交易,乃至堕胎被强加的黑暗色彩,和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都是如此相似,而且我相信,类似的故事在中国曾经有更多的版本。因为某种公共制度禁忌而产生的个人经历,以及不可预料的人生选择: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或者为了勇气和责任,我们只能象Ottila那样去经历难以启齿的、不堪回首的过程。因为隐密,它甚至不能称之为悲剧,它是划在心里的暗伤,它是被时间吞噬的秘密,多年以后,耻辱感退去,才能够平静地向他人讲述这些经历,如同讲述他人的故事。

1987年,东欧政治剧变的前夜。今天的西方评论者和观众在看这种背景的电影时,常常过于敏感地指向政治压迫和隐喻。然而我更相信导演的本意,他在导演阐述里说得非常清楚:“我试着拍摄一部关于人物和故事的电影,而不是关于那个时代,那不是影片的语境和主题。我试着尽可能地尊重并且还原事实,而不是聚焦在对共产主义末期的老一套和标志性上。那个时代在那里,在我的电影里,但是它们在镜头之后:公共汽车噼里啪啦的尾气排放声,形似熨斗般的罗马尼亚轿车,劣质的行李箱,盖满书页的墙,还有当时人们的一些习惯,比如Kent牌香烟可以代替货币在私下流通。没有这些背景,我们将无法理解这部电影。”这段话让我想起参加同届嘎那的娄烨的《颐和园》,在我看来,那是一部首先立意于描述“时代”,而不是人物和故事的电影,既然如此,还是让西方人把政治隐喻和宣传噱头留给《颐和园》这样的电影吧。

里面

和柔弱而略显自私的Gabita相比,Ottila代表着另一种女性:坚强,勇敢,用中国人的话讲,有情有义,她象Gabita的守护神,承担着种种濒临崩溃的局面,尽管她也无助而惶恐。被Mr.Bebe侵犯之后,Gabita赤裸着下身冲进浴室,用力地搓洗身体,之后她一动不动地坐在浴缸里,她一直背对着镜头,看不见她的表情,也没有任何声音,但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这意味着什么样的痛苦。在中途离开旅馆去往男友家的公车上,镜头里远远地,Ottila无声地留下眼泪 。她不是不怨恨Gabita,Mr.Bebe的要挟和Gabita之前无意中撒下的谎言不无关系,可是这点怨恨很快转化为对Gabita的牵挂,因为她,是唯一能够帮助Gabita的人,就像她把最后一根烟留给了Gabita一样。

影片中有一个堕胎后胎儿尸体长长的特写镜头。4个多月的胎儿,看得十分真切。他被包裹在一块白色的浴巾里,手掌般大小,略具人形,布满血污。Ottila把他装在书包里,冲出旅馆,镜头一直跟着她,穿过一条又一条黑暗的街巷,我们只能看见Ottila黑暗中晃动的背影,听到她急促而压抑的喘息声,因为害怕和紧张,Ottila迟迟没有找到丢弃胎儿尸体的地方 ,她的头发在冬天夜晚的雾气里变得潮湿。最后,她跌跌撞撞地走进一个居民楼,迅速地把装着胎儿尸体的书包塞进了楼道里的垃圾箱内。仅有的一点光亮里,她的剪影,静静地站在那个垃圾箱前。

就像这场戏一样,影片充满了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悬念设置,它们共同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极度压抑乃至惊涑的时空,我们仿佛可以清楚地听到Ottila和Gabita的呼吸声和心跳声。Mr.Bebe侵犯Gabita,拍的始终是房间外惶惶然不安等待着的Gabita,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Gabita独自一人在旅馆里,中途赶去参加男友母亲生日会的Ottila始终心神不宁,打给Gabita的电话几次都被意外打断,打通的电话也无人应答;影片阴沉的调子,Gabita的柔弱形象,似乎象征着一场悲剧的降临,我们和 奔向车站的Ottila一样焦急万分,又在最后一分钟为看到还好好活着的Gabita而长呼一口气。

令人难忘的还有影片的拍摄方式和演员的表演。Cristian Mungiu决定让影片保持一种阴暗的基调并且避免一切看起来像是经过刻意组织的场面。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 ,他大胆地采用一些不无极端的拍摄方式:长到极致的长镜头--每场戏基本上只有一个镜头;肩扛拍摄,没有斯坦尼康,没有脚架,也没有刻意的晃动;大量的画外音,人物常常在镜头之外说话,观众完全看不见说话者的脸,一切的手段,都为了呈现这部电影最初确立的灵魂:情感和真实。

扮演Ottila的Anamaria Marinca令人印象深刻,她之前只是一个在伦敦闯荡的罗马尼亚小演员。导演Cristian Mungiu直到拍摄前一周都没有找到饰演Ottila的演员,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情飞去伦敦见Anamaria,他在导演阐述中这样写到: “第一次在夜晚的机场见到她,我很失望,因为她看起来一点也不象Ottila,但是第二天,当我们试戏的时候,改变难以置信地发生了,她完全成为了Ottila,我看见我的人物通过她的嘴唇被表达出来。她是如此令人难忘,整部电影可以说都是依靠在她的肩膀上完成的。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地方让我觉得完美,那就是演员的表演。”正如Anamaria Marinca的演出,我深信每一个好演员身上都有一种常人未所及的惊人能量,以及或多或少的神经质,当摄影机转动的时候,他们熠熠发光,角色附体,他们是完美的谎言,是世界上的另一个他。

好电影都是纯粹而完整的,好电影的好是一个整体。剧本好,导演好,摄影好,演员好,音效好,灯光好,美工好,剪辑好,都好。事实上,好电影让你看不见导演或摄影机的存在,也感觉不到演员个体的存在,所以以上所写只是基于某种背景介绍。其实我们说不出什么,只是更多地了解到一点他人和表象背后的那个世界,或者被感动,或者微小的快乐和悲伤,或者久久无语。

电影就是色相,李安说。

 

 4 ) 《四月三周两天》:为什么她命该如此

导演:克里斯蒂安·孟鸠
演员: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过去两年,罗马尼亚电影的年产量均在十部左右,不过这并不影响克里斯蒂安·孟鸠(Cristian Mungiu)带着《四月三周两天》(4 Months,3Weeks And 2 Days)走上去年戛纳的最高领奖台。金棕榈的光环和举国上下的欢呼,使得影片蒙上了神秘面纱。去年,来头不小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如《加州之梦》等)先后露面,又以《四月三周两天》在内地碟市的到来为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四月三周两天》是一部得做足功课的电影,又是部不该过分解读的作品(显然它容易被时代信息、意识形态所累)。原因在于故事发生的时间虽然是1987年的罗马尼亚,但内容却和两年后该国的革命无关(可参见 2007年10月13日本专栏介绍过的《无主孤军》)。主人公是住在同一寝室的两名女大学生,怀孕的嘉碧塔(Gabita)需要堕胎,作为室友的欧蒂莉亚(Otilia)出于友情接过了照顾她的责任。不懂事的嘉碧塔一再犯错,仿佛怀孕的不是她自己,而是为她奔走的欧蒂莉亚。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她们想象的顺利,欧蒂莉亚承担了可怕的损失、惊险和恐惧……

  作为一部低成本电影,有人说《四月三周两天》和比利时的达内兄弟(Dardenne Brothers)套路相似,手提肩扛、自然用光加上生活化的对白,粗粝质感中尽显技术的纯熟,一副老手相。按照孟鸠的说法,《四月三周两天》只是讲了个规规矩矩的故事,2.35:1的宽银幕上记录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他强调镜头与欧蒂莉亚的“形同一体”,也就是当欧蒂莉亚在室内活动时,摄像机会摆放在一个有利的中间位置或演员的身边背后,以图贴近观察。当她开始走动乃至奔跑,摄像机就开始大幅度地追拍乃至激烈摇晃。这种摄影方式令观众只能依靠欧蒂莉亚的所见所闻做出反应,她在男朋友家如坐针毡时,画面也不会切到旅馆房间去消除观众的焦虑―――据说在那个时代,罗马尼亚有50万女性因非法堕胎死亡。嘉碧塔出事了没?欧蒂莉亚能否脱身?相信这种紧张会伴随着你的观看,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

  “四月三周两天”被很多人看做片中嘉碧塔的怀孕天数,但孟鸠说片名只是一个象征。这一切的源头要归到罗马尼亚政府禁止避孕和堕胎——上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受“人多力量大”的想法影响,鼓励生育、打击堕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罗国当局倒台才得以扭转。不过,就此将影片视作对制度黑暗的揭露又有些夸张——因为禁止堕胎与社会制度并不画等号,比如今天的爱尔兰宪法中还规定妇女禁止堕胎。

  这几年电影中,堕胎题材的名作还有获得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维拉·德雷克》(Vera Drake),它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伦敦一名帮人堕胎的妇女的故事。“题材撞车”的《四月三周两天》何以能在短期内再度获得评委青睐?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片可是近十年整体水准最高的一届。话题性?突破性?还是鼓励新生力量的创作?政治、女权、宗教乃至人性,影片可供诠释的空间很大。在我看来,《四月三周两天》只是一则弱势罗马尼亚女性的故事,它能用四个月大的死婴震慑观众,同时在欧蒂莉亚独自落泪时抛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事情会坏到这等地步?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871247/

 5 ) 《四月三周两天》:堕胎作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

   堕胎作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
  
   为了同室好友能够顺利堕胎,而与打着道德幌子的流氓医生发生了肉体交易,这是影片里最让人心悸和动容的一幕,它说明堕胎在1980年代的罗马尼亚所建构的法律秩序中,是非法的,压抑到足以让人为之作出极大的牺牲,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说,“为了增加国家劳动力,政府将堕胎行为视为自由主义和反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犯罪行为。”他强调1980年代后期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堕胎作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堕胎失去了它的道德意义,而更多的是一种反抗和对当时政治制度的抵制。”从历史中我们知道,影片发生的1987年正是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对罗马尼亚实行独裁进入第22个年头的时候,两年后,他长达24年的统治将在一场革命中灰飞烟灭。“1989年社会主义制度消失后,政府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使堕胎合法化。”当局的确有太多的理由把“堕胎”恢复到道德的领域。
   由此它所营造的叙事规则与《维拉·德维克》这部同样反映堕胎的电影有很大不同,虽然有人认为它们除了社会背景不同,主题倒是一致,但社会背景的功能差异恰恰把这两部电影引向不同的主题表述。对于《维拉·德雷克》来说,背景描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影片中能够随着故事的进展从而对英国1950年代的堕胎情况了然于心,更重要的是,它在这里承担的是一种道德含义,尽管迈克·李不否认影片的政治性,“我的电影都是有政治意义的,《维拉·德雷克》决不例外:主角被社会体系驱逐在外。”但主人公维拉力争堕胎合法化的行为终究是为人的权利,而不像《四月三周两天》,后者的政治性不允许它在道德上浪费笔墨,要不它连一些人所说的“政治隐喻”都将消失殆尽——“堕胎”喻指齐奥塞斯库独裁的流产。
   灰暗的城市街道、死气沉沉的气氛、逼仄的空间所指无不表明罗马尼亚政局的残酷和对人性的窒息,吉姆·霍柏曼说,处在这样的社会里,“甚至连关个车门都能引发争议”,蒙吉希望这种现实“只是故事背景,而不是主题”,他为影片做出的一个美学贡献也正是“去背景化”,如果我们不了解罗马尼亚当时的历史或者不刻意在资料里为它和影片之间寻求必然的联系,那么这影片不过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故事,事实上,它的确让人犯困,但是“尽量尊重并重现当时的现实”却不可避免地使背景成为影片的第一主角,不能不说,这是影片的美学,正是“尊重并重现当时的现实”和“避免过多聚焦社会主义末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紧张构建了这种美学的价值,而最大限度地对“故事和人物”进行开发则恰如其分地规避了意识形态的过分渗透。
   从人物关系到社会背景,蒙吉从而建构了一系列对东欧剧变之前的罗马尼亚社会或明或暗的政治影射,“影射”或者“隐喻”在这里需要商酌,因为它不是一个寓言体,而是一段历史的呈现,只不过“去背景化”了而已,“去背景化”是卡夫卡作品的属性,寓言体写作是这位20世纪排名第一的德语作家的天才所在,但瓦尔特·延斯甚至都认为卡夫卡的解读不存在“意味”、“象征”、“隐喻”等等这些寓言性质的语汇,《城堡》本身就是一个拒绝拆解的寓言体。不过对于《四月三周两天》来说,我们不妨相信蒙吉对它的评述,“城市传说”。长镜头是否实现了如巴赞所倡言的那种现实质感?在“城市传说”里,它的角色扮演在为数不多的空间交替里的确很难让我们轻易走出来,因为它以现代性的视角审视冷战时期的东欧政治让我们既感陌生又熟悉。

 6 ) 四月三周两天 4 luni, 3 saptamâni si 2 zile, 2007

1966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前总书记齐奥塞斯库废除了以前关于个人可以自由流产的法律,实施了禁止堕胎的政策。该政策禁止离婚,并规定每对罗马尼亚夫妻至少要生四个孩子。紧接着,国家又颁布法令,称节育和堕胎均属违法,不能受孕的女性要交纳税金,堕胎者将受到判刑和囚禁,甚至妇女月经期也要受到严格的检查与盘问。
为保证政令畅通,执法者依据齐奥塞斯库的指令纷纷进驻机关、工厂、农村、学校以及各个单位,对妇女进行严格监控,督促她们每月必须做妇科检查,以确保没有使用避孕工具;避孕的妇女和默许堕胎的医生如被查出,便会受到严厉打击、处罚监禁。
故事恰好发生在21年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所大学里。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我们甚至不知道女主角欧蒂莉亚到底在忙些什么:她似乎正在帮嘉碧塔做一件什么事情,但又不得其详;去见了男友,并告诉他晚上可能参加不了他母亲的生日聚会;辗转在饭店定下了一间客房,本想定三天但囊中羞涩;尔后又去见一个叫做贝贝的男人。直到欧蒂莉亚和贝贝来到定好的客房面对嘉碧塔坐下并进行一番对话之后,我们才终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欧蒂莉亚帮嘉碧塔做的,正是整个国家最大的禁忌:寻医堕胎。

钱、性和谎言
对嘉碧塔来说,堕胎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堕胎本身,而是钱。归根结底,嘉碧塔不能顺利堕胎的原因其实是她们没有足够的钱来抵偿贝贝先生为之堕胎——如果以“四月三周两天”计算,则应该叫做谋杀——的风险。其实,两个家境十分普通的女大学生缺钱似乎是理所应当,但随后我们便发现,缺钱的不只是两个大学生;贝贝先生也并不富裕。后来我们又发现,这些人好像也不止缺钱。80年代以后,齐奥塞斯库领导的罗共为了还清外债,极力缩小进口、扩大出口,实际上是把整个国家的农副产品抵了出去,而这笔外债直到1989年才算还清。在电影中,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有意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幕:贝贝先生在随欧蒂莉亚到饭店之前,先开车回了一趟家,快到门口发现自己的老母亲坐在门口。问及原因,母亲说是为了替邻居排队买糖,回来发现门被风吹上了。由此可见,钱物两缺、物资匮乏已经成为当时波及罗马尼亚社会各个阶层十分严重的问题。
终于,我们来到了问题的起点:嘉碧塔缺钱,贝贝先生也缺钱——人性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暴露出来。人们往往称贝贝是个披着郎中皮的禽兽,喜欢对他的恶行大加鞭挞;但,一个十分理性的医生在这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到物质利益的情况下,除了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快慰,还有什么选择余地?反倒是,欧蒂莉亚的失身很大程度上应该对嘉碧塔其人产生怀疑:她到底为什么对贝贝说欧蒂莉亚是她的姐姐?同学向她推荐贝贝先生的时候,难道她不是对各种条件心知肚明吗?难道她不是为了自己口袋中并不多的钱而牺牲了欧蒂莉亚的贞洁吗?
毋宁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下,表面上的对善和恶的价值判断已经不足以形容人们的手段伎俩和心中的真正意图了。出于对“弱势者”的同情,我们会对贝贝先生严加指责,会对嘉碧塔心存怜悯,但恐怕他们还都当不起这些评价。只有欧蒂莉亚,她先是牺牲了参加男友母亲生日聚会的时间,而后冒着坐牢的风险帮助嘉碧塔把贝贝先生带到饭店,而后在行经期为了室友失身,接着又在黑夜里冒着被发现的危险把胎盘丢掉了垃圾站。无论是出于同为女性的同情,还是出于共处一室的友情,欧蒂莉亚无疑展现了人性当中最光辉、最母性、充满了爱的一面,似乎已经完全超越了当时那个社会所能承载的一切现实价值,尽管她的爱时常是体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三种人和一盘肉
世上有三种人——当然,我指的是当时的罗马尼亚——男人、女人和公职人员。这样的分类并不旨在区分他们的生理差距,而是要区分他们的性格和生活状态。从公交车上的售票员、教室门口的接待人,到饭店的女前台、长相酷似齐奥塞斯库的前台经理,所有这些人的特征并非有些人所说的“官僚化”,而是“职业化”。各种行业的各式规定把人框定在一个范围内,久而久之使他们失去了情感而成为职业的附庸。他们在城市当中占据要职,有着稳定的工作,不用担心被分配到乡下,因此也就往往“高人一等”。在他们之下,才是那些在身体上占有优势的男性和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的年轻女性。导演在这部影片里着力刻画的两个男性角色——贝贝和欧蒂莉亚的男友,实际上都是性情温和、顾家敬业的好男人:贝贝对患者可以说是尽职尽责,医嘱时轻声细语;艾迪对女友也十分不错,言谈举止间给人感觉充满了爱。但是,当贝贝面对没有钱的嘉碧塔和欧蒂莉亚,艾迪面对女友怀孕会怎么办的问题时,他们却双双偏离了好男人的方向。毫无疑问,是毫无自由且极度不公的社会制度站在了人性的反面。试想,如果当时的罗马尼亚没有堕胎的有关规定,贝贝会做这种生意吗?如果当时的罗马尼亚没有规定夫妇结婚之后必须要生四个孩子,那么艾迪还会为责任问题在女友面前如此闪烁其词吗?也许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人性的反面是制度。这种解读很可能是“对丑恶的男人的丑恶的辩护”和“故意将电影政治化”。那么让我们返回欧蒂莉亚手捧嘉碧塔四月三周两天的孩子快步行走在黑暗小路上的那个夜晚。手里这个不久之前还是个正在孕育着的生命的东西使欧蒂莉亚恐惧不已;如果处置不好,自己连同室友和医生都将被投入监狱至少十年。而伴随着这种双重恐惧的,还有一个夤夜里怎么也甩不掉的高大威猛的男人。所有这些无疑可以深深嵌入她的记忆,构成欧蒂莉亚一生当中最恐怖的夜晚。最终,她爬上了一座公寓,趁人不备将那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胎盘扔进了垂直的垃圾通道。
一阵瘆人的叮叮咣咣,接着一声闷响,这个东西终于落地。欧蒂莉亚返回饭店,却意外发现嘉碧塔并不在客房里。几经寻找,发现她正在餐厅准备就餐。欧蒂莉亚眼见侍者从对面的喜宴托来了一盘牛肉、猪排、肝脏和骨髓,二人盯着这盘东西,沉默良久。惊于匮乏?惊于骨肉?影片在这里的戛然而止。相对这些眼神和情绪,更值得我们思考的一点,正如一些评论提到的,“难道禁止堕胎不是人道主义?”嘉碧塔的男友为何如此坚定地要和她分手?她与未出现的男友两个人在整个堕胎当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2007年,《四月三周两天》毫无悬念地摘得了当届金棕榈。无比沉稳的长镜头、行云流水的叙事、精确的构图、悬念的营造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刻揭露,凡此种种,都使这部电影成为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巅峰之作。现在想想,无论是贝贝为嘉碧塔作探针时的疼痛感,还是欧蒂莉亚在男友家与众人围坐一桌时的紧张和不安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可见影片带入感之强,而作为克里斯蒂安•蒙吉的第二部长片,《四月三周两天》还仅仅是个开始。

 短评

那种点烟后不知看向何处,打开水龙头放水却什么也不做,按下电梯按钮后等待,拿起菜单以避免交谈……这些“悬停”制造出的静默。正如赫塔·米勒所言:“沉默不是说话中间的一段停顿,而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女主角在手持摄像里,便是这样跟《罗塞塔》相当的战士。看小一点,是蒙吉“这是一部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电影”的自述。看大一点,影片发生在1987年,离齐奥塞斯库被枪决还有两年,那道自66年颁布的禁止堕胎法与分配工作制仍然生效。在此期间约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因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死去。“人们心目中致使他人痛苦的底线一天天降低,国民对暴力的认知标准也随之降低。”而通过爱,人能更珍惜自己一点,在被忽视与被折磨中,能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爱成为自由缺乏症的替代疗法。但被丢弃在铁轨上的孩子,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8分钟前
  • 还行

前三分一我都处于因为加比的愚蠢而气愤到无法欣赏电影的地步,后三分一奥蒂莉亚与男友争吵,说如果自己怀孕了不会指望他,“至少那时候加比会在”。这就是她坚定地为不长性的朋友收烂摊子的原因吧。在身体体验上,两性之间的沟通无能,是宿命,也是无奈。

9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4.5;藉一天一夜一事件牵扯蕴含丰富信息,黑夜的蹒跚,明灭的灯光,一切都像是山雨欲来的前兆;细节巧妙构思,处处勾勒时代注脚,小格局见大空间,长镜意蕴深远,构图精妙;剧本沉稳有张力,弱化戏剧情节,貌似无痕无波的生命长河,实则处处惊心动魄。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说这部片闷的人根本没有看懂或者没有细心看,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人性

13分钟前
  • Henry
  • 推荐

对新浪潮与旧时代的凝眸回探,朴素手持长镜,齐奥塞斯库末代。开场半小时的未知目的,庆生宴上焦灼的真实时间,精妙的构图与调度,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历史。结尾再次对称构图,G面前一盘动物器官,听完侍者介绍再次拿过菜单;O喝了一口白水,四百击般直视镜头。远处婚宴喧腾,忧愁并未了断。

1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闷,晕

23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较差

冷峻,克制,准确,手术刀一般,如同纪录片的写实,摄影,表演,故事,天然去雕饰,那些长镜头,像餐桌上谈话,大段大段的,一口气拍出来,也不容易。这个罗马尼亚闺蜜真好,演得这么棒,为了朋友,东奔西走,借钱,得罪男友,甚至献身都可以,为了啥。

2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Gabita就是条毒虫。

27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简直就是欧洲学院派的教科书习作!

30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av9354470确实“于古有征” 引用:“罗马尼亚曾经为了提高生育率,不允许女性堕胎,市面上也没有计生用品。这样一来,出生率虽然上涨了,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婴幼儿的死亡率就很高。罗马尼亚搞出一个骚操作:3岁前不给出生证明。这样罗马尼亚婴儿死亡率就能为0。”

31分钟前
  • NARUMI
  • 推荐

我的疑问贯穿始终——为什么有人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要求别人牺牲?看的时候恰逢江歌的事情出来,很生气。

36分钟前
  • 就我是包子呗
  • 推荐

嘎纳总是选出这种冷冰冰静悄悄的电影

38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过于熟悉的社会主义味道,亲戚聚餐那段简直就是一帮说着罗马尼亚语的中国人

3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她说这个话题以后不要再谈了,可三缄其口如何抹杀卫生间里那一滩无辜的肉球、混入楼道间里的垃圾和再也洗不干净的身体。蓦然发现情深时的你侬我侬不过意外来时的龟缩叛逃,欢愉的代价就是丧却尊严的屈辱手术。蒙吉偏爱将镜头对准主角面孔,旅馆的堕胎现场或是无聊的饭桌上,无表情的脸上透出复杂况味。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社会主义长镜头

42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这个导演好棒啊,长镜头冷静又全部服务于叙事,感觉不到一丁点多余。和《山之外》讲的都是两个女孩的关系,作为一个男性导演把女性的心理和相互的关系细节拿捏得这么准确真让人惊叹。女主和男友吵架那段让人心酸。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他给你的感觉就像“你在喝一杯白开水,喝着喝着突然手一抖,水洒了一地”

48分钟前
  • 深溪虎
  • 力荐

怎么都无法相信这部纯粹的女性电影会出自一个男性导演之手。

50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冷峻的定焦长镜,泥泞破败的罗马尼亚。她走进浴室冲洗下体的那一刹那,突然感觉悲从中来。为了除掉一个身体,就用另一具身体去交换。压抑,焦躁,羞耻统统绞尽心脏,跟餐桌那场置身事外的戏一起精神游离。最后有车开过,仿佛碾过我的血管。

55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扎实稳健的长镜头,滴水不漏的构图设计,全部服务于”电影语言“叙事,剧变前的风波早已在每一个人心中酝酿。残忍的”身体记忆“,身体共鸣,痛入骨髓。宴席上的众人争执,小房间里两个人的争吵,细节拿捏到位似行云流水。

6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