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

剧情片日本2010

主演:松隆子  冈田将生  木村佳乃  西井幸人  桥本爱  芦田爱菜  三吉彩花  藤原薰  井之胁海  清水尚弥  高桥努  一井直树  能年玲奈  新井浩文  野本萤  

导演:中岛哲也

 剧照

告白 剧照 NO.1告白 剧照 NO.2告白 剧照 NO.3告白 剧照 NO.4告白 剧照 NO.5告白 剧照 NO.6告白 剧照 NO.13告白 剧照 NO.14告白 剧照 NO.15告白 剧照 NO.16告白 剧照 NO.17告白 剧照 NO.18告白 剧照 NO.19告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53

详细剧情

  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绵亘数月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级任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芦田爱菜 饰),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本片根据湊かなえ的原作改编,并成为2010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告白》:当美好的事物消失了

(芷宁写于2011年1月24日)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命”字时,提示同学们,生命很重要,但她知道,他们不懂,也正因为她太了解她的学生们,所以她的计划能进行下去。当美好的事物消失时,不是“啪”的一声,而是“砰”地轰然倒塌无情摧毁,于是一连串追问便应声而发,生命该如何得到尊重,亲子师生的关系该如何相处,少年的人格教育、预防犯罪及少年犯罪在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惩罚该如何衡量等等。
   中岛的影片都很擅用配乐,随着《告白》剧情的行进,或呓语或迷惘或悲叹的吟唱伴随着画面,该片主题曲选用了Radiohead的《Last Flowers》,这首绝望中又似有点希望的歌,在观影结束后,其副歌部分还会在脑际回想,“……It's too much/Too bright/Too powerful……”

(若听影片主题曲Radiohead的《Last Flowers》,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61025562_d.html

 2 ) 《告白》:善良崩坏 铅色冰心

《告白》是有良心的推理作品,杀人者荒唐,但有社会成因,复仇者冰冷,但意在警世。故事人物不多,但格局很大。段落和角度海量,但叙事效率很高。和许多强调谋杀手段奇技淫巧的故事相比,这是真正关注现实,不落俗套的好故事。从神职者到传道者,森口从未单纯的理解善意,在她冰一样凄凉的心里,世界就如电影中的教室那样,是泛着深蓝的铅色。于是在这个黑板般熟悉的小世界里,她开始说出真相。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96821/?start=100#comments 这也能翻页 《告白》所有海报里,最棒的一版还是港版,最显眼的元素就是松隆子的大脸和右下角的三级标志,以及正下方令人咋舌的简介:“初中生妄杀4岁幼童,女教师课室落毒复仇。”我10月份看到这幅海报以后立刻去买了小说来读。看过电影之后,可以说,中岛用非常细致的改编,拍成了自己最成熟的作品。 我个人觉得,《告白》的原作小说红的比《嫌疑人X的献身》合理的多。要点不在于它是推理小说,而在于它选择了这种全第一人称的极端体裁,以及作者始终在感性和理性间强悍的掌控力。在书中你可以通过每个人第一人称的告白,清楚地看到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这就是最强的真实,没有谎言的采访记录。 校园的问题在哪里,凑佳苗笔下的校园不是活祭的地狱,更像一个大家都走错门的尴尬集散地,每个人都为了摆脱无穷的尴尬和孤独感用尽全力交流着,这是校园本质的可怕之处。 中岛哲也是当代日本最好的视觉系导演,《下妻物语》《松子被人嫌恶的一生》如此乖张的画面风格却被表现得流畅合理。在电影版《告白》里,却花了很大的心思降低用色,强调光暗对比,用心叙事。可称为中岛迄今为止各方面最收敛的电影。 改编《告白》最难的是,小说选用第一人称,且叙述紧凑,这份真实的力量吸引读者读下去。普通照搬并非不行,但无法重现这种单向的娓娓道来,很容易改成特别闷罐的恐怖片。中岛的办法是用视觉来经营,不排除一些话外在发生的氛围戏(如开场一段楼顶的欺负戏)非常技术活,镜头量极大,每一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告白的重心,但信息量恰到好处,刚好满足第一遍就吃饱的需要。 另一方面,小说最大的优点在于将校园问题带出校园,不以学生和教师或是教育体系的矛盾,简单粗暴地下判断,而是直面复杂的个人处境。这成了整部电影的指导思想,而且活学活用做的不错。导演仅用了一些视觉化很强的场景来表现校园本身的氛围,其它则重视了剧情的完整表现,这是中岛的好习惯。 总体来看,电影可称得上2010年最好看的悬疑电影,也算得上近年来主流日本电影抬头的代表作,值得去奥斯卡炫耀一回。不过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笔者想给你跟小说做一些对照,让你了解一个完整的《告白》。不过你如果打算直接去读小说,请务必忽略下面的内容。 第一章:神职者。 1. 电影版为了前文节奏迅速抓人,拿掉了一些原书中森口老师告白的细节。这些细节都非常精彩。例如LUNACY事件除了是为了服务少女C在后面的出场,还是为了引出老师的弱势处境;说到同性老师才能去接同性学生的事,其实是为了说明少年B不负责任的行为等。 2. 如果说后文是抽丝剥茧地开始分析每个人在教育失败中的责任和位置,这第一章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在于引出事件,更在于地图炮一般瞄准家长、媒体、老师、社会等所有目标,刻下整页问号,这对于理解后文的一些细节非常有效; 第二章:殉教者 1. 第二章是讲俗称少女C的北原美月。电影版里对她的描述没有小说中细节丰沛,但重点突出。这段视觉化、华彩较多,有些小清新的章节,也适于展现一些小说中的美月不能窥见的内心世界。 2. 在书中我们可以完整地看到这封美月写给老师的信,因为书中其实美月并没有跟森口老师见面,我们甚至可以猜测,森口老师最终还是通过某种方式读到了这封信。 3. 有关毒血,懂化学的美月在课后立即拿走了两人的牛奶盒,拿回家里用试纸测试,结果没有血浆成分。所以后来美月立刻就说出自己知道修哉没有病。 4. 美月在信中提到的非常重要的细节是关于维特老师的,我们可以看到美月还拿森口老师和维特老师的带班风格做了对比。这些细节反应出维特老师的不成熟、爱表现的一些争议性。重要的是,这里可以看到美月在教职委员会面前指责维特,是完全发自真心的行为,电影版容易给人一些误解,貌似是修哉授意所为。 5. 美月把少年B直树称为小直,并且不是像电影中一样,每次去直树家都十足地勉强。事实上,是勉强中有些不忍。因为从小学起只有直树不叫她美蛋而是叫美月,所以“喜欢他的理由只有这样就足够了”“这大概就是初恋吧”。美月喜欢直树。 6. 第二章里还提到直树的二姐问杀了母亲的直树,为什么杀妈妈,他说自己想被警察捉起来。这是直树的谎言,实际上还是错手杀害。 第三章:慈爱者 1.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少年B直树母亲的日记,电影里她一直在记的那篇,日记就写到电影里那段。不夸张的说,这对刚刚为人父母的许多读者来说,应该是最为震撼的一章。最有必要读原作。 2. 母亲在日记里反复思考直树的行为,非常感性,始终认为儿子是善良的,思想毫不肮脏的。东方国家孩子和父母羁绊更深,所以“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大家都知道这是偏见。这一章让我们明白,纠正这个偏见有多么难。 3. 直树母亲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了家里蹲和尼特族,认为这些都要归咎于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结论居然是“直树当然不属于家里蹲”。一位纠结而可悲的母亲。 4. 直树母亲最尖刻的一个观点是,单亲母亲怎么能够教导正处在敏感脆弱期的中学生呢? 5. 在最后母亲决定和儿子同归于尽,确实是出于发现真相后强烈的罪恶感。但也可以说,是一种羞耻感——儿子没有成为自己想要的人,是“失败的作品”。到了最终,这位母亲仍然没有教会自己的儿子责任的意义。 6. 这一章另一个隐藏的角色,是直树的父亲,这位在直树母亲口中工作很忙的人,究竟忙到了什么程度?孩子这样都完全不露面。所以说直树母亲讨厌单身母亲,也是因为实际上她自己的处境就十分接近。而她用近乎变态的浓郁的爱,爱着这些没有善待自己的人,作为对自己的保护。还是可悲。 第四章:求道者 1. 第四章是少年B直树的日记,这一段电影里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小演员的长相也非常适合原作中被妈妈一直称为“善良”的直树。 2. 比较有趣的是直树在修哉家看的录像,电影里是少女偶像的演唱会,书中则是女人拿机关枪打僵尸的CULT片。后来直树留长头发,产生了“生命的源头不是心脏,而是头发”这样的错觉。后来母亲把头发剪短,直树才会异乎寻常地恐惧。甚至拿电推子把头发剃光,还奇怪,头发剃光了我怎么还没死。联想到录像看到的僵尸片,哦,原来我是僵尸啊。这些描写对电影的批判很准确,不过身为电影工作者,中岛可能接受不了吧。 第五章:信奉者 1. 第五章是少年A修哉的“遗书”,因为小说没有其他的途径来补充修哉的行为,所以这段细节很多很多,有些已经突破了第一人称原则,有些其实电影版做得更好。 2. 修哉在犯罪现场是第一次面对面见到森口的女儿,觉得有些嫉妒的感觉。这提醒我们,这可能是他选择这个目标的潜意识原因。 3. 修哉写到美月的情节,最让人寒心,比起电影版里用“无聊打发时间”来定义他们恋情的说法,小说更写出两个人感情之幼稚。幼稚之外,修哉还带着罪恶的心去衡量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更是令人恐惧。 4. 修哉去见母亲,这是几乎导致了安装炸弹的高潮前奏,书中是修哉在遗书中就说明自己没有见到母亲,而且很丢人的真相。电影很聪明,把这段完全用修哉得意洋洋的语气描述,让修哉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渴望见到母亲,但十分理性,有魅力的罪犯。而后在下个部分,又通过森口老师的嘴拆穿修哉的谎言,彻底撕破修哉羞耻的自卑感和被母亲忽视的耻辱。 第六章:传道者 1. 第六章就是森口老师打给修哉的电话。这一段在书中和电影中存在一些不同,可以理解为比较本质的区别。在电影中,森口老师是在学校附近打来的电话,在书中,森口老师是在爆炸现场附近打来的电话。 2. 书的结尾,老师是在电话中反问:“你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复仇,并且是你全新人生的新一步么?”森口的残酷令人惊心,复仇来的干脆到位。 电影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两个戏眼,都是为了高潮这场戏服务,一个是“重要的东西破碎的声音”一个是“开玩笑”。前一个戏眼,成为电话中内容的高潮。最终森口老师出现在学校,才用到原作的结尾,她拍拍修哉的肩膀,换了立场说:这是你新人生的第一步。画面黑掉后说出的“开玩笑”,则彻底推翻之前的一切说辞。果然,森口的复仇心还是占上风的。 3. 另外非常重要的不同在于,书中的森口老师对于复仇十分决绝,书中的老师只有开头结尾两段戏,而电影增加了她和美月对话和在街头崩溃痛哭的戏份,就是为了削弱森口的复仇家形象。书中的森口甚至说出“我也想过自己干,但是达不到效果”这样令人误解的话。 4. 有关毒血,书中的森口老师一开始就确实注射了血浆,但是被樱宫老师发现了,老师就替森口换了牛奶,导致里面确实没有血,而非电影版中在抽血时被樱宫老师发现,因而事实上没有注射的设计。事实是否发生,对于视觉上认识森口的正面程度有关,电影版的处理略柔一些,结尾的推翻才更有力度。 从最后一章的表现来看,我个人认为电影版更好地完成了警世的任务。毕竟这是原作最可贵的精神,文学在咀嚼文字中体会,电影则需要更通透的表现来传达。 补:赞某J。624的观点(请看楼下她的评论),我们可以认为,电影版通过对人物,尤其是森口和美月,做了和小说差异化的处理。让电影的目标上升到更具普世意义的,有关人性之矛盾的探讨角度。 补:经懂日语的童鞋(via 瓦拉几亚之夜 from Stage1st)指教,なーんてね一般表达“我前面都是胡说八道的”的意思。因此对于电影版的结尾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已经做了修正。

 3 ) 得不到的爱成了我们最大的弱点

很遗憾的发现大多数影评都是在感叹影片的阴暗,残酷和变态。很庆幸这不是我看到的。

我对这影片的理解是:求之不得的爱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软弱的人选择麻痹这个弱点,但麻痹自己脆弱感情的同时,也使麻痹了幸福感和存在感。于是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变的不重要。包括人命!

渡边渴望妈妈的爱,妈妈的认同。这是他最大的弱点,这也是为什么森口从美月口中知道这点时笑得是那么歇斯底里,这种感情对于失去心爱得女儿的她来说再熟悉不过。

渡边不断阅读母亲留下的书来麻痹自己,强装伟大来掩盖自己的脆弱。但是麻木自己的同时,渐渐失去感知其他幸福的能力,杀死了唯一了解他的美月。也只有在最后我们看到他失声大哭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他一点点的人性。因为那是他第一次被迫面对自己的弱点。从这一点来说,森口老师是复仇还是拯救还真不好说。尤其是她最后那句开玩笑的。到底是指让他重生,还是只前面所有的话包括带炸弹到他妈妈办公室。

直树希望得到认可这一点同样是他最大的弱点,所以轻而易举得被渡边利用。同样,潜意识里渡边也许是理解直树这种不被认同得寂寞感的。

在自己的弱点被渡边揭发后,胆小的直树还是没有勇气正面面对它,而是选择杀死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来麻木自己,催眠自己。我觉得直树是影片里反省最少的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直树用冰冷的口气告诉妈妈他看到孩子活着仍然选择杀死她。他是想知道如果妈妈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后,还会爱他嘛?这是最后的希望,可惜他的妈妈放弃了。

同样森口老师在失去心爱的女儿之后,用复仇来麻痹自己。最后的仇有没有报我不关心,我只知道她并不快乐。在走出咖啡店之后,拿着小孩给的糖她终于无法麻痹自己的感情,在街上像游魂一样痛哭。


看完之后你问问自己你想变成里面任何一个人嘛?你想要随意剥夺别人的生命嘛?你想要体验真正的地狱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下次在失去爱的时候,无论多么心痛,请选择勇敢面对,不要让弱点吞噬你,包括你还拥有的爱。

 4 ) 夸张的形式,自然的罪恶

如同2006年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一推出就产生了火爆的话题效应。影片在日本国内票房高收,周边市场也表现不俗。然而跟获得压倒性好评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不同,《告白》在褒赞声音以外,批评言论同样来得相当刺耳,大有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决绝。专业刊物上,《告白》位列2010年《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的第二名,但在《映画艺术》上面,它排在了年度十差的第一名。两极看法,水火不容,这并不是某些特殊外因造成的,它恰恰是因为《告白》的故事内核和形式手法。

或者再套用一个说法,在电影史上,一部完整的电影,它必然也要包含上映后的评价,而那些千奇百怪的声音,它们是导演们所无法主导的事情。这不是告白,这是实话。


推理小说影像化

与中韩等国家地区不同,日本电影市场的影片类型非常明晰。像吉卜力和其他系列动画片、电视剧集的剧场版。这些类型电影的存在,已经培养了足够牢固的观众群。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电影,其实未必能占据上风。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高度发达,大量由文学著作改编的电影不断涌现,十几年间,从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一直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从未停歇。就现在来看,推理小说处于绝佳的机遇时刻。

以日本恐怖电影(J-Horror)的兴衰为鉴,这个类型片异军突起,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达到了顶峰,2005年前后逐渐步入低谷(但有望凭借眼下火热的3D技术卷土重来)。与此同时,纯爱片正大行其道,遍地开花。几乎是在同一个阶段,由推理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不断出现,其中东野圭吾、伊坂幸太郎等人的作品被一一翻拍。这跟讲解底层武士的藤泽周平不同,时代剧终究是被套在了幕末时代,一枝独秀并不代表真正繁荣,其他时代剧还是要从经典旧作中寻找灵感。到2010年,《金色梦乡》和《告白》先后出现,2011年,《白夜行》在本土被电影化,推理小说好像迎来了最黄金的时期。

回看现在日本的推理小说及其影像化作品,接近早期古典、重推理的作品已经较少出现,近年首推《如月疑云》等片。同时大概是照顾观者情绪,江户川乱步式的重口味和诡异也已经少见。有人总结说,现在的推理题材电影是重意义、轻推理,重社会话题、轻严密逻辑,不无道理。像《嫌疑人X的献身》和《金色梦乡》之类,讲的内容已经不太计较智力上的快感,进而希望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触动。

许多推理小说的时代背景往往会被加以模糊,便于讲解故事,然而它们也有可能与现下同步,共同呼吸,《告白》就是一枚案例。


少年犯罪和成长题材

《告白》的主要人物有三人:女老师、少年A和少年B。从故事本身来看,电影更像一个精心安排的复仇计划。女老师报以复仇者的怜悯,对学生进行了一堂关于生命的教育课。整个过程可谓摧残人性,变态至极。影片没有追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推理,重在描述不同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尤其是那些撕心裂肺的瞬间还有一念之差。有部电影曾说,杀掉一百个人后,你心中还能去爱别人么?要么爱人,要么杀人。这长大成人,有时候怎么就那么难了。

尽管最近几年,日本没有像美国那样校园枪击血案频发,然而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令人头疼。近十年的日本电影里,青少年犯罪多次被提及,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深作欣二的《大逃杀》,它们恰好对照了新兴起的网络和受争议的少年法。《读卖新闻》最近一篇报道指出,内阁府进行了一项舆论调查,问及“为何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6成以上成年人表示是因为“当今社会手机、网络的普及”。对照这点来看,《告白》里的情节设置简直是不谋而合。学生人手一机,散播消息,互相告发和进行霸凌;女老师苦于少年法无法制裁犯罪者,所以只能自行复仇;路娜希事件后,网络上出现了崇拜者和专门网站,片中女孩就是其中之一。

回顾日本近二十年的大案,宫崎勤事件和秋叶原杀人事件都对御宅族文化造成了冲击,然而由于凶手是成年人,所以他们可以被公开讨论。但是青少年犯罪则不同,由于少年法的存在,少年A或少女A被保护得极好。对于收审、判决等具体进展,外界往往信息无多,只能捕风捉影,夸张附会的事情时有发生。《告白》至少受到了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等重大案件的影响,这起案件发生于1997年,少年A年仅14岁,却接连杀死比自己还弱小的孩子。他甚至故意留下了犯罪自白,像警方及公众挑衅,毫无愧疚之心,这些都令日本社会大为震惊。事件也引发了不良的影响,由于凶手长相俊美,网上开始出现了膜拜的粉丝团。而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少年A在感化院中关押治疗完毕,便重新回到了社会上。

好在少年法之类的只是匆匆带过,中岛哲也并没有想去挑战法律、拷问世人,那是周防正行做过的事情。《告白》出现了三对母子,他们全部以悲剧和失败告终。被冷落的少年A,被溺爱的少年B,他们的成长教育完全失败。没有温暖,没有幸福,只有重要东西消失了的声音。

从《下妻物语》的暴走族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姊妹情,乃至于是童话故事《帕高与魔法绘本》里的小姑娘,中岛哲也的作品出现了太多的成长阴影,不断影响着主人公。长辈们要么缺席,要么无法给予足够的爱,而这些孩子和年轻人,她们只能用奇装异服和嬉笑鬼脸,接受随波逐流的命运,用自己的身体去对抗这个世界。

不可否认,《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受众群,因为中岛哲也击中了女人的心。至于《告白》,它的影响更多是针对日本社会的问题,为人父母的,恐怕应该好好考虑下怎么对待子女。


彩戏师中岛哲也

如果回看1997年的《夏天的大人们》,你很难相信那是2000年后以后的中岛哲也。没有爆炸开来的斑斓色彩,没有天马行空的搞笑人物,没有工于技巧的摄影和喧宾夺主的音乐。而这些特征,刚好是人们对《告白》以前的中岛哲也印象。他就像个彩戏师,一边拍电影,一边变魔术,是武功还是杂耍,别人也都搞不清了,反正就是时而闹腾欢乐,时而五味杂陈。日本电影大师不少,高山仰止,也许中岛哲也永远成为不了一代宗师,但是,当个出色的彩戏师不也挺好的?

在《告白》里,中岛哲也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他变了。许多人批评《告白》的讨厌手法,通篇都是高速摄影和升格慢镜,讲述一个令人生厌的“人性恶”主题,背景音乐还反复放着Radiohead,简直是故意吸引眼球,集烂俗之大成。问题在于,如果中岛哲也一向如此,那么他早就被踢入到垃圾自恋导演的行列,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岛哲也的种种改变,完全是为了服务《告白》这部电影。或许到了下一部,他又会让主人公蹦蹦跳跳地出来,开开心心讲起悲伤的故事。

对比《帕高与魔法绘本》,中岛哲也没有了肆意胡来。对比《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压抑得令人不舒服。尽管依然有插入学生群舞等东西,但从实用角度来说,它们的功劳还比不上后视的凸面镜,也不再起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时的点缀作用。到了中段以及后半程,歌舞的东西基本不再出现。以往电影节奏偏快,甚至伴随着跳跃感,而在《告白》里,中岛哲也几乎放弃了速度感,故意放慢脚步,去听人物的一一告白。

为了配合复仇以及犯罪主题,《告白》营造了冰冷的氛围。色调上灰色、黑色占据了很大篇幅,人物经常出现在黑暗或者封闭的空间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空镜头,花朵、水滴还有天空。它们看上去很美,却让人很难进入欣赏美的心境。这好似在说明《告白》的主题,少年貌似弱不禁风,岂知身上的恶竟然令人发指。善恶美丑,它们基于一体。而对一个“恶”的主题,大费周章用上了花哨技艺,这似乎是负面评价的来源,人们会追求冷酷、希望写实,却不见得会接受这种漫长的、被修饰美化的恶人告白。

如果说《告白》的形式感很强,那又是一笔糊涂账。中岛哲也从来就强调形式感,这无疑跟他拍摄广告、MV出身有关。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观众印象深刻并且接收到关键信息,这是一则好广告的基本要求。所以用上慢镜不算什么大毛病,动画、音乐、台词,把这些轮番上阵、大打组合群都是允许的。

相比原著,中岛哲也保留了主线故事,对人物没有作出大的调整。像开场单刀直入,凶手直接曝光,这些都是抓住观众的绝妙办法。比较明显的改动是加入了结尾大爆炸的夸张效果,慢镜倒放,时光倒流,假想覆水能收,这算是一处精彩亮点。视觉效果上的优化追求,确实让主题添彩不少。台词上面,加入一句“开玩笑的”,余音未了,它同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人说,这句话是暧昧的掩饰,然而它更像是女老师对少年A的致命一击。没有这句话,这出苦心经营的复仇大计实在不算完美。


大女优松隆子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让中谷美纪绽放了一把,大小影后拿了不少,而凭借《告白》,松隆子继续独当一面,演绎了一个充满深度的复杂角色。女老师就像一朵黑暗之花,散发着阴郁的死亡气息,没人可以靠近。结尾处,她落下泪水还挤出笑容的崩溃表情尤为精彩。

可惜受限于戏份安排,从中段开始,女老师的角色就暂时离场,导致松隆子缺少了发挥的舞台空间。这在奖项上有了直观反应,她受到的肯定还不及饰演少年B母亲的木村佳乃,而在女主角的各种争夺上面,《恶人》的深津绘里始终遥遥领先。好在去年时候的《维荣之妻:樱桃与蒲公英》,松隆子已经广获肯定。

应该说,相比较于大制片厂时代,这一代的日本年轻女星,鲜有出现大女优级别的人物。大女优者,就是一代女星,好比现在的吉永小百合,曾经的田中绢代等人。今敏《千年女优》的主人公千代子,她就是诸多大女优合体的形象化身。

由于电视媒体无处不在的影响力,造星工程也是流水线作业,现在的日本女星更新换代很快,曾经的弄潮儿转眼就给淹没了。她们多从拍广告写真、接演电视剧集开始涉足表演。一来二去,电影上的发展受到限制,往往有所欠缺。而像松隆子这种生在表演世家的,其实也不算多见。松隆子接演的电影并不算多,从《四月物语》、《隐剑鬼爪》到《维荣之妻:樱桃与蒲公英》,大概也就这么三部。至于《律政英雄》那样的,她其实还是日剧女王时代的影子,不过能拥有票房保证,也是可喜可贺。毫无疑问,这一代女星中在通往大女优的路上,松隆子已经占得先机。即便相比宫泽理惠、中谷美纪、深津绘里,她也没有劣势可言。【城市画报 278期】

 5 ) 松隆子的Orz

感觉这片子的分镜实在是……
来回的特写,来回的慢镜头,来回的定格切换……太2D了吧。

用以下的表情足够概况剧情了!

松隆子:-__-

全班同学:=口=

班长少女:>__<

木村佳乃:@__@

少年A:= =+

少年B:= =

男班主任:^___^

少年B:Q_Q

松隆子:Orz

少年A:TAT

松隆子:=__,=(end)

 6 ) 《告白》:真正残忍的是谁?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老祖先说的。讨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对我来说那句“听到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更具有重要含义。

初中女老师四岁的女儿被自己的学生杀死。在学期结业课上她平静地向学生讲这一件事。讲台底下一片混乱。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件惊恐和悲痛的事。直到女老师说她女儿的爸爸是一个HIV病人时,全班同学才一片惊恐。所以对这些十二三岁的少年来说,人的生命毫无意义,可怕的是一些未知的事情。少年A和B是杀死老师女儿的凶手。在老师面前他们坦诚自己的行为但并不认为自己有罪,而法律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女老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制裁这两个学生。她告诉全班同学她在少年A和B的牛奶里注入了有HIV病毒的血。新学期开始,少年B没有来上学,少年A被孤立被欺凌。新来的男老师提倡爱的教育所以每周家访少年B。

班长美呆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她却是那个用药毒杀了全家的露希娜的拥护者。她看透了少年A的软弱,看透了少年B被阳光老师以爱的教育逼疯了,在少年B杀死母亲后的一个雨夜中与女老师一番长谈后,她发现老师没有在牛奶注入HIV病毒并不是因为老师爱护他们,而是报复的开始。她有一颗看透黑暗本质的心,但她同样对生命的意义很迷茫。她在谋划着自杀。

少年A是个天才,基因源于工程师的母亲。在他和母亲的眼里父亲是个笨蛋。得到母亲的认同和关注是他一直以来的渴望。他在建了一个网站希望母亲可以在这里看到他的成就。他虐猫,他发明一些器械残杀动物,只不过是想引起母亲的关注。当他的发明获了奖并上报,他看完报纸却失望了。关于他的报道只有小小的一个角落,而且还不知道是第几个版面,而另外一个杀了全家的女孩却占了报纸的头条及大片版幅。他领悟到只有杀人才能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也许只有这样他的母亲才会注意到他。于是他决定杀人。他找到了一个帮手。他看上他的理由是帮手很软弱,他知道杀人案出来后帮手会把罪名推给他,这样子他就会出名了(想想芙蓉姐姐凤姐和小月吧,一样的道理)。

少年B是个胆小软弱的人。他有一个溺爱他的母亲。他是少年A杀人的帮手。在学校里他没有朋友。当少年A主动找他说话开始,他的心大概很温暖,有了一种支柱。终于有人认同他了。所以他对少年A很感激。他决定杀人的对象。理由是她是坏老师松隆子的女儿。当小女孩被电晕在地时,少年A冷酷地告诉他,他并没有把他这个懦夫当成一伙的,所以人是少年A杀的,少年B可以举报他。少年B害怕小包包暴露会让人发现他也有份,所以他把包扔了,并把小女孩扔到水里制造失足落水的假象。在把小女孩扔到水里的时候,他其实看到了小女孩睁开的眼睛。但是他为了证明他不是一个害怕杀人的胆小鬼,他把她扔到了水里。

少年A有杀意,但人并未被杀死。少年B没有杀意,但人却是他故意扔到水里致死的。对他们来说证明自己的存在更重要,别人的生命并不重要。

所以,当美呆揭开了少年A天才背后软弱的恋母情结,少年A毫不留情地把美呆给杀了。所以当少年A按约定的时间赶到母亲的实验室发现母亲竟然去渡蜜月了,他意识到他真的被抛弃了。为此,他在学校里装了炸弹,他决定自杀,并让一些人陪葬。而且他害怕那些人曲解他的死,无法辩识他的天才,他录了遗言。无论是网站还是遗言,都被一直在关注他的女老师利用了。女老师把炸弹转移到少年A母亲的实验室。当少年A朗诵完他获奖的关于生命的作文时,一按手机键,爆炸声并未如预期到来。女老师在这时候给他打电话并揭开了一切。他的炸弹炸飞了他母亲及她的实验室。

原来这就是女老师的复仇。以命易命。把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消失掉就是最致命的报复。

有人说以暴制暴才是真理。以暴制暴的后果就是如影片那样,只是少年A和少年B的人生以后会正常吗?一条命毁掉两个人的生命外加两个少年的人生,这个等式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把两个少年关到劳教所里或者直接枪毙掉好了。

校园里总有这样的现象,大家一起孤立那个最倒霉的人,冷暴力,或者辱骂或者暴打或者一些很残忍的行为。。。。。。有人说这是制度的问题。有人说小孩子是最残忍的,因为是无知的残忍才是真正的残忍。但是我想说:“都不是。”我的小学时代也是这么过来的。之所以提小学时代,是因为他最明显最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我们的小学在本村,我有一个女同学,她学习成绩很好,家里有钱而且是校董,她家还有人是神婆,所以她家总是有些人来来去去的。那些来来去去的人是我们同学的父母。所以只要看她身边围绕着什么人时,就知道往她家去的人是些什么人。而如果有什么人跟她家发生了矛盾,只要看她孤立什么人就知道了。整个小学时期都是这样的。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在五年级的时候,这个同学的金耳环丢了。校长竟让全校停课一起到操场上给她找耳环。初生婴儿如一张白纸,任人涂抹颜色,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无知的小孩子是有样学样的。所以归根结底,真正残忍的还是这些大人。说教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但是言行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惊人的,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断恶性循环中。影片中少年A和B各自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警示。因为母亲是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她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她的孩子。而社会舆论倾向的误导也是很可怕的,美呆便是一个例子。所以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所以这一切的残忍都是以爱的渴望为前提的。女老师的复仇是因为爱女被杀,少年A杀人是因为要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少年B杀人是因为要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少年A交往的朋友。《罪与罚》说没有人能够决定另外一个人的生死即使那个人罪无可赦。《告白》里的罪是一种无辜,更是人性的一种原罪。残忍吗?但不要忘了,真正的残忍的是我们这些大人,而不是那些小孩。小孩只是犯了罪。

 短评

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震撼的剧了,喜欢这部剧的导演,处理的非常好~~~

5分钟前
  • rockets912
  • 力荐

一个打碎的瓶子粘合起来没有痕迹/散发了的香气又钻回密封的瓶里/撑开的伞合起来走失的人回到原地/一场大雨往上逆向卷起云层大气/旋转木马倒着旋转时针它走往童年方向/我们回到无数个开始那些个年轻激烈的早上

9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深い、重い、中国で上映できない

11分钟前
  • 周九九
  • 力荐

中二是种病,得下猛药治!

1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由于改编和本身情节以及中岛哲也风格的缘故,对白过多,过于舞台剧化——很容易让人想起《被嫌弃..》,诚然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整体感上并不比松子要强,尽管在摄影、剪辑造成的气氛渲染上,比那一部更加炉火纯青。原著与电影各有优劣,原著更能发掘奇爱,电影却在技法之间宣扬童真与社会的双重冷酷。

2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当罪人无法通过法律将其制裁的时候,唯有以暴制暴。本以为是个推理片,想不到电影一开始就已经知道犯人是谁,只剩下女教师的复仇;本以为她在关键时刻会俗套地圣母一把,看在对方“还是个孩子”的份上原谅杀死自己女儿的学生,想不到她腹黑到底,把两个少年折磨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太tm帅了。

24分钟前
  • shiya
  • 力荐

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只是个孩子。

2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中岛哲也再次把我震撼了.在看过小说的前提下,映画竟然一点都不冷场,镜头和剪辑简直神了!爱radiohead那么多年,第一次把thom的质感视觉化的,就是这次了.....实在太爱了!赶紧出碟吧我要珍藏

29分钟前
  • 蘇湛
  • 力荐

没有一人完全善,也没有一人完全恶。同情厌恶惊悚与快感最后一起炸裂,强烈震撼。导演把黑暗绝望情节拍得如此娱乐好看,令人汗毛倒竖。

31分钟前
  • Flusse
  • 力荐

A和B杀死了我的女儿,我不会说出他们的身份的,我要原谅他们,救赎他们,让他们知道生命的宝贵。我上面说的,是开玩笑的。

34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等本片有下载的时候一定会有不少恶评,与以往的中岛哲也完全不同,大量的特写与高速慢镜的运用,全片好似分段式MV,情节上各种意识流似的拼贴。导演视乎在还原一种心理动作。谈不上非常喜欢,但却仍想赞一下。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电影表现的方式与以往比较相当不同,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大量的特写,画面也甚是唯美。有很多人说此片因为拍摄、剪辑与音乐的搭配十足就是一部超长版的MV,但至少代表这部电影很美;也有人说内容空洞苍白,那只能说原著本身就有这样的问题。最后那句“开玩笑的……”比原著带来的震撼还大。★★★★

40分钟前
  • Q。
  • 推荐

都是你爸害的(《松子》),都是你妈逼的(《告白》),中岛哲也太喜欢成长阴影了吧……

4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中岛哲也导演《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可以算华丽三部曲,都喜欢,但这部太厉害,太好看,形式感,音乐衬底,故事内容,叙事方式,以及一大堆萝莉正太扎堆,以优雅、轻松、热闹的外在形式,表达巨大的无边的哀凉和悲观,太对个人胃口了。100分。

4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你善,是因为你未被这个社会狠狠伤过;你恶,是因为你未被这个世界好好爱过。伪善的我们,有的人伪装一下子,有的人伪装一辈子,于是前者就被称为恶人,后者就被称为善人。人之初,性本善,本来也就是屁话。

53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分段式MV+慢镜美学。少年的邪恶原罪在松隆子的平静复仇面前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什么样的大人,什么样的孩子:人间炼狱,就是把邪恶当幸福了。只是如果要讲述一个如此沉重的主题,又何必要使用眼花缭乱的破碎剪辑呢?害我两年前看到一半就放弃了。(ˇˍˇ)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據說《告白》很殘酷,可我覺得它也像溫馨的母親節電影﹝就像深作欣二的《大逃殺》其實是為年輕人打氣的勵志片﹞,因為整個故事都在安慰母親:孩子再壞﹝即使壞得把你殺掉﹞,他們的眼裡也只有你啊!

60分钟前
  • 推荐

有三个理由给五星。其一,短评前几页充斥着“你丫要是打五星就是十足的傻逼弱智加白痴”,没错白痴总是是很多的,不介意加我一个;其二,没看过原著,没资格对其差异说三道四,但片子的流畅有足够的理由吸引我满106分钟;其三,中岛哲也一次不同以往的尝试,华丽的中岛很好看,阴暗的一样精彩。

1小时前
  • kissdemon
  • 力荐

这片告诉我们,正太与萝莉都是斗不过御姐的……

1小时前
  • Dulcixote
  • 推荐

一直觉得日本是个将至美和至恶表现得最淋漓的国家,可能别人常说的变态来源于此。前一秒还是至真至纯唯美的慢镜头(此片特色),下一秒就是人性的最丑陋。每个人的告白,将故事讲述的逶迤婀娜。对一个人最强的复仇不是让他死,而是让他手刃自己最爱的人和唯一最懂自己的人。五星心理悬疑片

1小时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