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

爱情片美国2012

主演:布莱德利·库珀,杰瑞米·艾恩斯,丹尼斯·奎德,佐伊·索尔达娜,奥利维亚·王尔德,本·巴恩斯,迈克尔·麦基恩,詹姆斯·巴伯森 ,诺拉·阿娜泽德尔

导演:布赖恩·克卢格曼,李·施特恩塔尔

 剧照

妙笔生花 剧照 NO.1妙笔生花 剧照 NO.2妙笔生花 剧照 NO.3妙笔生花 剧照 NO.4妙笔生花 剧照 NO.5妙笔生花 剧照 NO.6妙笔生花 剧照 NO.13妙笔生花 剧照 NO.14妙笔生花 剧照 NO.15妙笔生花 剧照 NO.16妙笔生花 剧照 NO.17妙笔生花 剧照 NO.18妙笔生花 剧照 NO.19妙笔生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18

详细剧情

本片是《创:战纪》两位编剧布莱恩·克鲁格曼和李·斯特恩斯奥的导演处女作。  罗里(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 饰)虽然一直在努力写作,却从未得到出版社的青睐,时不时还要靠父亲的接济度日。和新婚妻子多拉(佐伊·索尔达娜 Zoe Saldana 饰)去巴黎度 蜜月时在二手店买了一个书稿包。罗里偶然发现了里面的一份旧小说手稿,内容深深吸引了他。最后他把小说占为己有并出版,终于让他一举成名,成为文学界的新锐。而一个神秘的老人(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突然出现,告诉罗里自己才是小说的作者,并给他讲述了一个小说中发生在巴黎的真实爱情故事。  面对这一切,罗里有了无法逃遁的负罪感。他会把成功当做理所当然,还是一场道德考验?

 长篇影评

 1 ) The Words: Walk away, don’t look back

畅销书作家克莱·哈蒙德的新作《The Words》即将和读者见面,他在新书推介会上给读者朗读他的新作。

“老人站在雨中,他看着罗伊和多拉·杨森走进轿车,感觉雨点刻意避开他们。”从而牵出了一段与创作有关的故事。

罗里·杨森怀揣着写作梦想,一直专职在家中创作,却碌碌不得志。由于没有名气,他的作品虽然受到一家出版社的赏识,对方却表示出版这部作品是场冒险,没有哪家出版社会出版他的作品。

其实也暴露出文艺界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当你出名的时候,谁都想来捧你的作品;当你不知名的时候,没有谁愿意冒险来捧你。所以不论在哪个圈子,新人的路都很坎坷,很多时候机遇往往起决定作用。

罗里和太太多拉新婚后前往巴黎度蜜月,他们在一家中古店发现了一只看似古老但很耐用的公文包,多拉觉得和罗里很般配便买下送给了他。在一次掏公文包的时候罗里无意间发现一份被时间遗忘的手稿,这是一本记载着发生在1940年代巴黎的爱情小说。翻阅完手稿,罗里被小说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也就在此刻意识到自己这一辈子都写不出这种小说。

罗里在创作方面很努力,白天和太太一起出去感受城市的生活、朋友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来寻找灵感,而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便坐在电脑桌前开始写小说。但艺术是很看重天赋的,光有勤奋并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写作一度陷入瓶颈时,罗里在和多拉一次激烈的争吵后终于突破心中的道德障碍,将手稿一字一句敲进电脑里。

当多拉读完他的小说后深受感动,并鼓励他一定要去找出版社的编辑尝试将这本书出版,正如设想的那样,这本书被评为年度全美最畅销书,罗里成为美国文坛新星,他终于站到文学界的最高位,有资格去嘲笑没有写作才能的作家,包括他自己。

当罗里和家人沉浸在席卷而来的荣誉和簇拥时,一位老人的出现打破了他心中的喜悦。原来这位老人就是手稿真正的作者,这部小说讲述的正是他和妻子在巴黎相遇、相恋、分离的故事,而串起这段故事的正是这份手稿。

这部影片讲述了三个彼此嵌套的故事,虽然有些地方没有明确交代故事的结局,但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贯穿全剧的主题与“选择”有关,里面三个作家所面临的困境也都与自己所作出的选择相关,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而挣扎、屈服、最终互相成就。

老人和妻子因为幼女的离世而暂时分开,又因为手稿的完成妻子重新回到身边,随即因为妻子在火车上将手稿遗失而再次分离。老人在手稿和妻子之间做出的选择,证明他在那个时刻喜欢那本书超过了妻子。

即使他在余生每天都在想念她,但木已成舟,妻子已经有了新的家庭、新的生活,他不能再重新做选择;即使余生都在懊悔中度过,也必须承受其中的痛苦。“You take those words , you take the pain.”既是对罗里说的,也是对自己当年的选择进行总结。

虽然老人没有责怪罗里窃取了自己的作品,因为连他自己都觉得讽刺,当年如此珍重的身外之物,在此时却觉得一文不值,老人当时因为心血之作丢失而离开最爱之人,最终找到这本书时却对它“无所谓”“毫不在乎”,反而在一生都陷入对挚爱的思念和懊悔当中。

而此刻,罗里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他盗取了老人的手稿,他必须在说出真相和继续隐瞒之间进行选择。经历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罗里选择和妻子坦白,但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争吵。妻子责怪罗里在选择盗取手稿时没有为他们这个家庭着想,而罗里认为如此了解自己的妻子在看完手稿后必然能够识别出并非出自他本人之手,他责怪妻子因为同样的虚荣而欺骗自己去接受。

罗里找到老人,告诉他自己心中的自责与懊悔,想要向全世界告知真相,把本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全部抛弃,老人却劝他“向前走,不要回头”,因为即使说出真相也不会改变什么,还不如什么都不要做,因为你拿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已经在内心受到了惩罚。

当罗里由于写作而落魄向父亲讨要生活费时,父亲就对他说过:“你要学会做个男人,不管你怎么做,都是你自己做的决定。”小说中的罗里跟妻子坦白后虽然发生了争吵,两人觉得可能要因为这件事而分开,但最终罗里道歉后获得了妻子的原谅,并按照老人所说的一直前进,并且出版了自己真正创作的作品《The Window of The Tears》。

而小说《The Words》的作者,克莱·哈蒙德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和妻子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而固执的哈蒙德没有挽回妻子。所以当他在向年轻书迷丹妮拉讲述小说结局后亲吻她时,脑海中会浮现罗里和妻子和好的场景,这是他心中的遗憾,他没能向妻子道歉以求得原谅,永远地失去了她,他始终戴着结婚戒指并处于懊悔中。

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个选择,虽然我们都很贪心,什么都想得到,但我始终相信能量守恒定理,当你想要获得什么的时候,必然要放弃什么。比如你选择了金钱,就放弃了痛苦。(哈哈,抖机灵)

我们总是会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然时不时会因为遇到坎坷而感到后悔,是不是当初应该选择另一条路。也许别的道路会有更好的风景,但既然我们选择了其中一条路,就要keep going. 相信沿途虽然有荆棘,也会有让人觉得欣喜的风景,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嘛~

记得KY有一期的文章的结尾让我感触很深:“承担起对自己全部选择和经历的责任。无法为自己负责的人,一旦遇上不好的结果,就会长久地陷入自我悔恨中。只有可以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才有面对人生各种可能性的勇气,不断探索和成长。”毕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我们一路打怪一路感受通关的快乐,在这个年代,还是得有点阿Q精神的哈哈。

 2 ) You take the words and you take the pain.

       

       如果你不曾真正涉足过写作和创作的领域,那么你永远无法理解灵感喷薄而出时废寝忘食的癫狂和遭遇瓶颈后的失魂落魄,你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作家可以把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作品视为比爱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你不会理解这一种情怀。还有一句话,一旦作品写出来,它就再也不属于你了。

       You take the words and you take the pain. It's so true, In every way.


        电影The Words有着美轮美奂的中译名:《妙笔生花》。当初看到宣传海报时我以为电影内容讲述的就是如同画面上的情侣因为文字而结缘的爱情故事。而在我真正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它在情节上的构思之巧妙,然后情不自禁地喟叹于文字那穿透人心的力量和它所创造出来的一个个声色犬马而又介于虚实之间的奇幻场景。

        那些梦,那些画面,有过长期深入写作经历的人一定会有似曾相识之感:雨夜、小巷、简陋的公寓房、邋遢的房间、凌乱的书桌、老式的打字机……

       年迈的老者,花白的发际,深邃的双眼闪耀着智慧,稳健的嗓音中饱含了宽容,刻痕般的抬头皱诉说着往事如烟

       清晨的法式咖啡馆,女服务员的莞尔一笑,战友的恶作剧,双人的浪漫烛光晚餐,两种语言的我爱你,阴差阳错的姻缘

        宝贝女儿的降生,幸福美满的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妻子伤心欲绝地离去,男人烟头不断的苦闷,打字机前日夜不息的创作
 

        作品写成后的释然,重见妻子的坦然,书稿遗失后的愤然,破镜重圆后再碎的怅然

        封存的回忆,多年后又在街头的书店橱窗被唤起

        公园长凳上的自述,对年轻人的忠告和期许

        园圃中的再次相遇,或许对两人都是最好的结局,每个人都要带着自己做过的人生选择继续走下去。

        中年人掌声雷动的讲座,是用新的身份讲述着自己曾经的故事,亦或是作为旁观者,描绘着一个相识者的人生。这一切都不再重要

        因为文字本来不就是这样么,你写出它,你创造它,而它则回报给你一座天马行空的乌托邦,用最温柔的方式圆你一个作家的梦。



        再者想谈谈我个人对文字、对写作的一些切身经历和认识。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在我看来,读书、读古文、读经典、读世界名著、读畅销小说,这些都是我们听别人讲他们的故事和人生的过程,我们通过他们写下的作品走近了他们的人生,见证了他们的时代,揣摩着他们的情怀。这些文字是他们曾经来过和离开这个世界的烙印。

        而我们写作,是为了不只是一味地去听别人的故事,去窥视他人的生活,我们写作是为了在体验过前人为我们创造的第二人生之后,也同样谱写我们自己的故事,分享我们自己的喜悲,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存在过的痕迹。至少我个人是不愿意看到我对着自己的爱人说不出什么共同的难忘瞬间,不希望若干年后我们的宝贝降生后她问我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的时候我会支吾语塞,更不想就这么一辈子庸碌无为地苟且混过,死后就像深夜里的黯淡星光,没有人会记得我曾来过。

        

        一直有人好奇地问我写作是什么样一种感觉,也同样有人羡慕我是如何灵感不断笔耕不辍地写出一篇又一篇所谓的“锦绣文章”,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就是:多阅读、多经历、多赞美、多反思,记得父母亲人的关怀,时刻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

        我真正意义上写出的第一篇非应试作文大约可以追溯到初中时代,之后的高中也零散地写过一些,不过和这个教育的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也便没有机会多写。偶尔回顾自己以前写过的每一篇日记、流水账、吐槽、评论,会发现字句之间充满了一个正值盛年的年青人的浮躁、狂妄和偏激,尽管很多地方都不正确,但那依然是难忘的经历,因为仗着年少轻狂,可以有恃无恐地大放厥词说很多现在不敢说也不愿意说的实话。

        文风也逐渐随着年龄不断变化,从最开始锋芒毕露般地追求极致的华丽文采,把文章烹煮成一锅鲜香油腻的红烧肉,到之后愈发归于平实和宁静,荣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章的意识和结构也不再那么穿靴戴帽不再那么骨骼和脉络都有迹可循,字随心动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想到便写,渐渐开始追求所有语文老师都最心生向往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行文境界。

        也开始懂得写作不再以博得他人赞誉为出发点,不再需要在字里行间炫耀自己惊为天人的才华和天马行空的创意,不再幻想着用可笑的文采堆砌出来的文字混合物有朝一日能被全世界看到和认可。

        意识到心态平和,处事稳重,喜怒不形于色,心怀感激,自谦自卑,始终以一个普通人自居,懂得收放自如,懂得内敛、深沉是多么多么重要。尝试着保持听一些新的音乐,认识新的朋友,读新的文章,看新的电影,并且始终身体力行着用尽可能最宁静和平和的心态,用最温柔的笔触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不去抱怨、不去遗憾、不去咆哮。

 

         而至于很多人羡慕我的写作能力的那一点,我只想用电影中的一句原台词回应:

      It's about joy and pains to gi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words, and you take the pain.

 

         没有任何人生来就带着写作天赋没有任何人能躺在沙发上吃着薯片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

         写出一部作品确实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但你投入的却是你回首自己人生的所有真真切切的经历和你牺牲睡眠、饮食、某种程度上疏远亲人和朋友所凝聚成的全部精力和心血

         你如果不曾真正尝试过写作,那你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在灵感喷涌的瞬间亢奋地尖叫,手舞足蹈着癫狂

         你也同样不可能体会我们在遇到创作瓶颈思维枯竭时候找不到哪怕一个恰当妥帖的词写下开头的那种欲哭无泪

         你不懂那种看着指尖在键盘在稿纸上轻舞飞扬的快感和文字通灵般地自行组合成段成文的奇妙

         你不懂将作品视为孩子视为生命的那一份痴狂

         你不懂每次在遭遇无法描述眼前所见心中所想的窘境时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无能的鄙视和努力无果的苦痛挣扎

         ……

         你不会看见那些凌驾于文字之上抽离于文本之外的瑰丽景象

         你也很幸运地不用体验这样时刻从山顶跌至谷底再擦干泪水缝好伤口重新爬起的反复的极端人生。

 


         We all make choices in our life,

         but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

       

       我很庆幸我懂得写作,选择写作,热爱写作

       我也同样为自己要一直这么写下去感到悲伤

       但这恰好就是文字的全部魅力所在。

       无怨无悔,不喜不悲。

 

 
图文版:http://www.douban.com/note/253068621/

 

 3 ) 你也不会想到会变成这样

优美的剪辑,缓慢的节奏,处处润雨细无声。
介于商业和文艺之间,这个评价还是蛮精准的。反而让我有一点难过。
对于将要一脚踏进电影界的本人,我好像从与物质背驰的艺术国度看到了今后挣扎的自己。

小说和现实无论无比接近都不可能重合,这句话可以看做是克雷的开脱,但它确确实实是每个艺术者的心理写照。乌托邦就是乌托邦,黄粱还是那个黄粱,它们根本 不一样。

这条路真的不好走,有才者如克雷,风光无限,但一切都empty,可笑的,可以想象得到的empty;烟花者如杰克,一辈子漫漫无垠,只有那个时刻那一本书稿,电光火石;平凡者如罗里,苟且蒙名,不断自轻,才华有限,精力无穷。
我们都不愿看到自己杰克的未来,却没有克雷的才华,只能忍痛接受罗里的剽窃。
我灰心,我甚至有点绝望, 人生啊。看到这样一部年轮之作,我似乎没有什么理由用我粗糙的无知去无病呻吟,每一盏座灯下都有一个苦苦挣扎的灵魂。

我相信,每个步入艺术的青年都有过这么一段怀疑自己,饱受挫折的生活。你拿走了文字,就要承担这些痛苦。其实背后还远远不止是这些痛苦,要知道,就算自己有多么精心去雕琢,还比不来偷来的桂香,比道德更难以接受的,其实是自己。


The Word 开头是一场大雨,机械无力的脸透过挂满雨珠的车窗,满脸胡渣的老人杵着拐杖,也许这是一个错乱的时空,如果没有橘黄花香的巴黎,就没有这样的定位,就不会有后来的定局。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段错误单纯的当做克雷讲述的一个故事,没有任何现实的原型。
我们也可以把自己被逼出来的眼泪当做那一天在车子上蹦跳的大雨,我们还可以不加任何思考不加任何逻辑的接受每一个演员在幕前的激烈情感。
但好像不行,这部片子踩到猫尾巴了,于是我们弹跳起来,一篇篇或绝对或揭露或文艺的影评,这是我们的选择。然后带着选择,装作无关痛痒的接受生活。

本来我想提一提杰克经历爱女夭折破碎婚姻后,在车上看到已为人妇的前妻,踩到我泪腺的尾巴。罗里坐在长椅上,小孩在草坪上玩耍,从一个个年幼的生命,我们貌似清楚人的一生的大体,可是时刻不经意的选择把人生的路走得曲曲折折。是的你可以如同疯狗一样咒骂,但最后,你不得不让一切归于平静。

我几乎下意识的想象,那个法国女孩经历的是怎样的生活。她带给杰克的是一生无法释怀的深刻和恋慕,那她呢。车上的杰克讶异失落不舍,候车的妇人眼睛静静泛起一点波澜,嘴角平坦,犹豫的抬起套上白手套的告别,此后再已不见了。


故事的讲述者克雷,名声大噪的克雷,满面风霜看似智慧的克雷,微笑着接受新人赤裸裸别有目的的勾搭,这种场面事,我们可以想象他看得多了。
然而带回家,无星无月的夜幕下,一次次冒犯的追问,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谴斥,被逼着面对戴上面具的脸,两杯调情的红酒,夜风掠过的窗台,靠着月光下发亮的窗帘的那张桌子,应该没有想到功成名就后身边会只有红酒。

我们的选择,别人的选择,交错在一起,变成了现在这种糟糕的局面。

 4 ) 人生啊,向前走,不要回头

看到花圃时,才突然想起,今日睡前临时想要快速清空缓存的这部电影,竟是六月份在豆瓣中,无意看到的豆友发过的电影截图。那段话太好了,所以我保存在了手机相册里:我们在人生中都会做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刻,向前走,不要回头。那个场景那样美,那段话那样直戳我心。那时的我,想起自己过去一年的选择,有怀疑,有遗憾,有不甘,有转念,但看到那句话后,有释然。

影片故事套故事的形式,给人更多猜想的空间,尤其前两个故事,到底是写实,还是另一种想象?

第二个故事里,看老人讲述第一个故事时,分量太重,孩子,爱人,梦想,都消失在生命中,都是自己的选择,有那么多的不舍,可是,一生已过。

第一个故事里,火车上,两人凝视,即将离开时,都瞬间挥手,那种彼此之间,那份沉重的情感,那些在时空里留存的、回不去的一切……那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述的东西。

第三个故事里,作家对老人说:我真的很喜欢你那本书。老人这一生的一切,也已释然。他是作家,他知道一个写作者需要什么。那种对于写作的纯粹的想法,那种写作时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空间、完全不需要睡眠吃饭、时时刻刻脑子里都是那些文字,只有写作过的人懂得。

我在看这个故事,此时此刻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了。那样的不经心的开启,那样的前后对应,那样的戏里戏外……这样好似随意看过,不用难过,那份感受已经完全在心里了,而这种不同常的相遇,反而印象更为深刻。人生啊,向前走,不要回头。

 5 ) 作品寫了它的作者

(劇透) 有些作家把生命寫進其作品之中,成就了傑作,反過來操作的話,是不是「道成肉身」?這是《文字慾》(The Words)到了最後才點出的課題,只是略嫌收場轉折太突兀,向觀眾拋出問題之時,卻稍稍干擾了前大半段故事的感染力。

  驟眼看來《文字慾》雖然在敍事結構和橋段上別有心思,但未算很有創意。《文字慾》採取了「故事中有故事」的三重結構:在最外一重裡,有一個成名作家Clay,其新作就是跟戲名一樣叫The Words,小說的主角Rory也是寫小說的,只是無人賞識,他的故事是第二重,也是整齣戲的主要部份。Rory跟妻子Dora窩居在工廠大廈,不怕捱窮,但苦心寫成的作品無人問津,退稿信比帳單更沉重。這時候,試探來了--也許滿懷理想的人往往更難抵抗──Rory意外得到了一叠殘舊的小說手稿,是一部傑作,但作者已不可考。Dora以為那是Rory的作品,鼓勵他拿去出版,他就將錯就錯,結果一舉成名。但這時候,手稿的真正主人就回來找他了,告訴Rory小說背後的故事,就是他親身的經歷,那就是電影裡第三重的敍事。整體看來,這齣戲的意念都是「熟口熟面」的,「多層次敍事」的前例很多,就是香港近年也有一齣《再生號》(2009),也是以生命與文字的糾纏為課題;另外「冒認殘舊手稿的作者,成名後作者再回來」的橋段,也有一齣德國電影Lila, Lila(2009)用過。不過,不計較結局失誤的話,整體上電影仍是蠻感人的。

 編導者也無意作甚麼敘事實驗,三個層面的故事很工整直接地鋪陳出來,讓人看得清楚明白。那麼焦點還是看故事主題。那份手稿的原作者找到Rory時已很年老,但他並不是要公開揭破謊言,搶回那部傑作所帶來的名利。電影在這一點開始,就跟那些爭奪作者之名和寫作權力的作品分別開來。人們常以「造物主—受造物」或「父母—子女」的關係來比喻作者與作品的關係。所以有些作品會想像,若角色有了自己的意志,想跟作者對抗的話會怎樣;例如《離奇過小說》(2006)的主角發現自己只是小說角色,而且結局是死,就穿越到「現實」世界,請作者放他一條生路。《文字慾》則比較實在地探討作者與作品的關係;那部殘舊小說是其作者一生中唯一的作品,因為那是他把生命放進去寫作的,是他人生的一部份。此話怎說?他本是一個美國大兵,二戰後參與歐洲重建,在法國愛上了一個女孩,就在那裡結婚產子。本來幸福美滿,但孩子夭折,妻子悲傷得要回娘家,留下大兵一個。沉鬱之際,就開始在打字機上,把他對妻子的愛逐字逐字的寫出來,帶到她娘家讓她看。以生命鑄成的文字叫妻子回心轉意,但回去時卻把手稿遺在火車上。大兵因此心裡長了刺,後來忍不住拋棄妻子回美國去。

  多年以後,他悔恨難返。舊作的出版使他有機會告白-- 他非但不是要從Rory那裡討回本屬自己的,反而給他更完整的故事,他生命的經歷。Rory雖過意不去,也回不了頭,繼續瞞騙讀者。可恨的是他確認到,自己親手寫的作品水準永不及那大兵的小說,而Dora知道真相後也跟他心生芥蒂。但他寫作最初不也為了讓Dora滿足嗎?而他也始終得不到那種「寫一部感動人心的作品」的滿足感。那寫作的意義是甚麼?

  電影結尾,是「現實」的一重敍事。小說The Words的作者Clay帶一個女研究生回家,一夕風流之前舉杯暢飲,談論Rory的故事。女研究生不滿結局沒有給Rory道德審判──「最少應寫他寢不能寐。」但Clay說虛構的小說和真實的人生是不同的,研究生就被折服了(有點勉強),情深一吻──這時小說中Rory跟Dora親吻卻感失落的鏡頭閃過,Clay放開女生後退了。這場轉折是頗突然的,然後電影匆匆完結,觀眾惟有靠想像力自行闡釋。美國大兵的悔悟是,他並不擁有那作品,因為妻子的愛才是寫作的源頭。寫作是他把生命灌進去寫的,但那總不及妻子回家那樣重要。對Rory來說,他相信寫作帶來的成就可給二人帶來幸福。他是個庸才,又希望得到別人認同;他盜用別人的人生歷練來成名,但那怎會比不離不棄的Dora重要呢?Dora早就是那個認同他、相信他的人。

電影沒交代Clay是否把自己的經歷寫成Rory的故事,但他跟女研究生接吻時,竟被自己的作品嚇到了──可否看成是「作者把自己寫進作品中」的相反,即是作品反過來影響了作者?那麼虛構就成為了真實。若爭奪「作者之名」,以及堅持創作者對作品的完全掌控,源自「把自己寫進去」的創作觀念;美國大兵和Rory卻是因為別人的愛和恩惠(包括大兵對Rory的寬容,皆為外在於作者自身的東西)才有其「作品」,那麼他們就無法對「作品」有完全的掌控權。反而,作為外在之物的the words就有倒過來影響作者的機會。《文字慾》的中心課題並非關於作者的權力,而是關於他者的愛如何成就了「作者」。

(原載於時代論壇1318期 2.12.2012)

 6 ) 三个作家和三个困境

这是一部介乎于商业片和文艺片之间的舒缓电影。其间讲述了三个彼此嵌套的故事。虽然其中一些并未交代结局,但影片本身叙述流畅,并没设置任何的理解障碍。看完之后琢磨的,也非埋藏在影片中的蛛丝马迹,而是里面三个作家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挣扎、屈服与最终成就的过程。 这不是影评或者解析文章,只是对于作家这个群体的一些思索。 现实困境:Young Man (Ben Barnes) 年轻人,所处二战后的美国与欧洲。偶遇的法国女郎成为一生的挚爱,但年轻的爱情可以冲破距离的阻隔,却没法面对生活的残酷。幼女暴病而死,妻子悲怆地出走,困顿无望的生活却成就了他的文学作品——就是被Rory 命名为The Window Tears 的书,那部第一页打印在留言纸背后的手稿。 然而遗失的手稿最终暴露了他所面临的困境。“相比我的妻子,或许我更爱我的作品”。多年后,他会这样看待自己面对困境时,无意中暴露出的本来的选择。面对可能重新开始的家庭,面对今后可能弥补创伤的,刚刚回归的幸福,年轻人选择了妻子犯下的错误,它如此地不可原谅——生活成就了自己文学梦想中的作品,却被妻子大意地丢在火车上。在不经意间,年轻人在一边是家庭、爱人,另一边是文学、梦想的岔路口做出了选择。而这个选择,要他一辈子的孤独作为代价。 道德困境:Rory (Bradley Cooper) Rory 偶得年轻人遗失的皮包中的手稿。因为被其震撼,将之一字未改地输入电脑。妻子Dora 误以为是丈夫的作品,鼓励其为之寻找出版渠道。成名与利益的诱惑使得Rory 暂时撇开了道德问题,将书出版。但在领取国家文学奖的当天,道德困境的外显——风烛残年的小说的原作者(Jeremy Irons 饰),已在他身后的雨幕中静静注视。 一部无主之作,可以为自己带来名利,可以让自己的其他严肃作品在浮躁时代里被读者有机会认知。不论是物质反馈还是作者价值的自我实现,诱惑都足够巨大。而且那是在另一个大洲的旧货店里,一个爷爷辈皮包里发现的稿件,各种细节都暗示,它足够安全,安全到如风中飞舞的钞票,可以轻盈地据为己有。跨过道德界限一小步后,其他轰然而至的名利就可以在顺水推舟中完成。一切的一切,都在把Rory 欺世盗名的行为合理化。 Rory 的勇气在于他并未狡辩。实际上,在他开始把小说输入电脑的时候,占有它的欲望已经侵蚀了道德判断标准。 Rory 是勇敢的,他在被真相打醒后,对妻子和书商坦白,并希望将自己名字从书上抹去。但本片并未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层面上(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否则它就成了一则文学青年偶尔失足,之后痛改前非的狗血故事。实际上,Rory 的勇敢没有任何意义。老人馈赠给了他版权,称自己并没有索回的意图。自己一辈子的生活,是Rory 无法窃取的。老人已经为自己的困境付出了一生代价,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并未期许其他。而“你拿走了故事,则要承担痛苦”。道德困境已不仅仅是勇敢可以脱身。 自我困境:Clay (Dennis Quaid) 相比之下,第三个故事最为隐晦和破碎。 前两个故事均为Clay 的新书,即The Words,与电影同名的一部作品里面的讲述。电影里“现实”这个层面的剧情中,Clay 是个老作家。比起自己笔下的两个作家,不论写出惊世神作的年轻人,还是寂寂无闻的爬格子者Rory,Clay 都是一个更加熟稔创作,更加心智成熟,同时也更加复杂的人。 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与妻子分居却秘不外宣,对付媒体与读者熟练而圆滑,更乐意讨论职业棒球联赛而不愿去为自己的作品干杯。Daniella 与Clay 带着明显调情的对话,到最后却成了锋利的追问。关于书的结局如何,关于作者如何看待道德,关于主人公的选择,以及作者自己的选择。“我只想证明,一个人在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后,仍然能继续生活,并且能活得很好。”这种犬儒主义的逃避,并不能蒙混过Daniella 的追问。而在Clay 为Daniella 鼓掌时,他看到了这个被自己带入自我困境的女人,如何驳斥自己,并成为另一个自己,做出不同选择的作者。 而最终,一吻过后,Clay 却让不能自已的Daniella 离开。在被生活与小说两个交困的世界逼迫到最后,Clay 无法面对Daniella ,即无法面对追问的自己。“你带着面具如何面对自己?”罗大佑老师曾经这样发问。 最后一幕,Rory 环抱Dora 并道歉,似乎暗示着Clay 与Rory 有着颇为不简单的联系。看评论有人已经说不难看出Clay 写的就是自己。这么理解固然简单,即Clay 希望与妻子道歉,还原生活的真相,摆脱欺世盗名的心理困境。但除此之外,片中便没什么指向性的线索了。所以我更倾向理解为,“小说和现实可能非常接近,但绝对无法完全重合。它们是两类非常非常不同的事物”。Clay 或许有和Rory 一样的恐惧和自责,但那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在书中所揉捏的一段经历。其中有多少真实,永远只有他自己知道。 本片陷于泥淖的三个男性,身边都有一个女人。性别差异在这里,显现出两种性别之间,思维回路的巨大不同——女人需求简单,目的明确,直指问题核心,情绪化;男性则耽于幻境,动机复杂,行为延宕,理性却容易迷失。 三个代价: 沉溺的代价:Celia (Nora Arnezeder) 年轻人的妻子,最为简单的一个代价——亲人的失去,对妻子和女儿永久的自责。 道德谴责:Dora (Zoe Saldana) Dora 在得知丈夫欺世盗名后,并未有过一丝对富足生活和名望的留恋,而是哭泣,恳求丈夫改正错误,情绪崩溃,甚至要离开Rory。这位妻子所代表的,即是纯粹道德自律的要求。 【增补】虽然后来没有再次重看这个片子,但很多朋友在回复里提到了Dora 这个角色,作为道德自律来解读过于简单和片面。回想一下情节,Dora 在看了Rory 敲下的字之后,成为了这本书的第二个读者(虽然她以为是第一个)。她以为是丈夫的作品,被书所感动,之后开始不断地建议Rory 卖掉这本出色的作品(当然她不知道她间接地怂恿了Rory 犯错误)。Dora 作为妻子,是Rory 奋斗的支柱,是男人努力经营事业和作品的目标。Dora 在此有了另一层含义——诱惑。让自己与爱人生活更好的诱惑,成名和成功,让妻子崇拜自己的诱惑,等等。女性对于男性的诱惑,也成为了Rory 铸成大错的原因之一。 追问:Daniella (Olivia Wilde) Daniella 是Clay 的粉丝(文学果?),也是Clay 作品的追问者。某种程度上,她代表了观众的意愿。即想知道黑白分明的真相(这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的故事),希望知道故事现实层面的版本到底如何。而得到回答后,也会对故事的肤浅与堕落表示不满,并发表自己的言论。而Clay 的引诱与最终迷失,也告诉了Daniella 和观众,追问缺乏其意义。因为真相是不可知的。作品,不管其真实或是虚假,终究只是作家极为私密的活动结果。而生活,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一句“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一百年来如同谶语般笼罩着作家这个拧巴的群体。我们读到了海明威这个自我无比强大的巨人,也读到了生而为人即带着对人类恐惧、失落与疏离的太宰治。最光辉与最阴暗的,最宏大与最卑琐的,都被印成书籍,摆在图书大厦“外国文学”那一层里进行销售。 所以困境中的人,是比困境本身复杂得多的群体。 所以,是否“困境成就作家”,“困境成就作品”一定成立呢?人类的文学只要继续存在一天,这个问题永远会被文学评论所探讨,但明显它永无确知的答案。而对于此,很多作家也在著作等身后,提出了自省的回答。 最后吐槽一句——留个底稿,什么事儿都没了。

 短评

果然是编剧转导演,以作者与故事的形式,让三层故事嵌套。三个故事本是各自独立,又有意模糊界限,让你觉得他们都来自于真实。除了比较明显的第二层与第三层,连第一层与第二层也被模糊了。 当然,故事并不复杂,每一层都有叙事人与听众。做出选择并承受选择

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拍得太冗长,巴黎的故事非常普通,亮点只在于三连环的结构。作为失眠夜的陪伴,合格

11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演技很到位。

16分钟前
  • Magi
  • 推荐

这不是一个有关道德考验的故事,它只是呈现了世界模糊沉重,真伪难免的实景,每个人走着走着就陷入了生活的沼泽,在它把我们吞没之前,我们都将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堪感觉继续走下去,无人能轻盈跃起,凌驾于迷雾重重的世界之上。

19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真是一个好故事

21分钟前
  • Peggie
  • 推荐

剧中剧,不错的故事,可惜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终失去了重点,烂尾了。

23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布莱德利·库珀就是投机取巧分子,除了一直得嗑药才能灵光外,有时候运气好的像走了狗屎运,捡了本别人的书稿就成名了。 整体而言,还是局中局,连环讲述的故事模式,三个故事,三个不一样的故事和生活,每一个都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至于电影最后,究竟是小说故事还是现实真实,其实都可,已经不必

24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套娃 全程无高潮 没立场

27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31分钟前
  • 西米子
  • 推荐

遺憾這劇情又被別人捷足先登了,前兩天剛看了德國的《愛情謊言》,大框架是一樣的,一個是抽屜一個是公文包,但明顯後者要更有深度,一層套一層,扣人心弦,是真正在講這個故事。

3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我们在人生中都会做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课。谁会给你机会说骚瑞呢?且行且思吧

37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恰到好处

38分钟前
  • Rach
  • 推荐

一个故事套故事的故事,现实反而是最没劲的故事。不要以为你改头换面了我就看不出是在影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哈哈~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Bradley Cooper这一次演技很出位很赞,但最终让我鼻子发酸的还是JI的声音和眼神。开放式结局和层层嵌套的故事中的故事绕一圈又回到现实这个原点。我们一辈子要犯下许多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却没有足够的机会对每一个被我们伤害过的人真诚地说一句:"I'm sorry."

4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这出戏属于戏中有戏的设置,最耐人寻味的当然是老人的故事,其次是青年作家的故事。最接近现实的是中年作家的故事,但也是最容易有争议的。我朋友认为那个中年作家想到青年作家妻子的画面说明是真实故事,但我认为是虚构的故事,因为中年作家和妻子是最近分居而不是那么久以前就分开了。不过见仁见智

47分钟前
  • RiCe|微醺
  • 还行

剧情很在意料之中,但是结构蛮好

52分钟前
  • 你好,地球人
  • 推荐

坚持你的选择

55分钟前
  • principle
  • 推荐

“2012年的《朗读者》+《一天》” 复古怀旧又浪漫,撩动心弦,好久没看到这么一部让我发自内心喜欢的片子了…人生到头来最需要面对的就是一句“I'm sorry…”大赞台湾译名《千言万语》。

5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如果你不曾真正涉足过写作和创作的领域,那么你永远无法理解灵感喷薄而出时废寝忘食的癫狂和遭遇瓶颈后的失魂落魄,你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作家可以把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作品视为比爱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你不会理解这一种情怀。还有一句话,一旦作品写出来,它就再也不属于你了。True, In every way.

60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力荐

四代型男倾情演绎,层层嵌套的故事,可惜可预见性太强,所预示的人生哲理也太浅显,值得称赞的是四位帅哥都很有魅力,新泽西车站那一幕最煽情,人生错过再多,也别错过对愧对之人说抱歉。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