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

剧情片美国1980

主演:唐纳德·萨瑟兰,玛丽·泰勒·摩尔,贾德·赫希,蒂莫西·赫顿,M·埃梅特·沃尔什,伊丽莎白·麦戈文,黛娜·马诺夫,弗瑞德里克·林恩,詹姆斯·希金,Basil Hoffman,奎因·K·雷德克,Mariclare Costello,Meg Mundy,Elizabeth Hubbard,亚当·鲍德温,理查德·怀廷,Cynthia Baker,Rudy Hornish,简·奥德曼,Marilyn Rockafellow,唐·比利特,Randy De Troit,迈克·T·维斯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剧照

普通人 剧照 NO.1普通人 剧照 NO.2普通人 剧照 NO.3普通人 剧照 NO.4普通人 剧照 NO.5普通人 剧照 NO.6普通人 剧照 NO.13普通人 剧照 NO.14普通人 剧照 NO.15普通人 剧照 NO.16普通人 剧照 NO.17普通人 剧照 NO.18普通人 剧照 NO.19普通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2:49

详细剧情

和大部分家庭一样,杰瑞特一家人过着稳定而又平静的生活,卡尔文(唐纳德·萨瑟兰 Donald Sutherland)不仅是一个工作上矜矜业业的正直律师,同时也将父亲和丈夫的角色扮演得十分出色,和妻子贝丝(玛丽·泰勒·摩尔 Mary Tyler Moore 饰)结婚二十余载,两人的感情分外稳定。   身为杰瑞特家的大儿子,伯克(Scott Doebler 饰)享受着更多的关心与爱,身为小儿子的康纳德(蒂莫西·赫顿 Timothy Hutton 饰)对此却并不在意。一次意外中,伯克溺水身亡,悲痛欲绝的贝丝迁怒于当时和伯克在一起的康纳德,这让后者十分痛苦与自责,好在有卡尔文的陪伴和关心,他内心的创伤才渐渐治愈。然而,当他再次鼓起勇气向母亲索取温暖的时候,贝丝的举动却让他的心再一次坠入了冰窖。

 长篇影评

 1 ) Every Song from the Normal People Soundtrack

Episode 1

“Hate Dah” by Super Silly

“Dear SJ” by Alex Gough

“Neverending Circles” by Chvrches

“Warped Window” by Anna Mieke

Episode 2

“Did It To Myself” by Orla Gartland

“Hide and Seek” by Imogen Heap

“Men Behind the Wire” by The Barleycorn

“Crazy World” by Aslan

“Horn” by Nick Drake

“Angeles” by Elliott Smith

Episode 3

“Maybe” by SOAK

“Hey Now (Arty Remix)” by London Grammar

“Gimme Life” by THAN and Victoria Liv

“I Never Got Off the Bus” by Tebi Rex

“Disco Inferno” by SUPERfreak

“Hate Dah” by Super Silly

“Havin’ a Party” by Flipside

“Only You” by Yazoo

Episode 4

“Atomos XI” by A Winged Victory For the Sullen

“Locked In” by The Lock-In

“Talk About Nothing (Not Your Dope Remix)” by Cadre Cola

“Deep Blue” by Mango x MathMan featuring Lisa Hannigan

“You and I” by Caribou

“Drop” by Hope Sandoval & The Warm Inventions

“Tell Me So” by The Orioles

“Highs and Lows” by August Roads

“Undertow” by Lisa Hannigan

Episode 5

“La Lune” by Billie Marten

“Dance 4 Sorrow” by Francis Lung

“Go Wild” by Friedberg

“Nikes” by Frank Ocean

“Skate” by Tycho

“Make You Feel My Love” by Ane Brun

Episode 6

“Too Much” by Carly Rae Jepsen

“I’m Happy Without You” by Ann Byers

“Smoke” by Gia Margaret

“It’s Alright” by delush featuring Strange Boy

“I Know” by August Roads

“We Played Some Open Chords And Rejoiced, For The Earth Had Circled The Sun Yet Another Year” by A Winged Victory For The Sullen

Episode 7

“It’s OK With Me” by Broadway Express

“Metroma” by The Sei

Episode 8

“Dandelion” by Jealous of the Birds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by Nerina Pallot

Episode 9

“Rare” by Selena Gomez

“Old Bear” by Cloth

“Klangfall” by Joep Beving

“99 Luft Balloons” by Nena

“Groovy Train” by The Farm

“Berlin” by RYX

“Scene Suspended” by Jon Hopkins

Episode 10

“Love Really Hurts Without You” by Billy Ocean

“Cannibal Tree” by Yenkee

“Good Times” by Ellie Mae Rose

“Everything I Am is Yours” by Villagers

Episode 11

“Breathe” by Camel Phat & Cristoph featuring Jem Cooke

“Strange Weather” by Keren Ann

Episode 12

“The Subterranean Heart” by Mount Alaska

“No Such Thing” by Yumi and the Weather

“Dogwood Blossom” by Fionn Regan

“Can’t Move On” by Wild Youth

“Sometimes” by Goldmund

 2 ) 致孤独脆弱的普通人

故事很简单,两个内心孤单敏感、缺少安全感的人彼此理解、相爱,但也因为心里的小心与不自信而了伤害对方。看剧时有人纠结于两人为何不把各自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可两人都是抱着对方随时会离开的心理,小心翼翼的享受当下的情感。一个不会说出内心的失意,一个不会说出畸形的家庭状况。在大学第一次分别时,两人的敏感心理表现的恰到好处,一个为了自尊逞强说出分开,而实际上是在寻求挽留;一个患得患失,以为自己被抛弃的那天终于到来了。

即便如此,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里需要对方的存在,所以用尽力气去维护他们之间的“友谊”。大学时第二次分别时,各自的生活都开始被孤独迷离感支配的破碎不堪,而彼此的信件是唯一的情绪出口。

经过相爱、离散、和好、分别、重聚,他们终于勇敢了一次,懂得了握紧彼此。康奈尔终于冲进那个充满唳气与冷漠的房子里,玛瑞安终于找到了内心渴望的安全感。

但最终爱情还是会让位给现实。

他们拥有过最好的,分别时也明白那些不会再回来。只是,这次的分别与之前的不同,他们不会再让孤独迷离感吞噬自己,不会自甘堕落和抑郁,这些年的起伏让他们明白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疗愈了彼此,坚定了各自的内心。

最后他们都成为了普通人。

“I’ll go” “I’ll stay”

导演和男女主角把情感表达的很细腻,而且男女主太好拍了,每一帧好看又干净,截图都顺手了许多,在拼图时候甚至是享受。

剧本身更文艺腔,喜欢直接、通俗剧情的可能会觉得拖沓无聊。

原著更多的也是心理描写,剧里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明暗色调来表现人物的情绪,眼神、叹气、沉默,用每一个停顿刻画书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我再感叹一次导演的场景和构图。

 3 ) 成为《普通人》比当天才更难

也许我们内心都有缺口,期待被填满。

我看《普通人》时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一开始,我以为它在表现青春期的迷惘。接着,我嗅出了不宣而漫的阶级竹篱。后来,我认为它做得最好的地方在于,它关心并且准确地刻画出了即将迈入社会的青年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青年人的爱与性,敏感与懦弱,歧视与疏离,一一在画幅中直面而细陈。最后,我发觉其实它表达的是一个人如何建立自我的过程。

剧名一样,《普通人》没有讲述波澜起伏的故事,它的情节非常日常,主角没有特殊光环。这样的剧名似乎在说,这只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也并没有那么普通。因为它还涉及的是,我们该如何做一个普通人。康奈尔和玛丽安只想做个普通人,拥有普通的人生,普通的爱情,可是我们却从他们的故事中发现,成为一个普通人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你活在一个世界之内,活在人群之中。环境的一切外力将作用于你,你的一切内力的释放也将引发环境的反响。

不想说,康奈尔和玛丽安是残缺的。我想说,他们有各自的缺口,需要被填满。康奈尔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将他养大,父亲在他的生命中是完全缺位的,这或许影响了他温吞、晦暗的性格。与多数人相比,他的家境都很普通,他对玛丽安心存仰止。他的自信心非常弱小,不敢相信玛丽安会爱自己。他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表现不同的自己,他看起来没有观点,也没有爱好。他甚至不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爱人。他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融入人群,即便这需要委屈自己和忍耐他人。玛丽安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暴力的家庭。新逝不久的父亲曾是这个家庭内的暴力分子。父亲死后,备受打击的哥哥将不良情绪都发泄在了玛丽安身上。而母亲处处纵容、袒护着儿子的过分举动。同时,哥哥嫉妒着玛丽安的聪明,他不断羞辱她、挫伤他。而母亲从未主张正义,她的淡漠神情于玛丽安而言无疑是一种冷暴力。这样的环境让玛丽安从未体会过被爱的感觉,她几乎相信自己有一种天生不会被爱的特质。家庭温情的缺失造成她的敏感、自卑,然后又转化为攻击性。而长期的受辱与被否定又导致她感情中的讨好型人格。

这样两个人撞在了一起。他们本是可以互补的。玛丽安可以给予康奈尔自信,康奈尔可以给予玛丽安爱的感觉。但他们自身所背负的,也同样可以互相伤损。在很长的时间内,后一种情形占据了上风。他们没有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缺乏的,只加重了自己原有的伤害。康奈尔无法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逃避自己在爱情中应有的担当。而玛丽安恰恰需要那种有力的明确才可能获得安全感。但等待换来的是失望,是误解。毕业前夕的最后一面,两人依旧没有建立畅通的交流桥梁,在违心中祝福彼此,分手。

我想是这样的,很多人,也许每个人,都有内心的缺口,需要被填满。我们干涸了太久。终于,遇到一场雨。我们感觉被填满,觉得自己需要的是一场雨。阳光打下来,雨水挥干。我们重新干涸,重新伤痛。我们失望了。于是我们用泥土装填自己,用砂石充塞自己,甚至用腐蚀性溶液灌注自己。而这一切,只会让我们变得更为残缺。真正的残缺,一种自作自为的残缺。

然而事情真有这么复杂吗?我们真的是残缺的吗?我们所需要的真的来自外在世界吗?这就是为什么我最后得出结论,这部剧讲的是一个人自我建立的过程。虽然玛丽安与康奈尔存在某种意义上的互补,但互补的意思并非我只能寄托于你,你只能寄托于我。我们内心的缺口是一种近乎天然的存留,它或源自家庭,或源自成长,但它并非我们自己造成,因此那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病态的残缺。所以我说,那只是一个缺口。缺口是需要被填满的,但填满它的不是外界,不是外人,即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般的良眷,也并不能建立对方的自我。自我建立的终极践行者和全能主导者,只能是我们自己。康奈尔和玛丽安可以相互拥抱,互相扶持,为彼此的自我建立分享养料,但他们终究还得靠自己,不是吗?他们走了很长的弯路,但好在,他们找到了答案,找到了自我。玛丽安将自己从爱情的国度放逐到天涯万里、地狱九重,直至她内心的声音触及底限,浮上表面。第一次,她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她终于寻获了自我,回到爱人的身边。并开始重视自己的欲望,向爱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康奈尔在濒临情绪绝境的谷底时接受心理治疗,将纠结已久的自我逐渐泡发、摊平。他不再否认他人对自己的肯定,鼓起勇气展现杰出的那部分自己。最重要的是,在爱情遇到症结时,他们学会了敞开心扉交流、解释,消除误会。

故事的结尾,玛丽安决定留下来,而康奈尔选择走出去,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美好的是,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会在一起吗,还是不会呢?答案还有那么重要吗?他们已经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normal people。

其实在看《普通人》时,我想起了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想起自己长年对自己的否定,想起自己幻化出来的爱情蜃楼。当我的世界终于变大,当我终于从梦幻中清醒,当我总算建立起独立的自我之后,其实,我反而感到无名的怅惘。从前那个懵懂却如此凝练的自己,我已经永远地与之陌生了。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公众号:段雪生)

 4 ) 只谈阶级和圣三一传统文科

初夏时节,一部“英剧”《普通人》受到许多人赞赏。兜兜转转的爱情故事,青涩美好的青春,细腻入微的心理表现,构造出一部没有鸡飞狗跳却动人的青春爱情故事。因为害怕社交灾难,高中时代的校草不肯公开与怪胎女的恋爱,等进入圣三一学院,因出身社会阶层和家境的差距,过去的怪胎女完美融入新环境,两人身份高低互换。两颗内心卑微的灵魂向往着彼此却频频错过,又一次次回到彼此身边。如果不是有大量的床戏,这几乎像个日式纯爱故事。

这是个全球观众都能找到共鸣的故事,许多人有过类似的回忆。因为是一个发生在我的大学的传统文科圈子里的故事,被多人推荐观片,我来讲讲爱尔兰的阶层和我们圣三一的传统文科圈子,理工商科不在此讨论范围,因为每个圈子的风格和思维行为方式不一样。比如大多中国人比较喜欢去的那些热门技能专业如商科金融计算机的活动范围就跟传统文科不很重合,风格也不一样。

在西方,出身决定眼界和格局。出身阶层基本是固定的,你不大会想到要突破阶层,也不大可能掉到更底层。过去写过一篇关于18世纪英国社会阶级的文章大不列颠 | 18世纪新兴中产阶级上升与贵族落魄的大时代,虽然现在21世纪了,爱尔兰中南部也从英国独立了,社会阶层的基调却跟那时候没有很大不同。在《普通人》的故事中,女主家是很有钱的中产,每一代人去圣三一读书然后回老家做点家庭生意,男主则是爱尔兰西部小城Sligo的更典型的普通出身,女主因为家庭传统认为去圣三一是理所当然,男主的周围环境大多会留在老家,男主本人学业成绩优秀橄榄球打得好,按爱尔兰标准是个未来人才,但眼光局限是不会想到首都去读精英大学的。如果不是女主建议他报考圣三一,他最大可能是浪费掉高绩点去Galway上普通大学然后回老家过普通人的生活。另外,要知道Sligo是爱尔兰大诗人叶芝的故乡,这一点丝毫没有被提到。

一个受欢迎的爱尔兰男孩子应该打橄榄球(有修正 见结尾)

在小地方,任何国家的小地方的杂七杂八的恶毒的人比例会比大城市多,可以参照之前的奥斯卡电影《布鲁克林》的女主的故乡小镇风格。所以,中产多金的女主在小地方是怪胎,一到都柏林就正常融入了,而在老家极其受欢迎的男主来了都柏林却因为穷酸和不自信无法融入。在都柏林有大房子可以随时邀请同学来玩给女主社交加分,穷得只有一双球鞋还要跟人合租的男主别说没地方请人来玩,他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打工赚钱和学习上,根本没有机会社交。

Berkeley图书馆自习

在许多方面,此剧把圣三一学生生活高度还原:最出色的学生要多混社团组织活动,参见女主在大学里的第一个男友,第一次出场就把男主带去了GMB的辩论社(圣三一有两个历史悠久的重要辩论社,the hist与the phil,诸多名人如作家王尔德在此读书时也参加过)。其实在牛津剑桥圣三一这类古典精英大学中,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一小部分,社交反倒是一大部分,如果你关注过国会议员们的大学背景,多会发现许多人没有好好学习而是忙于社交。辩论是文科学生最热衷的活动。我此前也曾写过对这种文化的负面作用的思考,见欧洲人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过度自信。不过成绩虽然没那么重要,坏成绩还是会被引以为耻的,比如英国现任首相鲍里斯强生,以二等成绩从牛津毕业,引以为耻。

GMB

男女主角拿到的奖学金是圣三一悠久传统之一。本科第二年,可报名参加,通过后会得到五年学费免除、免费校内宿舍(不是很多人来都柏林申请的那种学校推荐的校外商业宿舍)、平日免费晚餐。他们参加考试的古典大厅叫exam hall,上大课与研讨会在arts block,进晚餐的老建筑是the 1592 dining hall。关于免费大餐不需要很羡慕,有严格时间限制,准时关门,我怀疑需要认真自习和打工的穷男主是没多少时间去蹭饭的。我去吃过,学院长桌、身着黑袍的学者们、餐前餐后两次拉丁语祈祷被我收入圣三一怪异体验名单。努力学习拿到奖学金后学生就可以松懈了,接下来只要每年都通过(英国爱尔兰体系的通过是50分,文科因压分严重70分一等很难拿到)就不会被取消资格。所以考入圣三一还没改变男主生活因为他没时间没钱去正常社交,奖学金才真正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exam hall

圣三一有很多这种给本科生上lecture的大教室

如果对比今天的圣三一与三十年前,爱尔兰大众还很穷,也只有上层阶级和中产上层才进得去那个年代,今天的圣三一显得越来越平民化和低质化,三十年前的毕业生看到今天学生们连reading list都读不完,口语中充斥大量大众词汇大概也会叹息,三十年前奖学金只给每个专业第一名,如今大概每200多人的专业中能有六七人拿到奖学金。在牛津剑桥也同样,如今中产成了主要生源。反观国内,曾经高考可以改变命运,随着阶级固化,上名牌学校越来越拼家庭资源,很向西方看齐。。英国的传统精英路径大概众所周知是伊顿——牛剑,爱尔兰也有类似顶级路径为Blackrock——圣三一。如果在三十年前,非这种贵族私立学校的出身会无法融入圣三一核心圈子,今天显得宽容了许多,但剧本最大的bug依然是,小地方公立学校来的女主似乎轻松融入了,虽然可以解释为用学霸头脑和家里经济支持与大房子来加分,实际操作会有困难。我身边实例,有一位同是圣三一老校友的医生爸爸躺平佛系教育,把儿子送进公立学校,结果现在儿子在大学饱受困难,吸取教训的爸爸接下来还得把女儿送进昂贵的私立学校。不过,以上经验只适用于牛剑三一这类古典“精英”大学,其他平民大学不走这里的套路。题外话如果只是真正想扎实学习,平民大学其实要好得多,因为首要目标是去学习的,而“精英”大学,学习倒不是首要的,尤其体现在传统文科。

我看了小说作者萨莉·鲁尼的简介,她本人来自比男女主角老家还要小的西部小地方,可见有多拼,本科圣三一文学,拿到了奖学金,研究生大概出于自信膨胀,换了专业到政治,水土不服,转攻美国文学毕业拿到学位。我猜测其水土不服原因其一换专业很辛苦其二每个圈子要重新弄懂,不经历不知其痛苦。好在她本科也在圣三一,大环境是熟悉的,能止损换回文学类专业,因为学院很不鼓励研究生换专业,如果成绩基本合格,他们会劝你坚持到毕业。于是小说作者给了女主她自己没能成功的希望中美好的一切:政治学科优秀学生,方便社交的自家大宅。

女主自己一个人住的家产大宅,在Wellington Road,Dublin4,富人区

我在校外社交圈是加入了都柏林的一个交响乐团,团里也有中产校友,同样没有跳出阶级的欲望也没有跌到下一层的可能。从过去的古典精英大学可以看出,在西方,社会总体在走下坡路。反观国内,阶级固化即将完成,过去拼搏的中国人总有一天会放弃,然后社会也慢慢转向整体下坡路。剧中的青春和爱情已经有太大的后劲,可是当你看到我写的这些西方阶级的文字,会不会更觉沉重。

---

更正一下sligo学校里的球赛,我问了个电视台体育频道的爱尔兰人,他们大概打得不是rugby而是盖尔式足球,因为rugby是英式橄榄球,这个在私立上层学校和都柏林常见一点,我身边都是打rugby的所以觉得是rugby,但是爱尔兰西边尤其平民公立学校一般都是打Gaelic football。

---

公众号:穆尔登格

 5 ) 《普通人》:关于爱、感觉和绝对亲密的解剖

《普通人》是由 Hulu 和 BBC Three 联合出品的限定剧集。于4月27日开播,一共12集,目前已完结。改编自萨莉·鲁尼(Sally Ronney)畅销小说 Normal People,剧集《普通人》运用清新的色调、精致的镜头和细腻的原声带,将我们带入这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里。

“谁是普通人?”这是剧集向我们抛出的第一个问题。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男主角康奈尔(Connell)和女主角玛丽安娜(Marianne)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学生”。康奈尔性格内向害羞,对敏感的事易产生担忧,但因为阳光的外表和出色的成绩,成为了高中里的头号男生;玛丽安娜内柔外刚,出身富裕,因为咄咄逼人的言行而被高中同学待为局外人。

看似优秀出色的康奈尔实则缺乏安全感,而看似高高在上的玛丽安娜实则内心非常脆弱。两个敏感又不安的人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环境里相遇,通过一次次的试探发现,对方其实是那个能让双方安心的普通人。高中时期的爱情是纯粹的,没有社会的复杂性和其他欲望的掺杂,但外部的环境成为了他们早期爱情的最大敌人。两个局外人在自我和群体之间寻找认同,尝试为他们的爱情搭建一座稳定的桥梁,但纯粹的爱情里参杂了不成熟,最终这段青少年晚期萌芽的爱情也不了了之。

进入大学之后,两人都经历了早期进入社会的碰撞,在陌生的城市、各类社会人士和高强度的学业面前,康奈尔成为了都柏林的“局外人”,玛丽安娜则适应了身边的陌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康奈尔和玛丽安娜再次相遇。过去意犹未尽的感觉又一次点燃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中途跌跌撞撞,两个“局外人”因为各自的命运认同和完全理解最终走在一次。但这段成年早期的爱情最后站在未来面前,等待他们的去留。《普通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分地利用、消费两位主角的阶层或贫富差距,而是让他们的性格逐渐延展,让显白的性格与隐性的细节交叉碰撞,在一段极其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大的可能性。主角二人既不沉沦也不超越,而是不断地相互影响、补足,让我们意识到“爱”在人一生当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通人》是一部关于感情和亲密的剧集。主题为感情的剧集有许多,但《普通人》做到了将主题聚焦在两位主角的交流、感觉和性上。许多剧集虽然以感情为主,但感情始终是其他主题的辅佐,需要依靠其他主题或者故事线来支撑。《普通人》用时间推动故事的发展,仿佛为观众构造了一座桥梁,在一步步跨越桥梁的同时,体会到故事的发展和双方的感情交叉。

在表现形式上,《普通人》里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特写。表面平淡的对话其实是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两人关系的揣测和总结。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的爱情十分纯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纯粹的爱情里始终会参杂其他社会性因素,比如金钱和事业。双方的对话内容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成熟,让观众直接体会到这份爱情在时间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这份变化也是对爱情最真实的刻画。无论是高中毕业舞会的争执,大一暑假分开时的误解,分隔两地的远距离交流还是最后在事业和爱情之间的选择,《普通人》平铺直叙地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爱情的弧线,而这个弧线则映衬了大多数人早期爱情的发展轨迹,在他们的选择、争执、误解和交流里,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爱情与我们故事的共性。爱情的表现形式分为有形和无形,无形在于两人之间的对视和感觉,有形则在于交流和性。

《普通人》的镜头美且细腻,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Lenny Abrahamson)和希提·麦克唐纳(Hettie McDonald)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故事主角在他们爱情变化途中的微表情和潜意识动作,同时也极度增强了我们作为观众对两位主角共情的可能。这些细节的展现无论是在镜头还是故事叙述上,都进一步地增加了这份爱情的厚度,而不仅仅停留在平淡的言语之上。有形方面的性上,两位导演同样运用了大量镜头为我们刻画男女主角的性交流。从早期的试探到后期的释放,康奈尔和玛丽安娜的性生活也是表现他们爱情弧线的重要媒介之一。

他们的性搭建于爱情之上,每一次的性交流都进一步地告诉观众:他们对双方仍有感觉。他们的性是无私的、是纯粹的,体现了他们的绝对亲密。这份跨越五年建立的绝对亲密在绝对裸露的性中显得更加珍贵,因为完全裸露代表了完全信任,在完全信任的基础上他们在对方的身体里寻找自己身体缺少的那一部分。而完全信任则代表了两人的绝对亲密。两位导演通过在细节、交流和性上的交叉运用,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立体、绝对的爱情故事。

在《爱在黎明破晓前》里,赛琳娜(Celine)和杰西(Jesse)因为在火车上的偶然相遇,而坠入爱河;在《星运里的错》里,海泽尔(Hazel)和加斯(Gus)因为在支持小组上的交流,发现对方是自己“错误”人生的完美填补;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埃利奥(Elio)和奥利弗(Oliver)在夏日的北部意大利相遇,最终将对方写进自己的命运里。这些集中描绘初恋和感觉的作品都拥有一个共通点——细腻。在《爱在》三部曲里,我们也随着男女主角年龄的增长,体验了爱情从最初的甜美和纯粹到婚姻生活里的茶米油盐,双方的感觉和性也少了成年早期的那份绝对亲密,不过与《普通人》相同的是,《爱在》三部曲也运用了大量对话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时刻在有形的方式上展示两位主角的感情交流。在《星运里的错》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两部作品也都改编自小说)里,这两份对初恋的刻画与《普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部作品都将初恋爱情的感觉和亲密放在了无形和有形的镜头上,从两位主角和感情的多个角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细腻真实的爱情故事。正是因为故事中的细腻,才唤起了我们记忆中的细节,那些与过去恋人或者现在爱人的记忆碎片,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立体的交流过程。

但除了细腻的镜头和多样式的结构,为什么两个“局外人”的爱情故事会如此吸引人?因为这份爱情的双向性,和两位主角的真实性。在剧集里,两位主角的叙述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同时体验双方因为这份爱情所感受到的悲与喜,从而不会单方面地倾向于任何一位主角。叙述上的平等打造了更强的代入感,一次次问题的爆发和误解都让我们站在双方的角度来感受。而两位主角塑造的成功也在于他们人物的真实。各自家庭的问题为两位主角奠定了性格基础,使得我们在第一时间能揣测双方在关键时刻,会对这份爱情做出怎样的决定。康奈尔与玛丽安娜对于双方的了解,在那些错过的时间和与其他人交往的日子里,两人在这份爱情上的考量又进一步让他们更加成熟,认识到这份爱情和彼此的珍贵。这也是《普通人》如此出众的另一个原因。他拥有一个过程。

不同于大部分爱情剧集/电影,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往往来得快且激烈,但消逝得却不明不白,而《普通人》则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爱、感觉和绝对亲密的基础之上,双方加入了对自己和对爱情的思考,为故事的塑造添加了可观性。故事结尾玛丽安娜对康奈尔说道:“不是因为你,我不会在这里,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但我们都对彼此做了太多。”爱情中最珍贵的,难道不就是跟随对方的轨迹,一起成长,一起认识自己,一起见证生活中的改变吗?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千禧一代,可能在接二连三的人工智能界面上已经忘记了爱情的细节和绝对亲密的舒适,《普通人》里孔雀蓝的爱尔兰告诉我们,爱情中有形和无形的细节,才是最值得被珍藏的宝贝。

 6 ) 奋力成为“普通人”

看《普通人》这个剧。

讲述了两个相爱的高中生,分分合合直到大学毕业。是一个非常美的电视剧。我很难将它看作是一个爱情剧,它讲了很多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钝痛。 女生来自于一个富有的、却异常冷漠的家庭。哥哥巴不得她去死,而母亲不但并不保护她,还反复让她理解哥哥的不易。没有人爱她,她认为自己丑、没有价值。 她喜欢上了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男孩子。这个男生尽管是焦点,但和其他热闹的男孩子不同,他爱读书;他感到孤独,却又害怕失去所属的群体。他几乎将自己最爱的部分隐藏——包括他热爱的女孩子。因为他喜爱的和他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做他认为其他人认为他应该做的“对的”事情。他邀请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孩子去参加毕业舞会。他在学校里并不和她打交道,他们俩秘密交往——而她默许了这一切的发生。 两个孤独又脆弱的孩子相爱,他们彼此珍惜,却不懂得如何珍惜。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对于自我的犹疑和不确定。于是它们都如豌豆公主的睡床,彼此折磨。 我看的时候无数次心中尖叫,人生难遇知己,为何要这样反复试探,彼此误解啊。后来我想,这就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康奈尔:不能融入的孤独感,回不去的故乡

男孩子大学将要毕业前,他去见心理治疗师。他大意说,我上高中的时候觉得孤独,我以为我考到大城市,来到最好的学校,遇到更有趣的人,会解决这个孤独感;但是来了之后只是发现一切变得更糟糕了。我不喜欢这里。然而我回望故乡,再也回不去。

康奈尔的孤独感始终都在。他有他热爱的东西,读文学和写作;却不能在高中这个小集体中表达。所以他说“我脑袋空空”。他害怕失去朋友,失去他们对于他的期待,他不能允许自我表露出来。

他果然是不一样的。他走出了小城镇,但一切都变得艰难起来。他时常不能面对自己内在的灰暗,所以要找“正确”的女孩子恋爱,让他自己感到“正常”,像一个应该有的”正常人“。 他奋力渴望成为一个“正常人”,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伤害深爱的女孩子。

我最早对于这种“渴望正常”而不得,又无归处的感受有所体验是陶喆有一首《小镇姑娘》,开头说,小镇姑娘来到了大城市,你一定听过这故事。你觉得孤独,来到更好的环境,更多人的群体,始觉得自己弱小。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渴望融入又有所抵触。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渴望和他人相同。这个过程痛苦,于是常想要回到熟悉的旧位置,看向故乡又发现自己的故乡再也回不去。只能勇敢向前,但要经历剧烈的丧失感和孤独感。

我家里我这一代人全都从小城市去往了更大的城市,远方的国家。漂泊之中,常遇见相似的人:还没能适应新的文化和环境,精神上却又再无法归乡。我有个朋友把这一类群体形容为“文化中间族”。 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人生中特别普遍的状态,当你搬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环境;而常常是你以为自己跨了一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工作、新的职级、新的晋升机会等等。你以为你取到的是真经,推开门却是更漫长的荒芜和修行。 孤独感是其中最长久的陪伴和功课。

玛丽安:我就躺在这里,你可以对我做任何事情

对于她,疼痛即是被爱。 她不认为自己值得被爱,她以为自己从爱中获得都都应是惩罚。

有一个享受性虐的女生曾经这样描述,说我只有在被惩戒、疼痛感中才能找到全然地、被爱的感受。 所以她无法使自己进入一段被尊重、被爱的关系之中。除了康奈尔以外,她几乎是随意地、不加选择地进入恋爱。 她对于疼痛感到熟悉,对于惩戒带来的亲密感熟悉。

她在康奈尔那里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康奈尔尊重、而且照顾她的感受。这些她并不熟悉。她常会提出:我会为你做任何事。 人们在成年之后寻找自己的亲密关系,如若成长中的创伤仍在,就不免陷入重复的关系模式中——我曾经在那样(被惩戒)的关系中存活了下来,那里有我熟悉的气味,有对于我象征着爱的东西。就如同”回家“。

寻找自我路途中必经的痛苦感

两人彼此在对方艰难的时刻,都给予了长久的温存和陪伴。 女生鼓励了康奈尔追寻自己内心的渴望,她认可康奈尔内心的”黑暗“,并使得他去面对自我。在结尾康奈尔鼓足勇气决定独自去纽约——更大的城市追寻理想,做他渴望做的事情。 而康奈尔反复对女生说:我不需要你为我做任何事。我想你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你值得过得更好。而这使得结尾女生终于有能力对他说,你去纽约,而我会留下来。And we are going to be OK. 他们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彼此照看,使对方成为更好的人。 钝痛仍在,成长所带来的痛苦将如常存在。想必康奈尔仍要常常面对内在对于自我的不确信,在新环境下的孤独感;女生常要觉察和理解伤害自己的冲动。

这就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的样貌。

我们时常陷入自己的黑暗;遇见渴望的事情、新的机会,好事之中并不能全然享受,不得不把内在的自己拿出来在新环境中重新捏塑。痛苦感又小又密集,我们却是在这重新捏塑中,从荒芜的孤独感中,知再无退路,鼓足勇气向前走。 慢慢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更自在的人。

 短评

-“And what about me? Would you say your feelings are involved?”-“Obviously”-“Who is it obvious to?”

6分钟前
  • Alyssum
  • 力荐

快进到第九集弃,实在是受不了这两个作男作女了。本来看是因为同事发了一段视频,画风很唯美。看了第一集发现进展迅速,一点都不作,还觉得很有新意,很期待接下来这十集故事会走向如何。没想到比Love Rosie还可怕,2-9集一直在分分合合,男女主分别一段接一段恋情,同时两人之间也纠葛不断,堪比toxic relationships大全。人物塑造并不全面,导致两个人无止境的忧郁脸看起来就是无病呻吟,但很显然两位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快去看医生啊!看了短评吹成这个样子真是让我怀疑是否看的是同一部剧,反正我看的这部除了画面很美之外没有任何优点,请不要以为文艺的滤镜就能拔高青春伤痛文学的本质。另外第八集画风真的很像CMBYN,用来展现这种剧情真的让人生理不适。

8分钟前
  • Awaysis
  • 较差

真的是女性向porn,各个层面上的

11分钟前
  • 资深懒汉
  • 力荐

原来一部爱情剧真的可以做到既是best love story ,同时又是best p*rn!今年的爱情剧只看这一部就够了

16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前五六集还挺好的,音乐、色调以及整体所展现的柔感,都加分了不少,可是越往后越无法接受,既然互相相爱,那就在一起,没有世俗或家庭的阻拦,却因为暑假无法住校这样的事而二次分手,似乎在强行加苦情戏,故意打造出苦命鸳鸯的戏码,显得无病呻吟。

19分钟前
  • 🦁
  • 还行

是我怎么了,还是这剧怎么了?在偌大的候车厅,又一次如入无人之境。从他们因为一本书开始攀谈,我眼中就浮现泪花,赶紧又捂上憋闷的口罩,戴上才发觉还有上次泪痕的墨镜。接着,他们接吻、脱衣服,爱抚,开着有心无心缓解尴尬的玩笑,直到互相进入对方的身体,发出的轻柔喘息。第二次,第三次……我软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脚底板软到视网膜……还好我不化妆,但还是跑了一趟卫生间,在靠窗的边缘抓紧抽根烟,望着车轨发呆放空。但还是软,软到想赶紧躺在北上的列车,随它开到哪儿,哪怕在外面炙热的太阳下爆炸。

2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小说的细腻完美被电视剧呈现,Marianne和Connell就像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Daisy真的很有灵气)喜欢这类主角很边缘的故事,因为看起来更有种奇妙的真实感,这也许就是常态“normal”的样子吧。一个相信soulmate存在的故事,两个人十分相爱却又淡漠隔离,可又相互救赎了对方。所谓的relationship不意味着仅是物理上的陪伴,也不是情感上的“禁锢”。Connell拿到去纽约的机会后Marianne选择了放手真的是我最最最喜欢的的一点,爱追求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过程中对方让自己变成的样子,他们依旧把对方变成了更好的人。她知道过程中他们都会变,但是无论如何都会陪伴在对方身边。😢还有比这个更美更理想的爱情&companionship吗

25分钟前
  • 哦勒哇一鸡狼
  • 力荐

爱尔兰是孔雀蓝的,校服,眼眸,暮色。

28分钟前
  • Lullaby
  • 推荐

I’ve met someone just like Connell and I nearly let him go. This shit relates to me so much :(

31分钟前
  • F
  • 力荐

男女主角实在是太豆瓣了。。。

32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好久没有这么让我沉浸的剧集了,不以事件为核心,台词铺设不为叙事,悉数转移刻画人物性格,细腻而娓娓道来。其中爱情最让人信服的一点是,它不回避性,性的吸引力点触情感,爱同时是身体的。他们在爱里挣扎犹疑,体面又不堪的生命,仿佛你与我,Normal We。/视听精致,演员自然,You‘re the worst之后最好的爱情剧集。

34分钟前
  • 五加皮
  • 力荐

老娘本来想是看欧美青春爱情虐恋的,马的结果第二集15分钟内男女主就 搞 了3 次!!!

39分钟前
  • hobii
  • 力荐

我一边看一边告诉自己不要被这种命中注定此生唯一的浪漫爱叙事洗脑,一边又心甘情愿堕入love is fatal这样的陷阱(他们就是很配啊生命中有无数匆匆过客可他俩兜兜转转分开后总能再次回来)。好干净的爱情啊没有狗血没有憎恨,虽然有误解有遗憾但总能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慢慢化解慢慢原谅。离开的时候不恶言相向,重逢的时候依旧热烈。And my biggest takeaway: sex life is really fundamental.

44分钟前
  • fushia
  • 力荐

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差不多。长得跟 anne hathaway eva green dakota johnson 混体的女主说自己不漂亮;圣三一 1%的优等生拥有和美国高中生一样的词汇量;两人除了性吸引力看不出 click 在哪里……是非常时期人们的标准都降低了还是什么?

49分钟前
  • Jin
  • 还行

男生在感情中因自卑而逃避,女生在感情中因自卑而迎合。男生的孤独来源于自己,他向外求索,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填补;女生的孤独感来源于外界,她向内求索,需要追寻内心的平静来自愈。他们有不一样的敏感、脆弱、迷茫、自卑和孤独,所以他们可以抚慰彼此却难以相互依靠。但可以遇见彼此的他们就已经拥有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运气了。

54分钟前
  • 渔鱼
  • 力荐

So pretentious,天呐!虽然我知道你们爱尔兰人喜欢过黏稠内敛的自省生活,四级阅读级别的原作看了几页了也确实有那种sensitive af的感觉。但是,注水真的太严重了,前几集看看风格还好,看到后面已经显著的耐心缺失。一集的有效剧情加起来有5分钟没有啊。全靠溺水一样的BGM和erotic art一样的性爱片段抻长度。一个镜头拍上30秒真的不能算是细腻,算洗钱。好几处跟五十度灰预告片似的,加了BGM更像了。总是不知道为什么Marianne就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又分手了又在一起了又分手了,回合制。另外他们的大学生活真的过于体面,M分分钟看起来像日杂法国模特街拍,而且抽烟喝酒chill到不像是自卑女的。另外查了下Sligo到Dublin距离210多公里,省都没出,放个暑假却像生离死别一样。

58分钟前
  • 无忧无虑波尔卡
  • 还行

如果说有什么我能认同的青春恋爱剧,应该就是这个。不是校园gossip,不是不良少年和乖乖女的爱情传说,就只是偶然巧合的恋爱就够了。我们在人前都是表演家,刚开始表演乖乖聆听的观众,后来又扮演评论家艺术家,但在你面前,我总是露出马脚。

1小时前
  • 纯Jun
  • 还行

刷到第八集实在刷不动了,看到后面经常忘了前面因为什么他俩又分了为什么不能公开,女主这么好看了还因为家庭问题自卑没人爱,别人的看法真的没那么重要啊,更何况傻逼这么多,纠结这些纯粹是浪费时间

1小时前
  • 弦子
  • 还行

无论怎么看你俩还看不出来彼此是真爱吗?折腾来折腾去何必呢,享受甜甜的恋爱不好么。从路人角度看这俩不是渣男渣女是啥???

1小时前
  • 人间情感观察员
  • 还行

如无意外这会是本年度最爱剧集。之前看推荐有同学说男主前5集很“渣”,也有说因为Connell的若即若离间接导致Marianne在几段亲密关系中的混乱。自己看了之后发现Connell是我在文艺作品中见到的为数不多温柔的男生。是的,温柔。也许是类似霸道总裁的占有欲强的强势男性形象在爱情作品中屡见不鲜,双方平等的情感关系却实在罕见。我越来越不喜欢以强势的逼迫姿态证明一方对另一方的爱,两人互通心扉、互相理解尊重才难能可贵。Connell会在两人第一次亲密关系时告诉Marianne如果疼就停下,会在她问“Will you hit me”时say no。无论何时他总以温柔的语调安抚饱受原生家庭创伤的她,而她同样也回报以爱、关怀与理解。爱人的能力并非与生具有,两个青年人都有着自己的迷惘、伤痛,在磕磕绊绊中学着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最后是否以爱人身份在一起已不再重要。

1小时前
  • seibellissim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