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64年前篇

悬疑片日本2016

主演:佐藤浩市,绫野刚,荣仓奈奈,永山瑛太,三浦友和,永濑正敏,吉冈秀隆,仲村亨,椎名桔平,泷藤贤一,奥田瑛二,夏川结衣,绪形直人,洼田正孝,坂口健太郎

导演:濑濑敬久

播放地址

 剧照

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2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3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4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5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6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3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4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5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6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7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8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19昭和64年前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35

详细剧情

1989年,正值日本的昭和64年,不过这一年份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天皇的去世,短暂的昭和64年匆匆落下帷幕。而就在这有限的七天内,某地发生一起幼女绑架案。绑匪索取两千万日元巨额赎金,并与受害者家属和办案人员展开巧妙周旋。虽然受害者的父亲(永濑正敏 饰)按照约定缴纳赎金,但 绑匪还是残忍地将女孩杀害。由于日本上下正处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关键时刻,代号为“64”的案件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即使十多年后,这桩悬而未决的案件依然是许多办案人员难以忘怀的心结。当年作为办案人员的三上义信(佐藤浩市 饰)而今正在群马县警署担任宣传官,终日周旋于上级和媒体中间。“64”的最后时效越来越近,人们仿佛又重新记起了这桩谜一般的案件……   本片根据横山秀夫的同名推理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这要是中国片子不会超过4分

没看过原著,单说电影本身

1,太多的篇幅给了叽叽歪歪的记者和疲于应付的宣传部,却完全没有交代背景,就像菜市场的泼妇吵架。满脑子都是问题却得不到解答:

在三木来之前新闻都是实名还是匿名?是只因为交通肇事案匿名吗?但记者们的反应不像啊...

如果使用实名,如何保护像三木所说的保护受害人类似被强奸者?

如果一直是使用匿名,宣传部和记者协会每天都要这样吵架么?

怎么喊了句“我要相信记者们”之类的话就突然对全剧除了吵架几乎没有有效沟通的记者完全信任以至于不计后果的相信了呢?这应该是热血高校的画风不是这种文艺片的套路啊!

2,女儿丢了?!难道是又一起绑架案?哦原来是离家出走...但夫妻俩一会着急一会不着急,仿佛他俩是薛定谔,女儿是薛定谔的女儿。只截取的细节比如家暴,但女儿为什么如此恨三木完全没有提,全靠脑补

3,我想知道谁把“悬疑”的标签加上的,悬疑要素超过脑筋急转弯了么?最后抓捕犯人不带摄影录音,冒着分分钟被翻供的风险玩追捕

文艺的不对劲,悬疑的不到点...真的是日本片+钢琴曲+慢节奏分分能让文青高潮啊

 2 ) 迎面走向期待中的幻景

昭和64年,也就是1989年,裕仁天皇病逝,由皇太子明仁登基,改年号为“平成”。于是昭和64年仅存7天。小女孩翔子的绑架案,便在这期间发生。新闻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着“天皇病逝、新旧年号交替”这样的“大”事件,没人关注这起绑架案。在精明的设计下,绑匪成功拿到赎金并逃脱。而小女孩翔子的尸体,在一个废弃的停车厂里被找到,冰冷地躺在狭窄的后背箱里。前篇后篇加起来4个小时的电影,便围绕着这个主线展开。此悬案在县警察局里交接了14年,还有1年便要过公诉期了。警局内部,矛盾重重、明争暗斗,各个派系都想在上层领导来视察时,扳回一局。翔子绑架案,成了派系斗争中的一个切入点。曾参与此案的刑警三上,现作为宣传官,再度去拜访受害者家属,传达上层会来慰问家属的消息。

曾经忙碌的工厂,早已颓败,一片萧条。工厂最里面是翔子一家人的住处,一幅幼稚孩童的画,挂在门口积了薄灰。门口还放着一把鲜亮的小伞,这个家似乎还停留在那七天里,未被时间洗刷过,就那般矗立在那里。翔子的父亲雨宫,一头凌乱的灰白发,木讷而又苍老,夫人去年因脑梗去世了。雨宫对于所谓的慰问很不满,这令三上觉得另有隐情,陆续找到曾经的办案人员,了解事实的真相后,三上很愧疚。同时他身在的宣传部门,也深陷在各种麻烦中。一名孕妇撞了人,上头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求隐瞒孕妇的名字,以及老人赖川亮次已在医院去世这件事。记者协会的记者们对于当局的作法相当不满,起头闹事。正义良知与官僚主义,让电影变得厚重,人物内在处理这些矛盾时,激发的外在显现,使得人物变得鲜活与复杂。不盲目扩大人性中的某一面,不加滤镜的遮掩,把生而为人的悲哀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并没有因为电影时长的局限,把那种复杂的悲剧总结成三言两语的故事。女儿对父亲三上的不满离家出走,父亲在家庭里显现的另一面的暴戾,妻子表面上的波澜不惊,两个办案人员因疏忽以及官僚作派的弊端而自责与不安,雨宫的绝望与无奈,这些在两极边缘上的人物,生活的疲惫感如影随形。被各自不同的皮肤包裹着人们,在人情冷漠的世界,努力把生命中的空白填满。

三上最终还是公布了孕妇撞人案的详细内容。而这些强调着公平公正的记者们,只关注孕妇来自有钱有势的家庭以及县警处理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对于车祸中去世的老人赖川亮次,无人问津。努力生活,最后还未被命运善待的老人,死后无人认领尸体,渺小的他仿佛没有在这世上存在过。妻子去世后便独居,没有可以回去的故乡,没有孩子。三上去了老人生活过的地方,老人用的毛巾还在晒在那里,在风中惴惴不安地飘荡着,老人经常去的小酒馆里,大家有说有笑,没人在意这样一个老人,是不是还在人世,又或者发生了什么。听着默默无闻之人的琐事,不依不饶的记者们,毫不罢休。三上要求他们听完整个故事,老人其实是个色盲,为了能让自己找到一份工作,刻意隐瞒了这件事。此时会场一片沉默。就如再无人关注的绑架案一样,只有父亲雨宫在电话亭里,从电话薄的A开始,不论寒暑,默默地拨打着电话,食指指尖磨出了老茧,电话上的数字也被磨掉了。在听见绑匪的声音那一刹那,他无声地崩溃了。

那个绑匪出现在电影后篇里,面带凶煞,在知道自己的女儿被绑架时,却露出了软弱的一面。作为推理片,它不够曲折与刺激,冗长而又压抑,大义凛然时带着牵强。人自身矛盾的内化处理很到位。总以为雨宫在找到绑匪后会实施一系列的报复,或许他想过,所以才去找了绑匪的小女儿,最后又痛哭流涕地把女孩送回了家。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一种介乎于正义公正与法网恢恢之间的暧昧。

敏感的人刀刃永远是向着自己的。感伤主义者对着他人的伤口作诗流泪。残暴的人强迫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冷漠的人习惯冷眼旁观。

 3 ) 影评,昭和64年 前篇,横山秀夫又一部经典之作

个人比较期待的一部日本电影,自从错过了上海电影节首映以后,一直在等待网络资源,现在b站、a站终于更新了上篇,的确让人欣喜不已。

说起这部电影节上最受欢迎的影片,不禁让人联想起原作作者横山秀夫先生。作为日本比较知名的推理小说家,横山先生拥有一系列堪称经典的推理作品。以心理悬疑、推理叙事见长的他,往往在作品中融入不少深层次的元素,如探讨案件背后的“人性”问题,深入探究各式人物的心理状态,对于现实的批判与揭露。

影片《昭和64年》,改编自横山先生于2013年推出的推理神作《64》(当年顺利拿下“这本推理真厉害!”的冠军)。先生用细腻的笔触,丝丝入扣的叙事,错综复杂的线索,回味无穷的对白,给我们呈现出了一部震撼心灵的推理剧作。尤其突出的是角色塑造,先生对于作品人物心理刻画、细节还原,称得上“无与伦比”,“登峰造极”。作为推理迷的本人来说,十分期待此作的电影版。

先做个说明,由于后篇的资源还没有拿到,所以今天只能介绍电影版前篇,剧长2小时,情节较多,伏笔较杂,人物较乱,需要细心、耐心的观看。

点评作品之前,先来看一看,日本影评网站综合评分,表现不错,观众与影评人都相当热衷于此作。
yahoo映画评分:3.65
映画.com评分:3.8

进入影片分析,再罗嗦一遍。电影有上下两篇,今番介绍的是上篇,很多人看了此段(2小时)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不要紧,正常。因为伏笔,支线情节比较多,脑子混乱在所难免。不过只要耐心看,还是看得懂,就是比较“干涩”,至于想要了解作品内涵,需要结合下篇(我自己都没有看)才能一见分晓。

上篇的亮点不多,主要是靠演员的演技及个人魅力吸引观众的目光,具体的故事情节尚处在萌芽状态,慢条斯理,含苞待放,过于集中的记者与警务所的对立画面,让人看得有些厌倦,略感剧情乏力(估计一切要等下篇解开一切谜团)。另外,片尾曲不错。

一一详解
演员,就讲一人,三上刑警(佐藤浩市饰演)。分两方面解析
演员本人。佐藤浩市,不再年轻,性感中年大叔一个。演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多次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演技实力、颜值魅力兼备

作品人物。三上刑警,一个被夹杂在记者与警署高层中间的宣传部发言人。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是指“心计多”,而是身处的位置与环境让他陷于尴尬、繁杂的境地。第一方面,受制于组织内部的压力,无法有效、正面与记者沟通;第二方面,怀着极度不信任的记者对其的责难、争执。第三方面,女儿的不理解,出走,让身为父亲的三上内心十分迷惘、纠结。

剧情,两点详解
接近于三上刑警一个人的独角戏,尽管故事开始于一桩撕票案件,但整个2小时的剧情并没有如人所料般的展开,剧情更多关注的是对立点的梳理与强调。如警署高层与记者的对立与博弈,三上想要了解案件详情与高层执意隐瞒的对立,办案人员与案件受害人无法互相理解而导致的矛盾...,类似的桥段还有一些,如果观众有兴趣可以在影片中仔细观察一下。

主线、支线比较繁琐,节奏很慢,急性子的人很有可能中途离场。这个是日本作品的通病,2小时对于大和民族的导演来说就像是“及格线”一样,必须达到,硬凑都要弄个120分钟,不是太理解。上篇剧情的主线就一条,探究案件,支线涉及就相当广,从记者到警署官员,刑警到事务部,从组织内部的争权夺利到挣扎在现实命运漩涡中的主角,太多的内容,三言两语说不尽。

结尾曲
特地作为影片的一个亮点拿出来说一说。片尾曲“風は止んだ”,由小田和正为影片量身定做。这是老人时隔五年后再次为电影创作及演唱主题曲,让人无限感慨其敬业精神,据小田自己透露“在看过影片样带之后,觉得电影主题如此沉重,就想写一首积极一点的歌,于是将这种愿望融入创作中,从而产生了”風は止んだ“这首轻快靓丽的歌曲。

写在最后,本片是个人本年度最看重的日本电影,不论其叙事架构、人物处理,还是内涵设定、内在深度,都堪称经典,千万不要错过。

原作★★★★★(横山先生的作品,推理作品中的翘楚)
演员★★★★★(演技卓越,感情细腻)
导演★★★★☆(基本忠于原作,稍显拖沓)
视效★★★★☆(日系风格的素雅)
音效★★★☆☆(几乎没有BGM,ED是亮点)

推荐人群:所有人

详细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4 ) 先说前篇。

一直以来对这个故事实在喜欢。
wowow台的剧版整体一气呵成,第一次看全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发现如此厚重的题材和量果然大有作为,很显然电影和剧的路线是不同的。
分为前后的电影似乎拍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前篇主要是个体制反思。

这个世界的记者都是一样的,跑得快,想搞大新闻。
作为职业素养似乎无可厚非,但何为素养何为越界违规,实在是过于暧昧模糊的问题,这篇之中的渲染很容易想到同为对记者行为检讨的山崎丰子先生的巨作命运之人,相比起来那一步的记者身上更多笼罩了英雄色彩所以没有令人作呕,然而这部就不一样了。
何为报道自由的界限,这把一刀切的刀只有一直被打磨精进的命运,同样这个前篇某种程度也是充当一个磨刀石的作用吧。

上下两篇如此割裂完全出人意料,上篇不喜欢看体制内斗其实就看开头结尾各二十分钟足够了。
不过不反思体制,怎么能叫社会派呢。

 5 ) 从里面无法打开的窗户只能从外面打开

如果将前篇与后篇视作同一部电影的两部分的话 ,这是一部超长的电影。但实际上,观众会很容易发现,前篇与后篇之间在主题、表现、情绪等方方面面都有错位。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导演能力方面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似乎体现了导演有着大于原著的野心。

后篇的复仇计划设计非常精巧,而最后的结局也让观众前面挤压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可以说是一个符合普通人善恶因果报应逻辑的结局,换言之,就是既在意料之中又稍微超出预期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

前篇却似乎是另一个故事。被绑架女孩的死亡只是一个引子,甚至可以视作一种隐喻。铺天盖地的昭和天皇驾崩的新闻报道掩盖了一桩幼女被绑架后杀害的惨案,这会让观众感到既沉重又荒诞。“昭和”这个年号在日本史上最具有的特殊含义——在20世纪前四十几年,也就是昭和天皇在位的前期天皇制成为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核心意识形态。这个含义在电影开场不久就通过两个新闻的差别待遇提示给了观众。

接下来电影快进到14年后,也就是步入平成时代以后,当初负责办案的三上警官早已离开一线,成为了警局的宣传官。这个宣传官的职责,直白地说就是与记者协会打交道,一方面利用记者为警局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对记者所掌握的案件信息进行管控。记者协会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而警局则只想让记者成为自己的喉舌,自然,两方就经常地处于博弈状态中。这时令三上焦头烂额的是一个孕妇驾车撞倒老人的案子,记者一方要求透露孕妇姓名、住址,而警察一方拒绝透露(桌面上的理由是孕妇已有八个月身孕,应该得到保护,桌面下的交易其实是三上的上司想要的讨好孕妇的父亲——一个与警界关系密切的建筑行业资本家)。一边是上司的频频施压,一边是记者的穷追猛打,眼看警局和记者协会就要彻底闹掰。火上浇油的是,这时三上的上司通知他,马上就要有东京警察总部的上级来视察昭和64年的案子,而这需要新闻媒体的“发声”。处于愤怒之中的记者们马上拒绝了这个要求,而受害小女孩的父亲雨宫也拒绝了东京警察总部官员到家中拜访这种政治作秀。

四处碰壁的三上,在与部下的一次争论中获得了一个“觉悟”——从里面无法打开的窗户只能从外面打开。他向记者公布了孕妇的姓名、住址,讲述了被撞的老人的生平及其已经死亡的事实。他将这些事实交给记者处理,对仍不买帐的记者说,如果你们只是想闹,那么换一个宣传官你们仍然只能回到零起点,什么进展都不会有,只能一直闹下去。你们应该抓住“实名报道”这个机会。

三上的“觉悟”来自于一个“发现”,那就是,记者是人,受害者是人,自己也是人。最初和记者的拉锯,是将自身作为组织的一个棋子与其他组织的棋子对峙。三上再次到雨宫家时泣不成声的忏悔则是这一“发现”的直接表达。

三上从外面打开窗户的行动直接推动了后篇故事的进展,此不赘述。打开窗户这一行动以及行动的契机,都非常引人深思。值得细心体会的还有,在僵化、扭曲甚至邪恶的组织系统中,个体是否只有一同僵化、扭曲甚至邪恶,或者彻底的对抗这两极的可能性?正如三上所言,记者们如果只是将警察宣传官骂死了就算完事的话,那么下一轮的搏斗又将回到零,不能积攒起任何的成果。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在当下非常能打动我的地方。

本片还有其他直击要害的批判和非常巧妙的隐喻,在这篇影评中就先不提了。

 6 ) 略记 | 昭和64年的横切面

横山秀夫的别名可以叫“警察局一生黑”。这部改编其小说的《昭和64年》有着非常明显的横山招牌:从一个突发的离奇案件切入,案件本身却并非重点,而是以点辐射,形成一张交错密布的警局人事网,逐渐暴露每个个体面对种种集团力量的铰合,各自小心翼翼地谋划与抉择。 表层对警察体制的批判最终导向对日本国民性格的尖锐观察:关切与冷漠,集体感与自私——就像菊与刀般,看似矛盾其实只是表里两面。存有私心的个人多是无意识地伪装成一种与周围人相同的姿态,表面礼貌实则冷淡,例如已成惯例的下跪公关法,又或是对他人客套的关切——以上种种都不过为的是不凸显自己,从而躲在各自封闭的套子里但求无恙。 所谓的“昭和64年”快捷得仅有7天。那一年初雨宫年幼的女儿绑架被杀,同日,天皇驾崩。画面里电视小屏幕里的大人物与大银幕上痛哭的小人物形成绝妙的对比——表面上人们好像更关注耸动的大新闻而忽略对身边小人物生死的关注,真正可怕的是,实际上他们除了自己,什么都不关心。 所有这些从离奇案件切入引人,再由负责过本案的三上警官的中年危机作线,一方面三上要在警局内部的各方角力下处处周旋,展现作为整体的环境对个人的牵制掣肘,一方面家庭内部与失踪女儿沟通无效则昭然揭示个人又是如何将自我封闭。 影片最大的力量并不在推理本身,而是来源于逐渐显山露水,对整个国家、体制、警察局、家庭溃于蚁穴的那种崩坏感的暴露。微妙之处在于,人人总希望独善其身,而人人又无法逃脱独善其身引发整体崩坏后为自己带来的连环恶果。 影片在四分之三处就揭露出罪犯,显然,揪出某个真凶式的推理绝对不是影片的重点和终点,更何况影片本就是要说人人皆有恶。当案件的罪犯提前揭露,想要继续维持叙事的张力就需要别的因素加持。 横山给出的办法是以细致的笔触描写内心来持续抓人,电影在这方面当然难做了些。过分追求横跨十四年两起案件形式的相似和扣合,又过分强调拨电话破案的偶然解题法,回头想来到底是有点经不住推敲,只慢吞吞堆情绪,终有些微拖沓。 但幸好永瀬正敏饰演受害者的父亲深情却不滥情,多处煽泪无数,长相绝对不算高大威猛英雄类的佐藤浩市也很适合三上的角色,动人之处是完全将面目模糊善恶难辨中一点点人性亮光照出来。《昭和64年》的卡司太强大,连配角都是横跨偶像与实力两派的瑛太和三浦友和,就算不是迷妹都觉得要被星光晃瞎。 结尾看似干了碗“我们彼此关切与相拥”的鸡汤,但一切真的会好转吗?动情是有代价的,罪犯因为动情而露出马脚,受害者父亲因为动情而搭上了时间——他被永远地留在了昭和64年,恰恰说明这种深情的关切与现实情形的全然相隔,至于三上的前路也未可知。而多数人则在其中摇摆挣扎,就像电影里那些来来去去的小人物,还有你我他。

 短评

前篇吵的头疼

7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媒体部分术语太多有点没听懂,下篇的时候再说;画面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所以总之佐藤浩市的角色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人?;这么多会演的人里77确实显得太单薄,但是坂口健太郎,这个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8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上篇是真好,全然不是垫时间,每场戏都又详实又有英气。佐藤浩市第二次去雨宫家那场哭戏,厉害得要命,大概可以是全年男演员最佳了。它巧妙的把各方面的权力摆在一起,激化为矛盾,佐藤浩市的几个视角处理的真好,到了与记者对抗实名一场戏时直接将文戏扑倒最高潮。处理几处不同时间的回忆的调色也很好

10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好老派,节奏好慢,宣传官和媒体的小打小闹好无趣好不解…

11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siff2016上海影城千人厅98%上座率,前后两篇连场看4小时直至深夜散场,好奇妙的体验。虽然剧情舞台广支线繁杂,也因为有日剧版的情节基础,看电影版总算压力不大;前篇的重点是警视厅与记者的冲突,发挥尚可;但对比日剧版的弊端,瑛太表现远不及日剧版的永山绚斗的暴走气场,荣仓奈奈亦如此。

16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3.5

20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短命的昭和64年,却造就几个男人一生的痛苦不甘。主配角大咖云集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男主角佐藤浩市撑起了这个周旋在记者、警察体制、受害者、前同事、妻女之间,心怀正义的警察形象。剧情以14年前的绑架疑案为背景,却让记者与警察宣传部门的抗争情节喧宾夺主。由此看来,悬疑罪案其实是铺垫,核心实为男主人性的挣扎。三星半

2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警视厅宣传科与记者协会的和解。昭和64年短短的七天因为天皇驾崩,雨宫家孩子被绑匪撕票的案件没有引起关注也没有侦破。警视厅的腐败和权利的更迭,让这个案子成为了砝码。当年因为这个案件,有人十四年都活在自责中,有人很快辞职转行,有人心怀怨恨,窗子就从外面敲开吧,只要还有良知就不算晚。

27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案件本身非常了不得,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但是,能不能不要加进去那么多要表达的意思啊,什么都要讲意味着这四个小时相当地缺乏重点,其实很多问题只要点到即止,过分深入就令电影有点散。

28分钟前
  • sanyo
  • 推荐

看前半部分不明所以,只是非常压抑。记者和警视厅发言人之间矛盾剑拔弩张,但是发言人也无可奈何。

30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佐藤浩市越来越像他家老爷子了

31分钟前
  • shawnj
  • 还行

一个公关总监的逆袭

36分钟前
  • 迷迭香
  • 推荐

2016SIFF。杰出的电影作品如同迎胸一击。COLDCASE、警察与记者的冲突、官场黑暗与体制腐败、职场与家庭的不调和……然而最令人敬佩的还是普通人的坚持与执着,对于一种理想的信任,这恐怕是唯一的光芒和抵抗现实黑暗的唯一希望。

41分钟前
  • 451½°F™
  • 力荐

基本都是铺垫内容,几个关键人物刻画较电视剧而言更加饱满,但整体氛围略显平静,尚未进入电视剧版中的那种窒息效果,静待后篇大爆发!

45分钟前
  • xxhhcc
  • 推荐

前篇真的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别说什么铺垫不铺垫的一部电影挣两部的钱排得死烂还有理了。

46分钟前
  • 林二湖
  • 还行

没看过原作 比较沉闷

50分钟前
  • 黒崎真澄
  • 还行

官官相卫,集团斗争,模仿案的前期铺垫:警务部、刑警部、总局、记者,相关势力和新案件相关人士出场。自我救赎后,记者联盟与警宣部第一回合结束。屋子里面开不了窗,就要从外面开。热血,正气

55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铺陈太多,氛围压抑,剧情推进太缓,群戏也不够精彩。

59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一个人对抗全世界的凄凉和辛酸,但是没什么比在黑暗中找寻久违的光明更打动人的了,佐藤浩市的表演再次征服了我!

1小时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警察政治、人性幽微和命案沉重,社会科的横山秀夫

1小时前
  • bok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