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芝加哥 剧照 NO.1芝加哥 剧照 NO.2芝加哥 剧照 NO.3芝加哥 剧照 NO.4芝加哥 剧照 NO.5芝加哥 剧照 NO.6芝加哥 剧照 NO.13芝加哥 剧照 NO.14芝加哥 剧照 NO.15芝加哥 剧照 NO.16芝加哥 剧照 NO.17芝加哥 剧照 NO.18芝加哥 剧照 NO.19芝加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37

详细剧情

两个女人,有着相似的经历,甚至是相似的心计,展开了为求成名的争夺战。   维尔玛(凯瑟琳?泽塔-琼斯 Catherine Zeta-Jones饰)是一个夜总会舞女,名气不大。因为一怒之下枪杀了出轨丈夫而被关进大牢。比利(理查德?基尔Richard Gere饰)是当地一个靠打谋杀案官司而提升知名度的律师,他受理了这桩案件,心中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借助媒体炒作维尔玛的案子,一方面维尔玛瞬间成为红人,而他自己也声名大振。   然而洛克茜(芮妮·齐薇格 Renée Zellweger 饰)的案件却让比利转移了注意力。梦想成为歌星的洛克茜也是因为怒杀男友而身负罪名,比利决定要把她包装成楚楚可怜的受害者,令媒体更疯狂的大肆报道。   维尔玛觉察形势不妙,为了成名,她跟洛克茜之间的斗法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长篇影评

 1 ) 不能出人头地,那就声名狼藉

         这部独特的歌舞剧早在03年的时候我就欣赏过了,前不久又拿出来看了遍。爵士风味十足的原声音乐、紧凑流畅的剪辑、华丽的道具和舞台效果、演员出色的表演,都是影片的亮点。一向对Jazz不感兴趣的我第一次发现它的魅力。开场的《All That Jazz》成为被效仿最多的桥段,今年奥斯卡上还见了碧昂丝和休·杰克曼版的,而罗克茜躺在钢琴上姿态撩人的大唱《Funny Honey》也被侯佩岑用在金马颁奖礼上,最酷的就是那段监狱探戈《Cell Block Tango》!当一众女囚高唱:“He had it coming! He had it coming!”时,我一边心中OS:“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一边对这几个女人竖大拇指,够狠!我记得05年北京舞蹈学院的毕业演出中就有几个女生表演过这段,也很酷~

         在我的印象中,爵士乐=上世纪二十年代浮华享乐的市井万象。一战后的二十年代,因美国经济的一片欣欣向荣被美国史学家称为“新时代”,乐观主义情绪弥漫在整个社会中。繁荣的经济带来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信仰危机和道德缺失。金钱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名利成了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繁华掩盖下的是人们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和两性关系混乱。当时黑帮横行的芝加哥是汇集了美国社会一切罪恶的渊薮。对生命的极端漠视、对名利的极度贪婪、追蝇逐臭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媒体、空虚无聊八卦好事的人群,善恶颠倒,黑白不分,世态炎凉。《芝加哥》就是将人性中最卑劣的心魔放大数倍,给我们展示出这样混乱的社会。在弥漫着靡费虚度,违反常理的放纵气氛中,欲望操控支配着人类。印象最深的就是罗克茜首次召开记者会的歌舞表演部分,所有人都是被操纵的提线木偶,被比利这个芝加哥黑暗的代表人物游刃有余的玩弄于鼓掌之间,而在那时的芝加哥,事实也的确如此。或者说,对于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来说,事实也是如此。笑贫不笑娼的无耻观点大行其道、爱慕虚荣只求出名、搏出位吸引眼球、为抢收视率和发行量无所不用其极的媒体小报、八卦市侩的狗仔文化……人类永远都在愚蠢的重复着过去……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每当看到电影海报上的那句话:“如果不能出人头地,那就声名狼藉吧!”我就一阵恶寒==

当道德渐行渐远的时候,会不会有人警告我们。
影片给出否定的答案。

        罗克茜削尖了脑袋一心出名的梦想终于在牢狱中实现了,可悲的是她自己还非常享受这声名狼藉。为了保住媒体曝光率,甚至想出假扮怀孕的老套伎俩。她也曾经“ 拿乔”在比尔面前端架子,奚落维尔玛,但最后还是被比尔牵回去了。愚蠢的罗克茜并不明白这种成名就像当时的美国股市那样“虚假繁荣”。在新的“猎物”出现后,比尔和芝加哥媒体迅速的将她抛在了脑后,昙花一现的罗克茜上一秒还是全芝加哥的宠儿,下一刻就被遗忘了。

        至于她的丈夫阿莫斯·哈特应该算全剧里最正常的人了,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时缺失的人类道德。然而这个“道德”是多么的懦弱无能啊!罗克茜给他“戴绿帽”他还得替她自首;罗克茜让他给自己准备律师费他就乖乖的东拼西凑到处借钱;得知老婆怀孕的消息(假的)兴奋的去找罗克茜却碰了一鼻子灰;痴心的等待无罪释放的老婆回家的他得到的只是罗克茜不甘心追逐媒体的背影。最后,极度失望的他离开了。这仿佛也预示着道德的离去。

夸张是放大了现实焦点。五光十色的胶片带给我们的警示令人感到害怕。这部出色的讽刺剧确实值得品评。

以上。

 2 ) 《芝加哥》:华丽锦袍下的精致匕首




《芝加哥》:华丽锦袍下的精致匕首
                        谢宗玉

     75届奥斯卡,《钢琴师》和《时时刻刻》虽然分别捧走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奖,《芝加哥》却是最大的赢家,它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服饰、最佳音响、最佳美术、最佳剪辑等六项大奖。记得七十届奥斯卡,《泰坦尼克号》也杂七杂八获了十把个奖,但那些奖我以为都是最佳影片奖的搭头。是那个场面宏大、催人泣下的爱情故事把所有人都震撼了,评委才会让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像一群流浪诗人受邀到金碧辉煌的皇宫作客,最后就连皇宫的厕所也要吟诗相赠。《芝加哥》不同,《芝加哥》所获得的任何一任奖项,都名至实归,没有依靠别的奖项“水涨船高”。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几乎包涵了其他所有艺术门类,“色香味俱全”既是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最高要求。可自有电影以来,能够做到这点的,几乎没有。就连我推崇备至的《狗镇》,其实也不过是电影运动会上的单项冠军,它让我顶礼膜拜的,只是它风暴般无坚不摧的犀利思想。《芝加哥》则完全称得上是电影运动会上的全能冠军。它应该是百年来电影这门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杰品。

在这部电影中,各种艺术门类都发挥得异常饱满。我们既可以研究它珠光宝气的华丽服饰,也可以探讨它虚实相杂的蒙太奇表现手法;既可以欣赏它烘云托月的光影色调,也可以迷醉它蛊惑人心的各类舞蹈;既可以推敲它恬不知耻的生存哲学,也可以解析它直抵灵魂的艺术磁场效应。

而最让我惊叹不已的,则是它音乐的魅惑力。如果不是音乐门外汉,我会专门把它的音乐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更具体地说,就是剖析它如何利用精妙绝仑的乐曲,把烂俗不堪的歌词包装成不容辨驳的人生哲理。这些乐曲与历代政党的所谓革命歌曲才真叫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布道的巫师还要顺便搭卖一些水货一样,是曲子首先俘获了人们的灵魂,然后人们才会不由自主把那些水货似的歌词当真,以为某人就是太阳,比如希特勒;以为某党就是母亲,比如纳粹党。

电影中有句台词,叫“杀人也可以是一种艺术。”看完电影,我几乎要疑心“凡艺术都是杀人。”当然不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那么直接,而是一点一点,浸漶我们的心灵。记得小时候,教科书曾说过,艺术就得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但《芝加哥》撅起它的嘲讽小嘴不以为然。《芝加哥》的艺术全是为“假恶丑”服务的。换句话说,就是把生活中的“假恶丑”全部鬼斧神工地包装成“真善美”了。那份颠倒黑白的功力,实在是让人目瞪口呆。
很多人以为《芝加哥》意在反讽。起初我也是这么想的,但看到后来,我不这么认为了。由于它的艺术阵营实在是太豪华了,以致那把反讽的匕首裹在艺术华美的艳袍里,根本显不出图穷匕见的杀伤力来。这时,它所批判的东西不知不觉就转化成了广大观众处世的金科玉律。导演后悔了吗?不!眉飞色舞的剧情处处都在暗示,一切简直就是导演顺水推舟的结果。这让我不由想起了国内那些写官场的小说家,起初他们也许意在反讽,但由于他们对官场实在太熟悉,写出来的东西最后竟被读者奉作为官法宝。这时他们再回头一想,发现这其实就是竞争社会中最真实的“丛林法则”,因此也就一边乐陶陶数着甜美的版税,一边让书商把它炒作成官场入门秘籍。

在《犯罪道德学》一文中,我曾表露过这样一个观点:形而上的道德其实是一种非常世俗的手段。它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人类谋取“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让人类活得更好、更团结、更和谐、更具竞争力的一种自制规则。它跟世俗的“对错是非”无关,跟提升人类的心灵和精神境界也无关系。它身上附属的“文明性”只是为了帮助人类在地球物种竞争时取得绝对的胜利。

推而广之,人类文明(当然包括各种艺术)最初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让人类的灵魂高于别的物种,而是为了粉饰“丛林法则”,更好地奴役地球上的其它物种。在任何时候,人类的灵魂其实都没有高出过地球上别的物种。从人类目前毫无节制地索取生存资源来看,受所谓文明和艺术熏陶多年的人类灵魂,在所有物种中,其实最丑陋的。

所以,与其用那把精美匕首刺向他人肮脏的灵魂,不如留给自己当作谋夺世俗福利的凶器?以艳俗登场的《芝加哥》最后居然让我推导出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结论,这虽然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它更具思辨性的内涵已不是肤浅的反讽所能概括的。

 3 ) Famous or Infamous

芝加哥

算是第一部认真看完的音乐剧,不谈三观问题,只是讲讲我片面的观影感受。

之前看过电影里的片段,私心偏爱Velma。电影看完后对Velma的评价会更加中肯一点,但相较于Roxie还是更喜欢Velma。

清纯中带点小性感

怎么说呢?我不单单只是讨厌Roxie的狡猾多端,其实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她对待Amos的态度。

Amos算是全片三观最正常的一个人,他虽然是Roxie的舔狗,无论发生什么总是无条件相信Roxie(我看到她那张脸也不会怀疑她),但Amos是个懂得把握尺度的舔狗。

在知道Roxie与家具男有染时,他拒绝帮Roxie顶罪;在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时,他毅然决然选择离婚。反观Roxie,她因为Amos没有帮自己顶罪而恼羞成怒;当所有人抛弃她后,只有Amos在意她,而她却并不在意。许多这样忘恩负义的时刻就注定了我不会太喜欢Roxie。

Roxie是真切的有一个明星梦,她的出身,她的经历,她的情史都过于普通。在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时她没能出名,锒铛入狱后竟然因为恶名成为了“大明星”,但她也只是短暂的被芝加哥爱了一下,就像Billy所说:

That’s Chicago.

但并不能说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角色。我对Roxie的爱存在于她在舞台上故作性感时略显滑稽的模样,她清纯外表下那颗火热的心真的让我爱到不行!

舞台上的Roxie

如果说按照故事性来看,Roxie是女主角;那我认为从综合上看,Velma才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

舞台上的Velma

Velma与Roxie最直观的不同点在于她对性感的把控更加熟练。舞台上她永远是风情多种的,即使在杀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也是一种慵懒的美;而当她渐渐过气,无人问津时,她的光芒也依旧没能被掩盖,出证法庭时还是有把我惊艳到。

即使没有多余的妆容修饰,也依旧美得不可方物

Velma的性格也很吸引我。她懂得变通,初见她时,她因为发现妹妹和丈夫有染,不顾情面的“解决”了他们。敢爱敢恨,十分果断。并且在亲手杀了两个亲人后,可以不慌不忙地赶往夜总会进行最后一场演出,在表演时看到警察她也依旧从容,没有出现差错。即使身为狱中囚,她也依旧保留着独属她的那份傲气和高贵。而在意识到自己情况不如先前时,她也可以放低身价主动找Roxie希望合作。

I Can't Do It Alone.

剧中的每一个舞蹈选段都堪称经典。我最喜欢的Top3分别是《Cell Block Tango》《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以及《Nowadays》。

◾️Cell Block Tango:五位谋杀亲夫的快乐寡妇为您带来一段精彩的女子监狱探戈。

我更改了这个选段原先的介绍,片中的介绍是“六位”,但事实上有一位匈牙利姐姐是被诬陷的杀人凶手,她也是全片最悲惨的一个人物。唯一无罪的一个人竟然是库克郡立女子监狱第一个被处死刑的人,而真正犯罪的人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舞台上的明星,既讽刺又无奈。

我真的太喜欢那句“I didn't do it, But if I'd done it,How could you tell me that I was wrong?”

真带感,感觉自己三观开始扭曲惹。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一段十分经典的极具黑色幽默的木偶戏!

这一段正面体现出Billy的辩护能力之强,难怪经他手下没有一个死刑犯被判处死刑。这段也很形象地表现出了Billy的辩护特点,在他的辩护过程中,整个法庭仿佛变成了一个木偶剧场,而他则是操控这一切的上帝。Roxie身为被告,也只是剧场中的一个普通木偶,她甚至不用说话,全凭Billy为她制定的专属台词就能一炮成名。

Roxie和Velma之所以是主角就在于她们都不会轻易服从于Billy的操控,她们有自己的意识,会反抗Billy的一些对自己无益的决定。

♠️Nowdays:两名重获自由的监狱之花带来的一场末日狂欢!

平分秋色

这段是Roxie和Velma两大女主在电影最后共同在芝加哥大剧院的表演。也是全片最荒诞无经的一个部分。

为什么呢?

“唯一无罪的女人被处以死刑,而真正的杀人犯却在掌声和灯光下再次持枪。”

电影最后两名女主谢幕时不计前嫌挽手迎接观众们的欢呼喝彩,以及Roxie的那句“Thank you!believe us,we could not have done it without you!”真是全片最大的讽刺。

一言以蔽之,看这部电影千万要放下你的三观。

最后,我只想说:I love The Musicals forever!!!

 4 ) 21世纪歌舞片的标杆

       同最近30年的绝大部分歌舞片一样,《芝加哥》也从音乐剧改编而来。
    近年来的歌舞片大多乏善可陈,前两年大热的《悲惨世界》虽然用了现场录音这个“革新”技术,但总体来说还是没有脱离“只是简单地把舞台搬到街上”的魔咒,《吉屋出租》、《发胶》(2007版)和由《芝加哥》导演罗伯•马歇尔执导的《魔法黑森林》等歌舞片几乎都如此。对于很少释放舞台录像的音乐剧来说,它的电影版本成为观众们(音乐剧迷们)一睹该剧风采的途径,这些影片的制作都不差,由于出身于成功的音乐剧,这些影片都在尽职尽责地保留原剧的味道,在影像呈现上却有些束手束脚,以至于这些歌舞片大多成了中庸之作。
    歌舞片的式微很大程度在于新世代观众不再能接受生活中演着演着就唱的行为,这种歌舞升平的欢乐实在是太50年代了。《芝加哥》的突出之处,在于强化了“电影”二字在音乐剧改编电影中的作用。《芝加哥》的故事本就与舞台相关,作为电影的《芝加哥》把几乎所有的歌舞片段都处理成了梦想成为歌舞明星的女一号Roxie的想象。剪辑是它把电影作为第一要义的重要元素。影像的拼贴不仅让现实(普通对白)和想象(歌舞)交替出现,二者之间场景和装束等的不同又可以拉大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距离;这种通过剪贴而得到的不同时空的同时(其实是交替)出现,也是影像和剪辑最原始的魅力。也可以说这样双线并行的方式是一种现代的结构,虽然结构已经被其他非歌舞类型的电影玩残了,但这在黄金时代歌舞片和当代音乐剧改编电影中都难以看到。
    《When You Good To Mama》就很好地印证了此作用。监狱中的凶悍管理员,和女主想象中的剧场中如老鸨一般的“胸”悍表演者,是同一个人,不同的装束,不同的妆容,同一个演员,同样的气质。对白是实,角色都穿着灰色囚服,监狱的苍凉也由此体现;歌舞是想象,于是金灿灿的礼服,谄媚的笑容庞大而性感的身躯,既描述了Mama的贪婪世故的性格,又描绘了Roxie对舞台生活的美好想象,同时纸醉金迷的舞台又展示了那个年代的堕落,一举三得。要知道,这段在舞台上,就是Mama的干唱。
    《We Both Reach For The Gun》一段中,琐碎的剪辑减轻了舞蹈的难度,但正因为剪辑,Roxie和记者们才得以化上木偶妆,Billy才能同时存在于舞台中操纵女主和舞台上方操纵媒体。这就把原剧里的操纵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了。
    随后的《Roxie》一曲用了舞台中难以用到的镜子(这里有本片最明显的穿帮镜头)。这段似乎致敬(或者抄袭?)了《上海小姐》中奥逊•威尔斯和丽塔•海华在游乐场的经典场景。千面镜子,千个角色,都是外表甜美内心毒辣的恶妇人。
    演员的表现也是相当抢眼,凯瑟琳泽塔琼斯饰演的Velma 一出场已经俘虏观众的心。黑色波波头的造型也深入人心,还凭此角色拿下奥斯卡女配。
    蕾妮齐薇格是更绝的,刚从《BJ单身日记》片场出来,就演了个性感美女的角色,从胖妞到白骨精的过程让人羡慕不已。蕾妮齐薇格的相貌并不出众,减肥过度导致的骨感身躯也不能说性感,但是性感被齐薇格硬生生地演出来,也是相当难得。蕾妮的声音沙哑纤细,放在剧场完全不适合,但放在电影中,却显得娇嗔,又有烟酒的世故味儿。
    配角的实力和表现力都很强,比如比女主角女二号还小一岁的Queen Latifah,气场hold住了一切。就连打了个酱油的刘玉玲也让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男主角的好在周围一群极好的包围下,显得弱了。
    《芝加哥》原剧角逐过托尼奖,96年复排版夺过托尼奖最佳复排音乐剧,扫走了很多技术奖。主创鲍勃•福斯是个全才,绝等一流的编舞大师,拿过奥斯卡(《歌厅》)和金棕榈(《爵士春秋》)的电影导演。原剧的高配置,为改编成为歌舞片打下好基础。
    《芝加哥》的水平跟当黄金时代的顶级歌舞片相比还是弱很多,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现实和歌舞两条线的相切也相对生硬,但跟近30年的歌舞片(平凡,平庸,甚至烂)来比,已经相当不错了。

 5 ) 没有爱情,有别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女人戏,但是它特别就特别在,它没有爱情。
以前的电影,现在的电影,各种题材的电影,都喜欢用爱情作为点缀,甚至以爱情作为救赎,连枪战片也不例外。非要给暴虐的男主制造点柔情,让大众相信杀人不眨眼的人其实渴望真爱,多么美好的世界!好像世界上真的是到处充满爱了,爱情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其实是多么自欺欺人的行为。
  这个电影出色就在于他很现实,一部女人戏,一点歌颂爱情的意图都没有,甚至对爱情有点嘲讽味道,律师出场的台词,句句都是反话,句句都是讽刺,告诫那些被爱情洗脑梦想靠爱情走天下的女人醒醒吧,这是真实世界。真实世界里,爱情只是传说,大部分人拥有的,只是欲望,各种各样的欲望。
  这部片子虽然没有爱情,但却有别的内容。那个被诬陷的女人被送上断头台时候下面观众的反应,唏嘘,或是欢呼,突然让我想起了鲁迅的小说,中国那些伸长了脖子去看英雄被砍头,兴奋的好像看戏一般,其实未必是中国的劣根性,CHICAGO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心态其实全世界都有,只不过,那个时代人们喜欢看的受虐主角,不是英雄,而是女人。
就是女人,女人,无论你是歌舞剧演员还是罪犯,其实你都在舞台上,你的娱乐消遣的内容。无论是你打扮的如同洋娃娃般接受爱慕,还是被吊死在大庭广众之下,其实都是娱乐的演员。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人,对你的宠爱是娱乐,看你痛苦也是娱乐。你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对大众都是娱乐,只要主角是女人,那么一切就带上了香艳的意味,哪怕是你的痛苦对众人来说也如同一场表演,看起来带着SM的快感。导演很显然借着这个题材在表达更深刻的内容,因为这是CHICAGO,因为主角是女人,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看客。如果被送上绞架的是个男人,导演就不可能拍出好奇的观众,和他们内心的欢呼这种情节来,导演其实是在讽刺,不是吗?
  ROXY后来终于明白,她曾经以为是征服了大众,其实说到底她就是一个大众的玩偶,大众看她巧笑盼兮的心态,其实和看那个女罪犯上绞架的心态差不多,一切无非都关乎于娱乐。娱乐,就是如此。就好像君王对于小妾,宠幸过后就生厌,寻找新的肉体,新的刺激。ROXY永远逃脱不了玩偶的命运。这是女人永远的命运,是靠别人宠幸而生存的女人注定的命运,也是大多数女演员的命运。
  这也是为什么我多少觉得这部片子有女权的味道。但是这部影片的主旨似乎也并不是控诉,不是哀怨的妇女解放电影,女主角也并不是天使。她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出于欲望,杀了人,享受了名誉,还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所以,这个世界是不公平,但是,你还想得到什么呢?

 6 ) 浮光掠影芝加哥

有一类电影,它们堪称典范,只能模仿,无法超越,它们之后的类型片成为“后××”电影。例如:后《骇客帝国》时代的科幻动作片;后《指环王》时代的奇幻史诗片。一类影片因为某一部的功成名就雨后春笋风起云涌,但没有谁能再次成为呼风唤雨的王者。或许《芝加哥》的出现,也使它之后的歌舞片进入了后《芝加哥》时代,它的完美让歌舞片前景黯然,所有的模仿也许只是另一种空白。

《芝加哥》让人百看不厌,是因为它歌舞升平、流离张弛、戏谑有度、浮光掠影。本来就不需要太多深入灵魂,香艳魅惑得淋漓尽致,便足够愉悦神经。《芝加哥》就是如此。珠光宝气、绫罗绸缎、活色生香、欲望高涨,到处是修饰过度的脂粉气。它俗气并自负,它却生动无比,它的浪荡狂野让一切清高和矜持黯然失色。一连串流畅奔放的蒙太奇,舞台和现实一片离奇的混沌,丰乳肥臀香歌魅舞之外,叙事本身即性感迷人。

《芝加哥》的一切都让人大呼过瘾——如果流气的约翰特拉沃尔塔,能取代木讷的理查基尔的话,就全篇完美了。

PS:相比下,《吉屋出租》就显得十分生涩了~~~

 短评

属于聪明有余但无甚才气的那一类,歌舞部分除了里查基尔比较勉强外,基本把提线木偶似的爱乐之城秒成渣!奥斯卡赢了《钢琴家》也不是它的错,好莱坞体制内敢把讽刺做成这样的也没几部了,用浮华堆砌成腐朽的舞榭歌台,最后还是没能再走一步,索性像红楼梦那样散成一场大荒,多好

5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推荐

非常美国,非常讽刺主义

1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虚荣,浮华,财富,偷情,谋杀,情欲,大腿舞,各种浓妆艳抹,美国文化最庸俗物质的元素全部乱炖在一起了。眼花缭乱的歌舞剧效果,大俗中有一点小雅,“无法喜欢自己过的生活,无法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凯瑟琳·泽塔-琼斯的戏份要再多点就好了...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十年了,仍旧没有歌舞片可以超越它。

13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Renée Zellweger惊艳死

18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03年在我还接触电影不多的时候,片中那些踢踏的节奏感,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雀跃的爵士乐,第一次觉得歌舞片的魅力可以如此撩拨人心。那时候刚高中毕业,看这种片实属过于前卫了,就是那种看的人会面红耳赤、有点罪恶感,同时又坚定地认为这就是高级艺术的荣耀感,想给其他人分享又不敢,毕竟03年还没有豆瓣,那心情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2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才发现……《BJ单身日记》也没法当作励志电影看了!齐薇格根本就是一个尤物啊!!

26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lalaland真的差远了…… Renee很漂亮,舞台感不如Catherine Jones,每个角色都很出色

30分钟前
  • Forever
  • 力荐

过分的夸张反而容易产生不真实感,进而使苦心经营的讽刺效果大打折扣,幸好大量的平行交叉蒙太奇拯救了这部电影,在歌舞片的表现形式上可谓一大突破。个人认为本片当年之所以无限风光,很大程度上是学院对上届无视《红磨坊》的另类补偿,矫枉过正的结果便是诞生了又一部相对平庸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34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Cell Block Tango六人探戈和提线木偶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两段歌舞实在太棒了!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看过的剧情最棒的歌舞片,那段拉线木偶戏很出彩,毕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啊~~

40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可以翻来覆去的看。

45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推荐

看完《红磨坊》再看这个,立马对比出前者差距

50分钟前
  • tavico
  • 力荐

A-MA-ZING这才是值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歌舞片(对我针对的就是lalaland)

52分钟前
  • 遥控小啤酒
  • 力荐

200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然则远不能与[钢琴家]相提并论)。影片根据百老汇同名音乐剧改编,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歌舞片,兼具娱乐性与社会讽刺意义。剪辑精妙,歌舞与常规剧情交叉并行,不仅外化人物心理活动,还起到象征与补充诠释的作用。三位主角亲自完成所有歌舞场面,不容易。最爱木偶剧段落。(8.0/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浮华交接,满地昙花。第一部让我有生理反应的歌舞片。与犯罪片的结合很有看头,不脱离“舞台”的歌舞场面让人联想到《歌厅》。区别在于打破了鲍勃·福斯有意制造的割裂感,没有场景上的频繁辗转,呈现方式倾向于外化的精神臆想,加强了外在的紧密联系,但也消解了内在的互文快感。讽刺浅显,好在精彩。

55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出乎意料地让我有些震撼的感觉。Catherine的演技远在Renée之上

60分钟前
  • 掀桌超人|2U4U
  • 力荐

凯瑟琳·泽塔琼丝实在好看。只是她很少拍如此压抑的戏。她的眼神始终犀利而不屑,望着那个在《冷山》里放肆大笑的蕾尼·齐薇格。她自始至终都在冷笑,冷眉冷对地嘲笑着自以为能掌控的命运。而蕾尼总是自顾自地纯真着,伪装到世故。她的金发雪肌我怎么看都比不上凯瑟琳的抖擞的黑短发,以及身体健美的她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不过都是showbiz,讽刺法制、媒体、大众,罪犯成了人人追捧的明星。印象较深的段落:六个女犯的独白舞、律师操纵记者的傀儡舞、Renée的多重镜子独舞、东欧移民女的行刑舞(没有话语权就是死路一条)、审判之前的razzle-dazzle舞

1小时前
  • ζωήιδ
  • 力荐

大银幕看不断地引发各种生理反应【电影资料馆】

1小时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