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名1986

剧情片其它1986

主演:肖恩·康纳利,克里斯蒂安·史莱特,赫尔穆特·夸尔廷格,埃利亚·巴斯金,迈克尔·朗斯代尔,福尔克尔·普雷希特尔,小费奥多尔·恰利亚平,威廉·赫基,米夏埃尔·哈贝克,Urs Althaus,瓦伦提娜·瓦格斯,朗·普尔曼,莱奥波多·特里耶斯泰,Franco Valobra,弗农·多布切夫

导演:让-雅克·阿诺

播放地址

 剧照

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1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2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3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4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5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6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13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14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15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16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17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18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19玫瑰之名198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21

详细剧情

  中世纪,一个修道院发生了一起教士莫名死亡的事件,修道院的主教遂邀请了异地的名声极好的教士William von Baskerville(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饰)和他的助手Novize Adson von Melk(克里斯汀·史莱特 Christian Slater 饰)来到修道院调查案件。William在调查中,发现他遭到了许多无形的阻挠和他人的警告,他隐约感觉到这个修道院背后的许多阴谋。更可怕的是,又有几个修道院里的人纷纷遇害,案件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William在不断深入的调查中,也越来越接近真相......  本片根据意大利作家安倍托·艾科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88年英国学院奖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化装奖。

 长篇影评

 1 ) 玫瑰的名字

威廉修士的学生阿德索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山村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并深深相爱。阿德索平静的修道士生活被搅乱了:在中世纪,修道士不能有世俗的情爱,平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阿德索如果选择继续从师学习知识,就必须舍弃爱情;如果选择与心爱的姑娘一起,就失去了平静清修、学习知识的机会。阿德索经过艰难的选择,骑着马,消失在少女泪眼模糊的视线中。然而年老时,阿德索说:“……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我也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但每晚出现在我梦中的,却是那个不知道名字的姑娘。”
威廉修士告诉阿德索:“没有爱情的人生,是平和的、安全的、单调的、乏味的。”
只从这两点来看,似乎是爱情片的体裁,然而这部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玫瑰的名字》,分类在悬疑类里。
整部片子始终以灰蓝色作为色彩主调,让观众感受中世纪所特有的一种阴冷气氛,影片中运用亮点的有两个地方:一是阿德索和美丽的山村少女所处的大自然,少女的美好和自然的美景融在一起;另一处是修道院院长妄图用火烧毁古代哲人们的伟大著作,却反而烧毁了象征宗教势力堡垒的修道院,熊熊烈火在灰暗中烧出了一片光亮。
《玫瑰的名字》讲述的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本尼迪克特修道院中,接连发生了几桩血案,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种种猜测。大多修道士都认为这是上帝按照《圣经·启示录》中的预言在进行惩罚,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不相信这个说法,暗中进行秘密调查,发现这连串悲剧与修道院里收藏的一本书有关。这本由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书从自然的角度解释了人,其论点与当时教会宣扬的宗教理论截然相悖,疯狂而愚昧地信仰宗教理论的约尔格唯恐人们在读到此书时会重新认识真理,推翻天主教数百年传下的教义,把剧毒涂在了书上,致使每一个看过它的人都离奇死亡,并假称是上帝的惩罚。阴谋失败后,约尔格放火焚烧藏有人类精神财富的图书室,威廉冒死抢救了一批书籍,而屹立百年的修道院却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影片借威廉之口说: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众多的人与他们同归于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一朵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闻起来同样芬芳。
这句话,就是影片的由来,看上去好象并无什么关联,细细想,却浑然天成。
爱和真理如同玫瑰,无论换成什么名字,一样散发芬芳,专制不能将其掩埋,集权不能将其扼杀,死亡不能将之摧毁。
注:《玫瑰之名》原著:翁贝尔托·埃可
 

 2 ) 关于玫瑰的一切

昔日玫瑰以其名,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玫瑰之名》改编于意大利作家翁贝利·埃科的悬疑小说《玫瑰的名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怪诞修道院里绮丽血腥的故事,展开了一卷黑暗古怪闭塞却又蜷缩浪漫的中世纪图卷。 方各济教士威廉和他的徒弟阿德索抵达意大利北部山区的本尼迪克特教会修道院的前不久,修道院图书馆的插图师阿德尔默被发现死于图书馆的高墙之下,修道院的教士纷纷认为是魔鬼作祟,而第二天,希腊文翻译费南修斯被发现死于厨房的水桶中,在此后几天不断有教士离奇死亡,魔鬼的阴影笼罩在修道院中,而威廉则发现所有死亡的蛛丝马迹都指向了一本致命的书——《莎士比亚·诗卷二》,一本关于笑的书,却被牢牢掌控在瞎眼的副主教约尔格手中,约尔格思想固化,认为只有恐惧才能保持对上帝的敬畏,他在每一页书上都涂满了毒药,最终他一把一把的吞下书页,让这本笑得书烂在他的肚子里,同时他也葬身火海。

 3 ) 请原谅智者的傲慢

应该再次感谢中国的盗版商,让我在这个冬天完整地看到了将近20年前出品的电影《玫瑰之名》。
  
  整个电影场景都笼罩在意大利北部山区的冬雾中,瘠薄的山峦,瘠薄的积雪,感谢这部1987年的电影并没有以现代的技术为黯淡的中世纪染上绚烂的色彩,为古人提供漂亮的居所,来取悦现代人的视觉。诚实地说,最初看到影片表现的简陋的村庄,不事雕凿的修道院,粗笨的器械,我有点意外,这不符合我看小说时在脑海里为它构筑的场景。甚至那个著名的“如旗幡一样招展,如军队一样威严,如日月星辰一样辉煌的”贫家少女也确实是脏乱黝黑的形象。转念我也承认影片的美工指导是出色的,它没有为历史设计不曾存在的奢华,这就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华光尚未照射进来,而罗马希腊的容光早已在建筑和工艺制作上褪去--确切说,现实为冰冷的云雾和漫漫黑夜笼罩,希腊和罗马的光辉沉睡在书籍里,而文艺复兴的晨曦则在智者的心中。为此我由衷地赞赏本片的美工制作--当然我只是一个并不十分了解欧洲史的外国人。
  
  电影是名演员肖恩康纳利出演主角方济各修士巴斯维尔的威廉,也许为此带来一些票房号召力。电影改编曾经为很多艾柯迷们指责。《玫瑰之名》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借用格非的描述:
  “《玫瑰之名》最初是应出版社要求而写的——出版社计划出版一系列惊险小说,请一些从未写过小说的学者和文化名人撰写。一般来说,学者写小说通常都不太好读,而这本书却是一个例,它几乎具有流行小说的所有要素:侦探、推理、恐怖的凶杀、性倒错,甚至还有爱情。......如果只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表达我在读完《玫瑰之名》后的感觉受,我想它既不是“惊险”,不是“奇特式”故事氛围,甚至也不是所谓的文化意蕴,我选择的词是“对话”。前文已经谈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和“潜对话”。我想再谈谈小说中的人物之间、充斥于全书纷繁复杂的各种观点和见解之间对话,以及这些对话的文化意义。 ”
  
  当然,小说中也不乏学者因素,显然作者娴熟神学史,基督教会史,又是符号学者,有博物学家的爱好,这些都是普通读者如我在阅读小说原文时最感困难的部分,初看颇感枯燥,由此是最有挑战和趣味的部分--读《玫瑰之名》过程中,常常会去检索和借阅基督教会史。
  
  电影的改编出色地强化了小说中的流行因素,侦探、推理、凶杀、性,爱情,而基督教和符号学背景,尽量简化,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能指望电影在两个小时内讨论知识量过于庞大的东西,否则要么流于晦涩,要么令观众困乏。
  
  然而电影也出色地完成了电影应该具备的通俗伦理训示。善恶分明,因缘果报--这在西方人的语义系统中是上帝的选择--还有爱情。
  
  于是一切非常简单,看了让人气顺,最浅显的主题是:中世纪的愚昧,教庭的贪婪最终令人神共愤。其次是一些西方普通观众比较熟悉的概念,教会的财富和农民的困苦,圣方济各会和本尼迪克派的风格区别(令人难忘的镜头:圣方济各会的修士们歌唱着徒步来到这个山谷,圣本尼迪克派的宝藏)
  
  小说中格非所谓的各种思想的“对话”基本消失了,图书馆迷宫变得简单化(但美工设计依然值得赞赏!),宗教裁判官被愤怒的农民推入山谷,利刃穿心,小说中被烧死的少女因为爱人的祈祷而逃脱了火刑堆--这一切都背叛了原著的趣味。可能唯一保留原著旨趣的改编是是乔治浴火的镜头和火刑堆穿插,似乎暗示信仰和罪恶一起焚烧---殉葬的是美(少女)和knowledge(书籍)--抱歉在这里用中文“知识”似乎不能精确表达“书籍”在这个故事中的指代。
  
  不过我要承认的是,最为评论者批判的“恶俗”改编也一样感动了我。当阿德索和导师威廉离开修道院时,少女在残雪堆积的路边等他,冬雾弥漫中宛如圣母,少年情侣执手欣喜相视。而后阿德索策马(驴?)追随导师消失在小道尽头--他选择了精神生活。还聪明地加上了旁白“我并不后悔我的选择,多年来我在梦中一直见到她,而不能叫出她的名字”
  
  我认定《玫瑰之名》小说的爱戴者看到这种改编一定要吐血。阿德索之所以无法忘记无名少女,不仅仅是青春的激情和美,还由于她的死,人的罪。
  
  但是我喜欢这个冬雾中一人一骑在小径尽头回望的镜头,之后是广阔的冬季山峦。
  
  在电影院里,你怎么能让等了两个小时的观众看到恶人逍遥自在,情人无辜死去,上帝见死不救?
  
  而且镜头还这么优美。作为一个世俗的观众,总是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玫瑰的名字,那些被预设的定义。
  
  这是舒适的电影改编,是可以被原谅的:)
  
  今年春天《达芬奇密码》风行的时候,非常厌烦,总是向人提起Eco的《玫瑰之名》,这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基督教背景的现代悬疑小说.....但是,借用玫瑰之名的结尾,请原谅威廉intellectual的傲慢吧。

 

 4 ) 《玫瑰之名》提示的现代主义之后迎来的新世界(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P287)

翁贝托·艾科的冲击性小说《玫瑰之名》,是从15世纪贝来狄派有学问的僧侣贝尔纳·德·莫尔莱的拉丁语六脚诗中的“昨天的玫瑰,只有虚名留下”一句中提取出来的。
这也可以说,是对中世纪最大的哲学争论——“普遍争论”的挑战的现代版。
该小说的舞台背景,是14世纪意大利北部山沟里的大修道院。
为了追查该修道院相继发生的奇怪杀人事件,天主教方济会派有学问的僧侣巴斯克威尔的威廉,带领弟子阿德索来此调查。在调查这些事件之时,发现正殿有个迷宫图书馆。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第二部(实际上并不存在)。这部书就是对作为实体而普遍存在的实在论、柏拉图的理论,以及作为神学侍女的繁琐哲学的强烈反对。
所谓原来的天主是指普遍性的意思,天主教会也可以被认为是不只信教者单纯的集会,而是在人们信奉该教之前,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了=权威的实在。还有,所谓人类的普遍性一旦不存在,那么原罪和救济的考虑也就不成立了。
对此,英国的经院哲学家威廉说过:所谓普遍是单纯的名词(名字)。不过是作为表示事物的记号而已。
所谓主人公巴斯克威尔的威廉,是由歇洛克·福尔摩斯探案中的《巴斯克威尔猎犬》和经院哲学家威廉的名字合成的东西。
据说在这里语言=符号,产生出语言=符号,在解释产生解释的同时,也生成了意义。因此,读取符号理论学家翁贝托·艾科的主张是可能的。
此外,在该小说中,到处散发着从对托马斯·阿奎那、R·培根、艾克哈特大师和柯南·道尔这些人物的隐喻,到教会建筑学、哲学、政治学、医药学等等的引用和暗示。
另外,当看到该小说附录中记载的大修道院的总平面图时,位于中央的教堂已经不是剧本的中心,事件常常发生在位于周边的附属房间里,而且,连最高点的正殿(图书馆)也处于建筑用地的边缘。
嘲笑普遍性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二部描绘的迷宫图书馆,与中央八角形结构的12层书库,用60个台阶连接起来。从那些台阶可以走到墙上的门窗,有的是达·芬奇的绘画,有的是陷阱门。暗示着宇宙的八角形迷宫图书馆的八个数字,是这个世界的第八天,也暗示着这个世界的末日,而且,还关系到这本小说的章节构成。
我在这里介绍翁贝托·艾科的《玫瑰之名》,不只是该作品所拥有的意义是文学,我认为,还因为它提出了哲学、建筑、艺术,技术在所有领域中都共通的最先锋性的问题。只有该作品表示的世界,才能把它称作是后现代,或是下一个现代,是现代主义之后将要到来的新世界。
注:黑川纪章的这段评论的context是他在以“共生思想”来抨击、挑战和瓦解西方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即普遍主义)。

 5 ) 我在尘世唯一的爱

最近对中世纪的电影很感兴趣,找来了不少电影,这部玫瑰的名字就是其中一部。

中世纪的场景像迷一样吸引着我,意大利北部荒芜的山峦,皑皑的雪坡,质朴的修道院,圣方济各会僧人的麻衣,本尼迪克派的装扮,以及宗教裁判会议的程序。电影的主角威廉是圣方济各会的精神领袖之一,他作为特使来到修道院秘密探访修道院中的离奇的死亡。电影就是在他和其年轻助手阿德索对案件的逐渐剖解而展开的。

电影中有一个伟大的人,就是主角威廉,他曾经作为宗教法庭的特使,在一次判决中袒护异教徒,而招致宗教惩罚受到监禁。他坚信科学、历史和文化是与上帝并存,具有包容的精神,是真理的化身。这个修道院其实是历史上伟大的基督教图书馆,里面有很多所谓禁书,就是与宗教领袖口味不符的具有其他智慧的书籍。电影的高潮是图书馆的火灾,实际上是主教大人亲手点燃的,因为主教很清楚这些书不能流传出去的,就像主教大人在火灾中自己说的“笑是没有过失的”、“怀疑是信仰的敌人”-------


电影中有一段爱情,因为阿德索还年轻,在这个方外世界里就有了情欲和爱恋。我喜欢电影结束的部分,虽然可能与原著不符,是制片恶俗的改编,但我喜欢这个结局,虽然这不是事实。

电影是以威廉的年轻助手阿德索回忆录的口吻叙述的。电影的结束场景,冬雾中一人一骑在小径尽头回望的镜头,之后是广阔的山峦和年老阿德索的惆怅:“这是我在尘世中唯一的爱,我现在想起的时候,一张张脸庞呈现在我眼前,但是那个女孩的脸是最清晰地,我常常梦到她。”
 

 6 ) Der Name der Rose

"Secretum finis Africae manus supra idolum age primum et septimum de quatuor"

Super thronos viginti quatuor

蔷薇名源于古希腊,意即高尚的艺术.世界诸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自古以来,都把蔷薇作为崇高,纯洁,美丽和爱情的象征,被誉为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圣花.在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女诗人萨福称蔷薇为"花中皇后",以示其高贵

 短评

一个人总是难以对抗身处的时代,周围都是口口声声正义至上的伪君子,被烧死算是幸运了(难道这部也是因为看了小波的杂文才看的)

5分钟前
  • Evil freedom
  • 力荐

基本还原了原著绝大多数的经典场景,还适时地给出了主要的一些原作者的思想。气氛和人物刻画上也相当契合,尤其是肖恩康纳利演威廉绝对是不二人选,相比之下见习僧的脸过分苦逼,少了原著中的灵气。

8分钟前
  • 大海马别这样
  • 力荐

非常精彩的故事,还有置身于这么有吸引力的场景,并且设置很真实。睿智Master的让人印象深刻。看得出片中的很多费了心思的细节,让影片最大限度的言简意赅,同时又留给观众足够的线索去理解。

10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还行

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眾多的人与他们同归於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12分钟前
  • ziegfelt
  • 力荐

难得在电影节看了一个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充满悬念,也蛮抓人的。面容丑陋的郎-普尔曼,原教旨的疯狂,对知识的恐惧。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D9一股股阴郁的气息,最后的迷宫图书馆毁于一旦,奇妙的知识海洋付之一炬,是否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处反讽?人类永远留不下真正的珍品?   

2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终归是有限的……也许 不应该拿来拍吧~嗯~ ///// 2nd 好像合着字幕看纠了些我的误判

23分钟前
  • Maryjanesue
  • 还行

多出来的一星给Sean Connery,老爷子的完美表演把整部片硬生生拉高了一个档。叙事、悬念铺设、推理演绎都毫无胜笔,迁就映像局限的重点偏移导致整体枝干的显著单薄。真正可以赞的地方只有氛围营造。镜头、用光、美指完善了一个“黑暗、幽闭、肮脏、残酷、血腥、神秘、禁欲但淫乱的中世纪”

26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似乎牵涉宗教的作品十有八九都是讲述宗教的罪恶。小修士不是那么美貌,不过在一堆老修士里他就显得很鲜嫩了。虽然他说少女是他一生唯一的世俗的爱,不过感觉他跟威廉大师实在够萌,记得他好像要牵着大师的手入睡,还有最后看到大师生还扑过去拥抱的镜头..有爱~ 况且威廉大师还是肖恩康纳利!

30分钟前
  • 小灰烬
  • 还行

看到第二桩命案的时候才记起来我看过原著小说,怪不得之前那么多似曾相识。原著小说太拗口,各种宗教伦理辩论,那时候想译者也是半个文学巨匠了。还好电影中这些辩论少,还有一段超唯美床戏,值了。

34分钟前
  • 咋呸
  • 还行

Christian Slater演得跟个弱智一样...

35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当时的宗教状态就已经如同现时:狭隘、武断和泛滥,使之成为禁锢自由、人权和知识的最大帮凶;修士威廉“骄傲的自负”不被人所赏识,但却是真正拥有博爱和敬佩之心的体现。

37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读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能有一本关于佛教教义的悬疑题材经典。《玫瑰之名》原著值得重读,电影倒未必。

41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理性发展到极致变成了科学,一切生命只是一条条的公式证明。而感性发展到极致,则是一种狂热,就像极端的宗教分子,对于异教徒只有冷面地残杀。如果说前者还只是行尸走肉,痛苦的是灵魂,那么后者是打着拯救灵魂的旗号,干脆否定了肉体存在的必要。两害相较,还是取其轻吧。

44分钟前
  • 秋熙
  • 推荐

氛围营造甚佳,剧情发展中规中矩,对教会的鞭笞不怎么过瘾,但康纳利对“智慧的傲慢”之塑造可谓迷人。最喜欢两派辩论一节,辛辣够劲。

4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三星半,剧情上确实是极为忠于原著的改编,迷宫修士阴谋禁书都是吸引人的戏剧元素,厚如砖头的原著读来都趣味盎然,然而电影版却觉得颇为冗长沉闷,虽然中世纪及修道院氛围营造肃穆厚重庄严,但是总觉得图书馆迷宫显得简陋太多,那些珍贵手抄本珍本书几乎像孩童画册,阿德索选角赶脚也不太合适

4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和书相比,电影拍得太闷太raw了,那奇特的图书馆还过得去。

52分钟前
  • yuanhan
  • 还行

半路溜进去看,悬疑宗教史诗气,听闻原著不错。那时的肖恩康纳利

5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本片的美工、布景、造型、服饰均高度艺术性地再现还原了中世纪的风貌,给人以真实而强烈的历史感,令人叹为观止。开局厚重,叙事凌厉,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可惜收官阶段功亏一篑,沦为狗血俗套。4星半。

56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对任何东西的排他性狂热都会导向恐怖的杀戮,即使是对神的福祉,或者应该说尤其是对神的福祉。没想到这小说有电影,一个侦探故事这样的流行题材里包裹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史,神学争论等等颇为学院派的主题 ,这就是ECO的功底啊。

59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