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其它1962

主演:阿兰·德龙  莫尼卡·维蒂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利亚·布里格诺娜  帕斯托雷·罗里  迈尔拉·里恰尔迪  路易斯·塞格纳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播放地址

 剧照

蚀 剧照 NO.1蚀 剧照 NO.2蚀 剧照 NO.3蚀 剧照 NO.4蚀 剧照 NO.5蚀 剧照 NO.6蚀 剧照 NO.13蚀 剧照 NO.14蚀 剧照 NO.15蚀 剧照 NO.16蚀 剧照 NO.17蚀 剧照 NO.18蚀 剧照 NO.19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54

详细剧情

  天空微白,已是黎明时分。可对于里卡多(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Francisco Rabal饰)来说,这却是痛苦而残酷的一夜。无论里卡多怎样苦苦哀求维多利亚(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饰)回心转意,她已然心意已决,执意离去。维多利亚来到罗马证券交易所找她的母亲,远远地就看见母亲与经纪人皮耶罗(阿兰·德龙 Alain Delon饰)兴奋地聊着股票。皮耶罗年轻潇洒,风度翩翩,很会讨女人欢心,而这对维多利亚来说毫无兴趣。但一种莫名的强大吸引力在两人之间慢慢滋生,然而两人谁也未曾踏出第一步。当她再次来到交易所时,却遇到股票狂跌,维多利亚的母亲也亏了很多钱。不安的维多利亚,觉得皮耶罗可以成为自己可靠的保护人。然而当两人终于在一起时,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复杂关系又使他们彼此疏远。  由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的《蚀》,与《夜》、《奇遇》共同构筑了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一直关注着人类精神状态的病态与疏离,本片的背后依旧是他所要传达出的人文道德危机和精神的空虚。本片荣获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长篇影评

 1 ) 蚀:爱情的结束与开始

“蚀”是一种天文现象,指太阳因为被月亮遮住逐渐消失然后复原的过程。正如这个片名所提示的,电影《蚀》展现了一个女人结束一段感情并开始另一段感情时的精神状态。

电影开始,是维多利亚与里卡多在经过一夜的长谈后,带着满脸的倦意做着最后的分别。分手显然是维多利亚提出来的,她感觉自己对里卡多已经没有了爱意,无法再欺骗自己。而在里卡多看来同样如此,两人的感情已经走至终点。在这个分手的黎明时分,两人的表现极为不同的,这是安东尼奥尼在电影一开始要极力刻画的。维多利亚虽然是提出分手的那方,但她其实并不能断然放弃这段感情,这表现在她迟疑、犹豫的眼神、反复摆动小物件的动作和到处走来走去的举动。对于一段感情的消逝,女人无法像男人那样立即做到不爱就不爱,她们需要一段时间。但对里卡多,突然的分手决定虽然让他猝不及防。他对维多利亚或许也已然不再有感情,或许还残留着一丝爱,但分手这个决定立即激发起了他的行动,他的第一反应是挽留,是维持原状,是想通过自己丰裕的财富来为这段感情加码。他不懂的是当一个女人不再爱一个男人,她除了依靠外在的物质财富欺骗自己外不再有另外继续下去的办法。

维多利亚对此不屑一顾,折射在她与母亲的反差上。维多利亚像一位异乡人走进了那个人声鼎沸的证劵交易所,显得与其格格不入。对于母亲在谋求财富上表现出的狂热,她无动于衷。我们可以将此看成是爱情的消退导致的某种感知上的失效,她需要将自己封闭在自己失落的情绪中,而无法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维多利亚如何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物质财富如同一件可以随时脱卸的外衣,是可有可无的。对她而言,比起积聚财富更为重要的是情感体验,虽然大多数时候她都困在其中无法脱身。这也是为什么像皮耶罗(阿兰·德龙饰)这样帅气的小伙子一开始并不没有吸引到维多利亚:出现在证劵交易所、兴奋地聊着股票的皮耶罗虽然年轻潇洒、风度翩翩,很会讨得女人欢心,但维多利亚对此毫无兴趣。甚至有一种厌弃在里面,证据是母亲在得知维多利亚与里卡多分手后,非但没有安慰她,反而将里卡多的财富挂在嘴上,这使得维多利亚很生气。

但也许,失恋这件事并没有让维多利亚的感知全然关闭,感知保持着一种涣散的状态。因为内心笼罩着心事,维多利亚的注意力随机地向着外在事物敞开。我们不是在电影中看到许多次维多利亚一个人四处走动,莫名地被某些事物吸引?我们应当感慨安东尼奥尼为何能如此惊悉一个女人的隐秘心事。当我们在现实中处于失恋的状态,我们其实很少能在意识之上再意识到这些意识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但安东尼奥尼通过他的电影为我们展现了这些神秘的时刻。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并不太能理解维多利亚在女友朋友的家中为何会即兴起舞,并且表现得如此欢情;还有在路上逛荡的时候会注意到空心的钢柱在夜风中发出声音;或者还有什么原因让她产生了一路跟踪破产富商的念头……这些都说明了维多利亚对外界保持着某种开放性,只是注意力会被某件不经意的事情所吸引,转瞬间又可能转移至其它事物上。

与这种恋情的结束相比,感情的开始或许更难分析。维多利亚与皮耶罗两人间的恋情到底是如何萌生,并迅速转变为恋爱关系的?我们其实并不太清楚。对于那种“觉得皮耶罗可以成为不安的维多利亚可靠保护人”的轻率解释,我们无法接受。维多利亚这个人物,并不是那种脆弱的、需要依附于男人的女性形象。在一开始她主动地结束一段感情时,我们已能看出。相反,她有主见,极为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不让自己坠入感情的幻觉中。这也许是维多利亚在与皮耶罗发展关系时始终游移不定的原因,几次的交往或许让她觉得了这会是一个新开始,但因为上段感情的残余她无法迅速进入其中。这是女人的常态:无论是结束、还是开始,都无法像男人那样通过一种宣誓(“我爱你”)、一种责任(”我要照顾你“)而迅速地进入角色。安东尼奥尼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点。

在某次离别后,维多利亚尝试着打电话给皮埃罗,电话几次才打通,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一声吼。此刻的皮埃罗在做什么呢?他正忙于给客户打电话。而在电影结尾,当两人间的关系真正确定下来,皮埃罗事前取下了房间里所有的听筒,不让两人的亲密接触被铃声打搅。这同样是两性间的常态:关系正在萌生时,离别后的想念也许会发生在女人那方 ,男人则可以轻易地将注意力投注于工作,而在关系最终确定后,男人开始用心地维护着这段关系(一种责任),而女人此刻也许仍在不确定的犹疑中(对应于维多利亚最后失落的神情)。

 2 ) 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

      苏格拉底曾说:“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月亮与太阳相遇会有日蚀,地球与太阳相遇会有月蚀,人与人相遇会有情蚀,爱蚀。人与人之间交流出现了问题便成了蚀,如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萨特专门解释过这句话:“人们认为我的意思是,我们同他人的关系总是糟糕的,不当的。但我的意思完全不同。我是说,如果我们同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变质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当我们同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变质了,我们只有相蚀。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段相蚀。维多利亚感到“真的不幸福”,于是决定离开男友,男友执意挽留,维多利亚毅然离去。这是一段长达15分钟的压抑时间和空间。接下来则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股市交易大厅,股价上扬下挫,买进卖出,交头接耳,奔走相告,摩肩接踵,嘶声力竭。这是人与金钱,人与世界的相蚀。维多利亚来找母亲,母亲却只关心股价,根本不理会女儿,这是亲情的蚀。
    英俊而年少有为的股市经纪人皮耶罗开始追求维多利亚。皮耶罗的眼里只有金钱而且根本不重视爱情,他可以把女友头发染了颜色作为借口抛弃她。他们的爱情注定是隔膜的,冰冷的。所以维多利亚会说:“只要相爱,没有必要互相了解,也许根本就没有相爱的必要”。更有意思的画面是,两人接吻时中间隔着玻璃窗。
   《蚀》中安东似乎开始添加了对世界的关注,维多利亚的邻居是从肯尼亚来的,从她那里可以了解到非洲的状况。维多利亚在寻找小狗时忽然听到一阵神秘的响声,她走过去看才知道是一排空空的旗杆在互相敲打,结尾“各国核武器竞争中短暂的和平”的报纸标题赫然在目。这是不是意味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蚀呢?
《 蚀》的结尾是一组长达七分半钟的空镜头,被称为后现代的旷世蒙太奇。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佐罗”阿兰德龙,女主角是莫妮卡维蒂,真是一对绝世璧人,特别是当维蒂打扮成黑人模样,挥着长枪,撅着屁股跳舞时,不禁狂呼,这个女人太可爱了!
    很多时候,相识似乎就注定了要相蚀,什么时候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情感能迎来长久的和平?

 3 ) 我为什么这么不喜欢安东尼奥尼

我好像从刚开始看电影时就没有喜欢过安东尼奥尼。现在依然不喜欢。无论别人怎么说他的影片充满了创新。

他的摄影构图是教科书级别的。他对人与空间的互动充满了敏锐。他将人与人的冷漠疏离感表现得前无古人。So what?他更适合去做一个室内设计师、时尚设计师、建筑摄影师,而不是一个电影人。看着他那些莫名其妙切换的镜头,我想引用让·米特里对爱森斯坦《十月》中孔雀镜头的评价:如果电影中的抽象意义并未先植根于我们的具体感觉,那么这样的纯抽象镜头就是毫无意义的,观众哪怕不会一头雾水,也绝不会被打动。

我不喜欢安东尼奥尼,因为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失败的形式主义者。电影美学大致可以被分为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如克拉考尔所说,如果后者失去控制,就会破坏电影手段。如果表现得好,就可以展示真实,然后洞穿真实。有人说,安东尼奥尼多真实地表现了战后现代性的空虚和精神危机啊,但在我看来,空无本身是不能被空无表现的,只有周围有实有之物才可以。就如同水墨画上有墨水勾勒出来的山水,才有剩下的那些空白空间。否则,那些空白空间是没有意义的。举个栗子,从头到尾的苦情戏让人觉得无聊,而卓别林式的喜剧反而让人觉得真的悲伤。(此处又有吐槽《海边曼彻斯特》的冲动,打住)

什么样是好的形式主义?当形式本身完美无瑕地成为表意的一部分。比如早期德国表现主义对于光线和布景的贡献,比如贝拉·塔尔有着鲜明指向性的隐喻,比如罗伊·安德森大智若愚式的极简美学和自然流露的诙谐感。形式主义的空壳要浸润在生命力的生理盐水之中,才能有光芒。在这时,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还有人说,安东尼奥尼用电影传达了诗意和情绪。确实他有那么一些时候,比如《蚀》中股票交易所里那一分钟默哀是让人觉得有诗意的。但个人观点,电影的诗意处理和文字的诗意处理方式天差地别。还是那个抽象性的问题,诗歌可以通过抽象词语的叠加、反差形成诗意,而电影不擅长,电影擅长的流动性和连贯性。如果电影非要这么做,效果也没有诗歌来得好。至于情绪,我的观点是,情绪真的是一种很廉价的东西,尤其是直抒胸臆式的情绪。

而在今天,观看安东尼奥尼对我们来说尤其不适合。他在电影里说出的都是真理,我们空虚,我们疏离,我们该死地从一个坟墓般的空间到另一个坟墓般的空间,但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比绝望高级,希望也是更高级的绝望啊。那么,为什么不让人看见希望?希望是壮烈的死,是带笑的泪,是《出租车司机》中罗伯特德尼罗用手指着自己脑袋开的空枪,是《银翼杀手》中从复制人罗伊手中滑脱飞走的白鸽。这些影片才是生命馈赠给我们为何活着的礼物,是对空虚的抗议。

而充满空虚的影片只会带来空虚的无限繁殖。想想莫妮卡再想想原节子,前者脆弱而神经质,后者优美而流长。安东尼奥尼的启示性,就让它留在那个时代吧。

 4 ) 都市偶像剧最高水准

抛开安导的光环不论,本片的题材和现今泛滥在荧屏上的各种都市白领剧完全一样,就是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疏离。这出俊男美女登场的偶像剧所表达的,就是即使恋爱也好像缺了点什么,就好像自己身上有一层厚厚的外壳,恋爱永远只能从表面抚过;渴望有什么决定性的东西能刺破外壳,但自己也不知道这决定性的东西是什么。总而言之一言以蔽之,就是“空虚寂寞冷”,而且越爱越冷。

男女主角可谓欧洲颜的巅峰,我至今没见过比阿兰德龙好看的男人,也没见过比莫妮卡维蒂好看的女人。于是这俩演电影于我其实挺灾难的,不是被女神的脸吸引,就是被男神的脸吸引:比如光顾着看男神眼角眉梢的风情,他说啥台词我完全没注意。一直到了最后几分钟没了男女主角,才算是在这电影里找到了安导的感觉。

剧情么其实也挺有功力的,有钱有闲的中上阶层男女主角在股票交易所偶然认识于是就约上了。要说以这俩人的气质和长相,怎么看都是适合在什么高大上的大使派对啦室内演奏会啦之类的,偏偏是60年代的股票交易所,人人都在扯着嗓子大声打电话,屏幕上的数字稍微滚动就有人破产,空气中弥漫着金钱和贪欲,更显得男女主角美型文艺。这俩人先是高新开发区散步了几次感觉还不错,然后男主把女主带回豪宅总算滚上了,然后俩人处的越发亲密,男主觉得这女的不错就提出想结婚,女主就迷茫了。俩人不欢而散,不过决定还是继续约下去。

整个故事可谓平淡到日常之极,无戏剧化之极,但是男女主角熠熠生辉的美貌时时刻刻吸引观众目光,完全不会看不下去。反而我觉得这两人如果选没有那么好看的,可能更会让观众集中精力在剧情,而更能提升电影的品质。

说到感想,这电影老让我想起来摄于一年前的夜。维蒂和已婚的马斯楚安尼在派对上一见钟情,隔着屏幕都能看出来他俩乱蹦的火花。马斯楚安尼是个作家(我脑补是做政治经济学的因为他后来出了书叫资本主义终结还是什么的),维蒂是他的粉(同时也是文学小清新),所以俩人精神上早有交集。两人决定性的一吻不巧被马斯楚安尼的老婆简梦露看到,她自然是百感交集。电影里维蒂跟简梦露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是喜欢他,他也喜欢我,但也无非就是这样。我们俩即使在一起也就是老一套,无非两三年以后就又厌倦了,所以我也懒得开始了”。电影结尾各回各家,一群累到爱不动的人只有哭倒在草坪上。

然后呢我又开了一下安哲罗普罗斯流的脑洞,本片的真实结局是马斯楚安尼的书大卖,加上背后有维蒂家的财阀撑腰,马斯楚安尼晋身政界并颇有作为。但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这都是什么狗屁日子,于是人间蒸发跑希腊当偷渡客卖土豆去了。简梦露还是爱着他的,在私家侦探协助下一路找到了希腊。维蒂继续过空虚寂寞冷的富家千金生活,一个一个换男朋友,然后有天突然离奇失踪了,剧终。

唉总之爱情三部曲每部都挺糟心。珍爱生命,千万不要连在一起看。

 5 ) FIFF22丨DAY2圆桌《蚀》:所谓世界的荒芜,其实都是精神的荒芜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2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暗夜骑士 ,第二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安东尼奥尼导演的《蚀》,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IcrusJoe

我打的4星。之前只看过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这次看《蚀》觉得很厉害,从一开始的室内两人的对话安东尼奥尼就布置了一种奇异的氛围,很难想象当时拍摄的时候安东尼奥尼的调度是如何展开的。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3分,安公电影里的主角从来不是演员,而是里面的建筑和空间。都市的疏离和沉寂在光影构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搞对象,谈恋爱这类剩得慌的需求,安公风轻云淡。相见不如不见,演员不如空镜。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3星 。同安公之前的作品一样,看完之后都对片中的两性关系似懂非懂,但他的镜头在黑白色的呈现之下都非常美。

场刊嘉宾 IcrusJoe

另外阿兰德龙实在太帅了,他的脸在安的镜头里成为了一种中和与灵利的调剂,对于莫妮卡的那种中产式的矫揉造作和无所适从成为了刚刚好的映射。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阿兰德龙真的很帅。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德龙在这里也挺奶油的,好鲜好嫩。

场刊嘉宾 IcrusJoe

另外股票交易所成为了一种异质的空间,资本主义的异化特征在此显现,成为异化现象的根源提供了某些暗示。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安东尼奥尼)用八分钟的空镜头组接,表达恋人失约,这逼装的牛逼,王家卫那套画外音和慢镜头,相比之下显得小儿科了。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安公是墨镜王的源头。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这么看来,小王的矫情还是不及格哈哈哈哈哈哈哈。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各位嘉宾和任何有评论意愿的亲友们,对待安公闻名于世的“爱情三部曲”,尤其是《蚀》在其中的位置与意象,作一下简单的评价。如果没看过三部曲的话,就评述一下《蚀》中现代爱情的看法。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安公的现代爱情,我可以理解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嘛?反正就自己的爱最大,别人怎么着再说。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因为没有看太明白,只能说是爱的深沉吧。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蚀》我很喜欢的地方是,他们两个人在还没有完全分别开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流露出意兴阑珊了,就是在门边道别的那个缝隙时间里,你已经看到一朵花好像中了毒一样在极速枯萎,然后就进入那段长镜头,但是长镜头前这段两个人的情绪状态更细微,卡得很死的把握到了。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洪晃:“没有过四十个男人,你怎么谈喜欢?什么是喜欢?喜欢,不就是荷尔蒙一分钟的荡漾么?” 套用过来好像和安东尼奥尼异曲同工。

场刊嘉宾 IcrusJoe

(像是)飘浮在空间中的虚无的爱情,(想起了)德勒兹的情动。在街道上的那几次碰面很厉害。

主持人 暗夜骑士

《蚀》情绪状态的铺垫很到位,德勒兹评价过《蚀》的最后一段,8分钟的空境,被他老人家称为“沉寂时间”, 抹杀一切的虚无,牛逼的不行。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德勒兹认为,客观影像与主观影像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在一部影片中两者可能不断地从一极滑向另一极,正如物质世界中的固体和液体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一样。这样的主客观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在很多欧洲电影大师的作品中见到,比如安东尼奥尼的名作《蚀》由开场对股票市场运作大段冷静克制的观察过渡到主人公内心的空寂,就是由客观过渡到主观所形成的反差魅力。

场刊嘉宾 IcrusJoe

他(德勒兹)有个情动理论:多样的情感形式诞生于身体的感触经验,因际遇不同,情感总在悲苦与快乐间变化流转,这种情感的流变即是“情动”。当然我的理解是情欲飘散在空中,两个人在一起,互相爱意浓厚,却无法释放出身体的情欲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那段空镜头确实是神,我觉得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对我的关键词,就是时髦,就像王菲版本的我爱雀斑一样,世界上最时髦的东西。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对于影史著名的八分钟空境结尾,各位嘉宾觉得类似在安公之前或之后的或者其他导演的什么电影里看到过类似的表述,可以简要列举下,并说说相似的理由。

场刊嘉宾 IcrusJoe

和《放大》的结尾网球场很像,但又有点不同。《放大》结尾是探究了影像陈述真实原貌的能力是否有限,我觉得《蚀》应该是表现人类世界荒芜、陌生与威胁。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之前看过《夜》,但是不太记得夜有类似的拍摄方法。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呐喊》几乎整部电影,都是对“心中的荒原”的实体化。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安公是众所周知的意大利共产党,左翼导演之中的洪钟大吕,大家觉得像安公这种“不需要所谓角色或人物”的电影,完全脱离人是可能的吗,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政治性?

场刊嘉宾 IcrusJoe

我没太理解完全脱离人啥意思?是不是可以说剥削电影中的人物?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剥削需要建立在充分利用到榨干吃尽的基础上。很多人说安公电影里空间就是角色。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戈达尔好像后面创作也不需要角色或人物了。还是(电影)得借助“人物”或者“角色”来进行表意吧,虽然会弱化很多,完全抽离,目前也没有这种(完全脱离人)电影吧。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不觉得诶,我觉得他电影里的空间,都是对人的思想或者情感的外化,所谓世界的荒芜,其实都是精神的荒芜。

场刊嘉宾 IcrusJoe

感觉完全脱离人是不可能的。(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把一个正常的人的欲望抽里出来,然后用摄影机拍摄这个没有欲望和被灵魂撕扯的躯体和以欲望筑成的房子。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对于《蚀》,我想安公不停地故地重游来呈现 在与不在 的对比意义,一是因为加长的休止符既德勒兹的“沉寂时间”早已经把空景中主体和解释的原本意义侵蚀殆尽,只剩下城市空间虚无中一块块固定的时间,二是在对比之中,也就是感情实际的所谓应用之中,才能明白现代生活里感情的意义。在这种递进之中,原本看似悲观的感情之假不断被解蔽,才能剩下感情成真的可能性,我想这也是安公一直致力于展示假,从而最终解蔽真的终极追求。

 6 ) 关于蚀:吐槽与解释

说正经的之前先絮叨几句。豆瓣影评水货化的重要原因有两点:1. 感情过滥;2. 语言不准确(形容词过多,搭配怪异,重文笔不重内容)。因此看完这部电影后,想了十多分钟,整理了一下思路。思路有了,什么都好解决。排前面的影评就让它矫情去吧。
  
  
开始正经的。
  
结尾处是安东尼奥尼惯用的升华。这时候主角被隐去了,也可以说一直在暗处的主角显现出来了,否则这么个名字让人感觉很奇怪。
  
为什么叫蚀,说法不一,其它帖子有,就不啰嗦了。说说自己怎么想的。总结起来无非这么几点:
  
1. 最明显的两种解释,自然的和非自然的。自然的就是影片中多次呈现的水的侵蚀。非自然的,应指女主人公内心,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渐渐支配后,千疮百孔的状态。
  
2. 过度贪恋财务导致很多人损失惨重(股票交易所那段有交待),贪心日久就成祸害了,最终血本无归。最明显的算是投50万赚800万不知足那位。
  
3. 无聊的生活也应该算是一种“蚀”,是对人意志的消磨,可以从结尾一些演员焦虑的表情中得见。
  
结尾是理解影片的关键,也是名垂影视的一组镜头。早年看《出租车司机》影评,知道空镜头可以代表人的无奈。结尾空镜头很多,印证了生活平庸这个观点。灯明灯暗,上班下班,车来车去,都是平常至极的东西。
  
侵蚀导致人们关系的不坚固,侵蚀掉的是信任与爱心。所以世界不太平。(注意结尾给报纸的特写)
  
需要外界的帮助,危险才能消除。这对应工人关上浇灌设施,比喻把水止住,而水又被安东尼奥尼当成侵蚀的外化意象而使用。结合整部影片来看,爱也许是安式提倡的。但这绝不止于男女之爱。
  
还有赔5000万后吃片安定画画的那个胖子,开始以为要自杀,可看完他留下的东西后,我觉得他肯定不会这么干,大概女主角也这么想。原因很简单,钱财都是浮云,这种心态才是支撑你活下去的最大动力。不被侵蚀,才能安稳。
  
  
另外说男女主角若即若离的爱情什么的,明明这两人价值观是对立的,和个什么啊。有两个明显的例证:
  
1. 男主角在股票交易所工作,爱财。(不过在结尾有所转变,换做平常会立刻接听的电话听任自由,爱情力量真大)。女主角说宁愿是穷人,因为母亲爱财,所以这也导致母女不和谐;
  
2. 是男主角在汽车被窃失事后,只关心车子,不关心人,在女主角的提示下,仍旧没明白话外之音。
  
物以类聚啊,我祝他们能白头偕老。这只能是一奇迹。
  
  
其它解释也有道理,但看来看去都片面,连我这也算上。有这么一个结尾,任何的解释都不过分。这也是我喜欢看大师的一个原因,有想头。当然,前提是别看豆瓣影评。
  
完。

 短评

开头如黑白默片,沉默,短镜头,人物运动,破碎的空间,一触即发的不安感(如结尾的爆发力)。临结尾有纪录片和实验片痕迹。探究人与现代空间的关系,通过莫妮卡·维蒂的敏感视角,看和感受世界,如疏离着观察的孩子。偶有游戏感,不可捉摸,不可预测。死亡与爱欲。重复场景:修士,疾驰的马车,婴儿车

10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情感上,由于《蚀》相对较弱的叙事感使人对大多故事上的元素印象并不深刻,留下来更强烈的是电影和人物所营造的空洞、孤独、游离感。维多利亚并没有一个她必须追逐的目标,非要说有也是脱离画框的离心力,爱情逐渐离开中心去往在画面之外,缓缓变成“不在场”的回响。于是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反而是与看似中心的“爱情”无关的内容,股票交易所、男主的自恋和毫无同情心,现代主义风格住宅楼和维多利亚夜行寻狗的晃眼路灯,等等这一切取代主角双人走向台前,好像在批判这个“现代世界”中的“人”已不再重要。安东有极好的建筑空间感,让空间结构包围着人物,解构人物,甚至可以产生自我意识,就像网上的某篇分析写的像“蒙德里安”式的。那句“走到街角我会亲你的”很浪漫,带着二人一触即发的欲望,走进难以表述、只能通过安氏画面传达的倏然空洞。

13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爱情,不如说在描绘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舞会跳转到疯狂的交易所,始终游走着空虚的灵魂。空间与环境音更是加大了这种差异,一面是响彻夜晚的非洲鼓点,一面是从不消停的电话铃声。最后几分钟空镜头下疏离的场景和冷漠的躯壳,一切都是新生,一切都在衰败。

1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第一次看时还觉得发现了理想的爱情,“只要相爱,没必要互相了解“,再看才发现意思弄反了,人家还有下半句,那还有必要去爱吗?时间上来讲,这一部讲的是爱的初期,一切还没那么绝望透顶,还有甜蜜,但漫游和空虚已经开始了,包括结尾那段暗示着前路不明的空镜。万恶的现代性。

17分钟前
  • 57
  • 推荐

老安的电影要看结尾,本片自不必说,那种孤寂和虚无,冲击力实在太强。片子刚好1962年上映,结尾那个看报纸的男人堪称点睛:古巴导弹危机和解,人类迎来了脆弱的和平。爱情又算什么,是同样惊艳的开头,沙沙作响的电风扇,和莫妮卡维蒂撩人的高跟凉鞋声吗?爱情死了。

1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这种大师的片如果打一星实在有故意装逼的嫌疑,但吾观此片之于浪费青春实在比在当今世上打一角钱的非友谊麻将更甚……是的,我知道你想表达某种貌似很形而上的东西,但麻将看上去也比扑克牌更加高深,但我们现在是用两幅牌来玩三国杀……另传说中的马兰德龙感觉好像强尼戴普,女主角的皮肤则好差,即使

22分钟前
  • F.L
  • 较差

我觉得是三部曲里最棒的一部!开场立刻就被吸入,疏离感强烈室内调度已然展现安东尼奥尼强烈的作者自觉,简直可以看到大师站在摄影机后面统领一切,沉默的力量反射着言语的弱小,嘈杂繁琐的交易所一景反而是最无意义的事件,到了结尾仿佛受到了末日的召唤,深沉绝望至幻,完美。

27分钟前
  • TWY
  • 力荐

现代人类的情绪 悲痛也好 欢愉也罢 都如同交易所瞬息变化的行情 区区几个数字 便能改变眼前的现实 有人一夜暴富 有人倾家荡产 但都如同交易所的哀悼 短暂又现实 而徘徊在爱情边缘的男女 隔着玻璃才能尽情地轻吻 爱欲瞬息 聚散离合 总担心陷入太多 失掉自我 在两性关系中 大概最舍不掉的并非爱还是自我

32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镜头叙事 开场的室内戏一绝 依靠镜头构图与室内构架将两人分割 可悲的厚隔膜瞬间浮现。而收场的长空景又是精华部分 依靠着大量的室外场景拼接反应时间的流逝与爱欲沉闷下的百无聊赖 之后空虚萦绕脑中。最讨厌女主这样的人 爱的动机不纯 还犹豫不定 犹豫不定是常事 但临阵萎缩是烦事。谎言构织出的甜蜜 最后让双方都剩下怀疑与迷惘 眼神空洞。可惜头尾出色 但是中间部分过于无聊 为了反映物质下的声音嘈杂与欲望下的动物本性花了许多篇幅。于是用观感上的寂寞反应寂寞主题

37分钟前
  • 心碎天使三號機
  • 推荐

还是最喜欢第一段戏,貌似有点对不起阿兰德龙了,哈哈。又是疏离感,情爱往往就一分钟热度,热度过后什么都不剩。缠绵过后约好的8点见,一组长时间的空镜头代表了时间的逝去,却最终都没有两人的身影。。。

41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8.0/7.6 看安东尼奥尼,是在体会一种极致的忧伤。是洞穿了一切表象后,将真实打得支离破碎的那种忧伤。当所信仰的成为虚幻,那么忧伤也不过是种浅薄的形容,实际空虚深如绝望。

44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看得到色彩的黑白电影 每一帧都是美丽独立的画

47分钟前
  • |
  • 力荐

被規劃成井井有條的城市.卻讓愛都成為不可能

49分钟前
  • yuςii
  • 推荐

空间代替人物的叙事与表达功能,透过不同物件,通过不同空间角度观察人物,无法摆脱的疏离与困惑。到最后不同角度的空镜头【与交易所场景人声鼎沸对比】,人物彻底消失,空间成为了绝对主角,疏离延续,时间永恒。摄影真得是帧帧画面都不动声色的绝妙无比,电影到了真正大师手里才有了艺术的光彩。

5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大奖。①叙事性最弱的一部,冷漠疏离的"安东式无聊"弥散其间。②开场割断空间完整性的用镜,静默中隐现入骨张力。③以主角缺席的5分钟空镜头蒙太奇收尾,诗意迷离。④证交所的喧嚣与默哀,非洲土著舞狂欢,偷车溺毙的醉汉。⑤裸女钢笔与桶中木片。(9.0/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安东尼奥尼用镜头构建了一副广阔寂寥的画,人物就像笔墨污染的瑕玷侵蚀着画(空间),空间(城市/ 俗世)像相框一样把人包围腐蚀着他们。一个人便被空寂腐蚀,两个人便是互相腐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迷茫于俗世提供的和未知的选项,爱能抚慰但无法完全拯救。需要拥抱和亲吻,但回答仍旧是不确定

55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谈不上喜欢,构图是好但剧情有点空泛,整个故事软软的

60分钟前
  • 还行

“我希望不爱你,或爱你更多一些。”整个城市都被物欲侵蚀,结尾六分钟的空镜头将之前所有看似散漫的段落收束,情绪得以溶解。安东尼奥尼的构图理念,让空间极大限度地渗入叙事,时间与空间(日夜转换,场景变化)的界限也在毫不知觉的状况下彼此模糊。

1小时前
  • Jeannels
  • 力荐

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在利用空间和影像的纯熟调度来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无因的、一瞬即逝的情感状态,看到最后有些疲了。无常与虚空是建立在整体性的日常的基础之上,不是对日常的简单一味否定。

1小时前
  • LOOK
  • 还行

他们的感情世界沉默寂灭,而包围他们的物质世界却喧嚣吵闹,沟通似永无可能,唯有电话线两头连接着物质利益;夜色中的暧昧犹疑、躲闪避让,一段并不互相信任的感情,两人双手纠缠的特写恰是两颗空虚心灵的无望挣脱;各种空镜头,空旷场景与布满线条的建筑,安东尼奥尼的视听语言真是一流。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