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

记录片美国2016

主演:Derek Hough,Clark Little,Kelly Slater

导演:彼得·金

 剧照

破浪 剧照 NO.1破浪 剧照 NO.2破浪 剧照 NO.3破浪 剧照 NO.4破浪 剧照 NO.5破浪 剧照 NO.6破浪 剧照 NO.13破浪 剧照 NO.14破浪 剧照 NO.15破浪 剧照 NO.16破浪 剧照 NO.17破浪 剧照 NO.18破浪 剧照 NO.19破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01

详细剧情

  惊心动魄的破浪之旅。大海是蔚蓝的,神秘的,深邃的,但祥和宁静的海洋亦有其澎湃激昂的一面。悍不畏死的摄影师Clark一次次穿梭于滔天海浪之中,翻卷的巨浪,柔美的小卷,海浪翻滚卷起,构成一幅幅壮美的画面,圆的,椭的,桃心的海浪的中心竟然有如此瑰丽的画面,摄影师扛着摄像机,在汹涌之海上穿梭,为观众呈现一幅幅壮丽瑰美的自然画卷。

 长篇影评

 1 ) 破浪而出

写在了解更多Emily Watson的事之前。
只是读过这部片子的部分情节,就想着应该是部运笔颇深的作品。然后看到女主角贝丝的脸,确定它值得花我N个两个半小时去看。“她比烟花寂寞”是我此前看过的唯一一部Emily Watson的电影。她不够出众的外表让我花了相当的时间去适应“她便是女主角”这一事实。(好的,我承认自己是个“可耻”的属于外貌协会的家伙。但是,我是真的喜欢这个女演员。)
贝丝穿着一身婚纱出现在镜头前。和Jan结婚。他和她抽了一个婚礼间隙,在洗手间站着完成第一次结合。有血落在贝丝的白色婚纱上。对的,不够浪漫。不过像是两个小孩玩的一个游戏。心心相印的,反正都无所谓众人的掌声或欢呼,两个人喜欢就好。
对于Jan,从头到尾都没有太强烈的喜爱或者憎恶(除了确实觉得这个男人有点胖,但文艺气质这么重的一部片,本来就不是为了取悦肤浅少男少女的,胖也就不作为评价男主角的一个尺标了)。喜欢看他们两个人一起的镜头,不管是甜蜜私语还是单纯的做爱,全部都建立在对Emily的敬仰之情上。说是敬仰,这个词有些太正式了以及官腔了,但是我还没有想到另一个词可以代替,就先用它补位。大概是这样一种情绪:完全佩服她的表演。如果她本身就是电影里的样子,吸收所有阳光的灿烂的笑还有被下了诅咒般的痛苦与歇斯底里,那么我以一整颗心去爱她。
贝丝是一个太虔诚的上帝的女儿,至少她自己深信。她会把自己所有的悲喜都与“父”分享。她感恩于“父”给她这么完美的丈夫还有满满的爱情(她心里不存在任何功利的指标,所以很容易就有得到“完美”的幸福感);Jan必须离开家去工作,贝丝便对“父”不断地祈祷,要他快回来,以至于Jan出了事之后,贝丝认定是自己的自私任性害到Jan;等到生活完全混乱,她来到看不见的“父”前说:“Dear father, what’s going on?”可是没有任何回应,她就像一个受了莫大委屈的孩子可是克制地呜咽,惊慌地挤出一声:“Father, where are you?”
等到她死了,Jan把她的遗体偷出来,跟自己的好友一起为她进行海藏。大概因为教堂的人审判贝丝之后,贝丝会下地狱。Jan怎么舍得她下地狱。海葬第二天,空中出现钟声,是他们常去的那个教堂一直缺失的圣音。
到现在我还没有想清楚Jan是为自己还是为贝丝而让她去和别的男人做爱的。因为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确定无误的是他们从头到尾都只深爱彼此,两个干净的人用干净的意念做别人眼里下流的事。其实简单归纳,只是一对小夫妻的房事,与众不同的是通过别的男人的身体。借用了别的介质而已。我想一开始Jan是心疼自己的小妻子再也不能跟自己做爱,会担心她寂寞难耐(我讨厌寂寞难耐这个词汇,有涤不干净的风尘气,但是确实是这个意思)。而他也是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自己告诉自己还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爱,即没有生存的证明。悲剧衍生的关键,是Jan没有告诉贝丝其实该有一个正确的方式,找一个真的爱她的男人。而他没有做到,他是一个连眼球都充满药水全身瘫痪的病者,又怎么用理论指导贝丝实践?所以傻姑娘贝丝向医生理查德逊求欢失败后,开始乱找男人:在公车上对一位接近老年的男人实施性骚扰;一身豹纹打扮假装妓女混在男人里;最后碰到性虐狂,死于SM。理查德逊是爱贝丝的,自始至终的正人君子一枚,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是他和Jan一起把贝丝推向精神崩溃和被世人唾弃的境地。而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发展。假如他接受了贝丝,贝丝也终于喜欢上他,那么贝丝与Jan之间纯净的感情就面临瓦解,和世界上真实的婚外恋事件没有差别,这个故事也就失去了叙述的必要。
这部电影的美感正在于它的毁灭性。把最简单的贝丝毁成荡妇。迷人的地方是贝丝始终认为她只不过是在爱Jan。临死还坚信Jan会因为自己跟男人做过爱而变得好起来,因为这层喜悦而完全无视身上的伤痛。她是因这些伤势而死的。
最后Jan慢慢好转起来,可以拄着拐杖,指挥朋友们把贝丝的遗体送入海里。原本对于这个结局甚感愤怒。因为我本坚持Jan是必须死的。贝丝做了够沉重的牺牲,而他却没有以死呼应贝丝的牺牲。写到这里我突然想,用JAN的好转表现贝丝牺牲的意义重大也不失一个浪漫主义的好的方法。因为JAN没有死是一个miracle,是贝丝让奇迹出现的。好吧,我们都假装相信这件事。
中文译名是破浪而出。我在这里有一点点微词(不好意思,语意重叠,但是,不管)。破浪而出更接近歌颂男性坚持不懈最终取得胜利,而这部片子的主心骨全数落在贝丝身上,所以这个词显得太过雄性,失之娇柔。我更愿意它叫“蝶死”。蝴蝶死的时候身体会渐渐萎缩,失去原来的光鲜明媚。但至少,她一直是美的。加之“死”字,念死的时候,上齿与下齿相触,时间上持续加上力度的增强,整个人就歇斯底里起来。





 2 ) 生活中的悲剧,悲剧中的信仰

    当我看一部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时,就心理的预期来讲,跟看一部恐怖片的心理预期相似,看恐怖片是准备被吓着,看拉氏的电影是准备被震住,不是那种强烈的震撼,却足以让你呆在坐位上发一会呆,或者看完电影后半天在心里寻思“怎么会这样?!”。
    提起拉氏的电影,很多人恐怕首先想起的是那部让人看了叫好,却又因看后心理憋闷还不愿意看第二遍的《黑暗中的舞者》。在我看来,早于《黑暗中的舞者》拍摄的《破浪而出》也有这种感觉,甚至两部影片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谓一脉相承。同《黑》片一样,《破浪而出》中,导演设计了一个如同黑暗中起舞的塞尔玛一样的角色――贝丝,她同样是个平凡的女人,同样有些“毛病”,同样却有着自己的精神寄托,同样的她也富于牺牲精神,同样的她也在不经意间,毫无察觉的迈入悲剧的结局。
    悲剧往往需要一个幸福,热闹的铺垫,拉氏在这里用的是一场爱情和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这让人想起了电影《猎鹿人》,同样以一场象征着幸福的盛大婚礼开场。贝丝的婚礼并不盛大,却很热闹,她与外乡人简相爱结合,在幸福中她不住的傻笑。但是,在这场幸福的婚礼中,导演已经埋下了日后剧情转折的伏笔,影片一开始就表明贝丝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保守的小镇,那里的人们对宗教非常虔诚,神职人员和乡绅似的德高望众人士掌握着话语权。而贝丝的爱情是不被认可的,她的婚姻也是不被祝福的,所以在她的婚礼上可以看出一种压抑的怪异气氛。事实上,婚姻往往是人生的一次转折,而我们往往祝福进入这场转折的人生大戏的两人幸福,希望他们转向生活更加美好的一面,而无论是现实还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都有太多的例子说明婚姻,特别是在一种压抑气氛中开始的婚姻往往将生活引向一团糟的局面,导演接下来就逐层递进式的开始了贝丝生命的转折。
    首先在贝丝和简一次次狂乱的性爱和幸福的对视后,简要长期离家前往海上油井工作,对新婚夫妇来讲,有什么比分离更糟糕的事?而在分离时,贝丝一再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又揭示了她精神上的问题,在爱情中有个脆弱的歇斯底里的角色,这样的爱情还能令人觉得稳定?何况这也是贝丝后来更“荒唐”举动的铺垫。接着,贝丝祈祷丈夫归来,多么痴情的举动,她向神的祈祷也确实换来了丈夫的回归,可是确是工伤事故后瘫痪的丈夫。接下来贝丝的丈夫做出了奇怪的举动,他让贝丝去和其他男人做爱,然后回来讲给他听,他告诉贝丝,如果她不这样做,他就会死掉。换了其他人或许不会当真,可是贝丝,这个有些神经质的女人当真了,而简显然也是来真的,而非考验贝丝,于是一出“闹剧”上演了,是的,最初剧中的其他人物,还有屏幕前的我都认为这是“变态”的简和贝丝一起上演的一出荒唐的闹剧,用剧中的医生责问贝丝的话就是,简这个“变态”让贝丝“跟全世界做爱”。
    贝丝有她的精神世界,她常常祈祷又模仿神的声音与自己对话,她对小镇长老宣示的神产生怀疑,她只相信自己心中的神。所以,贝丝的信仰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这却是她避难的寄托和勇敢的前进的动力。于是,她打扮成妓女的模样与陌生人做爱,她无视简不稳定的病情,总是将简一时的病情向好当作她与陌生人做爱带来的奇迹。于是,她希望简好的更快,她需要更大的奇迹,她不顾危险来到了那艘轮船,面对凶残的船主和水手,她曾经害怕,但是终于为了爱人走入险地。最后,当垂死的她发现简的病情并没有好转时,她不得不承认她错了,她向现实低头了,她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可怜的死去。而最大的奇迹和最大的悲剧也这样发生了,简真的就此好转,不但逃离死神,而且重新站立,而这时的贝丝已经带着绝望离开,当她在最后放弃了信仰,未能见到奇迹的发生时,这无疑是她莫大的悲剧。
    和《黑暗中的舞者》一样,导演并没有导演一场撕心裂肺或是惨不忍睹的悲剧,而是静静的推动这个过程。拍摄上依然以一种纪实片般的手法拍摄,所以镜头很写实,但是没有后来《黑》片那么强的晃动感。而同样的,本片没有那种绝对的恶人出现,没有让我们在悲伤之余可以发泄愤怒和不满的对象,如贝丝看上去冷酷的母亲,在最后也伤心不已,让我不忍心再责难她;而由于没有赤裸裸的展示船上水手最后对贝丝的暴行,所以也无法让我展开对他们的憎恨;还有那些保守的长老,教士们也是显得迂腐、冷漠但很难令我憎恨。而贝丝事实上又一直受到不少好心人的照料,使得这出悲剧的上演显得顺其自然而又让人无法相信,在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中似乎总是在向我们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杀机”,那些冷漠的人心,那些狭隘的观念,那些不起眼的小恶都又可能逐步导致令人遗憾的结果。拉斯.冯.提尔通过电影拷问着观众的良心,让人反思平静生活中可能的罪恶的因子,也难怪《破浪而出》和他的《白痴》、《黑暗中的舞者》并称为“良心三部曲”。
    拉斯.冯.提尔同样一再揭示的一个主题还有“信仰”,所以,他的片子虽然显得很黑暗,却又时刻闪现信仰带来的希望。贝丝对爱情有着虔诚的信仰,正因为如此,为了爱,这个柔弱的女子愿意不顾危险,为爱人的生存努力。所以,在片子的末尾,剧中人理解了她的所作所为,理解了一个女人真诚的信仰,而相信观众也理解了她,理解了这个虔诚少女的单纯信念。在片子的最后,导演献上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结局,简将贝丝的尸体偷出,将她的尸体沉入海中,而第二天,简和工友们听到了悠远的钟声,抬起头,他们发现那是天堂的钟在摇摆,贝丝终于破浪而出去敲响了天堂的钟,划破天际,让人微笑。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44216.html

 3 ) 爱情

本片讲述了一个被笼罩着浓厚宗教气息的村子里,可怜得使人心痛的爱情故事。
没有激烈的煽情处理,缺少悲剧性的脸庞,连人物都显得过于平淡。故事在爱情之中产生,爱情在故事里延续,一切都那么自然,可接下来的

故事却不那么平淡了。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搞得破碎不堪,爱情也在暗自哭泣。失去求生意识的男人仅靠着欲望而残喘,深爱丈夫的女人为

换取奇迹而做着可怜的付出,这一切都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延续他与她之间的爱情。
爱情永远属于悲剧的的牺牲品,失去了悲伤也许爱情就不再是爱情了。拉斯·冯·提尔式的独特爱情,看后没有眼泪,但心里却流着伤心的血

 4 ) 《破浪》:丧钟为爱而鸣

8.5/10分 本作是我第一部完整看完的拉丝冯·提尔的作品。

1.本作基本遵循道格玛95的拍摄要求,尽是手持镜头,镜头晃,实景不打光,画面暗,这也是影片风格。虽然有时候并不认同拉丝疯的故事,但他的画面表现力以及对文本的驾驭能力在当世导演里确实是一流的。

2.故事分八章,章节过渡的音乐用得挺好。主体故事是挺毁三观的,结果就是妻子献祭了自己让丈夫的病好了,故事完成得很扎实。本作看似是让人质疑爱,质疑上帝的,爱让人行苟且之事,控诉与讽刺了小镇人民与教会的伪善与封建,但结尾爱的献祭真的让丈夫站了起来,上帝显灵,丧钟响起。这其实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坚信爱,更加笃信上帝的。

3.女主演得真好,脆弱,偏执,神经质,对于爱坚定的笃信,对她而言,爱即是上帝。那对眼神犹如天使。结尾真是神来一笔,如丁一言“丧钟为爱而鸣”。

4.我自身经历尚浅,也并不能理解影片所有的表达,对于一些宗教隐喻也无心细究。但还是惊叹影片对人性的把握,男主在生死面前,企图用性唤起对生的渴望,在死亡面前,性成了他最大的欲望。而对于女主这个生人而言,爱欲却是最大的欲望,她又疯狂笃信爱情,宁肯让肉体受辱,接受了丈夫“爱的要挟”,为善良而死,为爱而死。影片展现了伤痛对于男主的异化过程,由于肉体能动性的丧失,内心患得患失,疯狂的向外界寻求自身存在的证明,以滋养自己的自尊与安全感,渐渐向内心的狭隘与龌龊屈从,“满脑子邪恶”,最后他真的站了起来,内心再愧疚却也于事无补。

 5 ) 爱你有什么错

破浪 是拉斯·冯·特里尔良心三部曲之一。另外遐迩的两部分别是《狗镇》和《黑暗中的舞者》。后两部挺不错,今天把这部也捎带手儿给看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原因是故事发生在古老的苏格兰,音乐和电影的背景颜色都是我的挚爱。色彩阴郁低沉,音乐悠扬明快。情节是这样。虔诚的教徒贝丝和石油工人简相爱并且结婚了。在婚礼的间隙,在爱中沉醉的贝丝拉着简去了厕所,简说你不想浪漫一些吗,贝丝中了邪般地爱慕地盯着他的脸颊轻咬嘴唇。厕所这地方听上去不浪漫但充满了激情,有了激情也算是另一种浪漫。贝丝把裙子染红了。事毕,贝丝幸福地搂着自己最好的朋友,笑意荡漾在她那青春的脸上。

婚后,俩人如胶似漆。简因为工作不得不远走他乡了。贝丝痛苦极了。贝丝的母亲骂她,男人离开家庭谋生是天经地义,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压抑欲望。贝丝的心也被简带走了,失魂落魄。每日的功课就是向她的主告解,另外,深深地思念简。甚至用phone sex来缓解那种痛苦的相思。简是个男人,工作疲惫,但对贝丝的爱一如贝丝爱他一样,只不过更含蓄一些。这里我想说说,一般电影里的女性在爱情中都是柔弱而坚强的,倒是最先趴下的是男人,不齿。

简因为工伤下半身瘫痪了,手臂都丧失了知觉。贝丝更加痛苦了,但起码她的简还活着,这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希望,但就是这希望支撑着她。简心里难受极了,他希望贝丝离开他,找一个有正常性功能的男性好好过生活,可贝丝是教徒不可离婚,简让她去做一个真正的有爱滋润的女人。贝丝不肯。贝丝伤心欲绝,她不能背叛深爱的简还有自己的信仰。简说那你就去找人做爱,做后来向我讲述,这样我就有生活的动力,因为我若忘记做爱的感觉我就毫无生存的渴望。贝丝傻傻的就信了。但她觉得这是一种罪孽,不洁。她包括她所生活的年代都牢牢地被神权所统治,每个人没有人身自由,都是上帝的子民。而这种神权的笼罩更像是一种桎楛,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与言行。但贝丝爱简,她希望简能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而简对贝丝的良苦用心煎熬着贝丝,贝丝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去和不同的人做爱的经历可以让简恢复活力,而无意识这是简希望她能解放自己重新追求幸福。

贝丝在向主告解后,鼓足了勇气脱光自己爬上了医生的床。可医生对贝丝的侗体不为所动。让她把衣服穿上。贝丝屈辱而失望地哭了。贝丝回到了简的病床上,编造了和医生做爱的过程。简用虚弱的手指写下了not true几个字。贝丝表情复杂。她觉得自己对不起简,因为她欺骗了简,并且,没有带给他生的希望。从此之后贝丝就变了,她成天沉浸在自我折磨之中,她对主的虔诚让她鄙视自己的不洁,她对简的爱无法得到简的回应,她爱简可他却不能给他她想要的幸福,当她不在意他已残废这一事实而简的消沉又让她感到负罪。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简所希望的,和不同的男人做爱,然后回到病床上用这种荒谬的手段来唤醒简对生的渴望。我们可爱纯洁略带神经质的贝丝就这样处在了心力交瘁的精神失控中。最后当她几乎被水手强奸,但她逃了出来。那些曾经和她调笑的孩子们追打着她,她已在众人眼中沦为一个堕落龌龊的妓女,她的父母和她断绝了关系,即使被人丢石子任她在门外苦苦哀求也不肯打开门。尽管贝丝还是心地纯洁,还是充满了对简的深爱以及上帝的虔诚。

最后贝丝死掉了。怎么死的我倒水没看见。简居然能够走路了。他把他的贝丝的尸体偷了出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抛向了大海,用一种浪漫的方式给贝丝一个了结,而不是让她那可怜的躯体接受冷酷的神父教徒的审判。

这电影就算完了。片子结束后,教堂的church bells回荡在上空,镜头俯视着这个安谧的村庄,钟声嘹亮似乎为贝丝而鸣,庆祝她的解脱。

片子看得挺压抑。可很有意味。给了观众很大的讨论和想象的空间。怎么看待爱,怎么看待性,怎么看性在爱中扮演的角色,怎么看待爱在性中扮演的角色,怎么去鞭笞教条与伪善,怎么去讴歌真爱无暇。等等。这让我想起昨天看的《看往春天的地铁》拍得是如此的磨叽和拖沓以及肤浅。

若你的爱人丧失了性功能,并深陷疾病,你能不能忍受寂寞守护照看他/她,你能不能遵守当时两个人在神/政府=。=前所发的誓言不离不弃。你能不能为了爱的纯洁与坚定沦为世人眼中的邪恶……这年头问出这样的问题基本就是自讨苦吃,又何必去奢求答案。

所以我才常和朋友说,你暧昧来暧昧去有个鸟用,那东西能当饭吃吗。多是无聊时的消遣罢了,何足挂齿何必当真。有的时候看个好电影就是用来嘲笑生活的。

别问我能不能做到。因为我说我能你也不相信。推荐这部电影。

爱你没错。爱你爱到精神分裂就大错特错了。爱应该让人变得美好而不是卑微,爱应该让人变得甜蜜而不是苦涩,爱是追求而不是纠缠,爱是自由而不是约束,爱是结合也是分别。

爱是一件平凡的事,别让自己的道德缺陷和修养低下将其变得庸俗。

 6 ) 小笔记:忠于自我表达的艺术家之路

因为懒惰没搜到合适的资源,一直没看齐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却等到了大屏幕观看《破浪》,何其幸运。可是看过《反基督者》和《女性瘾者》再来看《破浪》,简直气到七窍生烟。同样是强烈的性元素和宗教题材,在反基督者里彻底背弃基督的导演却在破浪里用刻意的钟声意象祈求神的宽恕。而强烈的性有罪化色彩,和女性瘾者的奔放也背道而驰。

但是对照了一下每部影片的拍摄时间,就释然了起来。

(以下涉及剧透)

《破浪》1996

天真善良愚蠢的女主为了满足瘫痪在床的丈夫的性幻想,给病痛中的丈夫提供生存下去的希望,主动去寻求放荡的性关系,最后死于变态暴力狂的水手手里。这个过程里,不管是女主本身对不忠之性的恶心感,还是家人邻居和教堂的鄙夷,都给性本身抹上了浓重的有罪感。可是导演却大张旗鼓地表现被宗教禁止的放荡的性,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然后导演套用了一个耶稣献祭的壳,将女主的死变成了牺牲,换来了神迹般的丈夫的康复,虽死后在教会的诅咒中卑微地下葬,却换来了本不存在的教堂钟声的响应。

此片中导演已经表现出对自身欲望的迷恋,愧疚和迷惑不解,但仍试图在已有的基督的理论框架里获得原谅和拨乱反正。

《狗镇》2003

和破浪一样的小镇环境,同样是看起来善良容易受欺负的女主,同样大部分重大决定在小镇教堂中进行。不是无关宗教,是个社会道德片。用讲道理摆事实,揭露人类道德的伪善。

《反基督者》2009

一开头也对性做了有罪化的描述,但用了历史上曾被基督教徒迫害的女巫作为反基督的主要反叛方。最后女巫力量获胜,背弃基督,而赞颂大自然的生命力。使用了大量女巫元素,和邪恶寓言象征,用你(基督)的理论的反面,彻底反叛你。

是反叛主题的作品里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反叛,不代表意义的构建。而意义的构建,又涉及不同的主题方向。

相比于破浪,导演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固有框架,彻底放飞自我了。

《忧郁症》2011

从一开头的末日预言到结尾末日确实来了,全灭结局,非常舒爽。是对日常生活的反叛和颠覆。

在这一年的戛纳电影节,拉斯冯提尔因发表纳粹相关的不当言论被戛纳驱逐。一件并不意外的事。

《女性瘾者》2013

放飞自我后,对自我欲望的拨乱反正和意义的探寻。虽然对性的探讨非常极致了,但结尾,只看到了空虚,缺乏意义感。

《此房是我造》2018

导演放飞自我后试图构建意义的作品。然而,从结局那个难看的尸体房子来看,也没找到确凿的意义,这个房子,盖的不怎么样。

拍《破浪》时,拉斯冯提尔40岁,到了《此房是我造》,62岁,这位如此忠于自我表达的艺术家,还未找寻到人生的意义。期待他晚年的作品吧~

 短评

"the deceased was suffering from being good. perhaps this is the psychological defect that led to her death."

4分钟前
  • 林檎
  • 还行

如不因前几天才正准备看狂恋大提琴 | 想搞重的 最后还是虚的 | 如真的恶 吐后怎会拿右手扶帽 | 佩服自己 两个半小时就这么坐下来 ARTE前 原来是解决块状化之方 | 其实想打4星 但那是"推荐" 念及已太神叨的 不能推 | 我是说怎么看的时候不禁想起黑暗中的舞者呢!

6分钟前
  • 不是方先生
  • 还行

昏黄的现实与灿烂的梦,冯·提尔一如既往地将他对男性女性的见解投射到银幕中,荒芜刮风的山坡和被宗教束缚的小镇,看似蠢笨的女孩看着路边野兔,心底是善良和可爱,而这座小镇则开始显现其恶毒的面目,在阴暗扭曲矛盾的山穷水尽后,我们在最后开始相信,这确实是一个“因爱之名”的故事。

11分钟前
  • TWY
  • 推荐

别跟我说你善良。也别跟我说你喜欢善良的人。人们向来歌颂执念,是因为人们从心底不相信执念。其实拉斯冯提尔片中的人物都是异化的,却恰恰最贴近社会的教条。他质疑一切,如同在血液之中播撒一场瘟疫。

1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在森林里碰见一位白发老圣人。老人见查拉图斯特眼睛纯洁,口角上下却藏有一点邪恶,走起路来像舞蹈。查拉图斯特拉说他因为爱世人,所以要去往人世。老人宣称他只爱上帝,不爱世人。告别老人,查拉图斯特拉继续下山,心中惊诧老人竟不知上帝己死。

15分钟前
  • 花地
  • 推荐

油画绘片+部分动态划分章节,教堂钟的缺失与重回--女主新婚/犯教与死亡构成讽刺。以自我与上帝对话,虚构上帝。自我即神谕,充沛即他人。好像一个正反打都没有。

20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It's all about how to prove your love...看到后面有点看不下去了....

21分钟前
  • raisonneur
  • 还行

1.曾经看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厅要在2017年4月16日放映《破浪》就关注这部电影了,当时在天津的我没有特地赶去北京观影就打算后面独自找来看一下,结果一拖再拖,直到2022年8月10日才终于观影了;2.拉斯·冯·提尔那么爱英格玛·伯格曼,然而他导演电影的风格却感觉与伯格曼相差甚远,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他埋怨伯格曼与托马斯·温特伯格关系密切却没与他联系,我现在不禁怀疑伯格曼是不是不太喜欢他的电影?…… 3.影片中间的部分剧情台词不时让我联想到获得第77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2004年电影《深海长眠》: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人觉得“痛苦地生活不如痛快地死去”;……

2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丹麦导演的这三部曲其实让我后悔看过。。。女主角都带点神经质,然后一种怪异到偏执的念头促使她们去做导致最后的悲剧的事情。。。可是即便bess的丈夫活下能行走,selma的儿子可以治愈眼睛,失去了她们,那意义又何在?导演一直在讲一种类似变态的女性牺牲。。。

26分钟前
  • 蘭女
  • 还行

又是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人.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开一个神经质的女人的豆例了.

2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又一位holy fool。女性受害以满足男性幻想,女性死亡以换得男性重生。拉斯确实是宗教权威、封闭社会和男权社会最一以贯之的控诉者(至于这种控诉是否有深度和有效则是另一回事,个人非常不喜欢把“goodness“放入讨论之中)。| 35毫米胶片拍摄,扫描成数字文件,再把修改过的画面重新洗印成胶片,获得了水洗褪色的画面颜色。

33分钟前
  • Trillian
  • 推荐

拉斯冯提尔的“痴情女苦情戏”,圣徒般的女人为爱痴狂献祭给了整个小镇,而结尾的圣钟敲响更像是耶稣受难后对世人精神的洗礼和训诫。冯提尔用宗教式的寓言故事来蔑视、讽刺宗教本身,想到《幸福的拉扎罗》则是用现代的寓言呼应圣徒的虔诚。冯提尔的偏执狂(疯子)属性带来的往往是毁灭,而毁灭本身充斥着变态的快感。

3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这样的电影,有点艰涩,需要一种定力来观摩,我不很感兴趣。

39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Emily Watson的演出是“一生一次”那种级别的。

40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很遗憾,按照古老的习惯,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

41分钟前
  • X
  • 力荐

拉斯冯特里尔自始至终是个疯子,难入法眼。

4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画面的镜头不停地摇晃,看得我晕晕乎乎的,是为了然大家感受到贝斯的痛苦,纠结吗?很不舒服。而且,我觉得应该让简和贝斯一起死去,想他那样瘫痪了这么久,忽然让他站起来,这是不是因为贝斯用她所谓的爱去拯救了简?那样,如果贝斯不死,那她会更加深信不移。不过,那样就没人取运贝斯的尸体。。。诶

49分钟前
  • Hephaestus
  • 还行

艾米丽真正小兽模样,圆眼时刻流露着不安,依赖性,楚楚可怜,但会在意外的地方变得狠厉坚强。她说,每个人都有专属的天赋,我的是能够相信。只是她悲剧在分不清爱与信仰。粗粝的海风荒凉的镇,没有钟声的教堂以及被诅咒的葬礼。是被剧透了近十年才终于观看的电影,谈不上喜欢,但一定忘不掉。

52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实在讨厌Emily Watson

55分钟前
  • hitchhiker
  • 还行

深情既是一桩悲剧 必得已死来句读。 实在不喜欢这片,女主的太过依赖自私 让事情都走了样 爱情不应该是这么揪心的

56分钟前
  • 妄想代理7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