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之外

记录片英国2017

主演:马克·加蒂斯,查理·科里德-米尔斯,丹尼尔·梅斯,理查德·加德

导演:Fergus O'Brien

播放地址

 剧照

法律之外 剧照 NO.1法律之外 剧照 NO.2法律之外 剧照 NO.3法律之外 剧照 NO.4法律之外 剧照 NO.5法律之外 剧照 NO.6法律之外 剧照 NO.13法律之外 剧照 NO.14法律之外 剧照 NO.15法律之外 剧照 NO.16法律之外 剧照 NO.17法律之外 剧照 NO.18法律之外 剧照 NO.19法律之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58

详细剧情

  Daniel Mays (Line Of Duty, 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 Public Enemies) stars in BBC Two's powerful factual drama as Peter Wildeblood, a thoughtful and private gay journalist whose lover Eddie McNally (played by newcomer to television, Richard Gadd),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authorities, turned Queen's evidence against him in one of the most explosive court cases of the 1950s - the infamous Montagu Trial.  More than ten years before the decriminalisation of homosexual acts in 1967, Peter Wildeblood, and his friends Lord Montagu (Mark Edel-Hunt) and Michael Pitt-Rivers, were found guilty of homosexual offences and jailed.  With his career in tatters and his private life painfully exposed, Wildeblood began his sentence a broken man, but he emerged from Wormwood Scrubs a year later determined to do all he could to change the way these draconian laws against homosexuality impacted on the lives of men like him.  Daniel says: 「I'm incredibly proud to be part of a drama that tells such an important real-life story. Peter Wildeblood is a fascinating, complex, yet flawed character from a time when being a gay man in Britain was incredibly difficult - I can't wait to bring his tale to life for the BBC Two audience.」  Patrick Holland, Channel Editor, BBC Two, said: 「50 years ago, it was a crime to be a gay man in the UK. Against The Law is a stunning piece that melds drama and documentary testimony to tell the story of one man, and his wider generation, as they struggled to make society accept their sexuality as non-criminal. It is brilliant to have a film that brings the authorship of Brian Fillis, the vision of director Fergus O'Brien, and the outstanding talent of Daniel Mays and cast to this important subject」  The drama also features Mark Gatiss (Taboo, Sherlock) as Wildeblood's prison psychiatrist, Doctor Landers and Charlie Creed-Miles (Ripper Street, Peaky Blinders) as Superintendent Jones.  Woven through this powerful drama is real-life testimony from a chorus of men who lived through those dark days, when homosexuals were routinely imprisoned or forced to undergo chemical aversion therapy in an attempt to cure them of their "condition". There is also testimony from a retired police officer whose job it was to enforce these laws, and a former psychiatric nurse who administered the so-called cures. All of these accounts serve to amplify the themes of the drama and help to immerse us in the reality of a dark chapter in our recent past, a past still within the reach of living memory.

 长篇影评

 1 ) 人造的巴别塔:《法外之徒》笔记

    人造的巴别塔:《法外之徒》笔记
《法外之徒》以二战后阿尔及利亚争取民族独立,反抗组织与法国警察血拼为背景,讲述住在巴黎郊区的三兄弟的曲折人生故事。电影公映时,戛纳市长带人游行反对电影参展,豆瓣上评分只有7.2,看后我觉得这部片子是我的菜,导演并没有明确的道德指向,他只是用故事反思革命、暴力、人性、政治的冷酷,底层人的奋斗、罪恶、欲望。电影里最感人的还是兄弟三人的亲情,虽然他们选择了不同道路,依然能守望相助。我朝的价值观是爱情诚可贵,财宝价更高,若为党国故,两者皆可抛。当然,这是台面上的,各种审查部门的老爷心里未必认同,却要大力鼓出这种非人性的恶。
1、与政治有关
电影翻译作“法外之徒”,是说反对者们反抗不公采取极端手段不在法理范畴之内。那么如何反抗不义?如何对抗暴行?如何获得正义?如果没有印度抵抗组织,甘地能否在印度成功?在政治领域,现实特别残酷,电影里政治对人性的戕害给人印象深刻。
《法外之徒》里最坚定的革命者阿布有坚强的意志,将自己的七情六欲降到最低,用革命理想消弭犯罪后的愧疚,最后他回归人性,为了兄弟背叛了组织,结果搭上了性命。阿布这样的人能够成功,却一点都不可爱,如果他活到独立日,会成为领袖吗?靠鲜血和阴谋走上权力顶峰的家伙,成为独裁者的几率有多大?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这世界上也许只有守恒定律是永恒的,让人流血必然流血,让人流泪必然以泪偿还。劝人以德报怨者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乡愿,阿布的理想没有错,他的手段则让人不寒而栗,不论是对对手还是对自己人,挡路者死路一条。在革命的血路上,敌人越来越多,阴谋成为胜利的主要手段。阿布还将大哥拉下水,在战场上下不了手的战俘成了心狠手辣的侩子手!
阿布的禁欲主义让他不再柔软,除了崇高的革命目标,他的生命苍白贫乏,大概是命运吧,让他在战火中成为革命者,在牢狱中更加愤恨敌人,出狱后变成革命机器,听从命令,不折手段,杀人如麻。然而阿布不是天生就是这样,法国人为他们在阿尔及利亚的暴行买单了。而从19世纪开始,民族主义的解放与独立大旗下,有多少无辜者的血泪,有多少暴力革命者的白骨?近代以来地区冲突及两次大战都与此有关,乡愿地说天下本应大同,现实地说现在这种类似于家天下的小康局面算不错了。国与族成为人造的巴别塔,种族分离、歧视政策、野蛮对待,只会让弱势的反抗更为坚决,阿布虽然被警察打死,他的国终于独立了,血染的独立是荣光还是沉重?
施暴者和抗爆者都有正当理由,然而维护正义一不小心就会过界,阿布们的反抗,警察的回击,都以惨烈的死亡收场。暴力与其他恶行一样,特别容易蔓延传染,而秩序的建立则是长期而艰苦的工程。我朝受革命话语影响深远,许多情节似曾相识,许多故事感同身受,所不同者,我朝没有法国人的真诚与反省能力,至今仍在革命泥淖中沉沦。
窃国者侯,阿布成为偶像,赛德则被母亲赶出家门,赛德一心想让阿尔及利亚青年获得拳击冠军,但因为他们参加的是法国的比赛,面临着被暗杀的危险,比起暗杀者,赛德更像真正的爱国者,他想让阿尔及利亚人堂堂正正获胜,革命组织者明知道和平示威会引发血腥事件,这些鲜血成为他们的政治筹码。
2、亲情的热度
这部冰冷黑暗血腥的电影,因为家人之爱更为丰富与复杂。老大在飞机上一遍遍亲吻着母亲的来信,母亲去探监时,所表现的坚强成为老二战斗的动力;老三则更直接,用私刑为死去的父亲和妹妹报仇。他带着母亲来到巴黎,为了与兄弟们团圆。
在贫民窟,心已经死在阿尔及利亚的母亲等待大儿子和二儿子,她也想看着儿子们娶妻生子,只是被战争碾过之后,伤口太大,这最简单的愿望也成了奢望。三兄弟走向不同的道路,死了丈夫和小女儿的母亲,始终难忘故土,她心目中成大器的是老二阿布,她的精神支柱是老大,她能依靠的却是她眼中鸡鸣狗盗的老三。
母亲将老三赶出家门,因为他从黑社会做起,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母亲非常伤心,传统的她认为小儿子不务正业,她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另外两个儿子身上。大儿子非常像传统意义上的长子,他一向都听二弟的,只有阿布说组织要暗杀小弟时,他坚决反对。当老三听到报警信息,马上开车去营救已经反目的兄长。
因为加入家庭的温情,让这部电影层次更为丰富,人物更加复杂。母亲爱自己的孩子,要他们走正路,然而她最喜欢的儿子却是策划暴力事件的主谋和执行人,当大儿子在她面前忏悔时,母子俩抱头痛哭,这里面有多少辛酸,多少无奈!兄弟之间的爱、老大老二短暂而隽永的爱情,增加了电影的悲剧色彩。总之,这一切,都在两个小时的故事里讲述,暴力的血色、忧郁的蓝色、怀乡的黄色……构成无解的白色。
再次感慨一下法国,一部抨击殖民暴行的反战电影居然能参加本国的影展,电影充分反映革命的复杂多样,故事虽然笼罩在阴谋、血腥、暗杀、阴谋中,却不让人觉得恶心,导演的底色纯净,电影就高尚纯净,与故事题材没一毛钱关系。更难得的是这个特别容易洒狗血的话题,导演处理得理智而严肃。

 2 ) 一颗子弹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三个兄弟的坎坷生命,这部电影场景繁复、耗资庞大,这部电影由四位戛纳影帝联手演出,这部电影入围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然而,这部电影参加戛纳影展时,却引起法国民众示威抗议、全城戒备。这是一部法国出资拍摄、法籍阿尔及利亚导演执导的作品,它控诉法国在1945年对阿尔及利亚人进行血腥镇压与大屠杀。对于这部电影,法国人说阿尔及利亚人恶意扭曲事实,阿尔及利亚人说法国人不敢面对现实。

《法外之徒》的导演拉契得-波查拉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但幼年便随父母移民到法国。在2006年时,他所拍摄的《光荣岁月》获得国际好评,一举将片中5位演员推上戛纳影帝的宝座。《光荣岁月》讲述的是阿尔及利亚士兵与法国军队联手奋战,于二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在5年之后,拉契得-波查拉却掉转枪口,用原班人马和法国资金回头控诉法国在二战之后对阿尔及利亚的残暴。

法国殖民统治阿尔及利亚长达132年,两国之间的恩怨纠葛绝不是一两句话便能概括说明。近年来以此为议题的电影作品不在少数,《隐藏摄影机》和《人神之间》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并备受肯定的影片。从传达的意涵和立场来说,《法外之徒》与《隐藏摄影机》相同,都是一面倒地指责法国一方,只是《隐藏摄影机》采取的是抽象概念,而《法外之徒》则写实直白地进行控诉与谴责。

《法外之徒》与《人神之间》在拍摄手法上完全没有相似之处,然而两者却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两个国家之间的纠葛,《人神之间》淡化历史与宗教冲突、从“爱”来切入,《法外之徒》则是强调政治纠葛、从“恨”切入。如果说《人神之间》描绘人如何挣扎取舍、最终无怨无悔地投向上帝的怀抱,那么《法外之徒》便是描绘人如何受苦遭难、最终不得不摒弃人性投向恶魔的怀抱。

■《法外之徒》的拍摄难度极大,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长,影片时间从上世纪20年开始,一个阿尔及利亚农民家庭因为法国官员的蛮横无理,被迫离开祖辈流传下来、赖以为生的土地。这一家庭有三个年少兄弟,彼此性格迥异,老大认真负责、老二聪明有思想、老三则实际机灵。父亲不得不带着一家人离乡背井到塞提夫讨生活,但离开之际,他许下了必回故乡的誓言。

影片正式展开是从1945年的5月8日,故事分三条线来着墨三兄弟各自的命运,一直演绎到1963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45年的5月8日这天是塞提夫大屠杀发生的日子,当时全城都在欢庆二战结束,许多阿尔及利亚人集结起来游行、呼喊民族独立,法国警方于是出动进行镇压,结果由于一个警察对一名示威年轻人开枪,事件就此失控,最终有超过四万五千人死于法国军队的抢下。

这个部分便是影片最引人争议的部分,导演用十分钟的片长来呈现法国殖民军开枪射杀阿尔及利亚百姓的画面,但对阿尔及利亚人出于愤怒残杀欧洲移民的部分却只字未提。去年戛纳影展时,大批法国老兵上街抗议,主要诉求便是他们认为塞提夫事件的缘由,是法国殖民军出于保护欧洲移民安危的考虑,不得不武力镇压阿尔及利亚暴民。对此,只能所完全取决于各人的观点,但至少这些法国老兵在示威抗议时没有被子弹射杀,否则他们大概也会暴力抗争、也会被称为暴民吧。

在大屠杀发生时,老大因为被法国征兵到越南打仗而不在场,老三因为沉迷于街头拳击比赛没有参与游行,只有老二这个思想先进、立场激进的人,积极参与到游行队伍当中,他最终虽然没有遭到射杀,却被逮捕并遣送到法国监禁。在那天的混乱过后,老三好不容易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父亲和妹妹都被法国殖民军杀死,只剩下绝望伤心的母亲。

三兄弟再次团聚是在法国,在大屠杀发生后,由于阿尔及利亚局势混乱、生活困难,老三不得不带着母亲到法国谋生,之后相继是老大退伍、老二出狱,三人终于在法国的贫民窟中聚首,并各自走上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从叙事的方式可以看出来,导演尽管赤裸地控诉法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打压与屠杀,但仍旧力求淡化立场的鲜明性和议题的冲突性。影片将焦点放在三兄弟身上,细致刻画三个性格和主张不同的人,如何一步步地踏上“恐怖份子”的不归路。事实上,如果撇开历史背景,《法外之徒》给人的印象如同一部黑帮电影,主要阐述的是黑道兄弟的堕落历程。然而,影片对外在事件的描绘,尤其是法国警方的刻画,却又抱持明显的敌意。

影片中的老大曾经在越南遭到俘虏,他对于杀人感到深恶痛绝,然而越南战争却给他一个体悟,那就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如果抱持坚定的信心和不惜牺牲的精神,仍旧能战胜军力强大如法国的殖民主义国家。老二在法国监狱被关押多年,期间更目睹同胞遭到法国政府处决的画面,这些经历使他无比仇恨法国政府,也坚定他不惜代价争取国家独立的决心。于是老大和老二便一同走上革命游击的道路,其中老二负责领导,老大则负责为弟弟充当杀手,扫除敌人。

至于老三,在独立照顾母亲时,他选择加入黑帮,却因此被母亲和贫民窟里的同胞所排斥,他最大的心愿便是经营自己的拳击俱乐部,培养出一个成功的拳击手,让母亲能以他为荣。虽然他对以恐怖手段争取独立的方式不认同,但也同意与二位哥哥合作,借由革命游击队的帮助扩大自己的黑道势力,他再从获利当中提出相当比例作为他们的活动资金。

■影片中三个兄弟的出发点完全不同,革命游击组织和法国政府的立场相互对立,然而最终的选择和结果却完全相同,这是《法外之徒》这部影片最发人深省的部分。

三兄弟当中,老二为了追求国家独立,不惜以暴力的方式来实现理想,这种暴力的方式不止用在对付敌人,也用在对付朋友和兄弟。他策划各种暗杀与爆炸行动,尽管总是尽力避免伤害无辜百姓,但对恐怖行动的施行却坚信不移。而为了贯彻组织的纪律,他还下令杀死偷窃组织资金的同胞,甚至不惜对老三下达类似的命令。

相较于老二内心的仇恨,老大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其实是爱,他始终牢记父亲离乡时的誓言,记得母亲返家的心愿,并全心全意地希望自己年幼初生的儿子,能够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他痛恨杀人,每每受到良心的谴责,然而为了家人,他只能泯灭良心,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聪明的老二身上,依照老二的要求冷血杀人。但是惟独对老三,他决不允许老二伤害他。

老三是三兄弟里头最没有理想的人,他不认为国家独立值得用大量鲜血来换取,在他天真的心目中认为,如果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阿尔及利亚籍拳击手,让阿尔及利亚人获得法国拳击冠军,这就能为阿尔及利亚谋得国际的关注,就能荣耀自己的国家。然而,其他人并不认同他的观点,觉得一个爱国的阿尔及利亚人决不能以法国人的身份站上世界顶峰,这是对自己国家的背叛。因此当老三所带领的阿尔及利亚裔拳击手打进冠军赛时,革命游击组织甚至对老三和拳击手下达死亡命令。

面对阿尔及利亚革命游击组织层出不穷的暗杀与爆炸行动,法国当局感到非常愤怒,他们成立一个地下组织,以各种非法的方式来遏阻这些恐怖行动。他们任意逮捕阿尔及利亚人、对被逮捕的人进行各种残酷刑求、直接枪杀所谓的恐怖份子,甚至在阿尔及利亚人所住的贫民窟中制造爆炸事件。如果法律无法制裁和阻止恐怖份子,他们就以恐怖份子的方式来对待恐怖份子。

影片的结局极为讽刺,在遭到法国警方围捕的危急之际,老三不顾一切去救两个哥哥,但老大仍旧不幸丧生。后来在拳击赛举行的当天,革命游击组织派人去暗杀老三和阿尔及利亚裔拳击手,老二明知道现场布有大量追捕他的法国警察,仍旧冒死去救老三。结果老三不得不开枪打伤拳击手才能阻止他上台并丧命。在法国警方头子的追杀下,老二和老三躲避进火车站内,当时大批阿尔及利亚工人正聚集抗议法国当局的剥削,老二就在这些人面前被枪杀。看到哥哥倒在血泊的身躯,被警察架在一旁的老三眼中燃着熊熊仇恨的怒火。此时,警察头子则对着老二的尸体说:你赢了。

■片中老二丧生的时间是1962年,隔年阿尔及利亚便从法国132年的殖民统治下正式独立。这句“你赢了”意义良多,代表的不仅是阿尔及利亚在争取独立上获得胜利,还代表革命游击组织在战术战略上的胜利。当老二在大批阿尔及利亚人面前被法国警察枪杀时,天真的老三心中的愤怒被点燃了,那些在法国安于现状的阿尔及利亚人心中的愤怒也被点燃了,是打中老二的那颗子弹点燃了所有阿尔及利亚人心中的怒火,激起他们对法国的仇恨与民族的自觉。

去年戛纳影展时,大批法国老兵抗议《法外之徒》扭曲事实,没有将塞提夫大屠杀的真相说明白。其实这些法国老兵没有完全客观的看待《法外之徒》这部电影,在塞提夫事件中,一名警察开枪射杀一名抗议的青年,导致群众激愤,阿尔及利亚人旋即在愤怒中以暴力手段伤害当地的外国移民,进而引来法国殖民军的血腥镇压。是塞提夫事件中的那颗子弹点燃阿尔及利亚人的怒火,进而展开长达七年半的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

打中老二的那颗子弹代表的不就是塞提夫事件中那颗引爆一切的子弹?老二为了争取国家独立、为了报复法国的伤害,所展开的种种恐怖行动不正是塞提夫事件中的“暴民”行为?法国当局为了遏制革命游击组织而展开的非法地下行动不正是法国殖民军的血腥镇压?在塞提夫事件中,当那颗子弹被发射出来,便已经注定法国殖民者在阿尔及利亚的败局,因此在老二中枪后,法国警察头子才会在无奈中说出:你赢了。片中三兄弟在法国从事的恐怖行动,不仅仅代表着塞提夫事件的结果,也代表着塞提夫事件的原因与过程。

■要完整地还原一个历史事件确实非常困难,立场和角度总会影响人们看到的。我们可以比较《法外之徒》和《黑鹰坠落》这两部电影的立场和角度。在两个事件中都涉及一个西方强国和一个落后小国,两个事件中都在落后小国里产生巨大的伤亡人数,在西方强国里产生小量的伤亡。透过《法外之徒》我们看到历史中的因与果,一种以暴制暴的无奈宿命,但在《黑鹰坠落》中我们看到什么?一群英勇无比的美国军人,散发伟大的光辉,为了袍泽之情不惜穿越暴民的重重包围互相拯救,还看到美军强大的火力与部队实力,以及美军脱困后当地百姓那充满感激的脸庞与泪水。

虽然《法外之徒》在立场上不免有一点偏颇,但与《黑鹰坠落》相比较后,各自影片格局与视野的高下当场便区分出来,导演身为一个文化人的诚意也表露无遗。

 3 ) 直刺人心的微痛,浮萍命运——少量剧透,慎入

很好的历史题材剧情片。已经有豆友先发现了,观影时我也强烈感到同《教父》的相似,画面感,时间轴,人物关系,事件发展。。。

我相信这是贴近历史真相的,而非像《十月围城》一般只宣扬挥洒热血。演员的表演各自都很给力,我没有看过之前他们合作的《光荣岁月》,必须找出来看看。尤其是杜布兹,个子小,又有残疾,却表现出强大的角色气场。

三兄弟的性格,从小时候被从自己的土地上驱赶那短短的一段中就可以看出来。

老大最有担当,老二拥有理性和抗争思想,而老三最能逆来顺受,却又知道混世之道。

三人的命运随历史展开,并且一直紧密联系。

老三是最贴近现实的角色。

其实一直最顾家的老三,其混世之道却不被母亲所认同。在老大退役回家,老二出狱之前,一直是老三照顾母亲。三兄弟中最富有人情味的角色,也是真正能认清时局的人。他如同小强一般,知道个人命运在动荡年代的弱不禁风。但他不抱怨,不放弃。并且坚持个人理想——没错,就是拳击。融入自己的爱好,全身心希望能在这个层面上重新赢得母亲的尊重。“我的一生都在等待这个时刻,而你却让我放弃”,这番对哥哥的抗争中包含着多么深刻的绝望与无奈!尽管这样,在两位哥哥革命事业的初期一直给予经济支持,在哥哥们遭遇生命危险时不顾个人安危前去营救,最是真性情,也绝对是真男人!

老大经历过战场,面对过太多的死亡,对生死已经超脱。对民族独立的向往,却又知道个人命运在革命过程中的脆弱。但其实内心仍有情感与纠结,对母亲的忏悔,对老三的保护。他不像老三那般随机应变,也没有老二那般教条和狂热,他明白的使命和定位,寄希望于自己的努力能为后代带来独立和幸福。

再看看老二,其实老二是最悲剧的角色。他的悲剧是命运式的,无法摆脱的。为什么这么说?老二是懦弱的,在两次动手杀人的表现中,在面对狱中友人和哥哥的死时,这种懦弱都本能性的爆发。但理性和革命大义让他找到了“借口”,找到了麻痹和催眠自己的方法。“我们都是牺牲者,不同的是你已经牺牲了”。与上校的对话中不难看出,老二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都有充分的认识,他的理性让他其实深刻明白自己的命运走向,也深知自己只是政治决策层手中的棋子,但他无法摆脱,因为他内心对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有着近乎痴狂的执着,于是他只好用这种执着麻痹自己,驱使自己,承担命运的悲剧。被枪杀的一刻,也许老二反而松了一口气了。“虽然我知道自己看不到独立的那一天,我还是会为革命奉献我的生命”,这番对上级的表决心,其实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甚至是一种潜意识的期待。当死亡来临,终于不用再痛苦的自我驱使,可以结束这一切,让自己停下来,不用在挣扎,面对自己的恐惧和懦弱,不用逃避和自我催眠。上校也说“你赢了”。赢有两层意思,一是暴力镇压其实是革命高层期待看到的,另一个层面,即是你先于我摆脱这痛苦的拘役了。

最后想想导演真正想表达什么,除了表现兄弟情义 ,记录民族独立的艰辛与牺牲,宣扬独立精神之外,似乎也在表达怀疑和控诉。客观的说,是一种揭露。

影片中老二上级反复强调的“敌人的镇压对我们是有利的,是必要的”,为了这种“有利和必要”,上级让老二制造被镇压的途径:组织罢工,组织恐怖袭击,组织大规模游行。。。只有被镇压,才能引发民族愤怒,尤其是才能点燃国内被法国政府安抚的民众愤恨,也才能让自己的党派在革命运动中占据领导地位!让人可笑又心寒的真相就是:独立和名族解放的确是正义的,也是所有革命组织的共同目标,但在革命道路上的选择和相互压制却加剧了人民的的痛苦和伤亡!还必须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麻痹许许多多的老二,驱使他们推进革命行动的具体执行。这些决策层敢说自己没有私心?!

越想越愤愤不平,梳理一下:老二原本只是一个具有抗争意识和理性认知的普通热血革命青年,在1945年一次公众游行被血腥镇压时,出于高尚的爱国情操保护国旗。后被逮捕入狱,狱中11年被革命上级洗脑,出狱后投身名族解放运动。想想出狱前领导最后的一剂紧箍咒,“所有的阿尔及利亚人都应该承担革命的义务,你永远,永远不能放弃你的使命,没有什么事不能克服的。”就像传销一般,上级将革命大义重于一切的观点植入了老二的大脑,让老二开始了痛苦的自我驱使和自我麻痹的过程。。。个人理想,家庭,人生意义,生活,这些东西都被抹杀了,如同《1984》中被“老大哥”一般,这个阶层控制着你的思想与行为,操纵历史与战争,而这一切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小集团利益。。。

老二的悲剧源于进入阵营。支持民族解放事业绝对是没错的,那错在哪呢?每个阵营都是一样,FLN这样,MNA肯定也一样。这本身就是个悖论,也注定了老二的悲剧。。。

然而更悲剧的是,这样的老二肯定不止片中这一个。。。

 4 ) 背景知识

Nanterre bidonville.
Pigale bouge: dans un bouge indescriptible.
FLN 1954 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 (Algérie).
La Guerre d'Algérie 1954-1962.
Sétif massacre 1945.
les deux protectorats maghrébins: Maroc et Tunisie, indépendance 1956.
-harki: militaire d'origine algérienne faisant partie d'une milice supplétive de l'armée française durant la guerre d'Algérie
-pied-noir: a person of European origin lived in Algeria
1830: conquête de l'Algérie par la France
IVème République 1946-1958.
Charles de Gaulle

 5 ) 真实的革命

刚刚那位老兄拉灯,吹灯拔蜡了。就看到了这部电影。革命往往是真实残酷的。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自由。知识分子干不了这事,因为太残酷。知识分子挑毛病没问题,设置合理的流程和结果没问题,找理由举例子没问题,就是“干”不行!!!

 6 ) 阿尔及利亚-法德的恩怨情仇

       难道是德国人资助阿尔及利亚人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吗?主人公是去德国拿到了武器,片中那个给解放组织送活动经费的金发女子是否也是德国人呢?
    法国和德国之间的争夺欧洲霸主的竞争和恩恩怨怨,在二战后,仍然没有终结,阿尔及利亚的解放,难道是二战中战败的德国通过资助阿尔及利亚的抵抗运动而实现的,对法国的报复吗?正如主人公所提到的戴高乐在二战期间的讲话一样,法国人反抗德国法西斯是正义的,那么阿尔及利亚人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也是正义的。你能说谁对谁错呢?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二战的后遗症,是二战战胜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另一个曾经的法国殖民国家,越南,不就是在美国的资助下,打败了法国殖民者,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嘛。但如果是脱了虎穴,又入狼窝,那么这样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人民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短评

[阿尔及尔之战]的另一面:FLN在巴黎的第二战线。不同于[阿]的大全景式历史书写,影片采用了“三兄弟”的传奇化结构,三兄弟分工明确,老大负责信仰与暴力,老二负责政治,身上集中了对左派乃至托派的深刻反思,老三一线则作为一种消解和制衡的力量。全片的浅焦摄影可看做一种历史观的反映

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法国是多么言论自由的国家,这是一部批判自己国家侵略史的影片,还能在本国最大的嘎纳电影节上放映~

7分钟前
  • /name-?P=0/
  • 力荐

大时代从小人物讲起屡见不鲜,但是太收敛,往往也小家子气了。

10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以法国人对政治的认知习惯,这种反向思维的进步式思考也不奇怪。可这样的后911式的政治问询和反思,也仅仅是艺术家勇敢剔除意识形态之后的痴问而已,不见得不苍白不空洞不敷衍,终究只是一种更合理的思考方式而已,并未触及问题根源。

14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7分 革命的冷酷和手足的情谊的交织 政治电影拍出了新意 还不错哦【电影资料馆】

16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没有胜者

20分钟前
  • RIC
  • 推荐

警惕"正义"的 暴力。

22分钟前
  • 北极光
  • 还行

革命哪儿有不流血的哪?

25分钟前
  • 幸福超市总经理
  • 推荐

看看法国人怎么面对历史的!

28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选取一家三兄弟最为革命的断层加以表现,可惜故事毫无吸引力,手法也非常平庸。其实这三兄弟的命运根本代表不了革命的进程,导演对于最后胜利的原因也没有丝毫的交代,因此开头结尾独立于故事的纪录片段就成了一种刻意求大的煽情。

33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很真实 最后,你赢了

35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黑帮与革命的杂糅,时刻不忘阴暗面,境地尽是悲怆,民族、国家就像割不断的三兄弟和母亲。

38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此地的战争结束,彼地的屠杀开始,政治就是以这般狰狞的面目在人世间轮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愿触及的疮疤,一部电影也无法消弭民族间的恩怨情仇,但真的勇士,却敢于直面惨烈的历史。

43分钟前
  • 推荐

剧情虽然有大义,也并未一味激进,适当反思了当时的历史行为,但是仍旧还是拍得比较乏味冗长。以此类比“教父”恐怕还少了些人文主义的关怀和浪漫色彩。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萨科奇 my son, you are a bitch!

50分钟前
  • 纳什维尔的猫
  • 还行

基本上是《光荣岁月》原班人马的卷土重来,相比上回的旁敲侧击,这回目标更加鲜明。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并没有完全的一腔热血,也融入了对反抗的怀疑与探讨。一直很喜欢贾梅尔·杜布兹,缺了一只手的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独立战争。其实我对历史没什么兴趣。。。

58分钟前
  • 白暖暖
  • 还行

第三世界的无产阶级独立革命万岁!。。。导演Rachid Bouchareb延续了《光荣岁月》中明确的政治姿态

60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独立与自由必定会付出流血的代价。但不是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选择,当时的阿尔及利亚和现在的叙利亚所面对的并不一样,要想永久的和平只有从停止杀戮开始.

1小时前
  • 还没想好叫什么
  • 推荐

2012 08 23 资料馆 with 牛逼的设计师,聊了职业,七夕,和其它。奥巴马和亚当桑德勒演得都不错,是那种影迷们错过会后悔,但非影迷可看可不看的片子。

1小时前
  • Hedge New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