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记录片英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BBC

播放地址

 剧照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2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4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5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6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4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5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6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7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8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19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3 13:04

详细剧情

  纪录片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  中国式教学的特点是严厉,时间长。中国学生在一些知名的国际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国的教学方法来教育英国的中学生可行吗?参加试验的老师和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有什么体会?  首先,作为试验的一部分,中国老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9年级的班。  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休息时间。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中国国旗的仪式。  而课堂上主要以记笔记为主。同时,还要参加集体练习。学生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等。

 长篇影评

 1 ) BBC的讨论区关于这个片子的评论是这样的

BBC在网络上的播放链接后面后一个讨论区,我去看了一下,感觉他们还挺羡慕我们的中式教育。我把排在最前面的几条跟帖翻译了一下,英文不好的可以凑活看一下。原帖:http://www.open.edu/openlearn/education/debate-what-can-british-schools-learn-the-chinese-education-system


讨论:英国学校能从中国教育体系中学点什么?

最近的研究好像显示了这么个结论:中国夸自己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而英国只能远远的跟在后面。经过长时间的关于竞争力和纪律的研究,我们也很清楚的看到为什么中国教育被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另一方面,也有报道显示,中国渐渐更倾向于让学生接受英国式的教育,因为中国家长们认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有创造力。

所以,你怎么看?



态度
Josh Powell

中英两国的教育体系都只有一个问题:学生如果态度不对,就不会接受和适应好的教育方法。

中国的教学方法没有问题,然而接受这个需要好的听话的乖学生,中国学生从小的环境就要求他们乖乖的,所以他们可以和这种教学方法结合的很完美。

相反的,用这种方法去教育散漫而没有纪律性的学生,只会酝酿冲突。英国学生习惯了和老师讨论问题进而弄懂问题(虽然有些很冒尖的学生也不喜欢这种通过讨论来学习的方法),英国相对宽松环境的下,学生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更能匹配。

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学生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学的更多,理解的也更好。

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态度,(像中国)对学生更严格,于是得到了更好的学生,更好的考试结果,(而像英国)允许学生松散随意,于是让学生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童年,让他们自己也更多样化。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中国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都适应这套方法之后,学生的不会胡来,我们也不再鼓励学生的那些愚蠢的行为,让学生树立一个简单的信念和观点:相信权威(中国式教育),他们就能更成熟。



不懂得珍惜
Baby Hip hop

我是一个中国姑娘。

我只是想说,这些自律性差的英国学生,太不懂的珍惜了。我来补充点事实:你们六点半起床,我们六点或者五点半就起床了。你们还能做早操,但俺们国家早操都被跑步取代了,有些地儿干脆连早锻炼都取消了。我以前学校的早操,则直接就是广场舞。在中国,眼保健操在中学时期就直接取消了。

还包饺子,还课外活动,还扇子舞,我勒个去,更是想都别想。我们一上午四节课,早上还有早自习,下午三节课,中间还夹杂个自习。我没有晚自习,应为我在七年级。

我觉得英语教学也应该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同时减少中国学生学习的障碍。

还有,中国学生嘴上口口声声要改革,但实际上顶多也就是想想。我毕业这多年了,改过吗?



英中两国学校体系对比
Liz Court

这个节目中的英国学生看起来是典型的英国年轻学生,他们很难长时间的对一个事情集中精力。而相应的,中国人则从出生开始,就被家长、远房亲戚、老师还有其它年长的人,灌输了一套完全不一样的准则,关于服从、自律在中国人成长过程中,简直就是他们的一部分。

现在的英国年轻人远没有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懂礼貌守规矩啦。整个英国社会都没有以前那么懂礼貌守规矩。现在的年轻人模仿的是他们的家长和周围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英国的老师们不得不如此拼命的工作,去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去循序渐进的诱导和激励学生的原因。想想我们这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我们当时多么有礼貌,多么会尊重人,从来不会粗鲁的和别人讲话,和现在的年轻人相比有云泥之别。

这个节目也没有显示教育对于年轻人的重要价值。在中国,他们工厂流水线一样的生产学术成功。中国很擅长学生们通过考试,但是他们不教小孩如何思考如何探索如何变得有创造性。 中英两国的教育都各有利弊,但是一点,中国那种绝对服从权威的路数绝不能强加在英国学生身上,然后就指望英国学生神奇的变乖。

还有一点,千万莫忘记了,同志们,这是电视节目——主要是为了娱乐而产生的东东。如果你们能看到被导演剪掉的地方,那才更有意思咧。



教育VS训练
B Hartwell

教育和训练是两码事,同志们一定要拎得清哇。

中国的教育体系是被某种价值观驱动的:无论你赞同与否,这些价值观可能和这些名词有关系:家庭、责任、努力等等等。

然而,英国的教育体系好像是被其它的东西驱动的(这些东西我们也不太好称呼其为价值观)。这些东西可能是:及时的奖励、有意思的内容、时尚、现大洋等等等。总体来说就是一些非常功利的取舍,也就是说我们更多的是在想:我是从选择A得到的好处多一点呢,还是选择B得到的好处多一点呢?哦,顺便提一句,自由并不是价值观,因为它本身表达不出自由到底是为了什么。

比如在第一集里面的一些例子:我为什么要学数学?我学了数学有什么好处。中国人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并不是一个有形的商品,而是一种价值观,刻意为之努力的那种。

所以中英两国的教学方法之间巨大鸿沟,你一眼就看到了。

在英国,或者说现阶段的绝大部分西方国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是被训练为一个合格的消费者,也仅此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了这么一套教育体系的原因,所以,我们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2 ) 其实不是老师在因材施教,是制度在因材施教

    涉及文化冲撞的节目,像大学生了没的两岸学生交流,或者是BBC的这类节目,一定会引起巨大讨论。虽然不是很喜欢论辩,但是还是来说两句。

    直接说重点,在第一集里面,其实有个点很关键,就是中国老师与英国老师在小考之后谈到,你们有多套大纲,你们有IGCSE,你们有BETC课程,从而适应不同的学生水平。这似乎就是整个一集里面从体育课开始,到各类课反复强调的一点。
    但是除此之外,老师们很有方法也在这一集里面被强化了,具体来说就是数学课与体育课。英国的老师看起来总是这么有方法,他们能够进行所谓的“因材施教”,坐在学生中间一个个解答问题,我们也一直觉得西式的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主体,这一点我倒是想留在后面谈。
    其实很明白,我们以前总是说高考的问题,我倒是想避开这个来谈,因为毕竟每个国家的学生想入大学都要考试。可是以我曾就职的国际学校来说,一开始大家都是学IGCSE,从而可以拿到最漂亮的分数去好学校。可是如果你拿不到升往高二年级需要的分数,你很自然的就只能去学一个相对弱一点的课程体系了,然后你能申请到的学校与专业就开始变得有限。这就是英国老师所言的,有时候你可能需要牺牲掉一些难点知识去讲一些基础的知识。因为如果一旦换成弱一点的课程体系,就像从高考直接变成职高考试,这个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样,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他理解得了的东西,他都能有一种满足感。
    但是吊诡的地方就在这里了,中国的家长往往宁愿拿到高考的那个分数才让他死心,也不愿意你过早的就把他的孩子给审判了。一年以后,有的孩子将不得不去往不同的课程体系时,就会有家长质疑,为什么我的孩子只能读这个体系了,那他以后的升学就会有很多限制blahblah。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交了同样多的学费,你要在高一结束就告诉我,我的孩子技不如人,而不是等到高三那一纸分数下来,这也有点勉强。所以,在国际学校内的推行尚且有阻力,更大泛围的实施值得讨论。

      其实这部纪录片,可以看到很强的剧本痕迹。这与国内真人秀里面旅行系列大同小异。先可劲的制造麻烦,顺带黑下你,再慢慢的展示你的努力,帮你洗下白,没什么差别。
      一来,想都不用想,一定是各种阻力,这种阻力我觉得更多来自文化,而并不是教育本身。

      我重点以纪录片中展示的教师主体,谈数学课与体育课。
      体育课,学生要跑1000米与800米达标,这符合中国国情吗,符合。有小胖子跑的不过关。这时候我们当然可以说制度是冷漠的,但是这里面的中国老师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只会拿着秒表掐时间的机器,而那个英国老师在不停的鼓励学生。
      我很感动那位英国老师的很多话语,这是肯定的。可是关键是,中国的老师真的就那样的“冷漠”吗。是很无奈,因为制度总是一板一眼,可是就算是这样,我们也常常鼓励学生“do your best”,或者“尽力就行”,中国老师真的连关心与鼓励学生都不做么,连类似的话都不会说么。当然,英国老师从话语上更具人文关怀,但是我不认为这里体现的面向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其次是数学课。
      数学课形成的二度对比在于,学生们上中国老师的课没有听懂正弦余弦,上英国老师的课听懂了。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里的几分钟内发生了什么事。
      其实我没觉得中国老师做的有任何不妥的地方。从黑板上能看出,他从定义来讲这个概念。而且他也用了一个三角形,勾股定理算三边后,开始讲正弦余弦为哪边比哪边。
      英国老师难道不是讲正弦余弦的定律吗?他是的,只是他从读音出发,告诉学生们怎么记忆。所以知识点是一样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英国老师的方法更容易让英国学生接受。
      这里也是有点心酸。毕竟对于老师与学生而言,英语都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他也是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但是我也看过台湾的培训机构,用歌声的方法让学生去记忆的。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看的时候总觉得很荒谬,想着正弦余弦多大个事儿还要唱歌。但是在这里,我们似乎从这个纪录片中传递的观点是,英国老师很有方法,学生们一听就懂了,这多少反而有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了。
       我们当然希望数学课也变得有趣,可是从概念出发的讲解,与把握发音的记忆,这更多的是方式不同而已,要传递出高下的概念,我私人觉得有点勉强。

      我觉得在这部影片中,BBC的初衷是有意思的,毕竟文化的交流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但是剪辑出来的偏向性,多少有点严重了,我们甚至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在最后的考试中,中国的学生,要么没有英国学生考得好,要么考得好了一丁点,丁点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仅仅是因为水土不服吧。如果中国的老师教中国的学生,英国的老师教英国的学生,最后考试一下,这才是更公平的考试吧。不过很多人又会说了,咱们能不以成绩论教育的高下吗。我当然也不想用成绩来论断,我只是针对BBC的这种评判标准,提出质疑。
     另外,关于剪辑,具体的可以参考网易新闻关于此纪录片的报导。
      
      可能吧,我在内心深处还是一个“如果我有认真的付出我也希望得到相应尊重”的人。所以当我看到sophie这样的孩子,我内心有点堵。这第一集,之所以我越看到后来越堵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老师也有在很认真的备课上课,而仅仅因为“水土不服”,就让学生也不爱、校长也质疑起来,而且从中还直接上升到了一种模式的高下上。我倒是很想看看,英国人是怎么教育sophie这样的孩子的,她的成长之路,到底教育会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作用。
      
      最后来说一点,我当然觉得西方的教育,从关照学生的角度做的更好,从人文性做的更好,但是仅仅从这样一个案例进行推导,我觉得还是值得商榷。
      而且向西方学习,课改这东西,哪家学校不再做呢,与学生对话、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谁不是心中都时时默念呢,如果需要教师提纲契领之时,就上升到喜欢记笔记喜欢填鸭,这也多少有点以偏概全吧。况且美剧《摩登家庭》里面,LILY犯了语法错误也被老师狠狠批评了吧,最后还闹到家长出动,奖惩制度,谁不用呢(特别有意思的是,在那一集的最后,其实导演是偏向于那个保守的老太婆的,因为LILY说了,她上课东西讲的很清楚,甚至导演还设计了家长在对话中犯了语法错误被保守的老太太纠正那一幕)也许你的人生中遇到过连你都鄙视的老师,但是说实在话,就像连着视频中的中国师一样,谁不在课堂上想办法,又真的是大多数老师都不在乎“你有没有尽力”么。

     本集中有一句话我是最赞同的,教育这个事情本身,一两天本来就看不见成效,得靠等。老师一边想办法一边有耐心,学生慢慢,一步步适应着老师的节奏来,课下与老师更熟悉更信任,课上更配合。四十天的结论,还是有点草率了。更何况,还是中途临时让学生转换跑道,就更难了。


     我挺希望BBC能把sophie还有那个坐不住的男孩,换成英国老师接手后的状态,继续拍一拍,这样可能对比更鲜明。

 3 ) 在豆瓣第一篇影评献给这部纪录片

刚出的时候在b站看的,结合脑洞大开的吐槽弹幕绝对值得一看。我没去上过英国的小学,不置予任何评价,但我修过一学期他们大三数学专业的专业课,statistical inference,统计推断, 选课之前我们导师还特意找我谈话,说这个了就算本专业的人学习还有好多挂的吖,课程本身很难,要有什么线代统计基础blabla的。。。其实暗地里不知道我笑多少回了,她不知道我选这课是为了拉高平均分的。

不说课程实际难度,单就通过参与课程的过程来看英国跟中国数学教育的不同,我感觉差在两点上。

一是思维模式,真是差的太太太太多了,而思维上的逻辑差距直接导致了语言表述上的逻辑的不同。举个栗子,一次在课上我回答问题,用我蹩脚的英语讲了一道题解题思路,我觉得很简单啊,就是书上例子变形啊,但是我身边所有人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确定你讲的不是中文?”,真的没有一个人听明白了。还好老师听个差不离,又转述了一遍,大部分人又给出“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反应。这样的事不是一次两次了,其实我的思维很简单,1 按照我的逻辑解题 2 转述成英语表述,然而步骤1本来可能就会不同了,再加上步骤2的进一步曲解加工,就直接导致了我跟班上同学的交流障碍。我觉得经过严谨基础教育的大多数中国童鞋们数学题解题思路基本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当老外同学问你为什么这个要第一步算,然后下一步算那个的时候我真的很语塞,真的没什么为什么,因为它就应该这么解吖。就像纪录片里的数学老师上三角函数,我估计他已经比他正常的速度放慢好几倍了,可是英国熊孩子们就是听不懂,画面一转为什么他们自己的数学老师一点就通了呢?八九成是逻辑跟英语表述上的隔阂造成的,并不是三角函数真的已经难到超出熊孩子们理解范围了。不过导致了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第二点,两国的数学基础教育真的有差距。当然,排除正态分布中的学渣跟学霸(排除学渣是因为大多数的他们是不学习,没可比性,而学霸们,事实证明无论谁来教,他们还是学霸,纪录片里的一个小姑娘就表达了她对中国化学老师教课方式的喜爱,因为相比英式教学,这种填鸭式理论教学反而让她一下子学到了更多。所以学霸们天天处于教一学一,教十也全部可以消化的开挂状态,故也排除在外),中国学生数学基础好扎实的根本原因就是题海战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熟能生巧,从小学生花式应用题到高考数学题,我们从踏入小学校门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每天都要跟它们打交道,翻来覆去不就是那么些定理公式的变形么,所以换成英国孩子也这么训练,他们的数学也会棒棒哒。

总之呢,很难讲中国传统教育在英国到底能不能pk掉他们的教育方式,首先这部纪录片选用的所谓“传统式中国教学方式”到底是不是真传统还有待商榷,再者教育真的要结合国情来看啊,我们承认传统的中国教育真的有弊端啊,像什么一刀切,学霸,学渣跟普通学生们学一样的真的不公平啊,还有疏于对创新性培养,真是没有办法啊,我们光每年高考的学生就抵上欧洲某国总人口了,优化教育资源教育方法只能慢慢来。

其实以上一大坨没有用的东西完全可以不用看,就是安利下这部纪录片,感觉bbc的编剧导演们也是试探着用更贴近真实情况的方式去拍,但是不要纠结于某些细节啦,尤其推荐要去b站欢乐的看,没准你也想欢乐的吐吐槽,说不定你会爱上bbc的纪录片胜过爱美剧,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听英音好舒服,美音会磨耳朵么?

 4 ) 理想教育何处寻

1.几位中国老师都来自南外、杭外等国内顶尖中学,而Bohunt School是一所综合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英国中学分为私立、公立,公立又进一步分为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和综合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最精英的中学几乎都是私立;文法学校需要考试入学,学生普遍以考大学为目标;综合学校无法筛选生源,不少学生毕业后直接工作。Bohunt可以类比中国小城市的非重点中学,无怪乎学生和老师相互不适应,文化差异不是全部原因。

2.一所学校实行“快乐教育”还是“压力教育”,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学校本身是否精英,全世界的精英学校压力都大,无关哪个国家,只是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区别。二是资源与人口的比例及社会保障系统。本来想写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然后想起日韩都是前者,升学依然恐怖。所以,资源与人口的比例更准确些。资源多、人口少、社会保障好,普通人也能活得滋润,自然可以享受“快乐教育”而无后顾之忧。资源少、人口多、社会保障差,普通人必须削尖脑袋,才能过上稍微有尊严的生活。这也是片中一位老师提过的。

大量中国人评论英国孩子娇气,片名也直截了当地问: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然而我想文明的进步、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无非是让普通人有资本“娇气”一些。问题在于,被福利资源“宠坏”的英国孩子不能永远生活在泡泡里。即使他们的泡泡不破灭,他们的孩子、他们孩子的孩子,总有一天也会发现保护壳分崩离析。在未来的某天,他们能否是“坚强”的中国孩子的对手?纪录片结束了,没有展示Bohunt的更多思考以至改革。和《美国工厂》并列观看,会是更有趣的体验:吃苦耐劳、机器般的的中国工人效率完胜美国工人,直至最终取代他们。

3.“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孰优孰劣?大量中国人为应试教育辩护,主要论点在其公平与效率。公平——几乎只看成绩,寒门学子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以极其低廉的金钱成本完成阶层跃升。效率——流水线教育,国家能够也以低廉的金钱成本,在短时间内培育大量可用的技术人才。是一种苏联式的、重理工轻文史、以发展国家科技与工业为首要目的的教育。如上所述,应试教育很适合希望成为中产的寒门学子。然而对于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他们不那么迫切地需要跨越阶层,也有余力进行更多的创新,日复一日枯燥重复的学习未必是最佳选项。从当今的中产阶级留学潮可见一斑。

注意: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应试教育≠压力教育,把两者相提并论是严重误读。西方精英学校的素质教育压力不小于中国,中国普通学校的应试教育也是快乐放羊。理想的教育既锤炼人的韧性、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又不至于残酷到使人身心俱疲;既留出探索、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又要通过反复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理想的教育何处可寻?我只知道既不在于心智的摧残,也不在于心智的荒废。

 5 ) 那时我还在腐国

前几天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完整版,今天在中文网站上找到了,看了一下,还是很喜欢的。还有两周就要结束我在英国一年的研究生生活了,基于这一年在英国的生活经验,看完这个纪录片,有一些想法想表达。

1.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对比中国,英国的孩子们兴许初中高中都不如我们学生成绩优异,但是相比较在英国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的英国人,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远不如英国学生。

中国孩子在大学之前接受了很多强制性教育,很多人考上了名牌大学,但是为什么到了大学之后,我们的学生懒散,逃课,不上进?以至于很多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依旧没有竞争力?

我觉得,正是因为中国学生在大学之前被束缚久了,在我们进入大学后,开始补我们以前没有的美好时光。相反的,西方的孩子在大学之前压力相对于我们是小的,进入大学大部分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所选择的科目。同时,在大学中他们也可以发展更多方面的能力,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所以他们大部分更认真,会努力去学习他们喜欢的科目,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2. 英国的孩子并不是把上大学作为一个必须的事情。
就我现在所在的英国学校来说,英国本地的研究生学生的人数远少于中国,德国等其他国家。我承认中国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的学生在很多课程上面成绩很好,但是成绩好就代表了一切么?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相比西式教育,中国在’理解’方面下的功夫并不足。以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经验而言,高中的那些数学知识当时我也学得很好,但是高考之后,很多东西真的就还给老师了。

3. 中国老师所树立的权威在英国学生,甚至成年人里并不算什么。
我们从小被告知要听老师的话,按照学校老师教的去做。上课安静,做笔记,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复习。而英国孩子呢,课堂环境更轻松,授课进度相对较慢,学生们可以讨论。而影片中中国老师常说的就是’听我说’,’抄下来’,’记住’。可能我们都习惯了,但是请回顾我们所接受的义务教育,你觉得你对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课上批评学生,罚站,留堂,请家长```我不是全盘否定中国老师,我也承认我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课程成绩普遍比英国孩子好,但我们真的在步入社会后更有竞争优势么?

4. 有一片段是讲中国数学老师在教授三角函数,下面一小姑娘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呢,以后我们要用这些三角形做什么呢’,旁边的女生也附和说’我们应该学怎样缴税’。其实以前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一些我们以后生活并不会用到的东西。我来我想明白了,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变成数学家,但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培养了很多能力,并不只是学到了数学知识,而是产生一个思维模型,引导你去如何解决问题。说白了,很多课程的内容或许我们会忘,但是潜移默化的,我们的逻辑思维,思考事情的方法,或者是处理事情的态度,都在慢慢变化。

5. 文化差异。
中英差异不止在教育方面,社会背景,国家制度等等因素混杂在一起,使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特性。我不认为完整的中式教育在西方有推行的可能性,或许有些方面可以被借鉴,但大部分是要因材施教,审时度势的。相反,我们国家在前些年一直推行西方教育,也不是全部都适合的。

BBC这种纪录片还是很不错的,让大家都可以互相了解。以客观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不夹杂任何主观因素。影片的观赏度还是很高的,继续期待。

 6 ) 因地制宜,取长补短

四周学习,三集录制,掐头去尾,不过一部电影的长度,想要这样了解12+4的中式教育,远远不够,态度还算客观,但内容和形式有待商榷。

首先,考核方式对英式教育不公平。中式教育本来就善于考试,校长明显也不服气,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应试,这也是中国教育老生常谈的问题,谁都希望一个理想国,不再一纸定终生,但人太多,如何筛选,只能通过各种证书证明生存能力,小班化显然利大于弊,要不然为何只有名校或高昂收费的学校才能实现小班化,否则师资如何分配。

此外,英国学生的态度让我很意外。这应该不是大多数英国学生的态度,但占多少,我不知道,姑且定义为欺生吧,前两周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这般的不尊重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了。

最后,就像这些学生不能代替全部,这几位老师也不能代替全部的中式教育。他们选择的方式是所有中国课堂惯用的方式,但他们的态度并不代表所有的老师。如何教育方式下,我都无法欢欣鼓舞地迎接一个刻薄的老师,刺耳的声音。

所以,从来都是因地制宜,取长补短为佳,可以适合一个人的无法适合一个班,适合一个班的无法适合一个学校,适合一个学校的无法适合一个地区,更不要说不同背景的国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吧,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每一天过得轻松而快乐。父母,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都可以成为老师,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挖掘我们的潜能,引导我们走上更适合,更快乐的道路。他们中的有些人热爱这项工作,乐此不疲,而校园则最大程度地将他们聚集,以相似的形式展开他们的工作,教师,是个有意思的职业。

 短评

近来忙于校对父亲日记的书稿,看片不多。倒是看了几部纪录片,比如表现一战的《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人生平的纪录片《奥黛丽》、《阿涅斯论瓦尔达》等,有的分几次看,有的实在提不起兴趣看完它。倒是这部BBC的三集纪录片我很快看完了。 四位中国高中教师,操着英语在英国学校用中式教学方法教学一个月,与同时用英式教学的同级学生做考试对比;虽然分数上小胜,但也给观众留下了许多可思考的问题。中式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比对方多至少三分之一,主要方法是讲、记、背,它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一些机会;虽然增加了一些体育、手工等集体教学的形式,优劣也难以说清。 总之,纪录片作者技艺熟练,纪录的几位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形象也生动、丰富,值得观看。

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在国内就使用英语上数学课科学课的老师,怎么可能代表中式教育,根本是大部分国人都无法触及的精英教育吧……

8分钟前
  • 还行

这个视角很有趣,很好玩当然也有很尴尬的一面。三集下来,不是开心中国教育获得胜利,也不是幸灾乐祸西式教育输了。更多的是其他有趣的小细节:ep3妹子因为Zayn退团大哭,还有Rosie,Sophie这些人的成长。真的好喜欢这几位中国老师,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为了他们的努力哭了。

1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要我说,这片子美其名曰是在进行社会实验,其实就是在耍猴。通过展示中国式教育呆板,严肃的一面让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意淫而已。中式教育从来剧不仅仅在课堂上而已。这么一群毫无尊重的孩子表现在屏幕上,让全世界都看了看英国式的未来会怎么样~~~

14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让你们英伦风,穿上我们的校服看你还英伦的起来么

19分钟前
  • 姬长安
  • 推荐

一群老师一个二个看起来好像都言之凿凿,但都说的是英国的中学怎么样怎么样,中国的中学怎么样怎么样。别人一环套一环联系紧密,形成体系,我们一环套不上一环,相互扯皮。拿中国中学和英国中学比是一件闲得无聊的事情,拿我们在畸形体系下畸形的最强部分和别人正常体系下正常的部分比,有意义吗?

22分钟前
  • 还行

其实东西方孩子的心智和天性本来没多大差别,就是环境的影响使其产生天壤之别。中国式教育好似web 1.0的成熟期,整体高效,微观却很单一;西方教育就像web 2.0的初级版,自由交互,但是面窄流量慢。所以现在国内一些外国语学校的多融合性教学方法更受青睐。喜欢伦敦腔,还不错的纪录片。

26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全片流淌着喜剧气息 尤其校长天生的逗逼气质让人笑了一阵又一阵 还有俩胖妞特别出彩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8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那些从小听到大的老师话术被译成英语说,真是好笑啊哈哈哈

30分钟前
  • 葱的
  • 推荐

真tm日了狗扑了街咯,没想到开场的十分钟就把我那像被人点了一万年的笑穴Duang的一下给解开了 这群熊孩子跟校长有种一开口就neng得人家笑出眼泪笑断气(最招大天朝学生讨厌的广播体操居然是腐国娃最欢乐的时光~校长你也太勇猛了想推广到全校)就冲腐国娃哈哈也要追其余两集

33分钟前
  • 百代过客
  • 推荐

孩子们挺聪明,之所以顽劣吵闹,除欺生之外,还是在调动全部气力、直觉和理性排斥一个荒谬的东西。中式教育是流水线,大批量产出零件和羔羊,应试教育只教学生套公式,搞疲劳轰炸,理念也是基于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无条件泯灭个体差异顺从权威那一套,创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皆被扼杀。

3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我妈说:这只是纪录片,中国老师在中国课堂上比这凶多了= =

41分钟前
  • 默认死亡
  • 推荐

在我看来,制度完全就是一场谋杀,它试图巧妙的隐藏阶级差异,消灭个性和想象力,用一种暗黑的未来异化青少年,只能强化群体意识,孤立个体,排斥创造,教师都是意识形态的合谋者。

46分钟前
  • 力荐

其实,只要是学习,想要学得到知识,就要求静心、专注,认真。这点到哪里都是一样的。而中式教育过分放大了这一点。它却要求每个人对每个科目都要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全精的目标,让学生疲惫,适得其反。相反,英式教育则是,自己选择。有的放矢,这是健康的生活

47分钟前
  • mol
  • 力荐

叫个人主义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突然来接受集体主义式的教学?这不是在搞笑是什么!真想叫“Skins”那帮熊孩子来上这课,把老师全部气死~~~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逗!我看英国的风评大部分人都是觉得这帮孩子很丢人一幅未来药丸的哀嚎,国内看客非要说这是在黑中国教育是未免太自我中心,拍这个不便宜的好吧,人家只是为了反映自己社会现状引起自己民众的思考,谁没事儿砸钱花时间是为了围着你转啊

54分钟前
  • Sailor Meow
  • 力荐

老大帝国的姿态确实不同,去参考世界其他教育方式的魄力,本身就是不同寻常的务实和谦逊。然而这片更像安慰那些公立学校的英国家长的。那位男外附的老师去eton, fettes,恐怕又要感慨比中国学生更甚的纪律性了。同样哈罗的老师去个“建民中学”,一样无计可施。这是对象的差距而几乎无关教育体制。

59分钟前
  • Clement_ZG
  • 推荐

被选中的50个孩子内心OS:真是日了狗

1小时前
  • 青山惠都
  • 推荐

我还是推崇英式教育,也许是我不够坚强或是过于敏感,对我而言,中式教育实在是太痛苦了。虽然高考表现还算不错,但中学阶段所经历的压力、焦虑和恐惧现在想想还如噩梦一般。觉得中国学校并非不愿以学生为本,实是不能。英国学历不高的工人也能活的体面,中国穷人家的孩子不学习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1小时前
  • beta
  • 推荐

据说中国的老师和摄制组说我们现在不这么教学了,但是摄制组非要让他们表现“中国特色”,也是醉了,而且英国人看到的是“这帮熊孩子真丢大英的脸”中国人看到的是“傻逼中国式教育”哈哈

1小时前
  • 文心十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