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大盗

记录片美国2019

主演:布列塔尼·凯撒,戴维·卡罗尔,朱利安·惠特兰,卡罗尔·卡德沃拉迪尔,保罗·希尔德,罗杰·麦克纳米,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奈杰尔·法拉奇,查克·格拉斯利,唐纳德·特朗普,马克·扎克伯格,格雷琴·卡尔森,莱斯特·赫特,塞斯·梅耶斯,巴拉克·奥巴马

导演:卡里姆·阿米尔,耶菡·妮珍儿

 剧照

隐私大盗 剧照 NO.1隐私大盗 剧照 NO.2隐私大盗 剧照 NO.3隐私大盗 剧照 NO.4隐私大盗 剧照 NO.5隐私大盗 剧照 NO.6隐私大盗 剧照 NO.13隐私大盗 剧照 NO.14隐私大盗 剧照 NO.15隐私大盗 剧照 NO.16隐私大盗 剧照 NO.17隐私大盗 剧照 NO.18隐私大盗 剧照 NO.19隐私大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11

详细剧情

  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人们正在利用数据作为“武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斗争。世界各地的人都在争相致力于保护我们最私密的个人隐私。《隐私大盗》由获奖电影制作人卡里姆·阿米尔和耶菡·妮珍儿倾情打造,通过剑桥分析/Facebook 爆炸性数据丑闻中关键涉事人员不可思议的个人历程,从不同方面揭露了数据利用背后的黑暗世界。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阿米尔和妮珍儿(《埃及广场》、《控制室》、《天才网路梦》)通过这部引人入胜、错综复杂的电影,延续了他们探索社交媒体震荡的传统。《隐私大盗》让我们不禁去质疑我们每天利用的信息的来源,去思考我们在数字时代轻敲手机或键盘、分享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放弃了什么。  《隐私大盗》于 2019 年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阿米尔和妮珍儿担任导演,卡里姆·阿米尔、格雷琳恩·德赖弗斯、朱迪·科林和佩德罗·科斯担任制片人。

 长篇影评

 1 ) 更安全地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利用!

信息闭塞时渴望信息,禁网时爬梯子也要获取信息,但当全网信息真的呈现在面前,我们不必再抱怨信息少了,却开始抱怨信息多的看不完了。 于是精力有限的我们,只看被个性化智能分发给自己的信息,于是我们又被自己的偏见所禁锢。 不仅如此,我们的喜好和行为习惯,在化作行为参与进互联网后,还可能被技术黑帮所利用,所控制。当他们有所图谋时,甚至还会编造虚假信息给我们看。于是,我们不仅被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所蒙蔽,还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摆布。 都说吃什么,就长成什么样。整日泅在远离真相的信息洪流里的我们,又怎么能指望自己,在消化了这么多不真实的信息后,还能长成什么好样?有什么正确的思想?做出什么正确的行为? 我们改变不了技术与科技巨头,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批判性思维,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积累足够多的通识,以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多么无知,尽可能地去补足它们,以使自己少跳坑;经常“清洗”自己的头脑,把错误的信念一点点清除掉;学习更多门的语言,以拓宽自己的生活的世界,了解更多元的文化和可能性;学习、了解和使用技术,以保卫自己的隐私数据,更安全地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利用!

做到这些很难,学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仍会受到各种伤害,但随着你逐渐变得强大,你会更少地受到恶意的侵扰和控制。自由是有代价的,只给愿意付出代价以换取清醒的人。或许活在母体可能更好,毕竟无知即是极乐,你同意吗?

 2 ) 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看了这部纪录片,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以前对ZUCKERBERG的喜爱和敬佩全然消失。以前天真的认为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连接,为了网络社区,但一旦这个目标和现实中政治、利益等发生冲突,才能看出他真的在乎什么。从这点上来看,中国市场不让FACEBOOK进入是多么正确的事。

FACEBOOK 最近的负面新闻不少,上个“黑色星期五”它的股价刚刚大跌8.32%,市值蒸发约558亿美元,今天开市继续跌。这次的负面新闻主要是数百家公司和品牌参与到“停止以仇恨牟利”的运动中,批评FACEBOOK和TWITTER对平台上的假新闻和煽动性言论无所作为。ZUCKERBERG立即紧急宣布修改平台的广告政策,禁止在广告中发表仇恨言论。

现在的FACEBOOK在各国经常有负面新闻,各国监管机构都对这个最大的网络社交平台颇有微词,认为它们利用市场的垄断地位,非法使用用户数据,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抵制假新闻等等。

这部纪录片的重点是CAMBRIDGE ANALYTICA, 一家数据分析公司,FACEBOOK是它的数据源和操纵地。我相信这类数据分析公司不止这一家,其他的依然在各种掩盖下工作。CAMBRIDGE ANALYTICA从2013年开始,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遍布着它利用数据对政治的成功操控。最成功最成熟的案例就是特朗普当选总统和英国成功脱欧。

它们的操作手法:

1. 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泄露。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用户数据不仅被泄露,同时被售卖和交换,成为商品。

2. 第三方对用户数据进行行为分析,找到摇摆立场的选民作为目标群。

3. 对目标群进行非事实信息轰炸洗脑,操纵政治。

结果就是利用数据对特定群体的意识和行为进行操控。

互联网时代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数据,而对数据的使用和监控成为最重要的两件事。但目前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人类对它的监管水平。

这部纪录片叙事本身比较凌乱,拍摄也没有很出色,但它让我从多方角度看到了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加了知识,引发了思考,是和看新闻所能带来的思考深度和形象度所不能比拟的。

但公民自身对数据的权利到底如何维护?政府该如何监管科技巨头们?时间又过去了四年,貌似根本的东西还是没有改变,坐等这次美国大选的科技黑幕。

 3 ) 几点思考

1.用户知晓或不知晓情况下,收集用户数据。

2.以其他国家地区的用户数据为基础制作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

3.投放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从而改变某些人的行为。

4.针对某些人群定向投放引导性广告和言论等。

5.使用引导性广告和言论影响选举等国家政治行为的结果。

6.宣传假信息、片面信息,掩盖事实或部分事实。

片中完全将以上内容混为一谈。思考哪些违法?

个人观点:

1.未经用户知晓或允许的情况下或者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收集或私藏用户隐私是违法的。

2.3.4.5.美国总统竞选本身就是允许宣传和投放广告的,宣传和投放广告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的选择,这种影响与片中所述的影响有多大差别的。利用大量用户的数据去制造模型,再利用这类模型去做一些事情呢,这正是现在最火的深度学习在做的。即使原本的数据中不存在你的信息,只要样本数量足够,是否包含某一个人几乎没有影响。

6.hehe

片中所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要打到这些所谓的违法的人,但是要去打到他们的人却是一些看似玩世不恭、小人得志的人。

另外的:

1.信息模型作为工具武器化问题。

2.部分人针对川普和脱欧的团体进行无差别打击。

3.片中CA的CEO是否有权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完善法律去保护民主,完善法律去定义公民对自己信息的权利。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应该思考的。当然,作为判例法系国家对此可能不同。需要保持对垄断公司的警惕,但并不是所有垄断都是邪恶的。

成长生活在成文法和家长制国家,提醒自己警惕个人观点中肆意收集隐私不违法的理所当然的想法。

 4 ) 「不语051」恐惧自省——《隐私大盗》影评

看记录当下的纪录片,如同一场自我反省,恐惧如雨点般渗入本就没有遮蔽且不完整的内心。其实中文的翻译不太恰当,当然这涉及到中国的政治正确问题。Hack是题眼,但其实不只关乎技术的这场“入侵”,为未来的魔幻打开了一道观看的门。

以火人节的“开放”开场,联通了时间轴上的一种传承。一个学者的维权诉求和一个参与者的洗白斗争,还有媒体的揭露和当权者的喊冤,这一切都像极了yny剧情中的暗潮涌动。Facebook的信息泄露、特朗普的意外当选、还有扯不清的脱欧公投与全球各地线索不足的政治事件,这些事实以时间顺序穿插其中,提供着探索真相的视觉语言。不过个人觉得多一些人物的视角可能更丰富影片的客观性,而且过往参与者的戏份明显后半段增多从而没有能使维权这件事的深度持续下去。

片子本身没有刻意制造恐惧的意图,特效的部分依然显示着科技进步的魔幻现实。可能应和了开头学生的那句话: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就不觉得有什么困扰。数据在当事人的口述中一遍遍被强调着价值,而我们无所谓地享受着网络的便利,也无所谓地接受着被记录、被使用,无法逃离的新宇宙。

其实片中发生的事实早已通过社交媒体被许多人知晓,而告知并不是本片的内核,引用学者开头的用意在我看来是需要更深一层的思考,而片子留白较多的节奏也适合更多的反省。被逐渐数据化的未来,是否已然形成了一种新的、未知的、虚拟的人类?数据形成的我们,是否比我们本身更真实?这些问题,才是细思极恐的。

时下新兴流媒体的磅礴气势,堪比摄影出现时对绘画冲击,而在Netflix播放的这部片子,提供了新的矛盾性趣味,仿佛去年年末的《黑镜:潘达斯奈基》。

最后的最后,7分,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值得反思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5 ) 本世纪最恐怖的偷窥,看完后我关闭了朋友圈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香蕉姐

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剧《你》里。

男主乔,得知女主的姓名后,视奸她所有的社交信息,掌握了她包括家庭住址、童年生活等全部的秘密。

当今社会,网络在连接你我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窥探你我的隐私。 并且,一不小心,就成了对付你的“武器”。

音乐软件上的“猜你喜欢”,凭借你的听觉记录,揣测你的口味。 你在享受私人订制的同时,会不会因为“耳朵”被监听,而感到背脊发凉? 社交网络正以你想象不到的恐怖,操控你的人生和选择:

《隐私大盗》

The GreatHack 2019.1.26 圣丹斯电影节

《隐私大盗》是网飞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它披露了一家叫“剑桥分析”的科技公司,在几年内侵犯用户隐私,左右选民意志的种种行径。

其中,最令人惊骇的是,这家公司很可能左右了2016年国际政坛的两个大事件—— 特朗普意外胜选,和英国“脱欧”。

纪录片本身拍摄得并不完美,豆瓣7.8分。 香蕉姐推荐它,并不是因为其揭露的政治阴谋令人大跌眼镜;

而是它反映出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常常被忽略的情况: 个人信息竟然能够被利用到左右个人意志,干扰个人判断,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甚至影响我们后代生活的程度。

1.

2018年4月,由于Facebook卷入用户数据泄漏丑闻,年轻的亿万富翁扎克伯格被送去国会听证。 扎克伯格的国会问答,将数据泄漏丑闻掀向高潮。

听证会上的扎克伯格

这一切都源于“伦敦分析”公司内部线人的揭发。 伦敦分析被爆不正当使用近87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用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具体怎么操作的,还要回到特朗普胜选前夕。

当时,特朗普团队组建了数字业务团队,伦敦分析加入其中。

伦敦分析移交给了特朗普团队一组非常有价值的选民数据。

原来,他们曾让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做了一份性格测试。

以此建立起一个拥有接近四五千个数据点的模型。

这个模型可供预测美国每一位成年人的性格。

性格驱动行为,行为影响投票。

他们根据性格分析,找到容易被影响被煽动的人群,即摇摆选民。

随后,开始通过社交网络,向这些人精准投放策划过的数字视频内容。

这些内容大力渲染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表现希拉里的粗心、身体衰弱、冷酷、心理变态。 以此来煽动选民对希拉里的仇恨、厌恶情绪,左右他们的判断。

其实,网民所看到的那些都是特朗普团队想让他们看到的。 他们利用你欺骗你还把你蒙在鼓里。 比如,特朗普竞选中倡议“拥枪权”。 思想开放、冲动易冒险、时常会感到紧张的人群,在打开Facebook上会看到类似“自由受到威胁”的广告。

图源:北京商报企鹅号

他们根据网民内心的恐惧和需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广告。 在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下,这些摇摆网民很可能转而支持能够保护他们的竞选人。 在脱欧议题上,他们的办法如出一撤。 找到这个国家中还没有定见的少数摇摆分子,然后用广告对他们进行“狂轰乱炸”。

在美国,3个州的7万选民就能决定大选。 在英国为脱欧举行的全民公投中,“脱欧”一方以51.9%的支持率险胜。 不知道社交网络的广告是否对公投结果起到了作用。

纪录片《隐私大盗》聚焦于剑桥分析公司机密被曝光,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不管纪录片所持立场如何,“剑桥分析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

我们的个人数据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正在被盗取, 并以我们不理解的方式,被用来针对我们自身。

为连接你我而打造的平台,正在被武器化。

人们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操纵的木偶,被实验的白鼠,被蒙蔽而不自知。

2.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剑桥分析组建的这一庞大的数字网络,仅仅源于一款小测试游戏。 2014年,一款叫做"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这是你的数字化生活)的应用程序登陆在Facebook上。

这款程序可以进行心理测试,对用户的开放性、责任感、外向性、亲和性和情绪稳定性,这五项核心特质进行评分。 据此分出不同的人格类别,包括冒险者、友善者、管理者等。

类似的性格测试相信大部分人都做过,你可能会怀疑这套测试的准确性? 其实,这套算法准确度很高。 因为他们还会透过用户的点赞、浏览网页,发布的文字、照片等信息进行分析。

BBC称,透过分析用户的10次点赞行为,算法对你个性的分析要比你同事更准确;有150个点赞,了解程度可以超过你的父母;而超过300个点赞数据,就连你的伴侣也不是算法的敌手了。——把Facebook拉下水的剑桥分析究竟是何方神圣,《北京商报》

大数据或许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当时共有27万用户下载并使用了这个应用。 他们以这27万人为基点,进入测试者的朋友网络,攫取每一位朋友的状态更新、点赞以及私密信息, 织成了一张涵盖8700万Facebook用户的巨网,并建立心理档案,用于商业变现。

透过Facebook泄露用户信息事件,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令人细思极恐的点点滴滴。

3.

大数据看似很遥远,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 在互联网世界,人的行动会像蜗牛一样,留下痕迹。 当你搜索某一商品,无数同类商品会出现在你眼前; 音乐软件上,打着“猜你喜欢”的贴心名号,追踪你常听的歌曲; 是的,我承认这很便利,但那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网络给我们建了一口井,我们像井底之蛙一样,只能看到它让我们看的那方天空,而我们误以为那是整片天空。

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窥伺隐私的危险性。 某网友爆料,他老婆元旦去摘草莓,一没在某平台搜索“草莓”关键词,二没看有关“草莓”的文章,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和草莓相关的推送文章。 网友猜测,某平台使用了麦克风的权限,监听到了他跟老婆的对话。 不论最后的事实怎样,我们越来越有种,拿着智能手机,几乎相当于裸奔的感觉。 有时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照片、文字动态等,都会不小心暴露我们的重要信息。 有个新闻比较早了。 2011年,王珞丹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两张照片。

某网友根据这两张照片,以及王珞丹发布的四条信息,利用大数据,竟在40分钟里推测出王珞丹的家庭住址。 这让人背脊发凉。 万一来人不怀好意,或者攫取你的信息进行诈骗,后果不敢想。 我们每天和朋友聊天,分享孩子照片,倾吐心情的平台,似乎变得不那么“可靠”。 每一次点赞,每一个评论,每一条动态,都在暴露我们自身的性格和品味。

有的人不希望被全部看到或了解,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 有的人觉得无所谓,发布照片、动态就是希望分享、交流,把完整的状态呈现给人看。 不论做何选择,不论我们懂不懂大数据,都应该了解:

数据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在给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偷窥你、监视你、控制你……

参考文章: 1. 把Facebook拉下水的剑桥分析究竟是何方神圣,《北京商报》

文/香蕉姐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6 ) 我们全都被监视?135分钟看完我双腿发软

  • 前不久,一个消息突然冲到了热搜第一,内容非常疯狂——

王一博手机号泄露。

据亲身验证过号码真假的粉丝称,王一博的手机号被黄牛公然的贩卖,不只贩卖还有slogan:价格公道,绝对是本人接听

还贴心的告诉粉丝们,要的抓紧,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这边粉丝是爽了,那边可苦了王一博。

在手机有规律的响了194后终于忍不住发了一条微博。

我明天换号

如果更换手机号码,就意味着支付宝、微信还有各种绑定着手机号的软件都得连着一起换。

这还不算什么,“博君一笑”的另一位肖战更惨。

某私生饭私自盗用了肖战的身份信息,把他的飞机航班偷偷的取消了,导致肖战凌晨滞留在机场。

而这位私生饭这么做就是为了逼迫肖战和她乘坐同一架航班,一起度过飞机上的几个小时。

瑟瑟发抖。

并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贩卖明星的个人信息早已形成了一个黑色产业链。

从几块钱到一百元不等,而如果你肯花五百元就能得到上百位明星的身份证号。

毫无隐私可言。

但,如果说明星的隐私是按条买,那么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隐私就是按G卖的。

想想“猜你喜欢”,想想“个性定制”,想想每天接的骚扰电话。

是不是觉得有些恐怖?

别怕,看完这片你会更说不出话——

《隐私大盗》

2018年,美国,Facebook陷入重大危机

爆料者是英国《卫报》:“脸书涉嫌泄露用户信息,涉及人数高达数千万”

不是栽赃,也没有夸大其词,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这是何等的惊天丑闻,因为脸书不仅涉及到泄露隐私,更可怕的是,和两年前的特朗普选举挂上了钩。

他们摊上大事了。

各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直接把脸书的一把手扎克伯格送上美国国会接受质问。

就在今年,最后的结果下来了,Facebook被罚50亿美金(折合人民币344亿元),创下民事罚单记录。

我们把这场史无前例的案件称为“Facebook顶级数据泄露案”

不过,要想知道脸书是成为“大盗”的,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2016年,美国大选,特朗普意外战胜希拉里克林顿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

看到没,一个词,意外

特朗普在一直以来总票数都低于克林顿的情况下,突然逆袭,翻身做主人。

但,这真的是一场意外吗?

很显然,不是。

这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的结果。

是谁权力大到能左右民众的选举?

是他们——剑桥分析公司

美国最大的数据营销公司。

在投票前,剑桥公司的CEO就曾和特朗普签过一份合同。

你办事,我给你钱。

事儿办成后,这位特朗普的军师还洗脑式的跟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秘诀。

其实要想让特朗普击败克林顿很简单,大体分为两步。

第一,找人。

第二,投放对家黑料。

第二点很好理解,和现在的粉丝经济一联系就知道了。

怎么搞垮和自己爱豆相克的艺人,猛放黑料就ok了,用的就是大众的舆论。

这里,一样。

怎么制造舆论?放不利于对手克林顿的视频就是最好的办法。

什么邮件门、骗子门、心理变态门,五花八门。

先抹黑,再一步一步击垮他。

那么再解释第一点,找人。

这里的人,指的就是精确的受众

什么人看完会给特朗普投票或者是坚定的改变投票。

摇摆派,成千上万美国人中的一小部分。

分析得知,只有7万名左右的人能决定最后的结果,这些属于墙头草类型的民众。

最后,要说到最重要的一点了,如何分析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剑桥分析公司和Facebook。

2013年,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开发了一款性格测试软件"this is your digita llife",并上传到脸书。

和我们平时做小测试时需要选择用微信登录还是QQ登录一样,这款小测试需要用脸书账号登录。

可能还会有一个“我已阅读并同意协议和条款”,而此时大家应该看都不看就会打勾。

这一小小的举动,你的隐私就能全部被研究人员看到。

随着登录账号的民众陆陆续续的做完每一项选择,研究人员了解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这是最直接的性格分析,还有间接的。

比如朋友圈中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分析一个人,连带朋友的信息都能知道。

就这样密密麻麻的织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网络。

接着,剑桥分析公司用100万美金就轻轻松松的买下了这张织好的网。

所有数据通通被他们握在手里。

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的分析,最终挑选出那7万名摇摆民众,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可能心里想的是,你不投我不投,特朗普何时能出头...)

也难怪,事儿成之后剑桥公司的投资人会如此自豪地说着“我们站在世界之巅”

不只这一个案例。

中美洲小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举行国内大选时,印第安人PK非裔

印第安人为了赢得选举,又聘请了剑桥分析公司。

这次他们制定的计划是更加具有煽动性的“DO SO!”运动。

不投票即正义。

可想而知,印第安人赢了,18岁到35岁群体的投票率,印第安人比非裔高出了40%。

又一场真人秀。

民众一次次地被玩弄却并不自知。

但,我们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全部都是被大数据所控制的人。

当我们把自己分成无数个碎片,渴望从各个网站获取到更多信息的时候,往往回馈给我们的更加单一。

这些碎片再次排列组合后,是一个比自己更像自己的人

随便搜索一个关键词,明天你打开网页全都是这个关键词;

随便看一件衣服,明天某宝上全是类似的衣服。

还有网友说过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面对面随便的跟室友说起想买什么东西,竟然明天微信广告就给推荐这个东西。

是不是细思极恐?

手机,网络,怎么在如今全变成了盗窃犯?

但,仔细想想,是他们在盗,还是你心甘情愿在卖?

就算知道自己的信息会被泄露,还是会去使用,最多在接到垃圾信息时想一下,我的手机号什么时候被这些打小广告的知道了,可能也就是几秒,随即又抛在脑后。

你一样,我也一样。

那么,最将变成一个被操纵的透明商品

一起拍拍胸脯,我们愿意吗?

 短评

在论文截止只剩70几小时还没想到选题的我,靠这部纪录片拯救了,就写这个题目了。。p.s.纪录片本身只值两星,视角浪费选题+奇怪洗白感。多一星感恩星吧。。

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几年前就有说电商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的信息跟我们精准投放广告,这不,这边刚浏览完某网页,那边首页推荐就来了类似的了。只是没有想到选择也能左右。那国内的流量大头,BAT,还有新浪等等,又是怎样使用我们的数据呢。还真想知道我的完整数据是怎样的。只是可惜啊,data right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还要好几代人才重视。有点疑问的是后面Brittany Kaiser为什么要逃离英国?那个跟阿桑奇讨论美国大选的消息一出有什么后果?

14分钟前
  • Jafe
  • 推荐

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的本意是链接,但是现在却是利用数据去分化人群,操控人群。人到了18岁,会有7万个数据点,我们处于这个数字时代,能有权利去拒绝被操控吗?#20190807

18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要记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要做墙头草,稍微有风吹草动就改变立场。大数据改变人是恐怖的,每天给你坚持喂屎,让你最后变成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21分钟前
  • viking
  • 力荐

安利一个个体层面可执行的防范措施:https://tosdr.org/ 提供主要网站的用户协议重点概要,有浏览器插件。

23分钟前
  • 低端XC亲自
  • 力荐

大多剧情都在新闻里读到了,最震惊的是Cambridge Analytica在Trinidad and Tobago的campaign操作上的例子。

26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那女的看着总有种走了狗屎运的劣等人的感觉

31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When everything is falling apart, Kaiser接到Alexander的短信 她说 “actually, I’m really sad.” 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 这种情感往往无处安放

33分钟前
  • Pronoia
  • 推荐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现在数据可比石油值钱多了,所以科技公司是最富有的。

37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大数据滥用一直被用来支持极端主义,发动局部战争,分裂国家,从来没有在意过。直到有一天大数据被滥用于英美选举作弊,全世界都炸了。中国禁脸书,防隐私开矿防的太好了,半世纪以后全世界都要那中国作为课题学习。愿中国人智慧,多读书,有辨别力,不被蒙骗滥用,不被大数据说服。

42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了,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照样可以反向输出,问题是你那套要能说服人,自己都不信的搬不上台面的东西就别扯什么禁facebook太好了这种无脑言论了。facebook的问题恰恰在于垄断,无论是政治还是科技公司一家独大的弊病就在于此,好在西方还有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的监督,百度这么做恶有人管一下吗?回到片子本身,片子其实拍得一般,比起谴责这些平台,制定法律以顺应时代局势,对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控制数据流出的意识,和鉴别假新闻的能力。

45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剑桥数据到底泄漏了多少数据没人知道,却因为支持Trump而破产,Facebook道歉之后活得好好的,Trump选了总统之后也好好的。这个公司曾经也做过奥巴马的竞选数据分析,而当时却没事。说白了,这是一个政治站队的问题,而无关于泄露数据或者侵犯隐私。互联网将社会分裂,不是大数据的错,而是全体人类的平均文明水平,还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而已。

49分钟前
  • 竹取的实时通讯
  • 还行

值得深思的几个点:Facebook做垄断,拥有Instagram,WhatsApp,人脸识别等无数技术/软件,并在持续买断/抄袭所有新兴科技,而在他们革新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对号做广告)的早期阶段,就直接非法非道德的导致英国脱欧, 川普上任,那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个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会到什么地步?以及有多少人意识到Facebook这个曾经把人链接起来的正面形象,现在本质是一个隐藏的全民公敌

50分钟前
  • zy_
  • 推荐

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数据是被监控、被利用的,在每一次判断、选择前尽量经过冷静思考再行动。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警惕被洗脑、意识操纵、群体冲动,尽管人类是否存在独立思想与自由意志,也被质疑。

51分钟前
  • 樱子🪵
  • 力荐

真正躲在问题背后的大佬和重点触及到了吗?凯萨到底不像斯诺登。“数据权利”的争议远比呈现的要复杂。

52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既然网飞放首页了那我就看吧,虽然拍得比较散,但是主题确实好我怎么都能看完。我依旧更喜欢卫报Peter Bradshaw的report。之前一直好奇Cambridge Analytica他们的针对性ads轰炸是怎么起作用的,现在明白他们完全是用数据分析找到关键选区的摇摆选民轰炸,用明确的非事实信息轰炸,成功铸造2016两个意外,即brixet和美国大选。之前上data mining的课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过行为预测,准确率90%+,结合性格分析找到容易洗脑的人群,done。既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看各种用户协议都觉得像是魔鬼协议。

56分钟前
  • Karo
  • 推荐

个人数据也是人权!!!为勇敢站出来的人点赞!!!!2019闹起来的港独苍蝇也是被外国社交媒体操控的吧????

57分钟前
  • Raphael C
  • 力荐

离得太远,我们这儿即没有挑战体制的人,也没有保护隐私的法律环境。简单来说,我们这儿,什么都没有。有些不受控制的东西,无形的大手,在笼子外面,为所欲为肆意狂奔,他们野蛮,傲慢,无礼,并且毫不遮掩。

60分钟前
  • 寡狗
  • 还行

拍的挺棒的 最令人害怕的是 很多广告针对的就是容易被说服的低教育低收入区域 当泡沫里的人还在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时候

1小时前
  • amiko
  • 力荐

看过之后想去学信息分析技术!既然不能避免数据被滥用,那就多了解下。。

1小时前
  • 小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