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之地

大陆剧大陆2022

主演:内详

导演:曾海若

播放地址

 剧照

众神之地 剧照 NO.1众神之地 剧照 NO.2众神之地 剧照 NO.3众神之地 剧照 NO.4众神之地 剧照 NO.5众神之地 剧照 NO.6众神之地 剧照 NO.13众神之地 剧照 NO.14众神之地 剧照 NO.15众神之地 剧照 NO.16众神之地 剧照 NO.17众神之地 剧照 NO.18众神之地 剧照 NO.19众神之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17

详细剧情

  在动物的神秘世界里,广袤的土地上正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跨越不同地域,探访特殊地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们,全景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人与动物的奇妙故事。由南至北,从西向东,从海洋到高原,跋涉森林与热带雨林,通过各种极致的自然地貌,探寻人、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

 长篇影评

 1 ) 中体西用的好作品

今天,想谈谈一部现在关注度还不是很高,但是值得更多关注的纪录片佳作—— 《众神之地》。 在纪录片中,我相对偏好地理景观的纪录片,比如《蓝色星球》《地球脉动》之类的作品,而这类型的顶级纪录片,几乎都被BBC统治了。 但《众神之地》给了我一些惊喜,它有很BBC的镜头语言和视听品相,但还有很中国的价值底色。 它不是纯粹的地理型的纪录片,因为它是通过此地之上的「神兽」来讲这方宝地;它又不是纯粹的动物类的纪录片,因为除了孕化它的「众神之地」之外,还有生灵与人,古早的人与现代的人,之间的交互,它通过动物与人,又在讲民族的前史,文化的源头。 所以,它又有了,一种与BBC此类纪录片不一样的气质,这就像是东西方思维之间的区别,西方思维逐渐走向了越来越分学科、分类型的细分研究,但是,中国文化传统深处,始终倡导的是天地人和,混沌交融,就像五行,就像阴阳。 《众神之地》给我的感受,就是「中体西用」,以中为体,它讲述的是一个天地、生灵、人间,相互交融的故事,尝试去恢复中国古早文化精神图腾中,那些关于「灵」关于「神」的古韵。 尽管,时至今日,这种古韵,在喧嚣之处的城市里,已经快要消失了,只存在于国之边塞的众神之地。而这,可能才是《众神之地》所要纪录,所要传承的内核,而不仅仅是西学为用的,BBC水准的画面质感——虽然,这依然非常重要。 诚挚祝贺,也诚挚祝福,正在路上的中国纪录片人。

 2 ) 众神与众人

《第三极》之后,因为要写一个电影故事,几次去了云南。大概是在那时候,听说在勐海县有十几头大象与当地人冲突严重,于是模模糊糊有个想法,这种冲突,也许可以做一个非虚构的电影。之前我拍过一个黑颈鹤与藏族大姐的故事,又拍了一个老人和放生羊的故事,总觉得这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没有讲完。于是到了2017年底,脑中冒出了“众神之地”这几个字。

那时候还不知道要怎么做,只是开始梳理中国的野生动物有哪些可拍。一着手才发现自己所知甚少,就去拜见了很多人,视野中划定了十几种动物,然后开始调研。最初的几次调研,主要集中在亚洲象和白海豚上。

为了亚洲象,两次去了西双版纳,最终还是选定勐海的那十几头问题象。有一幕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两个农民为了对抗大象夜里入侵,在农田里点起火把,举在头顶仿佛准备一战。我问,象在哪儿?管理员说,就在我们身后的山坡上,它们在观察。于是那夜,拍摄的计划就定下来了。

白海豚的调研,却埋下了很多隐患。我们第一次出海,就看见了粉色海豚一跃而起,同行者们惊呼,觉得是个好兆头。它们距离至少有数百米,而且很快就不见了。后来又去了几处海域,虽然都幸运地见到,但追踪的效率非常低。种种迹象都表明,拍摄白海豚故事将非常困难,但可惜,那一跃而起的粉红色,彷佛是一种灵光乍现,对我们有着非理性的吸引力。

从这一点看来,最初《众神之地》的拍摄定位,是不够严谨的,或者说,感性大于理性。我们放弃了观测相对成熟的熊猫、金丝猴等动物,转而拍摄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完全是出于某种自大、乐观和浪漫主义想象,无视了很多实际的困难。

开拍之前,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众神之地?简单说,众神,是几种动物,曾经是图腾,是神的化身。再深入一些说,这些动物,是大自然的晴雨表,是自然意志的展现,正如萨满会通过虎神与天地沟通。往大了说,万物也许都算众神。所以众神之地,其实就是自然。

众神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沟通,怎么沟通?通过动物。是与动物对话吗?也不全是。当人类在远古时代将动物视作图腾的时候,人类拥有与自然直接沟通的能力,类似于第六感,这并非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人类安静之后,丰富的感官能力,就如同旧时的农人能预知天气,猎人能嗅出动物的远近,那是生存的本能,是与自然沟通的努力,只不过这种努力,在城市生活中已无必要。但在荒野中,这种努力显得格外重要。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也曾是众神的一员。

正是因为这种沟通的努力,让我们找到了昆仑。那是很偶然的一次拍摄,我们感受到了不远处,徘徊着一股力量。后来证明,那一刻之后,我们逐渐找到了众神的含义。

所以,拍摄者在现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但从拍摄上来说,最难的并不是拍摄到这些动物,而是将动物的行为故事化。不光是跟拍,而是寻找到最可能的戏剧冲突——这也是最初选择亚洲象的原因。因为我们觉得,人象冲突,是天然的冲突。但真正开拍之后,却发现,人象冲突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真正值得深入的,是探究亚洲象的内部结构。如果我们希望避免人象冲突,首先要去了解它们,了解它们内部的真正冲突,于是有了现在的故事。

野牦牛则完全不同,因为各地野牦牛的情况差异很大,单一故事的拍摄陷入了困境,于是我们决定用一种图景式的结构,来讲野牦牛,从原本的一个点,扩展到四到五个点,于是有了昆仑,断角和小野牦牛还有面具的故事。

白海豚的问题,在于开拍之际就找不到它们,找到了之后,镜头拍不到,好不容易拍到了,又拍不稳拍不深,真的是在拍摄中,改造设备,学习拍摄。而且白海豚的追踪几乎可以说是“不隔夜”的,第二天,之前拍过的白海豚很可能不知所踪。每天的拍摄都是全新的。现场导演是个潜水爱好者,她曾在国外潜水时见过海豚和鲸鱼。但白海豚的海域,能见度很低,几次潜水一无所获。但她没有放弃,最终却是站在泥潭里完成了全片最重要的拍摄。

必须承认,当观众拿BBC的动物纪录片要求我们的时候,内心是有波澜的。在动物拍摄上,我们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团队,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深入拍摄野生动物,包括我。但要是等到圆满学成了再去拍摄,估计又得往后推几年,我们只能在拍摄中学习拍摄。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讲述的还是人与自然的故事,人,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动物是人面对自然时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脸上,还有留下多少自然的痕迹。

正因为如此,第四集东北虎的片子,直到送播之前还在修改。因为以我们的技术,没能完成在野外的蹲守拍摄,最后只能大量依靠红外触发相机。在积累了两年的相机素材后,我们发现还是难以完成连贯故事。幸得国内东北虎研究权威专家冯利民的认可,他将十几年的研究成果,交给我们,那里有全世界跟踪时间最长的一只雌虎的全部影像,冯老师也成为我们第四集的特邀导演。

其实学者的加入,是野生动物拍摄的关键,只可惜我们没有条件让学者们参与日常的拍摄,或者说,我们也缺少科普型的作者,参与到日常的拍摄中。所以纪录片导演们,大多数时候,必须在做一个片子之前,把自己囫囵地变为一个准行家,实在是勉为其难。

《众神之地》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拍摄了三年,正好是疫情爆发以来的三年,拍拍停停,磕磕绊绊。这个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沟通的过程,每一次开机,都被视为一次沟通的努力。就这样,海量的素材,终于扔到了剪辑台。

在做完《第三极》之后,剪辑指导开法又帮我剪了《极地》的电影版,我们合作已久,在无助和彷徨的时候,后期剪辑,总是用他的方式,不断提醒我们的初衷——去寻找神性的东西,那东西,太容易在焦虑的后期制作中丢失了。事实上,后期制作,是对主题的一次重新实践,也是隔着电脑,与自然沟通的继续。

还值得说的是音乐,这是与神思者的第三次合作。很不好意思,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远在日本的神思者。但剪辑基本成型之后,仍旧觉得非神思者不行,于是,几乎在距离开播不到三个月的时候,神思者加入了。为什么我总觉得非神思者不可?在听了音乐之后,我才明白,那种沟通天地的能力,是超越物理空间的。

所以,对一个片子来说,主题是很重要的,但主题的贯彻,并不只是发生在片子中,还发生在我们每一个创作者身上。就《众神之地》来说,制作的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试图沟通的过程,虽然不完美,却是我们能触摸到的真实。当你去做那个沟通的一环,就会听见“啪”的一声,环环相扣。

敬众神,敬众人。

 3 ) 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迹

早前也有看过一些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但没有哪一个能这么打动我。

作为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文科生,比起BBC、CCTV频道那种冷峻、客观向观众输出大量知识点和数据的风格,这部纪录片所传达出的温情与怜悯更打动我,这些年一直有在救助流浪动物,因此我也深信万物有灵。

一共四集,几乎每一集都有泪点,特别第一集牦牛故事线泪点更是密集,野牦牛与牧场主的冲突、小牦牛之死、母牦牛离家去找被卖的小牦牛...几乎每一幕都精准的踩在我的泪点雷达上,真的是哭的停不下来,众生都太苦了,怎么能这么苦啊。

片中的山民信奉山神,敬畏大自然敬畏动物,他们认为野牦牛是山神的家畜。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最淳朴的信仰。自然一直是强大而浩瀚的 ,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是渺渺沧海中的一粟,自然这个大环境其实就是广义上的山神,它护佑着每一个生物,但却对终生之苦无能为力,因而山神创造了人类,由人代替山神去怜悯这些野生动物 。

怜悯,是本纪录片一直在传达的主要感情节奏, 纪录片中的每一集,都有那么一伙人在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在尝试救助动物却屡屡失败时的手足无措、在感受到生命的呼吸与心跳的欣慰与欢笑...

动物是一面镜子,它是我们窥探自然界的窗口,也是人类与大自然的链接,它同人类同所有的生物一样,也有情感与需求,也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看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如导演所说:“没看过不会有损失,但看了之后,会对野生动物多一些了解,也许人的生命就会开阔一点,原来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要大一些,丰富一点。”

 4 ) 永远只有遥远的神明凝视人类(第三集科学失实严重,达尔文要掀棺材板)

——8月25日纪录片完播后补充:

完播后我给四星,一二四集质量都非常不错。但第三集我给零分,因为这集可以说是一个丧失了科学事实的亚洲象版《狮子王》,人类编剧用亚洲象写了一个不符合亚洲象生活事实的煽情故事,已经无法称这集为纪录片并为之评价了。

我认为自然纪录片可以不够美,可以因为动物的连续拍摄困难采用剪辑手法,可以在不曲解动物习性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代入理解动物的行为,但在科学事实上绝对不能假。

科学性是优秀自然纪录片的基本线,缺乏科学性的自然纪录片,即使剧本/配乐/摄影做得再好,都不能称优秀,甚至不能称作纪录片。因为没有科学性的故事,就是在误导观众,尤其会误导希望借自然纪录片了解科普知识、对物种建立初步认知的孩子们。

第三集讲亚洲象的剧本,我看了感到非常不适,因为这集编剧的科学打底研究工作做得不足,人为煽情有余、科学性欠缺。

大象是母系族群,最年长的母象是家族首领,成年公象到了年龄一般就会离群独立生活,也会有离群公象结群生存。因此,从科学事实来说,是没有“老大回归引领家族”一说的。

我对亚洲象领域不专业,只能从亚洲象科学爱好者角度猜测:可能是“老四”到了离群年龄,和生物学父亲“老大”会合了。这里应该请科研人员提供专业解释的,而不是写一个狮子王里老国王木法沙回归的滥桥段。

“老大”放弃和“老二”对决,怎么可能是“老大”考虑基因多样性而主动放弃?达尔文和赫胥黎的棺材板都要掀飞了。

不遗余力留下自己的基因,是地球上有生命诞生以来,所有生命的最原始本能,生物进化的基石之一。以熊和狮子两种手段比较“狠”的动物为例,公熊杀死母熊与其他熊的幼崽,迫使母熊与自己交配,留下自己的后代;公狮赶走老狮王取而代之后,就会杀死狮群里老狮王与母狮的幼崽,也与熊的目的相同。

野生动物有一条基本的生存法则:尽量避开低效打斗,因为野生动物一旦受伤,轻则失去领地被驱逐,重则无法捕猎、等待死亡。第四集写人类难得看到老虎,“当你看到老虎的时候,其实老虎已经凝视你一百次了”,就是因为壮年东北虎是完美恪守这条法则的代表,先观察打量再决定要不要攻击。猛兽对待打斗反而更谨慎,尤其同类打斗。

我个人猜测,可能是“老大”当时没有发情,没有交配欲望,因此没必要和“老二”直接硬刚。“老四”年龄小,没有老象那么经验丰富,所以莽着去招惹其他大象。这里也最好要科研人员给解释,而不要写狮子王里刀疤企图干掉木法沙上位的滥故事。

(写到这里我发现第三集的编剧是真的很爱《狮子王》啊...这集英文标题不叫Elephant King或者Hamlet The Elephant都说不过去。)

自然纪录片以人格化的方式去写动物的故事,是一种利于观众理解并投入情感的好办法,野牦牛那一集就做得很好。但人格化的故事一定是建立在严谨、真实的科学性上的,不由人类套用自己的社会规则臆想动物社会的规则、并在科学性缺失的故事上营造煽情氛围的。否则观众为什么不去看动画片狮子王呢?狮子王还有幼王出走一朝回归为老王复仇的剧情,岂不更精彩?

这一集的剧本非常令人失望,恍惚间水平又被拉回到早期国内自然纪录片还不成熟时,观众看动物披皮演人类编剧脑补出来的桥段,掉一些棺材里的生物学泰斗们无法理解的眼泪。

想问问导演,第三集是怎么和亚洲象科学研究人员合作的,明明第二集和第四集合作得那么专业?第三集的奖金,扣是不扣?

唉,我们离BBC和Apple+的纪录片水准还有很长很长距离要走,这部何从谈比肩。


7月11日看完第一集时写的评论:

我能打六星吗?我心目中的唯二六星自然纪录片,一部是《大象女王》,一部就是这部了(截至第一集)。 摄影,文案,故事线,剪辑,音乐,无一不是我个人心目中的完美表现。 第一要夸日本的这个配乐团队,开头引入时梦回当年看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故事渐入时完美融合藏族音乐,悠长灵动神秘深远——最主要是有种不热闹的灵动——极大化烘托观看感受而又不喧宾夺主。 第二要夸文案/故事线,昆仑的人格设定和故事线给人以强烈震撼,它就是山神的化身,蛮荒的精灵,人类无法捕捉到的沸腾血液,是真正意义上的“calling of the wild”。 第三就是摄影,片中大量出现静滞的远景,主角野牦牛就是远景中的一点点。如果其他纪录片这么用镜头,我可以怀疑摄影师给对象拍照就是这个水平:传说中的“直男如何给女朋友拍照”(无论摄影师是男性还是女性)。但众神之地这么用镜头就与氛围完美适配,令人惊艳。天地即世间最大神明,永远只有遥远的神明凝视人类,岂有人类近窥神明?

众神之地,只知神则不得知神性。当人类也出现在同一片土地上,与神明若即若离,或伏身,或远观,或对峙,或亲近,我们身处这样的双向关系中,才方得以知神明。 看预告后非常期待第二集,况且还是发生在我老家地区的故事。

 5 ) 牦牛是山神的家畜

野牦牛VS家牦牛:1、体型大一倍。2、野牛角有弧度。3、野牦牛生长在高山上。4、野牦牛的体质更好些。

从寻找野牦牛修复面具到野牦牛被赶下山交配而进入家牛群再到保护站养着小野牦牛。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与山神的相处之道。

但想想,野牦牛为何会下山?是气候变暖还是高山不再适合居住还是母牛变少竞争变激烈?野牦牛的后代回归荒原后会不会带去疾病?

无从知晓,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因为野牦牛下山,与家牦牛交配后生下的小牛体质更好,价钱更高,牧民们生活更好,但随之而来的苦恼,家牛不再那么温顺不再那么好管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保护这个环境,好好维持生态平衡。

 6 ) 荒野中牦牛的一席之地,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刚看完第一集,讲几个自己很喜欢的地方。

首先是片头。在常规操作总导演、制片人、出品人等等后加入解说刘琮、原创音乐神思者(日本)以及本集摄影组导演组,这些曾经是片尾组成部分的地方, 被提前至开头,感受到制作组尊重和用心。

其次是文案,确实有些地方被惊艳到。比如开头的:“大自然中,每个物种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这些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是这块土地最精妙的设计。他们曾经是文明的图腾,也是人类和大自然沟通的桥梁。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传递着天地神奇的信息”等等。还有一些首尾呼应和神话,比方说开头的藏族传说对应藏民卖小牛昆仑最终选择放弃进攻的镜头以及牦牛面具的制作等等,使得第一集的故事没有那么的散(不过还是有点碎……

然后就是画面,解说和原创音乐贴合度方面。解说自然是没有话说,是刘琮老师一贯的风格,加入感情的解说,故事感,画面感,代入感拉满,业务能力yyds。原创音乐+杜比音效让气氛的烘托得很到位,比如16:38,29:37的轻快与和谐,37:24的空灵,旷远,悲壮,适配度百分百,好听到想找原声音乐的那种。还有画面,我可太喜欢加入HDR后藏香跳跃升腾,经幡飘扬的画面了(别的画面也很绝)。以及(夹带私货)快结尾的时候45:53绰珠巴盛会的运镜,解说,配乐堪称视听盛宴,也就看了亿遍(划掉

最后我想聊一聊第一集的落脚点:人与自然共生。藏民的放生行为和断角与牧民等等共存的镜头看似和谐,但实际上野牦牛和牧民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我觉得这是第一集的亮点,让人们思考人与牦牛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就像梁永安老师说的:“一个好的导演,他不是来给你抹平问题的。他不是泥瓦匠,把墙上的裂缝都给它除掉,他说把表皮给你敲开,让里面的那些缝,那些腐朽的,那些摇摇欲坠的那些稀里哗啦的惨不忍睹的都敲开给你看。”

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片,去唤醒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短评

强烈推荐,里面有很多帧画面都可以当壁纸的那种美,特别治愈,简直是国产纪录片之光,配乐超好听。盘白也非常的厉害,台词功底太牛逼了,千万不要遗漏片尾的简笔画。万物皆有灵,人与自然共存。第一集野牦牛宝宝的眼睛太纯洁干净了。第二集的白海豚看了让人泪目。第三集大象国王为了族群的延续主动放弃权利,震撼人心。万物有灵。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过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第四集山神归来,欢迎野生东北虎回家。生命的力量,感谢节目组,感谢所有的工作人员

4分钟前
  • 风雨
  • 力荐

HDR 杜比全景声太完美了

6分钟前
  • 泾川鲤鱼
  • 力荐

治愈、感动 又心堵无奈,正如小野牦牛在卡车上死去后,牧民在吉他声中的忏悔,或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

8分钟前
  • 力荐

昨晚发现《众神之地》豆瓣已经开分了,高达9.4分,就4集而已,于是今天就去观看了。—— 第1集 荒野上的轮回:喜欢小野牦牛和无人区巡护员一起生活的片段,有时感觉它可爱得像只大狗;第2集 粉红色的回忆:海豚是我从小到大偏爱的动物之一!「每一只死亡的海豚都会被大海送回陆地」?对此表示怀疑;第3集 寻找故土:记得此前有看到关于人象冲突的新闻,这一集算是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第4集 山神归来:东北虎不易拍摄,相关影像较少,不时跑题讲述其它内容……使得整体感觉有些散乱拼凑。—— 看了导演曾海若写的那篇《众神与众人》,想说:作为无神论的动物纪录片爱好者,看到这部国产的“人与自然”题材纪录片《众神之地》还是有些惊喜的,不过其片名、部分解说词内容等还是限制了我个人的喜爱满意程度。

1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做的第一个作品终于播出了,5星给自己鼓励一下。

17分钟前
  • 不暗
  • 力荐

极佳的立意。在人逐渐征服自然后,人类社会曾经对神性的推崇已消失大半。我们不仅像现代故事里的文明人,更像失去野性的牦牛。

22分钟前
  • 你算什么momo
  • 力荐

观看过程极像做了一场精神瑜伽。知道有多艰难,所以更知道有多可贵。

26分钟前
  • 某S
  • 力荐

没有上帝视角,也没有帧帧可做桌面的唯美镜头,但能强烈地感受到,一部中国野生动物纪录片与西方纯自然纪录片的不同:生态的交融。不过分拟人某一个物种,不把生态链上的其他物种仅仅当做毫无感情的食物或者随时来犯的敌人,而是强调共生。头上三尺有神明,众神之地,众生平等。

29分钟前
  • 起司土豆泥
  • 力荐

第一集小牛的眼睛湿淋淋的,昆仑真的好有神性。8.1更新每个生物都好像神迹,看到粉红色的老白重回海域,真的觉得他们好美。看到岩鹭艰难觅食,被螺旋桨绞断尾巴的海豚妈妈和尚未出世的小海豚,真的会觉得地球不需要人类……

3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因为小鹿姐姐来看这部纪录片,第一集看到巡护员和小野牦牛一起跑步晨练的画面,泪流满面。万物有灵,神即众生T.T

36分钟前
  • clarity
  • 力荐

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看的想哭,人类的强大已经不可逆转,但自然也在寻找和我们共处的和谐之道。从来不只有我们在亲近自然,大自然和这些带有神性的动物在用更博大的胸怀接纳包容我们啊!

39分钟前
  • Jenni
  • 力荐

有点bbc nhk那味了

44分钟前
  • 小弟震
  • 推荐

小野牦牛跟着人们跑步的样子可爱透了!!

45分钟前
  • 仙草嘟嘟
  • 力荐

我想躺在雪山下,草原上,躺在众神庇佑的高原里。

47分钟前
  • 都怪微风
  • 力荐

九点几分也太高了吧……总觉得是人类在过度解读,强行赋予各种行为意义自我感动,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不就是因为人类活动太多了

49分钟前
  • 咸鱼看点什么呢
  • 还行

想为这部国产优质纪录片贡献第一次豆瓣评论,真的很棒,不论是bgm还是运镜,学习一天戴上耳机享受这部纪录片,真的太放松了!

50分钟前
  • 仲阳
  • 力荐

拍摄四年疫情三年,尽力了,自己很喜欢

51分钟前
  • 鹿和靖
  • 力荐

看到一条有趣的评论:“也许小牛回到荒野之后,有一天一个倒霉的牧民会遇见一头庞然巨兽,冲过来舔他耳朵。”

52分钟前
  • 我要吃鸡蛋煎饼
  • 力荐

个人不喜欢过度拟人、太多情绪的自然纪录片。但是能做到关注和记录就已经很好了,希望今后能越来越好。也希望我们看完这类纪录片之后萌生的是敬意,而不是“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看”的好奇。

55分钟前
  • 白驹在空谷
  • 推荐

昆仑和断角的眼神对比太强烈,一个神性,一个天真。看弹幕说“人类是大自然的反派”,但人类也能带着小牦牛跑步晨练,给它凑钱买牛奶过冬。万物归一,记得对生命保持敬畏。

57分钟前
  • 羊加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