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龙一:异步

记录片日本,美国2018

主演:坂本龙一

导演:史蒂芬·野村·斯奇博

播放地址

 剧照

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1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2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3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4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5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6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13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14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15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16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17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18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19坂本龙一:异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46

详细剧情

经典电影《末代皇帝》《战场上的快乐圣诞》《荒野猎人》的配乐,皆出于日本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大师坂本龙一之手。2017年他为时隔8年的新专辑《async》在纽约Park Avenue Armory的Veteran’s Room举行了两场一票难求的演奏,全球仅得200位观众有幸欣赏。坂本积极追溯和思考人与音乐的根源和关系,近年的作品风格亦见远离形式,更正视音乐本质。《async》的创作灵感源自日常事物、凋塑和自然。为追求极致声音,坂本在“async演奏会”上除表演拿手的钢琴,亦大玩鼓棍、棒枝敲击玻璃板,以及音响凋刻品,让观众用音乐去感知世界,与大师一起寻找永恒之音。

 长篇影评

 1 ) 多种声音+影像的小型、即兴音乐会

坂本龙一的作曲风格受到浪漫主义的德彪西影响很深,但与优美电影配乐作品不同,如今坂本龙一的个人作品风格更为前卫;2017年的《异步》(async),灵感来自他对日常对象、雕塑和自然的感悟;他形容《异步》是一部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虚构的配乐,曲子间隐藏了许多“密码”:比如《Solari》 这支曲子,标题是向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飞向太空》(Solyaris)致敬;而《Life, Life》中的人声念的是塔可夫斯基的诗人父亲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Arseny Tarkovsky)的诗;在《Fullmoon》中的人声独白,来自由坂本龙一创作配乐的电影《遮蔽的天空》,他特地联系贝托鲁奇获得电影声音授权,并找人用法语、中文、日语等多种语言念这段台词;坂本龙一曾在采访中表示《Fullmoon》是此专辑中他最喜欢的一首;还有UBI、Walker、Three、Water world‖……用钢琴、电子吉他、钢棒在钢琴箱内落下、弦拉金属丝、大小球在玻璃上滑动等即兴、投入的演绎,配合着前期合成的音乐和舞台顶部的屏幕里播放的单色画面——云彩、月球、雪花、水波,以及抽象的点和线,为现场200位观众奉上一台诗意一般的音乐会;因为生过病的缘故,坂本龙一把这张专辑当做“最后一张”来制作,把所有想要的表达都努力放在了专辑中。 八台摄影机记录下了整场演出,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听起来像是太空深处传来的声音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独特的电子音效和5.1立体环绕声道打造出了沉浸式的声景,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冷静的镜头中,坂本龙一沉着而专注的演奏,更像是带领观众进行一次由听觉进入内心的探索旅程。

 2 ) Remark No.1

记得那天看完《坂本龙一 :异步》,我对她说,“刚刚剧场里有好多人都听睡着了,相比较保持清醒而言,我更觉得大家睡着是真实的”

其实我到现在也不理解坂本龙一用那些雪花信号状的画面和持续不断却又在逡巡的管风琴的声音及自制的声音来表达什么。

刚刚提起“常态”让我想起《坂本龙一:终曲》的一个片段,讲的是他去看望了一架被海啸侵蚀过的钢琴,他说“琴弦被人们按照规律性的标准化的方式绷紧,发出既定的声音,但那并不是它本身的声音,被大自然像这样还原过的声音才是它本来的声音”

我当时认为他有些“偏执”,他的这番段话是在说“A(在对A定义下的)是不自然的,不是A原来的样子,A不在对A定义下的状态才是A本来的样子”

但是仔细想想,我们认为的那些“常态”是在逻辑和物质世界支持下产生的,他也许因为癌症脱离过一次,所以有短暂跳出这个常态的体验,于是有这些作品的出现,他的这些实验性作品在百年之内都几乎不会有人真正理解,但是也许给了我们一个视角,也给了我们两个选择,是选择相信一个正在等死的人还是选择相信一个险些死掉的人。

也许我们平时维持生存的状态是我们的常态,但这些常态中藏着太多病态。

我选择相信后者。

 3 ) 天心

他是东方式的人 有机会详细码 今晚好幸福 ———————————— 在宁静的心跳声中里感到微微幸福和哀矜交织的眩晕 偶尔拍打前来的温柔疲倦 知晓归于星辰 想到的是:下雨的东方庭院有雾和青草生长的声音。木窗格黯黯地潮湿、安静。敲击木鱼的声音,平稳蜿蜒到不动声色的永恒。与之唱和的是宇宙间背景探测的杂音 来自黑洞,各种天体射线和粒子。那也是永恒的嘈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宇宙杂音其实是不是无数多世界和星体诞生或毁灭的声音,远远回响过来。也就化成长达数秒低沉的叹息。 钢琴加进来是脆弱又慈悲的颤颤巍巍的 天心 某种尊严 他沉醉的神情和落下手的样子真迷人。 他终究是东方式的人吧,所有弹奏化归听起来都像远东的哲学。物哀 秩序 天人 无常 尤其是universal命题背后的态度,那种东方特有的风格。 顶板上粗壮的两树樱花 “你还记得你儿时的一个下午吗 其实没有那个下午现在这样的你就不会存在”

“一生中还能看多少次满月?也许二十次。”

“我们所痛恨的就是如此准确的确定性。”

太多完美的圆形扩散和相逢的场景,居然想起了昨天看的左传解读里谈到人们不可避免地共用先祖因而打破了伦理关系。又想,能产生如此完美平滑的圆形,大概只有计算机和水面——奇怪的可行性方程。伟大的仍然只能是自然。

语言的复调编织意义又拆解意义只留下情绪和氛围。使用的声音也是那么中性的,好像青青河畔草。

一岁一枯荣。

周边如墙耸立的观众仿佛巨大的展览装置。

他穿了利落黑高领衫和西裤,黑帆布鞋白色鞋带。笑起来的时候害羞而谦逊。轮廓依然清正挺拔如早先。很瘦,却觉得应该很强壮。As an radical he never stop trying.

他在想什么。

适合给2001太空漫游做配乐

 4 ) 教授晚年 一场由“自然的声音”构成的现场

资料馆补完了异步

《终曲》中教授曾说过,万年的他开始关注自然的声音——雨水落下,撞击铁盆时,轻重缓急之间不同响声自现;手指、木棍等物品敲击平面,由摩擦碰撞带来的声音……教授越来越将目光投向这些电子之外“自然本身”的声音中,也在作品中加入了更多这些声音的元素。本场音乐会就非常体现了教授“以自然为音乐”的晚年作品特点,他的演奏乐器不再单限于钢琴,木板、勾弦、玻璃…所有物品都变成了乐器,他一个人用多种物品,在舞台上演奏着、笑着、沉浸在他的世界,诠释者他独特的音乐理念。

从好的方面来讲,这是一场别致的、独特的音乐会。坂本教授打破了传统对于音乐的定义,用司空见惯的普通物品完成了丰富的情感表达,他赋予了音乐更多可能性,他是伟大的。

但另一方面,也许是资料馆音响的问题,这些“自然的声音”有时候并不是那么悦耳。余弦勾描铁丝发出的声音甚至有些过于尖锐了…如果不是考虑到这音乐背后本身丰富的意义,我可能根本不会主动去听这些音乐。

但是教授倾尽全力去完成表演的样子还是让人深受感动。屏幕上的教授,白发苍苍,皱纹间透露出疲惫。但在所有演奏面前,教授都是目光如炬,眼神炯炯,虽然推动琴键和移动身体都看起来如此吃力,但是教授依旧,享受着、沉浸着、义无反顾、他用生命诠释着热爱。

 5 ) 非同期的な音楽を作りたい

静かなピアノの旋律がやがてバッハのオルガン曲のような荘厳な雰囲気に変わる。するとその奥から明らかに楽器が奏でたものとは思えない音が多重に聞こえてくる。「何の音だろう」と耳をすましてみる。聞き覚えのある音もあれば、聞いたことのないような音も飛び込んでくる。じっと聞いていると、当初の違和感が消え、やがて耳と脳がその”音楽”に満たされているような感覚に陥っていく。

「アルバム名『async』は“asynchronization”=非同期の略になります。世の中の音楽の99%は同期しているし、人を同期させる力を持っている。同期するのは人間も含めた自然の本能だと思うのですが、今回はあえてそこに逆らう非同期的な音楽を作りたいと思いました。もともと僕は、工事や工場の音が好きで、道路工事の現場があると、立ち止まって録音したりもすることもあります。YMOのときも工場の音をドラムとしてサンプリングしたことがあります。今回のアルバムでは、そういったノイズやかつて作られた”音響彫刻”、さらには映画のセリフなど、いろいろな音も使っています。ある人にとってはただの騒音でも、僕にとっては音楽。ノイズもサウンドも人の声もすべての音が音楽なんです」

坂本龍一の8年ぶりの新作『async』は、一言でいえば実験的なアルバムだ。だが、それは決して実験のための実験ではない。音楽としての快楽もとことん追求していて、教授らしさも存分に味わうことができる。

「これを聞いた人に楽しんでもらえるかどうかは、正直わかりません。どう聞くか、聞いて何を思うかもその人次第だと思っています。とにかく自分がいまやりたいことだけをやった。いままででいちばんわがままなアルバムかもしれません」

世界の音楽界をリードしてきた教授も還暦を超え、大病も経験した。そこで生まれたアルバムがこれだけ”攻めている”ことに驚きを禁じ得ない。全14曲からなるアルバムは、1曲1音たりともスキがない。濃厚で哲学的で、それでいて繊細で美しい。何者とも同期しない凛とした音楽。一粒一粒の音に教授の思いがこめられているように感じる。

———————————————————

It's difficult to drop the needle on track one of Ryuichi Sakamoto's new album and not feel a wave of nostalgia. The Japanese legend's recent throat cancer scare came at a time when too many of our heroes are leaving us. To hear his 65-year-old fingers slide across the keyboard again is a privilege we can't take for granted.

Then, as if to shock us out of our sentimentality, Sakamoto drowns out his plaintive piano solo with a buzz of electronic noise. We have been given notice, just one minute into the disc: This will not be an easy listen.

Yet, it's not a difficult one either. Sakamoto has delivered another in a long line of innovative, finely crafted recordings. It is both challenging and moving. Take the rainy-day piano on "ubi," which by itself would be a highlight on any album. Instead, Sakamoto adds a submarine-like ping and subtle, high-pitched drones. The result is precisely what he described in a pre-launch announcement: An exploration of "the blurred lines of life and artificiality/noise and music."

That's followed by "fullmoon," which begins with a spoken-word recording from the Bernardo Bertolucci film The Sheltering Sky (a project that earned Sakamoto a 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Original Scor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Yet everything happens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 …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20.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Ryuichi Sakamoto is not the first to use this sample. (The God Machine used it, to great effect, on their 1993 epic Scenes from the Second Storey.) Coming so soon after his recovery, though, and given his own connection to the film, it feels personal, almost uncomfortably so.

Long-time friend and collaborator David Sylvian delivers a poetry reading on "LIFE, LIFE." It is Arseny Tarkovsky's And this I dreamt, and this I dream: "No need for a date: I was, I am, and I will be…" So ends any doubt about whether or not Sakamoto is mindful of his mortality.

async is a luxurious, picturesque recording. It showcases that Sakamoto's unique ability to create genuine beauty with a varied — at times abrasive — palette.

Perhaps though, the greatest compliment due Sakamoto is that he remains a radical after all these years. For all the red-carpet accolades he earned mid-career, he never stopped cutting edges. async is the work of an authentically great artist that may well be entering a rich new phase of his 42-year career.

 6 ) 《终曲》完成式

二刷了两年前这个时候看的《终曲》,也补完了《异步》。如果说《终曲》是记录创作,那《异步》就是《终曲》的完成式。今天也记录一些捕捉到的新角度。 关于海啸钢琴的回归 一架钢琴在海啸发生之后,完全走音,先生却被它深深吸引。因为先生认为像钢琴这样精密的乐器,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才有能力将其制造出来。但钢琴的材料却是来自于自然,而对于自然而说,成型之后的钢琴发出来的声音才是走音。所以,海啸只是让钢琴回归了自然,这是钢琴挣脱束缚的结果。因此,他不是喜欢走音的钢琴,而是喜欢这架被自然调过音的钢琴。 关于创作角度 先生一直有为电影做配乐的经历,其中包括《末代皇帝》,《遮蔽的天空》,《走向太空》等经典电影。而像他这样痴迷于捕捉声音的人,很难不被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所吸引,因为这是另一位迷恋用声音去表达的创作者。当时先生正在用为电影创作的思路创作他的新专辑。用电影创作的思路去创作并不是说真正在为一部电影制作音乐,而是借助类似的创作路径,去创作音乐。所以他在工作室手捧塔可夫斯基摄影集《世上的光》进行翻阅。影像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也许是限制,但这种限制也为创作提供了新角度,而在限制之下也许也会激发创作者去打破其他的限制。

關於自己的chorale andata是他自己的chorale。因为他喜欢的那首巴赫的chorale被塔可夫斯基用了,所以他想有一首自己的chorale。 关于影片《异步》 先生患癌症期间创作的音乐专辑是《async》,电影《终曲》记录了这段创作时光。而影片《异步》则是在他癌症康复之后对音乐专辑《async》进行现场演奏的记录。这段实验性质的演出,充斥著各种各样的声音。而还原这些声音的他,则需要记下不同物体相接触所发出的不同声音,以及不同物体相互接触时候发出声音时候的相对位置。至于他是如何把这些声音找寻并记录的,唯有内心的纯净和沉寂吧。

 短评

病症带来的人生新感悟

6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夏天在海边看的,一直忘了标记。

7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其实不能算纪录片,就是个一小时的live,教授对声音的理解已经近乎禅

10分钟前
  • 陈楸帆
  • 推荐

达成成就:在电影资料馆听一场音乐会,漂浮于资料馆过于牛掰的音响之间,感受音符充斥宇宙的气息。太绝妙的体验,全场包括屏幕里的和屏幕外的,除了坂本龙一本人之外,角色达到高度统一,一切皆听众,且状态都完全一致,酣睡者、旁观者、游离者、欣赏者,奇妙又浪漫。如果做得再极致一点,那便是全程黑屏,只闻其声,想睡的人会睡得更踏实,想听的人会听得更入迷。缺一星,因为并不是我想看的纪录片、因为旁边人迟到一直玩手机屏幕亮度极高吃爆米花声大。资料馆 2023.5.7

15分钟前
  • hlses0
  • 推荐

经由自传《音乐即自由》与斯奇博的《坂本龙一:终曲》,拐到这场,那些对大红大紫与大红大绿的警惕、反叛,以「钓声音」的清洁甚至极简呈现。不发一言,只用自然得几近透明的声音来沟通,寥寥几句陈词,说满月,说定数,说那些再多几行就失去分寸的异步。逝去再看,就当斯人还在,艺术的千秋,正正抵挡了人生的朝露。

1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音乐是好的,但作为纪录片真的没什么技术含量。

21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太高级而无法打分 这场睡着的人更多了 隔着过道我都听到气息声

24分钟前
  • 2ric
  • 还行

像小孩子玩沙子一样,在周围正襟危坐的听众面前,依然可以用手中各种各样的“玩具”玩儿音乐,并且旁若无人的沉浸其中,仿佛生命中就只有音符和自己。当然了,对于影迷来说,有趣的时刻当然是熟悉的台词响起的瞬间。

25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推荐

这一小时,我又看到满月升起。

27分钟前
  • 野屿曦也
  • 推荐

230404上海大雨。我随教授去了一趟银河,看到了满月。

30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这么偏门居然满座。安静出场,鬓发如霜。第一曲就夺魂。曲子里,想上一次见他还仿佛冷森森一对精目……黑暗里与人一起泪涌。首演live版是200人的音乐会。隔座女生对同伴说,如果能作那200人,好幸福shi了。高能量密度却异常克制的一小时。终于深吸口气,停下,莞尔。立即离去,步伐依旧敏感天才少年。无人出声、离场,安静到演职员表尽头,未完,碎片黑洞,才是尽头。

34分钟前
  • 我的名字叫红
  • 力荐

太治愈了 很适合做一个人吃饭的bgm

38分钟前
  • 千寻
  • 推荐

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就像被定在座位上。教授的音乐配上雪花、沙画、涟漪、树空、白云,迷幻得就像磕了LSD一样,非常灵性直击神经末梢才能得到的全感官体验。聊音乐之前还是不得不说一句,银发黑衣板鞋的教授太帅了!到这份上才能说是"玩"音乐啊,与其说是音乐家不如说是声音制造师,指腹摩挲钢琴,鼓槌摩擦琴弦,金属指套摩擦电吉他,钢丝网扫过钢筋,沙锤摩擦玻璃,弓弦摩擦柱状自制乐器……看他俯首于效果器与钢琴间,虔诚近乎献祭,情色近乎调情。

43分钟前
  • 风蚀蘑菇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坂本龙一专辑《async》纽约第七军团军械库演出现场高清录像。没有一句旁白与介绍,只有音乐。教授通过在音乐演奏形式、声音素材收集运用上的创新,展示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艺术探索与追求。把鼓点节奏化为雨滴入水的那段,我可以连看1个小时

4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能看到教授的现场实录也算幸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许是经历了对生死的追问后,他早就把自己从俗世之中整身抽离。在async这张专辑里,坂本龙一孤身携琴,邀天地万物为友,何其洒脱,何其通透。印象特别深的是天顶的大屏幕用各种语言打出的诗行,能像教授如今这般坐看云起时,当真不枉此生。

50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资料馆留影#其实是现场音乐会直播,晚年的教授愈加“仙”了,每一个段落的音乐都幽深脱俗,诠释了不同心绪的主题,堪称“幽玄”妙乐。ps 假如闭上双眼,静静聆听音乐,恍若时光之流划过身体,而你也已不在此身此地,而是在他乡在童年在遥远的过去与未来。

51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演出现场记录,演出的正是拍摄制作《终曲》时教授在创作的音乐,《终曲》中出现的创作工具及采集的素材在此悉数出现,曲目中包括了彼时所说要以做出老塔伟大的Solaris般出色的音乐为目标的致敬之作Solari。非常实验性的创作和演出,而其中多数都可以让人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从而成为配乐,也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看教授专注的表演是比音乐本身更让人享受的事。最喜欢的是Solari与行者。

52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演出的一部分内容之前在東京オペラシティ的設置音楽展看教授演出过一次 到底是有多有趣的人才能想得到用婴儿的摇铃和一块玻璃做出曲子呢 弹钢琴的时候依然是酷并沉浸的表情 最喜欢fullmoon里说的 最可怕的是准确性。

57分钟前
  • yoko
  • 力荐

async循环不下百遍,其实一半以上次数都是当睡眠音乐在听,但是这个live从头到尾没闭眼看,教授表演时小表情还是很多的。结合教授创作的心境,生与死之间的沉浸式体验。希望明年香港能抢到票!

59分钟前
  • 力荐

Berlinale 2018 #1 2/22 1800 @ cubix 8 三大电影节debut居然就这么来了还撞上了见面会- -也就看个乐器(?)秀- -话说音乐是受solaris启发哦,这趟布拉格柏林游果然是摆脱不了毛子了- -

1小时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