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海洋

记录片英国2016

主演:大卫·爱登堡,希尔维亚·厄尔,本·福格尔,Craig Leeson,巴拉克·奥巴马,Jo Ruxton,Tanya Streeter

导演:Craig Leeson

播放地址

 剧照

塑料海洋 剧照 NO.1塑料海洋 剧照 NO.2塑料海洋 剧照 NO.3塑料海洋 剧照 NO.4塑料海洋 剧照 NO.5塑料海洋 剧照 NO.6塑料海洋 剧照 NO.13塑料海洋 剧照 NO.14塑料海洋 剧照 NO.15塑料海洋 剧照 NO.16塑料海洋 剧照 NO.17塑料海洋 剧照 NO.18塑料海洋 剧照 NO.19塑料海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16:38

详细剧情

发现世界海洋里满是塑料垃圾后,这名纪录片导演调查了该污染对环境的恶劣影响。

 长篇影评

 1 ) 拒绝塑料袋、塑料制品

当看到从海鸟尸体里解剖出那一堆塑料时,我被彻底震住了。

2016年在佛山家里时,总是看到角落里有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在那里静静地躺着。有时四五个,有时七八个,用扫帚扫了一次又一次,但总是还有,因为我每天在菜市场买菜都会伴随着肉和菜带三四个塑料袋回来。

有一次跟往常一样又看到了这些塑料袋,但不知为何心里却涌出每天用塑料袋这样下去不行的想法,这样实在是很伤害环境。于是就思考着要如何解决这个塑料袋问题。

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其他对环境伤害不大的装纳工具来代替塑料袋。竹篮和环保袋,这两个给我的感觉是对环境伤害都不大。但事实上呢,还要考虑这两件物品的生产、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额外物。

比如环保袋。生产环保袋需要的原料是什么,这些原料的采集成本如何,制作环保袋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废气、废水产生,运输给各个市场使用的运输成本又如何等等问题都需要科学调查才行。可惜,本人普通穷人一个,不知该去问谁问哪个机构。百度、图书馆资料却很难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最后忙着工作不了了之。

2017年3月份搬来广州,换了新地方生活却发现塑料袋如影随形,无孔不入,还是摆脱不了它。期间试过一两个星期这样的,拿几个超市那种看上去比较干净的透明塑料袋去买菜,这次用了洗干净晾起下次接着用;想去外面那家便宜又好吃但却只有一次性筷子和白色塑料饭盒的快餐店吃时就拿宿舍里的碗去装回来吃。后面又不知为啥不了了之,宿舍厨房又总是每天都有塑料袋。

在昨晚,跟宿友看《塑料海洋》,看到那位女士从那些海鸟尸体的胃里掏出那些塑料时,我被彻底地震住。这让我彻底地厌恶塑料袋、塑料制品。我想我要从现在做起,要时刻记着,能不用塑料制品就不用,下定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买个竹制菜篮,买菜时蔬菜直接放菜篮,肉类、海鲜、豆制品等先用碗装好再放到菜篮。

2,买早餐吃的面条时不买塑料制品袋包装的。

3,厨余、日常生活垃圾直接分别倒两个不同的垃圾桶,不再在垃圾桶套塑料袋。有些厨余垃圾直接倒在垃圾桶可能会恶心,但一想到那些海鸟胃里的胃容物,会更恶心。(这点在宿舍的塑料袋用完时开始执行)

4,在外面吃东西时,用一次性饭盒装饭菜的不吃。

以上先暂时4点,也希望大家能共勉,感激不尽!

 2 ) 《塑料海洋》影片

真的是有被震惊到!从名字看得出来,在讲海洋中的塑料,但是你知道当亲眼看着镜头下,从海鸟肚子里剖出占它们体重四分之一重的塑料垃圾的触目惊心感吗?整个胃满满当当都是塑料碎片,大约是两百多块……那个瞬间带给我的震撼,比深潜海底发现酸奶瓶还要大! 100分钟的片子,三次提到,从你开始看这部片子到现在,有多少吨垃圾被投入海洋…… 更令我震惊的是有的人居住在塑料垃圾堆上建造的房子里,从出生到长大一直在那里,在此之前我真的想象不到有人会面临这样的生存环境! 所以整个观看过程我一直都在思考,一直一直在思考,关于塑料,我能为地球做些什么?答案往往令我感到沮丧,我能做的太少了。影片最后,提到的德国对塑料的回收所做出的切实可行的循环真的令我感到欣喜,真的希望这样的技术可以早日推广到更多的国家!这也让我对德国这个国家有了更多的好感!还有奥斯汀这个城市,卢旺达这个国家,他们禁塑,真的让我肃然起敬!很难忘的一个片段,中石化出镜,泄露了大量的塑料原料颗粒,给那片海域带来了深切的灾难。 最后的最后,那只被重新放回大海的海龟潜入海底的瞬间,真的好感动!它因为误食大量塑料无法在海中自由浮起和下潜而被人救起,它可能将海洋中漂浮的塑料袋当做了水母而摄入,所以在它胃里的塑料得到清理重回海洋的时候,看着画面中美丽的水母在下一瞬变成了塑料,感动的感觉还未散去就突然好难过,只要我们人类继续向海洋中投入大量塑料垃圾,它终有一天可能会重新因为这样的问题而面临生存困境。 是呀,我们凭什么把我们不要的垃圾投入海洋,投入他们的家园?相信吧,我们人类投入海洋的塑料,终有一天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体内。而我,能做的便是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尽量对超市的购物袋,餐厅的打包盒,说不。这是15年的纪录片,而现在马上2022年了 ,六年过去了,蓝色的海洋是不是变得更加让人心痛了呢?

 3 ) 《PLASTIC OCEAN》塑料海洋语段摘录

塑料很好,因为它不易损坏,塑料也很不好,因为它不易损坏。

这部片子拍摄并于2011,按照当时的数据,美国每年投入两百三十八亿公升石油制造矿泉水瓶,其中90%只使用了一次,仅美国,每年就会丢弃三百八十亿个矿泉水瓶,每年有两百万吨塑料被送往美国的填埋场,这还只是来自于矿泉水瓶的塑料。

仅今年一年,世界上每一个人将使用并丢弃136公斤一次性塑料制品。

拍摄当年全球的塑料制品预计会超过三亿吨,到了2050年,当世界人口达到百亿,塑料制品的数量将是现在的三倍。

超过80%的海洋塑料都来源于陆地,就算你不住在海边,你的塑料垃圾也可能会进入到海里。北美洲的五大湖就是绝佳的例证,80%的湖泊的沿岸垃圾都是塑料。

最新研究表明,西地中海的塑料和浮游生物的比例是1:2

用肉眼看起来十分干净的大海,当用特质的网过滤时,能看到很多塑料的碎片,科学家估计全球海洋中漂浮着超过5万亿块塑料。

塑料烟雾,这些漂浮在海面的塑料碎屑来自更大块的塑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太阳紫外线,海浪拍打和盐分腐蚀的共同作用下,它被分解成更小的“塑料微粒。塑料微粒表面粗糙不平,水中的工农业化学物质,附着在微粒的表面,把它们变成了毒药。

在某些地区,塑料比浮游生物还要多,这些塑料被海洋生物吞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浮游生物和稚鱼正在吞食塑料微粒。

磨砂膏,牙膏和化妆品中使用的微型柔珠是海洋塑料微粒的主要来源。必须在世界范围内禁止它们的使用。

科学家预估北大西洋仅塑料微粒就有3440吨。

海面的捕食环境中,有这些漂浮着的塑料碎片,它们已经混入了食物链,塑料无法降解。我们常说它分解了,但这么说也许并不准确,它其实是破碎分裂了,数量变得更多,塑料数量越多,被吃掉的概率就越大。

很多食用这些塑料的海洋生物都在我们的食物链中,也就意味着这些塑料最终会进到我们的肚子里。

更严重的是这些塑料会吸附自由漂浮在海洋中的化学物质,所以当鱼吃掉塑料,毒素会从塑料上转移到鱼的肌肉或脂肪这些我们爱吃的部位。鱼类吞食的越多,毒素就在鱼的体内堆积的越多。我们爱吃的部位也是化学物质堆积的部位。

大多数海洋垃圾塑料主要来自于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

《科学报告》最新发表的研究表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检测了印尼的76挑食用鱼和加州的64条食用鱼,他们发现两组样本中都有约四分之一的样本内脏里存在人造碎片。

在针对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沿岸留个地点蓝贻贝的检测中,检测的每一个有机体内都存在塑料微粒。当你食用贝类时,通常会把它整个吃掉,所以有更大可能吃到塑料。

超过26亿人主要倚靠海产品摄入蛋白质,到2025年每年排入海洋的塑料,预计达到现在的十倍。

美国丢弃的垃圾甚至可以漂流至南极洲,在洋流的作用下,海洋没有边界,是一个整体。

浮在海面上的塑料袋,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水母被乌龟吃掉,塑料袋或是气体塑料碎片,后果对于动物来说显然是致命的。

全球每年食用大约一万亿个塑料袋,平均每分钟两百万个,而每个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时间仅有12分钟,

没有人知道在过去50年间,海里堆积了多少塑料,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堆积的速度变快了。

塑料无处不在,而这只是未来世界的前兆,我们的子辈将看到那个世界的冰山一角,而且我们的孙辈不会见证他的终结。

用肥沃的土壤填埋取代挖掘,园林土壤,然后铺上椰子垫(用椰子皮制成),再在上面铺上香草根(过滤沉积物,增强土壤强度,循环土壤养分)。这些植物将水中其他废物吸收出来。

生物修复:利用天然有机物分解有害物质,使之变得无毒或者低毒。

植物修复:利用绿色植物给土壤和含有重金属或多余矿物质的水体除污。

你看见周围的人有什么健康问题?

流感,有些人得了癌症,有些人不孕不育。

如果取土坑的环境继续这样下去,人们继续住在这里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我觉得他们会生病,但他们不想离开。这是个好地方,但进口塑料包装毁了我们的天堂。我想让我的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因为我爱他们。

大部分塑料都会释放有雌激素活性的化学物质,雌激素活性,又称EA,是双酚A或邻苯二甲酸酯等,塑料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会模仿雌性激素。

92.6%以上的6岁以上美国人体内都有可探测浓度的双酚A,6-11岁儿童体内的浓度是成年人的两倍。

检查奶瓶时,必须检查接触牛奶或婴儿的所有部分,检测郭的所有坚硬透明材料都会释放雌激素类物质。其他比如奶嘴通常是硅树脂或者乳胶制成,根据检测,乳胶都会释放雌激素活性物质,硅树脂一般都会释放雌激素活性物质。

不锈钢和玻璃是比较好的选择,着色剂会释放出很多化学物质,所以尽量避免彩色产品,避免不了的话,白色或者黑色比较好。

大部分塑料在经过暴晒之后,释放出来的有雌激素活性化学物质会增多。

地球就像一个垃圾桶,在被塑料填满,没有别的地方可以放。

你不可能把小的塑料碎片从海洋里过滤出来,你没有办法过滤整片海洋,实际上海洋里面有太多的塑料,以我们没有办法找到的形式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转变侧重点,从根源上解决。

如何从根源上阻止塑料流入海洋?

食品塑料包装是美国主要的城市垃圾。,美国每年有八千吨垃圾来自塑料食品包装。如果你必须采购塑料包装的食品,比如酸奶和奶酪,买大份的。

你知道一次性咖啡袋,茶包和干燥剂都含有塑料,想要避免塑料污染,就避免使用一次性独立包装物品。

不要把塑料扔进垃圾箱,美国人每年丢弃340万吨塑料,只有7%会被循环使用。

1991年德国成为世界上首个通过包装法案的国家,法案强制规定塑料厂商有责任回收或处理他们出售的包装材料。业界成立了公司,用以监管塑料垃圾手机,这家公司及时绿点公司。

在德国,你可以把塑料瓶送到任何一家超市,放进这台机器里,它会扫取瓶上的条形码,这能告诉机器塑料的种类,是可回收的,零售商的信息。梅放进一个瓶子,消费者就能得到25分钱。而零售商可以得到塑料,他们可以把它以不错的价格卖给回收站,在德国大街上,你很少能看到塑料瓶,因为所有人都在回收它们。

塑料袋和矿泉水瓶是最恶劣的一次性罪犯。

卢旺达是少数禁绝塑料袋的国家之一。卢旺达是农业国家,因此工业不多,这个国家曾经评估过塑料袋,对土壤,特别是动物的影响,尤其是家畜,经过评估,我们决定,既然知道他不好,干嘛还留着他?

把塑料送进垃圾场填埋是对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它们非常有价值,如果进行填埋,在欧洲处理1吨要花费100英镑,约150美元。但作为有用的塑料,1吨价值1200-1500美元。两者价值大不相同。

分类的回收塑料被送到工厂,成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去除标签,重新加工成塑料原料,准备好再次贩卖。

作为回收业者,我们认为政府可以加大力度鼓励循环供应链的发展,很多回收塑料可以被重新制作成同样的产品,就是所谓的“封闭循环“。比如瓶子,盆,吸管等塑料包装。寿命短的产品比如塑料包装,可以做成寿命长的产品,比如建材,运用于汽车制造业。

塑料银行,3D打印。

将塑料热解成柴油。

在美国,只有8%的塑料垃圾被投入垃圾转换能源设备。

我们把海洋当作垃圾场,把不希望存在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的东西丢进海洋,

全世界的生态系统都建立在健康的海洋环境的基础上,如果部分机能失调,除了问题,全世界的生命都将收到影响。

这个星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不能指望把垃圾丢到某个地方,它就真的会“消失”。这种“反正不在我家后院”的说辞,海洋是所有人的后院或者是前院,或者说是生活空间。无论怎样考虑,我们的星球是被蓝色的部分统治着,这个世界大部分都是蓝色的。

我要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我要回去寻找鲸群,去寻找我们最初看到的那头幼鲸。如果鲸会说话,他们大概会问我们:“你们在想什么?世界上的其他物种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生存的生态环境,但是你们人类就像是地球上的过客。”

我想对幼鲸的父母说:“对不起,我要代表人类和你们道歉,因为我们把塑料带进了你们的家园。

我想说:“我们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因为了解伴随着关心,而关心孕育出改变。“

改变世界,从我做起,追求循环利用,而非用完即扔。

拒绝一次性塑料用品。

 4 ) 人类不是地球的过客

塑料海洋,对于人类来说只是一个垃圾的处理厂,而对于鱼类蓝鲸来说就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很难想象要是人类睡在满是垃圾的床上,呼吸着塑料制品的味道,日常还有误食塑料的危险生活是种什么样的感受。人类真是自私贪婪到无所顾忌的占领一切动物的生存家园。这让我想到日本准备在太平洋内投放上亿吨的核废水,那又会对海洋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和改变呢,人类总有一种地球主宰的错觉,忽略其他生物的生存,肆意的污染破坏,就如环保学家说的,或许人类消失对于地球来说才是最好的改变。蔚蓝的海洋看似澄澈干净的模样,其实内里早已充满塑料的残渣,我们平时使用的鱼类体内可能就含有这些塑料里的毒素,想想真是够恐怖的。塑料烟尘是致癌的,作为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么看来塑料真是无敌的发明啊。

台风造成中国石化生产运输的塑料原材料流落海洋,但人们重视起来认真负责的搜寻原料也让人难忘,希望每个国家的人都重视海洋安全,不要再倾倒塑料垃圾入海了。26亿人摄入蛋白质主要依靠海洋,而基本上各个国家的鱼类体内都检测出了塑料制品。海鸟,海洋的环卫工,捡起海洋里漂浮的垃圾给雏鸟筑巢,看到科学家给小鸟洗胃,小鸟吐出许多各种各样的塑料残渣,一只死去的鸟儿胃里居然有234片塑料,鸟爸爸和鸟妈妈从远处的海洋里带给小鸟食物,却不曾想到却因此害死小鸟,一只只保护海洋的鸟类却死在塑料的堆积中,这真是令人发寒,人类真是各种生物的杀手,真正的罪人,海洋是没有边界的一个整体,没有人能涉身事外。

菲律宾烟雾山1号是一个重达百亿的垃圾堆,当温度达到一定水平,垃圾将会燃烧释放大量有毒气体,危害当地人的身体健康,也是当地大部分人患有肺病的原因。这让我想起我外婆家在大山里,她们也使用塑料袋,但是没有处理的地方,只能把食物包装袋等一系列塑料垃圾扔在大山深处,可能几百年都得不到降解。。。看完纪录片下单了可降解的塑料垃圾袋和购物用的大布袋,以后会注意生活中对于塑料的使用,不想让地球变得更糟糕了,sorry。

 5 ) 看得让人揪心又震撼

看得让人揪心又震撼。揪心是,有那么多的海鸟、海龟等动物因体内塑料囤积过多而痛苦死去;震撼是,海洋中的塑料,所谓的分解,不过是变成更小的碎块,碎块塑料又吸附大量毒素,被鱼类食入后,毒素溶入脂肪、肌肉,最后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人类体内……很讽刺,最后吃塑料的,是当初丢塑料的人类……
     不过,还有个别重视环保的国家给污染日益严重的地球带来一些希望曙光。比如,美国德州奥斯丁,整个城市禁止使用塑料袋,德州最大的石化公司基地则更是环保者的绿洲;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卢旺达,始终拒绝塑料袋,不生产也不进口;德国慕尼黑,制定法律,生产塑料制品的企业,有义务回收塑料垃圾,整个城市有一套完整的回收链道,甚至每个超市都回收塑料矿泉水瓶;英国曼彻斯特轴子聚合物公司将塑料重新制成新的塑料制品,达到循环使用;戴维与肖恩弗兰克森在海地创立塑料银行,鼓励当地人回收塑料垃圾,避免流入海洋,而塑料银行则将回收的塑料重新加工处理,进行循环使用;爱尔兰,西娜尔垃圾转化能源公司,将塑料热解后制成柴油,每台机器每天处理20吨塑料垃圾,生产出18000升柴油;澳大利亚豪勋爵岛,垃圾分类回收……还有片中未提到的日本,整个国家都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家庭丢垃圾时,需要将垃圾分类投放,如果分类不对,收垃圾的人是不收的,政府还出台《废弃物处理法》,对于不按规定要求乱扔垃圾的人,最高有可能处以5年以下拘役,以及10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下图为新居浜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的垃圾分类信息

      反观中国,因为是属发展中国家,全面搞垃圾分类回收不现实,那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应该出一个有文明象征性的垃圾分类回收的城市吧?没有,一个也没有,处理的方式全部是填埋或焚烧,记住,焚烧会产出大量二恶英有毒气体,这是致癌的。这不能不让人汗颜……

 6 ) 豆瓣9.1,这顶级好片,每一帧都让我痛彻心扉

“你是什么垃圾?” 这样一句玩笑话,在今年,却成为了上海市民见面必备问候语。 7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到底是否有效,又有多少垃圾真正地被回收利用,我无法妄下评论。 但关于「垃圾」在地球泛滥的事实,却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危机。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每一帧画面,都让人触目惊心——

塑料海洋

A Plastic Ocean 导演:Craig Leeson 编剧:Craig Leeson/Mindy Elliott 主演:戴维·阿滕伯勒/Sylvia Earle 上映日期:2016-09-22(雨舞影展) 片长:102分钟

豆瓣9.1,却仅有千来位观众看过。

「垃圾」给地球带来的危害,早已超出了我们一般人的常识范围。 在位于夏威夷和加州之间的北太平洋上,有一座“垃圾浮岛”。 面积近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46个香港。 其中的「塑料垃圾」更是高达8万吨,并且它还在不断扩大。

曾经的潜水胜地,现在的垃圾浮岛

五条环形海流驱动形成的“环流”,将漂浮在河里和海岸的垃圾渐渐收集,并随着时间流逝,将这些海洋垃圾推向了环流的中心。 汇集之后的垃圾,越来越多,也就演变成了如今巨大的“垃圾浮岛”。 我们总是天真地以为,广阔无边、蔚蓝浩瀚的海洋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 人类制造的那么点垃圾,广袤的大海想必也有自我净化的能力。 然而,真正的现实是—— 每年有大约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威胁着海洋生物和人类的健康。

纪录片《塑料海洋》揭露的,正是这鲜为人知,却迫在眉睫的现实。 影片的导演,是一位生活在香港的澳大利亚记者,克雷格·利森。

克雷格·利森

起初他拍摄纪录片的目的,是为了追踪拍摄罕见的蓝鲸。 但未曾想,这片神秘的海洋中,却隐藏着更惊人的现象。

在封闭了30年的斯里兰卡海域拍摄蓝鲸时,他发现海面被油脂和各种垃圾覆盖。 本应纯净蔚蓝的大海,却漂浮了无数塑料垃圾——

就在这成片的垃圾旁边,有一只幼年蓝鲸。 这只幼年蓝鲸,竟然一次吞入大量的海水,通过过滤其中的鱼虾和浮游生物,得以进食。 我们无法想象,身处遍布垃圾的水域里,蓝鲸吃进肚子里的,会有多少塑料垃圾。

在发现了海洋塑料垃圾这一惊人现状之后,克雷格花了整整4年时间,前往全球20多个地方,调查关于海洋塑料污染的情况。 他发现,在过去十年里,我们制造的塑料,比过去一个世纪都要多。 超过半数的塑料制品,都是“一次性的”。我们以为,只要把塑料垃圾扔进垃圾桶,它们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不见。 但事实上,塑料是一种难以分解的物质,它们仍然会在别的什么地方,继续存在着。

就算你不住在海边,你的塑料垃圾也可能会进入海里。 海洋里超过80%的塑料,都来源于陆地。 它们可能被风吹,或随着河流漂进大海,缠绕在一只刚好路过的海豚身上。 亦或者是,套住了一只小海豹的脖子。 又或者,被鲸鱼不小心吞进了肚子里……

一些堆放在湖泊沿岸的垃圾,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也会进入运河和河道,最终流向大海。

海面的情况如此,那么海底呢? 当摄制组潜入西地中海,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惊,到处都是塑料垃圾。 经过数千年的农工业发展,地中海成为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水体之一。 在西地中海,塑料和浮游生物比例是1:2。

不仅有大量塑料垃圾、旧降落伞,甚至还有未爆炸的炸弹。 而很多的海洋生物,就生活在这些垃圾中间。 继续下潜至1600米,日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中塑料垃圾更多。 它们是涡流和洋流带来的大量塑料瓶,恐怖的是,这些塑料可能会永远留在这里。

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被倾斜到海洋中,70%的海洋垃圾会沉入海底。 我不敢相信,这世界上还有不存在塑料的地方吗?

当研究人员来到太平洋,放眼望去海面清澈广阔,波光粼粼,表面上似乎看不到一块塑料。 而当他们放下拖网采集水样,拖网中捞上来的,却是很多细小的塑料碎屑……

人们总以为塑料是可以降解的,其实它们只是破碎分裂成很多小颗粒。 比垃圾浮岛,更为隐蔽的污染叫做“塑料烟雾”。 大块的塑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太阳紫外线、海浪拍打和盐分腐蚀的共同作用下,被分解成更小的“塑料微粒”。 “塑料烟雾”就是由这样的塑料碎屑组成的。

塑料微粒表面粗糙不平,水中的化学物质很容易附着在微粒表面,把它们变成了毒药。 毒素附着在塑料上流入海洋,当鱼吃掉塑料,毒素会被鱼吸收,最终被端上人类的餐桌。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研究表明,海鲜爱好者每年可能吃进11000颗这样的塑料微粒。 塑料,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

而大部分海洋垃圾来自6个国家—— 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

在中国香港,曾经发生过一起严重的“塑料灾难”。 台风导致了6个运塑料原料的集装箱落水,数以亿计的塑料原料,散落在香港南部海域。

附近海域捞到的鱼,肚子里都有5到7颗塑料颗粒。 这些吞食了塑料颗粒的鱼,因此无法进食而死。

在全球,超过26亿人,主要依靠海产品来摄入蛋白质。 而这些给人类提供营养和能量的海产品,却都有着塑料的痕迹。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分别检测了来自印尼的76条食用鱼,以及来自加州的64条食用鱼。 他们发现两组样本中,约四分之一的样本,在市场上25%的鱼类体内,都发现了塑料和其他人造碎片。

而很多人钟爱的贝类,也未能幸免。 在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沿岸的蓝贻贝养殖地进行检测,结果在每一个有机体体内都存在塑料微粒。

预计到2025年,每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将是现在的10倍。 不光是海洋里的生物,鸟类也受到塑料垃圾的伤害。 很多海鸟,因吞食塑料而死。 研究人员剖开海滩上死去海鸟的腹部,发现很多塑料垃圾。

这些海鸟不光是自己吃塑料,还会把塑料叼回去喂雏鸟……

而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袋常常被海龟误以为是水母,水母是它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它们会因此吞进很多塑料袋,而这是致命的。 全球每年使用大约一万亿个塑料袋,而我们还剩有多少只海龟呢?

当鱼吞食了塑料,也就吞食了附着在塑料上的毒素。 如今在一些海豚的体内也发现了塑料,因为它们以吃塑料的生物为食。 这也间接地意味着,一部分人类体内也已经存在塑料。

没人知道海里堆积了多少塑料,但是有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堆积的速度在变快。 塑料的发明,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曾经的电视里的广告语都宣称,塑料使我们看到未来生活的样子。

然而,仅仅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看到了塑料给地球环境带来的污染,对其他生物造成的伤害。

马尼拉湾的一处垃圾填埋场“烟雾山2号”,建于1998年。 面积约0.5平方公里,相当于200个网球场。 每逢刮风下雨,这里的垃圾就会流向马尼拉湾。 这些地方,就成了垃圾入海的海道。

而垃圾处理问题,对于面积小的岛国而言,就十分成问题。 像图瓦卢这样的小岛国,简直就像是地球的缩影,现在它上面堆满了垃圾。

有些人,甚至在垃圾堆上盖房子居住。 2010年至今,这里的30位居民有8人患上癌症,其中2人死亡。

垃圾问题难以解决,但也并非毫无办法。 美国海军航母处理垃圾的方法,就值得学习。 船上部署4500名船员,每天产生的垃圾数目巨大。 美国海军一直在寻找不必停靠港口,就能处理船上垃圾的方法。 在最新型的航母腹部,将会装配上复杂的钢管网络,处理船上的垃圾。 蒙特利尔的热创公司受美国海军委托,开发了一种清洁工艺来处理船员生产的垃圾。

该工艺的核心是一个等离子体炬,它能将放入其中的物体的分子结构还原成核心元素,更好的是它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 自行产生能源,而且价格实惠。

如果能把设备缩小到能够装进船运集装箱里,运到这些被垃圾困扰的海岛,就可以把岛上所有的垃圾都放进去,把它们转化成惰性或无毒物质。 这样,或许有望解决太平洋岛屿的环境问题。 但难题,还是成本和技术。 而塑料制品本身,对人类健康也存在威胁。

PlastiPure(塑料清洁)是一家解析和检测塑料制品的机构。 他们发现大多数塑料制品,都会产生雌激素活性。

从奶瓶到吸管杯再到食品罐头内的涂料,甚至水杯,消费者们置身于一种叫做双酚基丙烷或双酚A的根化学物质中。 这种人造的性激素是核心构成成分,存在于现在市场上近70亿磅的塑料制品中。 生活中处处是塑料制品,当问及如何避免这种激素伤害时,专家的回答是无法。

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有尽量选择那些不用塑料包装的食物和饮品。 尽管很难,但哪怕做出一点点改变,对改善环境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例如买塑料包装食品的时候,尽量买大份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制造更多的塑料碎片垃圾。

但对于已经存在海洋中的塑料颗粒,我们已没办法过滤。

或许停止塑料包装,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努力,在改变。 经济并不发达的农业国家卢旺达,是少数禁止塑料袋的国家之一。

除了“禁塑令”,回收塑料也是一项有效的处理措施。 1991年,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强制塑料生产商,回收处理自己生产的一切包装的国家。 他们建立了一个绿点公司,负责全世界的塑料垃圾回收并有这个绿色标识。

在德国慕尼黑,所有的大型超市里都有回收塑料瓶的机器。 你只需把塑料瓶放进机器里,它会扫取瓶身上的条形码辨别塑料种类,每放进一个瓶子就能得到25分钱。 零售商将得到的塑料,以不错的价格卖给回收站。

尽管对技术要求颇高,但是回收塑料再加工利用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今,回收业是个利润颇丰的产业。

塑料银行的创立者戴维凯兹和肖恩弗兰克森,在海地建立了一个社会塑料回收体系。

人们可以用塑料换取太阳能手机充电,清洁炉灶和现金。 而且他们的回收价格高于市场价。

贫困人群可以去收集塑料,靠回收赚点钱。

塑料银行收集的所有塑料,都会经过再循环处理,作为“社会塑料”出售。 再由环保理念主导的品牌,加工成新的塑料产品。

新技术,意味着垃圾可以变成能源。 西娜尔是一家位于爱尔兰的垃圾转化能源公司,他们设计出一种“热解”技术,能将通常无法循环利用的糖纸和零食袋等塑料转化成柴油。 每台机器每天处理20吨塑料垃圾,转化成18000升柴油,相当于每天113桶石油。

全世界的生态系统,都建立在健康的海洋环境的基础上。 如果这部分机能失调出了问题,全世界的生命都将受到影响。 地球,这颗美丽的星球是我们的家园。

不能指望把垃圾丢到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它就真的会“消失”。 这种“反正不在我家后院”的说辞,是自欺欺人的。 海洋是所有人的后院,或者说生活空间。

如果鲸鱼会说话,它们大概会问我们:“你们在想什么?” 想想影片开头的那只幼年蓝鲸,人类欠它一句抱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只有每个人都做出一点点改变,世界才会随之而变。 在每次扔垃圾之前,请想一想是否可以循环利用,而非用完即扔,尽量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也许因为你的一个小举动,就能挽救一头海龟,或一只雏鸟的生命。

*本文作者:RAMA

 短评

看得让人揪心又震撼。揪心是,有那么多的海鸟、海龟等动物因体内塑料囤积过多而痛苦死去;震撼是,海洋中的塑料,所谓的分解,不过是变成更小的碎块,碎块塑料又吸附大量毒素,被鱼类食入后,毒素溶入脂肪、肌肉,最后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人类体内……很讽刺,最后吃塑料的,是当初丢塑料的人类……

2分钟前
  • 隐子草
  • 力荐

电影开头那些在斯里兰卡海域打捞海洋塑料垃圾的人和后来在斐济做烟雾检测的人都带着一次性蓝色塑料手套。直到,詹妮弗莱维斯Jennifer Lavers,她用剪刀把死去的海鸟胃部剪开展示里面的塑料,全程都是裸手,没有带一次性手套。原来卢旺达是少数几个禁绝塑料袋的国家之一。

7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看到卢旺达是第一个禁塑的国家震惊了……

8分钟前
  • mafen
  • 推荐

片子追踪了很多,但还不够深入激进。虽然是个最让人绝望的主题,还会越来越严重,现在也已有很多技术在尝试清扫海洋垃圾。但微塑料是最无能为力的,最有效的还是直接禁和限很多塑料生产,继续努力回收,改变一次性消费习惯。另外吃鱼有风险,几乎一定会将丢出去的吃回来。

12分钟前
  • fro🌈t
  • 力荐

震撼又揪心。无数次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然而只有这部纪录片带给我极为深刻的共情感。多么讽刺,人类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最终却会随着食物链回到人类体内。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不幸的,无数次被人类破坏,却始终得不到人类的重视与参与。那些捡垃圾的孩子们,他们做着世界上最脏乱的活,在我眼中他们却比那些口口声声说人类离不开塑料随手扔垃圾的富人们光鲜亮丽得多。这部纪录片,更适合疫情时期的我们,多少N95口罩在现在被投入到海洋,而那些小动物们又做错了什么呢?我想,从今以后我都会努力做好塑料垃圾分类,哪怕一个人改变不了很多,毋以善小而不为啊。真的震撼。

15分钟前
  • 源源源源源er.
  • 力荐

了解才会关心,关心才可能改变。

20分钟前
  • 青石
  • 力荐

很久前,我一直试图告诉身边的人,少用一次性用品、塑料物品……其实一个普通人的力量又有多大呢?圈子超不过500,能沟通的可能100,认真听你讲话的可能20,觉得你有道理的可能10,能接受并去做的,可能只有2人…所以现在我更明白,我可以改变的只是自己,少去污染,少受伤害。那些不爱叫外卖,自带水杯,喜欢帆布袋等爱好,都是我保护自己的习惯,会延续。那些觉得地球又不是我家后花园的人,也只能接受这个世界回馈的无处不在的塑料颗粒。德国的回收机构太棒,美国的生产和污染惊人,彩色塑料比无色塑料更有害,那么多受塑料污染死亡的小动物太可怜,食物链顶端的人吸收了更浓的塑料物质。对于我等于复习,但还是打5星。

23分钟前
  • pinkcat
  • 力荐

最难得的是,并没有只抛出问题,德国和卢旺达,你选择那种模式?

28分钟前
  • ilie
  • 力荐

一个快递,一个外卖就把当年的限塑令当屁放了,垃圾分类也半年了,希望不要光喊口号。

32分钟前
  • 塞克里奇
  • 力荐

😢😢😢

33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故事由蓝鲸引入很好,由广及微,又由微及广,世界是无数个个体组成,污染是一点一点扩大的,也可以一点一点改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认识并重视起来。真相太可怕了,涉及中国的那段还是比较正能量的。

37分钟前
  • 声色画报
  • 力荐

这么说吧,就凭小李子这么多年关注,数据起码肯定比xx统计局准确,乳化怪歇歇吧

40分钟前
  • 力荐

之前曾在Reddit上看到一条高分留言,那人说:“作为一个长期养殖生蚝的,我都不敢用手直接去碰那玩意儿。”当时觉得那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看完本片后,真的胃里翻江倒海。

42分钟前
  • Jin
  • 推荐

特别是从死去动物的胃中清理出的大量塑料,触目惊心

45分钟前
  • 且行且歌
  • 力荐

看过《渔业阴谋》以后再回来看这片,连片末最后的一点点对未来的美好畅享也变得像政治宣传和营销手段一样让人失望。

46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海洋 环保

50分钟前
  • Lucy
  • 力荐

只能说尽量不用塑料产品毕竟现在的商品大都是塑料包装的 每天提布袋出门!讲真德国瓶子回收这个真的可以借鉴下啊 这样一来真的没什么人乱扔瓶子了 毕竟都能换钱呢 片里有句话“人类就像是地球的游客” 太多人都抱着反正就活几十年 地球变成什么样也和我没关系的心态 真的是对不起那些动植物了

52分钟前
  • 乱七八糟
  • 力荐

看过那么多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 最大的感受就是 如果没有人类的话 地球哪里还需要保护啊…也许人类最光荣的使命不是保护地球 而是瓦解人类

54分钟前
  • 伏柯萧沆的疯巅
  • 力荐

环境保护 保护的是人自己

57分钟前
  • ピラミッド
  • 力荐

片中没有提及的两点:1. 发达国家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后绝大部分是被卖给发展中国家了,真正在本国获得回收循环利用或者被转化为能源或其他材料的塑料垃圾只占极小一部分,所谓 “成功解决塑料问题” 不过是将垃圾转移给发展中国家以后产生的错觉罢了。2. 纸袋的制造和使用比塑料袋多产生70%的空气污染物和230%的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水污染物比塑料袋多50%,在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可能造成的污染则是塑料袋的14倍;制造食品杂货纸袋所需的原料比塑料袋多40%;生产纸袋所需能耗是塑料的4倍,回收纸袋所需能耗是塑料的85倍,而在再生循环的过程中,比起废弃塑料,纸袋的处理也会排放出更多污水,进一步加剧环境负荷。此外,纸袋在垃圾填埋场占据的空间也比塑料袋大得多了。塑料制品确实需要减少使用,但纸制品并不见得就是更好的替代品。

1小时前
  • Andrew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