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凯文·贝肯,J·K·西蒙斯,米歇尔·莫娜汉,约翰·古德曼,

导演:彼得·博格,

 剧照

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2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3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4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5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6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3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4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5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6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7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8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19恐袭波士顿(普通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42

详细剧情

影片聚焦于2013年发生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是继《伦敦陷落》《深海浩劫》之后,又一高口碑灾难巨制,该片真实还原了在波士顿恐袭发生后,FBI、当地警方在102小时内全力缉捕真凶,阻止了犯罪分子下一步攻击行动的英勇事迹

 长篇影评

 1 ) 故事讲的完整、细致

《爱国者日》讲述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对恐怖分子没有过多的表述,就是很直接很主观站在波士顿的视角,讲述整个城市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大家因爱而付出的努力。全片没有炫技,也基本没有特效,但仍然很感人!ps:片中美国相关部门人员审问犯罪嫌疑人妻子的戏感觉有点美化美国政府了,不太相信那种情况下,他们不会用一些非常手段!

 2 )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判决:为了谁的正义

《恐袭波士顿》经真实事件改编,确是较为成功的一部纪实题材佳作,即使我们知道事件的始末,但影片依然能为你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导演彼得·博格曾经执导过灾难片《深海浩劫》,改编自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身临其境的紧张气氛,恰到好处的节奏把握,有条不紊的多线叙事,对事件的解构还原以及人物的情感刻画,都表现出丰富的层次与观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主旋律电影所必需的一些符号仍然需要出现在应当出现的位置。观影之余,真实的案件审理与判决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在2013年4月15日,正值美国的爱国者日。当天两枚炸弹在马拉松赛终点线附近爆炸,共造成3人丧生,264人受伤。警方认定,发动这次袭击事件的嫌犯为焦哈尔·萨纳耶夫和塔梅尔兰·萨纳耶夫兄弟俩。他们在逃亡期间还枪杀了一名大学警察,劫持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塔梅尔兰在案发几天后在警方的追捕中被击毙。焦哈尔后来在波士顿郊区一处住宅后院的船上被找到,他在案发前已在美国生活了10年。

2015年5月15日,美国联邦法院作出判决,宣布判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嫌犯焦哈尔死刑。案件审理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被此间舆论称为“近20年来最受关注的死刑案之一”。

案件的审理工作自正式启动以来持续了3个多月的时间。自1200人中遴选出的12人陪审团用了3天共14个小时最终才确定了焦哈尔的死刑判决,按照美国法律规定,死刑判决需要陪审团成员取得一致意见才能作出。对焦哈尔的30项指控全部成立,其中17项可判处死刑,在最后的判决中,焦哈尔在6项指控中被判处死刑。据称宣布判决时,被告的双手交叉地放在身前,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检方表示,焦哈尔是一名恐怖分子,他在马拉松赛的终点线附近帮助放置自制的高压锅炸弹,并协助引爆,造成严重伤亡后果。其发动袭击是针对美国在穆斯林国家的战略而进行的报复行动,并认为其屠杀无辜百姓的行为是正当的。据报道,在焦哈尔案发后藏身的船上,他们写下了发动袭击的动机,表示要美国“停止杀害我们无辜的人民,我们就能停止”。检方称,焦哈尔相信自己是反对美国的圣战者。

焦哈尔的辩护律师克拉克是美国知名的刑事辩护律师,曾成功地为包括“炸弹客”卡钦斯基和“奥林匹克公园爆炸者”鲁道夫等进行过免于死刑的辩护。她并没有就检方的指控进行争辩,她表示,辩方不会“回避”焦哈尔的罪责。她在结案陈词中对陪审团说,年仅19岁的焦哈尔是在哥哥影响下才参与袭击,塔梅尔兰才是袭击行动的主使,如果不是塔梅尔兰,爆炸就不会发生。故从案件审理一开始,辩护律师就已基本认定焦哈尔是有罪的,因而将辩护的主要目标放在减轻罪行上,即罪轻辩护的诉讼策略。

检方代表、美国联邦检察官梅林在做最后陈述时,再一次向陪审团成员展示了在两年前死于那场血腥爆炸案受害者的照片,并且指出,被告已经到了足以辨别自身行为的年龄,而焦哈尔本人明确表示,就是要为了美国在伊朗和阿富汗的战事复仇。

虽然波士顿的许多人要求严惩凶手、伸张正义,但在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上意见不一。据报道,波士顿多数人认为,应该判处焦哈尔终身监禁而不是死刑。

早先的民意调查显示:在2013年9月,即爆炸案发生5个月后,57%的受访者认为焦哈尔应被判终身监禁,3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判其死刑。案件审理期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判处焦哈尔终身监禁且不得保释的支持率达到62%,支持死刑判决的只有27%。受害人家属意见也有分歧,一部分亲属曾公开呼吁陪审团放弃死刑选择,以使他们能早日走出这一悲剧的阴影,重新开始今后的生活。为何人们会希望对焦哈尔这样罪大恶极的罪犯不判处死刑呢?

焦哈尔案之所以引发死刑争论,其一,该案是根据美国联邦法律提出起诉的,而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早在1984年就废止了死刑,且自1947年始,当地就没有再执行过死刑。

其二,美国死刑犯的实际被执行率低。据美国媒体统计,从1998年至今有80名被告在联邦法院被宣判死刑,但只有3人被执行死刑,其它大部分案件仍在上诉,还有一部分死刑被撤销,或是被告人死亡或自杀。

其三,死刑判决使该案进入漫长的上诉阶段后,由于案件的始终保持着不确定性,对受害者的直接影响将挥之不去。每个死刑判决几乎都会引起直接上诉,如果上诉失败,被告辩护律师可以根据程序要求美国地区法院进行罪后复查。如果复查被拒,还可以向美国上诉法院乃至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在庭审即将进入最后量刑阶段之前,该案最小的受害人马丁的父母比尔和理查德曾在《波士顿环球报》头版刊文,呼吁美国联邦司法部排除对焦哈尔的死刑判决。他们表示,希望司法部取消寻求对焦哈尔进行死刑判决,而代之以将他终身监禁,不得假释,同时剥夺所有上诉权利。他们说,他们深知被告所犯罪行的残忍,夺去了他们8岁儿子的生命,并使7岁的女儿致残,“政府有理由寻求进行死刑判决”,但这将导致甚至绵延数年的上诉审理过程,从而“不断在我们的生活中重现最令人痛苦的日子”,但是,只有当被告淡出媒体焦点和人们的视线,他们才能够开始“重建生活和家庭”。

然而,许多政界及专业人士更倾向于支持死刑判决。美联邦司法部长霍尔德表示,焦哈尔的行动性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迫使我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焦哈尔冷酷地制造了恐怖袭击,造成数百人受伤,并使3人丧命。其在声明中说,没有任何判决可以治愈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心灵创伤,也无法使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的心灵和躯体得到恢复,“这一判决是对这一可怕罪行的适当惩罚”。

纽约法律学院教授、死刑判决专家帕莱克尔表示,他并不认为受害人亲属的呼吁会对联邦司法部的决定产生多大影响。他说,受害人亲属和幸存者有发言权,但他们并没有决定权,因为其中还存在着“更大的利害关系”。帕来克尔支持判处焦哈尔死刑。其称,这是恐怖主义问题,死刑判决的目标之一就是对恐怖主义的一种控诉。

故而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死刑判决从某种层面上讲,较之受害者的诉求,国家利益、社会形象及舆论威慑更需要死刑判决这一面旗帜飘扬在美利坚正义无畏的土地上。

 3 ) 短评写不下

3.5 整体偏纪实风格,用了大量的真实录像和图片,末尾照常来一段真实人物采访。如果始终保持这个风格还好,但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影片后半主角警察与同事关于爱的对话配上慢放的配角画面实在太刻意和浪漫化了,又回到了老套的爱可以解决一切,与之前以及之后的纪实风实在格格不入。 影片切入的角度也就是角色很多,几乎涉及到事件的方方面面,节奏控制的还好但深度十分浅薄。属于不错,但仅仅是不错的片子。 另外,欧美很多恐袭的直接实施者都不是来自那些敏感地区,有的甚至不是原生穆斯林,而是出生成长在当地后来才入教的白人,他们如何成为恐组人员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另,我也算老阴谋论了,美国自己炸自己诬陷穆这种论调还是第一次见到。 还有,都这这么久了,中国人数学好的梗还没玩够吗?再另,对于在这种公共事件或自然灾害中受伤的人而言,真正难过的不是一开始和最初的那几年,而是等到人们渐渐遗忘灾难,社会不再为他们提供特殊的帮助和包容后,那时,才是最难过的。 现在谁还会记得512中截肢,失去亲人的人呢?我们多久没在媒体上见过他们了? 但他们所受到的伤害却不像人们的记忆那般容易逝去。

 4 ) 朴实的剧情,升华的大爱

很喜欢看国外拍的这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印象中看过了《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等,都拍的非常好,也并不是说剧情情节有多么打动人,特效有多么炫酷,而是非常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完成了影片的升华。萨莉机长中的萨利机长完全凭借40年的机长经验救了整机人,而血战钢锯岭中的阿姆斯特朗救下75名自己的战友,凭借就是信仰的。而这部影片同样的,警察,FBI,市长,州长包括受伤的报警的民众,救治的医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没有推诿,没有抱怨,体现了在灾难面前小爱汇集成的无言大爱。很朴实,很赞。

 5 ) 在拍主旋律电影这件事上 美国人实在比我们在行太多

其实,主旋律电影是很尴尬的存在。
因为基本上,它们不仅剧情是安排好的、结局是已经注定了的。
更关键的是,它们的要表达的主题,总是过于明确的。
于是,主旋律电影很容易陷入要么鸡血、要么鸡汤的困境。

然而主旋律电影,也是可以打动人的。
比如前不久,在北美上映的这部——爱国者日(Patriots Day)。
 
《爱国者日》这部电影的口碑比较有趣。
烂番茄新鲜度79%,影评人评分只有6.9分,并不算特别亮眼的成绩。
但观众喜爱度,却高达90%。
 
这个评分该怎么理解呢?
基本上,它意味着:从专业影评人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有明显的缺陷,整体上只是合格的水准,并不算突出。
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影迷来说:管他那么多的,老子(娘)觉得好看啊!

之所以有这样的口碑,首先是因为本片讲了一个很特别的故事。
“爱国者日”是美国的一个节日,最初被定在4月19日,以纪念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战——发生在1775年4月19日的“莱克星顿的枪声”。
从1969年开始,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爱国者日被改在4月的第三个星期一。
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就是为了庆祝爱国者日而举办的。
 
2013年4月15日,第117届波士顿马拉松如期举行。就在一片热闹祥和之际,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
 两枚炸弹在终点线附近先后引爆,造成3人死亡,183人受伤。其中一名受害者是波士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吕令子。
事件发生后,美国联邦调查局迅速介入,将事件定义为恐怖袭击,并锁定嫌犯为26岁的塔米尔南·沙尼耶夫和19岁的乔卡·沙尼耶夫兄弟。
在追捕的过程中,哥哥被警方枪击后不治身亡,弟弟则在同日被警方抓获。
 
《爱国者日》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是把这个大半个美国都知道的事件还原了一次。
事实上,这也是普通影迷喜欢它的原因。
因为对美国人民来说,波士顿爆炸案,不仅是一个故事,更称得上是一件“私事”。
可以说,只要能让观众再一次感同身受,电影就已经成功了。

《爱国者日》在这个任务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首先是相关人物的还原度都非常之高。
爆炸的场景,也高度还原了当天的情况。

当然,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本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叙事结构。
电影的开头,先是表现了爆炸案不同参与者的日常。然后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带着观众逐渐走进这个事件。
这些不同的参与者包括爆炸案的受害者;不幸被爆炸案嫌犯杀害的麻省理工学院校警。
有波士顿当地和水镇(Watertown,警方与嫌犯交火的地方)的警方;甚至有恐怖分子在逃亡过程中,抢夺车辆的中国车主。

这样做的好处,自然是让观众对这些事件的参与者产生共情。
当我们随着他们的视角经历这个事件,事件离我们就不再遥远。
当我们看着Patrick Downes和Jessica Kensky夫妇,作为无辜的马拉松观众,却被恐怖分子炸到重伤,不得不双双截肢,我们会不自觉的为他们心碎,忍不住对恐怖分子的暴行感到愤怒。
当我们看着水镇的警长跟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交火,我们会不由得为他捏一把汗。
当我们看到被劫持的中国同胞,鼓起勇气从恐怖分子的车上逃出来,冲到附近的便利店中打电话报警,并操着一口带着浓重中国口音的英语跟警察说:“去抓住这些狗娘养的!”(Go catch these motherfuckers!)时,我们在忍不住放声大笑之余,竟然还油然升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也正是对这每一个参与者的感同身受,能让我们这些没有亲身经历这个恐怖事件的观众,能对它有切身的感受。
当我们把一个“故事”变成与自己有关的“私事”,就很难不被打动。
而在电影的最后,开始放出事件参与者原型的相片和访谈片段时,观众也更能被震撼到。
反正在看到Patrick Downes本人,带着左腿的假肢跑完2016年的波士顿马拉松,在终点线和妻子拥抱痛哭的片段时,我忍不住泪崩了。
 
本片在美国电影协会(AFI)电影节上放映后,得到了观众们长时间的起立鼓掌。
而我在看完电影后,也觉得自己能感受到电影对整个美国社会精神的凝聚。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分割线---------

当然,影评人的评分不高,也意味着这部电影是存在不少遗憾的。
比如,电影前段由于叙事线程太多,铺垫略显平淡之余,也不免让人感到拖沓。
对爆炸的三个遇难者,电影中完全没有表现,只在最后放出了他们的相片以表示致敬。这不禁让人觉得整部电影缺了点什么。

在抓捕嫌犯时,曾对波士顿全城戒严。这本是普通民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个环节,电影却几个镜头就带过了。
最奇异的地方在于,整个事件中,那么多的参与者、那么多的故事,电影却偏偏选择安排了一个虚构的角色来串起整个故事。
 
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警察汤米,像一个超级英雄一样出现在了电影的每一个时刻。
爆炸时他在现场、整理监控录像时他提供线索、孟盾报警后是他第一个赶到、甚至连抓获嫌犯时他也在特警队中……
诚然,他的存在让整个故事更流畅完整。
但由于实在经不起推敲,难免让人有“你在逗我吗”的出戏感。
 
在电影的后段,还有一段沃尔伯格对爆炸案总结性的演讲。什么正义会战胜邪恶啦、爱让所有人站在一起啦……这种陈词滥调,又不免让整部电影的气质陷入了鸡汤。
总的来说,感觉电影远没有做到最好,让人感觉有点可惜。

纵然有这些问题,纵然以离我们不远的重大事件作为主题故事显得有些讨巧,但我还是觉得,《爱国者日》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因为不管如何,它还是打动了我。
波士顿爆炸案,让全波士顿、全美国、乃至全世界善良的人们都站在了一起,反对恐怖主义。
而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这种精神再一次传达出来、传达给更多的人。
至少在我看来,它做到了。
基于此,我必须要说:《爱国者日》这个片名,实至名归。

 6 ) 一些奇怪的感受

1.劫后余生的亚裔小伙躲在便利店里向警察提供罪犯信息,紧张的话都说不清。然而一口气报出了gps密码,警察一愣,这你咋知道的?小伙羞涩一笑,我记性好背下来了。

2.在警察与两个炸弹男巷战,枪林弹雨汽车被炸的飞起的时候,旁边居民楼里窜出个胖大叔,大声问要不要帮忙。我当时激动地想,快拿把枪出来,一起干死炸弹男啊!等着等着,胖大叔从窗户里扔了一把斧头出来,大声喊到,警察叔叔们干死那两个罪犯!那一秒我明明看到警察们的尴尬脸了。

哈哈哈,这些画风突转的笑点真是太好笑了!亚裔小伙买了奔驰,视频给爸妈看,说我要靠这车泡女朋友,结果就被劫持了。哈哈哈。幸好大家都智商能力在线,整个过程看的惊心动魄。尤其是我们事先知道会发生爆炸案,然后爆炸案发生前看那些观众开心地看比赛毫不知情真是挺揪心的。

就主旋律而言,这部电影确实挺适合的。然而,当男主警察在夕阳中说出类似“大爱无疆,众志成城”“我们要用爱来抵御伤害”的时候,我一面觉得感动,一面觉得还是有点膈应,这可能是我个人的问题,电影还是不错的。

看这部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的时候,我也在想,其实中国能拍的类似的题材也很多吧,例如云南车站砍人事件,当然砍人拍起来应该或许血腥。

 短评

穆斯林看了a lot of porn这个细节好顶赞

7分钟前
  • 幽云十六州
  • 推荐

波士顿中国人真多啊

12分钟前
  • 巴拉小魔仙儿
  • 还行

今年看得最全程投入的片子之一。抛弃了好莱坞剧作形式,基本上按纪实时间顺序讲述了事件和调查程序,和去年的《聚焦》形式类似,但更加主观,也更加情绪化。奉献了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最积极的亚裔(中国)角色。

14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邪教徒都得死,跟种族无关。

17分钟前
  • De Ajacied
  • 推荐

之前只晓得死难者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不知道还有一位被绑架的中国留学生立了大功。除了Mark Wahlberg主演的警察是纯虚构之外(而且这个角色的设定有点问题),本片的其他角色和故事主线都是高度还原的。

20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这场恐袭是推我跑马的动力之一。私人情绪太浓,爆炸场面一到就眼泪哗哗。本片没走反恐套路,通过BPD的视角,将现场救护,拼死守枪,绑架逃脱,小巷激战,全城戒严,这些大片的元素拍出了一座城市最普通的人最朴实却动人的情感。成就了一场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好人”vs“坏人”的战斗。

25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作为在波士顿生活的人,毫无疑问打五星,看完更爱波士顿了。电影里所有的建筑街道都是自己生活过的地方,连宿舍大楼都有出镜真是太开心了。电影拍得很紧张很扣人心弦,又很细节化很真实,尤其喜欢把演的部分和纪录片镜头剪切在一起,切换得非常震撼。

28分钟前
  • 朵朵鸭🦍💨
  • 力荐

尽管对于整个事件的全景扫描稍显流水账,彼得博格标志性的手持摄影与Trent Reznor & Atticus Ross的配乐却很好的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紧绷的节奏中,最后照例的真人访谈与照片也非常管用。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还成功塑造了一位好莱坞少有的亚裔男性英雄角色,当他说出“抓住这些motherfucker”时全场鼓掌

3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爆炸前的波士顿天气晴朗,人们用双腿奔跑;爆炸后的波士顿全城死寂,有人永远失去了双腿。男人戴着义肢再经过爆炸地点时,眼泪奔涌。恐怖分子或许也有一抹给侄女系鞋带的温柔,却任由另一个无辜的孩子盖着白布躺在冰冷的跑道。戴头巾的女人可能是审讯官,也可能是恶魔之妻,仰仗你如何解读自己的信仰。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范本,情节紧凑,真实监控镜头与电影镜头剪到一起,全程写实,改编有度,注重细节,把《湄公河行动》这类号称真事改编却严重夸大其词的玩意衬得幼稚可笑。8/10

39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Dun Meng: "go get the motherfuckers!"

44分钟前
  • gavin.j
  • 推荐

彼得博格以前常被叫做小麦克贝,这片要让贝来拍,怕是会比恐袭本身更加恐怖

47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拍的很真实,很多人都说别忽略了美国先侵略别人。我认为战争产生的问题就该用战争解决,堂堂正正的打一架能怎样?本着亡国的信念也要一雪前耻的去战斗,这才是维护荣誉该有的觉悟。这样去搞平民手段太卑鄙,最重要的不是赢而是怎么赢。

49分钟前
  • Andrea
  • 推荐

巷战和加油站逃出生天的戏非常过瘾,中国人两米八!很讨厌歌功颂德的部分,这些恐袭的源头正是美国自己的政府多年来干预他国内政掀起他国内战最后报应到整个白人世界,但是这部戏里我看不到关于这个任何的反思。

53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

沃伯格像蝙蝠侠一样第一时间出现在各种罪案现场。其实除去开头(很像选举宣传片的)“美国普通人平静美好充满爱的生活”及最后齁人的鸡汤外,中段拍得还不错,节奏什么的都还好。但为什么这种电影无论什么党派的人拍最后都会归结到“爱能战胜一切”?好不容易问题问出来了,结果还是爱来爱去

5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穆中无人就是干,全城通缉抓坏蛋。易燃易爆夜对战,邻居老王瞎添乱。中国小伙诚点赞,留学女生扼腕叹。恐袭无情人有善,以爱之名驱暴乱。时间铺陈连成串,美式旋律真震撼。

60分钟前
  • 之晨
  • 力荐

特别精彩特别紧张。我估计美国的意思可能是:你搞恐怖袭击?那来吧,我们找到你太容易了,而且就算付出再大代价我们也会把你干掉。

1小时前
  • 神猪尝百草
  • 力荐

被劫持的中国车主逃跑那里我真的心悬到嗓子眼……太有代入感了。

1小时前
  • Incertus
  • 推荐

从开头温馨的画面开始就揪着心,像是一部纪录片。分不清楚哪些是演员哪些是当时的记录。整个电影院都是抽泣声。在波士顿三年,去看过全马,也跑过半马,还没去看过红袜队比赛。信用卡被盗,警察叔叔给过温暖的拥抱。我爱波士顿。Just love it.

1小时前
  • 绿皮车的终点站
  • 力荐

这里面提到的love并不空洞

1小时前
  • #Pekingca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