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战争(1994)

战争片美国1994

主演:伊利亚·伍德,凯文·科斯特纳,梅阿·温宁翰,Lexi,Randall,

导演:Jon,Avnet,

 剧照

战争(1994) 剧照 NO.1战争(1994) 剧照 NO.2战争(1994) 剧照 NO.3战争(1994) 剧照 NO.4战争(1994) 剧照 NO.5战争(1994) 剧照 NO.6战争(1994) 剧照 NO.13战争(1994) 剧照 NO.14战争(1994) 剧照 NO.15战争(1994) 剧照 NO.16战争(1994) 剧照 NO.17战争(1994) 剧照 NO.18战争(1994) 剧照 NO.19战争(199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49

详细剧情

曾经,史蒂芬亦是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血理想参军踏上了战场,然而,知道真正的身处于炮火之中时,史蒂芬才发现,战争,无论对于己方还是敌人,都是一场惨无人道的酷刑史蒂夫幸运的成为了战场上的幸存者,返回了家乡,没想到这里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史蒂芬决定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史蒂芬有两个孩子,在孩子们眼中,浴战火而重生的父亲显然就是英雄的典范,可是史蒂芬却想向孩子们揭开战争的残酷本质。两个孩子在一颗大树上建造了一间树屋作为秘密基地,没想到这间树屋却成为了另一场战争的导火索。

 长篇影评

 1 ) 时间永不终止 何时暴雨将至 —— Before the Rain 主说电影原声

哥特时代1中的一篇主题文,剧情描述大多为转贴拼凑+看后听后感是自己的 主要介绍的电影原声

出品:马其顿/英国/法国 1994年
导演:米柯曼彻夫斯基
主演:瑞德塞柏嘉
      凯特琳卡莉黛
主要奖项::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国际影评人奖
          第十一届美国独立精神电影奖最佳外语片

概述:一部探讨有关信仰、战争、人性和宿命的老电影,结构巧妙、视角独到、镜头优美且耐人回味。在这里(前南地区民族杂居的村落)所谓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美丽与丑陋的界限并不是如好莱坞大片般泾渭分明。它们交错渗透纠缠在一起。“神”用悲悯的目光从天堂注视着那片多灾多难的土地。

剧情简介:本片分三部分,各自用小标题分隔。每部分独立成章但又相互关联,暗示和隐喻成为了镜头中最为巧妙也最值得思索的“节点”,观察细节是我们欣赏这部影片的关键。(说实话我认为只看一遍很难真正理解这部影片的全部精髓)

第一部分:WORDS (字) 场景 马其顿农村的两个村落

一个年轻的东正教神父在同乡的枪口下藏匿了一个因杀死调戏她的信奉东正教的村民而出逃的邻村穆斯林少女,爱情随之滋长。当两人克服重重困难(敌意的同乡的武装搜查,仁慈东正教长老的谅解)准备去伦敦找神父的摄影师叔叔时,少女的家人找到了她。并要杀死神父并带她回家,最后少女为了救自己的爱人死在亲哥哥的枪下。短暂的爱情瞬间凋落,死亡如影随形,唯有扼腕叹息……

第二部分:FACES (脸)场景 伦敦的都市

有夫之妇安妮是一名杂志社编辑。有一个非常爱她的丈夫,还有一个牵挂不已的情人亚历斯。亚历斯是马其顿来的战地摄影师,16年前他逃离故乡来到伦敦,做为一名自由摄影师为杂志社工作。长年奔波于战场拍摄残忍景象使亚历斯心力憔悴。这次他回到伦敦希望带安妮回故乡开始新的生活。但安妮拒绝了他,还在两个男人中间犹疑。最后当安妮已分居多日的丈夫在餐厅竭尽全力挽留怀孕的安妮试图挽救他们婚姻的时候,却意外被骚乱暴徒的乱枪打中脸部,血肉模糊、命归黄泉。安妮亲眼目睹惨剧发生,痛不欲生……

第三部分:PICTURE (照片)马其顿的农村

亚历斯回到了阔别16年的家乡,但这里的情况比他离开的时候还要破败。民族、宗教矛盾使得互为近邻的人们纷争不止,流血不断。他去探访旧日的穆族情人(也许这正是他逃离故乡的原因),却发现往日的情感被残酷现实割裂得更加陌生。回家后的第三天他为了救将被处死的邻村穆斯林少女出逃而被朋友枪杀在故乡的土地上,女孩终于得以出逃。但天地宽广,她又能逃到何方?镜头回到第一部分的开始。当失去丈夫孑然一身的安妮来到这里找寻她情人的时候,却只看到亚历斯的棺木正在下葬。她掩面而泣,却无泪滴……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亚历斯舍身救出的穆斯林少女亦是影片开始时为救自己年轻的爱人而死于亲人之手的那个姑娘。而这少女正是亚历斯旧日情人的女儿。而亚历斯也就是年轻神父那身在伦敦的叔叔。这一切看似宿命般的悲剧震撼着每一个观影人的心。不可能的爱情、两难的抉择,手足的残杀,当那看似追求崇高信仰的民族、宗教冲突将人类个体善良的爱情、亲情无情扼杀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将扪心自问,我们毕生追求的信仰究竟是什么呀?难道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神真正要我们去做的么?米柯曼彻夫斯基用满腔悲悯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向世人控诉,控诉那如圆环一般世代仇杀。他渴望用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性本身来化解这世间的悲剧。但他所期望的真的能实现么?

经典镜头:在这轮回的剧情中,有一些镜头寓意深刻,拥有超强的震撼力。注意,这里所说的震撼力不是大多数人用来形容好莱坞惊险大片中特技的那种震撼力!!它们必将久久停留在你的脑海深处,时常敲击你的心。

第一部分:
镜头一
一个年轻的塞族青年在教堂搜查穆斯林少女未果,竟将满满一梭子子弹都倾泻在对面屋顶上晒太阳的一只小猫的身上。那黑白花的毛球在刺耳的枪声中被子弹撕碎,血花四溅。
镜头二
穆斯林少女为了救自己塞族情人被哥哥所射杀,当年轻的神父抱着她那满脸泥泞的头痛哭流涕的时候,少女只是用自己右手食指放在了嘴唇上让他不要再哭泣。两只睁大的双眼睛随之凝滞失去了光彩…..

第二部分:
镜头一
安妮在杂志社的编辑部中整理旧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中的内容正是穆斯林少女死在哥哥枪下的瞬间。这超越常识的处理显然是导演刻意为之。
镜头二
枪声响起,餐馆人群大乱,灾难过后,安妮惊慌寻找自己的丈夫,却发现他倒在了血泊中,但她抱起丈夫,却看到了血肉模糊的脸……

第三部分:
镜头一
亚历斯被自己的好友射中,他用身体挡住了少女并让她快跑,随即仰面躺倒在自己故乡的山坡上,干旱的土地终于迎来暴雨倾盆,雨中躺着亚历斯的尸体。

导演:这部电影是马其顿导演米柯•曼彻夫斯基的处女作。早年他留学美国学习电影,并在那里成为出色的摄影师和小说家。1991年,曼彻夫斯基回故乡探亲,有感于祖国绵延不断的战火和激烈的纷争给民族带来的苦难,决心拍摄一部此类题材的电影。三年之后《暴雨将至》问世。这部成熟老到的新锐作品确实让人惊叹不已。但可悲的是现在的年仅三十多岁的曼彻夫斯基已经告别了导演生涯。史诗巨片《尘土》成为了他的收山之作。他认为好莱坞的商业色彩和金钱资本令自己丧失了原本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自我风格。看来商业化与艺术化的“分歧”永远是艺术家们不可避免的问题。

音乐:没有人能忽视音乐在这部电影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恰如其时的出现且异常感人。正基于此宝丽金公司特意出品了这部电影的配乐专辑。不同于一般电影配乐专辑中不同乐队轮番上阵大杂烩式的单曲堆叠。来自马其顿的乐队Anastasia包办了电影及专辑中的全部作品,歌特式拜占庭音乐融合马其顿民间音乐与强烈的人文主义感伤构成了音乐的整体基调。

时间永不消逝(time never die)是一首纯器乐作品。民族弹拨乐器交错奏出浓郁的巴尔干风情,旋律中却带着挥不去忧伤...这片多难的土地。接下来是8分24秒长的九道铁门(nine iron doors),Gaidi(巴尔干风笛)颤动的音律,Tapani(民族打击乐器)的敲击引领着低沉的男声民歌吟唱。多么想知道他在唱什么,无奈语言文字的隔阂阻挡了我。回家(coming back home),在餐厅(at the restaurant)是我印象深刻的两首歌曲,那动人心弦哀怨幽婉的巴尔干女声唱吟只在电影中两个主人公以及安妮的前夫被射杀的时候才出现过。当眼中的灵魂由身体飘向虚无的天际,镜头中的画面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以至于一听到这歌声,它就会重现。器乐曲红与白(red and white)中的提琴和钢琴充满了心灵的迷惘与惆怅。在伦敦的出租车内(in london cab)同样是一首纯器乐作品,沉郁箱琴叮咚做响。忽略(pass over)又是熟悉的拜占庭吟唱,流露出点滴回归故土道路的疲惫和期望。而葬礼主题曲(funeral theme)就是它本意的阐释吧。接下来到了全专辑最悲切的亚历斯之死(death of alexander)这首歌,那令人饮泣的女声再次出现,无法抑制内心的共鸣,当宽容正直,坚毅的主人公因救出穆族小女孩而被同族人射杀在旷野上的时候,就是这歌声在上空回旋,每一个善良的人们都会流下眼泪.....狭隘的人性...宿命的悲剧...回家2(coming back home 2)应该表达的是善良灵魂通过死亡回到永恒怀抱的意味吧,飘曳的男声有如那灵魂飞入高空...从虚无而来又回到虚无中去,那是一切痛与悲哀永恒的慰藉之所。那是归宿....最后一首圆环不再循环(the circle is not round)表达的应该是一种渴望历史的仇恨不再冤冤相报的美好愿望吧....与时间永不消逝(time never die)相同的前奏首尾呼应就如圆环本身。

形容Anastasia,你可以用上很多词汇:民族、歌特、中世纪、拜占庭、忧郁、神秘、灵性、古朴、魔幻...当然这一切都远不如亲耳一闻他们的作品来得透澈而深刻。

由Zoran Spasovski, Zaltko Origjanski和Goran Trajkoski组成的Anastasia成军于1987年,起初名叫Aporea,1991年发表首张迷你专辑"Na Rjekah Vavilonskih"时正式改名为Anastasia(希腊语"复苏"的意思)。此前三人分属于Padot na Vizantija (The Fall Of Byzantium), Lola V Stain和Mizar这三支不同的乐队,但他们都对自己身处的团体不太满意,随着三人的见面,他们开始在一起探索描绘心底共同涌动着的音符,情况一直持续到Anastasia这个名字的诞生,此后,各人都立志以Anastasia做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对于喜欢Dead Can Dance民族融合风格或是DarkWave里Medieval乐派的人,Anastasia无疑又是一个藏宝式的发现:同样有浓重的哥特式低调情绪,但附着在音乐性灵之上的神髓底蕴却是源自神秘的拜占庭宗教音乐和古老的马其顿民间歌谣---在我们之前已知的大多乐队中,很少有来自这一地带,抑或关注东欧中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传统音乐,能体现东正教或拜占庭教会音乐风格的代表。而实际上,拜占庭式的美学概念无论是在艺术、建筑还是音乐上,都有其悠久独特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沉淀,而它对于近带西欧的历史发展、斯拉夫语系和伊斯兰教地区的文化风俗更有着深远的影响。

拜占庭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西方世界对东罗马帝国及其文化的称谓。基督教创立不久,就逐渐分裂成拉丁语系的西派和希腊语的东派,东派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派以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为中心。随着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东派教会自此一蹶不振。此后,西派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发展壮大到遍及全球的最主要信仰,而东派基督教(东正教)的影响力相形之下却显得日益单薄。再加上历史延续下来的东西方文明发展差异,以及两种文明彼此间思维形态的陌生与隔核,使得现代西方世界对拜占庭文化往往抱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它只不过是停留在蛮荒时代的腐朽事物而忽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们更是少有机会得闻那混厚绵延、带着某种超自然、神启性的拜占庭圣咏。

至于南斯拉夫、马其顿 — 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民族音乐,之前是由于冷战对抗的封闭和抑制,之后又是分裂动荡的混乱与萧条,至使外界实在是绝少能一睹它们的神秘面貌。因此,当我们在观看“暴雨将至”,听到那些如画面般瑰丽而神秘、具有浓厚东方色彩;又带着强烈宗教精神、呈现宿命的轮回与归属感的音乐时,是如此的被震撼着。

当然,虽根植于传统古老的宗教和民族音乐,但Anastasia吸收的音乐影响远不仅于此。如他们所述,正是在80年代的一些后朋乐队诸如Joy Divisio、Killing Joke等感召下才促使他们投身摇滚音乐;而近代一些实验性质、非舞曲类的电子音乐如FSOL、Biosphere也对他们启发颇大。对于音乐的豁达态度也表现在乐队并不介意外界如何定义他们:说他们是民族也好,说他们是歌特式的拜占庭音乐也好,说他们的音乐带有迷幻色彩甚至是电子化的,他们认为都是无可厚非的,并且很高兴这样不一致的形容恰好展现了他们的音乐内涵是如此的丰富又色彩斑斓。而乐队里的每个人在拥有相同追求的同时,彼此间又保留有不同的音乐构想,这也被当作是一个长势。另外,即使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但Anastasia一直否认自己是一支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马其顿乐队,因为他们首先创造的是一种极个人化的音乐,是在追求属于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声音,相对的,做为马其顿人,做为生活成长在这片土地的人,才使得他们的音乐会烙上自己民族的印迹。因此,在许多的采访中他们都一再申明自己并不能代表正统的马其顿民族音乐,但同时他们因身为一支马其顿乐队而自豪。

出道至今,Anastasia共发行了四张唱片,分别是1991年在南斯拉夫Nish的一个小型独立厂牌DOM下发行的迷你专辑"Na Rjekah Vavilonskih"(1994年希腊厂牌Poeta Negra重新发行了这张迷你专辑);1994年电影原声唱片"Before the Rain";1997年在马其顿唱片公司Third Ear Music下发行一张EP"Face / Burn",而另一张收录了早年Anastasia未发行作品的合辑"Melourgia",同年也在希腊厂牌Libra Music下发行;1998年,最新专辑"Nocturnal"则分别由Third Ear Music与Libra Music在前南地区和全球代理发行。

虽然是属于少众层面的音乐,Anastasia却有着很丰富的演出经验,Skopje、London, Athens, Stockholm, Belgrade, Lisboa等地都曾留下他们的身影。而对于前南的分裂,Anastasia自认在情感上并没有带来多大的震动或伤害,只是由于各地区现在各自为政使得他们演出起来不再像以前一样方便。不过,也正是这一点“强迫”他们把音乐重心转移到欧洲中心地区,结果反而间接令他们的音乐在前南各省获得成功。因为从前做为一个来自省里的乐队,是很难与位于贝尔格莱德、萨格位布的大唱片公司签约,并很少有机会上一些重要音乐厅的舞台。此外,他们也曾为众多的电影、电视节目、舞台戏剧、舞蹈等配乐,这其中自然是以Milcho 曼彻夫斯基导演的Before the Rain最为著名。实际上,正是通过这部优秀的电影才使他们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知名度,这也是他们岂今为止卖得最好的一张专辑。当然这样的“好”也只不过区区十多万张销量而已。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与“山雨欲来”的电影配乐不同,Anastasia自己的音乐除了使用诸如kavali(一种长笛),gaidi,tapani等器乐凸现那深厚的民族底蕴之外,还擅长利用电脑、采样器、合成器等现代科技手段创作,因此电子成分在他们的音乐里占有很重比例。总体看,他们创造的是一种融合了拜占庭宗教音乐曲式、巴尔干的民族音乐打击节奏与现代摇滚音乐思维的独特乐风。

一部不朽的电影;一张感人的唱片;一支优异的乐团。这就是我们想要向你述说的全部。

撰稿:Murk&Eros

 2 ) 时不灭,环非圆

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
这两句话片中前后出现了几次。一时并不好理解。
正如这个故事本身。
海报上写着:“Once you know the facts, you will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我曾经有些向往那片土地,那些个名字,南斯拉夫,塞尔维亚,马其顿……这些名字联系着纷乱纠结的历史,感兴趣,却解不清。
那里的乡村美丽宜人,那里的人民和善朴实。你无法明白它为何会战火纷争不断。也体会不了一个联盟分崩离析是何感受。
民族利益或许是一个理由。国际社会也不无关系。但这一切,又该从何说起呢?……
骤雨将至。多么有意境的片名。我对雨从来都有特殊的感情,尤其当天阴沉下来,风中夹着潮湿的气息。
风平浪静的表面之下是潜伏的风暴暗涌。大雨来临之前,难免烦闷。你望着天空的远方,乌云仿佛压到你的心头,也遮蔽了阳光,而风却满楼,将人吹凉。
你知道只有雨才能解脱这种烦闷。而且情愿是一场暴雨。
片中的叙事,有时更像是破碎的镜头拼接而成,由得观众自己去构筑完整图像。而若干人物也不够饱满。加之完全听不懂的马其顿语、阿尔巴尼亚语。我对故事以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刻,有所遗憾。
三个故事“words”、“faces”和“pictures”巧妙的构成了一个循环。细细推敲起来,却是一个逻辑上无解的死结。“The circle is not round”,这个环不是一个简单的圆,和时间先后也无关,因为时间不可磨灭,“Time never dies”。
分开看是独立的故事,连在一起却相互作用,缠绕成一个圈。巴尔干半岛上的繁杂问题就是这么个解不开的结,并不停反复,因果交叉。
需要一场淋漓的大雨才能释放那压抑的情绪。只不过,雨过后,天会晴么?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23028576.html

 3 ) 浅析《暴雨将至》的后现代主义时空结构


   本文为本科毕业论文,刊《瀚海潮》2009年第一期,总78期。刊出时题为《跳跃的诗意,诗化的哲理》。
   
   摘要:马其顿导演米奇·曼彻夫斯基的《暴雨将至》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反战”题材的电影。影片在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下,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作为视听表现手段,并且用诗化的时空结构,分段式地呈现出一出出人生悲剧。影片将战争故事表现得内敛含蓄,更能激起观众深沉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暴雨将至》后现代主义时空结构
   
   对于已经习惯了以线性思维来叙述故事的观众,观赏马其顿导演米奇·曼彻夫斯基的《暴雨将至》的确是一种接受力的挑战,但对于已经习惯了欧洲电影以个人化表达为艺术追求的观众,《暴雨将至》则是一部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的电影,欧洲电影向来注重电影叙事在传统领域里有所突破的电影精神。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更是极为重视这方面的诉求。《暴雨将至》以三段式的结构框架呈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这种似乎无序和混乱的、主题隐晦的、甚至有些无趣的叙事模式,恰恰是作者传达思想的独特言说形式,也正符合了欧洲电影的艺术传统,于是,他获得1994年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就是情理之中的光荣。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美学探究
   
   罗岳曾借用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阐述这种分段式叙事的美学意义,是一篇特别有建设性的文章。然而作者所介绍的巴赫金理论和他进行个案分析时所列举的论据似乎有些貌合神离。“无论是外结构还是内结构都需要观众的主动修补,因此对话性在这里成为影片叙事结构的重要原则。”[1]似乎不尽其然。尽管如此,作者将“对话理论”植入到电影批评话语中,的确是一种开创性的见解。我们在研究分段式叙事的模式时,我们不得不把它纳入后现代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下探讨。这正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先锋派风行的时候出现的《一条安达鲁狗》、《卡利加利博士》一样,它们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相应的美学思潮的。因此以“复调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对话理论”,在解读分段式叙事结构时并不是那么恰如其分。相反,它更应该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解读。
   彭吉象《影视美学》在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两种文化症候的不同时,总结出后现代主义的诸多特点:“后现代主义体现了主体在异化中的死亡以及对这种死亡的漠然态度……使得它洋溢着一种怀疑一切的精神,既包括对外在世界的怀疑,也包括对自我的怀疑……后现代主义力图打破整体性观念,以结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以零散化、边缘化、多元化来取代整体性。它认为,世界其实是支离破碎的,这种破碎多的是边缘,少的是本质;多的是偶然,少的则是必然;多的是碎片,少的是整体。在这种结构主义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力图消解一切区别和界限……追求的是混杂和拼接,追求以一种‘不确定性’原则建构作品世界,体现为非原则化和零乱,主张拼贴的文本。” [2]而《暴雨将至》恰恰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美学以下三个方面俄特点。
   1、拼贴的时空结构
   影片在情节安排上采用三段式的叙事结构,而且时空在这里出现了断裂,呈现出拼贴的状态。我们将影片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厌恶了战争的新闻摄影师亚历山大·科克夫回到家乡马其顿希望过上安定的日子,弥漫着的民族仇恨却非他所愿(影片第二段落);科克夫为了帮助昔日情人汉娜的女儿萨米拉逃跑(事实上是萨米拉遭到了强奸),却被自己的族人射杀(影片第三段落);萨米拉藏在年轻神父基里尔的房间里,两人产生了感情。在两人为了躲避追杀离开的途中,萨米拉的弟弟射杀了年轻的萨米拉(影片第一段落)。如此一来,种族冲突的主题毫无遗漏地摆在了观众的面前,无需思考,观众又一次做了纯粹的“观者”角色。创作者不希望“顺理成章”地讲述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让观众只扮演被动的“观者”角色。可喜的是,影片的故事情节并没有遵循时间顺序的逻辑线性,而在影片开始的第一段落,讲述整个故事的结尾部分,第二段落才是故事的开始。时空结构产生错位,给观众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故事情节的拼贴感,然而这种拼贴并不是随意堆砌,相反,在人物关系的相互维系中,三个段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2、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
   导演在进行影片布局时采用了三个词语:“语言”“面孔”“照片”,每个词语形成一个单独的段落。影片以每段末即将来临的暴雨为契机,将三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形式上的圆圈。然而这三段的结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首尾相接,事实上每个段落彼此都是独立的。第一个段落,讲述了一段由种族冲突导致的爱情的悲剧,萨米拉死在弟弟的枪下,暴雨来临,科克夫葬礼上出现的莫名女子,成为第二段落的主角。获得普利策奖的摄影师科克夫,因反战立场,回到了家乡马其顿,情人安妮的丈夫惨死在暴徒的枪下。第三落落中科克夫成为主角,他渴望过上宁静的生活,但整个村庄弥漫着民族冲突的硝烟,最后他为了救往日情人汉娜的女儿萨米拉时,倒在了族人的枪下,暴雨来临,萨米拉逃出了追杀。
   三个故事的独立性在于自身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逻辑顺序。与线性思维为主的经典影片的故事段落不同的是,拆分以后的三个段落被相对独立地展开,不在遵循整个故事存在的时空统一性,以及情节发展的逻辑线性。
   3、碎片式的叙事
   特别令人费解的是,影片中出现一些几乎是“莫名其妙”的桥段,如第一段落中基里尔想到伦敦投靠的摄影师叔叔是不是亚历山大·科克夫,因为科克夫离开伦敦时曾说回来要为自己的侄子受礼,但是回来后却没有去基里尔那里;第二段落萨米拉死去的照片是谁拍的,因为她死的时候并没有照相机在场,况且按照正常的逻辑推测萨米拉还活着,而且照片上萨米拉死的那一刻还有人为她拍照;第三段落中亚历山大·科克夫对士兵说安妮已经死了,事实上在第一段落中他的葬礼中安妮正是在场者之一;第一段落中物无知收音机里播放的摇滚乐,出现在第二段落中穿过墓地的陌生女子那里,它们二者之间有何联系;第一段落中基里尔产生幻觉那一节与第三段落中科克夫产生幻觉那一节,在拍摄手法上完全相同,都是采用摇拍的方法,而且固定不变的场景和景别在同一节里运用了两次,导演要表达什么,观众不得而知。这一系列语焉不详的“碎片式”叙事,貌似时间链条上的混乱,却更能传达出当代人生存经验的复杂性,更主要的是一种主观上的“臆造”,这就意味着,影片“臆造”的时间混乱已经不仅出自于导演的形式探索,它还使结构得以进入表意的层面。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时间特点即时空意识有如“精神分裂症”,或者拉康所说的“符号链条的断裂”。也就是说现代和前现代的观念中,历史是一个由前至后连续的牢固的线性链条,而后现代观念中的历史是跳跃的,间断性的,非线性的,历史链条经常会出现“裂缝”和断裂的现象。历史主要是主观的构想,是可以随意拼接的、零散化的碎片。“历史意识的消失产生断裂感,这使后现代人告别了诸如传统、历史、连续性,而浮上表层,在非历史的当下时间体验中去感受断裂感。……历史感的消失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拥有了一种非连续性的时间观。”[3] 。影片以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之间的民族冲突为故事内容,进而涉及到世界在那个时候的动荡不安,由此反映出创作者的反战思想。尽管是那样的隐晦,影片却不直接用主人公语言的进行控诉,让观众在这种亲人相互残杀的悲剧中,感同身受战争的非理性和人性在战争背景下的扭曲、变形,这种隐形的暴力是别具力量的。
   
诗化的时空结构和信仰的焦灼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为诗意的呈现营造了想象的空间。这种跳跃性往往和断裂感联系在一起,方能造就令人疼痛的诗意。如海子的诗歌《亚洲铜》,开篇便道:“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4]亚洲和铜组合成一个词组,而且反复吟咏了一次,但是祖父、父亲、我,死在这唯一埋人的地方,这种残酷的寓言式意象组合,揭示出一种“宿命论”强烈的悲悯色彩,让人疼痛不已。《暴雨将至》开篇那句诗也具有同样的寓言:“伴着尖鸣/鸟儿飞过漆黑的长空/人们沉默无语/我的血已因等待而疼痛”,这里的跳跃思维和断裂感不言而喻。诗歌和电影具有同样的跳跃属性。电影画面依靠人为的“剪辑”,依靠“蒙太奇”特性,有节奏、有顺序地连接起来,犹如一组丰富的诗歌意象,构成了整部影片。用独特的方式,将不同的元素完美地结合起来,产生一首好诗,也产生一部令人意想不到的影像。模仿和不断重复,只能导致诗意和想象力的枯竭。导演米奇·曼彻夫斯基是个诗人,他用一种断裂的、不合常规的叙事方式,将三个故事反讽地、生硬地组合在一起,然后用每段末“暴雨” 的意象重构起来,使原本“陌生化”的效果,产生了令人疼痛的心理共鸣。《暴雨将至》便是这样一首诗,格调与开篇那令人疼痛的诗异曲同工。因此,影片三个段落“语言”“照片”“面孔”的突兀结合,显得顺理成章,篇首的诗句和影片的时空结构相互呼应,构成了一种诗化的时空结构。若按照正常的顺序安排:照片——语言——面孔,那么,开篇的诗句只能是一句“富有诗意”的摆设罢了。
   这种“断裂感”,正是后现代主义美学的重要特征。导演通过这种“断裂感”,不仅让故事在形式上达到一种轮回,更重要的是他还要传达一种“断裂”后的希望。第一段落中萨米拉死后,理应是整个故事正常逻辑上的结尾,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影片的开头。当萨米拉死后,基里尔理应有两种选择:一,为他自己所爱的人报仇而进行周旋。这种种冤冤相报何时了又会带来另一轮仇杀,其残酷性不言而喻;二,基里尔静静地看着这位善良的姑娘死在自己脚下,影片结束。导演把这种苍凉感放在第一部分的结尾,给了观众在心理期待上一次希望,因为影片才刚刚开始。相反,在整部影片的结尾部分,摄影师科克夫被自己的族人射杀,而萨米拉却在暴雨来临之际,逃离了仇人的追杀。这样的情结安排,给观众留足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一个内心满怀正义感的人遭遇了死亡,一个无力反抗的弱女子却逃了出来,奔向了教堂。这又暗示着,影片的结尾又给了观众心灵上一种希望。教堂这一意象也颇为得体,不仅可以庇护身体,同时还可以净化心灵。
   影片第二段落中,安妮经过伦敦的街头时,教堂里传出了的童声合唱,引起安妮的注意,她驻足观望,内心又一次充满矛盾和焦虑。这些孩子用歌声赞美美好的生活,战争却让另外一些孩子失去家园,甚至带着惊恐的哭泣,倒在了血泊中。安妮在图片室里看到在战争中受害的儿童的照片时,满脑子充斥着孩子的哭声。当她走在伦敦的街头时,这些孩子的哭声还萦绕在脑际。影片在这里做了这样的处理:用特写镜头呈现出的伦敦街头杂乱无章,孩子的哭泣声与之形成一组声画对立。这一巨大落差,给观众呈现出战争和安宁生活的距离感:一边是残酷和暴虐为舞的疯狂战争,一边是现代都市妩媚慵懒的面孔,呆在现代城市中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如安妮和摄影师科克夫,却因为那些悲惨的命运自愿承担着一份厚重和不快,为影片平添几分人情冷暖。
   影片在第一段落里呈现出浓郁的宗教氛围,这样一个神圣而宁静的教堂,被小孩玩斗乌龟时产生的爆炸声打破(冲突的隐喻),随后闯进的一群持枪男子,凶神恶煞,随意搜查,行为暴烈。其中一位开枪打死屋顶的那只猫,这种彻底丧失人性的疯狂举措,颠覆了这里的“神性”,也预示着悲剧的上演。
   当代人内心的虚无和生活状态的消沉,宗教信仰成为重要的寄托方式。连年战争将生命原有的敬重肢解得扑朔迷离,人们靠了唯一的、况且是微弱的信仰维持生命,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在这里人们的信仰是微不足惜的,呈现出一种焦灼的状态,宗教也仅仅是寄托美好愿望的工具,不具有实际意义,影片传达着一种悲悯色彩。
   
隐喻作为表现手段
   
   隐喻不仅是作为一种妙笔生花的描述方式存在的,而且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思维习惯存在着。正如莱考夫所认为的那样:“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5]也就是说,隐喻并非单纯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从一种语言现象上升为精神行为,甚或一种文化行为,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主观认知活动的。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修辞格,一方面具有升华主题的作用,如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时间》最后一个画面:一个大全景中,全部是涌动的人头,主人公湮没其中,将人们对时间的恐惧上升为普遍性;另一方面,影片的难懂,从个别画面,到整部影片,也往往是隐喻造成的,然而这时的隐喻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恰恰是后现代主义美学的一个体现。2007年姜文执导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通过大量的隐喻画面,揭示出那个已经成为历史的年代里,人作为个人的集体无意识,让本来清晰和敏感的历史抽象化之后,变得扑朔迷离。恰恰是这样“含糊不清”的画面和“本末倒置”的结构,揭示出文革岁月中,个人在庞大的历史话语权力中渺小的如一粒沙。
   在第一个段落“语言”中,宗教情结被蒙上浓重且特殊的色彩。导演用了大量的静止画面,反复呈现教堂、壁画(如圣母、耶稣、表现宗教史上有关“五世纪”屠杀时统统挖去眼睛的异教徒,等等)、十字架、暴徒手中的枪、神父的表情、以及神父们做祈祷时低沉厚重的经文。导演安排了这样一场戏作为电影的第一个段落,是别有用意的。我们知道,战火纷飞和种族冲突在阿尔巴尼亚地区频频发生,甚至造成欧洲各方势力的动荡不安,战争已经像日常生活一样,人们见怪不怪。然而作为这个是非之地生生不息的人们,把战争视若生活的同时,又担心着自己的命运,说不定哪天倒在血泊中的就是自己。他们拥有一种浓厚的宗教情结,并且将个人安危寄托于宗教,祈求“万能的主”赐予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但事实却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老神父和年轻神父基里尔经过一群正在做“斗乌龟”的孩子身旁时,老神父说:“时间不逝,环亦非圆。”当摄影师科克夫离开心仪的女人,在伦敦街头暗自神伤时,他瞥见不远处的墙上,也写了这么一句。这其实是一句讲珍惜的“谶语”:珍爱优美的语言,珍爱美好的爱情,珍爱上帝赐予的生命。然而现实并非这么完美,连绵不断的战争,一触即发的民族冲突,现实的完美在影片中几乎是一个悖论。
   老神父和年轻神父基里尔走向教堂时,老神父说:“我倒想和你一样,约誓沉默呢。”“不过这神圣的美丽需要言语来赞美。”影片没有交代基里尔为何约誓沉默,放弃了这用来赞美的语言。这一段落命名为“语言”,主人公却发誓沉默。但他的沉默却在她爱上这个阿尔巴尼亚女孩之后打破了,虽然他们言语不通。当这个阿尔巴尼亚女孩静静地躺在居室的地板上时,他的梦中却出现这样的诗句:“我虽然行驶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他醒来时,他的幻觉发现女孩站在临窗的位置,正好注视着他,窗外沙沙地雨声。女孩死的那一刻,基里尔说:“请饶恕,我爱你。”女孩用食指做出“请不要出声”的动作,基里尔看着她静静地死去。创作者在“爱的产生”前后让“语言”赋予了两种形态,一种是沉默,一种是让沉默发声。在这两种对比的过程中,让这一段落中用大量画面表现的宗教情结更为浓郁,又使持枪的马其顿兄弟连一只猫都不放过和萨米拉死在亲弟弟枪下的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宗教和暴力却是一对二元对立的悖论。有意思的是,三个段落取名为“语言”“面孔”“照片”,基里尔却发誓沉默,第二段落中的“面孔”是照片上儿童在战争中惊恐和死亡的面孔,以及后来尼克死在暴徒枪下血淋淋的面孔,第三段落中的“照片”是科克夫连拍的几张杀人的照片。这种情结安排打破了观众对“语言”“面孔”“照片”的美好想象,而事实是暴力赤裸裸的呈现。当人物的命运接近尾声时,暴雨来临。“暴雨”成为洗礼人性罪恶的直接执行者,同时,它还一定程度上成为暴力的象征。
   影片的构图和用光也无时不考虑到这种隐喻的存在。第一部分中基里尔房间里夜晚宁静的蓝色调,基里尔和老神父经过一处高地时人物被缩至似乎两个移动的点,安静的夜空下同样安静的十字架,第三段落中呈现羊圈面前的山坡时常以剪影的方式展示人物的渺小和视角的苍凉。科克夫在光线零乱的房间里目睹医生接生小羊羔一场戏里,简直是一种残酷的暴力行为。血腥的画面在导演的安排下竟然以长镜头呈现,赤裸裸到惨不忍睹的地步,让观众在经历一场小羊羔的降生时,也不免产生这样的情感位移:小羊羔经历血腥的场面来到世间,若干儿童和难民却在血腥的战场上丧命!
   影片不厌其烦地呈现这些失语的、暗示的、寓言式的事件,通过隐喻的强大功能,激发观众对战争的反思。导演运用隐喻作为视听手段,并不是转移观众的认同感,使影片变得隐晦难懂,而是通过隐喻性的镜头,在我们的脑海中产生更为直观的、或者是寓言式的共鸣。
   
在场的观众
   
   分段式叙事结构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创作者将观众足够的重视起来,让观众参与到影片的叙事中,我称之为“在场的观众”。
   近几年来,国际影坛上类似《暴雨将至》这种分段式叙事的影片层出不穷,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美国,1994),张扬的《爱情麻辣烫》(中国,1997),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德国,1998),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爱情是狗娘》(墨西哥,2001)、《21克》(墨西哥,2003)、《巴别塔》(美国,2006),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中国,2007),等等。这些影片虽然在内容上千差万别,但在结构形式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而且在叙事过程中大量使用隐喻、暗示、中断、补叙、交叉、间离等叙事技巧,使影片呈现出强烈的拼贴感。
   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只关注剧中主人公一个完整的故事,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有没有观众都无所谓,因为这一过程——讲述“主人公”故事的过程,是要进行完的。也就是说,故事是故事中“角色”的故事,而非观众的故事。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考虑到的是如何才能使各个“角色”顺利成章,而观众只有鉴赏的权利,“影片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人物形象,是情节事件,是本文肌理的血肉。”[8]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观众的惰性。到分段式叙事这里,创作者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存在。他们在用“角色”讲故事的同时,还需要观众的生命体验融入这个故事中。也就是说,观众的参与性构成了故事的一部分。由单纯地为主人公编写完整的故事到为主人公和观众共同编写故事,这不能不说当代电影在叙事学上的一种突破。
   我们拿好莱坞经典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来做比较。
   《泰坦尼克号》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完美无缺的戏剧节奏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老年露丝的回忆性陈述话语在整部影片中起到控制影片节奏的作用。这种向观众讲述一段浪漫和疯狂的爱情的画外音,看似对观众的关照,但实际上是为了故事自身的完善而巧设的迷局。再如《阿甘正传》,阿甘富有斗志和传奇的一生,也是通过中年阿甘木讷的画外音作为呈述方式的,旨在完成阿甘半生事迹的呈现。而到《太阳照常升起》这里,须得有观众的生命体验或学养积累,才能充分理解为何呈现在文革话语体系下的疯妈、孩子生在火车轨道上的荒谬行为。更进一步讲,影片所传达的这种荒谬感,才是导演真正要言说的东西。《暴雨将至》结尾让萨米拉逃出来,不仅给了影片主人公希望,而且给了观众观影体验的期待感——一种希望。也就是说,观众在故事的推进中,赢得了一次希望。
   如果说传统的叙事模式把观众只当做“看官”,在场抑或缺席,故事总是完整的,那么这种富有挑战观众思维传统的分段式叙事模式则把观众当成叙事主体,观众只有在场,才能表明这故事的完整性;如果传统叙事是在“演绎”故事情节,那么分段式叙事是在“呈现”故事的片段,如何将这些片段联系起来,则是观众参与的结果;如果说传统叙事因为抛弃了观众而使故事保持完整,那么分段式叙事却是为了故事完整而抛弃了观众。事实上便是如此,传统叙事培养了一大批等待注水的茶壶——观众,而这种艺术上寻求突破的分段式叙事方式却遭到冷场,《泰坦尼克号》的影响力无论如何超过《暴雨将至》,然而这又是一场后现代消费主义下取消一切崇高所导致的悖论。
   越来越多的电影一反经典模式的常规,讲述故事时在形式上狠下功夫,观众作为叙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当代电影蓄意突破传统的一大特点。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长久以来成为被模仿的对象,由此所导致的叙事技巧的程式化,似乎不那么令人欢欣鼓舞了。正如《阿甘正传》和《泰坦尼克号》那样,用倒叙、插叙、富有诗意和感染力的画外音讲一个励志、抑或凄美的故事,成为各国电影普遍存在的模式。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第一次手执电影导筒,就能另辟蹊径,用独特的方式把一个已经被不同方式言说了很久的“反战”主题,呈现得令人疼痛,这是导演米奇·曼彻夫斯基的老道之处。
   
   注释:
   
   [1] 罗岳.电影叙事结构的对话性[J].当代电影.2005(2)
   [2]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2-154
   [3] 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7-28
   [4] 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
   [5] 转引自谷文平.隐喻视角中的文化[J].淮阴工学学报.2002(5)
   [6]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26
   
   
   2009年春

 4 ) 世上纷争扰扰,没有什么是最终的的救赎!

Before The Rain 1994

Micho Manchevski

世上纷争扰扰,没有什么是最终的的救赎!

1个半小时的碟片看完,仿佛过了三个小时,也许是三个不同的片断的原因吧。当一切结束时我只能呆呆的坐在哪里,无法形容那暴雨将至后的痛苦。没有解决的方向,爱情的力量、蒙主的荣宠、真主的力量、弟兄的情谊、西方主流社会的世界观、或者是代表着正义的UN部队,什么都不行。

马其顿导演Micho Manchevski的作品,中文译名暴雨将至。1994威尼斯金狮奖,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6年独立自由奖。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西方主流电影的作品,无论是从影片的价值观、还是拍摄的手法、或是音乐的配置,都同主流的电影格格不入。影片叙事的方式非常的奇特,完全倒叙的方式,在我印象中的只有《不可撤销》是同种题材的作品和相同的叙事风格。

“要是一切都能从头,那多好...”看这种片子是一个挑战,除了那些绝望的感觉外,最能打动我的是Aleksandar对家乡的热爱,那个获普利策奖的Photographer,放弃了优越的西方生活,离开自己的所爱,去奔向那儿时的故乡,儿时的女友。最终他是没有成功,他已经不属于那块土地,虽然他长眠于此。

该片分三个独立而关联的部分“Word”、“Face”、“Picture”中文称为“言语”“脸”“照片”,其中的“Face”篇认为译成“面对”更为妥贴。这是全篇的纽带,我们要面对一段不可能的爱情、一个两难的抉择、一段手足的残杀!

6月10日的夜,我坐在黑暗里,很呆的样子。

资料

Before the Rain
出品:马其顿/英国/法国 1994年
导演: 米柯曼彻夫斯基
主演: 瑞德塞柏嘉 / 凯特琳卡莉黛
介绍: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人性的电影,拍的独到并且耐人回味。
  首先要说的是形式,本片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标题,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一部分:WORDS (字)-----马其顿的农村
     一个年轻的神父藏匿一个出逃的女子,爱情随之滋长。当他们准备去伦敦找摄影师的叔叔时,女子的家人找到了她。女子死于哥哥的枪下,爱情如鸟一般飞过,我们都无能为力!

第二部分:FACES (脸)---伦敦的都市
     安妮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可是她还有一个放不下的情人亚历斯。亚历斯是马其顿来的摄影师,16年前来到伦敦。其实我们很清楚这个亚历斯就是第一部分中年轻神父要投奔的叔叔。有一张照片让我们心头一悸,照片上是马其顿的女子死在哥哥的枪下,神父看着她。女人的丈夫很清楚她的出轨,可悲的是他居然死在餐厅的乱枪中,一张脸被打成一片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图片)---马其顿的农村
     亚历斯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这里时有纷争。他为了带女孩出逃被朋友枪杀,女孩终于得以出逃。镜头回到第一部分的开始,我们终于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尽管后来也逃不开死亡的宿命。 干旱的土地终于迎来暴雨倾盆,雨中躺着亚历斯的尸体。

    整个故事因为形式的错乱而变得有些轮回的宿命,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完全看明白,甚至都看不到战争和恐惧。但是再看就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惶惑,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猖獗。而片子里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微妙错综,没有正面的枪林弹雨但是每一次开枪都有惊人的震撼力。

   亲情和爱情都变得不堪一击,原来种族的纷争是如此残酷。三个故事殊途同归,影片的背景是笼罩着内战阴影的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没有可能的恋情,个人的极大矛盾,回归和宿命。三个故事在人物的交错纵横中揭示战争的悲剧,而狭隘的种族主义正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5 ) 暴雨将至

对南斯拉夫电影的一场喜爱,让我对这个电影有了更多的期待,加上之前太多人的盛赞,以及迟迟不予发行的现状,让这个电影越发的神秘。过分神秘也是成为经典的一个很好条件,于是,这个电影在我心中成为了期待的经典。

终于,有幸看到了这个电影,再次验证了那句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个电影距离我心中的经典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带给我的触动也没有预期的那么大,。其实电影还是蛮精彩的,无论是结构,还是叙事手法,及影像音乐上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要怪只能怪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太高了,。如果是无意中看到,这绝对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导演的处女作便能如此精彩,实在难能可贵,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环形的故事结构,一种不同于学院派的清新之风,这就是爱电影的人的力量。这是学不来的。

三个小故事,都是相对完整的小故事,有各自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看似独立,又被无数条线千丝万缕的连着,第一段年轻的神父应该正是第二和第三段里摄影师的外甥,第一段的阿尔巴尼亚女孩正是第二三段摄影师情人的女儿,也正是由于摄影师的帮助,女孩才得以获救。而第二段的照片里拍摄的正是阿尔巴尼亚女孩死去的照片。这些联系使这个看似松散的电影变得联系紧密,相互呼应。

暴力。。在我看,这应该是这个电影的最大主题,三个小故事都以一个人的死去做结尾,而最后小女孩跑向修道院,可以理解成电影的结尾,暂且不提。单从三段小故事来看,第一段、第三段故事由于都发生在战时的马其顿,所以,一直是有种底层的危险一直威胁着剧中人,同时也一直刺激着观众的神经,第二段,看似平静,但那些关于马其顿战争的照片及结尾餐厅那场突发事件,都在反复的讲述着暴力。

在第一个故事里,开头几个孩子点爆子弹,虐杀乌龟,也预示了影片的主题,当暴力已经深入到天真的孩子的时候,我们身处的到底是怎样的社会。看似平静与世无争的修道院,却依然能听到远处稀拉的枪声,修道院的壁画上画的是古代马其顿的屠杀异教徒事件,挖去的双眼,粘血的刀子,残酷的画面倒像是中暗示,意味着一种循环,暴力的循环。当马其顿的村民拿着枪冲进修道院时,修道院的宁静也被彻底打破,没有和平区,也没有避难所,包括下段也是。

第二个故事,由浴室中的女人痛哭作为故事开头,地点换到了伦敦,这是一片在马其顿人们看来十分和平安全的城市。但照片里那些关于战争的照片同样是触目惊心的, 远处的警报声也再次暗示着没有净土。终于,在餐厅的血腥事件再次表达了导演的观点,即使是在看似安全的伦敦,生命仍然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包括丈夫那句关于北爱尔兰的询问,也在反复提醒观众,在伦敦,仍然会有北爱的恐怖分子,暴力,仍然时刻围绕在你身边。

第三个故事,摄影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马其顿,那个战火肆虐的地方,长途车上军人的提醒,刚下车就看到毛头小子拿着枪,以及后来一个几岁的小孩,手里就拿着一把真枪,看似荒唐的画面,在那个地方却是很正常的。之前他们也许是农民,是牧羊人,都是一些与世无争的普通人,可这时,人人手里都拿了一把枪,都成了杀人者,可怕的转变,战争对人的异化。第一段里那个拿着枪乱射的小子,最疯狂的家伙,在第三段里,我们发现他在拿枪之前只是个有些憨憨的放驴小子,但拿起枪,他就迅速变成那个把猫打的稀烂的施暴者,可怕的战争和可怕的暴力,战争里是没有人的,就是这样。

正像第二段里摄影师说的“和平只是偶然,而不是规则。”偶然。

最美的段落自然是里面马其顿神父和阿尔巴尼亚女孩的那场不可能的爱情,一个羞赧,虔诚的神父,一个外貌酷似男孩,眼睛格外漂亮的阿尔巴尼亚女孩。在那个看似安宁的修道院产生了一次危机四伏的爱情。他俩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战争的进行,种族及信仰的对立,都预示着那个结果。但爱情总是美丽的,即使是危机四伏的,导演用他为数不多的镜头,仍然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甜蜜的爱情镜头,尤其在这个满是暴力的电影中,这种镜头太少太少,常常让人忍不住感动。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孩吃东西的那段,景深镜头的使用,前景是神父偷偷微笑的脸,背景是有些模糊的吃东西的女孩,一种无需言语的甜蜜和关切。在第一段的结尾,当女孩中枪倒在地上,我们没有看到惯有的死前痛苦表情,而是一丝浅笑,那双大睁着的眼睛,以及放在嘴边的食指,让人有种无法言说的感情,是感动?是震撼?是同情?是解脱?也许都有。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类似暗语的一句话,在情节上是一种暗示,在结构上同样是一种暗示,导演正是用他这个新奇的环形结构,将时间顺序完全打破,重置时间结构。于是我们会看到之前已经死去的人却又复活,之前活着的人也许已经死了。这种新的顺序,即是一种安慰,因为之前那个已经死去的可爱女孩又活蹦乱跳的在镜头前了。不过循环往复也暗示着暴力的无休无止及人物的宿命。所以当电影结尾,出现开头那段,女孩跑向教堂,配合有些哀婉的和声,让我有种莫名的心酸,因为,她奔向的是爱情,也是那即将到来的死亡。

试着按自己的理解按正确的时间顺序,把故事重新线性组合一下。英国得知自己女人怀孕――和丈夫分手――在餐厅丈夫被杀――伦敦的摄影师亚力山大要回到祖国马其顿――已经有了他的孩子的英国女人并不想和他去马其顿――诀别的激情宣告着结束――摄影师回到马其顿――见到初恋情人――女孩杀死马其顿牧羊人――救阿尔巴尼亚女孩――摄影师被射杀――女孩逃到修道院结识神父――英国女人参加在马其顿的摄影师葬礼――女孩和神父逃跑――女孩被杀――英国女人拍下照片――英国女人回国――浴室中的痛哭。

    其实还有其他组合方法,只是试着整理一下,也许未必有真正的正确时间顺序,正是这种有些混乱的时间顺序,才是这个电影的特色之处。

 6 )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第一次听说《暴雨降至》是在几年前,有个朋友不遗余力地对我大肆夸奖这部电影,其措辞之肉麻,神情之谄媚,几乎让我怀疑那个导演是他家亲戚。后来我得知这部电影的产地居然是马其顿,我暗暗盘算了一下,我那个朋友最远房的一个亲戚是在乡下种地,估计别的亲戚再怎么也不会跑到马其顿去,于是开始相信他对这部电影的高度赞誉。

    只是这部电影犹如传说中的武林高手,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之后的几年里,虽然又陆陆续续有几个人跟我谈起过它,可是始终买不到碟子。2004年,朋友七七从上海回来,给我带了一张《暴雨降至》的刻录碟,我喜出望外,一激动差点以身相许。可惜那张碟是个胶片版的刻录碟,画质之模糊无与伦比,让我仿佛回到了看枪版VCD的时代。看了5分钟我实在受不了了,就没再继续下去。这部电影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成为我始终无法买到高画质DVD的电影。

    后来我才知道,《暴雨降至》是马其顿建国之后的第一部电影,一直以来都受到马其顿政府的保护,不允许其他国家发行此片的DVD。

    所谓光阴似箭,真的一点也不错,因为才一转眼就说到重点了。2006年,那是一个春天,经过几年的辛苦等待,无所不能的中国的盗版商终于将这部传说中的电影搞定,我也终于得以一睹芳容。

    影片分为三个部分:WORD、FACE、PICTURE。在80%的观看时间里,电影都显得平淡无奇,在你即将感到失望的时候,在看到第三个故事的后半段时,忽然如晴空里划过一道闪电,你明白了导演的意图和他高超的叙事方法,于是你开始庆幸自己没有半途而废错过一部杰作。

    《暴雨降至》是鲍勃·迪伦的同名歌曲,片中的人物反复说快下雨了,天边轰响的雷声也在渲染着暴雨降至的氛围,一直到影片结尾,大雨才倾盆而下,始终压抑的情绪在那一段得以释放。影片画面优美,音乐动听,但故事是伤感而无奈的,片中的角色都在说“你是我们的人”,你必须take sides,要么左,要么右,没人能当中间派。面对爱与仇恨的根源,片中的人物都无从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Time never dies,the circle is not round”,时间不逝,圆圈不圆,导演用一个巧妙的环形叙事结构来告诉我们,这些暴力与流血,这些无奈与伤痛,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循环不断,没有尽头,没有结束。

 短评

#SIFF# 多年后看还是很精彩。注意到更多细节:比如摄影师/照片这个角色的关键性、破败的作为隐喻的故居、还有伦敦那场出租车戏发生在Marlow House旁的Arnold Circus恰好也是个环形结构(也有可能是想多了,哈哈)。

5分钟前
  • btr
  • 力荐

#SIFF#4.5;「时间不逝,圆圈不圆」三段式结构封圆,如今看来虽寻常,却是开启诸多影迷的启蒙之作;时隔十多年第三次重温,仍为这广袤美丽的土地上永无休止的流血而痛心,枪林弹雨种族隔阂阻挡不了爱意;仍最爱第一段,暗蓝夜幕山巅的剪影,圣歌响起的悲凉肃穆。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环形结构,大量逆光剪影,前南斯拉夫的阴影。不少反复出现的精致细节,比如连续的梦醒、两次拥抱、乌龟。还有海边的修道院,危险的美。这是绞缠在宗教与民族国家漩涡之间的那些地区共同的囚笼,每一次互相保全都成了一场杀戮。唯一的曙光出现在两只羊的诞生。暴雨将至,那是老天爷也无能为力的眼泪。

12分钟前
  • 57
  • 推荐

看完这部片,第一次产生了“至爱”类电影的分类

17分钟前
  • 蓝翼
  • 力荐

影片的形式有一种强烈而原始的粗糙感,让人触手生痛。然而简单的影像背后却有沉重的内核,于龟裂的大地上暴裂着涌现。如此,在将至的狂风暴雨前,谁都无能为力。这是一个已经和现实文明割裂的世界,或者说,就是现实文明下那片不为人知的部分。没有人想面对,也没有人能逃脱。

18分钟前
  • Jane Does
  • 推荐

时间永恒,为什么战争却没有尽头?即使爱也无法拯救的宿命轮回,只能这么写下、被传递,火把却始终不够燎原。

21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对于那种动辄杀人,举枪就射,仅仅是因为别人和你的信仰不一样、民族不一样、想的不一样的人,我完全不能接受。如此不宽容的文化和宗教,我也不能理解。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上影节重看一遍。想起当年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刘女神给我们看这片子,我跟人乙看得一愣一愣的,大呼牛逼。。。。

30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勉强上5星。不同视角的近景镜头被快速剪辑到一起,和音乐一起创造出神秘主义的意味,让影片陡增美感。用假小子和不知道责任在谁的杀人故事表现巴尔干理不清的民族矛盾很见功力。素材和视觉上的出色能让结构主义的匠气和故事平滑度的缺失不那么明显。

34分钟前
  • 小A
  • 力荐

言语、面孔、照片只是三个符号。种族、宗教、战争只是三个背景。过去、现在、将来形成了一个圆圈。爱情成为了死亡的催化物。比《低俗小说》的圆形叙事结构脉络更清晰更有喻味。

36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一如暴雨将至的时刻,片子出奇的闷。这种观感上的不适倒是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前南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循环的叙事可能现在看来不算出彩,但联系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境还是值得玩味。所有人都在等待暴雨,可现实却可怕的轮回…

38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时间不死,圆圈不圆,仇恨尽头,星火燎原

4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头一次见到靠不合逻辑的循环立足影坛的片子。时值拉萨事件,观感混淆,感慨良多。仇恨就像片中不合逻辑的循环。

45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摄影和配乐绝佳,让电影升华。大地充满神性与诗意,而大地上的人们却偏执又狭隘。言语、脸、照片,误解与真相。乌云密布,暴雨将至,时间不死,圆圈不固。愿世间再无“巴别塔”。

46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1。亚历山大被安妮拒绝后独自回到故乡·   2。亚历山大被杀·   3。安妮得到亚历山大的死讯向前夫提出离婚·。   4。桑米拉遇见小修士··   5。桑米拉被杀   6。安妮参加葬礼并拍照片。   7。安妮整理照片·并出门·遇到母亲·然后遭遇亚历山大的求婚。   

48分钟前
  • RINGO
  • 力荐

当我还真苦苦纠结电影的逻辑时,才发现导演根本就没打算按逻辑拍。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在无限轮回的仇恨与战争中,每个人都被不同的方式所影响,或许可能性不同,但仇恨一直像黑云一样笼罩着大地,希望最后的暴雨能洗涤大地的罪恶。导演的取景颇有宗教意义,一种朴素的哲学。

53分钟前
  • Comel
  • 力荐

没法给五星,因为期望值太高了

58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推荐

圆形结构的片子,叙事手法很奇特,但故事本身有点闷~~

1小时前
  • 战国客
  • 还行

那种切身之感之痛之真实。 我爱这里面太多东西,但不包括种种发生和死亡,却有太多。 音乐大爱,服装美。 叙事,大家都在谈论它的叙事,就好像它只有叙事结构一样。

1小时前
  • shu
  • 力荐

B+ / 优点太多就直接说缺点。结构被剧透太多遍所以震撼度弱了不少,个别关乎时间感的暗示显得有些刻意。其中第二段力度略为不足,与前后两段的史诗气质产生裂痕。第三段的分娩莫名想到《保持站立》。94年《暴雨将至》金狮,95年《地下》金棕榈,其实世界并没有在乎过南斯拉夫沧桑与荒芜的谜题。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