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厚望

喜剧片英国1988

主演:菲尔·戴维斯,菲利普·杰克森,Ruth Sheen

导演:迈克·李

 剧照

厚望 剧照 NO.1厚望 剧照 NO.2厚望 剧照 NO.3厚望 剧照 NO.4厚望 剧照 NO.5厚望 剧照 NO.6厚望 剧照 NO.13厚望 剧照 NO.14厚望 剧照 NO.15厚望 剧照 NO.16厚望 剧照 NO.17厚望 剧照 NO.18厚望 剧照 NO.19厚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00

详细剧情

  1988年的伦敦,同居十年的西里尔·本德与雪莉,工作辛苦,收入很低,但乐于助人。西里尔的姐姐瓦莱丽和姐夫马丁是有钱阶层,炫耀财富,还很专横。西里尔的母亲住在儿子附近,她的邻居也是愚蠢自私的新贵。瓦莱丽不管母亲是否同意,准备了家庭宴会庆祝母亲70岁生日。马丁在宴会上企图引诱雪莉,大家不欢而散。西里尔真诚地说,他想要个人人吃饱饭、人人有房子住、有工作做的世界。第二天清晨,西里尔、雪莉和母亲在层顶平台,观赏着城市之光。
  本片以当代英国不同阶级的几位人物,抨击英国当代社会,对奔放不羁的主人公西里尔和雪莉自始至终充满深深的敬意。本片导演迈克·利的工作方法打破传统,他手头没有剧本,而是找来—批演员,让他们各自择角色,熟悉和创造“角色的小天地和整个世界”——包括衣、食、住、行、朋友、恋爱各个方面。当每个演员懂得并深入到角色之中的时候,迈克·利也构绘出整部影片的结构。本片中戴维斯和希恩扮演的一对情侣,充满现实主义色彩。本片1988年在纽约电影节上放映,1989年初在美国正式发行,被美国影评界列为当年十部最佳影片之—。

 长篇影评

 1 ) 城市之光

1988年的伦敦,同居十年的西里尔·本德与雪莉,工作辛苦,收入很低,但乐于助人。西里尔的姐姐瓦莱丽和姐夫马丁是有钱阶层,炫耀财富,还很专横。西里尔的母亲住在儿子附近,她的邻居也是愚蠢自私的新贵。瓦莱丽不管母亲是否同意,准备了家庭宴会庆祝母亲70岁生日。马丁在宴会上企图引诱雪莉,大家不欢而散。西里尔真诚地说,他想要个人人吃饱饭、人人有房子住、有工作做的世界。第二天清晨,西里尔、雪莉和母亲在层顶平台,观赏着城市之光。

 短评

口琴稍显悲凉的配乐下是一家人各自的破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生活、工作,阶级。谅解宽容和一些乐观主义是我们和平共处的秘诀。

9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迈克李的小人物全是悲剧,每个人的悲惨都源于自身,同时这个悲惨的源头也一定是其自我存在的依据,人物在这个悖论下苦苦挣扎,矛盾冲突下产生的戏剧感全部来自角色“反戏剧性”的“突破”,类似撂挑子不干了心态崩了,角色会在那一瞬间释放内心,同时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问题所在,然而最讽刺的就是,每个角色意识到问题源于自身,却仍无法获得救赎,迈克李完全不给人物这样的机会,这一现象在他早期的作品下尤甚,非常cynical,现在的迈克李,感觉宽容多了。厚望故事本身一般,典型的多线交叉后聚集高潮矛盾爆发,但人物塑造极其成功,每个人物形象全都被塑造活了,一方面得益于题材的平易近人,另一方面就是迈克李太懂人了,就拿雪莉妹妹一场戏来说,内心活动和与本德的互动简直细腻的不像欧美作品

12分钟前
  • Poros
  • 推荐

往往只有这种微观细碎的情节才能带出这样充满意蕴又具开放性的结尾。除了几句在马克思墓前的笑话,导演没怎么在谈政治,但通过各色人物却表达出鲜明的价值判断。有钱人或者自私冷漠或者神经质,而穷人只要相爱便能自足。

14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迈克李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似乎矛盾般集中在他们对于对于市民阶级道德理想的背弃,其中包括同理心、团结精神和公民责任。《热望》似乎彰显出这种创作精神中的矛盾,一边是道德沦丧的新贵阶级被描写为歇斯底里的漫画形象,另一边富有道德精神的左翼则陷入了身份和存在危机:如果家庭不能定义我,那么什么才是我的阶级表达?影片最终走向天台上自我宣称:我站在世界之巅。希望可以直冲云端,但脚下却还是一系列工人阶级的象征。这之间的连结点又是什么,没有人能回答。

1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李描绘的80年代伦敦和我印象中的伦敦几乎重合,最后他们站在国王车站附近的屋顶,母亲喃喃地说这是top of the world,我要泪目了,我和伦敦的缘分谁能想得到呢……扶额。面对人物,不管多么平凡普通or脸谱化,李这种硬刚的态度太好了,就是要把每个人物挖到极致,离开这种风格的李还没有找到新的同样优秀的风格。

18分钟前
  • 力荐

这个安置在离我住的地方不超过两公里的电影,不光是绝佳的讽刺喜剧,更是人文关怀的长久注视。电影最表面的一层是“撒切尔主义”之下的各类英国家庭(三个“经济”位置不一的家庭外加一个即将被“绅士化”的母亲的家)的互动。最为难得的是电影并未在这“左右阵营”之中妄下结论,看似对立的或互相瞧不起的不同家庭实则都有另外一个“潜形象”,当他们独自或只有与自己伴侣在一起之时才会显现出来的另一个时空的现实。所以这个看似轻松的电影,内里的浓重就来自于电影在每个角色上延展的维度,而迈克李笑里藏刀的技巧完美支撑了电影这么多复杂的观点和感情。选择伦敦也正是因为城市一直是各类人的熔炉(天然的冲突后景),而迈克李毋庸置疑是这个描写这个城市现实最好的作者导演。演员有骨有肉的演出,而且居然是即兴台词RE。角色的“厚望”和金钱不对等

22分钟前
  • 三十
  • 力荐

英国电影太喜欢搞黑色幽默那一套了,或许是看多了,已经麻木。这种写实风格带有时代特色的回头一看,很有味道,好多熟悉的演员,都是在他们变老的时候认识的,反过来看他们年轻时候的演技和状态,太惊艳了。

24分钟前
  • 尼莫幸运鳍
  • 推荐

迈克李拿这部给《秘密与谎言》练手了,剧本很见功力,虽然对阶级差异的刻画有点太直给。迈克李和肯洛奇应该挺聊得来的,艺术风格不同,但政治理念相似。

29分钟前
  • 李霁琛
  • 推荐

前100分钟还以为在讲赡养问题了,虽然抨击阶级分化也还成吧,但是需要把中产描述的这么可恶恶心吗,马克思不死普通民众也是无法站上世界之巅的吧。当然善良还是值得赞美,还有音乐

33分钟前
  • 噬辣狂魔小泽条
  • 还行

迈克.李,手里永远捧着那个快要死掉的盆栽,他要我凑过去看看,将死之物上有一个幻想般的派对,一个人的派对,丑陋的舞姿,震动的土壤,是喧嚣的,也是落寞的,是这座城市,是这样的阶级,是这样的个人,喘气很难。那远大的厚望啊,它给我的疲倦镀了一层金,闪闪发亮,使人哭笑不得,而那也是我们墓志铭最后的模样。

38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失調的家庭,失控的階級幻覺,過時的馬克思主義,但這世界仍然瘋狂。應該是延續麥克李的舞台劇與電視劇風格,離他上一部電影十七年,骨子裏還是一樣在講怪異疏離的家庭與人際關係,沒後期作品的精緻,但多了些鮮活隨興的氣息。

41分钟前
  • alfredo
  • 还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PY29KZ5ZKM

44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四星半。谁不想成为迈克·李一样的导演?在角色漫不经心的絮絮叨叨中,就轻而易举地将一幅裱着笑脸却暗藏绝望的社会画卷铺展开来,所达致的效果可能还要远远好过精心设计后的剧本,以家庭差异映射社会阶级差异的做法本不新鲜,但当人物台词和行为从迈克·李电影中那一如既往无比奇怪的角色中蹦出来时,便使得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了不一样的观赏魅力。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高度不匹配性在迈克·李这部片中得到完美体现,对于有钱的夫妻,丈夫可以在接丈母娘过生日途中跟旧情人打炮,但却无法避免夫妻双方日复一日的歇斯底里,对于没钱的夫妻,他们需要在冬日里共同挤在狭窄的客厅以取暖,却仍可以于屋顶挽手同看日出苦中作乐;甚至,片中的每一个配角都有着极为鲜明的指向性,如果没记错的话,影片里所有夫妻都是无后的,这也显然应证了迈克·李的悲观心态。

47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迈克李第二部电影,和处女作隔了17年,是有多爱拍电视啊。主题上,相当无产阶级了,不惜用了马克思雕像这种梗,但是“The World ain't gonna be perfect”,看看工业时代最后的朝阳,幻想自己还在“top of the world”吧。

52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4.5迈克李叔叔的电影好像都是一个套路,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通过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展开来探讨,把小人物放在大时代的背景里,永远不会让你觉得故事太长。配乐和演员从来都会加分,现实主义得如同是生活在演电影。

55分钟前
  • ting
  • 推荐

Cynical and sweet, innit?

57分钟前
  • 介意
  • 力荐

或许是太久没看麦克李的厨房水槽喜剧了,笑得前仰后合完全停不下来。故事小到可以说是没有,但每个人物都丰满犀利,夸张之处有却恰到好处不过分。里面笃信马克思主义的工薪族、日常经常讨论政治却也有些愤世嫉俗的年轻人很有跨越时间的代表性。男女主角去墓园瞻仰马克思像那场戏真是太好笑了哈哈哈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Leigh deftly interweaves working-class family drama with commentary on the effects of Thatcherism; political subtext grows naturally out of everyday struggles of individuals who find it difficult to retain a sense of purpose in an increasingly materialistic, selfish culture.

1小时前
  • 马赛克
  • 推荐

每个角色从衣着到谈吐都渗透着阶级原型(有时甚至是too stereotype to be prototype),同时又体现着新自由主义大获全胜的时代特色:在马克思墓前迷茫的Cyril、贪财的姐姐、成功学暴发户姐夫、公屋私有化,还有Lesley Manville夫妇所代表的城市空间gentrification——资产阶级“重夺”市中心

1小时前
  • 防守三秒判点球
  • 还行

在角色漫不经心的絮絮叨叨中,就轻而易举地将一幅裱着笑脸却暗藏绝望的社会画卷铺展开来,所达致的效果可能还要远远好过精心设计后的剧本,以家庭差异映射社会阶级差异的做法本不新鲜,但当人物台词和行为从迈克·李电影中那一如既往无比奇怪的角色中蹦出来时,便使得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了不一样的观赏魅力。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高度不匹配性在迈克·李这部片中得到完美体现,对于有钱的夫妻,丈夫可以在接丈母娘过生日途中跟旧情人打炮,但却无法避免夫妻双方日复一日的歇斯底里,对于没钱的夫妻,他们需要在冬日里共同挤在狭窄的客厅以取暖,却仍可以于屋顶挽手同看日出苦中作乐;甚至,片中的每一个配角都有着极为鲜明的指向性,如果没记错的话,影片里所有夫妻都是无后的,这也显然应证了迈克·李的悲观心态。(柯里昂)

1小时前
  • 海纳百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