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精神

记录片加拿大2008

主演:Steve 'Lips' Kudlow,Robb Reiner,Kevin Goocher,Glenn Gyorffy,Chris Tsangarides,Tiziana Arrigoni,William Howell,Slash

导演:萨沙·杰瓦西

 剧照

金属精神 剧照 NO.1金属精神 剧照 NO.2金属精神 剧照 NO.3金属精神 剧照 NO.4金属精神 剧照 NO.5金属精神 剧照 NO.6金属精神 剧照 NO.13金属精神 剧照 NO.14金属精神 剧照 NO.15金属精神 剧照 NO.16金属精神 剧照 NO.17金属精神 剧照 NO.18金属精神 剧照 NO.19金属精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01

详细剧情

  在14岁的时候,两个好朋友史蒂夫和罗伯就约定以后要永远一起搞摇滚。他们的乐队Anvil被尊崇为加拿大金属摇滚的领袖,影响了诸如Metallica, Slayer and Anthrax等乐队。这部纪录片介绍了这支加拿大传奇金属乐队Anvil的历史以及今朝,其中首度发表了多段重要影像,并配以多位金属大腕儿的访谈段落。

 长篇影评

 1 ) 不喜欢“摇滚乐题材”的电影,这部除外

前几天看了部摇滚题材的片子,Get Him to the Greek,这片子不难看,挺好玩的,但是看完以后,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生气。

说实在的,我一直不太喜欢所谓的“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漫画甚至是书。曾几何时我是中二+纯白的时候超喜欢看,但是现在不喜欢了,因为实在太假,很多人大概根本搞不清楚摇滚乐和摇滚乐手——比如像《伤花怒放》这本搞笑之极的书——甚至,往大了说,对唱片业界的运作和行业规则什么的一窍不通就来涉及这个题材,搞摇滚的在这一类的电影/书/漫画里,不是乱搞女人(OR男人),就是毒品+酒,要么就是闲的要命的整天谈情说爱的像NANA那种,要么就是加上无聊的政治标马赛克签,吹的天花乱坠,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假,的,让,人,想,生,气。

Anvil这部早就下好了在硬盘里,一直没空看,大概是由于我看了上面那个片子很生气,所以决定找部好片来看一下调节心情,在某网站是评为年度摇滚DVD第一名的候选片,自然有一定水准。

看了后我深受感动……我想说这个片子才是真实的描绘了摇滚乐手的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工作,家庭,他们的努力,他们会遇到的困境。他们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种种约束,不可能无法无天,怎么可能会有像 Get Him to the Greek里那种所谓的“摇滚明星”呢?不管干什么经纪人都不闻不问(好吧看片子时我觉得他压根就没有经纪人……笑死人了),演唱会随便找个理由晚点,忽悠同行的工作人员,演出之前不SOUNDCHECK,如果真有这种人,他不可能在这个业界混下去,腕儿再大也不能,或者,举个特殊例子,你腕儿大到AXL ROSE那个程度,演出老迟到,不SOUNDCHECK,忽悠人,但是你还能发片,还有傻/逼粉丝,个么你就是行业里的傻/逼代表,多少年也没一张作品出来,是个人都能骂你,人人都以像你为耻。

我不否认The Story of Anvil有煽情的成分在,但问题是,那些煽情的或者说是戏剧性的桥段,在这个行业里都是真实存在的,导演只是把他们统筹在一起,所以能成一部电影,他们真正真实的生活是绝对没有这么戏剧性的。玩音乐的平常最多在干吗?那就是排练,无休无止的,枯燥的排练,但是我看过的不管哪一部电影也好漫画也好,好比NANA那样的,里面的“音乐人”好像都不需要排练和练习的,随便来个演出就是成功的不行,平时闲的不行,谈谈恋爱,搞搞帅哥美女和毒品,怪不得现在是个人就想搞乐队当明星,什么中国达人秀那么火,摇滚明星尼玛的也太好当了。

摇滚明星也好,什么其他明星也好,他们只是顶着明星的光环,实际上他们——老实说,也是一打工的——他们为谁打工?那就是唱片公司,唱片公司是他们的领导,一旦签了卖身契——合同,就得给他们卖命干活,资本主义世界的老板们和经纪人们是不会让他们闲着的,他们是没空像某些作品里那些“音乐人”们那么闲的,谈个小恋爱搞个小暧昧,没事旅个行,他们的行程表会排的满到不能再满,腕儿越大,越是没空,因为经纪人和公司要从他们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会安排一场接一场的演出,会不停的上电视,会去各地签售见粉丝,忙的连回家的时间都没,还有时间干别的?欧美主流唱片公司的流程就是,发片——发完片 TOUR宣传新片——TOUR结束发下一张新片,如此循环,不然你以为欧美大碗乐队为嘛要2-3年才发一张新片,不是他们写歌时间长,录歌时间长(BTW,进棚录音是按照时间算钱的,租借录音棚超级贵,时间越长成本自然也越高,一般快的都是1-2个月就搞定一张,像AXL那样一张CD能搞10多年的他就是一傻/逼不解释),而是因为TOUR,也就是巡演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腕儿大的乐队一般都是全球巡演,从美洲到欧洲到亚洲,这一巡回就和马戏团似的,夸张的在外面几年都有可能,连家都没时间回,演出的频率又高,通常是一个城市演完了马上就转到下个城市,每天的作息是通常睡到中午,醒了以后踩场地,SOUNDCHECK,晚上演出,就这样每周要保证有3-4场,就和上班出差一样,你觉得他们还有时间到处玩?还有精力到处玩?还有所谓的“闲暇时间”?

真的,某些作品你们不要美化(妖魔化)“摇滚音乐人”这个职业了。

至于 “摇滚音乐人”是不是像某些作品里说的那么有米,那么挥金如土, The Story of Anvil 里LIPS说,99%的乐队是白干活的,演出/发片后没有工钱拿,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别人不说,自家OZZY老头子的苦逼过去,我还算是了解的,是的,要有什么有什么,乐器,车子也有,房子也有,但是就是现金不会给你,以各种理由不给,而且必须要不停干活,不然会有黑社会给你好果子吃,娱乐圈本质就是黑社会一点都不假……早几年美国编剧罢工用下巴颏想估计是差不多的情况,钱永远是被“公司”的人赚走大头。

……好久没长篇大论了,看来我实在忍受某些作品太久,点了好几次NANA的名,其实我并不讨厌这漫画,其实我挺喜欢看的,如果以言情漫画的角度来讲,只是一扯到乐队什么我就受不鸟;然后那个 Get Him to the Greek,这片子描写摇滚明星只有一点我觉得挺真实的,就是那个男猪和毒品的关系,该演员据说以前也是瘾君子而且我觉得编剧肯定参考过很多JUNKIE 的BIO什么的才写的出那种台词,至于其他的……还是算了吧OTZ,假的能让我生气到写这么长一篇东西可见有多假。

那么继续回过来说Anvil这个片子,Anvil乐队的主唱/吉他手LIPS,和鼓手ROBB,这两人真的是可爱啊,从14岁就认识了,因为都喜欢摇滚就组了乐队,LIPS性格开朗的不行,嘴角一直挂着笑容,ROBB则稳重,成熟,是性格互补的一对死党,也是乐队的奠基人。

80年代也出过几张好片,红过一阵子,后来慢慢的, AnviL就走下坡路了,之后一直混的很惨,拍纪录片的时候,LIPS的工作是给小孩子做午饭什么的,ROBB是做室内装潢,音乐其实只能说是他们的副业。其实90年代GRUNGE风行的时候,很多METAL乐队就这么嗝屁了,包括大名鼎鼎的WHITE LION乐队的吉他手VITO,也被人八卦几年前看见他在NY开出租神马的,等等这类人真的很多……能活到现在的重金属乐队,都是真正的腕儿,中游的和不怎么出名的已经被大浪淘沙,ANVIL就是里面一个。

可是就算如此ANVIL对音乐的执着还是那么强烈,他们还是没有放弃,虽然已经50岁了还保有20多岁时对音乐的热血态度!片子里有好几个我的泪点:

1 在捷克的一个破烂小酒吧演出,完了后酒吧老板不给钱,为了那么点钱(片尾字幕的时候有说是100欧元)LIPS差点和老板打起来,这是片子里不多的他没有露出笑容的时候。

2 乐队成员在欧洲的一个小机场里睡觉;赶火车结果没买到票,脸上那失望的表情,一边的捷克经纪人操着烂到家的英语在打电话求爹爹拜奶奶。

3 采访LIPS的姐姐,采访ROBB的妻子,两位女士的话,很感人,LIPS的姐姐对弟弟的事业非常支持,为了做CD,要1万欧元,LIPS拿不出来甚至都想抵押房子了,最后姐姐借给他;ROBB的妻子一看就是……让我很想awww的类型啊,从衣服打扮什么就看的出来,当年估计是老公的粉丝,说她自己对 80S那个时代HAIR METAL到现在还保有梦想,与我心有戚戚><

4在欧洲那个不成功的TOUR里 ,某几场观众连10个人都不到,但ANVIL还是认真的演出><


总之,有些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看了,以后找机会再多看几遍吧。

 2 ) 存在的意义

【Anvil! The Story of Anvil】这部纪录片中译名“重金属精神”乍看题目有些大,一个乐队怎么能代表了一种类型的音乐呢?完整的看完这部记录片,会得到答案。
在乐队30岁的时候,年近五张的Anvril,由一位热心歌迷组织在欧洲巡演,遇到了:因为乐队迷路迟到,不付钱的老板;个位数的观众;预计5000人的演出,实际导出174位观众。
更惨淡的是他们曾遇到过2000人的场地只有5位观众的演出。舞台之外,他们有着微薄收入的工作,为了第13张专辑,把房子都抵押了出去,最终乐队的第13张专辑依然没有找到大牌唱片公司来发行,他们自己印制了1000张销售。
意外的是受到了日本音一个乐节的邀请,他们1/4世纪后,再踏东瀛,看到满场的千名观众……
片尾Slash的一段话:可能有大把的乐队销售上千万张专辑,有几支乐队可以存在30年之久呢?
你看到最后的五分钟会被感动的流泪吗?

 3 ) 摇滚乐手的中年危机

这是一部纪录片,讲述加拿大一支老牌重金属乐队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如今(片子是2008年的)是如何艰难求生的一段经历。说实话,看完有些五味杂陈。如果是20多岁时,也许我会被主唱那永不言弃的精神打动,将之视为摇滚不死的图腾。然而现在却觉得有些可笑、可悲顺道也自我警惕了一下。不放弃理想没有问题,但五十多岁的主唱仍然像个年轻人一样暴躁、情绪化、不懂经营,音乐理念也跟不上时代,依然沉浸在过往的荣光和辉煌之中,全部的音乐理想也不过是成名成腕,又怎么可能不显得与周边和时代都格格不入呢?

当然这不是不能理解,他们曾经和未成名的顶级天团同台献艺,甚至影响了整个重金属时代,看着当时不如自己的人吃香喝辣,又有几人能保持平常心,接受平庸的自己呢?更何况他们是摇滚乐队,而且在技术上依然是顶级的。

与之相比,那些成名乐队参加采访的人就显得淡定理性了很多,甚至不太看得出来是摇滚乐手,也许与年龄资历或者纪录片形式有关,也许这是倒因为果了,正因为他们成名了,所以他们可以保持优雅淡定。

总之,金属精神我是没看到,我看到的是摇滚乐手的中年危机,就连主场和鼓手的友谊也特别像某些中年夫妻,一个暴躁而深情,另一个温柔但疲惫。

某种程度上我也很像他们,但我不想成为他们。

 4 ) 我用坚持来表达爱

有时候人生这条路就是这样,有人毫不费力也能走得很轻松很好,有人穷极一生的努力奋斗这一路也走的步履蹒跚,踉踉跄跄。

看着这两个执着的大叔,真是感慨万千。玩金属到底也是一项体力活,但50多岁的他们一站到舞台上就像浑身充满了电似的。

坚持做自己的理想,能让自己有活着的感觉。

这世界上有人活着活着,就开始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慢慢的被日常琐事替代,能有那么三两天闲暇时能吃吃喝喝就仿佛心满意足。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心也随着越来越小。

嗯,也许多数人都是这样吧。所以他们显得那么异类,那么让人感动。虽然一直没有大红,即使他们也曾经心灰过……我是说,但凭着这份对摇滚的热爱,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放弃。这已经足够让人敬佩。他们仍旧如复一日的做着机械枯燥的工种,只为赚取生活的来源。但只要聚光灯亮起,他们便从日常的小人物变成了活力四射的自己,最期望成为的那个自己。

感谢的是,他们遇到了Sacha Gervasi,将他们真实的生活点滴展现,于是有了这部纪录片。更庆幸的是,因为这部片子他们红了,他们有签约厂牌了,这样他们还可以继续的发行第14张专辑了。

主唱LIPS像个孩子情绪化,为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会开心的咧开大嘴笑,也会为了和兄弟的争吵闹性子哭脸。说话时的语调总是起伏很大,喜怒溢于言表。真让人难以想象,这样一个近似顽童的人居然经历了半生,是一个51岁的大叔了。。

爱画画的鼓手ROBBO是LIPS忠实的伙伴。我想如果不是这两个人如此般配,一闹一静,一个孩子气一个沉住气,乐队也不会经过这么多年还未解散。ROBBO是LIPS坚强的后盾,不管什么时候,他都等在LIPS需要他的那个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配乐。不知道是哪个乐队做的,有点像后摇。总之很好听~特别是在ANVIL低落迷茫的时候出现,在结束时他们新奇而又满足的站在日本街头时出现,都恰到好处。就是那么淡淡的味道,却很深入的打动了人。

 5 ) Anvil! Anvil!

有的时候认真想想,大概自己真的是一个pessimist,为了自我保护把梦想跟现实分的很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来不允许自己深陷在任何一件事情里,甚至是梦想。从前很喜欢一个作家,直到看到她在致读者的一封信里,大力鼓吹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其实想想也有点可笑,我承认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总觉得已经成功的人拿着自己的个例宣扬成功学一点道理都没有,尤其是在文学与音乐的创作方面,但他们又是唯一有资格谈论成功的人。

从前不太喜欢heavy metal, 与其说不喜欢不如说是不了解。本着就算要反对也要先充分了解之后再决定的信念,花了一个午休时间看完了关于Anvil的纪录片。其实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大家真的都是一样的人,好像永远富有活力的rocker也有对着镜子怀疑梦想的一天。我也是一个普通人,Lips对着镜头说。这个为了Anvil乐队付出了三十年的“青年”,为了找到合适的经纪公司不停奔波着,长发一直没有变,只是也开始谢顶了。

Anvil三十年后终于再一次获得了日本演出的机会并大获成功,那对于普通人呢,什么时候才是see you my dream, hello reality 的时候呢。Searching for sugar man 里,Rodriguez 在Cape Town 大获成功的同时,依然在Detroit 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如果音乐人的梦想只是简单的传播心情亦或是一种理念,那作品在其完成的那一个瞬间大概就与作者没有什么联系了,人们可以抛开一切外在联系客观的读书听音乐,而创作者本身也成为了自己的听众,除了作品本身似乎什么都没有变,出名与否听由天命,好像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态度。

How much more can one person put the love and dedication into something, how much more can one person go. 纪录片的最后,终于收获梦想的Lips和Robb站在广场上看着来往的人群,对面的大楼上贴着哥斯拉的海报,愿我们都能收获这样的时刻。

The music last forever, t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6 ) Shibuya

§


影片中的背景音乐温和舒畅,充满希望感。但那背景音乐又依附于整个影像的内容,不可分开评论。不过单独听来,还是片尾二位沧桑主角,在拥挤且又温暖繁华的东京街头坦然笑容之景象,占据大部分听觉图像……
  

为摇滚乐队的纪录片编配背景音乐,不仅是影像与听觉互相交叉衬托的难度,更是成熟的影像本体语言与深刻理解此语言的作者性格流露……
  

听一耳朵://www.box.com/s/2kcjldkekvlafppbxqm4

 短评

Life is a lottery.

3分钟前
  • 𝐓
  • 推荐

\m/,Forever

4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简单动人

6分钟前
  • 黄石道人
  • 力荐

一辈子都要追逐,一辈子都要坚持。

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真是苦逼的摇滚啊!

8分钟前
  • stknight
  • 力荐

今年最爱,有人质疑作为纪录片,导演的介入感太强。但导演从小就是Anvil的铁粉,在我看来,这不算缺点。

9分钟前
  • dormant
  • 力荐

能不能不这么感人

12分钟前
  • Edward
  • 力荐

导演英国人,在美国闯荡,这是他处女作。这片子能把人看哭

1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生活需要摇滚乐

17分钟前
  • luu
  • 力荐

我觉得比寻找糖人好,而且好很多。robb和lip这种友情真是让人羡慕,如果不是这样的友情恐怕anvil也撑不到现在。看得到理想化的artist遇到的现实困境,梦想或许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但是很值。岁月不会让人变老,让人变老的是现实。ps,很羡慕霓虹的音乐氛围,尤其是看到霓虹音乐节观众里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22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片尾那段结束语出现是他们站在广场:重点不只是创作好歌,跟歌曲无关,而是跟态度有关,你所做的迁就,你选择跟谁打拼,然后就是好好享受生活。生命中最昂贵,最宝贵的,就是人际关系。你认识的人,去过的地方,和拥有的经验。

27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不那么矫情跟装逼的说,爷们儿,坚毅,一往无前,捍卫信念,酒神狂欢,撂倒一切,有爱,这就是金属精神。

28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 )

32分钟前
  • tigeraliens
  • 力荐

“有大量的乐队可以卖出百万张唱片,但是有多少乐队你能真心关注,在一起坚持30多年?你知道两个,一个是The Rolling Stones,一个是The Who,然后,你就会数到Anvil了” 一个人能为某事倾注多少爱和奉献?一个人还能走多远?音乐永不停止,Anvil,梦在继续。

3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可爱的2位

40分钟前
  • Effi
  • 力荐

感人。向所有像Anvil这样还在坚持的乐队致敬。

43分钟前
  • Bob
  • 力荐

老炮牛逼

47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看到有些部分会突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50分钟前
  • SL
  • 力荐

注意到Lips一直挂在嘴边的微笑吗,看到沉默寡言的Robb不外露的感情与不狂野的拥抱吗,这就是做人的态度

55分钟前
  • M.
  • 力荐

金属精神

56分钟前
  • 文森从牛A到牛C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