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英国2007

主演:内详

导演:菲尔·爱格兰德

播放地址

 剧照

逝 剧照 NO.1逝 剧照 NO.2逝 剧照 NO.3逝 剧照 NO.4逝 剧照 NO.5逝 剧照 NO.6逝 剧照 NO.13逝 剧照 NO.14逝 剧照 NO.15逝 剧照 NO.16逝 剧照 NO.17逝 剧照 NO.18逝 剧照 NO.19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08

详细剧情

  199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去世。而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这变迁既有具象的,如城市旧区改造;也有抽象的、心理层面的变革——比如人们的性观念、中年男女对于婚姻和生命的反思等等。英国导演Phil Agland拍摄的《逝——上海冬夜的爱与死》准确地抓住这个城市跃动的脉搏,交替讲述了这座城市里几个人各自不同的故事。他选取的人物与故事不但皆与爱和死相关联,而且电影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节奏感——从故事的铺陈、演进到高潮即将到来前一刹那令人屏息的张力,无不显示了导演卓越的控制能力。在电影离结尾约三十分钟的时候,各条线索同时到达了引而不发的边缘——居住于贫困旧屋的孩子即将经历一场高风险的心脏手术;京剧小演员一个月之后马上要登台公演;弄堂里的寡妇要面临再婚的抉择;而杀害女友的团委干部即将接受最终的审判。这令全片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纪录片里不常有的剧烈的悬念感。  团委干部杀害女友的故事在电影中占据了最大的比重。爱与死在这个故事中交织在一起。一个国家机关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女朋友何以下此毒手?性质更为严重的是,他在杀人之后将女友的尸体分成好几部分,抛入江中。手段之残忍,令人难以想象。电影忠实地追随了此案从审讯、宣判、上诉到终审的全过程,杀人犯从最初的抵赖到最后泪流满面,受害者家属在旁听席间的表情,无一不显现了人性的幽微之处,令观众深受震动。而受害者家属对于“杀人犯也会死,他的家人也会难过”的说法之剧烈抨击,更将故事推出更深的、道德反思的层面。  很难想象《逝》出自一个英国导演之手,因为全片的上海风味是此浓重,街坊邻里和杀人罪犯皆操一口鲜活的上海话,丝毫没有剧情片的矫饰,原生态的幽默比比皆是。因此,这不仅是一部可以令西方人更准确全面地了解上海的纪录片,而且更适合上海观众观看,因为在那些词不达意的英文字幕背后,有可以令人或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的对话,而笑过之后,是对身处其中的故乡更深一层的了解,更具省思意味的自知。

 长篇影评

 1 ) 时光倒流十三年

【媒体供稿请勿转载谢谢】

纪录片开场之前,一度以为这会是一段寻常的上海往事。1997,十三年前的一个冬夜,万家灯火,炊烟袅袅,八仙桌上有热气腾腾的晚餐、收工回家的父母,和刚刚放学的自己。门外弄堂里有叮叮当当的铃声穿巷而过,窗洞里望见一身绿衣的邮递员还在奔波……回忆往事的感觉,很像电影《时光倒流三十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不料一开场,就接连遭遇重口味:河里打捞出无头尸;患心脏病的小男孩嘴唇青紫;家庭主妇聚在一起,讨论的不是今天买点啥小菜,而是彼此男人的工具和时间长短……英国导演Phil Agland,给上海这块浑朴的焦糖红烧肉,下足了尖头辣椒。

然而谁也不能怀疑这就是1997年的上海——无论是毛衣的款式、女人的大波浪,还是里弄式的石库门、百元大钞青皮蛋,都在暗示明示时间的烙印。1997年,上海人口四百万,外来人口仅仅八千;1997年,南市区还未并入黄浦;1997年,老城厢二房东家的棉被,是用棉胎、被单和丝绸被面自行缝制而成,每到换季,就是一轮“大拆洗”。

这是1997年的上海无疑——纵使重辣,仍能于那呛鼻之浓烟里,窥见上海的日常万象。高院第180案,教育局团委干部陈正华杀死女友张静,一分钟前还可以做误杀辩护,下一秒,已经筹谋好了分尸抛尸计划一二三。“刑警803”探员个个文质彬彬,穿着亚麻色西装审犯人,一边熟极而流地从嘴里往外蹦标点符号,一连串标准的沪骂,以“操”开头,以女性器官结尾,翻译成英文,也是很标准的“motherfucker”。一百多个观众万万想不到亚麻色西装背后能有这样的爆发力,笑过之后竟熙熙攘攘地鼓起了掌。这也难怪,上海人能在影院里听到沪语口白的对话,多么地可遇不可求。

时代正在开放,著名的“蔚蓝夜话”开风气之先,于午夜的电台畅谈性话题。主持人“蔚蓝”出现在大屏幕上,引起人群一阵躁动。现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性表示,这档节目也曾伴随他度过整个中学时代,直到后来广告泛滥,终于在忍受不住蔚蓝推销某“穿山甲”牌壮阳药的粗鄙言辞后与之决裂。

60多岁的超龄剩女正追求她的第一春,在路人甲乙之间踌躇不定。大家都是老克勒级的人物,年少风流,老了也还张口就是流利的英文歌。女人翻开床头积尘深锁的柜子,一双双半新旧的皮鞋铺满了两个平方的地板。不知正当30岁的剩女坐在观众席里有什么感受,40载岁月,变的难道只有高跟鞋的坡度?小凡的心脏手术终于成功,母亲望着重生的儿子喜极而泣,主刀医生就搭个床铺睡在重症监护室外的走廊里,随时候命。越来越多的女人走进性功能康复中心,咨询她们丈夫的问题:“他是党员呀,想想总归,不大好意思”。

性、凶杀、女人、疾病、政治……英国导演真讨巧,这些敏感话题一抛出来,观众除了接招,就只有讪笑。导演又真懂得生活,明白怎么将这些奔腾的潮涌的故事,复归于生活的平静。像影片末尾,21寸电视机里传出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辞世的消息,当时的观众并未如1976年9月9日那般惊惶失措泪眼相对无语凝噎,他们只是轻喟一声“他让我们看到了外面世界”,言下之意,对自己的生活表示感恩。

纪录片的结尾是一个水墨写意的“逝”字,应和了她的英文片名:love and death in Shanghai。像电影《如梦》的结尾,吴彦祖说,有人教了我一句古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每一段过去了的事情,都带走了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让我们不断回头寻找。

好奇的是,这部片子在英国首映是2007年12月。是什么理由,促使导演把1997年拍成的纪录片搁置10年再上映呢?情同酿酒?又据说还有一个7小时的足本。更加好奇。

 2 ) 第一看到审重刑犯

看完整片,既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录,又是高于生活的 喜欢这种真实的感觉 让80年代的我重回之前的生活片断

碎尸案让人愤怒与痛心 这个男人放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是儒弱挂钩的 直到审他时还在洗脱责任 实在坏到骨子里了,老阿姨的黄昏恋走在了2020的前面,做为女人他为自己活着,先心的孩子不知结婚了没 京剧小演员就真的是童子功

感谢这些记录 很真实 很上海

 3 ) 时代的表情

这是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非常准确的抓取了1997年中国上海这个超大型的城市,在这个风起云涌,打破与重建,封闭与开放,落后和发展交织的时代,在激荡起伏的社会浪潮下,准确的挑取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个案,如老年黄昏恋情、利益得失的拆迁户、为情所困的凶杀案、先心病儿童的救治、京剧师徒的传承等故事,准确地把握了这个时代的脉搏。 上海这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着比深圳更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的背景,在这个激荡的年代,不可避免地对芸芸众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和震荡,人们在这个社会的变迁当中彷徨,挣扎、奋斗和绝望,各种时代的表情,在这几个小故事当中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十分的准确,镜头运用很生动,抓取了故事人物典型的表情,流暢完整地述说了故事的发展,语言也用的是当地的沪语,十分的生动而形象。

 4 ) 记录一个缓解了我homesick的纪录片

个人觉得还挺好看的 特别是我在一个很想家的状态看听到上海话 实在是太亲切了眼泪要掉下来了 我觉得这种影像真的太珍贵了 就是普普通通记录八十年代上海弄堂里家长里短那些事 一些极具烟火气的市井小民的生活 聚焦在改革开放后的那段时间 新的信息爆炸的时代 没想到当时对性的态度这么开放 可以公开的在地铁上 播客上 医院里讨论 感觉现在的性羞耻比当时给更甚 时代倒退啊 从其中一个大妈对于婚姻的忧虑也能看出男女关系也是相对于平等的而且对于这种相处模式的观念相当超前(比如说没有必要结婚没必要同居等想到了最近新垣结衣夫妇分居但住在同一个小区给彼此一定的距离)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杀人犯的审判 近距离采访杀人判从被捕到口述犯罪过程到法庭审理的过程 还有背景幽幽地传来一句英文的旁白大意为嫌疑犯当时在被捕之后就可以实施他的缄默权或者是请律师辩护 意为上海派出所的警察有逼供之嫌 没有事先阐明他应有的权利 就虽然感觉全程记录者都是保持旁观的状态 可是这种时候记录者的突然介入确实打破了这种平衡但是又有种很神奇的站在另一个文化去批判审视它的感觉 还有就是感觉一直提到他是团书记 英文subtitles写的是party所以应该是指党员 男子也在强调女子想要分手这会让他在单位里丢面子+旁人都已结婚生子他也感受到了压力(真的这种面子工程和peer pressure真的不具有时代特殊性哈哈哈)而且很惊讶居然就赔偿这么一点… 当时被害者家属后面说的别人会觉得他们过于残忍因为他们女儿死了但是作为施暴者同样也死了之类的话 但我还是觉得在当时有这样的死刑的判决同样也很超前了 最后有个练京剧?还啥的clip感觉有点突兀 好多线叙事就会有点小小杂乱 最后想说的是当时的上海 提到很多要拆迁 城市建设的事 所以那些人真的还是老上海人 当时人人还都说的是上海话 上海还不是个海纳百川的大熔炉 现在再去看看当时的影像 还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 确实还挺有意思

 5 ) 我去2000年

作为一个对纪录片很挑剔的人,都不得不感叹此片的水准、视角和真实性(尚未考证案件,看评论说找不到,在这里画个问号。但镜头呈现的日常非常之真实)。

老太太和好姐妹躺在床上聊爱情、中年妇女去找陈教授咨询性生活的那几段我不知道导演是如何处理镜头的,实在太自然太真实了。全片的叙事口吻是客观但不冷酷的,6、7段不同的故事穿插起来,并没有野心来批判或歌颂一个时代,只是想要讲一个经历转型的城市里的死亡和爱。不知道为什么中文翻译成《逝》,在2021年看到这个片名也有一些感慨。

看到供述罪行部分的时候,心里想,这哪是纪录片,明明是剧情片,还是特别优秀的那种。既真实又具有张力的罪行、还在建立中的法制,让人不适。第一次看到真实罪犯的供述,真实得浮夸,他的结巴、承认和最后的上诉,尤其是上诉失败后沉默地签字部分很打动我。司法确实是不完善的,很多证据都没有找到,这个故意杀人罪到底是否真的成立,这一点导演没有表态,也是此片打动人真实的一大体现。

笑了很多次,基本都与性生活有关。午夜电台的存在本身就还挺让人惊奇的,性健康是一个可以被公共讨论的问题,讨论生殖器长短的部分太有意思了,党员打电话来,主播大姐反复告诉他不要把自己的性生活和党员不党员联系起来,“党员也是要有性生活的!”我边笑边震惊,在信息中心化的时代,我们竟不是有丝分裂的。

陈教授给来咨询的妇女的建议,经过24年还是金玉良言

哭了两次,一次是在老头唱Mona Lisa的时候,一次是在片尾,每一个故事都告一段落,老头老太太坐在电视面前,看邓的葬礼,老头说,下一代会更好。

1997年,是我们的新浪潮,开放发展中伴有一丝混乱,希望中也有伤痛,我们谈性、跳舞,心脏病小朋友写字和学戏曲的小孩念英语两处也是神来之笔,全球化进程里个体的生活景观都在这里呈现了。

中间舞厅跳舞的部分,想到了周防正行的《shall we dance?》。谈谈情、跳跳舞,唱英文歌,谈一场黄昏恋。中国人、日本人还是英国人,不过是在不同的背景里做着相似的事。

站在新时代回望,全是陌生和怀念。说什么都是轻飘飘的、词不达意的。

看完打开朴树的《我去2000年》,听着专辑,他唱:“荒唐是吧 悲伤是吗 没有办法/就祝咱们都小康吧/大家一起去休闲/就让该简单的简单/大家一起来干杯/为这个快乐的年代/泥锅泥碗你滚蛋/你追我赶到2000年”……

中文里讲的是“实事求是发展,将来会更好”

迷惘是时代的底色,不完美中有爱恨激荡,但一切变动中,我们还能拥抱真实。这部纪录片能够在1997年深入公检法和小百姓的生活,其存在本身,就是真实的力量。

 6 ) 多坚强的人才能活得心安

       人活着究竟有多少表演的成分,这是我对生活的提问。
    看完《逝》,压抑、恐惧、恶心、失望,这些人生,悲欢离合,都让我失望。生活本身若非要一个太绝对的答案,结果都是失望。《逝》选择了1997年,邓小平去世的这一年,选择了上海,一个在时代前沿敞开大门,最大程度接受剧变的地方,它想通过对上海普通人群日常生活的叙事来表现这个剧变的时代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但是这一出发点导演实现得并不出众,各条线上的人物故事松散杂乱,即便他想表现不同面向的生活现实:犯罪、医疗、择偶、社会调解、两性生活、文化传授,这些都是日常的载体,但是它的落点都在个人遭际和戏样人生中暴露的人性弱点,与时代的牵扯却很勉强,这个车轮滚滚的时代,这个摩天大楼正在拔地而起的城市,究竟变在哪里,它的指征并不直接、透彻,仅仅是大家开始在公共媒体上谈论性交的快感,60岁的时髦阿姨寻找老伴时对爱情的考虑,或是,想在变与不变中看到人们观念的前进与退守。
    但是,它仍是少有的一部让我觉得震撼的纪录片,镜头面前人物的真实感,切切实实地直指人心,尤其是那段杀人嫌犯在公安局审讯室中的影像,嫌疑人不知所措的恐惧,难掩情绪的狡辩,伴随惩罚和侥幸而来的焦虑,在一个人的脸上千变万化地出现,太真实。正是这场合的特殊性,让人对影像的来源产生疑问,这不能是一个外国人进到中国的公安机构里能拍到的影像。那便只能是从公安局流出去的资料。但是,就是在这张脸上捕捉到的恶令人反思。人性何时才退去表演的成分,在深深的恐惧面前,面不改色的表演已经不可能,蹩脚的遮掩只是更加强化事实。本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自辩更像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甚至于悔恨也是另一种表演,悔不当初的是人的失控,但是人性若是邪恶到不能让自己停下来行甚之又甚的不义之事,哪怕它源于恐惧,哪怕大错已成,这是罪加一等的邪恶。有时候,一个懦弱的人更容易被邪恶胁迫,也更善于进入表演的角色。
    并行的故事,人人是演员,一个60岁未婚的时髦阿姨努力扮演好一个乐观的角色,一位隐忍的妈妈为了身患重病的孩子扮演好一位坚强的母亲,一位光芒已逝的京剧艺术家最后扮一回严师,一位中年阿姨故作大方地谈论房中性事……大喜大恸时,或能显现本心,已是不易。只是,我们人人要警惕,不要陷入自欺欺人的表演,人活着,在旁人身上或能看到人心之恶、之弱,但不要自己遭遇,却一叶障目,谁都不见得比谁更高尚,更坚强,只是不要忘了心安。

 短评

这个陈正华杀人案还是有点蹊跷,搜不到网上任何信息,凶案现场一点证据也没有也很奇怪。

3分钟前
  • 落水狗
  • 推荐

上海话听不懂艾。唯一好奇的是当时警方审讯居然能批准一个外国导演跟进拍摄,放到现在我想是不可能的,可想而知当时的确开放。

7分钟前
  • 荷心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案子的审判.没有充分人证物证的情况下被判蓄意谋杀第二天执行死刑.饭桌上,律师朋友说,我们的民主程序正在进步,1月起已经可以在24小时内会见律师. 过去的一切,真的值得好好研究

9分钟前
  • chicchit
  • 力荐

纪录片主要是把观察对象选对了,虽然这些人看似没有一个相似脉络来连成整体,但将变革中的大都市的各层次人的状态给记录了下来。

11分钟前
  • XEcstasy
  • 推荐

碎尸案,803审讯,“蔚蓝夜话”畅谈性话题,儿科医院的手术,老克拉开口英文歌,六十几的阿姨擦上口红蹬上高跟,舞厅和京剧舞台,法院声讯台。一开始觉着cult,后来觉得真实和温暖,总之都是我熟悉或不熟悉的上海。每个故事全给好评~

14分钟前
  • joesy
  • 力荐

二十五年前的影像,十五年前发表。97年薄暮残阳下,烈火烹油的巨变即将到来。而今一切早已逝去,时代的倒车一路轰鸣,带我们去向何方。

18分钟前
  • fish
  • 力荐

那个杀人案怎么都没有搜到

22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谁敢想像,二十年前中国第一城的爱欲与死亡能这么赤裸裸的摆在镜头前谁曾可知,一个人决定万亿人命运的年轮居然还在不断扩展

2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1最喜欢小范对医生说“你的手好冰呀” 那一瞬 2也许话题是猎奇了点,但大概是97的稀松平常吧 3老爷子一句Mona Lisa,戴着金耳钉的大姐在地铁上谈性,众人围观从江里捞torso那害怕又还想看的模样,浮生万千态,是上海宁的浪漫开放,也透出一点英国视角的正派味道也许有嘲cpc的意思在,也许也有刻意谈性的意图,但是这一切都太nostalgic,我本人对怀旧毫无抵抗力罢

24分钟前
  • 苏生
  • 力荐

“一九九七过去了 我们都很想念它”

26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803确实生动,虽然案情疑窦不大,但律师介入和对证据的掌握都有问题,要动机倒是很执着~外国人对京剧应该比较感冒~冯阿姨是美女~先心病得到了救治,孩子指甲变成粉色真是件开心的事

30分钟前
  • 墨山瞅
  • 推荐

难以想象一名西方导演可以如此精准地挖掘上海市井小民表层生活之下的精神情感流动,切中一般悬浮电视纪录片所不能及之要害。主题“爱与死”之下的三个切面:幼年、中年、老年,共同缔造一面精密的三棱镜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男孩手术成功获得新生,老年的代表周阿姨也获得了幸福稳定,不受婚姻约束的黄昏恋,而作为社会栋梁的中青年却因恋爱纠纷陷入谋杀的阴霾之中。导演“fly-on-the-wall”式的摄影机位,仍然充当着一名直接电影式的观察者,冷静克制地捕捉着杀人犯陈正化与审问的“803”刑警,期间的隐约的暴力执法也被毫不保留地展示出来,而这一残忍的碎尸案件也并未被处理成吸人眼球的剥削奇观,临刑前的谈话甚至由电视“框中框”的形式呈现。缺点还是在于一些对切镜头过于频繁,如馄饨铺一场中。2022.6.3

35分钟前
  • 吹牛伯爵
  • 推荐

看完感情复杂。那年我预初一,和一起看电影的人进入一所中学还不认识。地铁什么时候有的?香蕉位公交车什么时候消失了?东方明珠什么时候造起来的?那些心心痛的、温暖的、市侩的、老克勒的、开放的交织在一起

40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力荐

那位笑眯眯的男性情感分析师挺有意思,开导前来咨询的老阿姨:“整天把家里擦得一尘不染,收拾得整整齐齐,有什么意义?有这时间还不如学习探索自己的身体,享受夫妻生活,达到性高潮。”“都这个年代了,思想也要开放和进步,结婚了么慢点还要离婚,翻来覆去有什么意思?单身状态自由轻松。”想想如今,真是愧对1997年的上海老阿姨老爷叔

43分钟前
  • 小南玩小南
  • 力荐

这部片子由于过于优秀,导致成为了国内禁片。看完感觉只有震撼。

46分钟前
  • 穗尔Sybil
  • 力荐

看之前以为是外媒挖点市井小民拍拍 没想到导演竟有本事去拍803!还是碎尸案!第一次看到审讯过程 牛掰!看到嫌疑人整个从外貌 再到心理的转变 这是电影怎么都无法呈现的。就是很好奇他们是怎么获得批准的。其他题材也涉及很广 从黄昏恋到两性广播 又有旧城改造到邓小平去世 总之1997年的上海 精彩

51分钟前
  • 眯眯眼的敏敏
  • 力荐

一九九七的上海,比日常離奇,比記憶具體。每個人物的微表情都被鏡頭捕捉放到最大,再天衣無縫的劇情片也拍不出這種仿佛穿越時空的質感。

54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非常好奇,1997年为什么一个英国拍摄团队可以被允许如此深度地拍摄一起上海杀人案从审讯到宣判的全过程。观影体验堪称震撼,这部纪录片由若干个不同人物和事件穿插叙述组成,杀人案笔墨分量最重,这个团委干部被告表情之丰富,假若不是纪录片而是故事片的话,一定会觉得他演过了、太浮夸,然而这却是真实的纪录,而且是完全无视镜头的真实表现。22年之后,即使在九泉之下灵魂有知,也可能想象不到自己的影像被拍成了纪录影片,以这样的方式留在了人间。再进一步,22年之后,他的家人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如此清晰地重见这个被枪决的故人,心情会是怎样?……我还去网上搜索了这个死刑犯这个案件,一无所获。

57分钟前
  • 小蚪
  • 推荐

爱,既有得不到就毁掉的,迎来惨烈脏污的死亡;又有黄昏下磨合碰撞的,在昆曲剧场达成和美。忘不掉那密集的里弄煤炉阵,孤独突兀的明珠塔后是一栋栋在建高楼,纪念大人物的过世,标志着小资生活的低调复位。雾霾下夜半私语电波清澈,全怪男人生理解剖结构不硬气,饥渴主妇才会鸡犬不宁!

58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力荐

被外来人口疯狂占领前的上海,本地人尚鄙视外地,群众们尚迷信party。结果你猜怎么着,恶性重案罪犯居然是上海话不能再地道的学校团委书记,讽刺到位哟。或大或小的对比叙事就这样雕出了一个有点重要时期的立体上海。那时的主旋律任务尚是打开国际知名度,提升国际新形象,于是有帝都公安作保,有魔都市政牵线,导演的外国身份和不懂中文也给了“演员们”随意表达以可能。真被时代成全的佳作。P.s. 老克勒字正腔圆地唱Mona Lisa很有味道是真的。

1小时前
  • yinyu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