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公司

记录片美国2008

主演:迈克尔·波伦  埃里克·施洛瑟  

导演:Robert  Kenner  

 剧照

食品公司 剧照 NO.1食品公司 剧照 NO.2食品公司 剧照 NO.3食品公司 剧照 NO.4食品公司 剧照 NO.5食品公司 剧照 NO.6食品公司 剧照 NO.13食品公司 剧照 NO.14食品公司 剧照 NO.15食品公司 剧照 NO.16食品公司 剧照 NO.17食品公司 剧照 NO.18食品公司 剧照 NO.19食品公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8 20:42

详细剧情

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各种各样的食物也变得供不应求,但在这看似繁华的背后,食品安全却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影片从快餐业入手,逐步向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延展开去,揭露了大型食品公司经营者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惜改变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生长周期,他们在经营上取得丰厚的利润,而代价却是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在看似清洁的食品加工流水线上,沙门氏菌和希氏大肠杆菌毫无阻碍渗透到食物当中,毒害着人类的生命。由于政策等方面原因,人们无法也无力拒绝大公司强加于身的迫害。在金钱和欲望面前,我们自取灭亡……  本片荣获2009年华盛顿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奖。 

 长篇影评

 1 ) 工业化之前我们吃的什么?

所有人都听过长辈说吃玉米和土豆的故事吧,工业化以前我们的主食也是玉米,工业化以后也是玉米。
自从玉米被美洲土著人发现以后,所有接触玉米的人都把玉米当主食,因为那玩意儿实在很好种!

中国有食品安全问题,美国也有食品安全问题。可是,凡是食品信得过的地方,都在忍受隔三差五的饥荒。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食品问题最大的推手一是人口密度,二是人们的欲望。
人类一直在经历这样的循环:丰年——人口增加——荒年——人口饿死。
人们一直希望生下来的人不要饿死,采用了各种方法,最突出的就是改变饮食结构,大家都多吃一点玉米地瓜,少吃一点蔬菜,让大家都活下去。活下去以后呢,趁着有吃的继续繁殖,让下一次饥荒更痛苦。
近代以来,我们希望用科技挽救饥荒,这个出发点是很好。难道转基因就是为了毒害老百姓而存在的吗?科学家一开始提出这个可能性,也不过是治疗绝症,和拯救饥荒。
可是在粮食问题出现曙光的那一刹那,事情变了。人们的欲望燃烧了,有钱人希望吃更多肉,穷人希望生更多孩子,中产阶级希望食物更便宜。
于是更多的粮食被生产出来,拿去喂牛、造廉价食品、填多出来的嘴。人们吃多少肉都觉得不够,食品变得多便宜都想买更便宜的,还有人生多少孩子都觉得不够。

粮食一直在增产,可是全球范围内,从来没有够用过。
这本来就是错误的,让人类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是绝对错误的。
事已至此,说控制垄断公司有什么用?能控制得住吗?灭了那几个大公司,食品价格上涨了,不能天天吃牛肉了,美国人也有脾气啊。

------------------------------------------------------------------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没错,现代人的饮食结构的确有很大问题,证据就是没有几个中老年人不得和膳食有关的病,糖尿病、肝硬化、冠心病等。
这种饮食结构的成因,纪录片归结为大资本家的阴谋。
片中有一个主要受访者,也是这部电影的顾问之一,Michael Pollan。就是那个旁边放一杯水的人,杯子一会儿多一会儿少。
看过他的一些书,此人对美国饮食科普有绝对重大贡献,他让很多普通人了解到自己吃的是什么,哪里来的。
但是Pollan也好,这部纪录片也好,都有几个共同的问题,下面想说一下。

1、对小农经济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在他们的幻想中,小农经济就是人们吃自己种的有机食品,和邻居交换农产品,你吃的东西都是熟人提供的,信誉特别有保障。饮食结构特别健康,每天吃嫩绿嫩绿的蔬菜,肉类特别紧实好吃。
这种思想的来源是,美国的食品工业化太过头了。Pollan在自己的书里说,美国人现在吃的苹果,其营养价值是以前苹果的1/3。水果种类单一,巨大但是不甜。家畜过度催肥,肉没有味道,所以传统食谱中的调料要多加,吃的都是调料。
于是美食爱好者都对工业化养殖极端厌恶,有钱人追求自耕田,吃散养的肉类。
可是我们中国到近代还有丰富的小农经济,我们知道,真正的小农经济不是那样的!它是靠天吃饭,经常青黄不接;为了喂饱所有人,大量土地用于种玉米和地瓜,根本没法种很多蔬菜和水果;传统的养殖方法下,一年只能吃两三次肉。没错,西红柿是5分钱一盆,那是当季的时候,一年只能吃两个月。没有大量生产得到的资金支持,根本没有四季大棚和储存技术。还有,以前的水果经常有虫子,没打药的蔬菜上全是虫眼。没有科技控制的农业投资完全没保障,有时候一年种出来的水果全都不甜,没有人买,农民都不知道哪里出错了。——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不是有钱人用私人农场生产自己的晚餐,而是每个人都要找个活路。所以才有农业研究,才有基因科技。

2. 第二个问题,是浓重的阴谋论。电影里经常是哪个公司拒绝发表意见,哪个人本来合作,后来受到威胁反悔了。Pollan的书里也经常写他接到无声电话,或被人提醒要小心。
这种事多了也就没意思了。而且,尽管创作者尽力渲染,整个制作过程并没有受到太大压力。我们又不是没见过真的压力。

3. 破窗理论过度运用。如果你想做一个纪录片, 一定要对麦当劳和孟山都冷嘲热讽。这样的纪录片一定不会有原则性错误。
麦当劳和孟山都的反对者就是给所有社会纪录片当基本观众的,因为这两个公司真的很坏很坏。可是看多了,就对这样的安全牌无感了。说到底,这些公司之所以有市场,还是因为人们的生存需要这些公司。

 2 ) 天天吃垃圾食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连垃圾食品都没有了,穷人能吃什么

本片更适合作为一部指责食品工业、倡导有机食品的宣传片。导演带有明显倾向性,和诱导性,反而使得可信度打了折扣。

比方说,全片不见任何有利于食品工业的说辞,也不见数据上的对比来谈食品工业化真正的危害性,而是诉诸比较情绪化的故事,失去儿子的母亲,失去生计的农民,以及保守糖尿病困扰的家庭。这样的倾向性不是一句字幕说xxx拒绝采访可以掩饰的,好歹可以采访中立的第三方科研机构专家的证词,即使那些食品巨牛,甚至可以控制全美所有的科研机构,那还可以请欧洲、加拿大或者澳洲的嘛。

即使依靠本片中的一些蛛丝马迹,也不难看出食品工业化的重要性。曾经的农业需要10%的人口工作,而今只要1%就足以养活全美3亿人,这还没有考虑水、土地这些无法简单乘10的资源。换句话说,你如果是有钱人,自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买有机就是了;但是作为穷人,你或者可以承担亿万分之一的机率可能会感染病毒,或者就是百分百的概率全家都饿死。随着金融危机伴随的美金贬值,直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导致粮食飞涨,再加上快速增长的人口,粮食危机愈演愈烈。被美化的所谓追求民主的阿拉伯之春,不幸做了最好的注脚。

作为逐利的资本,客户需要什么,工厂就生产什么,从这个角度说,所有的消费者都是帮凶。然而要批判自己是需要强大的内心的,远比不上把所有责任都一股脑推给一个预先设定就是邪恶的资本帝国来得省心省力。我很无辜嘛,我没钱所以只能去吃麦当劳,我没钱买不起蔬菜,所以我才得糖尿病的。我就搞不懂了,你没钱生俩孩子干嘛,没钱自己买面包做三明治不比麦当劳又便宜又健康?我不管,就是他们太邪恶了,我都是被逼的。作为一个处在市场经济的自由消费者,是不存在“被迫”这事的,一面要享受廉价的快餐,一面又想要健康的食品,什么便宜都给你占了,可能吗?莫非还希望有机的比垃圾食品还便宜?

更令人担心的是,作为逐利的资本,要是哪天发现工业化食品无利可图,这才是真正的灾难。一方面,不可能所有人都吃得起有机食品,另一方面,廉价的工业化食品又因为无利可图而在市场上消失,其结果就是粮食危机。天天吃垃圾食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连垃圾食品都没有了,穷人能吃什么。

 3 ) 作为一个食品行业的学生,我深感到的是惭愧

我原本是在关心82届奥斯卡的,出奇的让我看到了这一部纪录片。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是非常吃惊的。
虽然我知道,美国原本就是一个大胆的国家,其中完全不乏有敢于直言之士。
但是这个纪录片在我看完以后,我还是要万分的去敬佩所有参与过制作的人员。
这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现在,它成功了。

如果把这个放在我们国家,呵呵,我敢打一百二的保证,
绝对,绝对。是没有人敢拍的。
而且,也不可能成功的。
而我最最想说的却是,
你知道吗,中国的现状比美国要糟上千百倍!!
但是,我们却一无所知。
且甚至不愿意去了解!
我们的国民似乎比那些美国胖子还要不关心自己的身体。
我们还有很多别的东西要担心,不是么?
房子啊,没有的话我们住在哪里?
车子啊,面子啊。。。。
健康,被我们放在了最最末尾的位置。

这是我们的可悲之处,且是所有人的。
我见识过注重养生的人,我的老师中也有很多致力于在这些食品安全方面奔走。
但是,法规的千疮百孔和怠于修缮,
让我们日新月异的日常饮食变得更加天翻地覆。
只有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国家,却置若罔闻。

我看到了美国人能够面对错误和权势的勇气。
其实,社会如果没有争端,没有矛盾,还如何进步?
我们和谐和谐,和谐到最后,说不定还在倒退。
我们连面对错误的勇气都没有,
多年以后,我们来拿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我们还能拿什么东西,来喂养我们的孩子?啊?!

最为一个大三的食品科学的学生,
此片看的令我分外心寒。

但是我还是想要推荐给大家看,希望有人能够从中领悟到点什么。

我不得不又要用古代文人的迂腐来安慰自己,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此尔尔。

 4 ) 生存的妥协

我们或许不该对现代食品工业求全责备,毕竟它让更多的人吃得更饱、更丰富,甚至花更少的钱。但是因为信息不对等的原因,绝大部分真正的“好食物”却被市场挤出了,除了特别小众的人群都无缘享用。这也许是进步的代价——这种代价总是由我们这些“大多数群众”承担的。这种代价是否是必要的?我说不好。

公正地说,发达国家的人民其实没有太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毕竟法律健全些、民权尊贵些、企业也因此自律些。荒蛮无序的第三世界食品安全问题才真是经常害人性命。

记得去新疆旅游的时候,看见一排洁白规整的厂房前,崭新的大型拖拉机排成长队,浩浩荡荡的真是好看,特地让向导停下车来凑近前去拍照。

距离拖拉机集群很远就闻到阵阵酸腐味,走近些看到褐色的液体从拖斗缝隙滴答落下,土地上洇湿的痕迹上泛着白沫,大概猜得出货物便是那酸腐气味的来源。费劲地爬上两米余高的货斗,发现里面满装着番茄,表面的一层大部分已经出现了皱缩的痕迹,从底层传出咝咝的响声,表明更深的腐败正在发生,浓重的臭气酽酽的熏蒸出来,让我回想起儿时的老式露天垃圾堆。

那洁白厂房、崭新拖拉机的规矩劲,像是国际化大公司的气派。也许这些烂番茄加工出的番茄酱、沙司,将会出现在超市卖场,麦当劳、kfc、必胜客这样的连锁餐厅,甚至是高级饭店的后厨——谢天谢地,至少新疆的气候干燥,很难滋生霉菌。看到这样的场景并不会让我感到有什么不适,只是碰巧看到了理所应当的场景,仅此而已。

从常理上分析,按我国商业道德现状看来,大陆地区的食品安全远不是烂菜烂瓜的问题。注入脏水的牲畜、掺入化学药品水产、带着残留农药的果蔬、工业原料润色的粮食——我想不出还有什么食物是安全的。说真的,我并不幻想能够得到负责任的食物,并不幻想能够得到洁净的食物,甚至并不幻想能够得到安全的食物。你可以让我上吐下泻发烧住院,只要别给我留下不可逆转的残疾,你可以缩短我的生命或是带给我温和些的慢性病,但是别让我陷于痛苦难医的恶疾。能做到这些,我就感恩——至少在我看来,这已经是一种幸运,一种奢望。

 5 ) 人对食物的底线

还记得小学阶段某次清明给烈士们扫墓归家的路上,有个同学指着路边的一滩浊水问:“如果你口渴得快要死了,没有别的供给,只看到这么一滩污水,你会喝吗?”
我现在已经不记得回答了,估计正反两方都有支持者,我应该是属于那种“既然喝了能活下来干嘛不喝”类型的。
二十一世纪初去某旅游景点玩,大热天的水喝没了,找不到商店买,而路边不时出现一些还剩半瓶的矿泉水。如果当时不是有人阻止我,我也不知道最终是否会使用这些别人遗留的水。
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看过一些,《民以何食为天》、《食品中的添加剂》以及昨晚看的这部《食品公司》,我相信食物存在的问题肯定不仅仅只有作品里描述这些,但是我不打算再看这种类型的作品了,如果生存状态只能这样,而我又无力去改变什么,不如控制自己的食物采购,尽量以一种最健康的方式来对待饮食。
食物存在的本质是让人存活,其次才是营养、色、香、味,但是现在食物似乎连让人存活的基本要求都不能实现了,它顶多是让人当下活着而已,至于若干年后,谁会去在乎呢?!
我自己对食物的色香味要求不算高,无毒就好,但是现在谁能说得清这些市场上供应的东西究竟有毒没毒,所以出来了无数的标准,某菌在某指标以内属于安全,而这种所谓的安全只有天知道。
从我有记忆开始,我爸爸的业余爱好就是种菜,各种各样的青菜和瓜类。小时候放暑假每天上午都要去爸爸上班的地方提一篮青菜回家,一直持续到工厂关门。然后爸爸把菜地开到了家门口,这下省事多了。相对而言,我吃到得农药不算太多,这得感谢我爹每日里辛勤的在菜土上捉虫。
我想人对食物的底线应该是视生存状态来决定的,没有食物的人想有,有食物的人想吃好,吃好的人需要吃的健康,而这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食品业被各个集团垄断,商人们把科学技术运用于食品工业,没有人愁饿肚子了,于是新一轮的循环就开始了。

 6 ) 关于《食品公司》最后的几句话

看完美国人拍的《食品公司》,感触良多,连美国这样的国家,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情况都如此严重,令人触目惊心,建议爱带小孩去吃麦当劳,肯德基的朋友能看看这部纪录片。
 
最后影片的建议没有翻出来,觉得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翻译如下:

你可以改变这个系统,通过一日三餐。

从那些尊重工人,动物和环境的公司购买食品

当你去超市的时候,选择食品时,请选购当季的食品和有机食品,通过阅读标签知道你所购买的食物构成及成份。

要知道你所选购的食物,需用通过1500英里的运输才能到达超市,所以请选购当地出产的农产品;在农家自己的店中购买农产品;在花园自己种植农产品(尽管可能很小)

和家人在家一起做饭并共进三餐。

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健康的食品

确信你购物的市场中食品有有效的检验印章

请要求您所在的学校提供健康的学校午餐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及美国农业部支持并保护您的和您的家庭。(我们可向“有关部门”提议么?)

告诉议会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并重新提交“凯文”法案。(我们能向“人大”建议么?)

祷告时,祈祷食物能保全我们及整个地球的健康。

强调: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每一口食物改变这个世界

 短评

看的让人发指,但是作为纪录片,具有倾向性的话太多了,影响观众自我判断。

9分钟前
  • 仁慈的父
  • 推荐

这确实是个新鲜马铃薯比M记加工过的薯条还昂贵的时代,不过对于一个喝三聚氰胺长大的石家庄少年,也就是我来说,这一切都不过是浮云罢了。

1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對一個生存在現代中國的人類,食物沒有問題才算新聞。"

12分钟前
  • 胖猴子
  • 力荐

理想者的呓语。良心怎么敌得过利益?

14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毒药

15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推荐

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毒食物成为了最严峻的全球化问题。当你知道美国90%以上的鸡是抗生素养大,牛都携带超量大肠杆菌,每年都在爆发食品瘟疫的时候,你又会做什么?最多感慨个两三天,又会走进麦当劳去买汉堡和鸡翅了。

20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近来研究养生,看了几部纪录片。不看不知道,一看魂吓掉。都不知道该吃什么了。理想生活看来是凑点钱跑去乡下弄几亩田,养牛种菜,自产自销,才能吃点健康的东西……从饮食到作息,发愿彻底调整生活方式,以更接近自然的、环保无害的方式去活。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以后再不敢吃肯德基和麦当劳~~~那些一生都看不到阳光的鸡让我觉得想吐了%……

25分钟前
  • 有爱狐狸霍尔顿
  • 力荐

change the world, for you and for me

26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现在别吃大豆油了,我在网上查了下中国市面上的大豆油基本都是转基因的,只有东北有93牌的大豆油是非转基因,且只在东北自产自销,而且听说被转基因油挤的也快开不下去了。。。目前倒没听说花生油有非转基因,改吃花生油吧,贵点就贵点。

29分钟前
  • 推荐

与之相比,我们只有“舌尖上的中国”的粉饰太平

32分钟前
  • 成知默
  • 还行

原来麦爷爷是动物届的希特勒

34分钟前
  • 西西弗斯
  • 力荐

最应拍出这部纪录片的是中国

3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只有美国才会拍并且公映。连美帝国的食品都长期危机,我TMD真想自己养头牛了!

40分钟前
  • who's 劳人?
  • 推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毒药。。。

43分钟前
  • LifeArtist
  • 还行

就思想性而言,不够深入。如今的食品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问题。影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够彻底,却幻想以有机产品理论来化解其根本矛盾,这无疑是新的障眼法的诞生。

48分钟前
  • 向阳花
  • 推荐

说服力在哪?

50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还行

ABC还嫌中国人吃animal内脏,他们不是更上一层吃animal shit么

55分钟前
  • 豆牙丸助
  • 推荐

玉米``

57分钟前
  • 力荐

1、我不知道它想说什么。2、云大的话:他引用的材料不能说明他想说明的问题。3、我讨厌一切带有偏见的意见,自以为是的揭露和封杀一样可怕,因为它更具有隐蔽性。

60分钟前
  • vshiu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