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夜1984

喜剧片香港1984

主演:钟镇涛,张艾嘉,叶倩文,田青,李丽珍,成奎安,文隽,胡枫

导演:徐克

播放地址

 剧照

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2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3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4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5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6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3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4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5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6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7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8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19上海之夜198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44

详细剧情

  抗战年代,夜总会小丑董国民(钟镇涛 饰)不堪忍受日寇对上海的肆意轰炸,毅然告别叔父投军,出发之前,董国民在苏州桥下与一名女子一见钟情,他们约定胜利后再见……时间一晃十年,董国民回到上海,自此时常在苏州桥下徘徊,渴望再遇当年人,然而物是人非,此时的桥下只有几个落魄的老兵露宿。董国民楼下的舞小姐阿舒(张艾嘉 饰)收留了一名来沪女子邓仔(叶倩文 饰),并给她生活上的帮助,二人以姐妹相称。董国民与邓仔在天台邂逅,虽然邓仔并非董国民所误会的当年人,但仍对这位青年产生了好感。不久阿舒亦介入了这段关系,但为成全邓仔,阿舒选择了退出。不久董国民终于发现阿舒正是桥下的当年人,而此刻,阿舒却与别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本片为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

 长篇影评

 1 ) 嬉笑怒骂皆成好戏

细节做的丰满,人物实在都好可爱好生动啊。每分钟里面都塞满了东西,一个多钟头竟然感觉长过现在的拖沓缓慢空白的烂戏。

叶倩文眼睛圆圆脸也胖胖的头发蓬蓬的。少女样的开朗和脱线。喳喳呼呼,夸张得竟然好合拍真可爱。
张艾嘉泼辣机智。不习惯和别人睡就抽了两张床板。
避老鼠的时候真的尖细着嗓子乱喊乱叫。
旧上海布景各种有心。记得那个轻摇蒲扇忽隐忽现的女人胸部,那个人形喇叭骑兵也很趣致啊。


有国语欢场歌,还有京剧,嘻嘻哈哈好精彩啊。
演员走场互动真是巧妙的笑果十足。
那时候的台词你一唱我一搭是真的好笑的。新浪潮,浪潮,一下子就过去的才叫浪潮啊。

发脾气的时候就真有好多火气,像斗鸡一样又好笑又生猛。
珍妹啊真是珍妹小结巴。辫子翘翘嫩的!
还有龙套嘉玲姐。有点粗糙的吓人。
妇联余主席和阿叔的沪式粤语风味十足。

抢棉花,两万的厕纸,月历皇后

月下相认黑蒙蒙月亮又细又弯。十年后的相认不但没那么悲苦和辛酸还调皮的用砖头砸霓虹灯堪比烟花。

大傻的身材不错啊。胡枫也粉面清秀好一个猥琐投机家。

连结局都来得浪漫又让人哀伤。他写的上海之夜哀着又带着希望。去香港闯荡的两人依靠,扎根上海的互相扶持,彼此挂念。

 2 ) 如果《上海之夜》的三角戀是發生在鐘鎮濤張艾嘉 與李麗珍之間 所有的巧合與誤會都圍繞《上海之夜》這首歌

1984年的《上海之夜》是電影工作室的開業之作,我並不清楚當時為什麼會選這個有關上海的愛情喜劇題材,是出於懷舊情結?還是愛情喜劇最容易出奇制勝?……無所謂了,雖然片中也有從上海到香港去的情節,一種傳承與發揚光大,易地和另起爐灶,但那終究只是一段尾聲,而不是貫穿全片,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

《上海之夜》是那種典型的誇張喜劇,甚至可能和《三槍拍案驚奇》一樣,屬於那種有心無意向默片致敬的類型,再加上老爺本來至少在電影方面是個急性子,於是整部電影的節奏便是急上加急,特急。當然,這似乎也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性情,之前新藝城那部《鬼馬智多星》也是差不多的腔調,與節奏。《上》的故事裏當然有好多老上海愛情及市民電影的影子與元素,而且主打“巧合”和“誤會”,不只是一兩處的點綴,而是通篇上下都是,可以說是巧合與誤會的俱樂部。

故事的緣起,自然是因為當初日本轟炸上海之夜,一男一女在橋底“驚”相逢,還因為停電,烏漆麻黑的,只聞其聲,不識其人,但緣起情生,難以相忘。日本投降後,退伍的那男又回到上海,巧遇二女,一為舞小姐,一為剛來上海的樸素女子,那男誤會樸素女子就是當日橋下之女,兩人雖然也算情投意合,但終究還是把誤會回歸了巧合,最終真正的一對有緣人擠上了從上海開往香港方向的火車……

這樣的簡介,當然無法還原片中那無處不在的巧合和誤會,比如張艾嘉與葉倩文的角色,第一次在河邊的“驚”喜相逢,葉倩文演那個從鄉下初到上海,錢被偷了,想投靠的親戚又搬走了,心情自然不佳,但還到絕望的地步,她在河邊沉思,被一旁張艾嘉所演的舞小姐誤以為她想不開要跳河,於是跑去阻止,但一個身位的錯過,葉倩文沒跳河,張艾嘉反而掉了下去,她還不會游泳,而岸上的葉倩文還“蒙在鼓裏”,反以為是張想不開,於是在救她之前,先要張在水裏保證以後不會再做傻事,張艾嘉在水裏撲騰,實在是有苦有水說不出。待在張被葉救上岸後,雖然沒好氣,想救人卻反被救,一肚子火與水,卻又突然良心大發現,叫無家可歸的葉跟自己一起坐黃包車回家“同居”,而葉也一點不客氣,不把自己當房客,而是跟張好似自來熟的閨蜜一般……

之所以要費這些筆墨來描述這段不救不相識的“閨蜜”初識的過程,因為其中包含了數不清的細節,但同時,兩人的友情基礎是薄弱的,“同居”的必要性更是欠奉,即使是以一部愛情喜劇的標準來說。不僅如此,就連這部電影最基礎,最關鍵的一場初始相逢,也就是橋底之遇,也是差不多的處理。那晚,大家都在逃難,又停電,只有對岸的大火透著半天的紅光,鐘鎮濤與張艾嘉在橋邊偶遇,一陣推搡兩人滾到橋底,來不及互相埋怨,只能在炮火聲中慶倖還活著,鐘鎮濤決定去參軍,於是把當小丑賺的錢給了萍水相逢的張艾嘉,兩人互相勉勵打氣,並相約抗戰勝利後橋底下見……但線索不多,只記得對方的聲音,還有鐘鎮濤的小提琴,張艾嘉的破雨傘。

雖然感情這事,也是飄忽不定,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而且江湖還有種說法“亂世莫訴兒女情,其實亂世兒女情更深”,但這段沒斷的橋相會,作為一個定情相遇,未免還是有點潦草與輕浮,更何況,一個開頭和一處結尾,到最後兩人的“相認”,同樣處理得頗為簡單,就是又一次停電,兩人在陽臺上看著遠處的上海夜景,然後一唱一和的說起當年的往事,於是真相便大白了,這樣一弄,感覺那個時候的上海,晚上停電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結合上述問題,我個人的設想是:葉倩文這個角色有點太突兀了,她好象只是為了湊足這組三角戀,而專門從鄉下趕到上海來的,而且她身上好象也沒有太特別的地方,能讓鐘鎮濤第一眼看到她,就誤認為是當年那個橋下女子,除了那把到處都是的破雨傘。既然當初費那麼大的勁兒,讓兩人一起滾下橋去,那這回“再相逢”,至少也得再滾一次,沒准鐘鎮濤從手感上回憶起來,從而確信她就是那個人,但問題是,後來的故事裏,鐘鎮濤也沒有想方設法去確認這件事,直到電影快結束時,這個歷史謎團才被意外解開……

所以我覺得三角戀可能不需要葉倩文這個角色來摻和,而且當年的相遇,留下來可供重逢相認的線索應該更明確……比如說緊扣主題的歌聲。鐘鎮濤的角色可以不那麼市俗,總是跟著爺叔打各種零工,而是更藝術家範兒一些,比如說那晚兵荒馬亂,人人都在逃命,只有鐘鎮濤還在河邊琢磨《上海之夜》這首歌,還差一段旋律就可以大功告成了,但就是卡在那裏想不出來,此時身邊的炮火與人潮,他都視而不見,只是橋底一個女子為了壯膽而輕哼的一段旋律,把他吸引了下去。那女子是剛大老遠從廣東鄉下出來,投靠上海親戚,但親戚搬走了,又遇上了日軍轟炸,她躲在橋底,不知如何是好,隨口哼了段自創的旋律,偏偏又招來了鐘鎮濤這個怪人,但很快她搞清楚了,這個怪人只是樂癡,並無歹意,兩人在音樂上竟然還有共鳴……但接下來更嚴重的轟炸,打斷了這次偶遇,可《上海之夜》這首歌,在旋律上可以說是二人的天作之合,之後只要唱起它,鐘鎮濤永遠也忘不了她,以及她的嗓音……

之後鐘鎮濤被“拉壯丁”進了部隊,沒想到有歌星來勞軍時,“聽”中了他《上海之夜》這首歌,並成為流行曲。抗戰勝利後,鐘鎮濤退伍回來,還意外會拿到一大筆《上海之夜》的版權費,他一直想找機會把錢給那個聯合作曲,於是跟她重逢就更有理由了,但不知道她後來有沒有回鄉下,如果留在上海的話,又在哪里?

她在夜總會,但不是張艾嘉這個角色,而是李麗珍,當然不用像她當年那麼幼齒。她除了像是張艾嘉的助理,還得負責一件事情,就是給張艾嘉配唱,她登臺時,李麗珍便在後臺唱,兩人音色類似,但歌技懸殊……而她的歌聲,有一晚被不得不應酬的鐘鎮濤聽到,一下子回憶起來,認出了她的聲音,於是便認定張艾嘉就是當年那個橋底之人。張艾嘉本來並不想應酬他,但聽到了有《上海之夜》那筆版權費,也不免動心,而且為了不穿幫,要李麗珍無論如何要在最短的時間裏,讓她掌握廣東口音,同時糾正她的“五音不全”……鐘鎮濤滿腦子只想跟張艾嘉再一起創作一首歌,張無奈之下只能陪他“演”下去,到處尋找靈感,而在這過程中,她漸漸發現鐘鎮濤和她之前接觸的那些登徒浪子很不一樣,兩人又回到了當年的那座橋下,鐘鎮濤感覺有點物是人非,而張艾嘉反倒是終於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感情……

《上海之夜》的巨額版權費本來就要到手了,但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那人有幫會背景,說《上海之夜》是他作詞作曲,本來想當作幫會的會歌,沒想到竟然被鐘鎮濤抄襲,私下調解不成,告上了法庭。張艾嘉本來以為錢就要到手了,但沒想到竟然惹出這麼大的麻煩。而李麗珍當初是欠了張艾嘉的錢,於是一直幫她做事,現在債快還清了,李麗珍聽說香港是個好地方,有大把機會,比上海更適合她這樣的去闖一闖,於是想離開,張艾嘉此時出於多種原因,求她別走。另一方面,鐘鎮濤希望張艾嘉也一起出庭,因為她是聯合作曲,到此時,張必須說出實情,自己是冒充的,或者說是一開始是被誤認的,而真正的那個她,正在趕往南下的火車。鐘鎮濤追到火車站,希望李麗珍能夠留下,不只是為了他,更是為了兩人的歌。而當時,李麗珍並沒有同意……但在之後的法庭上,幫會組織門徒為自己的會歌加油助威,而鐘鎮濤這邊因為不了解相關法律,眼看官司就要輸了,緊要關頭,李麗珍出庭作證,而張艾嘉求自己的律師朋友,幫鐘鎮濤打官司,反敗為勝,他和李麗珍才是《上海之夜》的合法版權擁有者。但法律的事情解決了,人情卻還沒有,李麗珍依然執意要去香港,而張艾嘉只想繼續留在上海,鐘鎮濤不僅要在兩個女生之間,更是要在兩座城市中間,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

 3 ) 1987年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展映香港优秀电影

80年代是香港新浪潮导演大展宏图的黄金时代,徐克《上海之夜》、《刀马旦》,严浩《似水流年》,方育平《美国心》。

1984年严浩导演《似水流年》

1986年方育平导演《美国心》

1984年徐克导演《上海之夜》

1986年徐克导演《刀马旦》

1986年舒琪导演《老娘够骚》

1986年吴宇森导演《英雄本色》

1986年关锦鹏导演《地下情》

 4 ) 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

徐克和施南生成立的电影工作室首部作品,听说过没有见过,刚好这次上海香港的电影展有,虽然我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难得遇到,就不要错过了。

符合那个时候电影的特点吧,张艾嘉,钟镇涛,叶倩文,还有修哥,1984年呀,想想隔着那么久还能在大银幕遇到,真的要感恩了

还有还有,年轻真好呀!看着张姐那张脸,唉,真的感慨,过两天还有阿郎的故事,满心期待

 5 ) 徐克拍的冷门电影,曾获香港电影金像奖8项提名,你看过没?

鬼才徐克,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领路人,他所导演和监制的武侠电影广为人知。像《蝶变》、《蜀山剑侠传》、《倩女幽魂》、“黄飞鸿系列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以及《新龙门客栈》等,都曾引领了华语武侠电影的新潮流。但作为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上海之夜》,知道且看过的人却并不多。

《上海之夜》官宣海报

其实这部影片曾获得过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最佳女演员”、“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导演”等8项提名,说明它影片质量绝对有保证。

今天,鹿鹿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这部“徐老怪”的沧海遗珠之作,让你去品味一部不一样的“徐克电影”吧。

  • 第一,在导演风格上,它是形成徐克电影喜剧风格的先锋之作。

这部电影上映于1984年,是徐克与施南生成立电影工作室后拍的第一部作品,他尤为看重。因为在此之前,徐克在新艺城拍戏时,就对当时统一的香港电影风格已经产生了厌倦感,他想尝试一些新东西,但新艺城担心票房受影响,没同意。

徐克在给演员说戏

这次,徐克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当然热情很高,想拍一部“有自己想法”的电影。徐克说这部电影的构思是他在旅途中完成的,里面许多小片段,都是听身边朋友讲述的故事。他自己也想把自己对于喜剧电影拍摄的想法和理念放在这部作品中。

  • 第二,虽然是老上海怀旧风格的电影,却也透着丝丝“港味儿”。

这部电影设定的时代背景是民国时期的抗战年代,讲述了一群在上海生活的底层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

因此徐克和施南生为了拍好“旧上海”的韵味,还专门去上海实地考察了一番,但因为时代变迁,为了影片拍摄效果,最后还是决定部分用实景,部分背景用模型和图画布景来呈现“老上海”的风格。所以,这部电影在细节上既有向早期上海老电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的致敬之意,又带有五、六十年代港片的感觉。

这个布景是导演颇为欣赏的一个

在音乐上,则找来当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来配乐。黄霑虽然没去过上海,但对于写过《上海滩》的黄霑来讲,这又算啥难事,于是一顿酒的功夫,就给了徐克十二个主题旋律让他挑,最后他挑中了《晚风》作为主题曲。

这首歌由叶倩文演唱,结果歌比电影红。这部电影也成就了徐克、黄霑、叶倩文得以结识的一段影坛佳话。

图中海报人物就是叶倩文在影片中扮演的“小邓”
  • 第三,这部电影用许多搞笑的桥段,演绎了一个严肃的主题

一面是大人物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一面是却是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艰难。有钱人在歌舞厅里寻欢作乐;底层老百姓有的沦落街头。这些都用一种夸张、癫狂的喜剧风格体现在影片中。让你看起来喜中带忧,乐中有泪。

既为男女主人公十年后“对面相识不相认”而着急,也因为看到他们苦中作乐的生活而开怀。

尤其是钟镇涛与张艾嘉淋雨归来,在屋中换衣,又加上叶倩文跳窗而入,屋中还有一个四处躲藏的小偷,后面还有来添乱的朋友。这一狭小空间的场景转换,动作腾挪,观众看着十分过瘾,却也着实考验了导演的调度功力。

片中还有许多这样诙谐幽默的桥段,比如“钟镇涛吹大喇叭”、“张艾嘉跳舞”、“叶倩文参选月历皇后”,都让人忍俊不禁。

钟镇涛吹喇叭、张艾嘉跳舞、叶倩文参选月历皇后,都是名场面

相比当时同类型的香港电影,这部《上海之夜》的构思在当时也颇具独创性。也难怪在2009年,徐克电影工作室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中,徐克还表示,“在过去的二十五年来,他最满意的作品首选第一部作品《上海之夜》”。

希望徐克这部冷门佳片,能给你送去夏日微凉!

我是鹿鹿,给你品评好看的电影,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咱们下次见!

觉得不错,请给我点个赞!

 6 ) 没有浪漫和娱乐,都不叫徐克的电影

《上海之夜》上映于1984年,这部电影以八项提名领跑,徐克更凭借这部电影第二次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

作为香港数一数二的导演,徐克有衆多经典作品。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影坛的辉煌时期,也是徐克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上海之夜》正是徐克的代表作。

影片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徐克当时的一种生活感受。80年代的香港社会笼罩着一种很特殊的气氛,就是关于97回归这个主题的讨论。它激发了徐克对于关于对移民这一种现象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当时,战乱笼罩整个中国社会,很多人都想着移民,想逃离这里,去国外,去香港。所以,影片最终的呈现给人感觉仿佛和当下的社会气氛同步了。

这是关于两个女孩的故事。在一个非常严肃的背景之下讲述一个爱情故事。阿雪(张艾嘉饰)和董国民(钟镇涛饰)在苏州桥下一见钟情,那是一个战火连天的夜晚,他们连对方的样子也没有看清楚就匆匆分别了,不过,他们约定战争胜利之后再见。十年之后,董国民常常在桥下徘徊,渴望与她重逢。

阿舒为了生计,成为了一名舞女。一天,她在河边遇到无依无靠的少女凳仔(叶倩文饰),见她可怜,于是好心收留了她。碰巧的是,阿雪,凳仔和董国民成了邻居。两人都对董国民产生了好感。不久,阿雪和董国民说起当年的往事,意外地发现对方就是自己当年要寻找的人。

在电影的开始,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的背景是红色火苗,并且两人的剪影像在哭泣。这个场景像史诗片,有点像西方电影《乱世佳人》的意境,但这是喜剧片。

而背景却是处于日本侵华时期的中国,社会无比动荡。在这样严肃的背景之下安排这样一个喜剧故事,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使得电影的风格更趋向超现实的喜剧。徐克喜欢将所有东西咬合在一起的感觉,就像我们进行着与一个导演同样的行程。

徐克有辗转多地的生活经历,而这些生活经历给予了他丰富的生活灵感和广阔的视野,再加上徐克擅长创新的性格,所以在他导演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天马行空的桥段。例如,《上海之夜》中,凳仔误打误撞地成为“月历皇后“这一桥段就十分滑稽。

即使有前人的经典作品,经徐克之手,也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例如, 《倩女幽魂》中,徐克除了谱写出动人的书生和女鬼的爱情故事,在格局和立意也颇有创新,变得更加宏大,多了千奇百态的地下世界,并且借冥界来映衬人间的丑陋面。

相较于徐克其它的喜剧电影,《上海之夜》具有一种怀旧的气氛。徐克参考《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这两部电影,展示两个女人在生活日常中的喜怒哀乐,深入拍摄这种怀旧色彩的女性喜剧。

从剧作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徐克的风格。既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又能继承传统中的浪漫元素。带着自身对喜爱电影的敏感,模仿电影《飞机之问》,在内部的摄影棚拍摄可以发生的故事,所以徐克的创作团队也搭建出这些场景来拍摄《上海之夜》。

原创性方面,徐克又在电影的立意和主题上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对当下社会,对人性,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在当时,有些导演以97爲主题拍摄了一些电影,来表达对未来的惧怕和愤怒。而在这个话题上,徐克则倾向于搞笑和幽默。

电影中出现各种搞笑的场景,例如两位女主角初始见面,刚被人抢了钱的凳仔在河边哭泣,被经过的阿雪以爲她要自杀。于是,阿雪过去劝阻她,由于听到不清楚,凳仔反而以爲阿雪想自杀,最后跳下河救下不小心跌落水的阿雪。

这样弄巧成拙,啼笑皆非的片段充斥着整部影片。在那个百姓受苦的年代,物价飞涨,仅隔一天,物价可以升数倍。在片中,董国民的几个朋友甚至要靠沦落卖血来换取食物。但在这种恼怒的时刻,人是必须是生存下去的,愁眉苦脸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徐克要刻画一些有很强生命力主角。

片中地通过旋律优美的音乐来表现这种写意的意境。在此之前,徐克拍的大部分电影是没有主题曲的。而《上海之夜》这种如诗如画的喜剧是绝对需要主题曲来增加电影的感染力,所以他特邀黄佔写出引人入胜的励志主题曲。

《上海之夜》是徐克带有强烈感情的电影。每当片中的主题曲响起,观衆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一个点上,彷彿是所有事情的开端。希望在明天,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明朗起来。

擅于营造娱乐气氛几乎成了徐克电影的标配。必须要说,徐克的确是一位喜剧大师。人在生活中是需要娱乐的。所以,在他的电影中,常常会通过喜剧的演绎方式来表现心中所追求的浪漫和理想,表现人物很强的生命力。在《上海之夜》中,凳仔和董国民唱京剧的场面就十分经典.,一男一女你一唱我一撘的场景真是妙趣横生。

整部电影都呈现出苦中作乐的生活气息,伴随片中人物一连串不可思议的经历,背靠着多灾多难,充满变数的三四十年代,构成了怀旧,略带哀伤而有点放浪情调的风格。

在我看来,《上海之夜》这部电影不仅代表了徐克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而且从人物设计,片中细节到戏剧衝突的构建,无不渗透着对生活那种细緻入微的观察力。虽然那些事情在生活中不会发生,却通过接地戏的细节给予观众震撼。

人物的设计是讨喜的,电影的立意和主题也是那样的动人。人生很长,我们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柳暗花明又一村,任何事情会有有它积极的一面。就如片中的爱情,儘管过于理想化,却代表着一种意识,象徵着人的理想。

在《上海之夜》中,徐克营造出一种很自然的间离感,通过主人公抒发理想的生活想象,往往是使人物身处一个黑暗的年代。《倩女幽魂》,《刀马旦》也是如此。在动盪不安的时代,理想如风雨飘摇中的小船,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正因爲如此,方显出人物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一方面,徐克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出发,严肃思考现实,宣传一种理想化的人生观。另一方面,用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对人的关注,对个体的生存境遇有着深刻的洞察——这种关注与洞察,也正是《上海之夜》最感人的地方。

徐克不愧是备受推崇的风格家,敢于突破和创新,探索属于香港的影像表达,积极向世界推广属于人性的光明和浪漫,在香港影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看到一名艺术家应有的创新精神。

 短评

施南生的十大港片之首,这是她和徐克的爱情乐章。他们的事业始于灼热的八十年代,新世纪一路北上仍能屡创神话。可惜爱情没能跟来,中途走丢,死在苏州桥下,掬一把月光,仅表纪念。

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故事非常非常乱七八糟,这正是港片一贯优良作风,看的我这个正宗港片迷高潮一浪接一浪。爽快、锐利、生气勃勃,往高点说,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B级片的粗糙、即兴,虽是缺点,但何尝不是优点?想拍就拍,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还能花哨无比,现在有几个导演能做到?

7分钟前
  • 飞刀员外
  • 还行

片子是个好片子,不过有个小BUG,这片子的故事应该是解放前吧,海报里的《南太平洋之恋》可是1958年的片子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港片真不是我的菜,受不了那么夸张的表演,刻意的搞笑和烂俗的桥段。

12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很喜欢。故事没什么好嚼的,重要的是徐克的拍法和小心思,还有选角,第一次发现钟镇涛很有魅力

16分钟前
  • fefe
  • 推荐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17分钟前
  • Ariza
  • 力荐

只因我不爱张艾嘉

18分钟前
  • nihaoma
  • 推荐

不曾存在的苏州桥,大桥下面的抗战士兵。电影有历史感,但终究是喜剧。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能不能给我一点希望啊?”“希望只有一个,给了你我就没有了。”——原来拒人可以这样说

24分钟前
  • 末三
  • 推荐

比我年纪还要大的电影,很青涩旧的东西发生在旧的年代,才有味道

28分钟前
  • 青橘
  • 推荐

#bjiff#俗套又闹腾,尴尬。还在片尾字幕里看见了以前CM的老师蔡甘铨。=_=

33分钟前
  • 竹官碧
  • 较差

真的不好看,不好玩,有些笑料已经太老了。

3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港式狂想曲,古典浪漫,借古抒怀,暗喻九七。有必要照着本片致敬的三十年代老上海电影去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楼上楼下》等片全部搜寻来看看。徐克:“我着重去写一段爱情——那份分离之后重认,又再分手,那种久不接触而又突然重认时所产生的感觉,大家都很矛盾、彷徨、惆怅的心理。”

39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开场桥下战乱别离之重红,仿佛看到了乱世佳人。可进入正片之后,情绪却急转为神经闹剧?痴情/退让的徐氏三角恋主题,各种类型标配的误会桥段,以及霍克斯的破洞、刘别谦的睡衣等一干好莱坞经典元素……应该说,徐克经典作品中该有的概念技巧本片已是一应俱全,只是运用时机和火候把握地明显不够成熟。两星半。

41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真是回憶無限好。戰後坐火車去hk,再見上海

43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3.5 神经喜剧混搭后台音乐片类型,出来的效果时而惊艳时而灾难,大家都像没吃药就出来混的。物价飞涨的国统区上海,即便只是轻浮地嬉笑怒骂也能带来一丝悲凉。莫名却又奇妙的一面之缘与十年等待在断电之夜尽显魔幻时刻,徐克用最大条的方式展现底层的浪漫,俗套却感人。张艾嘉当年灵气逼人。

4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电影工作室开山之作,奇趣幽默。饿殍流民,伤残军人,物价飞涨,美国大兵……有历史感,全靠室内布景对老上海的还原,惊为天人,张艾嘉,叶倩文真美,李丽珍还没长开,却也玲珑可人。施南生女士的十大港片第一名就是本片(见《香港电影百年》一书),足见其地位。

4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乱世小儿女的悲欢离合,爱情胡闹电影的典型。徐克早年的电影真是五花八门,新鲜有趣。

50分钟前
  • 力荐

李丽珍演张艾嘉的贴身丫头

54分钟前
  • boks
  • 力荐

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即给出了一份很有水准的作品。说是喜剧,但是从头到尾都处处显露出悲剧的色彩。战乱的流离失所、投奔的无依无靠、桥下的苟延残喘、屋内的相依为命。但徐克聪明的是,没有一味的煽情买苦药,而是用欢快音乐带动节奏,穿插各种喜剧场面,承载出那个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又极具浪漫主义,阳台上那场戏,巧妙的色彩构图,浪漫又令人神往。上海之夜是美的,但终究这美却不是属于所有人。

58分钟前
  • HarperYug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