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7

记录片英国2005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保罗·阿尔蒙德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七年7 剧照 NO.1人生七年7 剧照 NO.2人生七年7 剧照 NO.3人生七年7 剧照 NO.4人生七年7 剧照 NO.5人生七年7 剧照 NO.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3人生七年7 剧照 NO.14人生七年7 剧照 NO.15人生七年7 剧照 NO.16人生七年7 剧照 NO.17人生七年7 剧照 NO.18人生七年7 剧照 NO.19人生七年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20:37

详细剧情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七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年。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以及四十二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本季《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转载:刘瑜《记得当年草上飞》

       如果让我选一部印象最深刻的纪录片,我会说《49 Up》。如果问我为什么,我会说因为它充分说明了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要更残酷。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系列纪录片。1964年,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开始追拍14个人。这14个人中,有号称自己平时只读《金融时报》的Andrew,有说她根本不想认识任何有色人种的Suzy,有想研究月亮是怎么回事的Nick,有说“女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总是心不在焉”的John……那一年,他们只有7岁。
    此后,每隔7年,Apted就重访一次这批人,跟踪他们的少年、青年、中年,到2005年第七次跟拍时,他们都已经49岁。下一次追拍节目将在2012年播出,届时他们将56岁。
    Apted最早决定拍这个纪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的确大致得到确证:象Andrew、John这样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精英行业;而象Simon、Jacky这样的底层孩子,从来没有、似乎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Nick出生贫苦,但后来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
    但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政治内涵,而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几乎成了陈词滥调的用语——生命的荒诞。片中的每一个人年少时,无论贫富,都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圣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有趣的是,这种微渺感在片中并不因阶层而异。精英阶层固然生活更舒适,但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更高,所以他们和梦想的相对距离,和底层与梦想的相对距离其实是一样的。Nick到35岁时沦为无家可归的人,在苏格兰荒凉的高原上游荡,镜头前的他明显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难以自控地晃动身体,低着头说:关键不是我喜欢干什么,而是我可能干什么。而精英出生的John,大约是这批人里最早慧的。早在14岁时就下定决心要从政,“取消工人罢工权,改用司法裁决”,当另一个孩子问他“那岂不是侵犯了工人的集会自由”时,他咄咄逼人地反驳:“你会把一个抢劫犯关进监狱称为侵犯了他的抢劫权吗?”后来他做了律师,但是始终没能如愿以偿地“进入议会”。40多岁时,他表情温和、脑袋半秃,微笑着说:我现在很喜欢园艺,要是以前你告诉我我会变得热衷花草,我肯定会觉得那是个笑话。
    无家可归的Nick,和爱上园艺的John,一样让人心酸呢。
    以前我写过一个网络小说《烟花》,讲的是一个“反高潮”的故事:从故事一开始女主人公就貌似会和某男配角发生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但是直到故事结束什么都没有发生。《49 Up》则是一个反高潮的纪录片,并以其反高潮的故事走向暴露着生活的本质。从1964年开始,观众就开始等待那些可爱的孩子会演绎精彩人生,等了40多年,终于等到14个天使慢慢变成了14个nobody。 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颗尝到的是什么滋味。阿甘的妈妈其实也可以说:人生就像一盒口香糖,嚼着嚼着都一样没有了味道。
    这样说又似乎不公平。放弃了政治抱负转而热衷园艺的John,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柔和;无家可归的Nick在42岁之后竟然成功跻身地方政治,变得更积极。 这样的人性成长也可说是收获?事实上到影片最后,这14个人绝大多数都变得比年轻时更可爱,在时光的雕刻下,凿去狂妄,磨出温润。说到底,谁都终将被扔回时间的海底,在那里与其它鱼虾贝壳一同聆听无边寂静,而在这之前,我们能指望的,大约只是心灵成长,祈祷生的优雅可以抚慰它的渺小。

 2 ) 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不可否认在所有人之中,我最羡慕的是尼克,即便这个戏谑自称是边缘性自闭患者的科学家也不全然幸福,但是他在尝试一些明知失败也要继续的热爱,透过导演精心设计的问题,不难获知当事人的窘迫和无措,郑重其事下对于伴侣家人感受的意外收获,评价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严重侵扰这样的字眼也是不愿意听到的,除了安静观看倾听之外我们确实应该反省一下,但是如若能跳出这个影片自在生活,不失为一份郑重其事的记录,反观我们是否能面对自己的生活,包括痛苦遗憾不堪生病失败这些不美好的镜头,确实很难做到,似乎真实的自己是尼尔的混乱思想,苏珊的小动作反抗,林恩的拒人之外,杰基的一击就怒,保罗的不会表达,赛蒙的保守行事以致存在感低…我们希望看到托尼的平凡奋斗,看到布鲁斯的善良如斯,看到苏的清醒自知,希望看到每一个人大声说很幸福,阶级性格环境固然有,但是确确实实看到人的主观因素很重要,尤其是我们自己也不明所以的向善变好的能力,知道这一点,也更容易接纳当下的生活,化解自己的情绪,是经验让我们变得更好,也是影片让我们知道幸福就在光影的记录之间,只希望导演爷爷的激将法和介入生活最终能被主人公们原谅理解,真的改变了许多人,见证了社会意识的变化,也释怀了虽然确实七岁看老,但是反而更能接受自己,在横向纵向的对比中不再焦虑,忠于平凡而心有所属的自我,活在当下。正如尼尔所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都承受起了无尽个七年,不是吗?

 3 ) 匆匆七年又七年

英国导演Michael David Apted执导的《7up》系列影片,从1964年开始,每七年拍摄一次,记录了14个英国孩子的成长与蜕变。没有刻意虚构的跌宕起伏,没有事先编撰的曲折婉转。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即使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俨然拼凑成了大致完整的人生旅途。

英国导演Michael David Apted执导的《7up》系列影片,从1964年开始,每七年拍摄一次,记录了14个英国孩子的成长与蜕变。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人生能有多少个七年,匆匆而逝的岁月,逝去的是往日天真的童颜,留下的是自己或精彩或迷惘、独一无二的一生。

然而,阶层固化的天花板似乎将片中的孩子分割为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里,各自品尝着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阴晴风雨。

很多家境普通的孩子感受着命运的无常,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暗暗地推着他们。即使他们仍然乐观,但面临的生活压力却让他们悄然落泪。比如来自伦敦东区劳工阶层的Jackie和Sue都遭遇离婚,作为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孩子,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在伦敦儿童之家待过的Symon和Paul一直是干着体力活或者简单修理活的工人,生活十分拮据。Symon在27岁就有了5个孩子,经济负担更重。不过他们俩都遇到了自己挚爱的另一半,即使经济不够宽裕,心灵却一直能得到慰藉。回顾年过半百的时光,谈及如今的潦倒,他们有的觉得是因为当初读书不够用功,有的觉得是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有的觉得是没有时刻督促自己前进,却没有人提及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早已不再那么容易。

而出身精英阶层的孩子,如John、Andrew从小就周游列国、关心时政,之后也是一路名校,Oxbridge毕业之后从事律师或者传媒工作,婚姻也较为美满,有两三个孩子,孩子也较为出色。工作之余有自己的业余爱好,非常享受偶尔的闲暇时光。并且,他们往往关心政府的政策、环保问题、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公益事业,充满着以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己任的使命感。

唯一一个非常励志的逆袭的学霸是来自苏格兰乡村的Nick,他读初中时便发现了自己对理化的浓厚兴趣,高中就读约克郡的寄宿学校,牛津大学毕业之后,去美国继续深造,成为了电机学的教授。“立志须趁早”,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果然事半功倍。

父母的陪伴缺失会让孩子的性格发生改变,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片中唯一一个来自精英阶层家庭的女孩Suzy因为父母的分手,变得叛逆,早早辍学。所幸的是遇见了拯救她的盖世英雄,让她的生活不再那样颓靡,从那之后,她享受着幸福家庭生活带来的安宁感。

富有的家庭往往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良好的经济基础让他们能负担私立学校的高额学费,而且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也让孩子从小就有成为知识分子的理想。John觉得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的确,片中那些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孩子之后的事业发展都较为顺利。正是因为自己体会到良好教育带来的优势,他们对下一代的培养也非常用心。曾经,”富不过三代“,当年受皇恩荫庇钟鸣鼎食的曹家,在第四代曹雪芹时黯然落幕,留下了由盛转衰的无限凄凉。而片中的精英阶层似乎有着代代相传的勤奋品质,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而这些都意味着,想要跻身精英阶层将要付出更多努力。

没有刻意虚构的跌宕起伏,没有事先编撰的曲折婉转。只有7岁异想天开的天真无邪、14岁谈及异性的羞涩回避、21岁畅想人生的意气风发、35岁思念父母的眼圈微潮、42岁遭遇挫折的勇敢面对、49岁年近半百的豁然开朗、56岁淡泊名利的全身而退。

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即使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俨然拼凑成了大致完整的人生旅途。


以下为片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4 )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隐情,无论境遇如何也都会有遗憾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隐情,无论境遇如何也都会有遗憾。展现出来可见的只是冰山一角,沉在水面下的往往是核心。

《人生七年》中最让人牵肠挂肚唏嘘不已的尼尔,直到56岁这集才说出自己其实从16岁起就罹患精神疾病,也因此退学并在其后就业上饱受困扰。年轻时自尊心极强的他显然是不愿意接受自己精神有问题的事实,却因此而痛苦一生,真心希望他越来越好。幸而年过40后,BRUCE的友谊和基督教信仰帮助了他,看到他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状态越来越稳定,到56岁终于基本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了,真心欣慰,希望通过节目他一直不懈地写作的文字能够受到关注,那是出自一颗饱尝痛苦的敏感心灵。

几位主人公中在仕途上最成功的JOHN,从小就显得高傲,容易让人觉得他因为含着金汤匙长大享有特权,所以人生顺遂。然而在56岁他坦承自己虽然从小都是接受的最好的教育,但其实他父亲早在他9岁时就去世了,靠母亲出去辛苦工作才付得起他的学费。所以他从小就非常勤奋努力,并且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尽管他现在已经在法律界身居高位,然而他也还是有遗憾,坦承他的幼年伙伴两位都已经是部长了,他会担心自己年龄太大无法再参选。我其实蛮欣赏JOHN的,骄傲然而真实坦率,原则极为明确,具有社会责任感,从小就主人翁意识极强。只有他是从小到大时刻对英国社会整体特别关心、虽见解犀利却理性客观。

科学家尼古拉斯人生看起来顺风顺水,顺利地似乎不真实,最励志的代表了。从农村出来,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从小热爱科学,上了牛津,毕业就去美国大学任教,没走过弯路,科研事业一路上升,35岁副教授,42岁正教授,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一腔科技造福人类的理想。然而他的一生一样会遇到挫折,婚姻从开始就暗藏危机,儿子10岁时离婚,对小孩影响很大,几乎同时,倾注全部热情的科研事业遭遇重大挫折,不得不从科研转而教学。在节目中,他自己苦笑道,他更希望自己作为科学家而知名而不是因为这个纪录片而知名。人生似乎总是如此,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5 ) 我喜欢约翰,我看到的人生七年,是缤纷的。

前言写给我钦佩的那个习马术的男孩:那些都是政客的事情,就都交给他们吧,我爱我周遭的一切,爱我的处境(大概是这个意思)他那种知足享乐不抱怨积极生活的态度,真的很让我佩服。他并不想完成所谓的阶级跨越,但是他幸福。但我并不是这样知足享乐的人,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焦灼感,我继续在影片里探索其他人的生活。 然后我找到了,我最喜欢的——约翰。* 那个从七岁就表示我早上起来会看时报的男孩,在他的十四岁时,他说:“这个节目的用意就是拿我们来比较,但实际上,我们不一定是典型的例子,他们会对我们有刻板印象。”当节目组问他未来的想法时,他轻轻一笑我要从政,我想要名望和权利。

含羞带笑,我特别喜欢他这股幽默中带着真切的样子。 二十一岁时他说,“你们所谓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也是熬夜读书,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大意) 二十八岁成了优秀的出庭律师,拒绝了影片的拍摄,三十五岁有了自己的家庭,去致力于保加利亚的慈善事业。在访谈中,妻子说她在钢琴房门外,有时分不清是他在弹奏还是在放原声唱片。然后他笑着说:“她很会说。”妻子立刻笑着说,“No, it's a truth.” 我对这个出身英国古老家族,十四岁就显现出一身“老派绅士”气度的男孩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去知乎上搜了他后来的事情,发现他在五十六岁的时候才告诉观众,原来他父亲在他九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的母亲为了他辛苦工作,他日以继夜的学习,进入牛津,拿高额奖学金,不是因为他的阶级,而是他的态度,努力与坚持。 “我真的很后悔在七岁那年被学校的校长逼着来拍这部影片,因为每隔七年都要忍受一次煎熬。”他三十五岁的时候笑着说:“我二十八岁拒绝参与拍摄,是因为我非常不喜欢上电视。而现在来拍摄,也是希望能为我实现目标起到宣传作用。我想要大家能关注到保加利亚的这些问题上。” 他从小就认为,钱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我的眼里并不是只有钱而已。到了四十九岁的时候,他又说:“有足够的钱是件好事,有钱能让你去享受假期。蛮喜欢的东西等等,但把赚钱当做目标并不可取,谁会想做墓地中最有钱的那具尸体?”二十一岁时问他:未来想做什么工作,他说诉讼律师。导演问:什么方面的?他停顿一秒,也许是法庭诉讼。画面一转,节目组问他:现在在做什么事业?他说,诉讼律师,除此之外,生命继续进行中。 他说话时嘴角常含笑意,十四岁,是我连新浪微博是啥都不知道的年龄,那会我跟着爷爷看新闻联播除了能背出领导人总理等一系列人的名字的其他新闻一个也琢磨不透,他在那时就能看清楚一个节目的用意,一个社会的本质以及他未来的路应该如何走。可以说这是家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可以说学校老师教会了他们很多,三个男孩七岁就能开一个小小辩论会一直辩论到二十一岁,我既佩服又喜爱,又感到幸运能看到这样的纪录片,它有一部分很像《楚门的世界》说的那样,全世界的人都在看楚门,他这一生都是从荧幕上呈现的。 “传说我的高曾祖父携八吨黄金逃跑了,至今山里还有很多的寻宝人在挖掘洞穴,希望能够找到宝藏。我希望我能找到宝藏的话,到时候我就有钱养老了。我想如果没有马,没有妻子,只喝保加利亚的酒,我也许能一直工作到94岁。” “这就像《老大哥》和《我是名人,放我走》,这是真人秀节目,但更精彩,你能看到里面的人物衰老,头发掉光,变胖,肯定很好看,但这部影片有价值吗?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在我观察看来,他真的真的是个幽默乐观有主见的人,不带很强的攻击性,在某种程度上他和尼克是有一定的共同点的——他们都很平和,无论对人对事都有自己非常明确的想法。 节目中著名的“七岁看老。”在我理解来,其实看的不是你的家庭背景,而是你的性格,你为人处世的态度,你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小心翼翼的伸出手去触碰那些奇妙的东西——例如尼克曾说:如果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会把它变成一颗钻石。还是那个从小心怀大爱的,看起来有点胆怯的男孩说:我想去非洲,我想帮助那些人。与十多年后他说的另一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移民会带来问题,但是大家应该要能看到移民积极的一面,所谓的失业,不应该把失业推到工作都被移民者抢走这一观点上,他们对社会也有很深的积极影响,应当理性的看待。” 这些孩子无论过了多少年,他们最真实的样子,其实还是七岁那时候的样子。除非你的七岁真的很迷茫,长大给你的迷茫吹散了雾,比如苏西,她七岁时说的话,做的事,与她长大后截然不同。所以七岁真的看老吗?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深思,而不是一刀切。也许,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自己来回答。想一想,七岁那年你是什么样的孩子?上课的时候背对老师和后桌的同学说悄悄话被批评了还要装作不是你是别人被批评?归根结底,我们应该思考自己本身的问题,就像尼克后来说的:我希望自己能影响,去做有用的事情,造福大众。我看到有些人被隔绝在象牙塔中,一辈子都在做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那绝对是我不想去做的。他完成了阶级跨越,完成了许多人没有实现的美国梦,又历经第一任妻子离开,科研的失败,回到家乡,我看不到他身上那些悲伤,我看到的是他对生活平和的,理智的态度,还带着十四岁的那些乐观与幽默。我想人生的磨难就是把一个人打磨成钻石,历经岁月磨砺,你总能闪闪发光,但不是突然出现的光芒,那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从一开始就深藏内心,只看你是选择让生活磨去那些石烁还是用更多泥土掩盖这份光芒。 这部影片的价值难以估量,恐怕算得上是见仁见智的,但它给人带来的深思,应该是各个方面的,要说这部影片是什么样的纪录片,我们最好就采用导演自己说的那句话:“它是我一生打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品。”目前b站只更新到第九集,我也因为时间关系,也只粗略的跳跃着看到了他们四十九岁的模样,到此收笔。

 6 ) (只是一篇字数过长的短评)

看到49UP,Neil是我觉得最不符合大众期待的一个人。从7岁时的天真烂漫到35岁的中年失意,好像他的人生始终在走下坡路,没有一丝起色。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亲密关系,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所。在42岁与政治结缘之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转变,49岁的他在面对镜头时,眼神里少了很多年轻时的迷茫和失落,我无法解释这样的转变,但很愿意去倾听这样一个不得志的存在对于生命的看法。他很从容地说:“我认为生命只有一次,人生苦短,你要对那些美好的东西心存感激。我要讲一个小故事,我在晒太阳,一只蝴蝶落在我旁边,它有美丽的深红色翅膀和白色花纹。蝴蝶的寿命很短,它离我非常近,它一点也不害怕,它欢快地扇着翅膀,在那一刻展示着自己的美丽,享受着阳光。也许生命不过如此,要做自己,明白生活会一直继续,世上还有无数生命也在寻找自己的路。”我想到了皮克斯新上映的电影《心灵奇旅》,可能人只有在生与死的界限上才能真正明白秋日阳光下从树上飘落了一片叶子的美。

每个人可能都有一本命运之手乱写的剧本,太在意它的剧情,快乐就会少很多。

 短评

在49歲,很多人又開始逆襲,果然人生比戲劇更精彩。能夠看到這些變化真的太棒了。蘇珊有了二婚而且丈夫超帥,跟她太搭了,在倫敦大學行政部也當上了主管,為文學學士設計課程等,真是一份幸福的工作,沒有上大學卻能留在大學工作,這也就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才可能實現的事了吧。蘇珊一直有這樣的能力,當然,她漂亮又有智慧,是倫敦東區三女子最清醒的。Jacke怒懟編導那段其實講得挺有道理的,不過既然如此,可以像查爾斯那樣選擇不拍攝,而不是一邊享受著成名帶來的好處,一邊又拒絕私生活的暴露。相比之下,蘇西在這個問題上的說明更加令人信服,她同樣公開表達了不滿,但是也說了繼續拍攝的理由「每個人都因為某種原因而繼續」,Bruce是最淡定的,表示對他影響不大,這很符合他的氣質。Neil終於皈依了基督信仰,太感動了,他說,是信仰使他變得更好。

8分钟前
  • 暗夜的星辰
  • 力荐

Amazing!我太喜欢了,并且很受启发,强推!

12分钟前
  • 鱼也不明白
  • 力荐

这一集的最大惊喜是“三个女孩”中的Sue,她在伦敦大学从事行政工作,中年焕发光彩,并有一位非常贴心的伴侣,略感以为的是Nick,他经历了离婚与再婚,不过,他的第二任妻子真心漂亮,气质亦佳。普通人中的Paul,在澳洲生活得不错,家庭和谐程度可能是所有人中最高的。Tony买了度假别墅,特别会享受。

16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还真的是知天命了,经历了好多事,许是真的看透了,也不较劲了,或者说再较劲再不满也得不到什么了(杰琦),梦想什么的,也都戒了。想想到了这个年纪,太顽强也太无力。9

1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活得有意义与否,个体成长的速率快慢太重要了,从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看,甚至超过金钱和阶级。一个人要追求什么,一个跨世纪的连载纪录片要表达什么,导演没有明说,只是渐渐拉开了主人公重聚联欢的大幕,一切趋于明朗。

19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bruce真的是个天使 从小就自带圣光一直没变过 john有两次都说到自己读到好学校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到56岁才对镜头说出9岁时家道中落的事 他也真的很好诠释出了按照自己人生规划走一步步成功努力的人生是怎样子的

23分钟前
  • Hauu
  • 推荐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25分钟前
  • kolin
  • 推荐

没看到太多意料之外的感触。人生繁琐,本就已知。意外的是看到爱情在某些人生命中仍扮演的颇为重要的角色。

26分钟前
  • 闻人林
  • 还行

他们都有孙子了,觉得之后也不会有啥大变化了。

27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最后一个哥们最衰,小时候挺好的,长大了反而变得很神经质,即使如此在政府补助下也过得还不错。西方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平淡、空虚,而不是什么狗屁阶级斗争。

32分钟前
  • 笼之吻
  • 推荐

这集最有感触的是婚姻。35岁以后结婚或是二婚的,感情都比较稳定温馨,想是非到那个年龄,人才看清自己,心平气和。另外就是,婚姻绝对不是Happy Ending,它是对于情商和智商更大的考验。

33分钟前
  • 玥然纸上
  • 力荐

尼尔的话可以给这一系列关于人生的记录片作结,你必须自己选择如何生活:我在晒太阳时看到身边有只蝴蝶,翅膀很美,深红色,白色圈圈,它的生命很短暂,但它停在我身边,并没受到惊吓,好像很高兴地振动着翅膀,享受阳光里那美妙的一刻,生活无外乎是做自己,这世界生生不息,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35分钟前
  • 青山好景
  • 力荐

有意思的是看到片末,受访者在公园玩的游戏与成人后从事的工种没有多大差异。潘光旦的血统论得到80%的验证。

40分钟前
  • 熊猫小肉球
  • 力荐

跟俄罗斯版相比,俄罗斯版更多的是讲国家民族,而英国版基本上就是讲人生。几天时间,从7岁就到了49岁,我觉得自己比他们还难过。

44分钟前
  • vivi
  • 力荐

不管生活富足还是清苦,至少很多人是依照儿时的想法在进行着。如果有一个中国版,应该能看到更多拍摄对象受外力影响放弃原本的路径和愿望吧。

47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49继续没啥变化,唯一的波澜可能就是东区小胖姑娘跟导演翻脸了…21岁就翻过,只是那集没放正片里…本来做这种电影就是件rude的事,看来导演比想象中更rude,当然刺激(激发?)被采访者可能是职业需要所以我一直对记者之类的职业有抗拒感…于是角色激动的自我辩护也并不一定是他们平时的人生态度…

49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在谈到婚姻出现的问题时,Paul一直强调是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自信导致了婚姻的问题,在妻子讲话的时候也一直看着她。妻子回答,我不确定问题是什么,但我一直知道他爱我。这不就是爱情的模样么!

52分钟前
  • 比伯
  • 推荐

最真实的最惊人

55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力荐

在受访者里,只有出身TOP1的John利用了这个纪录片作为政治宣传。大部分人都认为拍摄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包括来自Upper class的Suzy。看他们年轻的时候被问到某些尖锐的问题,会觉得无足轻重甚至挺搞笑。可是人至中年遇到扎心的提问,身为旁观者都觉得难受,就像他们说的,每过七年就要审视自己的人生,看到自己做过哪些错误的决定,是挺残忍的。

59分钟前
  • 枇杷精
  • 力荐

1.13 49年,不足以懂人生,亦不足以知天命,但,他们都在顽强地做自己,任何时刻都可能改变一生。

1小时前
  • arlm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